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启免费算命网站-王熙凤为什么会喜欢刘姥姥
阿启免费算命网站,王熙凤为什么会喜欢刘姥姥?
王熙凤并不是完全的性情中人,但是在《红楼梦》里,或多或少有一些人能入她的眼,刘姥姥就是其中之一,王熙凤看向她们的眼神里带着欣赏的意味。但是刘姥姥作为一个乡村老妇,与贾府众人不管是从哪个方面都非常的不匹配,所以有读者会在心里打问号,王熙凤怎么会喜欢刘姥姥呢?甚至于还让她给巧姐取名字?
不过总览全书,我认为王熙凤对于刘姥姥的喜欢纯粹是对方符合了她个人的喜好;而让刘姥姥给巧姐取名也从侧面反映了王熙凤作为母亲柔和的一面。
王熙凤喜欢的都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先看看王熙凤都喜欢什么类型的人,或者什么样的人会让她另眼相看。
对于秦可卿:王熙凤和秦可卿非常亲厚,两个人都是管家理事的人,都很聪明。书里说:“是个极妥当的人,生得又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妇中 *** 个得意之人。”这里的秦氏,从内到外都非常优秀,但是王熙凤对她完全没有嫉恨之心。对于探春:其实探春在好几个场合都没有给王熙凤留面子。初次管家的时候就拿王熙凤开刀;抄检大观园的时候直接甩脸子。但是王熙凤对于探春却是充分肯定。在第五十五回,王熙凤和平儿所梯己话:“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探春是知书明理,王熙凤对她很赞赏。对于邢岫烟:邢夫人的侄女邢岫烟又穷又没有人关照,贾母留她也不过是爱热闹,凑人数,邢夫人也不会真正关心她。而王熙凤和邢夫人本来不和睦,并不想亲近她的亲戚。书中第四十九回:“凤姐冷眼看岫烟心性为人,竟不像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样,却是温厚可疼的人。因此凤姐儿怜他家贫命苦,比别的姐妹都疼她些。”王熙凤观察下来之后发现,这个清苦的女孩淡然,不卑不亢,便对她改观。对于小红:这个原本是怡红院的负责洒扫的小丫头,聪明伶俐,办起事来条理清晰又妥当。王熙凤说平儿原先说话办事并没有让她那么合心意,是她有意 *** 了一番才达到要求。可是这个小红, *** 次替她办事就能超纲回答她的问题,这激起了王熙凤爱才的心。小红在怡红院或者王夫人那里都不可能得到这样的重用,但是王熙凤偏偏喜欢这样聪明伶俐的丫头。除此之外,对于其他刚烈的女孩子,也容易让王熙凤心内纳罕。比如自尽的尤三姐,得知她和柳湘莲的爱情故事,王熙凤说:“这个人还算造化高”,哪怕当时她因为贾琏偷娶尤二姐而盛怒,却也没有因为二尤素来的品行就直接全盘否定尤三姐,或者将两姐妹都一同臭骂。还有迎春的丫鬟司棋被抄捡出男人物件,王熙凤见他低头不语,却没有畏惧惭愧或者痛哭求饶的丑态,心里也觉得诧异。
以上可见王熙凤的欣赏和喜欢并不因对方的身份贵贱作为评判标准,甚至也不是完全根据贾母的喜好作为自己看人的准则,只要是性格和处事有出彩的地方,王熙凤都会大大方方地给予对方纯粹的赞扬。当然,年轻女性一定不要和贾琏有任何私情,不然打翻了醋坛子的王熙凤是没有理智可言的。
刘姥姥是什么样的人?王熙凤怎么对刘姥姥改观的?刘姥姥作为一个偏门贫穷的远房亲戚,王熙凤见都没有见过,不认识,不了解。所以她采取的也是类似于对待邢岫烟的那种 *** ,先冷眼观察。
1、初进荣国府,是王熙凤 *** 次见刘姥姥,她把这个贫婆子和别的打秋风的穷亲戚当成一路人,不怎么拿正眼看她。但是却又给予了作为一个优秀掌家人的体贴,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其一呢,是王夫人发了话,不能让人家空手回,且是 *** 次来求她,所以需要意思意思。其二呢,是王熙凤太通晓人情,知道贫穷人节省的心理,又额外多给刘姥姥一吊钱坐车。这是她难得的善意。在这个时候,刘姥姥特别拘谨,特别紧张,一紧张她就把板儿拉出来骂两句。她还没有表露出任何过人之处,王熙凤也就随便的接待一下。
