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算命手册妈妈网-你见过最震惊的民俗文化是什么
女神算命手册妈妈网,你见过最震惊的民俗文化是什么?
那必须是婚闹了。闹的毫无底线。
法国汉学家葛兰言曾在《古代中国的节庆和歌谣》中提到:" 过年是 *** 的时间。" 而腊月则是 *** 办喜事的高峰期。
刚刚从用力过猛的年会,以及过分密集的春节酒局中绝地求生的小李,又马不停蹄地投身到一场更巨大的荒谬之中:
" 当天的迎亲队伍十分壮观,一行人浩浩荡荡,踏得马路尘土飞扬。新娘和新郎的胸前显挂着写有 " 奸夫 "、" *** " 的纸板,在十来个亲戚或邻居的督促下,喊着下流的口号。稍有不从,便要受皮肉之苦。就像一场发生在 21 世纪的‘斗地主’。
刚刚紧走几步,新郎新娘在簇拥下终于来到了婚房。喝嗨得六亲不认的亲朋好友,已经手持道具等在一旁,朦胧的酒眼里再次焕发出光芒。"
丨湖南邵阳,新娘新郎挂着 " 奸夫 "、" *** " 的 *** 游街示众。
丨新郎新娘被人驱赶着,腰缠彩带拉一辆桑塔纳花车绕县城走上一遭,稍有懈怠,即被亲友用鞭炮催促,新人被炸得呲牙咧嘴,满头大汗。
这并非孤例。在搜索引擎输入 " 闹婚 ",出来的新闻可以说是卷帙浩繁,而新近的一则来自江苏盐城。
事情发生在刚刚过去的戊戌年腊月的某个傍晚,第二天," 公公在婚宴上冲上台强吻儿媳妇 " 的小视频在各大朋友圈播放了 300 多遍。
公公的力比多(精神分析学里的性力)在闹婚环节中得到释放,事后他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亲吻只是借位表演。表面上这些象征性的背呀、抱呀、搂呀都有,习俗就是这样,但不能闹得出格。"
丨湖北武汉," 闹婚礼 " 的村民逼公公背儿媳,公 *** 上戴着写有 " 扒灰佬 " 的纸帽子。" 扒灰 " 一词来源于古代,指公公与儿媳 *** 的现象,如今专用来调笑新婚媳妇和公公。
丨四川内江一街道上,新郎父亲被打扮成 " 高级烧火佬 " 游街示众。
一、闹洞房生存手册:欢迎来到成人世界
屏幕前的观众忍不住问:闹婚的陋俗到底有完没完。而答案往往是残忍的。这项存在了数千年的内隐文化,恐怕难以在朝夕间驱除干净。
纵观整个中国婚俗发展史," 闹婚 " 源于黄帝时期,几乎和华夏文明同步出现。后来又被作为婚礼中的重要程序,在南北朝时期被固定下来。
丨吃苹果、喝交杯酒,这些简单的游戏都是流传下来的婚礼环节。
丨中国的交杯酒从 " 交杯合卺 " 演绎而来,象征着两人连成一体,表示性关系的确立。
它的生成和构建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当时,盲婚哑嫁是常态,素未谋面又毫无性经验的新婚男女,进入到洞房,就像进入了一片知识的荒原。
于是,作为 " 过来人 " 的三姑六婆、叔伯兄弟便主动肩负起 " 传道,授业,解惑 " 的责任," 闹洞房 " 则成了无数代新人的性启蒙公开课。
丨 1981 年,西安,亲友在偷看 " 闹洞房 "。
时人巧借 " 驱恶鬼 " 之名,以 " 人不闹,鬼就来闹了 " 的隐晦借口,对新人行之以 " 性教育之事 "。平日里被视为禁忌的 " 性 ",在这一天可以名正言顺地摆上台面。
据《民国十八年 · 合江县志》记载,婚礼当天,闹洞房的人无辈分尊卑之分,往往肆意而为,男女老少齐聚一堂,相互分享自己珍藏多年的黄段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丨洞房花烛夜,年轻小伙、姑娘、大嫂、小孩在窗前 " 听门 ",得几句新婚夫妇的 " 悄悄话 " 逗趣。有时甚至扯破窗纸,点个辣椒烟火塞进门洞,搅得新人不得安眠。
若抛开个人隐私不谈,这场原始粗暴的 " 突击训练 ",由于教育形式催人 " 直面人生 ",效果往往很不错:
