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哪里算命算的好-诸葛亮能算出东风和雾
南阳哪里算命算的好,诸葛亮能算出东风和雾?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有一些地理气象常识,以及对于作者内心的小小把控。
草船借箭里的东风和雾属于大环境,而上方谷的雨的属于小环境首先,一般水面上昼夜温差大,白天水汽蒸腾,夜晚江面上空气潮湿且温度降低,水汽凝结即变成雾,所以江面起雾属于很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冬季更为常见。诸葛亮只是抓住了江面如何才会起雾的规律,当白天看到一些会导致夜晚江面起雾的明显特征时,就会断言今晚江面必起大雾。
其次,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通过提前勘察地态和生物的变化,已经能够推算出十一月二十甲子日有东南风,因此自己到七星坛上装模作样地比划了几下,以此来掩人耳目。待到果真来了东风,周瑜觉得诸葛亮不可留的时候,他却早已提前脱身而去。
但是无论是雾还是东风,都是属于较大范围的气候或者环境变化,雾起雾弥漫的是整个大江,东风更是影响至少方圆数百里的范围,只要仔细寻找规律,都是可以推算的。
但是上方谷却不同,仅仅是一段又小又窄的峡谷,属于局部小环境,当时下的雨又是雷阵雨,可能五分钟前还艳阳高照,五分钟后便大雨倾盆,加之诸葛亮没有实现长期在此研究天文地理,则更加不好推断。
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天气预报对于下雨这种事情也不能做到预报的100%准确,有可能预报的是雨,结果仅仅是刮风,甚至对于大一点的城市,有可能城北在下雨,城南则艳阳高照,更别提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了。所以诸葛亮没有预测到上方谷的雨,实属正常。
三国演义是艺术的展现,很多并非史实很多人将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当做是真的历史,其实很多都是坐着为了提高作品的观赏价值而杜撰的。
就拿诸葛亮来说,作者既要突出他料事如神,智多近乎妖的特性,但是又不能吹嘘的太过头,不然刘备有一个近乎完美的诸葛亮还搞不定天下,岂不是就不能自圆其说,相当于作者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
所以在这种前提下,作者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来体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又偶尔在不经意间让诸葛亮失误一次,而这每次失误都会导致刘备统一大业的延误。不光是上方谷的雨,就拿马谡失街亭来说,诸葛亮明明知道马谡好说大话,只会纸上谈兵,却依然对他委以重任,结果马谡失了街亭,导致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再次失败。按道理以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不会用人失误的,可诸葛亮偏偏就用了,所以说很多情况下都是作者故意留的坑。
要是上方谷不下雨,司马懿被烧死,中国的历史岂不是要改写?所谓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以一己之力,或许可以改变某一个小事件,但是绝对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车轮,所以司马懿必须不能死,就算上方谷没下雨,下方谷也必须要下雨,诸葛亮的努力只能让蜀汉多延续几年,却最终阻止不了蜀汉被晋朝所灭的结局。
历史就是这样,由一点一滴汇成一条长河,诸葛亮算出东风和雾(若真的有)是历史的必然,算不出上方谷的雨也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422位皇帝?
