算命先生开场顺口溜-一千多年后准确应验
算命先生开场顺口溜,一千多年后准确应验?
确实有这个传闻,说诸葛亮临终前留下的十二字预言,准确地在一千多年后的大清朝应验,不仅预言了大清朝入主中原,还预言了康熙皇帝登基。
提到诸葛亮,我们就会想到“神机妙算”,更会想到他的用兵如神,在各类题材的演绎中,也都将诸葛亮塑造成一个拥有大智慧的军师形象,因此,各种有关他的传闻和故事,也是层出不穷,这也就更让诸葛亮有了神秘感。
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蜀国 *** 劳一生后,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其临终前,传闻他曾安排部下为他口中放上七粒米,以保将星不灭,用此来迷惑司马懿的大军。
同时,诸葛亮还留下了十二字的预言,虽然当时没人明白其中的含义,但这个预言,却在一千多年后的大清朝,得到了准确的应验。
在这十二字的预言中,不仅准确的预言了大清朝的建立,还预言了康熙皇帝的登基,甚至,连诸葛亮自己的坟墓被谁修缮,都一清二楚,这就让千年后的人们,对这个“神机妙算”的军师,更加的佩服的五体投地。
一千多年前的诸葛亮,怎么会如此准确地预言出千年后的事情呢?这一切,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诸葛亮真的能预知未来吗?下面,就让我们对这个所谓的“十二字预言”,好好地分析研究一下。
诸葛亮临终前,蜀汉的大军与司马懿的大军,正在五丈原对峙。
当时的诸葛亮,已经是病情日益恶化,而司马懿则想方设法地打探诸葛亮究竟有多严重,在根据使者的回报诸葛亮“早起晚睡,事无巨细皆亲览,饭不过几升",司马懿就判断出,军师诸葛亮”进食少而事务烦”,已经是活不久了。
果不其然,很快,诸葛亮便撑不下去,在其临终前,对部下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同时秘不发丧,成功地迷惑了司马懿,使蜀汉大军安全的撤回到蜀国境内。
这其中,诸葛亮临终前的部署,成为了各类题材的演绎中,最让人感兴趣之处,比如“口中放七粒米”、“抬棺南行,绳断埋棺”等,让诸葛亮的死,充满了神秘色彩。
传闻,诸葛亮临终前,安排部下在其死后,将其放在一个提前做好的木匣子当中,同时在其口中放上七粒米,这样就可以让其将星不灭,司马懿就不会知道诸葛亮已经去世,而这个 *** ,也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还有,诸葛亮还交代,在其死后,让四个人抬着装他遗体的木匣,一直朝南走,什么时候绑木匣子的绳子断了,木匣落地,才可以停下来,并在木匣落地之处,就地挖坑埋葬以此作为诸葛亮的坟墓所在。而事实上,直到今天,诸葛亮真正的坟墓在哪里,没有人知道。
除了这些有趣的传闻之外,最让感到神秘的另一个传闻,莫过于诸葛亮在临终前,向后主刘禅交代,让刘禅为其修建祠堂,并在祠堂前立一个石碑,刻下十二个大字,这十二个大字,就是为人津津乐道的神秘预言了。
“水月主,庚不大,盖十八,龙复卧。”
对于这十二个字的意思,当时的刘禅等人自然是一脸懵,也不明白诸葛亮在说什么,不过,在他们心中,诸葛丞相向来是神秘莫测,他不说自然有他们的道理,按照他说的做就行了。
因此,在诸葛亮死后,刘禅等人为其修建了祠堂,也就是如今的 *** ,而在 *** 里,曾经就有上述十二个大字的石碑。
*** 又被称为孔明庙、丞相祠,位于如今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这座祠堂最早是为了纪念诸葛亮所修建的专祠,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如今成为了包含刘备殿、文臣武将殿以及诸葛殿的君臣合祀祠庙。
而那块刻有诸葛亮预言的石碑,据说就是在康熙十一年,被修缮 *** 的当地村民给挖出来的。
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川湖总督蔡毓荣经过上报康熙皇帝,并得到批准后,由其倡导对日渐破败的 *** 进行修缮,为了将 *** 一步到位修缮好,包括蔡毓荣在内的四川官员,共同进行了捐资,最终,由四川按察使宋可法主持修缮工作。
修缮工作共进行了将近两年,到了康熙十一年时,工程已经接近尾声,而就在整修大门时,村民们从地下挖出一块石碑,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这块石碑造型古朴,一看就知道是古物,虽埋在地下,但擦拭之后,上面的字迹仍旧十分清晰,村民们找来一个当地的老儒生,经过仔细辨认后,发现上面写着十二个大字,正是“水月主,庚不大,盖十八,龙复卧。”
但对于这几个字的意思,老儒生也是一脸茫然,村民们就更别提了,因此, *** 挖出石碑的消息,很快就被层层上报,负责修缮工作的四川按察使宋可法,也知道了这个消息。
宋可法对于石碑十分感兴趣,连忙推掉公务,赶到了修缮现场,并将石碑上的十二个大字给临摹下来,命人安置好石碑后,就开始了对这几个字的研究。
在找了好几个学问渊博的人之后,宋可法终于将这十二个字的来龙去脉给弄清楚,原来这几个字,就是当年诸葛亮在临终前留下来的遗言,而这其中的含义,更是让所有人惊叹不已。
“水月主”,一个水,一个月,再加上一个主人的主,这不刚好就是大清的“清”字吗?
