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的人为什么短命-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死
算命的人为什么短命,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死?
人生更大的未知就是不知何时离去,又以什么方式离开。
只有极少极少修行特别高的人,才能预知时至,自在往生。我老婆的亲爷爷就是这么一个奇人,一生通晓儒道佛,会算命,会驱邪,会看风水,还修佛。在离开的那一年,他早早地就对家人说,九月九,他要走了,前后说了有三次。说天上有人接他去,他要走了。至于是升到天界还是佛国净土,这就不知道了。她作为孙女,也是听到过的。果然,在那年的阴历九月九,老人家安详离开人世,毫无痛苦。这可就是真修行了。佩服佩服。
绝大多数人是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死,以及死后的去处的。都是 *** 的,不情愿的,甚至被业力牵引,身不由己。要想今生欢愉无碍,来世去个好地方,就需要修善积德,好好修行。穷富没那么重要,太富贵了反而对修行不利,所谓“富贵修道难”。太贫穷了也是难修道的,很难生起对 *** 的信心,甚至有毁谤 *** 的现象。所以,不贫不富的状态是对修行最有利的,容易开悟,容易入道,容易生起信心,而且有机会接触 *** 和师父。
因为业力牵引,人在任何年龄段都会离开人世,黄泉路上无老少。能寿终正寝、无疾而终是每个人的理想,但也不由人啊。万般不由人,只有业随身。修行就是一个消除业障和超越自我完成无我的过程。大多数人因为机缘不成熟,难以进入修道的门槛,也是可惜了一次做人的机会。但大多数还是有意无意地种下了开悟成道的金刚种子,该发芽成长时自然会蓬勃。
至于完全修行道家,笔者也是由道慢慢转入修佛的,过程很是艰辛。以后再谈。
请随手点赞评论并关注大侠,真心谢谢大家!
精明绝顶的吕不韦为什么会选择 *** 了却余生?
公元前235年,一代巨商权相吕不韦把手中的鸩酒一饮而尽,从此人生大梦成灰,此世永诀,然而他清楚的知道,这已经是他 *** 的人生结局了。
↑吕不韦是一代奇才↑
因为嬴政已经再也难容他了。
那么,对秦朝,对嬴政立下无数大功的吕不韦,为何走到了嬴政的对立面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吕不韦和嬴政的关系,太复杂了,给嬴政带来了潜在的巨大风险。
这一切,都要从二十五年前,吕不韦把赵姬献给嬴子楚那一刻说起。有关嬴政生母赵姬的出身资料非常少,她有可能是出身赵国世家豪族,也有可能只是一个风尘 *** ,她有可能怀着身孕跟了嬴子楚,也有可能是生下了嬴子楚的骨肉。
但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吕不韦和赵姬之间有情感和 *** 关系纠葛。
↑吕不韦和赵姬纠缠不断↑
在嬴子楚没有登基之前,吕不韦和赵姬结下的同盟,其首要目的在于抱牢嬴子楚这棵大树,偏偏赵姬很争气,给嬴子楚生下了嬴政,母凭子贵,赵姬的地位得到了确认,吕不韦的计划因此顺利进行。
可是嬴子楚身体太差,上位才三年就去世了,年仅34岁,这时候的赵姬是33岁,正好是如狼似虎的年龄。嬴政继位,还不满十三岁,对朝政并不能全然掌握,更多还是依靠吕不韦。
而这时候的赵姬,贵为皇太后,没人能够制约得了她,于是赵姬很放纵,频频把吕不韦招进宫中,满足自己的私欲。久而久之,吕不韦受不了了。
一来,吕不韦年纪比赵姬大了足足十二岁,又天天 *** 劳国事,肯定无法满足赵姬,此外,还有一层更深的考虑,吕不韦和赵姬一旦丑闻爆出,嬴政会怎么想,他不会杀 *** ,但他一定会杀掉吕不韦。
↑贵为王侯将相,也有普通人的情欲↑
为什么?不只是因为赵姬私通吕不韦让嬴政丢脸,更因为物议纷纷——人们一旦得知吕不韦和赵姬私通,肯定会联想到当年吕不韦把赵姬献给嬴子楚时,是不是吕不韦已经和赵姬保持了 *** 关系,继而就会联想到嬴政是不是嬴子楚亲出,还是吕不韦的私生子。
政敌会借着这个借口,向嬴政发难。
吕不韦对这个可能后果越想越怕,他为了哄住赵姬,找到了奇人嫪毐,自己终于从宫闱秘事中抽身,可他没料到,赵姬与嫪毐大大逾越了尺度,不但厮混在一起,赵姬还给嫪毐生了两个儿子。
生一个,算是避孕失败,生两个,那绝对是真爱啊。
而且,生的还是儿子!