2、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为了报恩。那么这一点会让王熙凤把她和别人区别开来,没想到这个老太太心实,知道感恩。另外一点,刘姥姥居然投了贾母的眼缘,还可以让王熙凤大大地玩耍一回。贾母曾经说有凤姐一个,就不知道添了多少热闹,以前都是王熙凤在贾母面前唱独角戏哄老祖宗开心,现在刘姥姥的到来让鸳鸯居然也有极高的兴致,最主要的是刘姥姥本人极度配合,这三个人互相搭配,相互捧哏,把大观园的气氛带动起来,可以说那是最生动有趣的一次聚会。这一切都得益于刘姥姥将田野里的生气带进了大观园。
玩笑过后鸳鸯对刘姥姥表示了歉意,从刘姥姥的言谈里面可知,她心里明镜似的,大家不过是为了活跃气氛,不过是为了贾母高兴。这时的刘姥姥和 *** 次来已经不一样了,没有了之前的拘谨或懦懦不安,甚至还让我们看到了智慧和通达,她表现出来的镇定和平静足以让人产生敬意。这个七十五的老太太,比贾母年纪还大,贫苦也许压弯了她的腰,却让她保留了一种沉厚的善意,如大地般宽广的包容性,包容着这一群拿她玩笑的贵族女子们。以王熙凤的聪慧,她能体察刘姥姥坐车都不舍得拿钱出来的贫苦心理,玩闹过后平静下来也必定能体察都刘姥姥的强大内心。
3、就算刘姥姥没有见到贾母,没有得到老祖宗的垂青,以她自身通达的智慧,也会让王熙凤改观。因为刘姥姥的心肠没有任何弯弯道道,她不会在王熙凤面前掩饰,想要的钱已经得到,不过就是闲了再来走动走动,带点庄稼地里最新鲜的时蔬瓜果报报恩,另外闲聊几句。庄稼人一辈子积攒的智慧和经验是无穷的,从她给大家讲的故事就知道,一旦她放开了心态,没有初次打秋风时的窘迫她便能带给人无穷乐趣。
以上可见,通过初次见面,二次相处,刘姥姥已经通过自己智慧赢得了王熙凤的好感,这个跟她是不是得到贾母欢心没有关系。从表面上看王熙凤施舍了钱财给刘姥姥,但事实上,她和刘姥姥之间已经有了一种内在的相通,那种能够平静地受苦不忘本的人,内心强大的人,让王熙凤产生了敬意。从而才会引出下面的取名事件。
请求刘姥姥为巧姐取名,也反映出王熙凤作为母亲的柔和我们见多了王熙凤作为管家的样子,作为媳妇的样子,作为妻子的样子,作为妯娌的样子。但是极少看到她作为母亲的样子。除了一次巧姐病了,她急急地和贾琏分房,和平儿两个悉心照顾,在那里可以看到王熙凤是个温柔的母亲。我认为在巧姐取名这里,也是可以看出她的柔和。
在面对贾母,王夫人,邢夫人时,王熙凤是小辈,她需伺候,这些人不会平和地与她交流育儿经,也没有见过老太太、太太们平时对待巧姐有多么关心和怜爱。其他妯娌间也没有哪个有这样小的娃娃,李纨的贾兰都已经上学了。只有刘姥姥,岁数赶上贾母,人也健壮,还能给予王熙凤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就像一个忧心子女的宝妈遇到一个投缘的选房亲戚,她没有长辈的架子,她可以推心置腹,她心地善良还智慧通透。
在第三十四回,巧姐发热,刘姥姥说:“ *** 儿只怕不大进园子,生地方儿,小儿人家原不该去,比不得我们的孩子,会走了,哪个坟圈儿不跑去。一则风扑了也是有的;二则只怕他身上干净,眼睛又净,或是遇到什么神了。依我说,给他瞧瞧祟书本子,仔细撞客着了。”凤姐儿一看,果然如此,恐怕是有冲撞了花神,一送祟,巧姐便安睡了。
这个时候的王熙凤再和刘姥姥聊天,已经非常的亲切温和,全然不是 *** 次见的时候那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了。早些时候,王熙凤收人钱财替人消灾说过不会信什么阴司报应。但是到了女儿身上,她便信了,信有邪祟,信有花神,变成一副为了多病多灾的女儿忧心忡忡的样子,难得表露出作为母亲的柔和。
有了大观园里对刘姥姥产生的敬意,加上不容小觑的民间智慧与经验,又有为人母对于子女的疼爱,王熙凤才提出让刘姥姥给巧姐取名的事。
凤姐道:“我想起他还没个名字,你就给他起个名字。一则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稼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住他”
王熙凤也说的很清楚,这是为了女儿寻找庇护,也求个心理安慰。就像民间叫孩子狗蛋之类的好养活是一个道理,并且她已经完全相信了刘姥姥。
总结:不可否认,王熙凤有歹毒的一面,有嫉妒的一面,有巧言令色的一面,但是这些她都没有用在刘姥姥身上。因为对方赢得了她的敬意。用喜欢已经不能表达王熙凤对于刘姥姥的态度,所以她对刘姥姥释放了善意。王熙凤作为母亲所渴求的庇护,为子女所寻找的庇护,在这个老妇人身上得到了回报,最后刘姥姥果然不负所托,利用自己的善心和智慧保住了巧姐。
中国人常说九九归一?
