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哪里算命算的好-诸葛亮能算出东风和雾

admin2023-01-04 11:36:1022

南阳哪里算命算的好,诸葛亮能算出东风和雾?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有一些地理气象常识,以及对于作者内心的小小把控。

草船借箭里的东风和雾属于大环境,而上方谷的雨的属于小环境

首先,一般水面上昼夜温差大,白天水汽蒸腾,夜晚江面上空气潮湿且温度降低,水汽凝结即变成雾,所以江面起雾属于很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冬季更为常见。诸葛亮只是抓住了江面如何才会起雾的规律,当白天看到一些会导致夜晚江面起雾的明显特征时,就会断言今晚江面必起大雾。

其次,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通过提前勘察地态和生物的变化,已经能够推算出十一月二十甲子日有东南风,因此自己到七星坛上装模作样地比划了几下,以此来掩人耳目。待到果真来了东风,周瑜觉得诸葛亮不可留的时候,他却早已提前脱身而去。

但是无论是雾还是东风,都是属于较大范围的气候或者环境变化,雾起雾弥漫的是整个大江,东风更是影响至少方圆数百里的范围,只要仔细寻找规律,都是可以推算的。

但是上方谷却不同,仅仅是一段又小又窄的峡谷,属于局部小环境,当时下的雨又是雷阵雨,可能五分钟前还艳阳高照,五分钟后便大雨倾盆,加之诸葛亮没有实现长期在此研究天文地理,则更加不好推断。

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天气预报对于下雨这种事情也不能做到预报的100%准确,有可能预报的是雨,结果仅仅是刮风,甚至对于大一点的城市,有可能城北在下雨,城南则艳阳高照,更别提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了。所以诸葛亮没有预测到上方谷的雨,实属正常。

三国演义是艺术的展现,很多并非史实

很多人将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当做是真的历史,其实很多都是坐着为了提高作品的观赏价值而杜撰的。

就拿诸葛亮来说,作者既要突出他料事如神,智多近乎妖的特性,但是又不能吹嘘的太过头,不然刘备有一个近乎完美的诸葛亮还搞不定天下,岂不是就不能自圆其说,相当于作者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在这种前提下,作者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来体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又偶尔在不经意间让诸葛亮失误一次,而这每次失误都会导致刘备统一大业的延误。不光是上方谷的雨,就拿马谡失街亭来说,诸葛亮明明知道马谡好说大话,只会纸上谈兵,却依然对他委以重任,结果马谡失了街亭,导致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再次失败。按道理以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不会用人失误的,可诸葛亮偏偏就用了,所以说很多情况下都是作者故意留的坑。

要是上方谷不下雨,司马懿被烧死,中国的历史岂不是要改写?

所谓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以一己之力,或许可以改变某一个小事件,但是绝对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所以司马懿必须不能死,就算上方谷没下雨,下方谷也必须要下雨,诸葛亮的努力只能让蜀汉多延续几年,却最终阻止不了蜀汉被晋朝所灭的结局。

历史就是这样,由一点一滴汇成一条长河,诸葛亮算出东风和雾(若真的有)是历史的必然,算不出上方谷的雨也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422位皇帝?

当然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你要问中国人当中,我最敬佩的是谁?我会说是 *** 。秦始皇与 *** 一样,都是一个旧时代的终结者,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下面我详细说一说,秦始皇终结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又开创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一、秦始皇终结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周朝以武力起家推翻商朝,成立周王朝之后,分封各诸侯,封地各地自治,尊周王为周天子。实质上的周王成为了一个精神上的象征,并不拥有太多的土地、权利。与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貌似与现今美国的联邦制度类似。

《资治通鉴》开篇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按照周朝以分封制封邦建国的思想,晋国的三个大臣起来造了反,推翻晋王自己做王,这事绝对不可饶恕不可原谅。但是当时的“天下共主”周天子居然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三家分晋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揭开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

近200年时间,170个大小诸侯国彼此之间战乱纷争,死伤无数,老百姓民不聊生……“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除了各诸侯国王公贵族,普通大众是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的。

二、秦始皇开创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一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 *** 割据和战乱纷争局面,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统一六国,将中国版图大一统,建立了我国 *** 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和平奠定了基础。

二是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历史先河,建立了历史上 *** 个大一统的王朝,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此后两千余年的帝王 *** 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2000多年,皆以秦始皇确立的政治制度为模板,进行增减,但主体架构还是中央集权、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好处多多:集中全国力量可以办成很多大事情,比如修建郑国渠,修建官道,修建长城,抵御外敌入侵。

三是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在经济领域有力的促进了各地区经济融合,帝国经济发展。

四是废六国不统一的文字,统一使用“小篆”,后又创立“隶书”,促使汉字笔划的简化。比如我们现代使用文字名为汉字,实则为秦始皇确定隶书变体。这一点有力的促进了全国文化的蓬勃发展和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留存。

当然啦,再伟大的君王也会有瑕疵,秦始皇雄才伟略想在有限的生命期内,干成所有的大事情,这一点有点急功近利,导致国内人民徭役重负,秦万世却二世而亡。

张松说蜀中文有相如?

三国演义中,益州刘璋派张松前往许昌见曹 *** ,曹 *** 不喜欢张松,派杨修对答,杨修问张松蜀中有厉害人物,张松说:"文有相如之赋,武有伏波之才;医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隐。"那么张松说的这几个人物都是谁呢?我们今天一起来一看吧!

我们先看三国演义原文:

修又问曰:“蜀中人物如何?”松曰:“文有相如之赋,武有伏波之才;医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隐。九流三教,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不可胜记,岂能尽数!”修又问曰:“方今刘季玉手下,如公者还有几人?”松曰:“文武全才,智勇足备,忠义慷慨之士,动以百数。如松不才之辈,车载斗量,不可胜记。”

文有相如

相如指的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西 *** 物,蜀郡成都人。被誉为“赋圣”、“辞宗”。喜欢蔺相如,因此更名相如。善于辞赋,作《子虚赋》。临邛富人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喜欢司马相如才华,与他私奔至临邛,买酒舍卖酒,家徒四壁,后来卓王孙给了他们钱百万,在成都生活,汉武帝读《子虚赋》,召见司马相如,在朝中任职。因为司马相如出生于蜀地,因此张松说"文有相如"。

武有伏波

张松之前的汉朝,有两个伏波将军,分别是西汉路博德、东汉马援,但两人都不是蜀中人,不过马援确实去过蜀中,我们可以理解武有伏波指的是马援。马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人。东汉著名军事家。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后归顺光武帝刘秀,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建武二十五年,马援在讨伐五溪蛮时逝世。马援曾前往蜀中见过公孙述,因此张松为了夸赞蜀中人才,把马援算了进去。

医有仲景

仲景指的是张机,字仲景,又称张仲景,南阳涅阳县人。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那么张仲景又和蜀中有何关系呢,在建安年间,张仲景行医游历各地时,可能到过四川,见过张松,因为张仲景比张松活的时间久,可能张松去见曹 *** 时,张仲景还未离开益州,因此张松就把张仲景算在蜀地人物了。

卜有君平

君平指的是严遵,字君平,西 *** 物,蜀郡人。严遵在成都以卜筮为生。后来专心研究《老子》,著有《老子指归》,“西蜀子云亭”的扬雄在少时曾拜严遵为师。所以君平是名人,又会算卦,因此张松说“卜有君平之隐”。

结语:

张松说的蜀中文有相如,武有伏波,医有仲景,卜有君平分别指的是司马相如、马援、张机、严遵。

刘姓都有哪些历史名人?

