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气的2023猴年女宝宝小名叫什么-一条歼20生产线一年可以造几架
洋气的2023猴年女宝宝小名叫什么,一条歼20生产线一年可以造几架?
歼-20的生产数量绝对是一个军事机密,在这里即使真的知道国家的生产进度,也不会进行相关的信息透露。但是我们只能根据一些公开的相关信息,进行一下大致的推测而已。我们国家只要解决了关键问题,那么歼-20也会像我们海军一样大面积下饺子。歼-20战机
在今年的8月下旬来自于成飞的消息,目前,成都飞机制造公司已经开始建设第四条歼20战机的脉动生产线。而在去年一年歼-20战机的生产数量在20架左右,这主要是歼-20战机还处于局部改进阶段。而第四条脉动生产线将会为换装的WS-15发动机而准备。也是为后来进行大规模列装而准备。
而目前的前三条生产线也都是生产不同配置的歼-20战机。这主要在于歼-20战机还是属于小规模生产阶段,第三条脉动生产线必然生产的是装配WS-10B发动机的歼-20。这三条生产线中有一条是生产装配AL-31F发动机的。但是我们不可能大面积生产装配AL-31F发动机的歼-20战机。装配了WS-10B的歼-20战机肯定要加快生产
那么装配WS-10B发动机的生产线会不会大面积生产呢?淡然小司认为,目前我们的歼-20战机不会进入全速生产状态。其原因在于,歼-20战机作为非低成本战机在我国空军中的服役数量不会像F-35战机那样多,但是绝对会高于F-22战机的187架。保守估计应该在400-500架左右。F-35脉动生产线一年可以达到140架
那么我们舰-20战机所要配备的是WS-15发动机,并不是WS-10B发动机。而我们要把尽量多的资源用在WS-15发动机上,毕竟某些资源还是相对有限的。只有强劲的WS-15发动机,才能发挥出歼-20战机的优秀性能。
而另一个原因我们的航空专家刘大响院士今年7月做的航空汇报中说的,我们WS-15发动机将会在未来2-3年内定型,也就意味着歼-20战机将会在最近3年内大量装配WS-15发动机,那么在短期内,肯定不会全速生产低配版的歼-20战机。美国的F-22战机生产了187架
按照成飞的三条生产线,去年从6月份歼-20宣布服役,和成飞疑似生产了20架歼-20,那么在2018-2019年应该至少会生产30架左右的歼-20“太行”版的。而采用AL-31F发动机的生产线,估计不会大规模生产,甚至可能改造,进行生产WS-10B发动机的歼-20战机。
毕竟采用WS-10B发动机的歼-20战机将会是我们目前的主力。适当规模的生产也可以减少后勤保障这块的负担。并且我们的WS-10B发动机已经成熟,性能上完全可以代替AL-31F发动机。在可靠性上已经比AL-31F900小时,提高到了1500小时,而有另外的消息称已经达到了3000小时,堪比欧美国家了。歼-20与歼-16的更佳搭档
所以,歼-20战机的生产数量,我们具体还不能得知。只能有一个大概的估计,而具体的信息也只能等到我们的官方媒体进行详细报道才会知道。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目前已经装备了至少20架歼-20战机了,而未来的生产数量还是取决于空军的需求。是否大面积生产还是取决于国家高层对周边战略环境的考虑。图片来源于 ***
每一个国人都希望我们的歼-20战机越多越好,可是国防和成本之间总要有一个平衡。国家也同样会按照自己的条件去选择自己计划。作为个人来说,我希望歼-20战机快速生产,毕竟我们周边的环境,已经开始大面积的扩散隐身战机了,我们要早做防范。作为读者的您是怎么认为的?欢迎您的留言!!!
是多长时间?
民间谚语,猴年马月,怎么理解?是多长时间?
