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居安算命网-古今中外的易经解读浩如烟海

admin2023-01-02 19:18:4220

易居安算命网,古今中外的易经解读浩如烟海?

万变不离其宗!

易经是变化的经典!但变化只是现象,任何变化都是有其规律性与周期性的!学易经就是要从随时随地变化的现象的掌握其规律,作到提前预备,巧妙因应,因势利导,与时俱进!能巧用规律,则如因风吹火,用力不多,凡事事半功倍,成功的机率大,失败的可能低!

变化是易经的总原则!以不变应万变的小原则有以下几个:

*** 是厚德,厚德无大错!但厚德不是说说那么容易!是要修行才能作得到,必须时常修正我们不正确的思想与言行,才能作到厚其德而载万物!薄德之人是无法用好变化的!

第二要谦诚,谦则万物归之,诚则万物信之!诚敬谦和,可行万事!

第三要中正,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把握中的位置与分寸,才能增大成功的机会,也可延续成功的长度,行事偏激之人可以成功,但绝难持久!正也是如此,行事偏邪,不足以妙用易的规律与原则!那怕学遍所有名师也没有用,发心错一点,也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第四是勿急,欲速则不达!凡事自有其规律,不可凭一己之私去过分推进,都会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患!表面速成,实则杀鸡取卵!虽知心一急切,用妄心强推速成,却不知机里生机,变中有变,用私心与天道对抗,取胜只是暂时,后患无穷!

第五是学易之人宜学其易理!会占而少卜!时常占卜,是想投机取巧!不到十分难以决断之事,不要去占卜,而应尽心尽力,为所当为,为所能为!一旦占卜,即宜诚心诚意,照占卜的原则去行事,不可以占卜为儿戏,更不宜合心意即信,不合心意就抛诸脑后!

易经博大精深,短时难以说透,分享一下心得!以期抛砖引玉!

朱瞻基为何要废原配皇后?

大明 *** 废后不是别人正是被后世称为缔造仁宣之治的一代明君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妻子胡善祥。作为一代明君的朱瞻基却无故废除了堪称一代贤后的胡善祥,当时朱瞻基的废后之举甚至让天下人都十分同情胡善祥。

不过胡善祥被废的内在因素还是比较复杂,涉及了三角恋还有她本人性格和没有生育子女的自身原因,加之对手孙贵妃也是十分强大,最终导致了她无辜被废。

其实胡善祥才是朱瞻基与孙贵妃之间的第三者

朱瞻基之所以废除原配皇后胡善祥其实还得从他和胡善祥还有孙贵妃的三角恋说起,本来朱瞻基与孙贵妃才是青梅竹 *** 恋人,胡善祥实际上是被朱瞻基的祖父明成祖朱棣硬 *** 二人中间的第三者。

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长孙,是明仁宗朱高炽与嫡妻张氏所生的嫡长子。据记载在建文元年(1399年)朱瞻基出生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做了一个梦,他梦到已经去世快一年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把象征权力的玉圭交到了他的手上,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在朱棣梦醒之后朱瞻基就出生了,朱棣赶过去抱起刚出生的朱瞻基一看,就看刚出生的朱瞻基眉宇之间颇有朱棣的父亲朱元璋的气概,与朱棣也很像,因此朱棣就认为朱瞻基的出生是大明之福,也代表着自己是天命所归,坚定了他决定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推翻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想法。

靖难之役成功朱棣登基为帝后,在永乐二年(1404年)时朱棣册封朱瞻基的老爹朱高炽为皇太子。由于朱高炽身体肥胖,还腿脚残疾加之体弱多病,因此他的两个兄弟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都一直图谋太子之位,于是经常构陷他。

而朱棣一直没有改换太子除了对朱高炽比较认可之外,再有就是朱棣十分钟意朱瞻基,颇有隔辈传位的想法。所以朱高炽本身有能力再加上朱瞻基很受宠,因此坚定了朱棣不换太子的想法。

永乐九年(1411年)时,朱棣为了巩固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也为了让朱高煦和朱高燧绝了对太子之位的图谋野心,朱棣宣布册封年仅12岁的朱瞻基皇太孙。

因此朱瞻基自幼就深受祖父朱棣的喜爱,他的教育和生活朱棣都会事无巨细地关心过问,而朱瞻基的婚姻大事更要由朱棣把关过问了。

其实在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的前一年也就是永乐八年(1410年)时,他的外婆彭城伯夫人就给他物色了一名未婚妻,也就是后来的孙贵妃、孝恭孙皇后。

朱瞻基的外婆彭城伯夫人是河南永城县人,永城县有一名主簿名叫孙忠,这个孙忠的母亲与彭城伯夫人两个老太太之间关系很亲密。

孙忠的女儿孙氏也就是后来的孝恭孙皇后自幼就被彭城伯夫人见过,她长得秀丽,还天资聪明,很会来事会说话,很讨彭城伯夫人喜爱,因此彭城伯夫人就对孙家夸下海口,自己去京城和亲家公说说,让孙家大 *** 嫁给自己外孙也就是当时的皇长孙朱瞻基。

