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项城有个排队算命-就是想了解鬼谷子

admin2023-01-01 19:03:4617

周口项城有个排队算命,就是想了解鬼谷子?

云梦鬼谷

据说鬼谷子此人早年是齐国贵族之后。当时由于齐国政治斗争严重,鬼谷子才不得不离国而去。

翻开关于战国史书,会吃惊的发现,这个时期很多很多人物都和鬼谷先生有关系,或者是他弟子,或者是被他指点过的人物,数不胜数。

当然如果要严谨的考究那他的弟子只有四人。而这四人无一不是大名鼎鼎的人物,随意一人跺跺脚,战国风云便要变一番。

鬼谷大弟子庞涓

庞涓此人,非同小可,他下山后,回到魏国,便被魏惠王委以重任,授以上将军之衔,称得上是魏王之下 *** 人了。

庞涓虽然刚愎自用,但他却又是一名绝顶的军事家,他带兵无往不利,百战百胜,罕有敌手。

在当时可谓风光无限,也称的上是无敌将军了。

鬼谷二弟子孙膑。

孙膑是孙武子之后,家学渊源,再加上鬼谷先生教导,更可谓是如虎添翼。

收到师兄来信后,孙膑便下定决心,下山助师兄一臂之力让,只要师兄弟合作便能达到事业最巅峰。

下山后的孙膑,与庞涓联手更是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他们脚步。

可惜的是庞涓性格有缺陷,他嫉妒孙膑才能,认为师傅教授孙膑本事多于他,于是设计坑害孙膑。

孙膑直到被庞涓坑害后才醒悟,看清师兄为人。

孙膑痛不欲生,无奈开始使用装疯来欺瞒众人,以求他日报此仇。

将帅之别

如果说庞涓是一位优秀无比的将军,那么孙膑绝对可以称的上是一位帅才了。

将军是什么?

将军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同时又缺乏战略眼光,而庞涓恰恰符合这些,他四处攻伐,四处树敌,这明显不是一位合格统帅应该做的,可庞涓还是做了,所以他只能是将才

帅才又是什么呢?

是不动如山,动如雷霆,可以身居幕后,调兵遣将,进行战争,而无须亲自在战场上厮杀,便可以获得全胜

孙膑就是这样的人,他的眼光是着眼于全局,不限制在一城一邑,他身居幕后,更是调兵于无形中击败对手,此等风采如何称不上一个帅才呢?

大仇得报

可以庆幸的是,齐国当时是齐威王主政,威王是齐国历史上少有的明主,齐威王派人把孙膑偷偷带回国内。

也从那时起,魏国注定衰败。

孙膑加田忌

这一对组合,成功的一手导演了桂陵,马陵之战,彻底把魏国从霸主地位打到日渐黄昏地步,更报复了师兄当年不义之举。

苏秦佩六国相印

苏秦早年患有口痴,后来经过鬼谷先生培育,又加上他那不懈努力的劲,才让他摆脱先天之疾。

苏秦下山后,先去秦国大谈帝道,可惜当时秦国火候不到,还不足以兼并天下。理所当然的苏秦便被拒绝回家了。

苏秦经历挫折后他没有气恼,他在家中用功读书,

著名的悬梁刺股便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自觉自己大有收获后他便又出外游说各国。

这次他成功了,成为身配六国相印的相国。

同时他也察觉到如果只是自己伐秦,秦亡则富贵休时,苏秦便做决定让一人入秦,配合自己,各施本领,达到富贵长存的目的。

那这个人谁最合适呢?

毫无疑问,师弟,张仪。

智取张仪

张仪此人才智之强更是在苏秦之上。

他曾有次被楚国令尹怀疑偷东西。

结果被打出府邸后,问来人,他的舌头可还好?来人答完好,他便大笑着感慨说:只要这张嘴在,那么这富贵于我而言喜如探囊取物,可见其自身才能自信之程度。

张仪被赶出来后,听到师兄在已经成为六国相国时,他便决心投奔师兄。

去了后,他恼羞成怒,苏秦富贵后居然不认识他,更羞辱于他,这让他如何可以忍受?