回答
首先,从中国文化宝库中的农历干支纪年法”猴年马月“的由来说起。其中此说法与天干没有关系,这是12地支中的,猴和马。
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求财望喜,出行五行八卦运用,择日破占,都会应用到“猴年马月”地支上。
猴年,12地支中的第八位,一年月相之中的第六月,已过猴年腊月三十到下一个轮回是12年,所以猴年说的最长时间是12年。
马月,12月相中的第五位,五月是马月,月建为“午”。属相为“马”。“马”月最长轮回时间是12个月。
“猴年马月”词语,标准的时间约定为12年12个月。
主要解释表示为;
对所说的事前景判断未可知?
对未来的结果无法预料?
也可以泛指未来的岁月?
我的回答正确与否,请友友们阅读讨论关注 *** !
🙏🙏🌹🌹
🌾🎄🌴🐫
TFBOYS的粉丝为什么叫四叶草?
这很简单,我们爱豆的 *** 张专辑《heart·梦出发》上边有一句歌词“四叶草在未来唯美盛开”所以他们的粉丝就叫做四叶草,还有一种就是小凯,小源,千千一人一瓣草,再加上名叫四叶草的粉丝就组成了🍀,应援色,很简单啊,小凯的应援色是蓝色,小源的应援色是绿色,千千应援色是红色,他们的颜色加在一起,就是橙色啊,而且他们要的是团粉,不知道在哪里就冒出来毒唯了,真的很让他们伤心,幸好还有我们这么多的四叶草陪着
为什么以前的南 *** 现在叫韩国?
近年来我们时不时就能在国际新闻中听到某某国家改名的消息:2018年03月16日白罗斯驻华大使馆公开发文请中国人改用“白罗斯”的名称来称呼该国以取代原来的“白俄罗斯”这一称谓。2019年2月11日马其顿议会通过 *** 将国名改为“北马其顿共和国”。近期据外媒报道:自2020年1月1起以郁金香和风车闻名世界的西欧国家荷兰将正式停用“荷兰”代指该国,而仅用“尼德兰”这一国名。与此同时原来使用的郁金香配“Holland”(荷兰)的标识将变为设计成郁金香形状的“NL”加“Netherlands”(尼德兰)的标识。可能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中这三次事件都是改名,可实际上只有马其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名,而白罗斯与荷兰严格意义上是正名而非改名。
白罗斯的国家全名是 Республика Беларусь(白罗斯共和国), 缩写为 Беларусь(白罗斯)。Беларусь这一单词的发音中本就没“俄”字存在,因此所谓“白俄罗斯”这种称谓本身就是一个翻译问题。白罗斯方面认为“白俄罗斯”这种称谓会造成关于白俄罗斯是俄罗斯的一部分这样一种误解,因此要求国名的其他语种翻译版本应当按白罗斯语的发音翻译。根据这一原则使用Беларусь(白罗斯)进行英语、德语、意大利语、法语、汉语、日语、韩语和其他语言的翻译,而使用这些语言的国家也都进行了相应的修改。由此可见白罗斯其实并没改名,只是要求其他国家在翻译自己的国名时按白罗斯语的发音将原来曾使用过的“白俄罗斯”改为“白罗斯”。
历史上马其顿更多的作为一个广义上的地理区名称而存在。这一地区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中南部地区,西临阿尔巴尼亚山地,东接罗多彼山地,北靠歇亚山脉,东南临爱琴海。地处巴尔干核心,南下地中海的门户,一直为重要的贸易和军事通道。这一地区曾诞生过横扫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大帝,然而在此之后相继被罗马帝国、保加利亚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19世纪晚期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统治巴尔干半岛各国相继 *** ,而马其顿则在这一过程中一分为三:属于塞尔维亚的部分称瓦尔达尔马其顿,属于保加利亚的部分称皮林马其顿,属于希腊的部分称爱琴马其顿。 *** 次世界大战后塞尔维亚与从奥匈帝国 *** 出来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国组建了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王国,后来这一国家改名为南斯拉夫王国,而早先被划归塞尔维亚的那部分马其顿领土自然也就成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二战中南斯拉夫王国被轴心国肢解,保加利亚趁机占领了早先被划归塞尔维亚的那部分马其顿领土。