嬴政不但颜面无存,更要面对横空杀出来两个同母弟弟!最终,嫪毐为了儿子的前途,起兵 *** ,试图赶下嬴政,自己夺位。
↑吕不韦完全没想到赵姬和嫪毐有了爱情↑
倘若嫪毐从头到尾只是赵姬排遣寂寞的面首,倒也罢了,就算嬴政知道,无非是把嫪毐宰了,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可好,在赵姬和嫪毐双贱合璧之下,事情变得不可收拾。
吕不韦作为嫪毐的推荐人,在这种局面下,注定无法摆脱连累,实际上,嬴政甚至怀疑嫪毐与吕不韦有共谋的可能。在免去吕不韦相国之位后,嬴政一度想杀掉吕不韦,但因为吕不韦对秦朝功劳巨大,暂时按捺不发。
诛杀嫪毐的次年,公元前236年,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一路上吕不韦依然高调,到他门上的门客络绎不绝,而吕不韦也丝毫不避讳,有门客劝他低调,夹着尾巴做人,别再激怒嬴政,但吕不韦没有听劝。
按理说,依吕不韦的精明和政治智商,断然不会如此“顶风作案”,但他还是这么做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于是做最后的尽情放纵。
↑吕不韦会不会后悔他的一生?↑
果然,嬴政的敕书很快就到了,虽不是杀头的旨意,却仍是一道催命符,敕书中质问吕不韦:“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戶。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徒处蜀!”
吕不韦知道,时候到了,这一生已足矣,在嬴政彻底撕破脸皮之前,自己 *** 谢罪,保全一下家人亲族或有可能。于是他端起面前这杯鸩酒,双手颤抖,慢慢饮下,酒入愁肠,吕不韦回忆起了什么?没人知道,也没人关心了。
历史上有哪些临死之前也要皮一下的人?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面对死亡这种压抑沉重的事情,将死者万念俱灰,旁观者不忍直视,大多数人对死亡那是很害怕的。但是历史上还真有那种死前也要皮一皮的人,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么下面咱们就说几个牛人吧。
这 *** 位是清末有名的大盗康小八,康小八是天津一带有名的狠人,人送外号吴秃子,匪号康八太爷。要说这个人有多皮,他活活把自己皮到凌迟处死,本来收钱 *** 在山里做强盗,凭借着一把日本产左轮 *** 闯荡江湖,后来不知道怎么想的把皇宫的车马给抢了。
被审问的时候还放出豪言:
“要劫就劫皇杠,要奸就奸皇妃。”
这一下子可给慈禧气坏了,本来给定的是斩立决,结果慈禧给改成了凌迟处死康小八,要说这康小八也是个汉子,行刑前对刽子手说:
“别遮我眼睛,爷爷要看着你怎么把我弄死。”
本来凌迟处死这种事,要想不痛苦也有三个方案,只要给钱,最差的是蒙着眼睛,钱给多一点,直接弄点药先药死,或者凌迟处死的时候一刀插中心脏,后面就是剐尸体了。
这个康小八确实皮,这么恶毒的刑罚都没能让他屈服,据说凌迟到一半的时候,他还抬头问大家:
“你们看看,八太爷变颜色了没有?”
康小八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受剐刑而死之人,可以理解成皮死的……
第二位是明朝的大才子金圣叹,金圣叹可以说是一个奇葩了,当时明朝都是考八股文的。金圣叹在考场上写着写着觉得八股文太没意思了,于是他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了一篇另类的文章。
考官看到后非常生气,并且决定终身禁止他再次考试,没成想金圣叹隔了几年改了一个名字又去考试了。这一次他就按着八股文的要求写了一篇文章,考官们看了连连称奇,名列榜首。金圣叹得意的看着考官们说:
“没想到吧?我又回来了!”
差点没把考官们气死!