约定俗成的 *** ,一举拉近了新人之间的距离,扫荡掉二人对性的神秘感和负罪感,迫使他们进入到夫妻角色之中。加上洞房的装饰物多为红色,伴着箫声和随风摇曳的花烛灯影,人对性的追求一下子便被激发出来。
丨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说:" 性压抑可以在 *** 中找到发泄口,而闹婚中的各种游戏,都是具有性的倾向的。" 图为新婚夫妻进行 " 吃香蕉 " 的闹婚游戏。
丨闹婚游戏:" 钱藏哪了 "。
二、变味的 ***
随着时间的发展," 闹洞房 " 的习俗像大篷车一样,在南北流窜,各地之间互相汲取。
除了充当着 " 亲密关系的润滑剂 " 之外," 闹婚 " 游戏还衍生出耐人寻味的性意味。
丨 " 来跟嫂子合个影 "
据《汉书 · 地理志下》的一段记载," 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嫁取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 大意是,有客人来,新郎让老婆服侍他睡觉。结婚当天,男女之间并不介意这样的事,反倒觉得很光荣。
早在东汉末年,哲学家仲长统便斥之为陋习:" 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礼以趣之情欲,宣 *** 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新族之间。" 简而言之,这种风气简直污得奇诡。
丨新娘在婚礼上为男宾客点烟也是常见的闹婚手段,而点烟的方式五花八门,未必文明。
除此以外,玩得太过火的人们还闹出不少人命," 新郎被塞进柜子活活憋死 " 之类的婚礼事故也比比皆是。
为了保护新娘,明代衍生出 " 喜娘 " 一职,即今天所说的 " 职业伴娘 ",专门指点新 *** 梳妆和洞房之事,又替新娘应对 " 闹婚者 " 的 *** 扰。至于 " 闹洞房 " 的宾客们,对此新俗也喜闻乐见,毕竟又多了一个下手的对象。
丨 " 摸老公 " 游戏
丨 " 骑大马 "
● ● ●
但性教育作为人类存续的刚需,没有什么力量能撼动它,即使在 " 存天理,灭人欲 " 的特殊时期,闹洞房也没有被消灭,反而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教育作用。
清代以后,闹洞房更是气象万千,衍生出文闹和武闹。
丨文闹:亲友们在新郎胸前挂上写有 " 因犯 *** 罪判处徒刑一辈子 " 的字样,让新娘大声读出来寻开心。
丨武闹:山东日照,新郎被扒掉棉袄和外套、捆住手脚,在伴郎团的合力下被扔进大海。
康有为在逃奔日本期间,参加了华侨梁渭家的婚宴,期间即席出一趣题,请新娘和新郎分别在 " 司月二大 "、" 旦牛住了 " 八个字上各加一笔。新娘新郎只好握笔遵命。随后康有为又令二人齐声读出。新郎新娘两颊绯红,难于启齿。康有为只好代为朗读:" 同用工夫,早生佳子 "。
但在洞房夜吟诗作赋的只是少数。本着能动手就不动口的原则,武闹更能搅动气氛。
现今西北部分地区仍保留着 " 打女婿 " 的习俗。新婚之夜,亲友毕集," 以竹子杖打女婿为乐 ",但并不 " 真打 ",只是象征性地敲打几下,提醒新郎要爱惜老婆。
丨事实上,西方也有闹婚传统,最常见的是新娘向宾客抛吊带袜以示祝福。而酩酊大醉的男宾客们往往等不及,会 " 自己动手 "。后来,有聪明的新娘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向女士们抛花束的仪式,代替掉原来的抛吊带袜。
三、" 它很荒谬,其实跟婚姻没什么关系 "
时间来到 21 世纪,国人谈论性的方式正在改变,人们能轻易地从 91 *** ,或是折了两次的 *** 杂志中获得启蒙。简单粗暴地把 " 性教育 " 等同于 " *** 教育 " 的人也越来越少。
而这些早已失去原本意义的闹婚游戏,却看不出任何消停的迹象,甚至以一种传统的姿态变本加厉。?
