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说的暗疾指的什么-赵匡胤李煜钱俶真的被他害死的吗

admin2023-01-07 05:09:1526

算命说的暗疾指的什么,赵匡胤李煜钱俶真的被他害死的吗?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共21年。按理说,能干这么长时间,又实现大宋统一,应该是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不知为什么,史书上到处留有他嗜杀的传闻,而且每次 *** 都相当政治!

1、 *** ,滥杀乞丐!

一乞丐因讨不到东西,在店家门前耍无赖,相当放肆嚣张。不料人群中出来一人,拔出刀将之砍死,丢刀逃跑。次日赵光义责令京兆尹限期破案。

不久,京兆尹说抓到凶手,请求赵匡义下旨问斩。赵匡义当众将 *** 的刀 *** 自己的刀鞘,严丝合缝,大骂手下草菅人命!原来是他自己 *** 无赖乞丐。从此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无人敢蒙弊赵匡义。

2、为了升官,杀害亲嫂

某日,赵匡胤率亲王和后宫宴于后苑,劝酒赵光义。赵光义说:“大嫂花蕊夫人为我折枝花来,我就饮酒。”赵匡胤命花蕊夫人去折花,赵光义举箭将她 *** ,随后流泪抱着赵匡胤的腿说:“陛下方得天下,宜为社稷自重,远离酒色!”。

赵光义残忍杀害嫂子花蕊夫人,据说是因爱生恨,或者花蕊夫人在 *** 问题上有不利于赵光义的看法。

三、烛影斧声,杀兄篡位!

赵光义去世八十年后,北宋钱塘僧人写本《湘山野录》,书中记载,赵匡胤死前一晚,跟赵光义饮酒,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匡义却厮守在皇帝身边。当夜,赵匡胤发出莫名其妙的呼喊声,且传出“烛影斧声”。

就这样,年仅五十的宋太祖,当夜猝死,只当了17年天子。赵匡胤之死,赵光义的嫌疑更大,从此背上了杀兄篡位!这是部野录,道听途说成分极大,很像今天网上八卦,还有笔误之嫌!但是后世文人宁可信其有,不断强化!

四、 *** *** ,毒杀李煜

赵匡胤性情温和。据说黄袍加身,是赵匡义做主,拉拢军中大将,把赵匡胤推上皇帝宝座。建国后,赵匡胤喜欢文人,对文人宽容,导致很多不满当局文人聚在李煜家,咒骂朝廷,引起很多宋官不满。

赵匡义当政后,径直骑马到李家,看都不看李煜一眼,冲进后屋将小周后办了,心满意足出来后,还跟李煜耳语:小周后真的不错!从此,再无文人去李煜的家里骂街了;从此,李煜恨死大宋,更加怀念故国;从此,赵光义贪恋小周后上瘾,隔三差五招进宫内宠幸!

“话到沧桑语始工”!李煜终于爆发小宇宙,写出喋血的千古名篇《虞美人》;赵光义终于下决心除掉李煜,于公于私都显得必要!

五、待遇 *** , *** 之君

有人说,李煜是因为“小楼昨夜又东风,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及“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死去,真是如此,那么写过“帝乡烟雨锁春愁,故国山川空泪眼”的钱俶,大概不应该活得那么长!国灭后,李煜只活了三年,吴越王活了十年余。

宋太祖在世时,钱俶的吴越国就隔着南唐就与汴梁眉来眼去,等宋朝平定南唐后,钱俶去国投降,结束占据两浙七十二年历史。赵家还装出推三除四的谦让,最后极不情愿地接受了钱家“献土”。

所以,钱俶在汴梁的余生,在那个时代,算得上“待遇最后”的 *** 之君!好吃好喝、赏赐不断,他的后代也活得十分滋润。你说,对于这样一个主动投降,再也回不到江南的 *** 之君,赵匡义有必要用毒酒 *** 吗!除非,赵光义有毒杀 *** 之君的嗜好!