顺治十八年吴县县令追收欠税,鞭打百姓,激起苏州的文人的反抗。金圣叹和一百多个文人到孔庙悼念顺治帝驾崩,后来被逮捕,被处以斩首之刑。
据说死前金圣叹还在耳朵里塞了两个纸条,一个写着“好”,另一个写着“疼”,实在是皮的不行,死了还皮一手。
第三位就是明朝 *** 喷子方孝孺,方孝孺可以说是皮出了境界了。当初朱棣夺得大权之后,姚广孝就把前朝遗民方孝孺交给了朱棣,因为方孝孺是很有名气的文人,所以朱棣想要通过他来彰显自己接纳天下文人的胸怀。
可是方孝孺可不这么想,来了就压根就没想活着回去,他把朱棣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什么乱臣贼子的帽子全给朱棣戴上了,朱棣生气道:
“你这么做,不怕被我诛九族吗?”
方孝孺却毫不在意反而说到:
“你就是诛我十族又怎样?”
结果朱棣把连同方孝孺在内的亲戚朋友共计八百多人全给宰了,方孝孺皮一皮自己的命也就罢了,可怜他的亲属朋友,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第四位是东魏的大将高敖曹,元象元年,高敖曹与侯景等人围攻金墉被西魏军反击。高敖曹几乎全军覆没,独自突围但还是被追上了,自知难免一死的高敖曹面对追兵倒是也看得很开,对他们说到:
“来吧,我送你个开国公的爵位。”
说完就把脑袋伸了过去,让敌人砍,能把生死看得这么淡,死前还皮一句,不得不说高敖曹的骨头是真的硬。
不过调侃归调侃,我觉得这些人还是很厉害的,我相信一般人绝对不能像他们一样明知将死,还能皮的起来。
当然了肯定还有很多临死前皮一皮的古人我没有提到,不知道你还知道哪些人呢?不妨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为什么曹 *** 的后代都短命?
曹魏政权延续46年,皇帝换了5个,一个比一个短命。曹 *** 活到66岁,也算长寿,可仿佛诅咒,他的后人,没有一个人活过他。这是为何?
作为三国时赫赫有名的枭雄,曹 *** 活到了66岁,不算短命了,可他的后人却都不给力,还很不幸地遇上了超级长寿司马懿。
最后,曹家几代人的辛苦努力,全给司马家做了嫁衣。
不过,司马懿也比较怂,他抢了曹家军政大权,却不敢直接登上皇位,最后还是孙子司马炎比较给力,开启了晋的时代。
我们不禁要问了,怎么曹 *** 的后代,寿命就这么短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曹家人都活了多少岁?曹 *** 算是比较高寿的,活到了66岁。
根据各类史 *** 载,曹 *** 至少有过25个儿子,不过,这些儿子的次序基本无法考证了,只有少数几个孩子有具体的生卒时间记载。
这些孩子的名字,可能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分别是:曹丕、曹彰、曹植、曹冲、曹干、曹彪。
他们的寿命分别是:曹丕40岁,曹彰34岁,曹植41岁,曹冲13岁,曹干46岁,曹彪56岁。
以上这些人,虽然寿命比不上老爹曹 *** ,但也还算平均水平。
但曹 *** 的孩子夭折率比较高,史书明确记载早夭的就有9个,还有好几个儿子,没来得及娶妻就去世了。
由此可以推论,曹 *** 有记载的儿子,至少有一半以上是短命的。
当然了,结合当时的医疗环境,孩子的夭折率,并不能成为短命的证据。
再来看魏明帝曹丕的儿子,即曹 *** 的孙子辈。
根据《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曹丕有记载的儿子为10个,其中早夭的就有7个。
他的3个儿子,寿命都不算长,其中曹叡(下一任皇帝)活了36岁,曹蕤无子去世,寿命不到40岁,曹霖可能是寿命最长的,但也不超过50岁。
到了曹叡的儿子辈,情况就更惨烈了。
曹叡的3个亲生儿子全部早夭,最后不得不把皇位,传给曹家的旁支。
从上面的记录可以看出,曹 *** 的嫡系血脉,儿子的夭折率越来越高,最开始50%,最后居然“全部阵亡”。
从活着的后人来看,他们的更高寿命也在降低。
这样一对比,我们就能看出问题来了。
就算古代医学不发达,孩子难生难养,但像曹 *** 这样的权势家庭,也不该出现这样短命的情况,实在太反常了。
我翻阅了史书,仔细思考后认为,以下几个原因,应该是曹家后人短命的重要原因: *** ,好色,还不懂节制。好色,是男人本性,古代稍微有点地位的男人,都会左拥右抱,妻妾成群。
但一般人,追求妻妾成群,主要是为了面子,但曹家人的妻妾成群,那真是因为需求。
好色,加上没有节制,会严重影响后代的质量。
曹 *** 的好色,是出了名的,他也有十多个生了孩子的妻妾,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单独构成一个独特故事。
曹 *** 后来的贤内助,继室卞夫人,是他在25岁时,直接见色起意纳为的小妾。
杜夫人,原本是吕布手下将领秦宜禄的妻子,因为生得漂亮被很多人盯上。当时,关羽还在曹 *** 帐下,他主动向曹 *** 提出,破城后想要得到杜夫人。
曹 *** 满口答应,结果城破之后,他一看杜夫人的姿色,直接自己霸占了。
就这事闹的,搁你是关羽,你追随他吗?