2012 年至 2016 年期间,全国新闻媒体所报道的婚闹新闻高达 142 例,其中包括山东泰安伴娘被伴郎 *** 事件。而来自遵义的新郎官小夏,被 3 名闹婚的发小 *** 住手脚,最后因意外导致十级伤残——在人生的特定时刻,事故发生得像一场不可抗拒的玩笑。
而据网易数独的统计显示,全国多数婚闹事件的受害者,大部分为新郎,其次是伴郎或伴娘,最后是新娘与双方父母。?
丨山东,一新郎被扒得只剩一条 *** ,亲友团将其用胶带绑在公交站牌上。
丨江西九江,一位新郎 " 男扮女装 " 身穿红色亮眼内衣裤,用两只苹果扮 " *** ",拉着板车接新娘。
丨山东省潍坊市,一名新郎被众人 *** 在了电线杆上。
丨河南省许昌市,新郎官被逼反串,身穿女性内衣进行闹婚 *** 。
丨陕西省安康市,新郎被彩喷打成 " 前看是血人,后看像雪人 " 的模样。
丨山东日照,新郎身穿红内衣,在亲友团指挥下,进行匍匐前进、潜水、游泳、翻滚等动作。
丨陕西安康,众亲朋好友手持彩喷和装上颜料的水枪,对准新娘和伴娘 " 开炮 "。
丨就连双方父母,都逃不过被闹婚的命运。
丨河南省洛阳市,双方亲属被 " 隆重打扮 ",为婚礼增加快乐气氛。
而根据近五年的新闻,山东、云南、河南、陕西和广东的闹婚风气最盛。其他省份如四川、湖北和山西的奇葩事件也时而见诸新闻。
因为在这些地方,亲朋好友的意见在婚礼筹备中显得十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迎亲怪俗往往被后辈传续下去。
丨在 " 婚闹重灾区 " 云南大理,警示市民禁止不文明闹婚的告示牌。
" 高中生物课本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从没想过会以这种方式结婚,但我没得选。"
" 我若是有日本丈夫志节的话,早该切腹了。"
在强大的现实引力面前,大部分经历闹婚的年轻夫妻最终都会妥协,尽管大多数人对充满性暗示的游戏不情不愿——只是碍于场面和气氛,忍声吞气,将闹婚进行到底。
而随着话语权和无礼要求的不断加码,夫妻二人往往什么都不剩。
丨众人喊着 " 不是冤家不碰头 ",把新婚夫妻的脸撞到一起。
就连华人导演李安也坦诚,电影《喜宴》里的情节近乎于他 " 结婚实况的翻版 ":" 我一直觉得喜宴很荒谬、很假,它是一种社会表态的仪式,其实跟婚姻没什么关系。"
影片结尾,目送着最后一位客人的背影逐渐远去,新娘靠在新郎的肩头,仿佛打了一场世纪硬仗。
丨《喜宴》中,亲友要求新郎伟同蒙着眼吃掉新娘葳葳胸前的水果。
● ● ●
在沸沸扬扬的婚闹丑闻之下," 职业伴娘 " 应运而生,而在数字文明的技术加持下,有人则走得更远。
" 新郎的老婆,只有新郎本人才可以看到 …… 在其他人眼里,新郎只是一个人穿着很正式的燕尾服,头戴 VR 设备,面对一团空气,傻戳戳地站在教堂里。"
这是一场 " 二次元 VR 婚礼 ",整个仪式看起来很诡异。不过,新郎说:" 这样,就没有人闹婚了 "。
想看几本书丰富人生阅历?