六、史传赵光义好杀滥杀,未必都是真的!

对于善于用毒的赵光义来说,真的没有必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夜赴宫中亲自下手弑君!如果感觉献国投降十年多的钱俶还会对宋朝有威胁,必须毒杀那么只能说明赵光义心理有暗疾!因爱杀掉,或者为了篡位而杀掉美丽的大嫂,这样的赵光义,还能在政坛混吗!

其实,在那个动荡不安,颠覆无常的时代,赵匡胤死后,将帝位传给深受草根与军人爱戴的赵匡义也很正常。毕竟,宋朝的江山社稷,并非就是安然无忧,毕竟南有吴越、北有北汉、辽国未被征服!赵光义治国还是有一套的,军事有点薄弱!

其实不难看出,由于赵匡义历来都蔑视文人,尤其是毒杀词坛“千古一帝”李煜,以及当众侮辱小周后,还留照广发朋友圈,从而得罪了天下文人!尤其是读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天下文人无人不对赵匡义怀恨在心,久而久之形成群而愤之的心理定势,于是,千百年来,关于赵光义好杀嗜杀的段子文字满天飞,几乎将传说,拷贝成历史铁案。

如果有人说你还能活两年?

可能我的 *** 个反应是 太扯了,我能活多久自己都不知道,你会知道。

不过,仔细想想,如果生命真的明确的知道只剩两年了,我会怎么做呢。青少年的时候一直觉得时间好慢,而且人生那么久 ,也没考虑过自己是要活到100还是80,就是觉得自己活够了就行,现在人到中年,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开始有了一些反思,尤其是最近遇到了人生中很大的遭遇。看清了一些事,看清了一些人,也想真正的看清自己。

我想,如果我的人生真的只剩两年的话,我想不留遗憾的走,把自己内心有过渴望,或隐藏在潜意识里的欲望都尽情的表达出来。

我要好好的把对家人的爱说出来,一直以来,都是把这种爱藏起来,甚至觉得提起来就很不好意思,有时候还会用争吵代替。可是 ,我真的爱你们。

对朋友的谢谢和对不起也要让他们知道,感谢我生命中遇到的那些与我一直成长,有过欢笑,有过嫌隙的所有朋友,有些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回想起原因竟也觉得幼稚,现在的我要为当时的自己对你们说一声,谢谢,对不起。

好好地走一走那些一直心心念,却不曾去过的地方,认真的欣赏沿途的风景。放慢自己的脚步,真正体验旅游的快乐。

人生中走一遭,该体验的都体验下吧。

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后?

公元前119年,卫青正在家里大口吃面,突然听见门外一阵嘈杂。

卫青走出房门,便见关内侯李敢一边大喊着:“卫青,你为何杀我父亲!”一边提着短剑朝他杀来。

卫青没来得及躲闪,肩头被剑刺伤,鲜血喷涌,让在场的人都吓呆了!

这时,刚好平阳公主从屋内走出,她厉喝道:“还不快给我把刺客绑了!”

卫青却低声吼道:“放关内侯走,今天的事,谁也不能声张出去,违者军法处置!”

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平阳见卫青肩头还还冒着血,咽不下这口气,起身要去找弟弟汉武帝告状。

军法可以管住卫青的部下,可管不了她平阳长公主!

见平阳公主要走,卫青急忙一把抓住她手,忍着疼痛,反手一个公主抱,将平阳往屋里抱去。

他在平阳耳边轻声说道:“这是李广的儿子,就是被他杀了,我也毫无怨言。这是军营里的事,你就别掺和了!”