《华阳国志·卷六·刘先主志》初,羽随先主从公围吕布与濮阳,时秦宜禄为吕布求救于张杨。羽启公:”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公许之。及至城门,复白。公疑其有异色,自纳之。
另外,在行军打仗过程中,曹 *** 也经常见色起意,和守寡美女贪欢好几天,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张绣的老婆邹夫人。
曹 *** 对美女的喜欢,完全不带任何情节,甚至更加偏爱“ *** ”。
曹 *** 甚至还对儿子曹丕的妻子甄宓动过心。只是在进入袁家大院时,曹丕捷足先登,曹 *** 不好对儿媳下手,也就作罢了。
而曹 *** 钦点的继承人——曹丕,也非常完美地继承了父亲好色的品格,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提起曹丕,大家不免会想到甄夫人、郭皇后,认为这2个女人至少有一个是曹丕的真爱。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曹丕对这2位美女,都算不上“真爱”,能长久在一起,主要是因为“有用”。
郭皇后,有勇有谋,经常帮着曹丕出谋划策,能管理好后宫。她对曹丕的作用,与卞夫人对曹 *** 的作用,基本一致。甄夫人,是三国时数一数二的大美女,连曹 *** 都动过心,最初,曹丕也很喜欢她,可当曹丕称帝后,甄夫人就被厌弃了,而且去世后,还遭到了曹丕恶毒的对待: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除了甄夫人、郭皇后外,曹丕的后宫,还有十几个有名分的妃嫔。
曹丕的儿子全部来自不同的母亲,可见,在雨露均沾这件事上,曹丕完成得很不错。
因为名声不好,在野史的记载上,曹丕甚至还对父亲的女人下过手。
有一次,曹丕生病,母亲卞太后去探望,刚掀起门帘,就发现曹丕的床前围着的都是曹 *** 生前的女人。卞夫人当即明白了一切,破口大骂:“你这样做,以后死了,猫鼠都不愿意吃你!”
相比曹 *** 和曹丕,曹叡对声色的需求是最惊人的。
他的后宫里光有名有份的才人,就达到了64个之多,康熙皇帝当了近60年皇帝,妃嫔总数都没达到这个量。
而根据《魏略》的记载,曹叡后宫的妃嫔总数,达到了数万人。
《魏略》曰:“自贵人以下至尚保,及给掖庭洒扫,习伎歌者,各有千数。”
这可是正史的记载!
不止是《魏略》,《三国志》中也同样记录了曹叡在女色上的荒唐。
比如,把父亲曹丕的才人弄了7、8个到后宫,又和卖艺的乐工、良家女子33人一起厮混等等……
《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邺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
曹叡的寿命才不到40岁,这么多的女人,就算他每天1个,可能也是不小的负担。
在这种“甜蜜负担”下,是个男人恐怕都难以身体健康吧。
更要命的是,曹叡还有一些特殊的癖好,比如喜欢穿女人衣服,经常和自己宠爱的曹纂睡觉。
在许多野史中,曹肇和曹纂因为生得好,还被曹叡宠幸了。
《情史·卷二十二·情外类·曹肇》:曹肇有殊色,魏明帝宠爱之,寝止恒同。尝与帝戏,赌衣物,有不获,辄入御帐服之迳出。其见亲宠类如此。
就连史学家们在评价曹叡时,都会忍不住给他打上“奢 *** 无度,违理蔑伦”的标签。
而这样的曹叡,死得早好像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曹叡的妃嫔结局不太好,连张当都敢明目张胆地,把曹叡的十多个才人送给了曹爽。
其二,曹家后人不好当,精神压力大,长期忧思。曹家人的精神压力,主要集中在曹丕和曹叡这两代。
曹 *** 作为曹魏的奠基人,虽说也是殚精竭虑,但说到底更多的也只是在担心外患。而曹丕和曹叡,则是实打实既有内有,又有外患。
三国争雄,外患自然不用多做解释,当权者都得一个脑袋当十个用。
但是在内忧上,曹丕和曹叡可以说是 *** 碎了心。
曹丕是曹 *** 和卞夫人的长子,武艺高强,文才也不错。卞夫人虽然最初只是个妾氏,但因为她知进退、懂礼仪,一直很受曹 *** 看重。长久以来,曹丕一直想要成为储嗣。
但是,在曹 *** 眼中,可以成为储嗣的人至少有4个,曹昂、曹冲、曹丕、曹植。
后来,曹昂为救曹 *** 被杀,聪慧的曹冲又早早去世,曹丕的竞争力才更强了一些。
但问题是,曹 *** 经常会对曹丕说:“曹冲死了,是我的大不幸,却是你的大幸!”