阅读,可以让人拥有不同的人生体验。28岁,也是即将三十而立的年纪,从有助于丰富人生阅历的角度,我推荐以下书籍,非常值得一看,会给你带来很多思考。1、《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前后经历了14年才写成的中国历史上 *** 部纪传体通史。该书分为记录帝王的“本纪”,记录诸侯和知名勋贵的“世家”,记录重要人物、臣子的“列传”,以及各种“表”、“书”。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浩浩汤汤3000多年历史,尽在一书之中。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阅读《史记》的意义,正在于此。太史公通过既以客观史实为基础,又以惩恶扬善为基调的“春秋笔法”,向我们详尽呈现了历史长河中的众生百态。既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项羽,也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平民百姓。从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我们以史为鉴,可以勘破现实中征服困难、努力奋斗、改变命运的 *** 与精神。此书实在无愧于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 !
2、《国家地理》杂志——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国家地理》杂志封面
《国家地理》2017全球摄影大赛城市类荣誉奖:《遗世 *** 》
《国家地理》杂志虽然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官方杂志,但是该杂志的内容其实并不局限于美国,而是以地理为切入点,融入了新闻、生态、环境和人文等多种因素,从多个角度看待我们这个可爱而又充满未知的世界。从1888年创刊至今,每年12期,这本杂志已经历经了131年,成为了全球更受欢迎、时间最长、读者最多的杂志之一,其权威性、趣味性、科学性更是读者里面的标杆!尤其是里面精美异常的摄影作品,往往都是全球无数摄影师经历千辛万苦和采取特殊手法才捕捉到的经典画面,照片能够登上该杂志的封面更是许多摄影师梦寐以求的梦想。这让我曾经一度有个错觉,以为这是一部收藏级的图书!或许你未能上九天揽月,也没有下五洋捉鳖,但是这部杂志既可以让你见识到外太空的神秘莫测、火山口的严酷环境,又可以近距离感受大自然野兽的瑰丽灵性、丛林原始部落的淳朴宁静。更广阔的视野,往往可以成就更广阔的人生。
2017全球摄影大赛城市类荣誉奖的这幅照片,你们看出来是哪里吗?
3、《天龙八部》——众生百态,大彻大悟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已经是华人世界里面的扛鼎之作,其中有一部小说,所涉及的国家最多、民族最多、门派最多,这部经典就是《天龙八部》。《天龙八部》从1963年开始创作,历时4年完成,部分内容因金庸先生放假外出,还曾经由其好友倪匡代笔,倪匡还因此曾撰对联:“屡替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说这是平生最得意的两件事。该小说借佛教用语“天龙八部”命名,以八种神道怪物借喻现世人物,其实实际上并不止八种人物,而是涉及了众生百态。该小说以宋朝宋哲宗年间为年代背景,展现了宋、辽、大理、西夏、吐蕃、女真等王国以及汉、契丹、女真、党项、藏等各民族的王国纷争、武林恩怨、民族情仇,以萧峰、段誉、虚竹三位结义兄弟的离奇身世和人生经历为主线,又旁涉诸多支线、伏笔,可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尤其是里面千奇八怪的恩怨情仇、场面浩大的民族战争、奇招迭出的武功比拼,让人过目难忘,大呼过瘾。小说里面所刻画的不少经典人物形象,还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例如:深藏不露的少林“扫地僧”,义薄云天的丐帮帮主、一呼百应的武林领袖萧峰,风 *** 入骨、由爱生恨的马夫人,惊为天人的“神仙姐姐”王语嫣等等。个人觉得,最有价值的,还是此书背后所透 *** 的佛道儒的高深人生哲理,让人在光怪陆离的万丈红尘之中,尝试参透命运的漩涡,而且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去看待国家民族的纷争,展现了更加广阔的人生境界。不知道看过此书的朋友,你们更喜欢哪些人物?
