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城隍庙算命-古代人们过节的美食

admin2023-01-03 23:03:3026

南通城隍庙算命,古代人们过节的美食?

吃兔兔

《万岁历》说西汉成帝“诏除正旦杀鸡与雀”,想杀只鸡逮个雀来吃庆祝元旦都犯法,汉代吃货们只能吃小兔兔。据唐人引《风俗通义》(东汉·应劭)记载:“腊、正旦食得菟髌者,名之曰幸,赏以寒酒。”说汉末元旦宴席上,谁吃到了兔子的膝盖骨,那是这人吉祥幸运小宇宙爆发,能得到酒水作奖励。

汉 *** 始流行吃啥补啥。其中一说就是脸上长出类似髋骨这类变丑的人,只要吃兔子的膝盖骨就有救了!没长的人吃等于打了变丑预防针。还有吃了兔兔膝盖骨意味着拿了“免髌刑”金牌,犯法也不会受“髌刑”的说法。

鸡和鸡蛋

据《宋书》(南朝·沈约)里说,曹魏时的何晏是始杀鸡者。在南朝《荆楚岁时记》里有记载魏时董勋的话:“今正、腊旦,门前作烟火、桃神,绞索松柏,杀鸡著门户。”说到了三国时期过元旦可以杀鸡来吃了。从那时起一直到南北朝都认为元旦节杀鸡,在门口把鸡分尸就相当于请门神,可以祛病防灾哟。

《秋灯丛话》(清·王椷)里有个故事,说有人在元旦这天杀了只鸡来吃,正要下筷,忽然他魂魄就飞到城隍庙去了,他在庙堂上看到了一只鸡,一只很眼熟的鸡!城隍爷说:“鸡把你告了!”他不服:“鸡本来就是被吃的命,它凭什么告我!”鸡更不服:“等我过了年再杀不行啊!”鸡说得好有道理,城隍爷都准备为鸡出头“呼卒笞之”抽他!鸡万万没想到,人会走后门,所以免了这顿抽。

说到吃鸡,不得不说鸡蛋。《风俗通义》说:“元日食鸡子一枚,以炼形也。”爱炼丹药的东 *** 认为元旦吃个鸡蛋能增加功力。魏晋时期周处在《风土记》说这鸡蛋要生吃才可以爆发补血补气补智商的小宇宙。

《炼化篇》(东晋·葛洪)有更离奇吃法,在元旦这天先吃七粒赤豆,再吃七个鸡蛋,这样能炼成百病不侵的国防身体!

过年 *** 美食——五辛盘

唐朝人在元旦喝椒酒时有椒盘这种道具。宋人说椒盘就是放有椒花的盘子,喝酒的时候捏一小撮放酒里。这一小撮到底是多少呢?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除夕以椒三七粒,东向侧柏七枝,浸酒一瓶饮。”除夕这一天用椒“三七”粒,折东侧的柏叶七枝,泡在同一瓶酒里制成“椒柏酒”第二天过元旦就有喝的了。其中的椒参考屠苏酒的制法,也许是川椒。

南北朝(420-589)的人有更特别过年范儿。南朝时荆楚一带大年初一流行吃敷于散。这敷于散是葛洪提到的:“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分为散,井华水服之。”井华水指清晨时打上来的 *** 桶井水,很多古代药方里指定吃药专用水。也许药酒和敷于散之类对正常人来说味道太艰难,所以南朝人过年时要吃糖,这糖的名字叫做胶牙饧。

过年的 *** 美食——五辛盘。这是南朝过元旦的国民食物,何为五辛盘?味觉里辛字头的有辛辣,辛酸,辛苦!

魏晋的周处在《风土记》中讲,五辛盘能激发五脏中的气场。佛门弟子的五辛是:“一葱,二薤(藠jiào头)三韮,四蒜,五兴蕖(色白,其臭如蒜)。”道教信徒们在《洞玄灵宝道学科仪》中的五辛:“一者韭(韭菜),二者大蒜,三者小蒜,四者葱,五者薤。”

唐朝时的元旦节要向长辈献五辛盘祝长寿,也称为春盘。白居易诗中说“春盘先劝胶牙饧”,让长辈先吃口糖再吃五辛盘。

爆米花的使命

自制爆米花是宋代江南地区人们最喜 *** 活动,没有之一!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在《吴郡志》里记载:“(上元)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岁之休咎。”说的是苏州一带人们过节,用糯米在锅里加热,看到糯米在锅里绽放成一朵朵米花,所以叫“爆米花”,真是活色生香。不过爆米花当时另外一个名字叫“孛娄”,而且这个完全看不出跟爆米花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孛娄”从宋朝到明清一直是元宵节爆米花的官方称谓。