(中国数的源型形式的 *** 数)
九九归一,用现在十进位的 *** 伯数字写就呈:9.999999的9下去,若进位就成10了。古中国算筹算术里没0的 *** ,因而凭脑记忆记住10的0值,从而算筹上不见0的符筹。所以仅有1数的 *** ,外行的旁观者见筹算,看到的是9后是1。但其旁观者也看到9.9的筹式,读出声就是九九得一,再用词语述就是九九归一。
这一读法还读对了,但不在算术层面,而在九宫数阵上。即:
7.8.9.
4.5.6.
1.2.3.
数阵共九个数,但在方向方位上用九宫时呈:
西北.北.东北.
.西....中...东..
西南.南.东南.
(方向方位最早记刻,上7孔.下3孔为满数10,左5孔右5孔也满数10。八个箭头方向标就是九宫的八方向方位,圆圈外四箭头是四季或四偏方向。最中的是通字,八角表示通八方意,有人把甲骨上此字译读成通行的行字,因有印章刻此符号。此板年代八千年左右。)
当实用时口语仅说,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不必说出中的。从而九数又成八数式了。此为以九为八,或以八为九。从而俗语才有 *** 不离十的语式。
*** 不离十,是把九宫数阵的十,用在九宫顶上为1,底下为0了。即:
...1...
7.8.9
4.5.6
1.2.3
...0...
从而卦的运行由0处向1处逐级攀登,达1处后突然堕回0处,重新再来,且构成一个循环往复式。算卦人都依此运卦的。
而在方向方位上则:
方位层面中位置不述,仅八方了,若述中则九方位了。
因为,我站的位呈中位置的表示,从而说方向时都不必说自所在位置的,但定向由说述者所在位置为准,这是公识。而汉字的吾,则由我说我自己的五与口构成的,可见用上了九宫数阵上的五数的位置了。
从而告诉他人方向方位时,不必强调以我这算哪是东.哪是西的,省不少废话呢。
另,一个九归一是,小数点的数,或分数是九宫数阵各数的本型形式。即:
0.1;0.2;0.3;0.4;0.5;0.6;0.7;0.8;0.9;1。
或,1/9;1/8;1/7;1/6;1/5;1/4;1/3;1/2;1/1;1。
把0.9的9,与1/9的9提出来,构成九九,总归于1内,从而九九归一。
即0与1之间的数,0数为元,0至1的数是始,从而元始形成;1数是初.启.起数,也就是开始的表示。因而,元.始.初就明白了。
(图来源于百度,不愿可删)
另,一个九归一是,算盘的珠算,上栏档是五数一个珠子,下栏档是一珠一数,共四珠四数,五数珠与四数珠共成九数,若十数则进一档,构成1数一珠式,这一进档就是进位的,由个位数进到十位数了,从而进位后的一珠是10数的表示。因而九珠添一就成10数,但算盘上仅见上栏一珠下栏四珠,两栏相加为九数表示,进位后仅一珠,因此九后是一。整个算盘都是见九后进位仅一珠式,从而九九归一。
八即九,仅在方向方位上可见。从而同理五方与四方,也呈以五为四或以四为五的。因此青龙 *** 朱雀玄武是四方,且不述中位置的五方式。
四神兽把远拉近,即由东西南北中转换成前后左右中式。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功绩能与秦始皇并列的汉武帝?