曹 *** 这句话,明摆着就是在告诉曹丕:你从来不是我的更优选择,你可要好好表现,否则世事难料!
而事实上,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曹 *** 一直犹疑不决。
这两个孩子都是卞夫人所生的儿子,曹植文才更加风流,曹 *** 明显更喜欢他,但如果说起武功,曹丕则更胜一筹。
曹 *** 犹豫不决,卞夫人又更加偏向曹植,这让曹丕长期担忧,行为丝毫不敢有错。
而反观曹植,他就随性多了,不开心了就会喝酒发泄,不太节制自己。有一次,曹植醉酒闯了司马门,曹 *** 才最终决定了储嗣人选。
217年,曹丕终于被立为世子。到此为止,他已经忧虑了20多年。
但成为世子后的曹丕,并没有完全放下心来,曹植在朝中的势力依旧不可小觑,司马懿等人也明显有些蠢蠢欲动。
他渴望继承父亲的遗志,兴国强兵灭贼寇,实现统一,但最终自己只在帝位上坐了七年就英年早逝了。
相比曹丕,曹叡的经历更为曲折。
曹叡是甄夫人的儿子,少年时很受曹 *** 的喜欢,15岁就被册封为武德侯。但偏偏没过几年,曹丕一个不开心,下狠手赐死了甄夫人,还对她的尸体下狠手。
曹叡也因此地位大大下降,受到冷落和排挤,处在生死边缘。
对于曹叡来说,自己本来是好好的嫡出正统,结果母亲却死得这样蹊跷,死后还遭到了父皇非人的待遇。这对于曹叡来说,是人生巨变。
曹丕甚至打算要册立曹礼为继承人,但在一次狩猎中,曹叡借猎鹿向曹丕表明心意:“您已经射杀了母鹿,我实在不忍心再杀子鹿!”
《魏末传》:帝常从文帝猎,见子母鹿。文帝射杀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从,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因涕泣。
或许是出于对甄夫人的亏欠,曹叡自此扶摇直上,境遇大变,成为了太子。
经历了这场巨变后,曹叡的性情也有了明显的转变。此前,他是人所称赞的“明理而有德行”,但登基后,他却成了荒 *** 无道、奢侈怪癖之人。
这其中的转变,很难说不是精神因素在足作祟。
这样来看,曹丕、曹叡早早去世,生的孩子越来越短命,也算不上什么稀奇的事情了。
客观来说,如果单纯考虑三国时期的人均寿命,曹丕和曹叡也还算勉强在人均寿命上下浮动。
当时医疗环境差,又战乱连连、社会动荡,普通人的平均寿命也就在40来岁的样子。
不过,以曹家的地位来看,他们有名医、有物质条件,理当能够享受不错的日子,却还略低于平均水平,自然是“短命”的。
对于这一点,司马懿应该很开心。
如果不是他们够短命,哪里又会有司马懿的机会呢?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我,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论语里两次直接说到天命?