由于刘邦建立了汉朝,所以说到刘姓的历史名人,肯定就会有汉朝历史帝王将相长长的一大串名字。

而统这个刘姓当皇帝的还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真是好不威风。

1西汉皇朝(公元前206-公元8):

汉高祖刘邦

西汉皇朝是我国 *** 个统一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200余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历 *** 景之治、武帝鼎盛时期、昭宣中兴等著名治世,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 *** 次鼎盛。

公元8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西汉又称为前汉,历时215年,共15位刘氏帝王。

序号帝号姓名在位/登位时间简 介(点击查看详细介绍)

1汉高祖 刘邦,前206年乙未岁汉开国皇帝,字季,终年53岁(前256--前195年)。

2孝惠帝 刘盈,前194年丁未岁刘邦长子,高祖卒后继位,为吕后专权。

3前少帝 刘恭,前187年甲寅岁为吕后专权。

4后少帝 刘弘,前183年戊午岁五月为吕后专权。

吕后 吕雉高祖刘邦之原配夫人,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高祖死后长期执政,然并未称帝,前后共16年。

5太宗文帝 刘恒,前179年壬戌岁高祖第三子,吕后死,周勃等 *** 吕产,迎立之。

6景帝 刘启,前156年乙酉岁文帝的儿子。文帝死后继位,历史上的“ 文景之治 ”时期。

7世宗武帝 刘彻,前l40年辛丑岁景帝之第十子,景帝死后继位。武帝时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

8昭帝 刘弗陵,前86年乙未岁武帝少子,武帝死后继位。

9昌邑王废帝 刘贺,前74年丁未岁六月武帝孙,昭帝侄。昭帝死后无子,由他继位,在位27日,因 *** 戏无度,被辅政大臣霍光废黜,后事不祥。

10中宗宣帝 刘询,前73年戊申岁又名刘病己,武帝曾孙,昌邑王被废后继位。

11高宗元帝 刘奭,前48年癸酉岁宣帝之子,宣帝死后继位。

12统宗成帝 刘骜,前32年己丑岁元帝之子,元帝死后继位。

13哀帝 刘欣,前6年乙卯岁成帝养子,成帝死后继位。

14元宗平帝 刘衍,公元1年辛酉岁原名刘箕子,元帝孙,中山王刘兴之子,哀帝死后继位。

15孺子皇帝 刘婴,6年丙寅岁宣帝玄孙,王莽毒死平帝后,立他为帝,王莽摄政。

注:汉朝(包括东汉)除汉高帝和汉光武帝外,所有皇帝的谥号前都有一个“孝”字,意喻强调孝治天下,如刘恒的谥号汉文帝也可作孝文皇帝或孝文帝。

2更始皇朝(23-25):

公元8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公元23年更始帝刘玄复国号为汉,公元25年被以刘盆子为首领的赤眉军所攻灭。传一帝前后共3年。

更始帝刘玄

两汉之际绿林军建立更始政权,推刘玄为皇帝。刘玄,字圣公,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西汉皇族﹐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新莽时,刘玄因客犯法,亡命平林。地皇三年(公元22)绿林农民 *** 爆发后,刘玄投奔陈牧领导的平林兵,为安集掾。次年正月,绿林军诸部合兵击破新莽将领甄阜﹑梁丘赐,遂号刘玄为更始将军。后因其为刘姓宗室,遂被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六月入都宛城,大封宗室诸将。他嫉忌刘演﹑刘秀兄弟威名,诛杀刘演。 *** 军昆阳大捷后,更始帝遣王匡攻洛阳,申屠建﹑李松攻武关,三辅震动,各地豪强纷纷诛杀新莽牧守,用汉年号,服从更始政令。王莽败死后﹐更始由洛阳移都长安。他没有才能,一朝为帝,便沉湎于宫廷 *** 乐生活,委政于其岳父赵萌,以致众叛亲离。赤眉军进逼长安时,刘玄杀害申屠建﹑陈牧﹑成丹等 *** 军重要将领,于更始三年(公元25)十月,奉玺绶归降赤眉,降封为长沙王。不久,被缢死。

16更始帝 刘玄,23年癸未岁二月西汉皇族,王莽被推翻后,被推为更始帝。

3三、刘望汉帝国(23-23)

更始元年(23)八月,前钟武侯刘望(一作刘圣)起兵汝南(今河南上蔡西),称皇帝,严尤、陈茂往归之;刘望以严尤为大司马,陈茂为丞相。十月,更始政权奋威大将军刘信击杀刘望于汝南,并诛严尤、陈茂,郡县皆降,刘望帝国灭亡。

共历一帝,历时不到一年。

17刘望,23年

4刘子舆汉帝国(23-24)

公元23年赵敬肃王曾孙刘林诈称算命先生王郎是汉成帝刘鳌之子刘子舆,拥立为帝,建都邯郸。黄河以北地区多闻风归顺。次年(公元24年),刘秀率部进攻王郎政权,占领邯郸,斩杀王郎。邯郸之战为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奠定了基础。

共历一帝,历时不到2年。

18

刘子舆,23年

5建世皇朝(25-27):刘盆子,太山式人,城阳王刘章之后。更始三年,为樊崇等领导的赤眉军所拥立为帝,改元建世。于公元25年消灭刘玄更始王朝。建武三年(公元27年)投降于光武帝刘秀,贬为赵王郎中。

传一帝前后共3年。

19建世帝 刘盆子,25年乙酉岁六月

6刘永梁汉帝国(25-27):

汉朝宗室梁王刘永起兵,在睢阳(今河南商丘)称帝,占据今河南东南和相邻的山东、安徽一带。公元27年刘永死,苏茂、周建逃到垂惠,共同拥立刘永的儿子刘纡当梁王,继续对抗刘秀政权,但是刘纡放弃帝位,只称了王,刘纡于27-29年在王位。

故传一帝共2年。

20梁帝(称帝) 刘永,25年乙酉岁

梁王(未称帝) 刘纡,27年丁亥岁

7刘文伯汉帝国(25-37):