当然是千古一帝秦始皇。
你要问中国人当中,我最敬佩的是谁?我会说是 *** 。秦始皇与 *** 一样,都是一个旧时代的终结者,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下面我详细说一说,秦始皇终结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又开创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一、秦始皇终结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周朝以武力起家推翻商朝,成立周王朝之后,分封各诸侯,封地各地自治,尊周王为周天子。实质上的周王成为了一个精神上的象征,并不拥有太多的土地、权利。与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貌似与现今美国的联邦制度类似。
《资治通鉴》开篇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按照周朝以分封制封邦建国的思想,晋国的三个大臣起来造了反,推翻晋王自己做王,这事绝对不可饶恕不可原谅。但是当时的“天下共主”周天子居然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三家分晋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揭开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
近200年时间,170个大小诸侯国彼此之间战乱纷争,死伤无数,老百姓民不聊生……“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除了各诸侯国王公贵族,普通大众是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的。
二、秦始皇开创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一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 *** 割据和战乱纷争局面,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统一六国,将中国版图大一统,建立了我国 *** 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和平奠定了基础。
二是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历史先河,建立了历史上 *** 个大一统的王朝,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此后两千余年的帝王 *** 统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2000多年,皆以秦始皇确立的政治制度为模板,进行增减,但主体架构还是中央集权、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好处多多:集中全国力量可以办成很多大事情,比如修建郑国渠,修建官道,修建长城,抵御外敌入侵。
三是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在经济领域有力的促进了各地区经济融合,帝国经济发展。
四是废六国不统一的文字,统一使用“小篆”,后又创立“隶书”,促使汉字笔划的简化。比如我们现代使用文字名为汉字,实则为秦始皇确定隶书变体。这一点有力的促进了全国文化的蓬勃发展和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留存。
当然啦,再伟大的君王也会有瑕疵,秦始皇雄才伟略想在有限的生命期内,干成所有的大事情,这一点有点急功近利,导致国内人民徭役重负,秦万世却二世而亡。
张松说蜀中文有相如?
三国演义中,益州刘璋派张松前往许昌见曹 *** ,曹 *** 不喜欢张松,派杨修对答,杨修问张松蜀中有厉害人物,张松说:"文有相如之赋,武有伏波之才;医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隐。"那么张松说的这几个人物都是谁呢?我们今天一起来一看吧!
我们先看三国演义原文:
修又问曰:“蜀中人物如何?”松曰:“文有相如之赋,武有伏波之才;医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隐。九流三教,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不可胜记,岂能尽数!”修又问曰:“方今刘季玉手下,如公者还有几人?”松曰:“文武全才,智勇足备,忠义慷慨之士,动以百数。如松不才之辈,车载斗量,不可胜记。”
文有相如相如指的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西 *** 物,蜀郡成都人。被誉为“赋圣”、“辞宗”。喜欢蔺相如,因此更名相如。善于辞赋,作《子虚赋》。临邛富人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喜欢司马相如才华,与他私奔至临邛,买酒舍卖酒,家徒四壁,后来卓王孙给了他们钱百万,在成都生活,汉武帝读《子虚赋》,召见司马相如,在朝中任职。因为司马相如出生于蜀地,因此张松说"文有相如"。
武有伏波张松之前的汉朝,有两个伏波将军,分别是西汉路博德、东汉马援,但两人都不是蜀中人,不过马援确实去过蜀中,我们可以理解武有伏波指的是马援。马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人。东汉著名军事家。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后归顺光武帝刘秀,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西破陇羌,南征交趾,北击乌桓,官至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世称“马伏波”。建武二十五年,马援在讨伐五溪蛮时逝世。马援曾前往蜀中见过公孙述,因此张松为了夸赞蜀中人才,把马援算了进去。
医有仲景仲景指的是张机,字仲景,又称张仲景,南阳涅阳县人。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那么张仲景又和蜀中有何关系呢,在建安年间,张仲景行医游历各地时,可能到过四川,见过张松,因为张仲景比张松活的时间久,可能张松去见曹 *** 时,张仲景还未离开益州,因此张松就把张仲景算在蜀地人物了。
卜有君平君平指的是严遵,字君平,西 *** 物,蜀郡人。严遵在成都以卜筮为生。后来专心研究《老子》,著有《老子指归》,“西蜀子云亭”的扬雄在少时曾拜严遵为师。所以君平是名人,又会算卦,因此张松说“卜有君平之隐”。
结语:张松说的蜀中文有相如,武有伏波,医有仲景,卜有君平分别指的是司马相如、马援、张机、严遵。
刘姓都有哪些历史名人?