周口项城有个排队算命-就是想了解鬼谷子

好你个苏秦,今 *** 如此折辱我,那我便破你合纵之策。

张仪彻底中计。

天下风云尽在鬼谷

他到秦国后,大谈连横之策,那时秦国迫于苏秦的合纵之谋,听到张仪之策略,便如听到了阵阵妙音。

不久后张仪拜秦国相邦。

风云从那时起便围绕着这二人转动。

苏秦佩六国之印攻秦国,张仪,出使各国组建连横国,抗击苏秦之合纵。

就这样你来我往斗得好不热闹。

可惜好景不长,最终苏秦出使齐国中遇刺身亡,张仪彻底没有对手。

秦国也在那之后西出函谷关,威逼天下。

鬼谷子的高明之处

高人不一定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真正高人是身居幕后,天下风云任他摆布,

而鬼谷先生就是这样的人物,他常年不出山,天下风云又时时受他影响。

这是一种中华五千年谁也没有达到的境界。

你说鬼谷先生厉不厉害吧?

周口项城有个排队算命-就是想了解鬼谷子

光武帝刘秀到底是哪里人?

刘秀是民间的传奇人物,有口口相传的传说“王莽赶刘秀”。让很多人都以为,刘秀是天命之主,王莽很早之前就知道刘秀命好,将来会取代他。因此不停的派人追杀刘秀。事实上真实的历史完全不是这个样子。至少在王莽还活着的时候,刘秀从来都不是更大的威胁。

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适说的不全对,真正被人打扮的小姑娘不是历史,而是民间传说。历史在纪录史实上,相对还是很真实的。

刘秀出生地并不是湖北襄阳,而是公元前5年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东北)。但确是在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长大。

和很多大人物一样,刘秀的出生非常不平凡。这种不平凡就是儒家的天人感应。传说刘秀出生的当晚没有灯光,而一道红光却照的屋子透亮。当时刘秀的父亲刘钦还是县令,就让人去算卦,算卦的人只说了一句“贵不可言”,便因不方便泄漏“天机”,不再说话。

刘钦在门前种的小米,有三颗长了九个穗,并且长得特别高。刘钦感觉这个孩子不凡,因此给这个孩子起名“刘秀”。这些都是史书的记载。我们今天很显然知道这些事情不会发生,刘秀不会自带发电机,屋里不会有红光,除非着火。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刘秀,刚开始并不是出门自带光环,反而是一个木讷,胆小,不怎么爱交际的男孩。

我们结合真实的历史纪录,看看刘秀真面目!

1)刘秀,平凡的人生经历了不平凡的事情,也会变的伟大。 少年的刘秀肯定不会引人注目,相反,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大哥刘縯。据史 *** 载,刘縯是一个刘邦式的人物。少有大志,喜欢结交四方豪杰,并且和刘邦一样特别不喜欢干农活。

我们看刘縯是不是有浓重的模仿痕迹。也就是他熟读刘邦的传记,刘邦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以为这样就可以学刘邦,然后成为刘邦那样的人物。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个世界从来没有靠模仿能够成功的。

我们再看刘秀,跟刘邦恰好相反。刘邦不喜欢干农活,刘秀喜欢干农活。刘邦喜欢结交天下豪杰,刘秀根本就没有几个朋友。刘縯经常嘲笑刘秀像刘邦的二哥刘喜。刘喜非常勤劳。经常被刘邦的老爹正面表扬。后来刘邦封刘喜为代王,也就是汉文帝当初镇守的地方。刘喜因为害怕匈奴人,他竟然丢弃了代地,跑洛阳去了,把刘邦气的够呛。

所以从这里看出,刘秀的那些所谓的“红光满屋”都是假的。如果那么牛的话,刘秀的哥哥刘縯肯定会知道刘秀的不平凡,也不会把刘秀比作刘喜。说明刘秀没有什么大志,就想普普通通做一个老农民,勤勤恳恳种自己的地。

但命运通常不会按正常的剧本演,有的时候,平凡的人生经历了不平凡的事情之后,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公元9年1月10号,西汉的道德模范王莽,终于撕下他伪善的面具,篡汉做了皇帝。王莽属于志大才疏型的人物。他靠儒家的包装完成贤者的人设,当然做了皇帝后拼命的实行儒家的“仁政”。想推广大同世界的美好愿景。王莽没有搞明白的是:“儒家如果真的那么好,为什么那么多国君都不用!”