二战后在铁托领导下南斯拉夫建立了一个联邦制国家,一度被保加利亚占去的马其顿地区又回到了南斯拉夫手中。不过这次南斯拉夫没再将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管辖,而是让马其顿单独以一个加盟共和国的形式存在。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原属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国的马其顿成为 *** 的 *** 国家。 *** 后的马其顿将国名定为“马其顿共和国”,然而却因此与邻国希腊纠葛不断:从南斯拉夫 *** 出来的马其顿共和国只占有古代马其顿地区的一部分,而同样占有一部分古代马其顿领土的希腊认为马其顿的国名暗示其对希腊北部马其顿区存在领土要求,同时希腊将古代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视为本国历史上的人物,因此始终坚持要求马其顿“更名换姓”,不然就将在马其顿加入北约和欧盟的道路上设置障碍。1995年希腊同意马其顿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国名加入各种国际组织。2018年6月两国达成协议:以马其顿更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作为希腊同意其加入欧盟和北约的条件。2019年2月12日马其顿 *** 宣布正式更改国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
我们通常所说的荷兰王国一开始是由尼德兰北部七个省组成的联省国家,如今这个国家的行政区划已演变为12个省,而原来更大的荷兰省已分为北荷兰与南荷兰两省:北荷兰主要是以首都阿姆斯特丹为核心的地区,南荷兰则是以海牙和鹿特丹为中心。长期以来北荷兰与南荷兰两块地区始终是尼德兰王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历史人文、艺术气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久而久之人们已习惯性地将尼德兰王国称为荷兰王国。就像如果张三小名叫狗剩,那么大家可能就会习惯性称呼其为狗剩。如今英文、中文、日文中均将尼德兰王国的国名翻译为“荷兰”,甚至就连当地旅游部门自己也从25年前起就在旅游宣传品中使用“荷兰”一名。不过尼德兰 *** 认为荷兰仅仅只能代表阿姆斯特丹与鹿特丹两个地区的简称,而尼德兰才能够、代表全国12个省,而只用“荷兰”这一小部分去推广整个国家的做法有点奇怪。因此尼德兰 *** 决定趁新年打造新形象,全面将国家正名为“尼德兰”,为此需要耗费22万美元修改国家标识——将其国家标识上的郁金香图案改为大写字母“NL”。据外媒推测:此举旨在提升荷兰的国际形象,同时也是吸引游客到荷兰其他地方的一种方式。预计2023年荷兰的游客人数将突破3000万。如此大规模的游客群体势必对当地环境造成压力。 *** 认为正名利于重塑国家形象,吸引外国游客到荷兰各地去旅游,而不是仅仅聚集在阿姆斯特丹、海牙与鹿特丹等少数地区。
相比白罗斯、尼德兰的正名与马其顿的改名而言:与我国邻近的 *** 半岛一南一北分布的韩国与 *** 的名称使用一度是比较混乱的。可能有一定年纪的人会记得以前我国是管韩国叫南 *** 的,迄今为止“北 *** ”、“南 *** ”、“ *** ”、“南韩”等各种称谓也依然可见。除了中国 *** 之外港台地区以及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关于用什么汉字称呼 *** 半岛这两个国家其实一直就是一笔糊涂账。如果抛开民间随意性的使用而言:目前中国 *** 层面分别称其为 *** 、韩国;中国 *** 地区称其为南韩、 *** ;日本则称其为南 *** 、北 *** 。其实我国同样经历了一段国名使用混乱的时期:目前发现的“中国”这一名称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宅兹中国”铭文,然而在此后相当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国”一词是用来与四方蛮夷对应的文化概念,却并没成为我们这个国家的正式国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不妨思考一个人的名字一般是别人使用的多,还是自己使用的多啊?