范成大在他《石湖诗集》里记载,“糯米花”是北方人的叫法,“孛娄”是江南说法。

爆米花的重点是和家人一起分享。当火已生好锅已架稳,全家人就行动起来,不是一起开吃,是一起动手参与爆米花的过程。抓好属于自己的糯米,按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把手里的糯米温柔的放入烧得火热锅中,然后充满期待的等待,直到听见愉悦的噼里啪啦一阵阵声响后,就可以用爆米花来占卜了。

是的!爆米花的 *** 功能是占卜,第二才是吃。这一锅爆米花的主人,在以后日子里的前途吉凶,都隐藏在爆米花里,直到从中解读出了玄机,爆米花才算完成了米被爆成花的终极使命,可以被吃了。然后轮到下一个人重复这个过程。

爆米花算命法,简单易学 *** 作便利,关键是算完了还能吃,于是很快就成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的节日习俗。

南通城隍庙算命-古代人们过节的美食

算命先生袁守诚靠什么赢了泾河龙王?

在中国文化中,看相算卦从来没有中断过,这方面的著作也是层出不穷,而对于算命的态度,都很微妙。最常听到的是:信则有,不信则无。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西游记》中的一个算命先生,这位算命先生,放在《西游记》那一众高级别的神仙妖怪当中,似乎没什么过人之处,他的名字叫做——袁守诚。

书中对于袁守诚身份的介绍很简单,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长安城外泾河岸边,渔翁张稍跟樵子李定显摆,说自己认识一个算命先生,告诉他打渔的方位,百下百着。这消息传到了泾河龙王的耳中,龙王就到长安城找这个算命先生去了:

(他)上路来拽开云步,径到长安城西门大街上。只见一簇人,挤挤杂杂,闹闹哄哄,内有高谈阔论的道:“属龙的本命,属虎的相冲。寅辰巳亥,虽称合局,但只怕的是日犯岁君。”龙王闻言,情知是那卖卜之处,走上前,分开众人,望里观看,只见——

四壁珠玑,满堂绮绣。宝鸭香无断,磁瓶水恁清。两边罗列王维画,座上高悬鬼谷形。端溪砚,金烟墨,相衬着霜毫大笔;火珠林,郭璞数,谨对了台政新经。六爻熟谙,八卦精通。能知天地理,善晓鬼神情。一脖子午安排定,满腹星辰布列清。真个那未来事,过去事,观如月镜;几家兴,几家败,鉴若神明。知凶定吉,断死言生。开谈风雨迅,下笔鬼神惊。招牌有字书名姓,神课先生袁守诚。

此人是谁?原来是当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袁守诚是也。

《西游记》书中对袁守诚的介绍不多,除了说的算卦算得准,讲到他的来历是,只说了他是袁天罡的叔父。那么,袁天罡是谁呢?

他是唐代最著名的相师(看相的大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三世相法》、《 *** 》(和李淳风共著)、《袁天罡称骨歌》等。最为民间熟悉的就是他始创的“称骨算命”法。

他的卜算 *** 很简单,就是按照生辰年月日时,每一个时间对应的有一个骨骼的重量,把每个时间所对应的骨骼重量加在一起,计算出你的骨骼总重。当然,这个重量也是一个抽象的数据,然后依照这个数据对照《称骨算命歌诀》,就能找到相对应的运势。

比如:某人出生在甲子年正月初一子时

对照《称骨算命歌》上面的骨重,甲子年骨重一两二钱,正月骨重六钱,初一日骨重五钱,子时骨重一两六钱。年、月、日、时骨重加在一起为1.2+0.6+0.5+1.6=3.9,故此人总骨重是三两九钱。再对应歌诀里面三两九钱所对应的歌诀:

少年命运不通,老享清福之命——

此命终身运不通,劳劳作事尽皆空,苦心竭力成家计,到得那时在梦中。

注解:此命为人品性刚直,做事公开有才能,有机变不肯休息,六亲兄弟不得力,祖业无靠,白手成家立业,末运多驳杂,不能聚财,好一双抓钱手,没有一个赚钱斗,此命蜘蛛结网,朝圆夜不圆,做几番败几番,只能稳步成家计,谁知又被狂风吹,初限二十三四,犹如明月被云侵,三十外来恰是日头又重开,二子送终,寿元五十七岁,过此八十八,死于秋天中。