因此王莽的复古改革很快给天下带来灾难。再加上他朝令夕改,让老百姓无所适从。老天爷也不给力,还灾害连年。王莽的政治水平低下,因此天下竟然大乱了。

要不是天下大乱,刘縯就不会有机会 *** 。如果不是 *** ,也不会很快被自己人杀掉。而对刘秀来说,要不是刘縯的 *** ,他也不会发生生活的巨变。

也许这就是命!

2)刘縯的死亡证明一点,做人不可高调。 如果说让当时的人判断,无疑刘縯是做皇帝的绝佳人选,他跟汉高祖刘邦太像了。不管是刻意模仿也好,还是天生的也行。他的一举一动就有高祖风范。

公元22年,刘縯带着他那帮铁哥们,起兵反抗王莽。刘秀紧跟着也和朋友李通起兵了。刘秀不起兵不行,作为 *** 者的弟弟,被官军抓住肯定是死罪。因此刘秀就带一波人去投奔他哥哥。

这时候就可以看出刘秀开始起兵时的胆量,刘秀和李通等人起兵来到了柴界,刚好碰到王莽的军队,两个人吓坏了,惊慌失措的逃回济阳县原来的出生的处所。这就是曾经的光武帝,又被哥哥嘲笑了一番。

刘秀和他哥哥,再加上南阳的刘氏宗族一起,在南阳郡一起起兵后合在一起,被称为舂陵军。但无奈人数太少,装备也差。刚开始起兵的时候,刘秀甚至都没有马,而是骑了一头牛。当然不是传说中的神牛,而是黄牛。可见当时的物资紧缺。

为了生存下去,刘縯就联合了当时南方的绿林军。大家协同作战。果然 *** 军合兵一处力量大,绿林军先后于沘水、育阳等地与王莽的征讨大军激战,大破王莽军队,并击杀了王莽大将甄阜、梁丘疵等人。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公元23年,绿林军推出汉室的刘玄为更始皇帝,力图恢复汉室。

但这次推出的皇帝让刘縯及南阳刘姓宗室非常不满,本来是自己相当皇帝,结果人家立了一个新的。但当时在联军之中,绿林军人多势大。更何况强敌在前,也只得暂时忍气吞声。不过刘縯还是被封为大司徒,刘秀也沾光封为太常偏将军。

但刘秀很快会证明他这个偏将军,职位有点低了。

刘玄一称帝,并且恢复汉朝。立刻引起王莽的注意。所以没有能力之前,还是缓称王的好。王莽注意到绿林军是一群有理想的土匪后,立刻决定调集大军剿灭他。

王莽绝对是一个奇葩。治国完全是纸上谈兵,不根据事实变通。而打仗更是把所有好的东西都用上。他征调了四十二万大军,并且还弄一些老虎豹子等猛兽协助作战。

就这样四十二万大军就开奔宛城,当时刘縯在率军攻宛城。但领军的人物是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王邑也是奇葩,军队路过昆阳的时候,他看着昆阳不顺眼,就停下来打昆阳。比较意外的是,刘秀率领着九千人在昆阳。

王邑的部下劝王邑:“昆阳不是战略要地,留一部分人打就可以了,要去宛城消灭绿林军主力。王邑大笑:“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王邑真是比较狂。

昆阳的守军也有点恐惧,就想投降,刘秀就忽悠他们:“如果现在投降,或者逃跑都是死路。只有坚守才是活路!”于是刘秀带13人突围找援军。留下昆阳坚守。

不过王邑的大军攻势实在是猛,昆阳有点顶不住,又想投降。但王邑不同意投降。昆阳人没办法只有坚守。直到刘秀从别的地方弄来二万援军。

没想到的是,刘秀就靠着二万援军,和昆阳城里的人里应外合,竟然杀败了王邑的四十万大军。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于此同时,刘縯等人也攻破宛城。王莽一败涂地。紧接着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在乱军之中死了。