事实上名字是用来与人区分的。我们每个人的名字绝大多数时候是用来让别人称呼自己的,而我们自己一般不会没事叫自己的名字玩。其实国家的名字同样是用来让别人称呼自己的。古代中国是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因此在理论上中国皇帝是受命于天统治天下的天子。天子所统治的是全天下,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国家,其他民族在中原天子的眼中都是蛮夷,根本不具备与我们同等的地位,自然彼此之间也不可能以平等国家的身份互相称呼。另一方面古代中国在国内统治方面是建立在家天下的基础之上的:朝代的更迭意味着统治天下的姓氏的变化。家族统治天下的不断循环使古代中国无法在语言上创造出一个能涵盖任何朝代的国号,于是在古代朝代名也就等同于国名:大汉、大唐、大明、大清等国号轮番使用,而外国人也就称当时的中国人为秦人、 *** 、唐人、大明人、清国人......直到古代中国开始向近现代国家转型后“中国”才作为正式的国名被用于与外国的外交条约中。1907年早稻田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入学登记时填写国籍时仍是中国、中华、清国、大清乃至大清帝国等各种称谓混用。
*** 半岛在地理上与我国毗邻,自古以来就深受中华文明影响,也是汉字文化圈的成员之一。和我国类似的是:古代 *** 半岛的国家也是没统一国名的,因此朝代名也就被等同于国名。根据如今朝、韩两国的史料记载:半岛上最早的王朝就是以“ *** ”作为国号的。在半岛的创世神话中天帝桓因的次子桓雄下凡人间,在一处山洞中遇到一头虎和一头熊,虎和熊请求桓雄把它们变成人,桓雄给了它们20片蒜和一把艾草并告诉它们吃完之后百日之内不能见阳光。虎没能照办,因此没能变成人;熊则幻化为一名女子。后来桓雄与熊女结合生下了 *** 民族的始祖檀君王俭。相当于中国唐尧五十年戊辰(公元前2333年)王俭在平壤建国并定国号为 *** 。这就是 *** 民族的创世神话中关于” *** “这一国名的由来,不过这似乎更多类似于一种神话故事。在中国现存的古籍之中” *** “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之中“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 *** ”的记载。据现代史学界推测:《山海经》是成书于战国中后期,而其参考资料的年代可能更为久远,这也就是说至少在战国时代 *** 就已被当作国名使用了。需要指出的是:《山海经》中的这个 *** 国是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尽管这个 *** 国的一部分疆土延伸到了今天的 *** 半岛北部,但严格意义上这个 *** 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和今天的 *** 不是一个概念。这个作为周王朝诸侯国的 *** 国在司马迁的《史记· *** 列传》中被称之为箕子 *** :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并没对商朝后裔赶尽杀绝,商纣王的叔父箕子与比干、微子并称三贤,周武王也对箕子的贤德之名钦佩不已,于是向箕子请教人伦规范,箕子便作《洪范》,向周天子讲述定国安民的道理。夏、商、周三代的改朝换代和后世王朝有一点很不一样:后世改朝换代要么就将前朝皇室赶尽杀绝;要么好生优待,但严加监视。总之不会让前朝皇族参与朝政,封一个空有其名的爵位倒是有可能。夏、商、周三代不这样——那时华夏民族正由原始部族向文明国家过渡:商部族取代夏部族成为华夏各部族的联盟领袖,但夏部族的后裔依然被册封为商朝贵族,武王伐纣后对商朝后裔基本也延续这一政策。久仰箕子大名的周武王将 *** 之地封给了他,当时所谓的 *** 之地大体在今天辽宁省境内的辽河流域一带,和今天的 *** 其实并没多少关系。
战国时代燕昭王在打败东胡部落后乘胜东击辽水一带的箕子 *** ,夺取了辽东的广大地区,极边甚至伸过今鸭绿江以南。“直至满番汗为界”——燕国的边界由此一直推进到今天 *** 半岛鸭绿江以南的清川江流域一带。箕子 *** 在燕国的战略压力下将统治中心由中国辽东地区迁到了如今的 *** 半岛,就此与 *** 半岛的历史产生交集。到了秦末汉初中原战乱之际一个名叫卫满的燕国流民逃到箕子 *** 。箕子 *** 君主箕准拜卫满为博士,将箕子 *** 西部方圆数百里土地封给卫满,让卫满守护箕子 *** 西部边境。