后来彭城伯夫人果然把这事和自己的女儿太子妃张氏说了,但是由于朱棣很重视朱瞻基,因此他的婚姻不是朱高炽夫妇说了算的。于是张氏和朱高炽入宫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朱棣。

朱棣一听说是亲家母彭城伯夫人推荐的女孩,也就给了面子,于是就下旨命人把孙氏接入皇宫中抚育,这样也可先与朱瞻基培养感情。

就这样当时都是11岁的孙氏和朱瞻基就绑定在了一起,由于孙氏很乖巧很会说话办事,入宫之后也很得朱高炽夫妇喜爱,朱瞻基更是对她倾心不已,可以说当时朱瞻基已经认定了孙氏就是自己未来的妻子了。

不过到了永乐十五年(1417年)时事情却发生了意外,原来朱棣只是把孙氏当作备胎人选抚育在宫中,并没有真想让她当孙媳妇儿。这一年朱瞻基已经年满18岁,朱棣决定为他举行大婚,但是新娘子还得从全国海选,孙氏只是因服侍朱瞻基年久日深,可以直接进入决赛圈成为候选人之一。

礼部官员通过全国层层筛选,终于按照朱棣的要求选择了一些很贤惠的女孩成为候选人,其中就包括了来自山东济宁的美女胡善祥。

胡善祥家族世居山东济宁任城县,其家族几代人都是当地的普通人家没有出过当官的人。胡善祥家中有七个姐妹和两个哥哥,她在姐妹中排行第三。她的大姐胡善围算是胡家出过身份更高的人,胡善围很有才华和姿色,在少年时期就被选入朱元璋时期的宫廷女官,并且由于胡善围能言善道颇有能力,还获得了朱元璋赏识,其父胡荣因此获得锦衣卫世袭百户之职。

山东人自古以来民风就是淳朴厚道,胡善祥就是典型的山东人性格,淳朴耿直,忠厚善良,史料中称其为容貌秀美,但不妩媚,行为举止端庄厚重,对待父母极为孝顺。因此胡善祥在当地颇有贤惠孝顺的美名。

人品好,长得美,再加上大姐胡善围是宫廷女官,因此礼部官员在给朱瞻基挑选太孙妃候选人时就选中了胡善祥。后来经过层层选拔,胡善祥和孙氏就成了终极的两名候选人,而礼部官员在综合对比之后,向朱棣上报胡善祥最终成了皇太孙妃人选。

朱棣通过对胡善祥的考察,也认可了礼部的推荐,因此这一年朱棣下旨昭告天下为皇太孙朱瞻基举行大婚,册封胡善祥为皇太孙妃。

不过朱棣也是考虑到毕竟孙氏入宫与朱瞻基一同生活了七年,也不能让她没名没分,于是同时册封孙氏为皇太孙嫔,就这样朱瞻基与胡善祥和孙氏同时结了婚。只是可惜的是孙氏没能如愿以偿成为朱瞻基的嫡妻,女主人是后来的第三者比她还小两岁年仅16岁的胡善祥。

自身有缺点,加上对手太强,最终导致了胡善祥被废

虽然孙氏没能成为朱瞻基的嫡妻应该是最失落的人,但是她很聪明,她没有把失落和不满表现出来,因为朱棣的圣旨一下任何人都改变不了,越是把不满表达出来,反而会失去朱瞻基的喜爱,所以孙氏一直隐忍下来。

孙氏不仅没有表现出失落和不满,反而还安慰朱瞻基,要他善待胡善祥,并且她也能对胡善祥表现出侍妾对嫡妻的礼数和尊崇。

本来没有醋海翻腾,很平静地结了婚,朱瞻基一下子娶了两个好女人,他应该坐享齐人之福了,可是随着朱棣和朱高炽前后脚去世,朱瞻基一下子就成了大明皇帝,身份地位发生了很大改变,事情也就跟着改变起来。

26岁的朱瞻基继位成为皇帝,当了皇帝自然就得册封皇后,那他的嫡妻胡善祥也就顺理成章成为皇后,不过青梅竹 *** 孙氏也没有被朱瞻基忘记,朱瞻基特意册封她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

但是朱瞻基却在册封孙氏为贵妃时打破了传统的宫廷礼制,按照传统的宫廷礼制只有册封皇后时才会授予金册和金印,除了皇后之外后宫任何妃嫔册封时都不会得到金册和金印。可是孙氏是朱瞻基青梅竹 *** 恋人,朱瞻基十分钟爱她,因此在册封她为贵妃时,朱瞻基特意请得了母亲张氏批准,授予了孙氏金册和金印,也就是说孙氏虽然名为贵妃,实际的册封典礼等同于皇后。

朱瞻基此举也为后世宫廷妃嫔开创了一个新的职位那就是皇贵妃,而朱瞻基能为孙氏打破传统宫廷礼制,也可看出他对孙氏的偏爱。这也使得孙氏明白自己在朱瞻基心目中的位置上同样很重要,也为日后孙氏上位奠定了基础。