好了,现在更始政权赢了,拿下长安了。但让刘玄一直不安的就是刘縯。就因为刘縯太像刘邦了,别人能看出来,刘玄也一定能看出来。更何况是刘縯故意这样。因此为了避免出现隐患,更始帝刘玄就杀了刘縯。

因此大家都看好的刘縯就这样一命呜呼了。有实力的人一定要学会装孙子,否则会受到很多刁难,甚至死亡。

3)忍辱负重的刘秀,把头低到尘埃里。 刘秀得知哥哥被杀后,没有表示出任何不满。反而专门去向更始帝刘玄谢罪。期间跟哥哥的军队士兵没有任何接触。这样一来,本来对刘秀有戒心的更始帝刘玄反而不好意思,就封刘秀为武信侯。受封后的刘秀回到宛城,在宛城即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

但刘秀明白,更始帝因为杀了自己的哥哥,因此对自己肯定会有戒心。因此刘秀一直在花钱结交更始帝身边的大臣,好给自己谋个活路的机会。

当时更始帝虽然在关中长安称帝,但大部分诸侯还在观望,尤其是河北的赤眉军。因此就需要一个得力的干将去收服河北。当时刘赐对刘玄说:“刘秀是去河北招抚的更佳人选。”

但是大司马朱鲔强烈反对刘秀出巡河北。原因很简单,刘秀的哥哥就是他主张杀的。并且他对更始帝说,刘秀就是因为是最合适的人选,所以才不能让他去。如果刘秀一旦壮大,肯定会给他哥哥报仇。这让刘玄有点为难。

但关键时刻还是刘秀的贿赂起了重要作用。刘玄的左丞相曹竟,因为收了刘秀的厚礼,就力主让刘秀去河北。有了曹竟的推荐,刘玄放行!

公元23年,刘秀终于以大司 *** 名义出镇河北。虽然当时比较艰苦,整个河北仅仅只有上谷、渔阳两郡的支持。但此时对刘秀来说,哪怕没有人支持也要打出来一片天,更何况邓禹舍命跟来,还有一身豪气的耿弇,足以建成自己的班底。

公元24年,刘秀在当年项羽翻身之战的巨鹿边的南栾,以少胜多,打败了占据河北的主要力量,王郎军的主力,使得王郎势力受到震慑而土崩瓦解。这一战是刘秀的关键之战。奠定了刘秀收复河北的基础。

并且这一年,刘秀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在迎娶阴丽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刘秀把阴丽华的地位降下来,迎娶真定王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这是刘秀不得已的选择。阴丽华虽然是他的挚爱,但郭圣通的家族才是豪门望族,为了取得豪门的支持,刘秀只有向现实低头。只是可惜了郭圣通,明知道这是一桩交易,还是要往里面跳。后来刘秀不但废了郭皇后的皇后位置,还废了郭皇后的儿子的太子之位。这一切又都落在阴丽华的头上。这就是刘秀为打江山所付出的牺牲。只要能壮大自己,什么办法都没有问题,先活下去再说。

有了底气的刘秀终于可以站直了腰杆,面对更始帝的刁难他也给了有力的回应。杀了更始帝任命的大臣,开始和更始帝公开决裂。并在公元25年,定都洛阳,自立为皇帝。

而在刘秀蒸蒸日上的时候,更始帝却江河日下。公元25年,北方赤眉军拥立傀儡小皇帝刘盆子成立了建世政权,带兵三十万进逼关中,要和更始帝争夺皇权。更始的绿林军就和刘盆子的赤眉大军在长安大战。可惜的是,没有了刘秀兄弟的绿林军没有什么战力,人心涣散,每次都大败而归,死伤甚重。所以没过不久,走头无路的更始帝刘玄 *** 向赤眉请降,被赤眉军封为长沙王,没有多久就被杀了。结束了他窝囊的一生。

赤眉军和绿林军的这次火并,也给了刘秀统一天下的良好机会。在赤眉军和绿林军交战后,刘秀立刻派大军跟赤眉军会战,几经周折,终于灭掉了横行几年的赤眉大军。收复了关中。此后刘秀一直派兵征伐割据政权,直到公元36年,才击败了所有的诸侯,重新统一了天下。

综上所述:刘秀不是襄阳人,大概是今天的湖北枣阳人。但出生地在今天的河南兰考。根据历史后来的记载,刘秀根本不是出生的时候异象漫天,如果那样,他也会像他哥哥一样被更始帝盯上,然后杀害。 就因为刘秀刚开始太不起眼,太普通,因此更始帝才对他不怎么防备。只顾重点照顾他的出风头的哥哥。刘秀也是在哥哥被冤杀后,忍辱负重,采用一切办法发展壮大,最后终于统一天下,成为一代贤主,收到后人敬仰!