卢芳假称自己是汉武帝曾孙子,原名刘文伯,于是在三水(今天宁夏)起兵,依附当地的少数民族羌匈奴,割据一方。刘文伯于公元25年被匈奴尊为皇帝。传一帝共13年。

卢芳,字君期。东汉初年安定三水(今宁夏同心东)人。新莽时,尝诈称武帝曾孙刘文伯,与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更始帝刘玄至长安后授骑都尉,使镇抚安定以西。刘玄败,三水豪杰共计议,以他系刘氏子孙,宜承宗庙,乃立为上将军、西平王。他派使者与西羌、匈奴和亲,被匈奴单于奉为汉帝。建武五年(29年),在匈奴扶植下,割据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等五郡,都九原(今内蒙包头西南),并置守令。公元37年,刘文伯帝国被东汉消灭,刘文伯逃入匈奴。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刘文伯降汉,被封为代王。后复叛,留匈奴历十余年。

21(称帝) 刘文伯,25年乙酉岁又名卢芳

8东汉皇朝(25-220)

汉光武帝刘秀

东汉又叫后汉,从公元25年(乙酉岁)汉光武帝刘秀称帝起,至公元220年(庚子岁)曹丕代汉止,因国都洛阳在西汉国都长安的东面,史称东汉。

东汉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强大繁荣的朝代,在近200年的统治中,经历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等治世,一度成为当时 *** 强盛的国家。东汉在世界上的地位赶上了西汉,在科学文化上超过了西汉。

东汉共有14个帝王,共196年,帝位传递次序为:1、光武皇帝刘秀→2、孝明皇帝刘庄→3、孝章皇帝刘炟→4、孝和皇帝刘肇→5、孝殇皇帝刘隆→6、孝安皇帝刘祐→7、前少帝刘懿→8、孝顺皇帝刘保→9、孝冲皇帝刘炳→10、孝质皇帝刘缵→11、孝桓皇帝刘志→12、孝灵皇帝刘宏→13、后少帝刘辩→14、孝献皇帝刘协。

22世祖光武帝 刘秀,25年乙酉岁六月字文叔,先后推翻王莽、刘玄政权后称帝

23显宗明帝 刘庄,58年戊午岁初名刘阳。光武帝第四子,光武帝死后继位。

24肃宗章帝 刘炟,76年丙子岁明帝第五子,明帝死后继位。

25穆宗和帝 刘肇,89年己丑岁章帝第四子,章帝死后继位。

南阳哪里算命算的好-诸葛亮能算出东风和雾

26殇帝 刘隆,106年丙午岁和帝幼子,和帝死后继位,终年两岁,为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

27恭宗安帝 刘祐,107年丁未岁章帝孙,刘庆之子,殇帝死后继位。

南阳哪里算命算的好-诸葛亮能算出东风和雾

28北乡侯前少帝 刘懿,125年癸亥岁三月章帝孙,安帝死后阎太后(汉安帝皇后)拥立继位,做了半年皇帝即死亡。

29敬宗顺帝 刘保,126年丙寅岁安帝子,少帝死后被宦官拥立为帝。

30冲帝 刘炳,145年乙酉岁顺帝子,顺帝死后继位。

31质帝 刘缵1/146年丙戌岁章帝玄孙,冲帝死后,被梁太后和梁翼迎立为帝。

32威宗桓帝 刘志,147年丁亥岁章帝曾孙,质帝被毒死后,由梁翼迎立为帝。

33灵帝 刘宏,168年戊申岁章帝玄孙,刘苌子,桓帝死后,窦后立他为帝。

34弘农王后少帝 刘辩,189年己巳岁四月灵帝死后继位,做了四个月皇帝,被董卓废黜,后被毒杀。

35献帝 刘协,189年己巳岁九月字伯和,灵帝第三子,少帝弟,少帝被废后继位,被曹丕废黜。

9三国·蜀汉皇朝(221-263):

刘备

公元221年,昭烈帝刘备续汉之大统,在四川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止于后主刘禅,共2帝43年。拥有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等一带,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

刘备幼有大志,东汉末年,与河东关羽公、涿县张飞公结为兄弟,募兵参加 *** 黄巾。先后任安喜尉、高唐令、豫州牧等,后为徐州牧。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孔明)辅助,联合孙权,大败曹 *** 于赤壁,取荆州,得益州和汉中地区。建安二十四年已亥岁(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与魏、吴成鼎足之势。

献帝延康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刘备乃于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四月,正式在武担称帝,定都四川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

36先主昭烈帝 刘备,221年辛丑岁四月又称蜀先主,字玄德,河北涿县人,与魏,吴成三国鼎立之势。

37后主怀帝 刘禅,223年癸卯岁五月又称孝怀皇帝,刘备之子,为甘夫人所生。

10神凤汉帝国(公元303年):

两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割据和农民 *** 势力活跃,荆襄张昌率巴蜀流民起事,推举山都县吏丘沈为天子,丘沈改名刘尼,称汉之后裔,公元303年5月刘尼称帝,国号为汉,建元神凤,建都江夏(今武汉),公元303年8月为晋所灭。

38神凤帝 刘尼,303年癸亥岁五月

11十六国·(前赵)汉皇朝(304-329):

(前赵)汉建国于304年,初称汉,实际上在318年之前只称为汉政权。西晋永兴元年( 304年)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被诸部匈奴共推为大单于,自称汉王,改年号为元熙。公元308年,刘渊正式称帝,改元“永凤”。318年七月,汉主刘聪死,子刘粲继位,同年为外戚大司马靳准所杀。镇守长安的刘聪族弟刘曜闻变,发兵攻靳准。公元318年十月,刘曜自立为皇帝,公元319年,刘曜徙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此后刘曜、石勒常相攻伐。328年,两军大战于洛阳城西,刘曜饮酒过量,兵败被擒,前赵主力被消灭。石勒军乘胜西进,曜太子刘熙弃长安,逃奔上□(今甘肃天水)。329年九月,勒军攻占上□,杀刘熙,前赵亡。前赵全盛时,拥兵二十八万余人,据地有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各一部,当时,关陇氐、羌,莫不降附,前凉张茂等亦遣使朝贡。

(前赵)汉历5帝,共26年。

39高祖光文帝 刘渊,304年甲子岁十月详细资料

40武皇帝戾太子 刘和,310年庚午岁详细资料

41烈宗昭武帝 刘聪,310年庚午岁七月详细资料

42隐帝 刘粲,318年戊寅岁七月详细资料

43秦王光初帝 刘曜,318年戊寅岁十月

末帝 刘熙(未称帝),328年戊子岁十二月并未称帝

12刘芒荡汉帝国(309---309)