卫满等到力量聚集雄厚后便驱逐箕准,自立为王,定都王险城,建立卫氏 *** 政权(或叫卫满 *** )。卫满 *** 的国土还包括高句丽、真番、临屯、沃沮、夫余五国之地,方圆数千里,疆域远超箕子 *** 。卫满死后王位传给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卫满的孙子名叫卫右渠。被卫满灭掉的箕子 *** 的后裔逃到半岛南部建立辰国。卫右渠时代辰国和 *** 半岛上另一个小国真番同时上书汉朝表示希望遣使前去中国朝见。卫右渠担心这两个国家投靠中国后会打击自己,所以极力阻挠。此时正是汉武帝在位时期,而汉武帝作为一位拥有绝对权力与自信的君主连匈奴尚不放在眼中,又怎会接受卫氏 *** 的傲慢态度呢?公元前109年楼船将军杨仆奉汉武帝之命率5万水师出兵 *** ,与此同时汉朝另派7000名陆军进攻卫氏 *** 的都城王俭城。公元前108年王俭城陷落,卫氏 *** 灭亡。如今在朝、韩两国的史料中将檀君 *** 、箕子 *** 、卫氏 *** 三代合称古 *** 。古 *** 灭亡后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立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个郡,合称汉四郡,统治 *** 半岛汉江以北地区。公元前82年汉朝将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乐浪郡治所仍在今 *** 平壤;玄菟郡治所则初在夫租(今 *** 咸兴),后因受貊所反抗而迁往辽东高句丽(今辽宁新宾),统治夫余、高句丽等族。东汉、曹魏和西晋皆保留了乐浪郡和玄菟郡。东汉末割据辽东的公孙氏分出乐浪郡南部设立带方郡,并为魏晋所承继。
自汉武帝灭卫氏 *** 以来以 *** 为名的国家不复存在,半岛北部处于汉四郡的管辖之下。与此同时生活在半岛南部的部族被称为三韩部族。这一称谓最早见于《后汉书·东夷列传》中的记载: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与倭为近亲属也,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同族之濊貊接。弁辰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与倭亦为近亲之属也。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马韩更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其诸国王先皆是马韩种人焉。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可以得知:当 *** 半岛北部由汉四郡统治时期在半岛南部生活着马韩、辰韩、弁韩三支部族,因此合称三韩。西汉时期三韩就与中国有密切交往,其中辰韩因语言、称谓、器物等与秦朝相似而被称为“秦韩”。《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曾提到:“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此系“韩国”这一名称的最早记录。 *** 半岛南部的辰韩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新罗国,而从中国东北迁徙而来的扶余后裔在征服半岛马韩土著部族后逐渐演化为百济国,源自中国东北的割据政权高句丽在被曹魏攻破丸都城后也开始向 *** 半岛发展。
公元七世纪后半叶新罗在中国唐朝的帮助下灭掉了百济和高句丽两大强敌,之后又趁唐朝忙于和吐蕃的战争之机驱逐唐军,完成了 *** 半岛中南部的统一。8世纪后期以后新罗同其宗主国唐朝一样陷入内乱与衰落的窘境。9世纪末真圣女王统治下的新罗爆发了人民 *** ,导致新罗在 *** 半岛的统治土崩瓦解。在各处的 *** 势力中弓裔和甄萱两个乱世枭雄脱颖而出,分别打出了高句丽和百济的旗号(史称后高句丽和后百济),与在金城(今韩国庆州)一隅之地苟延残喘的新罗形成鼎立之势,史称“后三国”。公元918年六月十五日弓裔的部将王建发动政变建立 *** 王朝,截至公元936年 *** 已消灭新罗和后百济,重新完成了 *** 半岛的统一。从公元1231~1259年蒙古大军先后六次征伐 *** , *** 王室 *** *** 江华岛。