刘秀是哪里人?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襄阳市面积约1.89万平方公里,下辖3个区,3个县、3个县级市。在这9个县级行政区中,襄城、樊城、宜城、老河口是其中知名度比较高的。相比之下,枣阳的名气不算很大。不过说出一个人的名字来,你会不会很震惊?原来他的老家在枣阳。

先讲一个历史故事。西汉景帝刘启的儿子虽然多,但庶出的儿子刘发因为母亲唐姬地位寒微,刘发并不受宠。所以刘发的封国被安排到了湖南长沙,为长沙王。当时的长沙不像现在发达,经济和中原相比有些落后,时称“卑湿贫国 ”。

长沙王刘发生了一个儿子刘买,后被封为舂陵侯。舂陵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附近,刘买的封地在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时改到荆州南阳郡蔡阳县的白水乡,依然称舂陵。刘买一脉从此在南阳的舂陵繁衍生息,刘买的儿子叫刘外,刘外的儿子叫刘回,刘回的儿子叫刘钦,刘钦的儿子叫刘秀。你没看错,就是刘秀,就是那个将王莽埋葬的汉朝从土里刨出来,又延续近二百年,赫赫有名的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世祖光武帝。刘秀生在哪里呢?蔡阳县,今枣阳市的西南。

在西汉时,蔡阳县位于襄阳以东,都隶属于荆州南阳郡,南阳郡的治所就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刘秀统一天下之后,国号为汉,上承汉高帝刘邦基业。刘秀是从南阳郡走出来的,南阳郡自然就成了东汉王朝的帝乡,类似于徐州之于西汉。刘秀始终把南阳当成自己的根脉之地,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刘秀将升舂陵乡(白水乡)为章陵县,世代免征徭役,可比之西汉免收丰沛(江苏徐州辖县)的徭役。

章陵县的位置在今枣阳市的正南方不远。东汉时的南阳郡面积非常大,北至河南省鲁阳县,南至湖北省随州市,无论是蔡阳还是章陵都是南阳郡的辖县。所以在古代,人们一直把汉光武帝刘秀当成南阳人。后来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到了隋朝时,朝廷设舂陵郡,包括现在的湖北枣阳和河南唐河等地,治所在枣阳。唐朝时的枣阳隶属于隋州,和南阳在行政区划的关系已经不大了。现在的枣阳隶属于湖北省襄阳市,枣阳认为光武帝刘秀是枣阳人,南阳认为刘秀是南阳人,其实都是可以说得通的。

北宋时的枣阳为县,依然隶属于随州。北宋时中原一统,枣阳似乎没有特别让人值得注意的关注点。到了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后,枣阳突然被历史推到了 *** 线。北宋灭亡后,宋徽宗第九子赵构逃到南方建立了南宋。在经过早期的混乱之后,南宋逐渐在南方稳定住了局面。公元1141年,一意主和的宋高宗赵构在与北方的金朝签订了《绍兴和议》。条约规定南宋与金朝东以淮河为界,西以秦岭(大散关)为界。巧合的是,枣阳正好位于淮河与秦岭之间的过渡带上,为南宋控制的枣阳距离宋金边界有多远呢?也就几十里地。更重要的是,枣阳就位于襄阳以东不远。

众所周知,在南北对峙时期,襄阳是南方王朝 *** 线的军事重镇。南方王朝一般分为三个区域:江东、荆湖、巴蜀,荆湖的门户就是襄阳。一旦让北军攻破襄阳,就等于斩断将江东与巴蜀的联系,北军向西可溯长江取巴蜀,向南可取两广,向东可顺长江取江东。远的不说,在南宋,襄阳的战略地位高之又高,守住襄阳则三线无忧。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枣阳可以说是南宋襄阳的门户。