谢谢邀请,谈谈鄙人的看法。
一、人物简介
秦始皇嬴姓,赵氏,又名赵正(政),或称嬴政,是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 *** 个称皇帝的君主。而汉武帝刘彻,西汉皇帝,一生征伐四方,功绩深远。
二、秦皇汉武的由来
关于秦皇汉武的说法,最早来源于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第四十八: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昔日韩非的《储说》刚开始传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看了,都恨不得能和作者相见。后来相见了了,结果韩非却被囚禁,而司马相如也遭轻贱待遇。这不是让人很明白地看出了对同时的人看轻吗?
这是首次将秦始皇和汉武帝放在同等的地位,因秦始皇和汉武帝的雄才伟略、文治武功在当时都是空前的,于是用“秦皇汉武”来合称这两位皇帝。伟大的领袖 *** 也在词中将他们做了个并列比较,“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三、罪己诏
(一)含义
关于罪己诏的解释,百度百科给了一个完美的解答:
“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它通常是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君臣错位,二是天灾造成灾难,三是政权危难之时。用意都是自责,只是情节轻重有别。有位叫萧瀚的学者,专门对罪己诏做过统计,他在唐太宗全集中就找到了二十八份唐太宗的“罪己诏”;在“二十五史”中找到了二百六十份“罪己诏”,另外还有四份,一份是汉武帝著名的“轮台诏”,两份是崇祯皇帝的“罪己诏”,还有一份就是袁世凯的撤消帝制的总统令。由此看出,中国历史上总共存在了200多份罪己诏。
(二)起源
中国历史上 *** 次明确地颁布“罪己诏”的人是汉文帝(汉武帝的爷爷)。在《汉书》卷4《文帝纪》中记载:
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诏曰:“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适见于天,灾孰大焉!朕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讬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 *** 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匄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敕以职任,务省徭费以便民。朕既不能远德,故憪然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设备未息。今纵不能罢边屯戍。以上这份罪己诏算是汉文帝做了一个自我批评,顺便也带上了当时的执政大臣,因为施政的决策是和大臣一起做出的,上天警告也有可能是针对大臣的。最后呼吁臣民向他提出批评建议。
四、汉武帝的罪己诏
(一)内容
汉武帝的罪己诏,后人称为轮台诏、轮台诏令、轮台罪己诏,是汉武帝刘彻于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所下的诏书(汉武帝于公元前87年去世,这份诏书是去世前2年发布的)。在研究为什么发布这篇诏书之前,先看下诏书的原版,出自《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原文如下:
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危须、尉犁、楼兰六国子弟在京师者皆先归,发畜食迎汉军,又自发兵,凡数万人,王各自将,共围车师,降其王。诸国兵便罢,力不能复至道上食汉军。汉军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载不足以竟师,强者尽食畜产,羸者道死数千人。朕发酒泉驴、橐驼负食,出玉门迎军。吏卒起张掖,不甚远,然尚厮留其众。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匄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与谋,参以蓍龟,不吉不行。乃者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乃至郡属国都尉成忠、赵破奴等,皆以“虏自缚其马,不祥甚哉”,或以为“欲以见强,夫不足者视人有余”。《易》之卦得《大过》,爻在九五,匈奴困败。公军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破,时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将,于鬴山必克。”卦诸将,贰师最吉。故朕亲发贰师下鬴山,诏之必毋深入。今计谋卦兆皆反缪。重合侯得虏候者,言:“闻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缚马者,诅军事也。”又卜“汉军一将不吉”。匈奴常言:“汉极大,然不能饥渴,失一狼,走千羊。”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忧民也,今朕不忍闻。大鸿胪等又议,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赏以报忿,五伯所弗能为也。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今边塞未正,阑出不禁,障候长吏使卒猎兽,以皮肉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后降者来,若捕生口虏,乃知之。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从内容上看,这篇罪己诏简单的概况就是武帝否决了桑弘羊等大臣在西域轮台地区屯田的提案,并对派遣李广利(贰师将军的主角,汉武帝宠妃李夫人和协律都尉李延年之兄,昌邑哀王刘髆的舅舅,后出征匈奴兵败投降)出征匈奴之事表示悔恨,同时仍要求各级官员提出关于武备的 *** 。