这一段话基本上把人从生到底都简单概括了,这种算命 *** 和生辰八字算命、紫微斗数算命异曲同工,略有不同。虽然都是用出生的时间算命,但比较而言,称骨算命将命运分的比较粗略,只是把命运分为五十一种,概括性有点太强了,至于准还是不准,见仁见智。

除了称骨算命,袁天罡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事件。《旧唐书·方技》记载袁天罡最著名的相术传奇事迹是为女皇武则天看相:

当武则天还在幼年襁褓中时,袁天罡一见到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便吃惊地说:“夫人法生贵子!”武则天的母亲便把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领出让袁天罡相面,可是袁天罡一看说可以官至三品,只不过是能保家的主儿,还不算大贵。杨氏又唤出武则天的姐姐(后封韩国夫人)让袁天罡相,袁天罡称“此女贵而不利夫!”最后由保姆抱出穿着男孩衣裳打扮的武则天,袁天罡一见襁褓中的武则天大为震惊,说她“龙瞳凤颈,极贵验也!”但又遗憾地说:“可惜是个男子,若是女子,当为天下主!(“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矣!”)

当然,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里面写的内容是不是被夸大的,或者是为了政治需要故意制造的都不好说。不过,有一点很清楚,袁天罡在唐朝是非常有名的一个相师。而他的叔父袁守诚,我们仅靠想象也能知道,应该也是个很厉害的人物。按照《西游记》中写的就是:

六爻熟谙,八卦精通。能知天地理,善晓鬼神情。一脖子午安排定,满腹星辰布列清。真个那未来事,过去事,观如月镜;几家兴,几家败,鉴若神明。知凶定吉,断死言生。开谈风雨迅,下笔鬼神惊。

但是,说来说去,这个袁守诚再厉害也就是个洞悉天机的算命先生,怎么就那么厉害,可以掌握玉皇大帝的旨意内容,还丝毫不差呢?

我们之前讲到过玉皇大帝,他在天界的地位.犹如人间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辖七十二地,掌管神、仙、佛、圣、人间、地府的一切事,权力无边。那么,看起来这么厉害的玉皇大帝,行踪怎么会被一个算命先生知道呢?

我们要说回到“道”,“道”是中国乃至东方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表示终极真理、本原、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等等。天道,指的是运作永恒一切的道。道生万物,道于万事万物中,又以百态存于自然。道,这个字包含无数法则,而不是一个组织,一个家族。所为悟道就是超脱,不停的升华,寻找生命的本源,成就永恒。

《庄子·庚桑楚》里提到:“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寳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春天阳气蒸腾勃发百草生长,正当秋天时节庄稼成熟果实累累。春天与秋天,难道无所遵循就能够这样吗?这是自然规律的运行与变化。

之所以讲到“天道”,是因为玉皇大帝有一项职责是执行天道,而这些天道是按照规则定好了的事情,就像四季更迭,春种秋收一样。而他的旨意只要是在天道之中,就可以算得出来,除非玉帝刻意隐藏,否则袁守诚知道圣旨上的内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当然,也有人开玩笑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玉帝下旨之后传到地上这段时间,按照人间的计算 *** 得有几个月呢,早就走漏消息了。当然,也不是没可能,但如果私改降雨点数会被处斩,那走漏机密消息,会不会更惨呢?这点书中并没有提到。

说到这儿,问题来了。既然这一切都是定好的,那么袁守城应该早就知道泾河龙王非死不可,而自己也是这一盘棋中的一颗棋子。那他为什么会乖乖地待在棋局之中呢?为什么会在长安城摆下卦摊?为什么会像是故意显摆似的,指导张稍打渔呢?这其中疑团太多,请听下回分解。

为何在二十三岁时就死于乱箭之下?

罗成本来能活七十三岁,只因做人太短,折寿五十年,二十三岁就乱箭穿身而死。

在隋唐演义之中,罗成是天下第七的好汉,人称冷面寒枪俏罗成。这一是因为罗成手中的五钩神飞枪快准狠,再者是因为他为人英俊又不苟言笑,出手又太过狠毒。

罗成的故事有很多,两破隋朝大阵、扬州夺魁、力擒五王等为人所知。在民间戏曲之中还有个故事叫《罗成算卦》,京东大鼓、 西河大鼓、 河南坠子、太平歌词、二人转等版本都有。