虽然胡善祥成为皇后之后颇为贤惠,她不仅能孝顺婆婆张氏,还能在宫廷中以身作则的提倡勤俭之风,使得宫廷风气十分正派,颇有一代贤后的风范。但是朱瞻基继位不久,胡善祥的危机也就出现了。

胡善祥为人老实直爽,忠厚善良,她不善于察言观色,更不会妩媚顺从朱瞻基。平日里朱瞻基喜好游玩,尤其爱玩蟋蟀,胡善祥对于朱瞻基游玩的行为经常是直言规劝。

像胡善祥这样直言规劝,最初朱瞻基可能还会觉得她说得对,说得有道理,但是久而久之胡善祥不会来事,说话直,还不会取悦和顺从朱瞻基,这都逐渐引起了朱瞻基的厌恶。

最关键的是胡善祥还生不出儿子,古人可是十分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尤其是皇帝更是注重儿子的生育。胡善祥嫁给朱瞻基后只生育了两个女儿既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而且胡善祥身体还不太好,再加上她说话耿直,不会顺从朱瞻基,这也使得朱瞻基对她敬而远之,因此也就越难生出儿子来。

虽然同样孙氏当时也没有生育儿子,只生育了一个女儿常德公主,但是孙氏比胡善祥会察言观色,会懂得顺从讨好朱瞻基,两人感情基础还深厚,因此朱瞻基就经常与孙氏在一起而冷落胡善祥。

孙氏也是看准了朱瞻基与胡善祥之间微妙的变化,她抓住机会,更加努力地讨好顺从朱瞻基,彻底使得朱瞻基整天和她黏在一起,而胡善祥越发受冷落,自然孙氏也就会抢先一步更容易受孕。

而且幸运的是在宣德二年(1427年)孙氏抢先一步为朱瞻基生育了长子朱祁镇,而随着长子朱祁镇的出生,朱瞻基就开始有了想废掉胡善祥的想法,毕竟太子的生母必须是皇后,而胡善祥始终生不出儿子,朱瞻基要是立朱祁镇为太子,那么胡善祥就得给孙氏让出皇后之位。

朱瞻基这头有了废后的想法,孙氏那头也没闲着,她积极地拉拢一些朝臣,这些朝臣也在朝中劝说朱瞻基自古以来母以子贵,朱祁镇即为皇长子,其生母孙氏也理应成为皇后。

这样也就越发坚定了朱瞻基的废后想法,于是朱瞻基就直接召集群臣商议废后的事宜。皇后是一 *** ,废除皇后必须得先和朝臣商议,然后再昭告天下,明确皇后的过错行为才能让天下人信服。

但是胡善祥除了没生儿子之外,没有任何可挑剔的地方,况且不生儿子也不是她所能控制的,因此当朱瞻基提出废后的想法之后立刻遭到了夏原吉等朝中重臣的反对,这些反对的朝臣都认为胡善祥没有明显的过错,如果无故废除皇后之位会有损朱瞻基的名声。

可是朱瞻基已经决意废掉胡善祥的皇后之位,因此他驳回了这些反对废后的朝臣意见,并决定以不能生育皇子且多病为由废除胡善祥的皇后之位。

不过朱瞻基还是有些心虚,他为了显得自己废后更加合理,特意让人去翻阅史料寻找前朝的废后案例。注意啊,但凡皇帝想办坏事,他们去找历史案例,只要找出历朝历代哪位皇帝这么干过,那么自己做了就不算开先河,而是效仿先人。

最后一些迎合朱瞻基的朝臣们就给他找到了北宋仁宗赵祯废除原配妻子郭皇后的案例。实际上宋仁宗与郭皇后的情况根本与朱瞻基和胡善祥完全不同,郭皇后生性嫉妒凶悍,不能生育还嫉妒其他妃嫔生育,经常暗害一些被宋仁宗宠幸过的妃嫔。

后来宋仁宗想宠幸一名妃嫔时,郭皇后打翻了醋坛子,直接闯进屋里想打这名即将受宠的妃嫔,结果一个失误连宋仁宗也打了一顿,宋仁宗当场挨了郭皇后一记耳光。因此忍无可忍的宋仁宗才决定废后,但是宋仁宗为了顾及颜面没有提自己被打的事,只对外称郭皇后不能生子且多病才被废掉。所以宋仁宗与郭皇后的事和朱瞻基与胡善祥完全不同,只不过是朱瞻基为了废后找的借口。

宣德三年(1428年)朱瞻基以胡善祥无子且体弱多病为由让胡善祥主动辞去皇后之位,没有人知道胡善祥接到这道旨意之后心情如何,但是她很平静的遵照朱瞻基的旨意主动辞去了皇后之位。估计胡善祥当时应该是明白朱瞻基心里已经没有她了,所以哀莫大于心死才会如此平静。

胡善祥被辞职仅半个月之后,朱瞻基就下旨册封朱祁镇为皇太子,并册封孙氏为皇后。孙氏在接到册封圣旨时还假意推辞说:“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这意思就是说胡善祥病好之后自然会生育皇子,她的儿子怎敢先皇后之子而成为太子。