卫青虽然一时安抚了平阳公主,但是,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家的婆婆妈妈是最出名的。

没几天,平阳公主就借看望皇后卫子夫的时间,把这事说给了卫子夫听。

刚好,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儿也在,于是,三个女人就把这件事顺利地传播出去了。

不仅汉武帝知道新封的关内侯李敢去大将军府刺杀卫青,霍去病也从老妈卫少儿那里听说了舅舅被刺的消息。

霍去病血气方刚,做事张扬,在军中从未败过。

李敢作为自己的部下,居然敢提剑刺杀自己的亲舅舅!

这事,舅舅卫青能忍,霍去病不能忍!

于是在年后,借着陪汉武帝狩猎的机会,霍去病抬手拉弓,百步穿杨,一箭 *** 了李敢。

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武帝听霍去病来请罪,说自己杀了李敢,连连摇头。

没办法,霍去病是自己刚培养起来的骠骑将军,他打匈奴又快又狠,为了一个已经死了的李敢来治他的罪,太不划算了。

于是,汉武帝对身边人说:“关内侯李敢被梅花鹿顶死了,这事纯属意外!”

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这就是霍去病 *** 李广唯一的儿子,关内侯李敢后,所付出的代价!

如果不是太史公秉公执笔,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李敢原来是被霍去病给 *** 的!

虽然霍去病并没有因为 *** 李敢而被降罪,但仅仅过了一年多,20多岁的小伙子却突然病死,大家连连称奇!

这难道就是报应?

李广父子和卫青、霍去病的恩怨说起李广,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 *** 反应是那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是汉朝著名的将领,一生和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次仗,却一生没有被封侯。

客观来说,不是因为他不努力,因为运气不好加上打法太过于保守,所以军功甚微,达不到封侯的标准。

在青壮年时期,李广侍奉文帝景帝,这两位不喜欢打仗,所以军功也就不多了。

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

而等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又起来了,而且打法很不一样。

之前,汉对匈奴都是集结大规模兵力后,平推过去的。

但匈奴人善骑射,喜欢搞突袭,汉军的大规模部队在大漠作战毫无优势可言。

这也是李广为什么打了这么多年仗,也封不了侯的主要原因。

而卫青霍去病则喜欢分兵小股,左右包抄,快速突然袭击匈奴。

匈奴是游牧民族,居民分散,这样的突袭,往往让王庭来不及召集青壮年抵抗,只能退逃。

特别是霍去病,最擅长的就是这种长途奔袭,无一次败绩。

在汉武帝元狩四年,李广和儿子李敢跟随大部队一起出发,攻打匈奴。

只是李敢跟随的是霍去病,李广跟随的是卫青。

两边的打法很不一样,李敢跟着霍去病直接轻装简从,以战养战,深入到匈奴内部,杀了匈奴单于的儿子,拿下左贤王王旗。

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史记.李将军列传》

而这边跟卫青一起出战的李广,却因为在大漠中迷路,计划的包抄没搞成,反而是等卫青来救济。

事后,卫青派人调查,写战报给汉武帝。

李广为了保护自己部下,将迷路的责任独自揽下。

又因为不愿被朝堂文官 *** ,便选择了在军中自刎。

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李敢听说自己父亲在将军帐中自刎,便认定是卫青逼死了自己父亲。

回到京城后,就提着剑去大将军府报仇。

卫青理解李敢的一片孝心,不让属下将这件事张扬出去,希望自己受的这一剑能够安抚李敢,也能为大汉保存一个有实力的将军。

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称也。《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那么问题来了,李广究竟是不是卫青杀的呢?其实不是。

算命说的暗疾指的什么-赵匡胤李煜钱俶真的被他害死的吗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组织的这次对匈奴的战争是多年来规模更大的。

卫青和霍去病各领5万兵,直插匈奴王庭。

然而,此时的李广已经是一位60多岁的老者,一生和匈奴打仗,却没能有机会和匈奴单于的主力部队正面交锋过。

这是他作为将军的遗憾。

他想,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机会出征了,所以,尽管一开始的出征名单里没有李广,但他还是再三请求汉武帝,让自己一起去。