由于刘邦建立了汉朝,所以说到刘姓的历史名人,肯定就会有汉朝历史帝王将相长长的一大串名字。
而统这个刘姓当皇帝的还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真是好不威风。
1西汉皇朝(公元前206-公元8):汉高祖刘邦西汉皇朝是我国 *** 个统一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200余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历 *** 景之治、武帝鼎盛时期、昭宣中兴等著名治世,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 *** 次鼎盛。公元8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西汉又称为前汉,历时215年,共15位刘氏帝王。序号帝号姓名在位/登位时间简 介(点击查看详细介绍)1汉高祖 刘邦,前206年乙未岁汉开国皇帝,字季,终年53岁(前256--前195年)。2孝惠帝 刘盈,前194年丁未岁刘邦长子,高祖卒后继位,为吕后专权。3前少帝 刘恭,前187年甲寅岁为吕后专权。4后少帝 刘弘,前183年戊午岁五月为吕后专权。吕后 吕雉高祖刘邦之原配夫人,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高祖死后长期执政,然并未称帝,前后共16年。5太宗文帝 刘恒,前179年壬戌岁高祖第三子,吕后死,周勃等 *** 吕产,迎立之。6景帝 刘启,前156年乙酉岁文帝的儿子。文帝死后继位,历史上的“ 文景之治 ”时期。7世宗武帝 刘彻,前l40年辛丑岁景帝之第十子,景帝死后继位。武帝时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8昭帝 刘弗陵,前86年乙未岁武帝少子,武帝死后继位。9昌邑王废帝 刘贺,前74年丁未岁六月武帝孙,昭帝侄。昭帝死后无子,由他继位,在位27日,因 *** 戏无度,被辅政大臣霍光废黜,后事不祥。10中宗宣帝 刘询,前73年戊申岁又名刘病己,武帝曾孙,昌邑王被废后继位。11高宗元帝 刘奭,前48年癸酉岁宣帝之子,宣帝死后继位。12统宗成帝 刘骜,前32年己丑岁元帝之子,元帝死后继位。13哀帝 刘欣,前6年乙卯岁成帝养子,成帝死后继位。14元宗平帝 刘衍,公元1年辛酉岁原名刘箕子,元帝孙,中山王刘兴之子,哀帝死后继位。15孺子皇帝 刘婴,6年丙寅岁宣帝玄孙,王莽毒死平帝后,立他为帝,王莽摄政。注:汉朝(包括东汉)除汉高帝和汉光武帝外,所有皇帝的谥号前都有一个“孝”字,意喻强调孝治天下,如刘恒的谥号汉文帝也可作孝文皇帝或孝文帝。2更始皇朝(23-25):公元8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公元23年更始帝刘玄复国号为汉,公元25年被以刘盆子为首领的赤眉军所攻灭。传一帝前后共3年。更始帝刘玄两汉之际绿林军建立更始政权,推刘玄为皇帝。刘玄,字圣公,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西汉皇族﹐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新莽时,刘玄因客犯法,亡命平林。地皇三年(公元22)绿林农民 *** 爆发后,刘玄投奔陈牧领导的平林兵,为安集掾。次年正月,绿林军诸部合兵击破新莽将领甄阜﹑梁丘赐,遂号刘玄为更始将军。后因其为刘姓宗室,遂被拥立为帝,建元更始。六月入都宛城,大封宗室诸将。他嫉忌刘演﹑刘秀兄弟威名,诛杀刘演。 *** 军昆阳大捷后,更始帝遣王匡攻洛阳,申屠建﹑李松攻武关,三辅震动,各地豪强纷纷诛杀新莽牧守,用汉年号,服从更始政令。王莽败死后﹐更始由洛阳移都长安。他没有才能,一朝为帝,便沉湎于宫廷 *** 乐生活,委政于其岳父赵萌,以致众叛亲离。