虽然孙氏的话说得很虚伪,不过朱瞻基很受用,他还很感动,认为孙氏如此贤惠识大体,这个皇后没有选错。

由于胡善祥没有过错且风评还不错却被废掉了皇后之位,因此民间都对她被废十分同情和怜悯。而在朱瞻基晚年对于废掉胡善祥的皇后之位颇为后悔,他在废掉胡善祥之后也意识到了其颇为贤惠,因此朱瞻基在晚年对朝臣们说起废后之事时,经常自责是自己年少轻狂。

胡善祥被废之后在长安宫出家修道,法号静慈仙师。由于胡善祥对待婆婆张氏极为孝顺,张氏曾非常反对朱瞻基废后,但是朱瞻基当时执意废后,没有听进母亲张氏的话。在胡善祥被废之后,张氏对她极为关照和疼爱。

后来张氏还经常邀请胡善祥到自己的寝宫中开导安慰她,而胡善祥虽然被废,但是对张氏始终是一如既往地孝顺,两人关系十分亲密如母女一般。

而且每次宫廷宴会时,张氏都会带着胡善祥出席,并且每次宴会上张氏都会指名让胡善祥坐在孙氏之上,这样一来宫廷上下也就都知道胡善祥虽然被废,却依然深受太后喜爱,因此对她还是尊崇无比。

至于孙氏则因此威望受损,她也时常为此闷闷不乐,不过由于张氏格外疼爱胡善祥,她也只能是无可奈何。

此后的胡善祥一直在张氏的疼爱和关照之下一直独居于长安宫修道,一直到朱瞻基去世后胡善祥也没有还俗。

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七年(1442年)张氏去世,胡善祥悲痛万分,她这个前儿媳依然以子女之礼为张氏守孝。

正统八年(1443年)十一月份,在张氏去世一年之后,胡善祥因悲痛张氏过度去世,终年41岁。朱祁镇在胡善祥去世后,只给她上号静慈仙师,以嫔级之礼下葬。

在胡善祥去世十九年后也就是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孙氏去世,至此朱瞻基、孙氏、胡善祥三人的这段三角恋就彻底结束了。

在孙氏去世一年之后,也就是胡善祥去世二十年时,明英宗朱祁镇的嫡妻钱皇后怜悯同情胡善祥,恳求朱祁镇给胡善祥追谥皇后封号。

朱祁镇是一个经历非常丰富的皇帝,他早年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执意亲征蒙古瓦剌部,结果遭遇了土木堡之变,明朝军队全军覆没,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部俘虏。在朱祁镇被俘后,他的母亲孙氏主持大局,听取了重臣于谦的建议,改为册立吴贤妃之子郕王朱祁钰为帝,并组织大明军队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一年多以后瓦剌部释放了俘虏朱祁镇,由于朱祁钰已经继位为帝,因此释放回来的朱祁镇很尴尬,只得成为太上皇,被弟弟朱祁钰软禁起来。之后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二次复位成功,因此历经了俘虏、软禁之后的朱祁镇心地变得颇为软弱,对任何事物都抱以同情的心态去看,包括对胡善祥也是如此,朱祁镇早就想重新追封胡善祥,只是当时碍于生母孙氏在世而已。

再加上钱皇后是朱祁镇的结发妻子,在朱祁镇被俘虏期间钱皇后极为担忧,日夜跪拜神明为朱祁镇祈福,结果跪瘸了一条腿,哭瞎了一只眼睛,所以朱祁镇在二次复位之后对钱皇后极为敬重,钱皇后但有所请,朱祁镇无不应允。

因此在这些因素之下,胡善祥就在去世二十年后被朱祁镇下旨追封为静慈章皇后,并按照皇后规格给她修建了陵寝,这也算是让胡善祥在天之灵多了一些慰藉。

写在最后

因此胡善祥被废表面上是因为她没有生育儿子,实际上则与她自身性格也有很大关系,她太过耿直,不会顺从讨好朱瞻基,再加上她与朱瞻基的感情基础远不如孙氏与朱瞻基感情基础深厚,所以她最终沦为了大明 *** 废后。

而孙氏能从贵妃上位成皇后,与她擅长察言观色,能讨好顺从朱瞻基有一定关系,再加上她和朱瞻基的感情基础也比较深厚,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她生了长子朱祁镇。

所以问题关键还在于谁先生出儿子,但是根源还在于胡善祥不会来事,自然吸引不到朱瞻基经常与她见面,而孙氏则善于察言观色,顺从讨好朱瞻基,整日和朱瞻基黏在一起,自然受孕的几率也就比胡善祥大得多。

当然孙氏能成为皇后可谓是运气与手段缺一不可,她的运气好,抢先生出了儿子朱祁镇,其次就是她的手段玩得妙,毕竟孙氏也是能拯救大明的女人。胡善祥的性格不受朱瞻基喜爱还没有儿子,再加上对手孙氏还这么强大,所以胡善祥最后只能是沦为大明 *** 废后。

不能不听的祖宗经验有哪些?