“庚不大”,不大,那就是小,庚庚字加上小子,不就是康熙的”康“吗?
至于“盖十八”,这个更好解释,盖即为“宀”,十八摞在一起,就是个“木”字,“宀”加上“木”,不就是个“宋”字吗?
整句话连起来,意思就十分明显了,诸葛亮的预言则是,大清将一统江山,康熙就是当今圣主,而重新修缮 *** 的,就是一个姓宋的人,另外,诸葛亮又称“卧龙”,所以才会“龙复卧”。
这个解释一出来,让所有人都纷纷惊叹,惊叹诸葛亮在一千多年,就准确的预言的未来的事情,不仅知道大清要入主中原,还知道康熙皇帝,甚至连为其修缮祠堂的都知道是谁,果真是“神机妙算”,真乃神人也!
而作为主人公的宋可法,自然是大功一件,没办法,诸葛军师都说了为他修缮祠堂的就是姓宋的,这件事传开后, *** 瞬间名声大涨,更重要的是,诸葛亮碑文中所表达的意思,也让人们对清朝的好感,也增加不少。
那么问题来了,这块碑文,真的是诸葛亮留下的吗?碑文中的内容,究竟是不是诸葛亮所说的?
首先,能够确定的是,目前的 *** 中,是没有这块石碑的,至于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我们无从考证,因此,对于这块石碑是否真实存在,还有待商榷。
其次,即便是真的有这块石碑,也不应该在成都发现,因为现在的 *** ,在三国时叫做汉昭烈庙,是祭祀刘备的所在,至于诸葛亮死后,则是在沔阳(今湖北仙桃)建立了庙宇。
因此,即便是诸葛亮临终前刻有这块石碑,也不会在成都发现,更应该是在沔阳发现,不可能诸葛亮会将石碑放在刘备的祠堂前,即便是他愿意,刘禅也不乐意啊。
最后,就是石碑的内容了,要知道诸葛亮临终时,蜀国正是焦头烂额之际,诸葛亮也是为蜀国 *** 碎了心,但凡有一丝精力,都会想如何击败司马懿,因此,他又怎么会在临终留下一句让刘禅等人不明所以、并且和蜀国无关的话呢?完全没必要啊。
所以说,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结论,这块石碑以及关于这个石碑上预言的传闻,很有可能是假的。
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闻和故事呢?并且,这个故事怎么会如此的巧合?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碑文的内容上。
前文讲过,碑文中十二个大字,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大清会入主中原,康熙皇帝会登基,而一个姓宋的人会修缮 *** ,从这里面,我们再结合发现石碑的年代以及地点,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重要的信息。
发现石碑,是在康熙十一年,而在这一年,康熙皇帝正在干一件大事,那就是按部就班的削藩。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就在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一的吴三桂起兵 *** ,说明了康熙的削藩最终是失败了,抛开他为何失败不谈,单说在康熙十一年,为了削藩,康熙皇帝就需要一个极为稳定的环境。
而在当时,对于满清入主中原,部分人还是持有敌对情绪,再加上三藩蠢蠢欲动,以及让清朝统治者极为头疼的“朱三太子”,这些都是影响削藩的潜在隐患,而四川也不例外。
因此,这种为满清统治者进行“合法”包装的事情,就应运而生。
为什么选择诸葛亮?就是因为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机妙算的神仙人物,由他说出的话,也会让很多人信服。
同时,民间流传的关于诸葛亮的传说也很多,像前文提到的“口中含七粒米”、“绳断埋棺”以及“诸葛亮戏耍刘伯温”等等,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老百姓对此也是津津乐道,在这种情况下,再多一个,也不显得突兀。
于是,在宋可法等官员的“炮制”下,一个关于诸葛亮在千年之前留下的预言就这样诞生了,三国时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准确的将大清朝入主中原给预言出来,简直神了!