尽管不善水战的蒙古人拿逃到江华岛的 *** 王室无计可施,但由于除江华岛以外的国土全部沦陷,最终 *** 在外有强敌、内遭政争的局面下屈从于蒙古军队, *** 遂成为蒙古的附庸国:蒙古人在 *** 和州(今 *** 永兴)设双城总管府:管辖原 *** 东北部地区——双城总管府隶属于元朝辽阳行省,存在近百年,其间蒙古派员入 *** 监国, *** 世子入质大都。忽必烈继任大汗后送 *** 王子回国继位并使他成为自己的女婿,此后的历代 *** 国王就有了蒙古血统。中国元明交替之际面对新兴的大明王朝和退守漠北的北元势力令 *** 上层出现了“事元”和“事明”的路线方针分歧:元朝和 *** 之前是爆发过战争的,在 *** 政界和民间都有巨大的反元情绪,然而元朝征服 *** 后将自己的公主嫁给了 *** 国王并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控制,在 *** 人民眼中 *** 王室已彻底成为蒙元的傀儡,甚至由此引发了三别抄 *** 。最终 *** 王室依靠元朝的支持才成功 *** 了三别抄 *** ,至此 *** 王室已完全依赖于元朝的支持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在这样的局面下公元1388年 *** 国王命大将李成桂征讨明军,然而正是此举导致了 *** 王朝的覆灭。
1388年五月五月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上书要求班师,然而 *** 国王王禑拒不接纳李成桂关于班师的建议。于是李成桂在劝服和自己一同出征的军都统使曹敏修后果断在威化岛回军占领 *** 首都开京,随即流放了时任门下侍中(首相)的崔莹,此后 *** 政权实际上已转移到李成桂和曹敏修手中。六月王禑被诸将逼宫退位,李成桂主张另立王氏宗亲,曹敏修、李穑则主张立王禑之子王昌,最终王昌即位,曹敏修和李成桂分任左右侍中,同时李成桂被任命为东北面朔方、江陵道都统使并赐忠勤亮节宣威同德安社功臣之号。至此挡在李成桂大权独揽道路上的只剩下和他一起回师并同样手握军权的曹敏修了,到了这年七月李成桂指使自己的手下赵浚 *** 曹敏修,从而得以趁机独揽政权。八月李成桂又开始担任都总中外诸军事,十月开始出任兼判尚瑞司事。这时已掌握 *** 实权的李成桂通过独尊儒术、削弱佛教以及私田改革等措施逐步为自己改朝换代进行意识形态转换的准备:首先李成桂下令调查全国土地,1390年将所有现存的公私田册档都予以焚毁。次年颁布了土地制度的新法令——科田法。规定科田只能取自京畿地区,按每人已有的官阶对官僚集团成员实行分配,其他郡县土地属于公田。这样 *** 权门世族和佛教势力的经济基础遭到彻底 *** ,从而敲响了他们的丧钟。另一方面私田改革也象征着 *** 王朝本身的没落,公田的增长使 *** 收入相应增加,为李成桂的改朝换代奠定了经济基础。公元1392年七月十七日丙申李成桂废黜 *** 恭让王,正式登基称王。李成桂在废黜 *** 末代国王的第二天就派出特使来到南京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并请求明朝的册封。他为自己开创的新王朝准备了 *** 、和宁两个名字请朱元璋选择,朱元璋自然乐意由这个对自己恭顺的小弟取代亲元的 *** 王朝,册封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最终朱元璋钦定了 *** 二字作为李成桂所开创的新王朝的名字,公元1393年李成桂正式下诏启用“ *** ”这一国号,至此延续474年的王氏 *** 王朝被李氏 *** 王朝取代。
明清易代后李氏 *** 王朝表面上向清朝称臣,然而在国内仍一直坚持使用明朝的崇祯年号。明代 *** 使臣出使北京的纪行《朝天录》被改称《燕行录》——不再是去朝见天朝,而只是去一座名为燕京的城市旅游一番。 *** 自认为保存了由明朝传入的中华正统,于是以小中华自居,将清朝统治下的中国视为蛮夷之地。以九义士后人为代表的明朝遗民在李氏 *** 时代一直被 *** 官方和百姓爱戴,而后期从清朝越境到 *** 的中国百姓则被称为“向化人”。从这时起 *** 就认为中国已沦为蛮夷之邦,渐渐有轻视中国之心。历史上 *** 半岛政权长期称臣于中原王朝,因此其历代君主的头衔都是王,而不敢称皇称帝。由于明清易代后 *** 自视继承了中华正统,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景仰之情转变成一种深以自己继承了中华正统自信,所以一时间各种鼓吹称帝的论调甚嚣尘上。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 儒臣金若行上疏,认为崇祯十七年(1644年)以后中国无主, *** 独保正统,因此请求 *** 英祖称帝建元,用天子礼乐。