赤眉军进逼长安时,刘玄杀害申屠建﹑陈牧﹑成丹等 *** 军重要将领,于更始三年(公元25)十月,奉玺绶归降赤眉,降封为长沙王。不久,被缢死。16更始帝 刘玄,23年癸未岁二月西汉皇族,王莽被推翻后,被推为更始帝。3三、刘望汉帝国(23-23)更始元年(23)八月,前钟武侯刘望(一作刘圣)起兵汝南(今河南上蔡西),称皇帝,严尤、陈茂往归之;刘望以严尤为大司马,陈茂为丞相。十月,更始政权奋威大将军刘信击杀刘望于汝南,并诛严尤、陈茂,郡县皆降,刘望帝国灭亡。共历一帝,历时不到一年。17刘望,23年4刘子舆汉帝国(23-24)公元23年赵敬肃王曾孙刘林诈称算命先生王郎是汉成帝刘鳌之子刘子舆,拥立为帝,建都邯郸。黄河以北地区多闻风归顺。次年(公元24年),刘秀率部进攻王郎政权,占领邯郸,斩杀王郎。邯郸之战为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奠定了基础。共历一帝,历时不到2年。18刘子舆,23年5建世皇朝(25-27):刘盆子,太山式人,城阳王刘章之后。更始三年,为樊崇等领导的赤眉军所拥立为帝,改元建世。于公元25年消灭刘玄更始王朝。建武三年(公元27年)投降于光武帝刘秀,贬为赵王郎中。传一帝前后共3年。19建世帝 刘盆子,25年乙酉岁六月6刘永梁汉帝国(25-27):汉朝宗室梁王刘永起兵,在睢阳(今河南商丘)称帝,占据今河南东南和相邻的山东、安徽一带。公元27年刘永死,苏茂、周建逃到垂惠,共同拥立刘永的儿子刘纡当梁王,继续对抗刘秀政权,但是刘纡放弃帝位,只称了王,刘纡于27-29年在王位。故传一帝共2年。20梁帝(称帝) 刘永,25年乙酉岁梁王(未称帝) 刘纡,27年丁亥岁7刘文伯汉帝国(25-37):卢芳假称自己是汉武帝曾孙子,原名刘文伯,于是在三水(今天宁夏)起兵,依附当地的少数民族羌匈奴,割据一方。刘文伯于公元25年被匈奴尊为皇帝。传一帝共13年。卢芳,字君期。东汉初年安定三水(今宁夏同心东)人。新莽时,尝诈称武帝曾孙刘文伯,与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更始帝刘玄至长安后授骑都尉,使镇抚安定以西。刘玄败,三水豪杰共计议,以他系刘氏子孙,宜承宗庙,乃立为上将军、西平王。他派使者与西羌、匈奴和亲,被匈奴单于奉为汉帝。建武五年(29年),在匈奴扶植下,割据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等五郡,都九原(今内蒙包头西南),并置守令。公元37年,刘文伯帝国被东汉消灭,刘文伯逃入匈奴。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刘文伯降汉,被封为代王。后复叛,留匈奴历十余年。21(称帝) 刘文伯,25年乙酉岁又名卢芳8东汉皇朝(25-220)汉光武帝刘秀东汉又叫后汉,从公元25年(乙酉岁)汉光武帝刘秀称帝起,至公元220年(庚子岁)曹丕代汉止,因国都洛阳在西汉国都长安的东面,史称东汉。东汉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强大繁荣的朝代,在近200年的统治中,经历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等治世,一度成为当时 *** 强盛的国家。东汉在世界上的地位赶上了西汉,在科学文化上超过了西汉。东汉共有14个帝王,共196年,帝位传递次序为:1、光武皇帝刘秀→2、孝明皇帝刘庄→3、孝章皇帝刘炟→4、孝和皇帝刘肇→5、孝殇皇帝刘隆→6、孝安皇帝刘祐→7、前少帝刘懿→8、孝顺皇帝刘保→9、孝冲皇帝刘炳→10、孝质皇帝刘缵→11、孝桓皇帝刘志→12、孝灵皇帝刘宏→13、后少帝刘辩→14、孝献皇帝刘协。22世祖光武帝 刘秀,25年乙酉岁六月字文叔,先后推翻王莽、刘玄政权后称帝23显宗明帝 刘庄,58年戊午岁初名刘阳。光武帝第四子,光武帝死后继位。24肃宗章帝 刘炟,76年丙子岁明帝第五子,明帝死后继位。25穆宗和帝 刘肇,89年己丑岁章帝第四子,章帝死后继位。历史上最强军师排行榜是怎样的?