至于有没有人较真儿,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反正目的是已经达到了。
当然,这些都是我们根据史料,进行的一系列推测而已,这块石碑,究竟是不是真的?而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留下预言,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正是这种“不得而知”,才让我们有了更多遐想的空间,这就是研究历史的有趣之处。
各位朋友,你们认可这个观点吗?
苍山大蒜顺口溜?
苍山大蒜祘拌面,面拌祘,吃蒜拌面算祘辦,面拌祘,祘拌面,算吃蒜瓣面拌蒜。
罐装蒜,蒜装罐。蒜罐装蒜,蒜装蒜罐。蒜罐装蒜蒜罐满,蒜装蒜罐满罐蒜。
卖蒜的算卦,算卦的买蒜。算卦的不买卖蒜的蒜。卖蒜的不算算卦的卦。
要做菜得用蒜,姜蒜不放菜不香。搽姜檫蒜香喷喷。
下九流的顺口溜?
上九流:一佛祖,二仙,三圣贤,四官,五公卿,六相,七僧,八道,九庄田;
中九流:一评书,二医,三卜筮(算命),四棋(棋师),五丹青(画匠),六仕(兵卒),七横(说客),八义(侠客),九打渔;
下九流:一高台(唱戏),二吹(吹鼓手),三马戏,四剃(剃头),五池子(开澡堂),六搓背,七修脚,八配(配种的),九娼妓。
扩展内容:
三教九流,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在古代白话小说中,往往含有贬义。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佛教。
在《汉书·艺文志》分别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九流十家,是九流以外加上小说家。
“九流”《汉书·艺文志》中说,九流分别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后来,民间又按社会地位,将“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九流: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烧锅,六流当,七商,八客,九种田;
中九流: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风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七僧,八道,九琴棋;
下九流: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帮,五剃头,六吹手,七戏子,八叫街,九卖糖。
三教和九流的名称在汉朝并不含贬义,近代是含有贬义词的意思。
你熟悉几个?
读初中时,历史老师教过一个,中国朝代顺序顺口溜。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随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我们广东也有很多顺口溜:
1:老豆养仔,仔养仔。仔养老豆,正衰仔。
2:一代姑,二代表,三代吾行,了了了。
3:老豆打仔,强身健体,仔打老豆,菩萨保佑
4:考试考得好,全靠隔离好
5:日赌夜赌,衫都无件好
6:饮光食光,身体健康
7:有食唔食,罪大恶极
8:食碗面,反碗底
9:数还数,路还路
10:有早知,就无乞儿
11:有姿势,无实际
12:有得振,无得训
13:搞搞振,无帮衬
14:知少少,扮代表
15:人知初,口多多
16:头耷耷,眼湿湿,见到银纸都无识执
著名的辞赋大家扬雄为什么要投阁 *** ?
扬雄是中国历史上被严重低估的思想家,扬雄投阁 *** 事件纯属胡扯,他不存在 *** 的动机,也没有 *** 。所谓“扬雄投阁”其实受累于他与王莽的关系,被史学家污蔑。又因扬雄不合世道的生活方式,遭受世人讥讽。如此对待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国历史的悲哀!