後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

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

没办法,汉武帝只能同意。

同时,他找卫青商量,一定要管好这个小老头,不要让他的执念,坏了这次活捉匈奴单于的计划。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史记.李将军列传》

出征后,霍去病那边很顺利,一路追杀匈奴左贤王,军功赫赫,李敢直接拿下了王旗。

而卫青这边就不太好了。

卫青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匈奴王庭的位置,于是下令让李广和赵食其率领一部分兵马从东侧包抄匈奴单于,以求全歼匈奴主力,活捉单于。

这个战术卫青也是时常用的,特别是对于这次汉武帝的目标是活捉匈奴单于,那么李广如果能够从右路堵住单于的去路,活捉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然而,李广认为自己既然是前将军,就应该冲锋在前,从正面直击匈奴主力!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於右将军军,出东道。

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

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原居前,先死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卫青有汉武帝的口谕在身,不敢让李广带兵正面突袭,怕因为他的执念和坏运气坏事,于是拿出主帅的架子,命令李广听从布署,走右路包抄。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後大将军。《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李广怀着怨气出发,不知道是因为心情太差,还是运气确实差,他带的部队居然在大漠迷路了!

绕了好久出不去,眼看粮草都要用完了,再这样下去,估计遇上匈奴兵,也没办法打仗了!

这时候,卫青的部队从天而降,拯救了李广一行人。

原来,卫青一路向王庭靠近,正面遇上了匈奴主力。

经过艰难的战斗,卫青勉强占据上风,但是单于却跑掉了。

卫青本以为李广的部队能在路上堵上单于,于是一路追过来,没想到遇到了在大漠中转圈圈的李广。

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之后卫青要写战报给汉武帝,派人去李广营内调查,李广为了保护自己部下,将罪过一人独揽。

而作为老将,在这么重要的战争中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他也感觉没脸见人了。

算命说的暗疾指的什么-赵匡胤李煜钱俶真的被他害死的吗

于是抹脖子自尽,以求用一人之死,保护部将的安全。

大将军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前将军广,广 ***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所以,严格来说,杀李广的不是卫青,而是李广自己。

其一,因为他对匈奴的执念,以至于不顾60高龄还要请旨出征匈奴。

将军百战死,远征匈奴,连霍去病这样的年轻小伙子都没蹦哒几年就病倒了,何况他一个花甲老人呢。

其二,还是因为执念,让他不愿意服从卫青安排右路配合包抄。

当卫青布置下行军路线时,李广完全没有意识到右路对于整个战争的胜利是多么重要。

就像在踢足球的时候,大家都想当前锋,却忽视了左右两边中后卫的重要作用。

如果李广不迷路,能够按时到达指定位置,那么活捉单于不是没有希望的。

到时候还不是,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其三,李广太好面子,想要一死解脱。

卫青害怕李广觉得难堪,都没有责备他,只是这战报要发回长安,才叫人去他们营问下情况。

没想到李广觉得是莫大耻辱,不愿回朝后面对一众文官的口诛笔伐,干脆就一抹脖子,啥事也不管了。

他在死前对将士们说: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史记.李将军列传》

同样是血气方刚的少年郎,李广的儿子李敢认为,就是卫青逼死了自己老爸。

所以不管不顾地就要去找卫青拼命。

遗憾的是,李敢敢做敢当,霍去病更是一个亡命之徒。

娘亲舅大,跟着舅舅一路摸爬滚打到骠骑大将军的霍去病,现在居然让自己的部下打了舅舅。

这不是等同于打自己的脸吗?

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霍去病拉弓给了李敢一箭。

而后大大方方地跑去汉武帝那里承认错误,说自己把李敢给杀了!

到这里,李家父子和卫青霍去病的恩怨暂时告了一段落。

而最奇葩的是汉武帝的反应。

一向提倡法外不得开恩的汉武帝竟然直接指鹿为马,将这件事给按了下来。

如果李敢地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大喊冤枉啊!