永嘉三年(公元309)七月,平阳人刘芒荡自称汉室后裔,诳诱羌戎,在马栏山(今旬邑境内)称帝。同年九月,为晋朝南阳王司马模所败,被杀,帝国遂告灭亡。

44刘芒荡 309年

13刘显帝国(351---352)永和七年(公元351年)七月(一说永宁二年(351)四月),后赵大将刘显杀石祗在襄国称帝。公元352年正月冉魏帝国魏主冉闵杀刘显,进占襄国,刘显帝国灭亡。

45刘显351年

14刘黎帝国(389---389)公元389年,刘黎称帝,建都皇丘,同年为晋帝国所灭。

46刘黎389年

15十六国·夏皇朝(407-431)

赫连勃勃

夏又称刘夏或大夏,是十六国时期匈奴赫连勃勃建立的政权。赫连氏本匈奴南单于后裔,内徙后改姓刘。十六国时先依刘渊,后附前秦。及苻坚灭代国,命其首领刘卫辰督摄黄河以西。前秦瓦解后,刘卫辰全力发展,据有朔方之地。晋太元16年(391) 北魏 攻杀刘卫辰,其子赫连勃勃奔后秦,为安远将军。晋义熙三年(407)赫连勃勃袭杀岳父---后秦高平公没弈于,尽有其部,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改姓赫连,建立大夏政权。不断侵扰后秦,前后俘获、坑杀数万。赫连勃勃施政残暴,发胡夏10万众筑都城统万城(今称白城子,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纳林河乡与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交界处的无定河北岸流沙?中)。刑杀工匠数千人。夏凤翔六年(公元418),赫连勃勃乘东晋灭后秦,乘虚轻取长安,在霸上(今陕西西安东)即帝位,声势更强。 真兴七年(425)赫连勃勃病死,子赫连昌继位,次年(426)北魏攻取长安,后攻陷统万城,俘赫连昌。赫连昌弟赫连定逃到平凉,自称夏皇帝,改元胜光。胜光四年(431)赫连定六月,赫连定乘西秦混乱之机,杀掉乞伏暮末,消灭了西秦,又欲渡黄河击北凉遭吐谷浑袭击,兵败被俘,被送于北魏,夏亡。

夏 *** 传三帝存在25年。

47世祖武烈帝 赫连勃勃,407年丁未岁六月(查看详细介绍)

48德武帝 赫连昌,425年乙丑岁八月(查看详细介绍)

49平武帝 赫连定,428年戊辰岁三月(查看详细介绍)

16南北朝·南朝·刘宋皇朝(420—479)

宋武帝刘裕

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政权而建立。国号宋,史称刘宋,定都建康(今南京)。

开国皇帝刘裕出于行伍,自幼家贫。时值东晋末期,民变此起彼伏,朝廷内部斗争也十分激烈。公元402年,东晋大将桓玄乘朝廷实力虚弱,起兵篡位,国号“楚”。刘裕与刘毅等起兵勤王,并最终消灭了桓玄的力量。此后,刘裕率军南征北伐,其势力不断得到稳固壮大,并先后攻灭刘毅、司马休之等实力派,最终迫使晋恭帝将帝位禅让给他,宋朝建立。

宋帝国建立后,北方诸国虎视眈眈,战事不断。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他在位三十年,励精图治,国家生产经济终于有所恢复,遂有元嘉之治。但公元453年,其长子刘劭为了篡夺皇位,骇人听闻地杀害了自己父亲,之后王室诸子争位,混战不止,帝王荒 *** 残暴,朝政日益腐败,国家实力从此一蹶不振。公元479年,宋顺帝刘准把帝位禅让给了萧道成,南朝宋终被南朝齐所取代。

刘宋共11帝,历时60年。

50高祖武帝 刘裕,420年庚申岁六月战功起家,420年迫晋恭帝禅让,建立南朝宋代。

51少帝 刘义符,423年癸亥岁刘裕长子,因游戏无度,不亲政事,即位3年,被顾命大臣所杀。

52中宗文帝 刘义隆,424年甲子岁八月刘裕第三子,他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

53太初帝 刘劭,453年癸巳岁二月弑父即位,后被弟刘骏所杀。

54南郡王建平帝 刘义宣,454年甲午岁公元454年1-6月在江陵(今荆州)称帝。

55世祖孝武帝 刘骏,454年甲午岁文帝第三子。

56前废帝 刘子业,465年乙巳岁孝武帝长子,在位6个月被杀。

57晋安王义嘉帝 刘子勋1/466年丙午岁一月在公元466年正月称帝。

58明帝 刘彧,465年乙巳岁十二月文帝第十一子。

59苍梧王后废帝 刘昱,473年癸丑岁明帝长子,被萧道成 *** 。

60顺帝 刘凖,477年丁巳岁七月明帝第三子,在位3年后退位。

注:

1、太初帝刘劭(426年—453年),中国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字休远,刘义隆长子,母为皇后袁齐妫。元嘉30年(公元453年),因巫蛊之事,刘义隆欲废太子,刘劭知道之后,遂与其弟刘浚共谋,率兵夜闯皇宫,将其父杀害,自立为皇帝,改元“太初”。刘劭因弑父篡位而导致众叛亲离,在位仅三月,即被率兵讨逆的刘骏所击溃,刘劭被俘后遭处斩, 并被刘骏称为元凶。

2、南郡王建平帝刘义宣,公元454年1-6月在江陵(今荆州)称帝。

3、晋安王义嘉帝刘子勋, 刘骏之第三子,刘子业之弟,曾在公元466年正月称帝,年号义嘉,并得到大部分州郡的支持,但在当年八月被刘彧大将沈攸之捕斩。

17刘没铎稽胡帝国(577-577):

刘没铎是建立神嘉年号的刘蠡升之孙。

北周败齐师于晋州(今山西临汾)时,乘胜猛追,未暇收剑北齐人所弃甲仗。稽胡乘机收集齐兵所弃武器,装配部队。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十一月,并州稽胡立刘蠡升之孙刘没铎为帝,号圣武皇帝,改元石平。同年,周武帝派齐王宇文宪督诸军进讨,赵王宇文招擒刘没铎,余众皆降,帝国灭亡,历时仅一个月。

61圣武帝 刘没铎1年/公元577年十一月

18定杨帝国(617-620):

隋炀帝大业13年(公元617年),刘武周趁隋末天下大乱之机, *** 马邑太守王仁恭,开仓赈贫,驰檄境内,得兵万余人,自称太守。为了立稳脚跟,他派遣使者依附于突厥,突厥为了扶植地方割据势力,册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公元617年刘武周自称皇帝,改元天兴,史称定杨皇帝,公元620年亡于唐朝。

62定杨帝 刘武周,617年丁丑岁三月

19辽皇朝 (907—1125):