“扬雄投阁”事件始末始建国二年,刚刚建立一年多的新朝爆发了一件谋反事件,王莽建立新朝的主要功臣之一,右伯甄丰之子甄寻,妄图伪造符命谋娶王莽的女儿“黄皇室主”王嬿。结果被王莽识破诡计,甄寻逃往,甄丰 *** 。
“符命”是古人认为上天降下的“旨意”,以文字或图案的方式,显示在石头、布帛等物体上,是一种以上天名义作出的政治预言,比如河图洛书就是符命,亦称图谶,其实都是人为制造的骗局。
在案件的追查过程中,国师公刘歆的次子刘棻卷入其中。符命中的文字一般人不认识,称“奇字”,需要专家辨认。刘棻就是奇字专家,他师从扬雄学习过一段时间奇字。
所以,调查人员很自然地想到,扬雄是否会与此案有关?于是前往天禄阁缉捕扬雄。彼时,杨雄正在天禄阁校书,见狱使前来,惊慌失措地想逃跑,又无路可逃,情急之下从楼上跳下,差点摔死:
“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莽闻之曰:「雄素不与事,何故在此?」间请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诏勿问。然京师为之语曰:「惟寂寞,自投阁;爰清静,作符命。」”事后王莽知道了这件事,说杨雄此人从来不参与政治,怎么会卷到这里来?下令不要追问扬雄。结果,“扬雄投阁”成了笑话,被京师老百姓,编程顺口溜讥讽传播。
“扬雄投阁”事件辩诬从以上史料来看,存在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仔细辨析不难发现故事的原貌。
1.扬雄没有 *** 的动机
学生犯罪就代表老师一定犯罪了吗?这个逻辑岂不是很荒唐!来找扬雄的是“狱使”而不是“狱吏”,使,是调查员,吏,是执行人员,来找扬雄的显然是调查员,而不是抓捕人员。请问面对调查员,杨雄为何要 *** ?除非他真的卷入其中,连王莽都不相信。
事实上,狱使并没有带走扬雄,假如是来抓捕扬雄的,就算他摔死了,恐怕尸体都会被带走,扬雄如此惊慌失措就很没道理了,请问真的是他惊慌,还是史学家想让他惊慌?
所谓扬雄“恐不能自免”更是荒唐!一来他没有违法,二来他与皇帝王莽有私交,三则他从来不参与政治,他凭什么会认为自己肯定会被冤枉洗脱不了?不合逻辑嘛!
用现代人的话说,扬雄身后还有人,哪怕真犯事都有辩解机会,何况自己是清白的!
2.投阁事件可能就是误传
请大家注意一个细节,扬雄投阁那一年,他已经六十二周岁了!一个花甲老人,从楼上跳下去,动作之慢一定赶不上狱使,能不能完成 *** 都是疑问。就算跳下去了,就是一句“几死”能了事的吗?事实上,扬雄既没死,也没受重伤,又活了八年才去世。
所以,扬雄投阁很可能就是误传,比如不小心在楼梯摔了一跤,受了伤。这种事谁都难以避免,何况六十多岁的老人。总之,史 *** 载不可信,一会儿解释。
3.扬雄的人生态度不可能 ***
如果你要是了解扬雄的人生态度,就会发现,杨雄是一个精神世界极其充盈丰沛的思想大家,他早已看淡生死,不可能会害怕狱使的调查,更不会 *** 。
扬雄年轻时候是从著名的道学大师严君平,赤贫的扬雄,身无立锥之地,白天光膀子下地干活谋身,晚上刻苦研读,不慕富贵,徜徉于精神世界,简直是颜子再世。
扬雄前半生热衷于汉赋,后半生醉心于天体学和哲学,是典型的唯物论主义者。扬雄从宇宙运行中,提炼出“玄”的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将人的生死统一于宇宙的运行法则。
扬雄的生活态度跟严君平非常相似,只是严君平隐居,以算卦为生,扬雄运气好,得到了汉成帝、汉哀帝和王莽的垂青,给他挂了个空头衔,领一份薪水,随便出入皇家图书馆,潜心自己的学术研究。扬雄几次得到授以实职的机会,都被他拒绝了,皇家图书馆就是做好的粮食。
这样一位洒脱思想家,怎么会莫名其妙地为世俗事件 *** ?
扬雄为何遭遇污蔑可是,《汉书》明白无误地记录了“扬雄投阁”,让人无法辩解。其实我们不能完全迷信史书,哪怕是正史,《汉书》上存在很多明显造假的地方,因为史学家也是人,是政治动物,他也有立场,有利益!