英祖未必不赞同此建议,只是未免得罪清朝而不得不将金若行贬为庶人并发配黑山岛。 甲午战争后 *** 和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宗藩关系被彻底切断,这时各种鼓吹称帝的言论又开始流行起来。1897年10月12日 *** 高宗正式称帝,该国号为大韩帝国(简称韩国)。尽管“韩国”这一称谓最早出自于中国史书《三国志》,但当时这不过是对三韩部族的统称而非正式国号,也就是说“韩国”这一称谓作为正式国号始于1897年。据说当时之所以使用三韩部族的名称作为国号是因为国王李熙认为“ *** ”这一国号尽管最初可以追溯到古 *** 时期,然而李氏王朝使用这一国号却是由于中国明朝皇帝的赐名,所以用半岛土著民族的名称作为国号以彰显 *** 性。然而此时的 *** 半岛却并不具备真正的 *** 性——宗藩体系的打破是日本对 *** 半岛事务介入的结果,早已将 *** 半岛视为唾手可得之物的日本自然不可能允许 *** 半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 自主。1910年8月22日韩国 *** 李完用与日本代表寺内正毅签订《日韩合并条约》,至此大韩帝国在立国13年后就 *** 本吞并。
日本在 *** 半岛的殖民统治激起了半岛人民的抗日斗争:这一时期的抗日组织在名称的使用上也是将 *** 、韩国等称谓混用的。在 *** 半岛本土、中国、苏联等地涌现出大韩民国议会 *** 、 *** 民国临时 *** 、汉城临时 *** 、大韩民间 *** 、新韩民国临时 *** 、大韩民国临时 *** 等抗日 *** 派人士创建的 *** 。1919年9月 *** 在中国上海的大韩民国临时 *** 以改宪的形式吸收大韩民国议会 *** 后与汉城临时 *** 统合,由此建立了单一统合的大韩民国临时 *** 。中国抗战爆发后 *** 半岛的 *** 运动得到了中国人民和国、共两党的支持:受重庆 *** 支持的大韩民国临时 *** 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韩国光复军;转战于东北、华北的 *** 族抗日武装 *** 义勇队则得到了中国 *** 领导的八路军支持。当 *** 、金九等民族 *** 运动 *** 在中国参加抗日斗争的同时作为民族运动活动家的吕运亨选择留在本土。1945年8月15日吕运亨 *** 本人设在半岛的总督府召见。吕运亨到了总督府后被告知日本已决定向盟军投降, *** 半岛即将迎来 *** ,但与此同时日方希望吕运亨协助日方维持日本人撤离过程中的治安。吕运亨同意协助日方维持治安,交换条件则是日本不干涉 *** 建国。当天以吕运亨为委员长的 *** 建国准备委员会成立。这时吕运亨已得知美、苏两国达成了对 *** 半岛以三八线为界进行南北分区占领的协议,于是他抢在美军进驻之前于9月6日宣布成立“ *** 人民共和国”。1945年8月24日苏军进入平壤解除日军武装,9月8日美军在仁川登陆。美军一进入 *** 半岛南部就宣布美 *** 政厅是南 *** 唯一合法的 *** ,同时命令“ *** 人民共和国”解散。这时半岛所面临的命运无非两种:要么进行南北方全民选举产生统一的 *** ,要么南北方各自进行选举。1948年5月10日南 *** 方面进行了单独选举,同年8月15日半岛南部成立了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 *** 。北方为与之对抗于1948年9月9日成立了 *** 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半岛由此 *** 为南方的韩国和北方的 *** 两个国家。冷战时期半岛南北方之间的对立被视为是两大阵营对立的缩影,所以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通常只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而不承认 *** ,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只与 *** 保持外交关系,这一时期我国在官方层面称韩国 *** 为南 *** 当局。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 与韩国被同时接纳为 *** 成员。1992年中韩建交后我国在官方层面将原来的“南 *** ”称谓改为”韩国“。
老人说明年两个春?