(二)背景原因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发布这样的罪己诏呢?《汉书·卷九十六下·西域传》给出了原因:
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是时,军旅连出,师行三十二年,海内虚耗。征和中,贰师将军李广利以军降匈奴。上既悔远征伐,而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奏言:“。。。。。“”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汉书》分析的原因概括出来就是三点,一点是军队出击西域三十二年,对国家损耗太大;二是贰师将军李广利兵败投降匈奴;三是反驳桑弘羊的建议。
《汉书》给出的原因,个人看来偏直接原因,深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巫蛊之祸
根据汉武帝发布罪己诏的时间为公元前89年,在这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资治通鉴》汉纪十四记载,从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至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发生了巫蛊之祸。巫蛊狱兴,卫皇后和太子刘据俱死于此,株连甚广。不久,即察知太子无辜,乃建“思 *** ”,自责悔过。
(二)好神仙方士
《资治通鉴》汉纪十四记载道:
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莱者终无有验,而公孙卿犹以大人迹为解。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犹羁縻不绝,冀遇其真。自此之后,方士言神祠者弥众,然其效可睹矣。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都期望获得长寿,对神仙方士都深信不疑,但是所谓的神迹和神药一直没能遇见,后期也幡然悔悟,明白这些都是骗人的。
(三)到处巡幸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从元封二年“上行幸雍,祠五畤;还,祝祠泰一,以拜德星。”元封四年“上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自代而还,幸河东。” 元封五年“冬,上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疑。登灊天柱山,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遂北至琅邪,并海,所过礼祠其名山大川。春,三月,还至太山,增封。”元封六年“冬,上行幸回中。”等等。从元封二年开始,几乎每年都要巡幸数次,太多的记录,频繁的巡幸对民生的影响特别大。
(四)大造宫室
《资治通鉴》在元鼎二年记载道:
起柏梁台。作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以承露,和玉屑饮之,云可以长生。宫室之修,自此日盛。汉武帝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开始大造宫室,宫室的奢华程度无以复加,致使民力枯竭。
五、总结
汉武武帝即位后兴兵事,征伐四方,可以说是穷兵黩武;又奢求长寿,喜好神仙方士,为此也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位期间大造宫室,挥霍无度,致使民力枯竭,寇盗并起,天下板荡;巫蛊之祸,卫皇后和太子刘据俱死于此,株连甚广。不久,发现太子是无辜的,乃建“思 *** ”,极为自责。加上贰师将军投降匈奴,桑弘羊建议的不采纳,至此心灰意冷,决定下罪己诏,重启汉初“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太极的由来是什么?
什么是太极?我看过许多古代书籍,如周易论八卦,古代风水等等。我认为太极是阴阳的组合,八卦中的阴阳似两条龙这就是阴和阳的的相生相克。大极有太极八封,太极符两种,古代相传到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仅供答题)下图有太极八卦,太极八卦镜,太极符可进行比较。
宋徽宗有哪些名作?
千年巨匠 一代昏君!
唐人在谈到李白时,都喜欢说李白是“谪仙人”。
李白作诗,想象力 *** 恣肆,其为人,也是豪放不羁,确实带着天上的仙气儿。
时光辗转已过千年,如今看来,最能称得上“谪仙人”名号的,非宋徽宗赵佶莫属了。
赵佶本是个养尊处优、富贵闲情的王爷,在现代找个对比,那就是喜欢各种文艺作品的超级富二代。
宋哲宗死后,由于无子,在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下,赵佶被推上皇帝位。
这位清闲富贵的王爷,在接到登基诏令时,还在跟他那一帮“好兄弟”们踢足球呢(蹴鞠)。
我们来看看宋徽宗的画像,一张是穿正式衣服的画像,一张是穿常服的画像。
可以看到,徽宗眉清目秀、面色清润,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且气质儒雅,君子如玉的代表,妥妥的一枚帅哥。
赵佶生长于和平年代,檀渊之盟后,北宋承平日久。东京的官眷们,每日喝茶赏花、骑马出游,好一派生活乐无边的情景。
生活是美好的,我们为什么要搞出一堆劳什子出来呢?好好享受生活不好吗?