在古代,人们的生活处处充满了危险,大自然中的一切,既可以为古人提供庇护,也可以是生命的陷阱。大自然的每一次变化,每一次暴怒,都能为人们带来生存上的困境。由于古人的认知水平的限制,人们往往把人生中的一些偶让现象、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变化,归之于天。在古人的观念中,最起初的是万物有灵论,一切都是有灵魂的,一切都可能带来伤害或者福祉。所以那个时候古人崇拜一切,后来满满地把一切都归之于天。天是统治一切驾驭一切的存在。也就是说,人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一切都是天的旨意。这个天,也叫天命。也就是天的命令和旨意。
人的天命观非常重要,因为他决定了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在中国的各家学派中,对天命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儒家学派比较现实,他们既重视相信天命,又强调自我的努力。这叫做尽人事待天命。墨家相信鬼神但不相信天命,认为人是可以战胜天命的。道家则认为要顺应天命,叫做知其无可奈何而顺应自然。
现在,好玩的国学具体讲讲孔子的天命观,并与孟子的天命观做对比,如此我们就可以掌握儒家的天命观了。
孔子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每个人都有命,命是一种能决定人的生死寿夭、富贵贫贱、吉凶祸福的外在力量,掌握人类命运总开关的是天。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命于天,命由天赋。但孔子认为,天命与人命是有区别的,天命是自然而然的,人命是奋发图强的。理解了天命与人命的关系,就懂得了孔子一生为何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诗经》上说“天命靡常”,诗经时代的人们认为,天命并非恒久不变,它要看地下统治者的表现,有道德就保佑他,没有道德就废黜他,所以天命是可以改变的。但人命是人生而注定的,并不必然因个人的主观努力所改变。这就是天命与人命的区别。
孔子有个学生叫冉伯牛,为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勤恳笃实。但这样的好学生,却生了恶性传染病。在冉伯牛临死前,孔子通过窗户握着他的手,悲叹“命矣夫,斯人有斯疾!斯人有斯疾!”意思是说,这都是命啊,这么好的人却生这种病!孔子相信天命,所以他一直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作为一个执着的布道者,孔子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传播仁义恢复周礼建立大同世界,这个使命是上天给予的。按理说既然上天给了他这样的使命,孔子就应该顺利地推广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然而现实恰恰相反,在十多年周游列国的游说生涯中,他处处碰壁时时吃瘪“道不能行”,再努力也无法改变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给失败找了个绝佳的理由——原来天命和人命是不同的。他把自己的人生使命看成是天命而归之于天,而把自己个人事业的成败归之于命。所以孔子说“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命与”。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人要明确、承担起人生使命;另一方面,君子也必须明白,人生在世,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并不一定能实现,这与努力无关,而与命运有关。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力量再勇猛、强大,总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候,我们拼尽全力做一件事,但最终结果可能不尽人意。人生的得失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人力能够决定,而是很多外在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行事者虽然在个人,但结果却在命,这就是中国文化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想。
但孔子要是一味地匍匐在命运的脚下而无所作为的话,那他就不叫孔子而叫懒汉了。孔子极具挑战性格,他想挑战命运的底线——要想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先完善提升自己再说。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通过艰苦努力,他从一个会计、放牛娃、吹鼓手和丧礼主持人,成为中国最早的私人大学校长,成为县长、法官、外交官和 *** 宰相。他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仁学梦想恢复周礼追求天下大同,最终成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成为中国人的心灵导师,成为影响世界的思想家。孔子用他奋斗的一生告诉我们,不努力到无能为力,没有资格奢谈命运。
孟子与孔子一样,都是具有强烈进取精神,但能清醒认识现实的理性主义者,他们都相信有人力不可改变的命运的存在。人生在世理应积极进取,但总不能处处如意,有些事情不可强求。因为人生的事业成败,除了与个人的努力有关,还有外在环境的限制,人要是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在苦难和失败中处之淡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命运既是推动人生向前的澎湃动力源,又是人生失败时的灵魂避难所。
孟子很遗憾没有亲自接受孔子的教导,孟子也尽人事知天命尽人事为孔子感到遗憾,在孟子眼里,孔子是圣人的“集大成者”,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但孔子并没有像尧舜禹一样,拥有王位。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一个平民能拥有天下,品德修养必然像舜和禹一样,而且还要有天子的推荐,所以孔子就没能拥有天下。”
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拥有天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二是要有天子的推荐。孔子满足了 *** 个条件,但是没有天子推荐他,所以孔子没有得到天下的王位。按照孟子“性”与“命”的区分,拥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属于内在于人的“性”,是“求则得之”的,孔子追求崇高的道德,他得到了;而有天子的推荐、获得天下的王位,是外在于自身的“命”,而“命”是“非人力之所能为”的,人在偶然的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却是一种必然。因此孔子只是一个“素王”,是具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的人。
虽然孟子很努力,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人力有限无法突破命运的限制,这让他更加理性和深刻,不至于在挫折面前茫然无措而自暴自弃,在人力无法达到的命运面前,孟子反倒获得了一种心平气和的力量。
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在鲁国做了大官,向鲁平公推荐了孟子。孟子高兴得彻夜难眠,星夜兼程赶到鲁国,准备与弟子在鲁国大展宏图,推行仁政实现王道。但是美丽的梦想往往像五彩泡沫一样易碎。
鲁平公对孟子神交已久,一早上就要出门拜访孟子,但一个叫臧仓的宠臣说,孟子是个不知礼的小人,不值得一见。去见孟子就会降低身份丢了面子。理由是孟子为母亲办的葬礼的规模超过了他为父亲办的规模。鲁平公也是个耳朵软没主见的人,一听这个话就取消了与孟子的会见。孟子听说后,既没有怒发冲冠,也没有唉声叹气,而是面如秋水波澜不起。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情,是有一种力量在驱使他;不干,也有一种力量阻止他。干与不干,都不是人力所能及的。我不能与鲁君相见,是天意!那个叫臧仓的小人,怎么能使我们不能相见呢?”