智者谋天下,勇者争天下。谋士靠的是智慧辅佐君主争霸天下,这些人依靠自身超凡脱俗的智慧筹划奇谋妙计,长策平天下。
历史上有很多谋士,尤其是乱世战争中,成功的君主背后都有着一个比较厉害的军师。诸葛亮、刘伯温这样的军师在民间已经被神化了。还有三国时期的众多谋士,卧龙凤雏、幼麟、冢虎、鬼才、毒士,经过《三国演义》被人所熟知。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自古君王大多薄情寡义,夺取天下后,大肆杀戮功臣。所以谋士不仅能谋天下,还可以谋自身,功成名退方才显示出智慧。
十大谋士1.姜子牙
姜子牙是周朝的开国功臣,辅佐武王姬发消灭商纣,建立周朝。
姜子牙半生寒微,宰过牛卖过肉,做过小生意,也当过商朝的小官,直到70岁还是一事无成。虽然一直没有大的成就,他依然坚持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72岁的时候,他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鱼,西伯侯姬昌。
自此,姜子牙开始发挥了自身的才能。辅佐姬昌对外联络诸侯,拉拢了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对内发展民生,训练兵马,周实力大增。姬昌死后,姜子牙继续辅佐姬发,力排众议坚持讨伐纣王,牧野之战大败商朝军队,建立周朝。
周朝建立后封赏功臣,功勋卓越的姜子牙 *** 个被封到齐地营丘建立齐国,成为姜齐的 *** 位国君。
随后姜子牙又辅佐周成王、周康王,平定叛乱,安定周朝。
姜子牙在世功成名就,地位显赫,去世后也是被后世推崇备至。历代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尊他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后世的孙武、鬼谷子、黄石公、张良、诸葛亮等都学习他的谋略兵法。
2.苏秦、张仪
纵横家是特殊的谋士,战国时的风云人物,乱世的搅局者。他们朝秦暮楚,没有固定效忠的君主,反复无常,出谋划策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纵横家最出名的两个人就是苏秦、张仪,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
苏秦一人游说六国,促成六国合纵联盟,担任联盟的从约长,并且一人兼任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苏秦把合纵盟约送到秦国,使秦国15年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
张仪是连横的代表人物,两次担任秦国的相国,为秦国游说六国与秦国结盟, *** 六国的合纵联盟。张仪还担任过魏国的相国,戏耍过楚怀王。
在战国时期,这两人靠着自身的游说、谋略、判断力做到了一言可以发动一场战争,改变城池的归属。
3.范蠡
范蠡是春秋时期杰出的谋略家,帮助越王勾践兴越灭吴。
最初范蠡刚入越时,越王勾践执意攻打兵强马壮的吴国,范蠡劝谏却不被采纳,结果越国被吴国大败,勾践也去吴国当了三年奴隶。
返回越国的勾践卧薪尝胆,在范蠡的辅佐帮助下,一方面安定百姓,训练军队,另一方面进献吴王美女珠宝,以卑微的姿态迷惑吴国。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强大起来的越国终于击败吴国,逼死吴王夫差,一雪前耻。
越王勾践称霸后,范蠡自知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激流勇退。同样是灭吴的重要功臣文种没有听从他的劝阻,被勾践赐死。
泛舟五湖的范蠡,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范蠡因此被尊为“商圣”,后世许多生意人都供奉他的塑像,尊他为财神。
范蠡,可以谋家事、国事、天下事,又精通从政,从商,对后世影响很大。
4.张良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在秦末的乱世中,重要的谋士有范增、张良、陈平。范增是西楚的谋士,眼光毒辣,可惜项羽不听从他的计谋。陈平、张良是刘邦最厉害的谋士,陈平也是极为厉害的谋士,擅长离间、反间等阴谋,最后做到丞相,善终。
张良是韩国贵族,五朝为相,如果韩国没有灭亡,张良应该仍然是韩国的相国。韩国灭亡后,张良身怀家仇国恨,邀一个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刺杀失败后,流落江湖,得黄石公传授给他《太公兵法》。张良从此研习兵书,学得一身谋略。