汉武帝为何包庇霍去病之所以汉武帝包庇霍去病,其实是在李广死这件事上,汉武帝刘彻他也负有一定责任。

首先,他并没有坚持不让李广出征的意愿,而是在李广再三请求下,抹不开面子,答应了李广做前将军出征的要求。

其次,为了不耽误自己活捉匈奴单于的计划,又在即将出征时,给大将军卫青明确的指令,不要让李广正面迎敌。

这样做,自己倒是做了好人,可是卫青在实际安排的时候,难免让李广失望。

这就把本来是汉武帝和李广的矛盾,转移到了卫青和李广身上。

而卫青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已经尽更大的努力和善意来保护李将军的颜面和他的生命安全。

所以,李敢刺卫青的那一剑,卫青是帮汉武帝挨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得知霍去病为了给卫青报仇而杀了李敢的时候,汉武帝并没有迁怒霍去病,反而帮他掩护的原因之一。

另外,当时的汉朝还需要霍去病这样的“战神”来开疆扩土。

如果因为一个已经死了的李敢,处死了霍去病,估计笑的是匈奴人,哭的是他汉武帝。

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扶持霍去病的目的不仅仅是打匈奴,还想在军事上制约卫青。

如果失去霍去病,放眼朝堂内外,又能有谁能与卫青抗衡呢?

大将军、骠骑将军皆为大司马。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自是之後,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所以,在面对霍去病将李敢射杀这一既定事实时,汉武帝只能接受现实,随便编个理由糊弄过去,以保住霍去病的小命。

然而,霍去病打仗凶猛是凶猛,可常年在沙漠中奔袭,对身体的损伤也是异常严重。

所以在元狩六年,霍去病突然病逝,时年仅23岁。

因为没有娶妻,只有一个和婢女的孩子霍嬗,汉武帝还特意将这个孩子养在身边。

在去泰山封禅的时候,汉武帝独独留这个孩子和自己在山顶许久,这种宠爱,胜过自己亲儿子,可见霍去病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

子嬗代侯。嬗少,字子侯,上爱之,幸其壮而将之。居六岁,元封元年,嬗卒,谥哀侯。无子,绝,国除。《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遗憾的是,这个孩子没能长大,继承父亲骠骑将军的血液,继续为大汉王朝开疆扩土。

汉武帝转而开始优待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霍光,让他成为了一位跨时代的权臣。

所以,汉武帝不会杀霍去病,霍去病也不会为 *** 李敢付出任何代价,因为,在汉武帝心中,霍去病比他儿子更重要。

不要说李敢了,即便是皇子,也不能让他偿命。

后记李敢和霍去病,都是有血性的青年人,然而,却因为一些误会而兵刃相见。

死掉的可惜,活着的也未必舒心。

人这一生,最难的就是心平气和。

和能兴家,也能兴国。

如汉武帝这般暴躁的君主,如果不是有温润如水的卫子夫在后宫为后,仁善退让的大将军卫青治于朝野,又如何能够振兴这百年汉家天下呢?

或许,李敢和霍去病的早逝都是上天的安排,他们都是未来前途可期的将领,如果在世,必定成为汉朝的中流砥柱。

但是汉武帝的好大喜功已经让国库渐空,实在受不住再来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将军,到处捅窟窿了!

所以,老天爷收了他们,等有需要的时候,再放他们来人间,拯救疾苦吧!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算卦的说有暗疾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你身体有病,去医院又检查不出来或者暂时检查不出。

你认为汉高祖刘邦 *** 个想抽谁一巴掌?