以上是个人一点读书感受,欢迎各位留言交流!
有什好的小说标题?
呃,我的理解是章节名,没错吧?
小说标题就是概括内容的精简版,就像给作文起题目一样,个人建议把标题放到最后写,写完文章再大概精炼一下,就是标题了,而且标题的好坏也决定读者的兴趣,有些读者口味比较奇特,看小说先看简介再翻目录,因而标题也很重要。
在此推荐几款标题,首先是古风派的。
顾名思义,随便拉句诗安上去就是标题,这个可能需要文底比较好的,比如下面的,取自《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种比较适合古言小说,当然,现代的也可以,但取这种标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章的内容与诗的意思相符合,否则就很囧了。
第二种是比较欢脱的,运用大量 *** 语言,比如“ *** 喊你回家吃饭啊!”“好一朵楚楚动人美丽的白莲花”,可参考下面,取自《魔鬼恋人之我的妹妹是巫师》,(好像不小心暴露了什么)
嗯,还有一种是比较常见的,根据出场人物时间世间起的标题,比如,女主到了皇宫,看到了皇帝,于是乎标题就叫做皇帝😂又比如小说里面的到除夕了,于是,就叫做除夕,这也是比较常见且偷懒的 *** ,一般现在的小说,可参考《女神算命手册》
然后
最后,推荐给懒人的 *** ,只要数学好就行了,没算,你直接打 *** 节第二节 *** 章第二章甚至打数字好了(●°u°●) 」
PS:对于以上列举的小说若有对作者大大感到不开心甚至感到侵权的深表抱歉<(_ _)>,请及时 *** 并删除
再再PS:并没有打广告哦(´-ω-`),只是为了举例子
为什么自古名将都喜读左传?
先说我的答案吧:原因有两个。 ***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春秋时期战事频繁,古代将军读《左传》,是想从古代战争中吸取历史经验;第二,著名军事家吴起深度参与了《左传》的成书过程,在《左传》里面富含大量的军事思想。古代将军读《左传》,也是间接学习吴起军事思想的途径。
接下来我讲把以上两点原因展开详述。
***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春秋时期战事频繁。古代将军读《左传》,是想从古代战争中吸取历史经验;
大家知道《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春秋》三传之一。《春秋》是由孔子删减编纂的史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部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时期,前后共242年的历史。经过孔子加工之后,《春秋》成为五经之一,经书就有传,《春秋》的特殊之处在于一经三传,就是一部《春秋》,用《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三部传。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宋朝叶梦得说:
后来朱熹也说:
左氏史学,事详而理差,公谷经学,理精而事误。可见,《左传》是把《春秋》里面的历史事实完整的记载了下来,而孔子编辑《春秋》另有一番大义,《左传》没有涉及。另外两本书专门讲义。
西汉的时候,《公羊传》是最早的官学,后来因为汉宣帝喜欢《谷梁传》,就把它也列入官学,而《左传》在西汉的时候地位并不高。只能算是民间史学。当时朝廷遇到一些重大决定甚至都需要从《公羊传》里面需求“理论依据”。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左传》的地位越来越高,到了东汉时期,像贾逵这些经学大师都很推崇《左传》,认为《公羊》义短,《左传》义长。到了三国时期,甚至有人说《左传》是太官家,《公羊传》是卖饼家。等到了唐太宗时代,奉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而站在孔子旁边配享先师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颜回,一个就是左丘明!
可见《左传》后来江湖地位之高!
