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取得不好 姓名详批告诉你怎么改名转运-柳开传翻译
名字取得不好 姓名详批告诉你怎么改名转运,柳开传翻译?
柳开字仲涂,大名人,他的父亲柳承翰,在宋太祖乾德初年(963)任监察御史。柳开年幼时就聪明过人,有胆略和勇气。周显德末年(959),他父亲在南乐做官,一天夜里,柳开与家人站在庭中,有盗贼进屋 *** ,大家都害怕地不敢动,柳开当时才十三岁,立刻取剑追赶盗贼,盗贼爬墙出来,柳开挥剑斩断他的两个脚趾头。
上学读书后,柳开喜欢讨论经书的义理。五代时文章风格浅薄柔弱,柳开仰慕韩愈、柳宗元的文章,于是给自己取名肩愈,字绍先。不久之后又改名开,认为能开辟圣道的途径。他崇尚气节自由豪放,不拘小节,所交结的朋友都是当时的豪杰。范呆喜好古学,尤其看重柳开的文章,当时称为“柳范”。王佑任大名知府,柳开以文章作为初次的见面礼,大受王佑的赏识和激励。宋太祖开宝元年(968)他考中进士,补宋州司寇参军,因治理刑狱称职,调本州录事参军。后任贝州知府,转任殿中侍御史。太宗雍熙二年(985),犯与监军忿争罪,贬为上蔡令。
适逢宋军大举北征,柳开率领部下送军粮,将要到涿州,有一契丹族酋长率领一万骑兵与宋将米信交战,双方相持不下。不久,契丹酋长派人来谎说请求投降。柳开对米信说:“兵法说:‘没有相约而请求和好,必有阴谋。’他们将有阴谋,我们现在赶快进攻,一定会取得胜利。”米信犹豫不决。过了两天,敌人又引兵挑战,后来侦察探听到,敌人果然是由于箭用完了,要等到幽州取箭,因此才用这个计谋。北征大军回来后,柳开到朝中上书,表示愿意参加边防的军队为国家效死。宋太宗怜爱他,再授予他殿中侍御史。
后来柳开调任全州。全州西面的溪洞有一个粟氏家族,聚族五百多人,经常抄掠人口、粮食和牲畜。柳开为他们做衣服、带子和帽子,又挑选手下官吏武勇和善言辞的三个人,派他们到粟氏家族告诉他们说:“你们能够归附我,就可以得到厚赏,给田和修建房屋来安置你们。不然的话,就发兵深入你们村,把你们消灭掉。”粟氏家族非常害怕,就留下两个官吏做人质,粟氏的首领亲自率领四个酋长与另外一个官吏一起来见柳开。柳开给他们优厚的赏赐,官吏和老百姓都争着以鼓乐欢迎他们,以酒食款待他们。柳开把他们留着住了几日才送他们回去。他们按期把全族男女老幼都带了来。柳开就为他们安排好田地和居室,并做《时鉴》一篇,刻在石碑上以告诫他们。又派他们的首领入朝,委任他为本州的上佐。柳开也因处理这件事情有功,皇帝赏钱三十万。
后任环州知府,三年后又调任邠州知府。这时正值调发邻州的老百姓运送军粮到环、庆二州,已经一再运送,老百姓都倾家荡产。可转运使还督促老百姓继续运送,老百姓几千人跑到州衙门哭诉。柳开当时便投书给转运使说:“柳开最近才离开环州,知道那里的草料和粮食就是数量不增加,也可以支持大军四年。现在养蚕和农作刚刚开始,一再运送军粮,有—半人被征发,男女老幼都非常疲惫,牲畜和车辆征用已尽,为什么还要让他们们受苦呢?如果你不停止,我柳开就要快马加鞭赶到京城,在皇帝面前劾奏这件事。”转运使终于停止了这件事。
死时五十四岁。朝廷录用他的儿子柳涉任三班奉职。
古代的九卿具体负责什么?
中国古代中央 *** 的九个高级官职。周朝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宗伯、司徒、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秦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汉改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光禄勋,典客为大鸿胪,治粟内史为大司农。魏晋以后设尚书主管各部行政,九卿专掌部分事务,职任较轻。明清时有大小九卿之别,说法上也有差异,殊难确定。以秦制为例,简介如下:
奉常,掌宗庙礼仪,九卿之首( *** );
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安全部、中央办公厅);
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安全部、中央警卫部队);
太仆,掌舆马( *** 、装备保障部);
廷尉,掌刑辟(更高法院、政法委);
典客,掌诸归义蛮夷( *** 、民族事务委员会);
宗正,掌亲属( *** 、 *** );
治粟内史,掌谷货( *** );
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 *** 、自然资源部)。
秦以九卿为行政机关 *** 已具雏形。
韦姓的由来?