在孟子看来,无论是孔子空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还是他的梦想被小人臧仓 *** ,这些都属于外在的机遇,是属于命的范畴,而命是人力所无能为力的。所以,学会面对失败而淡然处之,在“行至水穷处”,享受“坐看云起时”,正是对待命运的正确态度。
经过多年的风霜雪雨和漂泊流浪,孟子已经变得冷静理性了,否则以他的暴脾气,上门痛骂耳朵软的鲁平公,痛扁嚼舌头的臧仓也未可知。
孟子深刻地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种子都会发芽;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成真;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能圆满;不是所有的誓言都能兑现;不是所有的出发都能到达彼岸。人生不如意十之 *** ,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会有清空朗月,也有凄风冷雨。成功了,是命运对自我努力的犒赏;失败了,是命运对我们抗压能力、拼搏指数的考验。所以,得意不必忘形,失意不要失志。人生之路,无非是跌倒了爬起来,擦干眼泪收拾行囊重新出发而已。
鲁侯来与不来,孟子就在那里;孟子的理想不能推行、鲁国不能实行仁政,这都是上天的旨意,这就是命。而命是人类无可奈何“非人之所能为者”的存在。“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舜、禹、益之间相去久远,他们儿子的好坏,都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为的。没有人让他们这样做,却办到了的,都是天意。没有人叫他来,却来了的,就是命运。”
尧的儿子丹朱品行不好,尧把帝位传给了舜,恰巧舜的儿子也是不肖子孙,舜就把帝位传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大禹的儿子叫启,据说很贤明,舜本来是把帝位传给益的,但是人们不愿意,都跟着启,所以启就建立了夏朝而拥有了天下。禹 *** 了民主禅让制,从此中国进入家天下的时代。
孟子认为,尧舜的儿子品行不好能力不行,这是天意,禹的儿子贤明服众,这也是天意;益本来做了帝位,但是老百姓不服他,这还是天意。所以,孟子给天和命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凡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却办到了的,都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招致的却来到了的,就是命运。
既然命运就像一张让人无法呼吸的大网,将我们包裹其中,人类应该像一条鱼儿等着被晒成咸鱼?还是奋然跃起游进广阔的大海?人在命运面前如何挺立自己,这是孟子要思考的问题。孟子最后为我们找到了一条逻辑严密的“ *** ”,让我们在命运的重压之下,卓然挺立起人类的作为。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人充分扩张善良的本心,就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了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持本心,修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 *** 。短命也好,长寿也好,我都不三心二意,只是修养自身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 *** 。”
这是孟子关于“命运之学”的精彩阐述,也是儒家“身心性命”之学的核心。孟子认为,人要在命运面前真正站起来,首先要通过自省穷尽本心,本心其实就是天赋的善端,“尽其心”之后,自然可以明白自己的本性。而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因此懂得了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存善端,养护扩充本性,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了。
一个人无论是长寿还是短寿,那都不是我们要考虑的事情,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培养身心修炼道德,等待天命的到来。天命如何,我们无法干涉,但我们可以修养好自己,做到尽心知性、存心养性,这就是孟子对待命运的态度。通俗地说,管他什么命运,做 *** 的自己就是了。把自己交给努力,把结局交给命运,这就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体现了中国人“尽人事知天命”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