《左传》除了详细的记载了君王事之外,还记录了此间大量的军事战争,比如晋国楚国之间的三次战争,城濮之战、鄢陵之战、邲之战。中学课本里面的《曹刿论战》和《烛之武退秦师》也是出自于《左传》。历代将领学习《左传》,一定会从这些古代战争故事里面领悟到战争的秘密。
第二,著名军事家、历史学家吴起深度参与了《左传》的成书过程,在《左传》里面富含大量的军事思想。
《左传》的作者是谁,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各方信服的定论。清代桐城派巨子姚鼐最早将《左传》和吴起联系起来,他认为左丘明是最早开始撰写《左传》之人,有草创之功,可是最后集大成者应该是吴起。到了民国时期,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和郭沫若走的更远,直接认为《左传》就是出自吴起之手。郭沫若在《青铜时代·述吴起》中说:
“ 吴起去魏奔楚而任要职 , 必已早通其国史 ;既为儒者而曾仕于鲁 , 当亦读鲁之《春秋> ; 为卫人而久仕于魏 , 则晋之《乘》亦当为所娴习 ; 然则所谓《 左氏春秋》 或《 左氏国语》者 , 可能是吴起就各国史乘加以纂集而成。 ”吴起首先是个军事家,一辈子经历过卫过、鲁国、魏国、楚国多个国家,青年时期在鲁国率兵打败过强大的齐 *** 队,后来被谗言所伤,出走魏国,又打过很多胜仗,他撰写的《吴起兵法》是兵家必读书目。吴起身兼儒家、法家的学识,又有丰富的军事经验,这些在《左传》的文章里面都有对应的文章体现。而且吴起后来在魏国镇守西河二十多年,除了打仗之外,有足够的时间撰写历史。
所以史学大家钱穆就说,《公羊传》和《谷梁传》里面记载各国史料不多,而《左传》里面非常的丰富。要说同时看到晋国楚国两个国家历史资料,吴起肯定是最合适的人。因为他先在魏国,后来去了楚国。此外,《左传》里面的军事部分讲的特别好,而吴起恰好是一个很懂军事的人。
综合这些大家的意见来看,最可能的情况是,《左传》并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著作,而是不断修订完成的史学著作,这种情况在我国古代是很常见的。而军事家吴起在《左传》的创作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书中也蕴藏了大量的军事战争知识和经验。所以,这也是历代中国将领喜爱读《左传》的最重要原因。
总结一下:《左传》这本书由于军事家、历史学家吴起的深度介入,既记载了春秋时期大量的军事战争过程,有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战争经验,对于普通读者是一本史书,对于军人来说又是一部生动的军事教科书。或许这就是关羽岳飞等中国历代将领爱读《左传》的秘密。
你面临过哪些国人对心理疾病的典型误读?
您好,我是【生活来点心理学】,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需要了解更多心理学知识,可以点下关注。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说明心理疾病(mental illness)不是一个很清晰的概念,而且与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也译为“心理障碍”)、精神疾病经常会替换使用(参见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对“精神障碍”的介绍 *** :// *** who.int/topics/mental_disorders/zh/;下文也会替换使用这几个词。)讨论这几个概念又可以写一篇了,就不赘述了。在此,我理解问题里说的“心理疾病”是狭义的“心理疾病”,是出现在流行的几个诊断标准(如《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 *** -V)、《疾病及有关保健问题的国际分类(第十版)》(ICD-10)的精神障碍分类、《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的精神障碍,包括了从抑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到精神 *** 症等诸多心理疾病。
我所见到对心理疾病的误读,来自生活、工作及新闻多个方面。根据我个人的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