陈胜 *** 后,张良拉起的反秦小队伍跟从了刘邦。灭秦之战中,帮助刘邦抢先一步进入关中,又劝谏贪图享乐的刘邦,约法三章。鸿门宴,巧妙地帮助刘邦躲过范增的 *** ,帮助刘邦逃脱。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分封天下。张良把刘邦的赏赐转给项伯,为刘邦取得汉中地区。随后张良、韩信联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夺取关中。由于项羽杀了韩王,张良复国的梦想成空,自此成了刘邦的谋士。下邑献奇谋,要刘邦策反九江王英布,联络彭越,重用韩信,这些长远策略打败了强大的西楚霸王项羽。
西汉建立后,面对刘邦重大的赏赐,张良谦逊的只是要了与刘邦相遇的留地,被封为留侯,并且开始远离朝廷事务,专心修道。
留侯张良一生是个传奇,刺杀秦始皇,谋夺天下,功成身退,留给供后世展望的无限风采。
5.管仲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年轻时是个很失败的人,做生意失败,当兵临阵脱逃,当官也没有成功。后来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国君,管仲带人去杀公子小白,又误以为 *** 了公子小白,致使公子小白即位,就是齐桓公。幸亏管仲有个好朋友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他担任了国相。
担任齐国国相后,管仲开始展现自身的才能。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成就齐国霸业,使齐桓公成为公认的霸主。
管仲死前劝告齐桓公远离开方、竖刁、易牙三人,可惜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重用三年人,致使齐国混乱,自己也落了个凄凉无比的下场。
6.诸葛亮
东汉末年,群雄纷争,除了众多的武将,谋士也是各献奇谋。三国的谋士有很多,曹魏的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司马懿等,蜀汉的诸葛亮、庞统、 *** 、姜维等,东吴的鲁肃、陆逊、张纮、张昭等,还有徐庶、陈宫、田丰、许攸等等。不过,这些人中最出名的还是诸葛亮,诸葛亮被称为“智圣”,神机妙算,在后世一直是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早年在隆中隐居,经常自比为古时的名臣管仲、乐毅。刘备听说他很有才能后,三顾茅庐感动了诸葛亮,隆中决策为刘备分析当前天下局势,决定了未来的发展路线。
诸葛亮出山后,出使东吴游说孙权,两方联合对抗曹 *** ,赤壁之战大败曹 *** ,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随后,辅佐刘备平定荆南四郡,攻下成都,平汉中,使得刘备拥有荆州、益州。
关羽死后,刘备大举进攻东吴,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损失惨重,自己没多久也去世了。诸葛亮受任于危难之际,竭力辅佐刘禅。
在刘禅时期,诸葛亮率军南征,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败雍闿,七擒七纵孟获,平定所有叛乱。随后,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又先后五次北伐。诸葛亮长期事事亲力亲为,积劳成疾,病逝在五丈原。死后的诸葛亮仍然使蜀军成功退回,吓退司马懿,这就是“死诸葛走生仲达”。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历代后人所尊崇。
7.王猛
王猛是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辅佐苻坚强盛前秦,统一北方,使得厮杀不断的北方呈现小康景象,被人称为“功盖诸葛 *** 人”。
十六国时期,北方纷乱不断,王猛在颠沛流离的乱世坚持学习各种知识,先是相遇东晋桓温,感觉东晋没有自己的发展之路,仍是隐居。直到遇见苻坚,深受重用,为苻坚出谋划策,帮助苻坚诛灭苻生,苻坚成为大秦天王。
王猛在前秦为官时期,深受苻坚信任,当众鞭死实力深厚的奸吏,击杀数十豪强,对朝中的元老旧臣、皇亲国戚犯法也绝不姑息。苻坚也是全力维护王猛,对于毁谤他的人,直接赶走,甚至当堂鞭打脚踢,还要求太子等皇家子弟对待王猛要像对自己一样。王猛得到苻坚的支持,让他裁夺一切军国内外之事,他大力革新,使得前秦兵强国富,人民安定。
国家富强后,前秦开始了统一北方之路。王猛经常统兵征讨,率军进攻东晋,讨平羌族,大破前凉,智擒原张氏部将李俨,平定四公叛乱,随后剪灭前燕。王猛领导指挥的一系列战争攻必克,战必胜,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干。