1、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2、花要半开,酒要半醉,饭要半饱。

3、小酌怡情,大醉伤身。

4、人靠心好,树靠根牢。

5、半路妻子留后手,好了就过坏了走。

6、人无利不早起。

7、心中有恩,命里有福。

8、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9、一日三笑,不用吃药。

10、相路遥知马力,事久知人心。

11、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12、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13、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14、力微休重负,言轻莫劝人。

15、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16、对待儿女要公平,谁知老了哪个行。

17、人欢没好事,狗欢一锅汤,兔子欢了挨一枪。

18、 *** 咬人不露齿,恶狗咬人不吭声。

19、家兴出孝子,家败出妖孽。

20、一把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

21、夫妻一条心,粪土变黄金。

22、母行千里儿不愁,儿行千里母担忧23、不怕马王三只眼,就怕人怀两条心。

24、穷人最怕没钱,富人最怕归天。

25、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若风光勿忘本。

26、树不修不长,娃不管不成。

27、炉火不旺不出钢,不懂行情别经商。

28、先小人后君子,亲兄弟明算账。

29、饭前不训子,睡前莫训妻

30、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31、人老奸,马老滑;人看一颗心,鼓打两张皮。

32、将军狗死后有人拜,将军死后无人理。

33、人生皆为利,仇人转弟兄。

34、不怕虎生三只眼,就怕人生两样心。

35、救急不救穷,帮笨不帮懒;借钱是朋友,索债是冤家。

36、站着放债,跪着讨钱。

37、两家养驴驴瘦,合伙用船船漏。拿得住的是手,掩不住的是口。

38、休与小人为仇,小人自有对头

39、好人不受敬,狗肉不上秤。

40、鞋小脚受苦,心窄的人受罪。

41、人前若爱争长短,人后必然说是非。

42、男人心软一生穷,女人心软裤带松。

43、美妇悦目,贤妇悦心。

44、平淡无奇是兄弟哥,一人发财成路人。

45、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46、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47、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48、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49、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50、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

大家好呀,我是@用户开心草,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很喜欢今日头条,很喜欢在头条与各位友友交心!

富不涉 *** 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农村俗语:“穷不走水,富不涉 *** ”,寓意很深,绝对的大道理,其中“ *** ”有四个含义,“水”有三个方向,每一个都是金句良言,懂得,终身受用,造福子孙!

中华上下五千年,先祖们通过观察,凝聚了古代人的智慧,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文化和俗语,有一些俗语虽然看上去很简单,可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来,仔细想一想,这些俗语里都涵盖着大智慧。

那么,针对先祖留下来的“穷不走水,富不涉 *** ”,他们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意思很简单,就是穷人家的人不要走水路,富家子弟要远离 *** 思,可是,我们的先祖真的是想表达这个意思吗?

答:当然不是,这两句话背后的寓意才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信息。

穷不走水,含义有其三

其一:不要以水为生

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今,以捕鱼为生的人,都是比较含辛的,风吹日晒,比其他人显得沧桑很多。

在古代,穷人家由于没有钱财,想靠捕鱼为生,奈何没有好的捕鱼工具,一天下来甚至都捕不到鱼。

试想一下,和那些正规的捕鱼船相比,穷人家的小船只能在浅滩附近捕鱼,根本养活不了一家人。

另外,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谚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是体现了贫苦人家的无奈。

每次出去捕鱼,网都会出现破洞,辛辛苦苦的劳作,捕到的鱼都从破洞里逃走了,只能上岸修补鱼网。

所以老人就奉劝后人,没有好的捕鱼工具和大船,一定不要以捕鱼为生。

还有,这句话放在当下也是一样,由于滥捕滥杀,近海已经没有多少鱼了,只有去远洋的才能真的捕到鱼,才能赚到钱。

而一些小的渔民,只能在近海捕捉一些浅水鱼,能赚钱,但是发不了财。

其二、不要走水路

穷不走水的第二个意思就是穷人家不要走水路,主要是两方面的考虑:

①遭遇坏人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当下,只要是远洋的船上,都会配备一定的武器,目的就是遭遇海盗时,还能放手一搏。

可是古代穷人家里,顶多配一把砍刀,如果遇到水盗,根本无还手之力。

虽然有强盗劫匪,但是相对于陆地上遇见土匪,生还的机率更大。

更主要的是,在水上遇到坏人,可以说连尸首都找不到。

②遇到意外

和富人的豪华游轮相比,穷人家的小船小得可怜,牢固性更加的让人唏嘘不已。

这样的小船在平静的湖里和小溪里完全没有问题,可问题是,古代的穷人家里怎么能占有湖呢?