1.杨雄与王莽的私交成为史学家的靶子
《汉书》作者班固是东 *** ,他的立场是,所有跟王莽有关的人一律踩死!很不幸,扬雄虽然不参与政治,但是他早年跟王莽有着不错的私交,王莽登基后,他还曾经写过一篇赞美王莽的汉赋《剧秦美新》。
因为这篇赋,班固认为扬雄的道德亏损,因而不惜在很多事件中大加歪曲。殊不知,扬雄、王莽和刘歆,在汉成帝时期,就因为学术关系,友谊非常深厚,扬雄虽不参政,但是不代表没有感情,他赞美王莽以及他所建立的新朝,就一定是道德问题吗?人家就不可以持这个立场吗?
介于扬雄的学说地位,班固也不好完全否认扬雄,所以故意编造了一些扬雄内心的挣扎,似乎扬雄对王莽一直是内心排斥,又迫不得已阿附,班固的这种立场令人憎恶,他才是真正利益场里的动物!
不幸的是,班固的立场代表了帝制条件下,所有文人士大夫的立场,因而,他笔下的扬雄形象,就此被固化!“扬雄投阁”也成了扬雄个人内心挣扎的“证据”。
其实熟读那段历史就不难发现,扬雄与王莽不存在任何芥蒂,王莽一直把杨雄当作纯学者,所谓的“投阁”事件,也明显看出王莽的这个态度。所以,笔者坚信“扬雄投阁”就是班固的编造!
2.扬雄的自我隔绝,与士大夫阶层不相容
扬雄的生活方式很独特,它几乎不与外界发生关联,自己一个人醉心于学术研究,如果用一个时髦的术语形容他,那就是“大隐隐于朝”。
从史料记载,与他有交往的人数非常少,刘歆算一个,后期刘歆忙于政治,两人在学术上的探讨越来越少。桓谭算一个,这是扬雄的忘年交,也是最推崇扬雄的思想家,他认为扬雄是孔子之后又一位圣人。
再有就是少数向他求学的年轻人,因为他的学术不为人知,侯芭是他唯一的弟子,刘棻都不算正式弟子。
因而杨雄非常封闭,几乎与世隔绝。这就导致,他虽然活在朝堂,却由于官场相当陌生,虽然是文人士大夫,却又与文人士大夫们很遥远,他们都以“怪人”的眼光,看待扬雄。所以,没人会为扬雄去正名。
3.扬雄的思想学说,不容于世道
杨雄去世后,大司空王邑和大司马严尤,不解地请教桓谭:扬雄的著作真的能流传后世吗?桓谭的回答是:
“必传。顾君与谭不及见也。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今诊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桓谭斩钉截铁地说:必传!他认为,当时的人狗眼看人低,因为扬雄的身份不高,就轻视他的学问。在桓谭的心目中,扬雄的思想已经超越诸子,不亚于孔圣人!桓谭那时候还是青年学者,到东汉初年,已经是当时天下最伟大的学者,他最推崇的人就是扬雄。
桓谭还做了一个论断:我们这一世的人,是看不到扬雄的著作受到公正待遇的情景了!
越伟大思想越难以被人接受,这是一般规律,其实即便今天,扬雄的《太玄经》也是知者寥寥。连扬雄 *** 的朋友刘歆,都不能理解扬雄的思想。有一次,刘歆曾经对杨雄说:“一本《易经》有几个人能读懂,你又搞出个《太玄经》,恐怕你的书只能当酱菜坛子的盖子用吧!”
所以,杨雄很尴尬,所有人眼中,他就是个不知所云的怪物,加之身份低微,又穷又不合群,当时的人都以一种“围观”的眼光看待扬雄,一半是猎奇,一半是轻视!
这就是杨雄被顺口溜讥讽的原因,老百姓有几个知道真相的?无非跟着起哄罢了!
结束语扬雄孤独了两千年,这不是他的错,是班固的错,是儒家士族阶级立场的错。扬雄受污,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是中华文化的悲哀。
今天,我们应该摆脱历史的局限性,以更客观的视觉,读懂那段历史,读懂杨雄,也可以以更敏锐的眼光,去穿透表象,重新审视那个所谓“扬雄投阁”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