耶律阿保机

辽朝于公元907年为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机所建,起初国号为契丹,公元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其国都原不在幽州,在上京(巴林左旗南),由于石敬瑭为了成为中原皇帝,请辽国帮助,所以,以幽州为礼物送给辽国了,辽国才迁都到幽州。辽朝始于太祖耶律阿保机,终于天祚帝耶律延禧,共10帝统治219年。其疆域东临北海、东海、黄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龙堆沙漠),北至克鲁伦河、鄂尔昆河、色楞格河流域,东北迄外兴安岭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沟河及今甘肃北界。

契丹辽朝在今天的辽河(喀拉木仑河)上游诞生了,匈奴-鲜卑宇文部落之后,耶律亦为“迭剌”,统治北亚的强大帝国,耶律氏兼称“刘氏”,“刘”在通古斯语系中发音为“IRA”,即“耶律”。 《辽史.太祖传》“序”:“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其实耶律本是契丹语,翻译成汉文就是刘。故历代皇帝均有带刘姓的汉名字。

63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帝 耶律阿保机(刘亿),907年丁卯岁

64太宗孝武惠文帝 耶律尧骨(刘德光),927年丁亥岁十一月

65章肃帝 刘李胡,947年丁未岁二月

66世宗孝和庄宪帝 耶律兀欲(刘阮),947年丁未岁九月

67穆宗孝安敬正帝 耶律述律(刘璟/刘明),951年辛亥岁九月

68景宗孝成康靖帝 耶律明扆(刘贤),969年己巳岁二月

69圣宗 文武大孝宣帝 耶律文殊奴(刘隆绪),982年壬午岁九月

70兴宗神圣孝章帝 耶律只骨(刘宗真),1031年辛未岁六月

71道宗孝文帝 耶律查剌(刘洪基),1055年乙未岁八月

72天祚帝 耶律阿果(刘延禧),1101年辛巳岁二月

20(桀)燕帝国(911-913):

又称桀燕,为五代十国时其他割据政权,为深州(今河北深州)人刘守光建立。刘守光为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之子。公元911年,刘守光不顾众将臣的反对,登基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应天。桀燕建立後,即不断受到晋王李存勗的攻击,应天三年(913年),晋军攻陷幽州,俘获被囚禁已久的刘仁恭,而刘守光逃亡後不久亦被擒,桀燕亡。

桀燕共一帝,仅历3年。

73应天帝 刘守光911年辛未岁

21五代十国·十国·南汉皇朝(917——971):

五代时十国之一,建国于917年,初称大越国,918年改国号为汉,刘隐、刘岩(龑)兄弟所建。都广州番禺(今广东广州),称兴王府;盛时疆域有六十州,约为今广东、广西两省及云南的一部分。历四主,共统治了54年。

刘隐(874~911)原籍上蔡(今属河南),一云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迁居泉州。父刘谦,唐末为封州(今广西梧州东南)刺史,拥有上万人的军队和成百的战舰。乾宁元年(894)刘谦卒,不久,刘隐继任封州刺史。唐天祐二年(905),为清海军(岭南东道)节度使。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封刘隐为大彭郡王;三年,改封南平王;四年,又进封南海王。

唐末,岭南士人云集,有的是为了避战乱,有的是被流放岭南的名臣后裔,还有因战乱阻隔不得北返的任满地方官。刘隐收用这三类士人为辅佐。他遣其弟刘岩 (889~942)率兵平定岭南东西两道诸割据势力,控制了岭南;西与楚争容桂之地,攻占了容、邕两关(今广西西部、南部及广东部分地区)。乾化元年 (911)刘隐卒。刘岩继立,先后改名为陟、龚、龑。后梁贞明三年(917) 刘岩称帝于番禺,国号大越,次年改为汉,史称南汉。刘岩有乾亨、白龙、大有三个年号。大有十五年 (942)刘岩卒,年五十四。其子刘玢(原名洪度,920~943)嗣位,年号光天。次年,玢弟刘晟(原名洪熙,920~958)杀玢自立,有应乾、乾和两个年号。乾和六年(948)刘晟乘楚国内乱,派兵攻楚,至九年,得楚十余州。十六年 (958),刘晟卒,年三十九。其子刘鋹(原名继兴,942~ 980)嗣位,年号大宝。

刘鋹即位后,宦官垄断了大权,朝 *** 败。宋开宝四年(即南汉大宝十四年,971),宋兵攻占广州,刘鋹降,南汉亡。

74高祖 刘龑,917年丁丑岁(查看详细介绍)

75殇帝 刘玢,942年壬寅岁(查看详细介绍)

76中宗明孝帝 刘晟,943年癸卯岁(查看详细介绍)

77后主 刘鋹,958年戊午岁(查看详细介绍)

22五代十国·十国·后汉皇朝(947—950):

五代之一。后汉高祖刘知远所建,建都于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湖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历2帝,前后约4年。

刘知远是沙陀部人,后晋天福六年(941)七月,任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 开运三年十二月十七日(947年1月 11日), 契丹陷开封,后晋亡。刘知远亦曾向契丹纳贡, 但当时人民坚决反抗契丹, 有的方镇也拒绝投降。刘知远对契丹的南下先采取观望态度。次年正月,契丹主耶律德光称帝于开封,国号辽。二月,刘知远亦在太原称帝。他下诏诸道禁止为辽搜括钱帛,并诏慰抗击辽之民众,人心归附。三月,辽兵北撤。五月,刘知远出兵占领洛阳、开封,收复后晋末失陷的河南、河北诸州。六月, 改国号大汉,史称后汉。改开运四年(947)为天福十二年,次年建元乾祐。与南唐、吴越、楚、南汉、后蜀、南平等政权并立。

乾祐元年 (948)正月,刘知远死,次子承祐(931~ 951)继位,是为隐帝。承祐初立,大臣史弘肇、杨邠、苏逢吉、郭威等专权,但四人之间又有矛盾。史弘肇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掌握禁军,酷虐滥杀;杨邠为枢密使,权势最重。承祐疑惧,于乾祐三年十一月杀杨邠、史弘肇及三司使王章,以苏逢吉权知枢密院事;又密令杀邺都留守、枢密使郭威。事泄,郭威起兵攻入开封,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承佑被杀。后汉亡。

78高祖肃孝帝 刘知远2/947年丁未岁二月又名刘暠,后晋任河东节度使。947年契丹陷开封,他在太原称帝。

79隐帝 刘承祐2/948年戊申岁二月高祖之子,为夺回兵权,事败为乱兵所杀。

23五代十国·十国·北汉皇朝(951——979):

刘崇

五代时十国之一,刘崇所建,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南),称太原府。盛时疆域十二州,约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历4主共29年。