罗成是 *** 星临凡,少年已成名。据说罗成曾让瓦岗半仙式的军师徐茂公给他算过一卦,看他能活多少岁,徐茂公算他能活七十三。所谓人活七十古来稀,七十三岁也是大岁数了,罗成很是高兴。后来罗成锁五龙定唐朝江山,因功被封越国公,可谓功成名就。

在长安游玩时,罗成又遇到一个摆摊算卦的老道,自称未卜先知。罗成就又让这个老道给自己算了一卦,还是问能活多少岁。老道算出来一个二十三岁,比徐茂公算的少了五十年。罗成当场就翻了脸,徐茂公的阴阳八卦能定江山,他给我算的是七十三岁,我们无冤无仇,你为何损我阳寿五十年。

这一切都是有道理的。徐茂公是半仙,这个老道可是他的师父,他当场就揭了罗成的五个短处。

*** 短:传枪递锏私藏回马枪

当初秦琼惹上官司,被发配到北平府。正巧北平王罗艺是秦琼的姑父,他不仅没受到责罚,还在罗艺帐下任职,经常和他的表弟罗成钻研武艺。

罗家枪是独门绝技,秦家锏也算天下无二。秦琼和罗成兄弟两人练习武艺之时,罗成突发奇想,想要兄弟两个互换武艺。秦琼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但却不放心罗成,说互换武艺可以,但都不能藏私,需要先发个毒咒。罗成当即发誓,若隐瞒了一路枪法,就不逢好死,万箭攒身而亡。秦琼也发下毒咒,若是隐瞒了一路锏法,就让自己不得善终, *** 而亡。

等到传枪递锏之时,兄弟两人却是各有想法。秦琼传锏传到绝招杀手锏之时,突然想道,还是别传了,表弟勇猛,传了他杀手锏,天下只有他没有我了。想到这,秦琼就住手了,没有传杀手锏。罗成传到绝招回马枪时,也想道,表哥英雄,把回马枪传给他,只显他的英名不显自己手段了。就这样,罗成也收住了枪,没有继续传回马枪。

在戏曲版本都夸秦琼没有留手,实际《说唐》之中秦琼是先藏了私。当时兄弟两人都把誓言当儿戏,谁知后来全部应验了。这是罗成 *** 短,折寿十年。

第二短:逼死义父

罗成有个义父叫定彦平,隋唐有名的双枪将,枪法是一绝。定彦平用的不仅是双枪,还是四个枪头的双枪,可以克制天下大多数使用单枪之人,罗家枪正好被他的双枪所克制。

*** 摆长蛇阵围攻瓦岗时,请来了定彦平。瓦岗寨没人能破长蛇阵,也请来了罗成来破阵。正巧的是,在路上定彦平和罗成碰见了,但定彦平不知道罗成是去破阵的,罗成却知道他是去守阵的。罗成也知道定彦平的双枪天下无双,罗家枪破不了他的双枪,那他守阵自己破阵还怎么破。于是,罗成花言巧语地骗取定彦平的双枪技巧,定彦平也相信自己的义子,把所有招数都传给了他。定彦平还对罗成说道,咱们要是仇敌,你会这套枪法可就要了我的命。

南通城隍庙算命-古代人们过节的美食

定彦平哪里知道罗成是个白眼狼,他就是去破阵的。罗成表面笑嘻嘻,心里想的却是咱们马上就是仇敌了,你的命就在我手里攒着呢。这还不算,罗成又是一番花言巧语,夸定彦平比罗艺摆阵厉害,要他跟自己讲长蛇阵的奥妙。定彦平也是毫不藏私,一一传授各种技巧。

等到瓦岗破阵之时,定彦平就自尝恶果了。罗成化妆假称自己是程咬银,直接对上了定彦平,狠心以单枪破双枪之术一枪扎伤定彦平。幸亏定彦平见机得快,虽重伤还是跑了。

再到铜旗阵之时,定彦平又倒霉的碰上了破阵的罗成。这次罗成也不隐瞒了,直接告诉了定彦平假扮程咬银的人就是自己。因为罗成就没打算让定彦平活着离去,定彦平自然已不是他的对手,被他逼得拔剑 *** 。这是罗成的第二短,狠心逼死义父,天理不容,折寿十年。

第三短:监斩单雄信

罗成是 *** 星转世,单雄信是青龙星转世,两人天生的不合。

秦琼母亲过寿之时,罗成和单雄信初次相会。程咬金因为在半路劫道,先被罗成打又被单雄信打,就两边挑拨两人动手。单雄信又哪里是罗成的对手,被他如提小孩子一般放倒,狠打了一顿。从这开始两人就不合,虽然其后结拜成兄弟,但一直不对付。