所以,为了生计,只能划着小船向大海深处出发。

大海是人类无法掌控的区域,穷人划着小船,遇到大风大浪的时候,船很可能会翻,人就会发生危险。

更何况海洋深处除了大风大浪,还有更加危险的暴风和漩涡。

所以,古代人宁愿辗转于陆地,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后人涉险走水路,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其三、发生火灾

除了以上两点,穷不走水的第三个意思就是家里千万不要发生火灾,因为一旦发生火灾,可能让本就贫苦的一家,失去活下去的信念。

走水的另外一个意思是指失火,在我国古代对死亡、恶疾、灾祸等很多时候忌讳直言。

如讳言火灾,将失火叫做“走水”。

古代的房子大多都是茅草房,一旦起火,街坊邻居都会用水桶提水灭火,故被古人称为“走水”。

背后的意思就是,本身就已经很穷了,家还被烧光了,这种事情 *** 不要发生。

失火轻则丢失财物,重则丢掉小命,所以古人才会有穷不走水之说。

穷不走水,是老人对后生满满地珍爱之意

每个人有了孩子之后,都恨不得一生照顾他们,但事实却不可能如愿,所以古人就将这些经验,编成容易记住的俗语(谚语),希望后生记在心里,不得不说这种对子女的爱,与生俱来。

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对于贫穷的家庭来说,家里的男人都是顶梁柱,男人在,家才在。

如果男人因意外去世,那么便意味着家里的顶梁柱已经倒下,家里的妻子老小就会无依无靠,所以,人们宁愿平平淡淡地打点零工,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是有道理存在的。

如果说穷不走水,是老人对后生的关爱之情,那么,富不涉 *** 就是老人对后生的一种警告!

富不涉 ***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道。富贵不能 ***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是: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 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

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

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 *** 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 *** ,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这里面提到四个字:骄奢 *** 逸!

这才是“富贵不能 *** ”的真正寓意!

骄:骄横,傲慢

古人是想点拨后人,有钱了本性不能改。

有些人有钱以后,感觉自己高人一等,凡事都会显得骄横,得理不饶人,久而久之圈子越来越小,用不了多久,就回到贫穷的地步。

所以,人就算有了钱,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本性,保持初心,方得始终。

奢:奢侈,大手大脚

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下,富二代、官二代都是一个有钱子弟家的代名词。

因为生活没有压力,对于金钱的观念不看重,养成了奢侈的习惯,大手大脚的花钱,殊不知这些钱都是祖辈千辛万苦积攒下来的。

如果一旦养成了奢侈的习惯,自己又没有赚钱的本领,家底很快就会被败光,盛世之家从此没落,这不是老人愿意看到的结局。

*** :荒 *** ,迷恋美色

不说古代,就说当下,有多少达官贵人因为贪恋女色,倒在了石榴裙下?

而这里的 *** 并不只是说的男人,还包括女人!

俗话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对于女人来说也是一样的。

一旦贪恋美色,就会丧失理智,做出对不起家庭的事,甚至在古代,有的帝王因为贪恋美色,将自己的霸权拱手让人。

所以,不管是古代还是当下,都不能贪恋美色,否则带来的后果,相当严重!

逸:安逸、 ***

这也是古人对后人的一种警示,说的是人一旦有钱了,就去迷茫,失去人生的方向。

认为自己有钱了,为什么还要拼命地赚钱?等钱花完了再赚不行吗?

说直白点就是打算躺平了!

一旦养成这样的心理习惯,等到钱真花完的时候,再后悔,为时已晚!

写到最后:

穷不走水、富不涉 *** ,是祖先对我们的一种警示,从古至今,这句话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警示,遵循先人的意愿,才能避免很多麻烦!

而那些无视先人留下来祖训的人,也讲会为自己犯的错,付出代价!

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读懂易经?

天盘八卦--周易平面宇宙模型的推演及其意义

周易宇宙模型失传之后,经过邵雍们的胡搅蛮缠,二千多年以来,«周易»真的无人能读懂了。但其实«周易»的脉络是很清晰的,还是能够读懂的。本文就开个头,以推演周易平面宇宙模型(天盘八卦)为例,为各位理出一个头绪出来。

太愚在前面的文章中,曾介绍过天盘八卦的推演,但较简要。现作详细介绍。

1.推演八卦卦位

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圆,如图一。

图一

在上述这个圆形之中画一根贯通圆形的水平直径,如图二。

图二

图二之中,上半圆表象阳,即天;下半图表象阴,即地,故«系辞»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说,图中的一横表象道。

八卦图最早是伏羲推演出来的,故人们把上述由图一变为图二的过程称为“伏羲一画开天地”。

再在图二之中画一根中垂线,如图三。

图三

再把图三之中的四个分块平分,如图四。

图四

«说卦传»第三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这是排定八卦卦位的依据。

初涉易道的朋友,需牢记以下关系:

天地=乾坤=父母,

雷风=震巽=长男长女,

水火=坎离=中男中女,

山泽=艮兑=少男少女。

这四对卦,又称为夫妇正配,即每一双卦,都是一对夫妻。

在排卦位时,还必须明确: *** ,阳为天,阴为地,故阳卦表象天,阴卦表象地;第二,排卦须符合古代礼法秩序,因为«周易»成书的时代是最讲礼制的年代。其基本秩序是:父母-长男长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第三,排卦时,须以夫妇正配成双成对演进。