公元前206年,起兵于沛县的刘邦因攻入咸阳的功劳被项羽封为汉王,封邑于巴蜀汉中,而后通过四年的的楚汉之争击败项羽,以及其他项羽册封的诸侯王,继秦王朝之后建立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

先后有西汉14个皇帝,不含废帝刘贺、东汉12个皇帝、以及蜀汉2个皇帝,共延续国祚450多年,期间总共有28位皇帝,其中掌握实权的皇帝大概17个,西汉于公元8年被王莽取代,东汉220年汉献帝刘协 *** 禅位给曹丕。蜀汉263年刘禅投降于邓艾。

随着刘禅的投降,刘邦建立起来的汉朝最后灭亡,走入历史。如果泉下有灵,这一些皇帝最后和刘邦在地府相遇,或许难免会有一些询问汇报。假使这一些人活着性格不变,同聚一堂,依着刘邦的脾气,没啥讲究,爱骂人,这一帮子孙自然都会被数落一番。

当然,因为时间问题,更先死的人和最后死的人差了将近470年,这个时间段之中,各位皇帝都会陆陆续续地走到刘邦眼前。这其中,有十多个皇帝是小孩继位,到死的时候还是小孩,甚至不满周岁的婴儿,他们对于老祖宗刘邦压根没意识,或者因为其他人掌权,自己手中无权,到死都是傀儡一样。

其中有西汉惠帝刘盈、两个少帝都是吕后手中的傀儡、昭帝时期霍光一手遮天,刘贺继位27天被废,平帝、孺子婴则是王莽手中的傀儡、东汉的殇帝不到2岁而亡、冲帝、质帝都是梁冀的傀儡、后面少帝年少未掌权被废、献帝一直是傀儡皇帝。

这样,28个皇帝只剩下17个皇帝自己掌握过实权,去掉蜀汉两个只有15个自己手中有实权,先说大一统时期。文景之治、昭宣之治、明章之治是把帝国推向辉煌的重要时期,其中六个皇帝承前启后,不仅守住了祖先的基业,而且经营得有声有色。刘邦无论如何都不会责怪他们,除了夸奖之外,没有别的话,有这样的子孙,还有啥好说的!

一下子去掉6个,还剩11个,用排除法。这里还有三个开拓之君,汉武帝凿空西域、开拓漠北、守 *** 、定云贵,虽然继承家业,但是一般的开拓者比不上,远超刘邦自己的功业,而光武帝刘秀在王莽篡汉的背景之下,再造汉室,使得刘氏基业在延续200多年,功莫大焉!

另外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在汉末人心杂乱的基础上,颠沛流离,奔波半生鼎足三立,一辈子希望光复汉室,但是最后受限各种因素未能如愿,也算是给汉室续命43年,没功劳也有苦劳,这三位刘邦自然也不能开骂,汉武帝、光武帝自然要大加表扬,而刘备呢,只能说时也、命也!

至此,皇帝只剩下8个,这几位里面找出罪魁祸首其实很容易了,先说西汉,导致王莽篡汉的元凶其实就是汉成帝,正是因为他的荒 *** 而让王氏外戚做大,后来逐渐尾大不掉,最后取代了汉朝。东汉呢,去掉最后两个傀儡,掌握实权的汉灵帝也是元凶。

这位老兄宠信宦官,宦官势力非常庞大,临终的时候托孤选了个屠夫,而这个屠夫没有任何根基,也没有任何的谋略,最后希望引董卓诛杀宦官,提前被宦官所杀,而后他引来的董卓废立皇帝、倒行逆施,导致朝廷权威扫地,各地军阀崛起,汉王朝至此彻底没救了。

蜀汉的刘禅呢,在灭亡时候投降敌人,虽然很气人,但是情有可原,蜀汉一开始就先天发育不良,各种条件都落后其他两个政权,加上和本地士族矛盾重重,作没有意义的抵抗用处不大,最后 *** 投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所以看起来,导致汉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是汉灵帝,因为他的糊涂而让天下走入死胡同,所以,如果刘邦会追究责任,肯定会先拿汉灵帝这个不肖子孙开刷,如果他托孤选对人,如果他不那么宠信宦官,汉朝都不会灭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