刘崇(895~954)先世为沙陀部人。他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后汉隐帝时,刘崇官至河东节度使、太原尹。隐帝年少,大臣专权,刘崇见后汉政权不巩固,便在军事和财政上作了准备。乾祐三年(950)十一月,枢密使郭威于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起兵。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隐帝兵败为人所杀,刘崇即据河东十二州称帝,改名旻,仍用后汉乾祐年号(直到刘旻次子承钧嗣位三年后,始改乾祐十年为天会元年,957),国号汉,史称北汉。北汉是十国中唯一在北方之国。

北汉地瘠民贫,国力微弱。刘崇结辽为援,奉辽帝为叔皇帝。北汉曾联合辽兵,两度进攻后周,但先败于晋州(今山西临汾);乾祐七年又败于高平(今属山西),后周世宗柴荣乘胜进围太原达月余。后周兵退后,刘崇卒。其子承钧(后改名刘钧,926~968)继立,奉辽帝为父皇帝。此后,后周、北宋频频向北汉进攻。北汉势蹙,屡靠辽兵增援才得以幸存。

太平兴国四年(北汉广运六年,979),宋太宗赵炅率军亲征北汉。宋军先击溃辽援军,而后猛攻太原,北汉主刘继元(?~992) *** 出降,北汉亡。

80世祖神武帝 刘旻,951年辛亥岁又名刘崇

81睿宗孝和帝 刘钧,954年甲寅岁(查看详细介绍)

82少主 刘继恩,968年戊辰岁(查看详细介绍)

83英武帝 刘继元,968年戊辰岁(查看详细介绍)

24北辽帝国(1122-1123)

耶律淳

北辽,于1122年3月立国,是时辽天祚帝被金兵所迫, *** 夹山,耶律淳在燕京被耶律大石等人拥立为君主,是为北辽的开始。耶律淳(1062年-1122年)是北辽开国皇帝,辽兴宗第四子,宋魏王耶律和鲁斡之子,他曾出任为彰圣军节度使。保大二年(1122年),他即位北辽,降辽天祚帝为湘阴王,并遣大使奉表于金国,乞为附庸。1122年6月24日,耶律淳病死,其后其妻萧德妃 *** 女摄政。1123年2月2日,金朝攻占燕京,萧德妃和耶律大石投奔天祚帝,萧德妃因为谋反而被杀,但耶律大石却得到赦免。其后天祚帝被擒,移送往金朝,辽朝灭亡。梁王耶律雅里于5月自立。10月,雅里亦被杀,耶律朮烈被拥立。1123年11月灭亡,国祚只有19个月。 北辽历传4帝,前后不足两年,平均每位君主在位的日期都不足5个月,在位最长的是辽宣宗的王后萧德妃(未称帝),在位差不多一年。

84宣宗孝章皇帝(耶律淳) 建福,1122年壬寅(三)

萧德妃(萧 *** 女)(未称帝) 德兴,1122年壬寅(六)未称帝

85秦王(耶律定) 德兴,1122年壬寅(六)

86梁王(~雅里) 神历,1123年癸卯(五)

87英宗(~术烈),1123年癸卯(十)

25西辽皇朝(1124-1211):

耶律大石

西辽是辽朝灭亡后辽皇族的残余势力所建的王朝。所有皇帝汉姓也都是刘姓。

西辽(1132年-1218年)是中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朝代。亦称黑契丹,哈剌契丹。由辽代贵族耶律大石在金朝灭辽后,于西北召集残部建立。后来扩张到中亚,首都虎斯翰鲁朵,一时成为中亚强国。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灭亡。

公元]1124年,耶律大石到达可敦城,在这里他召集了契丹十八个部落的首领 *** ,号召重建辽朝,受到各部的支持。他在这里创立了简单的 *** 。1132年到达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称帝,并称“菊儿汗”。西辽帝国正式成立。

公元1211年乃蛮部首领屈出律趁直鲁古外出狩猎的时候将其擒获,攫取了政权。名义上直鲁古被尊为太上皇,但只不过是个幌子。1213年直鲁古去世。不久蒙古势力已经进入中亚,1217年蒙古大军进入楚河,1218年击杀屈出律,西辽灭亡。

西辽刘氏统治共历88年,刘氏皇帝3位。

88德宗 耶律大石,1124年甲辰岁二月

感天皇后 萧塔不烟,1144年甲子岁(未称帝)

89仁宗 耶律夷列,1151年辛未岁

承天后 耶律普速完,1164年甲申岁(未称帝)

90文颢帝 耶律直鲁古,1178年戊戌岁

注意:史书上把悯文帝(屈出律)也算入西辽皇帝中,由于屈出律不是耶律氏(即不是刘氏皇帝),故此处不计入表中。悯文帝(屈出律)于1211---1218年在位。

26齐帝国(1130-1137):

刘豫

又称刘齐或大齐,为南宋大臣刘豫(1073—l146)所建,共一帝前后8年。刘豫,字彦游,景州阜城(今属河北)人。北宋时历任殿中侍御使、河北提刑等职。金兵南下时弃官潜逃。建炎二年(1128年)杀宋将降金。1130年四年九月,被金人立为“大齐”皇帝,建都大名(今属河北),后迁汴京(今河南开封)。统治河南、陕西之地,配合金兵攻宋。七年后为金帅挞懒黜为蜀王,后改封曹王。绍兴七年(1137年)被废黜,迁居临潢(今辽宁巴林左旗附近)而死。

91阜昌帝 刘豫,1130年庚戌岁九月

27后辽帝国(1216-1230)

公元1215年,耶律留哥攻占金东京,部将耶厮不等劝留哥称帝,摆脱蒙古控制,留哥不从,与子往朝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仍封留哥为辽王,命其继续统领部众。1216年初,耶厮不背叛留哥,在澄州称帝,国号辽,改元天威。不久,耶厮不被部下所杀,众推乞奴为监国。同年秋,木华黎率蒙古军东下,乞奴等不敌,率九万契丹部众越过鸭绿江进入 *** 境内。在 *** ,又发生内讧,金山杀乞奴,自称辽王。1217年,统古与复杀金山,取而代之。1218年,喊舍又杀统古与而自立。

后辽帝国只有一位皇帝----耶厮不。其他的都没有称帝,乞奴只是监国,后来的乞奴、金山、统古与、喊舍等也都只是称王,没有称帝。所以终后辽帝国只有一任刘氏皇帝,帝国起始时间为1216-----1216。

92天威帝(耶厮不 )天威,1216年丙子耶厮不又名耶律厮不,1216年称帝,同年死。

乞奴天佑,1216年丙子为监国,没有称帝

金山天德,1216年丙子称辽王,没有称帝

统古与,1218年戊寅没有称帝

喊舍,1218年戊寅没有称帝

总结刘氏在中国历史上,共有27个帝国,92个皇帝,统治时间达1009年之久,现详细列表如下:

朝代(或国)名始末年限帝王数统治年数开国皇帝

汉帝国一、(西)汉前206---815帝215年刘邦

二、更始皇朝23---251帝3年刘玄

三、刘望汉帝国23---231帝1年刘望

四、刘子舆汉帝国23---241帝2年刘子舆(王郎)

五、建世皇朝25---271帝3年刘盆子

六、刘永梁汉帝国25-271帝3年刘永

七、刘文伯汉帝国25---371帝13年刘文伯(卢芳)

八、(东)汉25---22014帝196年刘秀

九、(蜀)汉221---2632帝43年刘备

十、神凤汉帝国303-3031帝1年刘尼(丘沈)

十一、(前赵)汉304-3295帝26年刘渊

十二、刘芒荡汉帝国309---3091帝1年刘芒荡

十三、刘显帝国351---3521帝2年刘显

十四、刘黎帝国389---3891帝1年刘黎

十五、(刘)夏或(大)夏407---4313帝25年赫连勃勃

十六、(刘)宋420---47911帝60年刘裕

十七、刘没铎稽胡帝国577---5771帝1年刘没铎

十八、定杨帝国617---6201帝4年刘武周

十九、辽907---112510帝219年耶律阿保机

二十、(桀)燕911---9131帝3年刘守光

二十一、(南)汉917---9714帝55年刘龚

二十二、(后)汉947---9502帝4年刘知远

二十三、(北)汉951---9794帝29年刘崇

二十四、(北)辽1122---11234帝2年耶律淳

二十五、(西)辽1124---12113帝88年耶律大石

二十六、(刘)齐或(大)齐1130---11371帝8年刘豫

二十七、(后)辽帝国1216---12161帝1年耶律厮不

总计92帝1009年27国

历史上最强军师排行榜是怎样的?

智者谋天下,勇者争天下。谋士靠的是智慧辅佐君主争霸天下,这些人依靠自身超凡脱俗的智慧筹划奇谋妙计,长策平天下。

历史上有很多谋士,尤其是乱世战争中,成功的君主背后都有着一个比较厉害的军师。诸葛亮、刘伯温这样的军师在民间已经被神化了。还有三国时期的众多谋士,卧龙凤雏、幼麟、冢虎、鬼才、毒士,经过《三国演义》被人所熟知。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自古君王大多薄情寡义,夺取天下后,大肆杀戮功臣。所以谋士不仅能谋天下,还可以谋自身,功成名退方才显示出智慧。

十大谋士

1.姜子牙

姜子牙是周朝的开国功臣,辅佐武王姬发消灭商纣,建立周朝。

姜子牙半生寒微,宰过牛卖过肉,做过小生意,也当过商朝的小官,直到70岁还是一事无成。虽然一直没有大的成就,他依然坚持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72岁的时候,他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鱼,西伯侯姬昌。

自此,姜子牙开始发挥了自身的才能。辅佐姬昌对外联络诸侯,拉拢了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对内发展民生,训练兵马,周实力大增。姬昌死后,姜子牙继续辅佐姬发,力排众议坚持讨伐纣王,牧野之战大败商朝军队,建立周朝。

周朝建立后封赏功臣,功勋卓越的姜子牙 *** 个被封到齐地营丘建立齐国,成为姜齐的 *** 位国君。

随后姜子牙又辅佐周成王、周康王,平定叛乱,安定周朝。

姜子牙在世功成名就,地位显赫,去世后也是被后世推崇备至。历代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尊他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后世的孙武、鬼谷子、黄石公、张良、诸葛亮等都学习他的谋略兵法。

2.苏秦、张仪

纵横家是特殊的谋士,战国时的风云人物,乱世的搅局者。他们朝秦暮楚,没有固定效忠的君主,反复无常,出谋划策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纵横家最出名的两个人就是苏秦、张仪,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苏秦一人游说六国,促成六国合纵联盟,担任联盟的从约长,并且一人兼任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苏秦把合纵盟约送到秦国,使秦国15年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

张仪是连横的代表人物,两次担任秦国的相国,为秦国游说六国与秦国结盟, *** 六国的合纵联盟。张仪还担任过魏国的相国,戏耍过楚怀王。

在战国时期,这两人靠着自身的游说、谋略、判断力做到了一言可以发动一场战争,改变城池的归属。

3.范蠡

范蠡是春秋时期杰出的谋略家,帮助越王勾践兴越灭吴。

最初范蠡刚入越时,越王勾践执意攻打兵强马壮的吴国,范蠡劝谏却不被采纳,结果越国被吴国大败,勾践也去吴国当了三年奴隶。

返回越国的勾践卧薪尝胆,在范蠡的辅佐帮助下,一方面安定百姓,训练军队,另一方面进献吴王美女珠宝,以卑微的姿态迷惑吴国。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强大起来的越国终于击败吴国,逼死吴王夫差,一雪前耻。

越王勾践称霸后,范蠡自知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激流勇退。同样是灭吴的重要功臣文种没有听从他的劝阻,被勾践赐死。

泛舟五湖的范蠡,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范蠡因此被尊为“商圣”,后世许多生意人都供奉他的塑像,尊他为财神。

范蠡,可以谋家事、国事、天下事,又精通从政,从商,对后世影响很大。

4.张良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在秦末的乱世中,重要的谋士有范增、张良、陈平。范增是西楚的谋士,眼光毒辣,可惜项羽不听从他的计谋。陈平、张良是刘邦最厉害的谋士,陈平也是极为厉害的谋士,擅长离间、反间等阴谋,最后做到丞相,善终。

张良是韩国贵族,五朝为相,如果韩国没有灭亡,张良应该仍然是韩国的相国。韩国灭亡后,张良身怀家仇国恨,邀一个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刺杀失败后,流落江湖,得黄石公传授给他《太公兵法》。张良从此研习兵书,学得一身谋略。

陈胜 *** 后,张良拉起的反秦小队伍跟从了刘邦。灭秦之战中,帮助刘邦抢先一步进入关中,又劝谏贪图享乐的刘邦,约法三章。鸿门宴,巧妙地帮助刘邦躲过范增的 *** ,帮助刘邦逃脱。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分封天下。张良把刘邦的赏赐转给项伯,为刘邦取得汉中地区。随后张良、韩信联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夺取关中。由于项羽杀了韩王,张良复国的梦想成空,自此成了刘邦的谋士。下邑献奇谋,要刘邦策反九江王英布,联络彭越,重用韩信,这些长远策略打败了强大的西楚霸王项羽。

西汉建立后,面对刘邦重大的赏赐,张良谦逊的只是要了与刘邦相遇的留地,被封为留侯,并且开始远离朝廷事务,专心修道。

留侯张良一生是个传奇,刺杀秦始皇,谋夺天下,功成身退,留给供后世展望的无限风采。

5.管仲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年轻时是个很失败的人,做生意失败,当兵临阵脱逃,当官也没有成功。后来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国君,管仲带人去杀公子小白,又误以为 *** 了公子小白,致使公子小白即位,就是齐桓公。幸亏管仲有个好朋友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他担任了国相。