王猛也是积劳成疾,苻坚亲自为他祈祷,他病情好转时大赦天下,也是极尽恩宠了。王猛死前仍忧虑国事,要苻坚不要进攻东晋,要逐渐铲除鲜卑、西羌等贵族。苻坚一开始完全遵从王猛遗言,前秦达到鼎盛。后来苻坚攻打东晋,在淝水之战惨败,也验证了王猛的长远见识。
王猛的一身才学都在前秦得以发挥,如果不是过早去世,给他足够的时间,前秦也不会迅速败亡。而当苻坚被羌族姚苌缢杀时,王猛已离世十年了。
8.姚广孝
姚广孝是个僧人,也是朱棣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开始实行削藩的政策。朱允炆的几个叔叔藩国被废除,还被废为庶人。姚广孝密劝燕王朱棣起兵 *** ,帮助朱棣训练兵马,打造兵器。
朱棣起兵后,姚广孝留守北平,击退李景隆的进攻。又建议朱棣不要攻打城池,率领轻骑直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
朱棣登基后,姚广孝仍然居住在寺庙,以僧人的状态辅佐朝政。朱棣对姚广孝也是极为尊重,姚广孝死后极尽哀荣,配享太庙。作为谋士的姚广孝是明初配享太庙的唯一一个文臣,其余都是武将,可见姚广孝在朱棣夺取天下的重要作用。
9.刘伯温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辅佐朱元璋平天下建立大明王朝。
刘伯温年少时就是个万里无一的奇才,在元末考中进士,当过官,因为太正直得罪了太多人后来就辞官隐退了。后来被朱元璋请出山,辅佐朱元璋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又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以“大明”为国号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后来又参与制定灭元方略,筹划全局,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大功。
在乱世中刘伯温出谋划策非常在行,在太平盛世却依然不讨人喜欢。明朝建立后,刘伯温在当官的路上,得罪了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等大批人,这时朱元璋对他也没有那么看重。另外,刘伯温曾经求过两次雨, *** 次大雨及时降落,朱元璋很高兴。第二次就不灵了,忙活了好久,大雨等了十天还没有降,这可惹怒了朱元璋,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告老还乡的刘伯温还是没有躲过盛世的纷争,到最后,刘伯温生了个小病,朱元璋让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刘伯温按御医开的药方吃药后,却更加严重,不久就去世了。
刘伯温为朱元璋取得天下,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到最后却只封了一个诚意伯,远远不及开国六公爵(李善长、 徐达、常茂(常遇春之子)、李文忠、冯胜、邓愈)。六位公爵中李善长这种萧何式的人物,被封为开国 *** 功臣,而刘伯温只是个诚意伯而且俸禄也是伯爵中更低的。
在民间,刘伯温和诸葛亮一样被神化,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刘伯温面对朱元璋,应该可以早看穿他的为人,却不能及时功成身退,还在朝堂中斗争,最后落了个不太好的结局。
10.李斯
李斯是秦国丞相,辅助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李斯去秦国后,为嬴政提出先攻取韩国,再逐渐消灭其他各国,又建议派人带着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大臣,离间六国的君臣。这些政策分化了六国的君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后来秦国也是 *** 个灭亡的韩国。
在秦王嬴政下令驱逐各国来的客卿时,李斯上《谏逐客书》,劝秦王不要逐客,为秦国留下了人才。
在秦朝建立后,李斯废分封,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的建议都是极为长远的,对后世影响极大。
李斯是秦朝的风云人物,却为了自己一己之私,与赵高合谋害死扶苏、蒙恬。到最后自己也是凄惨而死,还被夷灭三族,秦朝也走向灭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