1、极强的病耻感“得了心理疾病,我都抬不起头见人了。”“他有心理疾病啊,离他远点。”也许你都听过。准确来说,病耻感并不只是国人专有。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曾指出“心理和行为障碍患者康复的更大阻碍就是社会对他们的污名和与之相连的歧视”(参见 *** , 高文珺. (2009). 心理疾病污名影响研究与展望.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123-132.)。面对陌生的、异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人和事,人一般会感到害怕,为了保护自己,想要远离。这可以理解。不幸的是,强烈的恐惧汇聚到一起就造成了对他人的歧视和压迫,并且波及到没有暴力倾向的心理疾病患者。结果是,讳疾忌医——有了心理问题的不寻求专业帮助,不仅饱受心理疾病的折磨,还受到自己内心的耻辱与他人的歧视的折磨。
可能其中一个较为重要而且常见的恐惧是心理疾病患者会伤人,且无法预测。很难说清楚这一点是否是一个误解。目前关于心理疾病与暴力行为的关系尚无定论:有研究指出重型精神病(尤指精神 *** 症)患者的暴力行为达40%(参见潘世丽, 刘效锋, 张红霞. (2012). 精神 *** 症患者院外暴力行为调查与分析. 精神医学杂志, 25(6), 451-452.);也有观点称心理疾病与暴力之没有关系,且得到数据支持;有学者指出只有精神 *** 症、间歇性精神病和双向障碍等精神疾病患者才会偶尔出现暴力行为。虽然现在有一些研究指出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风险因子,但并不为大众所知,也许在此模糊的情境下,一件精神疾病患者的极端暴力案件足以引起公众的恐慌,并把精神疾病与暴力联系起来。
2、过分夸大后果的严重性“得了心理疾病,我这一生都毁了。”似乎与心理疾病联系上之后,一个人就被命运判了死刑。虽然关于心理疾病,科学上还存在很多难解的问题,不能说有什么办法能轻易治愈哪种心理疾病。但心理咨询/ *** 和医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包括社会支持、药物、心理咨询/ *** 都对心理疾病有一定效果,多数心理疾病是可治的、可以控制的。
3、心理疾病道德化“什么抑郁症,就是懒。”有时,有人没有识别出他人有心理疾病,会站在道德高处指责对方;“ *** 真是大不孝,你没想过你的父母吗?”有时,有人知道他人有心理疾病,还会觉得对方实在是不负责任(可以去 *** 相关新闻下边的评论上看看)。心理疾病的原因复杂,现在一般认为多数心理疾病是社会-心理-生理交互作用的结果。认为心理疾病患者对心理疾病负有主观责任,从科学上来说并不准确,从结果上看,也可能会加重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负担,从而加剧症状。
4、乱贴标签“我觉得我有精神 *** 症,因为我内心有两个我,一个安静,一个狂放。”(其实你想说你有多重人格(在D *** -V中叫“分离性身份障碍”),事实 *** 可能只是意识到自己身上有一些冲突)。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流行,所谓的心理学书籍畅销(鱼龙混杂)以及 *** 的便利,一些感到困扰的人就会查阅相关知识,然后很快给自己贴上标签——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 *** 症……最后发现自己得了七、八种症。虽也有一些权威的自评问卷,如SAS、SDS可以帮助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但多数心理疾病并不是简单的自评就可以确定的,如果怀疑自己有,建议去正规医院的心理科/精神科评估诊断,并寻求进一步的专业帮助。
5、实施 *** 者可被轻易说服每次看到新闻说有人 *** ,被周围人就起并劝说后,就放弃了 *** 。我就有一些担心,他/她真的放弃了吗?他/她后面情况如何?也有新闻报道多次实施 *** 的案例,甚至有人 *** 被救后再次实施 *** ,最终身亡。大量研究表明,有 *** 行为者再次实施 *** 的风险极高。绝大多数不是简单的劝解就可以的,而是需要全程监护,并且有心理咨询师/ *** 师介入进行危机干预,如有抑郁症等,更需持续的关注、监护和 *** 。
当然,对心理疾病的误解不只以上几种,造成这些误解的原因也多种多样:
(1)公众整体心理卫生素养水平不高,一是公众心理疾病知识的缺乏,二是专业知识的科普工作也做得不到位;
(2)个体的自我保护倾向使得人们容易“妖魔化”陌生的、已被污名的心理疾病患者;(3)关于心理疾病的病因、表现(比如是否暴力)、发病机制,科学研究没能提供足够的证据;
(4)新闻媒体不甚准确或情绪化的报道。
消除这些误解,我们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者、心理咨询师/ *** 师、精神科医生、新闻媒体等各界人士,任重道远。
希望大家积极讨论、评价我的回答。
如果喜欢的话可以点赞、收藏、加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