瓦岗寨之时,罗成前去破阵,就曾为难单雄信。当时罗成为主将,他将所有人都安排了,只留下两支令箭,让单雄信选择一个。 *** 个是长蛇阵东西南北中加上四个犄角九路的总接应,第二个是打阵胆对付双枪将定彦平。凭单雄信的本事哪一个也担任不了,所有人都知道罗成这是为难单雄信的。这只因罗成这人心眼太小,一直看不上单雄信,对过去的事耿耿于怀。不过,秦琼可不容许罗成胡闹,看他耍笑单雄信,气得让他直接回北平府吧。罗成最是佩服表哥,看他着急了,才算作罢。

瓦岗散去后,单雄信去洛阳投靠了王世充。罗成、秦琼、程咬金也去找了单雄信,单雄信对三人可谓不薄。不过,徐茂公很快就来请三人了,秦琼和程咬金编了个理由跑到了唐营,只有罗成因病留在了洛阳。罗成知道单雄信和他不对付,就故意大骂秦琼,又设计要送母亲回老家打算借机投唐营。单雄信知道罗成诡计多端,怕他是金蝉脱壳之计,让他赌个誓。这套罗成最熟,当即就来了个。

罗成用的就是金蝉脱壳之计,直接跑去了唐营。其后,罗成锁五龙力擒五王,单雄信孤身踹唐营被擒。因为李渊曾射杀过单雄信的哥哥单雄忠,单雄信宁死不降,上了断头台,而监斩人正是罗成。这是罗成的第三个短处,背信弃义监斩兄长,坏了结义之情,再损寿十年。

第四短:醉卧龙床

罗成是北平少保出身,又身负绝技,因此为人最狂傲。

在投降唐营之时,罗成给李世民出了个难题。这个难题就是让李世民趴在地上,马鞍配在身上,马嚼子勒在嘴里,再让罗成骑在身上,驮进唐营里。这就是让李世民当马,瓦岗众兄弟都责备罗成无礼,李世民却是求贤若渴,跳下马就趴在了地上。当然,罗成也并没骑在李世民身上,他感念李世民礼贤下士,就归顺了。也有版本说,罗成扶着李世民走了八步。

罗成归顺后,李世民大摆筵席庆贺。罗成醉酒之后,就睡在了李世民的龙床之上。李世民虽不在意,但他是紫薇星下凡,是皇帝之命,罗成只是虎将,怎能占据君主之位。这是罗成的第四短,臣子欺君,又折寿十年。

第五短:负心杀妻

在隋唐之中,罗成的花枪和狠毒都是为人所知,他最狠的就是杀了两个妻子。

当初攻打孟州城时,屡屡攻打不下。无计可施之下,英俊的罗成化身为翩翩公子,勾引了两个守城将军的女儿胡金婵和王金娥,成功破了孟州。这毕竟不是什么光彩之事,心高气傲的罗成觉得这件事不利于自己的英雄之名,不顾胡金婵和王金娥对自己情深意切,用毒酒毒死了她们。这是罗家人的一贯作风,罗成的父亲罗艺负心于姜桂芝,罗成的儿子又在新婚之夜逼死屡次救自己的屠炉公主。这也是罗成的第五短,负心杀妻,再折寿十年。

到了这里,罗成已折寿五十年,自然由七十三岁变成了二十三岁。其实,在不同版本中,罗成的五个短处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版本说罗成十一岁领兵扫北,杀戮无数;还有说贾柳楼结义滴血,罗成不咬中指不算还坐在上首等等。总之,都是罗成这人品德都是问题,最后合该折寿五十年,因此本该活七十三的他二十三岁就应誓乱箭穿身而死。

南通城隍庙算命-古代人们过节的美食

同罗成算卦一样的故事还有韩信算卦,也是做了人神共愤之事折寿。这些故事要说的是不要以为暗室亏心无人见,自有 *** 眼在上观。正所谓劝人莫作亏心事,祸福昭然人自迎。

因果关系的规律是什么?