很多人还没注意到,明年2023年不一般,有13个月(闰二月)。老人说“明年两个春,寡妇遍地分”。
所谓双春年就是一年里出现两个立春。
按理说,一年之中只有一个立春节气,为何同一年份会出现两个立春呢?
大家都知道,历来计算日子的 *** 有阳历和阴历之分,也称公历和农历。
我国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是结合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制定的。一年按太阳的运行分为二十四节气,按月亮的运行分月,并用增设闰月的办法,来解决阴历与阳历之间的时间差问题。
现行农历置闰 *** 是“十九年七闰”,即每隔两年到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与上一个月相同的农历月份,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于是,就出现了某些年份一年有十三个月的情形。这样,立春节气就有可能出现在上一年的腊月,或者下一年的正月。
大家翻开日历就会看到,公历2023年是12个月共365天,在农历中2023年是闰年,全年13个月共384天。
所以2023年两个立春,一个是在2023年2月4日(农历正月十四),而另一个立春是在2024年2月4日(农历的腊月二十五),正好年头年尾两个立春。两个春一个冬,所以叫“两春夹一冬。”
既然2023年是双春年,那2024年就成了“无春年”。民间把双春年称为是“孤鸾年”、“重春年”,又把无春年称为“寡妇年”、“无头年”。这是为什么呢?
立春是我国民间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它是24节气之首,代表着春天的开始。春天是开始播种的季节,也是万物生长、男欢女爱的象征。
四季之中,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立春为少阳初显之时。少阳代表男人,无春就是没有男人。
按照民间的规矩,结婚要选择黄道吉日。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两个少阳就代表两个男人,如果在这样的年份结婚,就容易结两次婚。所以民间说“两头春,婚又婚”。这样的年份是不宜结婚的,就算是结婚了也容易有二度春的可能。而俗语“一年两个春,寡妇遍地分”也是这个意思,说的是这样的年份结婚感情容易破裂,甚至还可能会导致男的去世。这样的寓意就不吉利了。
大家又把双春年叫做孤鸾年。所谓“孤”是指孤单、孤独的意思,而“鸾”是鸟类的一种,它们一般形单影只、没有伴侣相随,用孤鸾比喻丧偶或者是无法和自己的爱人在一起的人。古人认为,在“孤鸾年”结婚的女人,就会像落单的鸟一样,终究不会幸福。
所以,有的人看到双春就会刻意地避开在这一年结婚,他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另外对于“无春年”,在民间也认为不适合结婚,新人结婚容易成为“寡妇”。
其实“双春年”、“无春年”都是正常的历法现象,“不宜婚嫁”都是老一辈人的一种迷信。婚姻生活过得怎么样,跟哪一年是没关系的。归根结底,婚姻的幸福长久只能靠夫妻双方共同努力才会实现。
过去的十年里,2012年、2014年、2017年、2020年都是“双春年”,但是结婚的新人不计其数。
所以,男女双方何时适宜结婚,最主要还是看感情、缘份。水到渠成的爱情,才是婚姻幸福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