怀抱着对无限美好生活向往的赵佶,登基以后的 *** 件事,就是取消了当时朝廷上流行的派别之争,把司马光、苏轼那些在变法中受 *** 的人员全部 *** 并重新起用。
这些上任后的新政,令北宋朝廷耳目一新,后世史学家也对这个阶段的治理赞赏有加:“徽宗之初政,粲然可观。”
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低映端门,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
盘旋之后,两只仙鹤竟落在宣德门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并作歇息姿态。引皇城宫人仰头惊诧,行路百姓驻足观看。
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
当时徽宗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国运兴盛之预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并题诗一首以纪其实。
于是便有了千古名画——《瑞鹤图》。
瑞鹤图中,宣德门云起漂浮,诸鹤盘旋,形成了一个圆环,每一只鹤,其姿态都不一样。
而瑞鹤图整幅画表现出来的意象,则轻盈高雅,似是从天上人间来。
为何会觉得宋徽宗是谪仙人?原因就在于此。
酷爱画画的宋徽宗,开专门开辟了宋朝书画院,这个书画院可以说是官方设立的更高艺术学府。
在宋徽宗的指导和帮助下,年仅十七岁的王希孟画出了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
当然,北宋书画院还出了一个特别有名的画家——张择端,他的代表作品就是《清明上河图》。
历来书画不分家,出了画作,宋徽宗酷爱的当然还有书法。
徽宗最开始,是临摹唐代诸位书法家,后来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瘦金体。
瘦金体书法,其字笔力犀利,锋芒毕露,与我国书画界一直以来的朴素审美观大不一样。
瘦金体书法可以说相当张扬,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我自在我的张扬氛围。
喜欢写字的徽宗,也喜欢赠字,当朝大部分官员,都被徽宗赠字,有的老臣受赠的字画太多,甚至要专门建一个阁楼来保存。
活了80多岁的老臣蔡京,也能写一手好字。一来二去深受赵佶的赏识。
蔡京投其所好,经常教育徽宗,你都是皇帝了,更应该好好享受生活,一国之君那些条条框框艰苦朴素像个什么样子?
如此一来,赵佶更加放飞自我了。
除了《瑞鹤图》,赵佶的花鸟画也画得非常好,其图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所画之花、鸟,无不形神足全。
爱画鸟,当然,赵佶更爱鸟了,可以说是一枚不折不扣的“鸟粉”。
汴梁的宫中,渐渐的,被赵佶养了很多珍禽异鸟,后来不够装了还专门另修宫殿。
皇帝养得开心,可诸位大臣不干了,一国之君整天养鸟算怎么回事儿?
陛下,切莫玩物丧志啊!
老臣们的谏折,堆满了案牍。可是这个时候的宋徽宗已经嗨起来了,什么朝政,什么国事,什么玩物丧志,统统先放一边,朕的心情最重要。
汴梁地处华北平原,一望无际都是膏腴之地。
天地山水,一直都是古代文人的心头所好,赵佶当然也不外如是。
可是汴梁没有山啊!
那怎么办呢?造一座山出来。
于是大名鼎鼎的皇家园林“艮岳”开始建造了,艮岳的设计定位,就是一座山水园林。
山怎么造?用石头,石头哪里来?当然是瘦陋皱透的太湖石。
运送太湖石的过程,只能用“劳民伤财”四个字来形容。
一块大的太湖石,高达三四丈,重达四五吨,在那个光靠人力的时代,将石头运上船,就已经够困难了。
可这,仅仅才是一个开始。
路上行船的纤夫,需要上千人,途中遇到桥梁、闸门的,一律都只能拆除,以供运送石头的船只通过。老百姓苦不堪言。
后来,太湖的石头不够了。
于是一些馋臣,就搞出了“强征花石纲”这样的政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地官员疯狂搜刮,《水浒传》开篇所讲的,便是“花石纲”的事情。
宋代花石纲遗物:上海豫园玉玲珑
这样的行为,前后持续了近20年,后面闹出了宋江 *** 、方腊 *** ,严重消耗了大宋的元气,还伤了民心。
靖康元年,金兵犯边,汴梁告急,赵佶将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赵桓,是为宋钦宗。
次年,金人攻破汴梁城,赵佶和赵桓均被掳走,赵佶的后宫妻子儿女们,也均遭金兵残忍 *** ,死的死,散的散,不可谓不悲惨。
宋徽宗被掳后,和他乖儿子宋钦宗一起,被金人最终赶到了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父子俩惶惶如丧家之犬,漂泊万里,至此终于落定下来。
在北方苦寒之地待了十几年的宋徽宗,晚年诗词,不可谓不悲叹。
《在北题壁》: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寒冷的西风彻夜吹着破门,萧条的屋子里面,只有黄豆粒大小的一盏孤灯。回首望家的方向,已经隔了好几千里了,一直看向天的南边直到看不见了,都还没有北飞的大雁。
公元1135年4月,经受了九年囚禁生涯的宋徽宗,客死于五国城,据说他死在冰冷的炕上,尸体被人发现时,已经僵硬。
在前面的大半生,他养尊处优,痴心文艺。在后面的小半生,他遭人掳掠,妻离子散,年老凄凉。
元朝宰相脱脱在撰完《宋史·本纪·徽宗赵佶》后掷笔而叹: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千年巨匠,一代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