因果关系的规律,就如释氏《阿含经》中所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根据这个原则,古人在经典中总结出因缘二十支,也就是十二个环环相生的环节。

因果关系是对“法”而言的

《大乘起信论》中曾说“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这意思是说,一切法缘自众生的心,而众生的心,就是这世间一切万物因果关系的总枢。

文中“所言法者”,这个“法”囊括了世间一切存在的范围,我们目前所划分的精神的、物质的,一切的一切,都在这个范围之内。“轨生物解,任持自性。”是经典中关于“法”的定义,“轨”就是轨迹,“物解”就是对事物所形成的理解,“任持”就是保持。

这两句话合起来意思就是,一个事物,如果能够保持有足以让我们对它形成一定的理解和认识的特性,那么这个事物就可以被称为“法”,如果是瞬息万变,没有任何稳定的信息可以捕捉,那它就构不成一个“法”。

前面提到的十二因缘支,正是以众生的心为平台,然后才前为后因,后为前果,这样环环相扣依次呈现出来的,所以《起信论》后面又讲到:“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十二因缘支中的因果链条

在十二因缘支中, *** 支叫“无明”,然后依次是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对于十二因缘支的诠释,经典中有很多,每一种诠释都很精彩,这里仅取最熟悉的一种与路过诸君略作分享。

这种诠释是按三世因果来解的,前二支,也就是“无明”和“行”代表前世,也就是此世的因。中间八支,前五支,“识”、“名色”、“六入”、“触”、“受”,代表此生的果报,后三支,“爱”、“取”、“有”,代表面对果报又重新造下的新业,也就是后世的因。

最后二支,“老”和“生死”,则代表来世的果报,这样一划分,前世、今生、来世,整个因果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经典中又说“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属业道。”这意思就是说,“无明”是总说,“爱”和“取”是分说,也就是说,“无明”等于“爱”和“取”,都属于烦恼,“行”等于“有”,都属于业。

以“无明”为触发因,促生了“行”,就是去造业,比如我们认识不到周边事物的真相,这叫“无明”,然后就被假相迷惑,感受到了环境的不如意,感觉很痛苦,不愿意接受,想摆脱它,这种意愿就触发了“行”,开始想办法,然后实施,不管我们做了什么,这个业是造下了,这就是因。

有因必有果,就又形成了“识”、“名色”等五支所构成的果报,然后果报又对我们形成了苦、乐等感受,又产生新的意愿,导致新的行为,形成新的因,再感后面的果。

总结

总之,上面介绍的虽然简单,但基本勾勒出了大致的轮廓,最重要的是透出了一个真相,有因必有果,所以我们不能等到结果形成以后再关注它,因为既然已经形成了,我们就只能接受了,再关注也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要想关注它,掌控它,就要在它形成的阶段,在因位上开始布局,有因必有果,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用它,无因必无果,所以我们如果不想要某种结果,就要提前把它的因除掉。

一个人做了坏事,这叫因,最后受到惩戒,这叫果,因有了,果必受,此时你再去烧头柱香,请再大的大师也没用,必须承受。如果不想受惩戒这个果,那就不要做下坏事这个因,因果关系的规律说到底,就是这样一个规律,简单至极。

劳动人民的生活?

我们家可谓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一句话,就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我曾祖父靠勤劳和头脑灵活,从年轻时开始做生意,渐渐置下几十亩田地,也算是成了富农,因此我爷爷得以上学。然而日本全面侵略中国以后,我爷爷1938年投军抗日,然而一去未归。于是在我曾祖去逝后,一方面是苛捐杂税渐高,另一方面是我大爷爷也不善经营,因此逐渐坐吃山空、家道中落,成了贫民。我父亲和我奶奶成了孤儿寡母,只能跟着我大爷爷他们到处搬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我父亲也因此没有读过一天书。

我外公一家本也算是当地大户,仅仅兄弟就有九人,我外公是老九。然而因为土匪猖獗,在我母亲还只有两岁的时候,我外公就被土匪打死了。我母亲跟着我外婆再嫁,从五六岁开始就一直跟着打零工,也没读过一天书。

我岳父岳母是湖南醴陵人。我岳父一家除了他以外都死于日本人刀下,那是在长衡会战中,因为一队日本军队经过村子,疯狂地把村中老少都杀了,只有他和少数几个人是因为上山放牛或及时躲避才幸免于难,他只有去投靠他姑姑家,也没有读过书。我岳母家单家独户住在半山上,所以虽未受到战争影响,但他们兄弟姊妹几人,也没有一个读过书。

所以,我们家里的老人,包括我奶奶和我外婆,无不认为是 *** 、 *** 好。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他们也认为比解放前要好。因为即便是有灾荒,也还有 *** 的救济;即便是饥饿,也没有死人。所以他们的观念就是:要懂得感恩,要知道珍惜。(图片源自 *** ,侵权告知必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