枣阳东北有著名的桐柏山,淮河发源于此,枣阳以东有唐梓山。枣阳位于汉江支流唐白河的支流滚河(古称白水)之畔,沿滚河向西就可直达襄阳。宋高宗就非常重视枣阳的军事门户地位,升枣阳县为枣阳军。金军多次进攻枣阳,就是为了攻取重镇襄阳。南宋大将扈再兴、孟宗政多次粉碎金军的企图,枣阳无恙则襄阳无忧。尤其是孟宗政驻守枣阳时,成了金军的噩梦,金人从此不敢再有取枣阳、襄阳的企图。孟宗政有个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南宋名将孟珙。

明朝时的枣阳作为县,隶属于湖广行省襄阳府,清朝没有变化,至今依然如此。

民国四公子的袁克文怎么样?

他是个多情公子,是书法家,是文士,是戏曲票友,还是个青帮大佬。

袁克文,字豹岑,号寒云,是袁世凯的次子。当时被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

袁克文的传统文化掌握得相当精熟。四书五经,书法绘画, 古玩收藏,京剧昆曲,无一不精。

袁克文的母亲金氏,是 *** 公主, *** 王妃的妹妹。

金氏嫁给袁世凯时,带了两个陪嫁的姑娘。没想到袁世凯是个很古怪的家伙,他给这些小老婆们排位,按照年龄来排,就把金氏排成了三姨太。

袁世凯称帝,袁克文是唯一反对的“皇子”。袁世凯登基前,儿女们都去参加,只有袁克文不去。

袁克文写了一首《感遇》,最后两句道:“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更高层。”奉劝父亲不要摔高跌重。袁世凯大怒,袁克文因此被禁足。

民国三年,袁克文到上海拜访黄金荣,送上十枚袁大头纪念金币。还拜兴武六帮老大张善亭为师,被列为“大”字辈,在当时是青帮很高的辈分。

袁克文还开堂收徒,成为了天津青帮的帮主。

后来他退隐江湖,成为闲云野鹤。

袁克文少年时代就出入风月场所,大多数时光,都消磨在青楼花巷。

袁克文除了原配妻子刘梅真外,还纳了不少小妾:薛丽清、唐志君、小桃红、于佩文和亚仙等。

他的 *** 很多,据说有七八十个。

袁克文喜欢京剧、昆曲,水平很高,能写评戏文章,也能上台唱演。欧阳予倩、梅兰芳、马连良、俞振飞等名角都曾与他同台表演。票友们对他的评价蛮高的。

袁克文还喜欢收藏。他不以多为能,而以精取胜,以收藏宋元本古籍著称,而且多为名家故物,珍籍秘册,装潢古雅,刻工精湛,为各收藏家推崇,一跃成为藏书名家。

袁克文还喜欢收藏和研究古钱币和集邮。

1927年,张宗昌给了他三万银元让他到上海办报,袁克文却用这钱买了邮票。张宗昌大怒,要逮捕他,袁克文闻讯立即逃跑了。

袁克文还是个书法家,师承严修和方地山。字体清俊超逸。

他写大字时不用桌子,把纸悬空,由人拉住两端,一挥而就,纸无片损。

他写小字时,仰卧在床,一手拿纸,一手执笔,凌空书写,毫不偏差。

袁克文自恃清高,张作霖和张宗昌都曾经聘他做官,都被回绝。

1931年3月22日,袁克文旧病复发,病故,终年42岁。

他只留下了二十元钱。

袁克文的丧事是由青帮包办的,吊丧的徒子徒孙有4000多人,灵堂里的挽联挽诗,层层叠叠,挂都挂不下。

出殡那天,来了很多系着白头绳的美女。她们都是 *** ,来自上海天津多地,有上千人,是他的相好。她们胸前配有袁克文像的徽章,哭奠守灵。

这很像是宋朝的柳永。

他的老师方地山为其撰写碑文,总结了他的一生:

才华横溢君薄命, 一世英明是鬼雄。

庞涓和孙膑同为鬼谷子门生?