担任齐国国相后,管仲开始展现自身的才能。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成就齐国霸业,使齐桓公成为公认的霸主。

管仲死前劝告齐桓公远离开方、竖刁、易牙三人,可惜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重用三年人,致使齐国混乱,自己也落了个凄凉无比的下场。

6.诸葛亮

东汉末年,群雄纷争,除了众多的武将,谋士也是各献奇谋。三国的谋士有很多,曹魏的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司马懿等,蜀汉的诸葛亮、庞统、 *** 、姜维等,东吴的鲁肃、陆逊、张纮、张昭等,还有徐庶、陈宫、田丰、许攸等等。不过,这些人中最出名的还是诸葛亮,诸葛亮被称为“智圣”,神机妙算,在后世一直是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早年在隆中隐居,经常自比为古时的名臣管仲、乐毅。刘备听说他很有才能后,三顾茅庐感动了诸葛亮,隆中决策为刘备分析当前天下局势,决定了未来的发展路线。

诸葛亮出山后,出使东吴游说孙权,两方联合对抗曹 *** ,赤壁之战大败曹 *** ,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随后,辅佐刘备平定荆南四郡,攻下成都,平汉中,使得刘备拥有荆州、益州。

关羽死后,刘备大举进攻东吴,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损失惨重,自己没多久也去世了。诸葛亮受任于危难之际,竭力辅佐刘禅。

在刘禅时期,诸葛亮率军南征,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败雍闿,七擒七纵孟获,平定所有叛乱。随后,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又先后五次北伐。诸葛亮长期事事亲力亲为,积劳成疾,病逝在五丈原。死后的诸葛亮仍然使蜀军成功退回,吓退司马懿,这就是“死诸葛走生仲达”。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历代后人所尊崇。

7.王猛

王猛是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辅佐苻坚强盛前秦,统一北方,使得厮杀不断的北方呈现小康景象,被人称为“功盖诸葛 *** 人”。

十六国时期,北方纷乱不断,王猛在颠沛流离的乱世坚持学习各种知识,先是相遇东晋桓温,感觉东晋没有自己的发展之路,仍是隐居。直到遇见苻坚,深受重用,为苻坚出谋划策,帮助苻坚诛灭苻生,苻坚成为大秦天王。

王猛在前秦为官时期,深受苻坚信任,当众鞭死实力深厚的奸吏,击杀数十豪强,对朝中的元老旧臣、皇亲国戚犯法也绝不姑息。苻坚也是全力维护王猛,对于毁谤他的人,直接赶走,甚至当堂鞭打脚踢,还要求太子等皇家子弟对待王猛要像对自己一样。王猛得到苻坚的支持,让他裁夺一切军国内外之事,他大力革新,使得前秦兵强国富,人民安定。

国家富强后,前秦开始了统一北方之路。王猛经常统兵征讨,率军进攻东晋,讨平羌族,大破前凉,智擒原张氏部将李俨,平定四公叛乱,随后剪灭前燕。王猛领导指挥的一系列战争攻必克,战必胜,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干。

王猛也是积劳成疾,苻坚亲自为他祈祷,他病情好转时大赦天下,也是极尽恩宠了。王猛死前仍忧虑国事,要苻坚不要进攻东晋,要逐渐铲除鲜卑、西羌等贵族。苻坚一开始完全遵从王猛遗言,前秦达到鼎盛。后来苻坚攻打东晋,在淝水之战惨败,也验证了王猛的长远见识。

王猛的一身才学都在前秦得以发挥,如果不是过早去世,给他足够的时间,前秦也不会迅速败亡。而当苻坚被羌族姚苌缢杀时,王猛已离世十年了。

8.姚广孝

姚广孝是个僧人,也是朱棣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开始实行削藩的政策。朱允炆的几个叔叔藩国被废除,还被废为庶人。姚广孝密劝燕王朱棣起兵 *** ,帮助朱棣训练兵马,打造兵器。

朱棣起兵后,姚广孝留守北平,击退李景隆的进攻。又建议朱棣不要攻打城池,率领轻骑直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

朱棣登基后,姚广孝仍然居住在寺庙,以僧人的状态辅佐朝政。朱棣对姚广孝也是极为尊重,姚广孝死后极尽哀荣,配享太庙。作为谋士的姚广孝是明初配享太庙的唯一一个文臣,其余都是武将,可见姚广孝在朱棣夺取天下的重要作用。

9.刘伯温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辅佐朱元璋平天下建立大明王朝。

刘伯温年少时就是个万里无一的奇才,在元末考中进士,当过官,因为太正直得罪了太多人后来就辞官隐退了。后来被朱元璋请出山,辅佐朱元璋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又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以“大明”为国号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后来又参与制定灭元方略,筹划全局,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大功。

在乱世中刘伯温出谋划策非常在行,在太平盛世却依然不讨人喜欢。明朝建立后,刘伯温在当官的路上,得罪了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等大批人,这时朱元璋对他也没有那么看重。另外,刘伯温曾经求过两次雨, *** 次大雨及时降落,朱元璋很高兴。第二次就不灵了,忙活了好久,大雨等了十天还没有降,这可惹怒了朱元璋,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告老还乡的刘伯温还是没有躲过盛世的纷争,到最后,刘伯温生了个小病,朱元璋让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刘伯温按御医开的药方吃药后,却更加严重,不久就去世了。

刘伯温为朱元璋取得天下,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到最后却只封了一个诚意伯,远远不及开国六公爵(李善长、 徐达、常茂(常遇春之子)、李文忠、冯胜、邓愈)。六位公爵中李善长这种萧何式的人物,被封为开国 *** 功臣,而刘伯温只是个诚意伯而且俸禄也是伯爵中更低的。

在民间,刘伯温和诸葛亮一样被神化,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刘伯温面对朱元璋,应该可以早看穿他的为人,却不能及时功成身退,还在朝堂中斗争,最后落了个不太好的结局。

10.李斯

李斯是秦国丞相,辅助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李斯去秦国后,为嬴政提出先攻取韩国,再逐渐消灭其他各国,又建议派人带着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大臣,离间六国的君臣。这些政策分化了六国的君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后来秦国也是 *** 个灭亡的韩国。

在秦王嬴政下令驱逐各国来的客卿时,李斯上《谏逐客书》,劝秦王不要逐客,为秦国留下了人才。

在秦朝建立后,李斯废分封,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的建议都是极为长远的,对后世影响极大。

李斯是秦朝的风云人物,却为了自己一己之私,与赵高合谋害死扶苏、蒙恬。到最后自己也是凄惨而死,还被夷灭三族,秦朝也走向灭亡的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