天地定位:把表象天的乾卦排于图四之中水平线(道)之上的左侧 *** 个卦位上,把表象地的坤卦排于道之下的左侧 *** 个卦位上,如图五。

图五

当乾坤两卦确定之后,其他卦的卦位也跟着可以确定下来,这就是天地定位。

山泽通气:把艮卦和兑卦填入乾、坤二卦的对称卦位上,如图六。

图六

气,空也,空气也。图六之中的艮、兑两卦与乾、坤两卦之间隔着两对空缺的卦位,象这两对卦之间以气流相通,是谓通气。

所以,“山泽通气”的意思是说,把艮、兑二卦排好之后,这两卦与乾、坤两卦之间的关系,是气流相通的关系。

把艮兑两卦排出来之后,就明白古人为什么在说完“天地定位”之后没有接着说“雷风相薄”,而先说“山泽通气”,原来,这是出于对称性演绎卦位的需要,才作出这种有违古代伦理秩序的表述的,否则,就是拿着枪指着他的背,古人也是不敢忘记礼法秩序的。

雷风相薄:薄,“林薄也”,即林木之间长得密密麻麻,距离贴得很近叫做薄。“薄”字从 *** ,是以草叶很薄以表薄的概念。相薄,引申为贴近。

所以,雷风相薄的意思是说,在贴近乾、坤两卦的卦位上填上震、巽两卦之后,震、巽两卦与乾、坤两卦呈贴近相邻,如图七。

图七

水火不相射:射,即射线。沿着两点画一根延长线,就叫做射线。两个对宫之卦的关系,就叫做相射。例如,邵雍的所谓“先天八卦”,其坎、离相对,就叫做水火相射。大师们对邵雍之图中如此直白的“水火相射”的关系居然连质疑一下的勇气都没有,真的是匪夷所思!

所以,在图七中所空缺的两个卦位上分别填上坎、离两卦,这两个卦之间的卦位关系不是相对相射的关系,且这两个卦与乾坤两卦之间也不是相对相射的关系,如图八。

图8

2.配置象数

«系辞上»第九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这段话论述到周易有10个象数。

1)配置象数10。«系辞上»第十一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古人在绘制八卦图时受到启发而归纳出来的宇宙生万物的概念,具体解释详下“太极原理”。

为完成象数配置,在此先要明确,太极包括初极和终极,其中,以0表象初极(古时没有0的概念,是为混沌),以10表象极大即终极。由图一变为图二的过程,就是“太极生两仪”。据此,在图二的水平线的一端写上数字10,以表象终极(极大);在另一端写上数字0,以表象初极即极小(过去没有0的概念,是为混沌)。成象如图九。

图九

2)配置象数5。“天数五,地数五”,意思是说,5数既是天数,也是地数。故在图三的中垂线上端写上一个5数,以象天数五;在中垂线的下端写上一个5数以象地数五,如图十。

图十

3)配置其他象数。«系辞下»第四章:“阳卦奇,阴卦偶。”故阳卦配置奇数,阴卦配置偶数。

上述已明确了5数、10数之位,只余下1、3、7、9四个奇数,和2、4、6、8五个偶数。前面又已明确,“道”以上为阳为天,以下为阴为地,即乾、震、坎、艮为阳卦表象天,配置天数即奇数;坤、巽、离、兑为阳表象地,配置地数即偶数。

按顺配和逆配,得到两个方案,如图十一(方案一),如图十二(方案二)。

图十一 方案一

图十二 方案二

上述两个方案,选用哪一个?

«系辞上»第章:“天德不可为首也。”首,即首数。方案二(图十二)之中乾卦之数为一,是“天德为首”,与“天德不可为首”的论述不相符,故方案一(图十一)是最终选用方案。

这个平面图,有天有地有万物,能够演绎宇宙万物的生灭、循环往复和更新换代(详下),它无疑是一个平面宇宙模型。

3)验证象数配置的正确性。 *** ,«系辞上»第九章:“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由于«系辞»把5数列入天数,10数列入地数,故

天数=1+3+5+7+9=25;

地数=2+4+6+8+10=30。

凡天地之数=25+30=55。

第二,«系辞上»第九章又云,“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五位,即5数之位。图十一中两个5数居于中轴线的两端,故这根线就是五位。相得,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合,同也。五位相得而各有合的意思是说,以5-5线为对称线,对称位置上每两个数分别相加,其和均相等。

7+3=10,

9+1=10,

10+0=10,

6+4=10,

易居安算命网-古今中外的易经解读浩如烟海

8+2=10,

中轴线上两个数相加,5+5=10。

是为五行相得而各有合。

前文已用“乾之策”“坤之策”“二篇之策”三个数作过验证,在此不再重复。

所以,象数的配置是正确的。

请死抱邵雍大腿不放的大师们用邵雍之图去算一算,看它能否得出“天数”“地数”“凡天地之数”。邵氏之图犯了如此简单的小学生级的错误,还有人说什么邵雍之图不是太愚这样的人可以否定得了的!在太愚的眼里,邵氏之图一文不值!