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庞涓和孙膑同时学习兵法,学成后庞涓在魏国当将军,而当时庞涓自以为比不上孙膑所以私下派人把他接到魏国。庞涓嫉妒孙膑,担心威胁到他的地位,因此设立陷害,让他致残,偷偷把他藏起来。后来被齐国偷偷接走保护起来。

《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惠王十八年,魏国攻伐赵国,赵国求救于齐,齐国派田忌、孙膑救援赵国,结果在桂陵打败魏国。魏惠王三十年,魏国再次攻伐韩国、赵国,齐国再次救援,这时候魏军将领是太子申和庞涓。最后齐国再次在马陵打败魏国,而俘虏太子申, *** 庞涓战死。

我们可以看到庞涓身死马陵,而孙膑死里逃生,在齐国建立战功,还为后世留下了《孙膑兵法》。两者命运大相径庭。我们心里有个问号,为什么?

我们大家都会首先想到的是性格使然。 我们 *** 个印象就是庞涓嫉贤妒能,又喜欢轻视对手。你看他身为魏国将军,不是举荐自己的师兄弟给魏王,而是私下偷偷请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样记载: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曰:“遂成竖子之名”。我们可以看到,庞涓临死前,还在骂他的那位师兄弟为“竖子”。“竖子”在古代很多文章中出现,它的意思小孩子或者小人,充满鄙视的意味。

周口项城有个排队算命-就是想了解鬼谷子

孙膑这个人,我们不知道怎样。根据正史描述来推测,他是一个充满智慧而又低调的人才,能灵活运用自己所学习的兵法知识,军事才能显著。我们还可以看出,孙膑为人善良,不屑于官场斗争,至少他无害人之心。他重视同门情意,行事光明磊落。对于一起读书的庞涓,他没有怀疑,信任自己的师兄弟。

庞涓和孙膑之争,这是当时各诸侯国朝堂官僚斗争的必然。不知道何时起,我们把一句话奉为经典,那就是“一山不能容二虎”。我们知道孙膑和庞涓同时修习兵家,学习领兵打仗、运筹帷幄的本领。所以两个人对各自的才学应该一清二楚。所以如果同侍一个庙堂的话,就不可能都安然无恙。

这种事情我们见的太多,同样的一幕幕不停地在历史上发生。就说魏文侯时期吴起,他为魏国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为魏国拓展了国土面积,功劳无可比拟。可以是吴起的下场,是黯然离开。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武侯继位,魏国公叔争权夺利,结果陷害吴起。这就是魏国朝堂。齐威王和齐宣王时期,虽然田忌和孙膑一起两次打败魏国,因为公孙阅和驺忌的谗言,陷害田忌和孙膑。只是孙膑还在没有权力的时候遭到身为魏国将军的同门师兄弟庞涓的陷害。

庞涓的失败注定。经历了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代君主的努力,魏国国力已经达到顶峰。所谓盛极必衰。那时候在位的魏惠王就是“外宽内忌”。面对他祖、父两代努力造就的强大魏国,已经自信心爆棚,对于人才已经失去了信心,以为自己是天下霸主,战无不胜。而且我们通揽史书,庞涓很少出现,他为将带兵的征战记录很少。可以推测,庞涓在魏国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用。

孙膑虽然不幸,但他又是幸运。战国初期的齐国,经历田氏代齐后,诸侯国先后攻伐齐国,齐国战事从没停歇,国家没办法发展。经历了齐威王的努力,国力才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候正需要人才为国效力,帮助国家强大,而孙膑很幸运能够得到齐国的重用,能够施展自己才华,齐国也因此成为了当时天下强国。

不过我们唯一欣慰的是,庞涓还有做人的最后一丝底线。对待孙膑,只是将他致残,而没有谋害他的性命或者赶尽杀绝。虽然这一点让人很费解,但也能说明一点优柔寡断。

庞涓只是害怕孙膑威胁他的地位。他以为孙膑残废后,他就不会被魏国君王重用给与将军的位置,这样无法再带兵打仗。后来孙膑在齐国的时候,齐威王看他懂兵法,拜他为师,还想让他带兵。这是孙膑知道自己不能和别人抢军权,毅然决然退居幕后,甘当军师为齐国大将田忌出谋划策,双方配合良好,取得了对魏国战争的胜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