3.太极原理--原始反终原理

上引«系辞上»第十一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一段话讲了宇万物是如何生成的。

1)太极的概念。如上所述,图十一中的10表象极大,0表象极小,则图中的0-10线的两端表象两极(极小,极大),即初极和终极。所以,0-10线就是太极。

太极本来无形,把它抽象为“一”字形,故又称为太一。«庄子列御冦»:“欲兼济道物,太一形虚。”

2)宇宙万物的生成。

太极生两仪:

仪,即遵守一定规则的匹配关系。在图一之圆中画一根直线变为图二,图二之中的两个半圆完全对称,匹配也;且上半圆表象阳,下半圆表象阴,即阳在上,阴在下,规则也。所以,图中的两个半圆就是两仪。

由于是画了一根线(太极)之后,才得到两个半圆,故称为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象者像也,即一模一样。图三之中的四个分块,不就是一模一样的吗!所以这就是所谓四象。

由于四象是在“两仪”基础上产生的图形,故称为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把四象平分,再配置八卦,不就是四象生八卦吗!

八卦表象万物,所以,上述演绎过程就表象宇宙从虚无之中分化出阴阳,阴阳 *** 生成万物。

敢问大师们,邵雍之图如何去生成万物!

3)太极原理--原始反终原理

*** ,宇宙万物的一个生命过程。«系辞上»第四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这段话蕴含太极原理。

把图二和图十一综合在一起,成象如图十三。

图十三 太极简图

把上面这段话翻译为:易图是天地的模型,因此能够用画在丝帛上的易图来演绎以模拟解释世间万事万物的道理。通过这个图,向上看到的是表象天的阳卦及其象数,向下看到的是表象地的阴卦及其象数,由此可知,事物隐秘的一面会通过其表征反映出来。图中的数通过“道”实现原始反终,看了这个图,人们就懂得万事万物都有生有死的道理。

图中的原始反终是以卦与数结合,再通过道来实现的:

阳卦(0)→艮1→坎3→(5)→震7→乾9→(10);

阴卦(0)→兑2→离4→(5)→巽6→坤8→(10)。

两列数交汇到10之后,再沿着10-0线回到原点(0),是为原始反终。所以,0既是始,又是终。

两列数交汇到10,10是极限,再回归到0,就像一个生命走到极限之后,复归于虚无。

图十四能够解释宇宙万物的一个生命历程,故知死生之说。

第二,宇宙在“生成-消亡-生成-消亡”之中循环

由太极简图可知,当宇宙由极限归0恢复到原点之后,不知经过多久,0(混沌)又分化出阴阳,阴阳再 *** 生成万物(八卦),然后又发生原始反终归0。所以说,宇宙是在“生成-消亡-生成-消亡”中循环。用框架图表示如图十四。

易居安算命网-古今中外的易经解读浩如烟海

图十四

4)万物的更新换代和循环往复

«系辞上»第四章:“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段话蕴含万物的更新换代和循环往复的原理。

*** 太极级数扩展图--太极全图,如图十五(其由来详见前文,在此不再复述)。

图中,每一级数代表一代,级数扩展至无穷,表象万物生生不息。

*** 代(0-10)按上述太极简图的方式演绎实现原始反终,表示 *** 代终结,然后进入第二代:

阳卦(10)→艮11→坎13→(15)→震17→乾19→(20);

阴卦(10)→兑12→离14→(15)→巽16→坤18→(20)。

两列数交汇到20之后,通过10-0线实现归0(原始反终),表象第二代消亡,;然后又进入第三代的演绎,以至无穷,是为太极。

再回头解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道本无形,故精(密)。道的概念源于天盘,故天者道也。天者气也,天盘配置八卦,八卦是万物,故说精气为物。

太极全图以级数之间的往返实现循环,好比游魂,故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5-5线表象鬼神,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周易模型在秦汉相交时期失传以后二千多年来,再没有人能够读懂«周易»了,但又想对其中的太极作出解释,于是,北宋的周敦颐提出了“无极生太极”说(源出老子),终究不通。到了明朝,由赵撝谦、来知德等人抛出一个所谓双鱼太极图冒充太极,明清以来,其图大行其是,真太极就无人继续探究了,终给太愚拣了一个 *** 宜!

4.太极原理的当代意义

现代宇宙理论对宇宙的起源说,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大爆炸起源”说。用两个图来表示,如图十六,如图十七。

图十六

图十七

这两个图都是基于 *** 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亚历山大.佛理德曼对宇宙所作的解释,由美国物理学家哈瓦.罗伯逊和英国数学家阿瑟.瓦尔克所建立的宇宙模型,称为弗利德曼宇宙模型。

如两个宇宙模型所示,在早先,宇宙以一个奇点存在(估计是以能量的形式存在),突然间发生一次大爆炸,然后宇宙不断扩展。在达到极限时,宇宙开始坍塌,最终又收宿到大爆炸前的奇点。这与太极原理是多么相似!

各位大师,请看看吧,周易的理路真的是很清晰的,但在邵雍们的努力下,它成了一锅烂粥,而易学大师们一直都在津津乐道于阴阳五行而不能自拔,这就难怪有人说周易没有价值了。

但是,当太愚把太极的真相揭示出来之后,相信没有人敢漠视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