韦(Wéi 韦)姓源出有五: 1、出自彭姓,为颛顼高阳氏大彭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姓纂》记载:“出自颛顼大彭之后,夏封于豕韦,苗裔以国为姓,家彭城(今江苏省徐州的古称)。”又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韦姓出自颛顼高阳氏大彭之后裔,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于豕韦(在今江苏省铜山县的附近),豕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韦氏。史称韦氏正宗。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2、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一族险遭灭门之灾,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3、出自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有韦氏。据《汉书·西域传》所载,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 *** 尔自治区喀什市)有韦姓。 4、出自赐姓而来。据《唐书·桓彦范传》所载,桓彦因功受赐韦姓,其后人以韦姓自居。 5、出自其它源流有韦氏。清朝时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县及仫佬、苗、瑶、水等许多少数民族均有韦姓。 得姓始祖:元哲。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韦姓出自颛顼高阳氏,与钱姓、彭姓同出一宗,形成于商代初年,发源于今河南省滑县,始祖为元哲。少康为夏帝时,封大彭氏国支孙元哲于豕韦(今河南省滑县),并建立诸侯国,成为夏的同盟部落,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豕韦国又称韦国,夏末时被商汤所灭,韦国王族四散出逃,其子孙后代便以原国名韦为姓,遂成韦氏。故元哲就是韦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韦姓的发源地当是今河南境内。依资料记载,其早期的播迁始于汉朝:汉楚王太傅韦孟徙居鲁国邹县(今属山东省);韦孟四世孙韦贤被封为扶阳节侯,又徙京兆杜陵,这样一来,汉代韦姓已是分布于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韦姓人除避战乱者有南迁情况外,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郡”即在此时产生了,成为以后韦姓分支的主要源头。隋唐时期,韦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陕西一带为盛,盛唐时韦姓名人如韦应物、韦庄皆出于“京兆”,另外,因韦姓显赫之家多居于陕西长安县,而设韦曲镇,可见唐朝韦姓的主要居住地为陕西,同时,江苏、四川、安徽等地有韦姓南迁于此。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韦姓人又有南迁者,但数量较之北方留居者仍为少数,基本上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今日韦姓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居者最多,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 *** 百二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一。 三、历史名人 韦 孟: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西汉诗人,精于鲁诗,曾任汉楚王太傅。他的子孙传到韦贤,五世都是邹、鲁的大儒,当时,为诗并有韦氏之学,足见韦氏一门诗学的造诣之高。 韦 昭:三国孙吴云阳(今陕西省泾阳县)人,为当时著名学者。少时好学能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西元258年,孙琳废孙亮,立孙休为吴国皇帝,改年号永安,昭立五经博士而创设国学,开南京设国家中央学府之始,为古代 *** 学之起源;韦昭官拜中书郎,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国子学。西元264年孙休亡,孙皓即位,韦昭封高陵亭侯,担任中书仆射、侍中,领左国史。后为孙皓所害。 韦 睿: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齐末为上庸太守,梁时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护军将军等职。因其多次率军大败北魏军,被魏人称为“韦虎”。 韦 叟:晋陵(今江苏省常州)人,南朝镇军将军。善相术,给后来的宋武帝看相,看能否得州官。韦叟当面说宋武帝当得边州刺史,暗中又悄悄告诉宋武帝说:“君相贵不可言”。 韦 坚:字子全,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省长安)人,曾任长安县令,以才能卓越、办事精干而闻名。继擢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在任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期间,当时运进长安的江淮粮食财帛均经渭水,水浅滩多,运输十分困难。韦坚在汉漕渠和隋广通渠的基础上修筑运渠,在咸阳修建兴城堰,引渭水入渠。横穿氵产水和灞水,沿渭水向东直抵华阴永丰仓附近,又入渭水。渠成后每年运粮200余万石,提高效率10余倍。 韦 偃: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侨居成都(今属四川省),生卒年不详。官至少监。善画鞍马,传自家学,远过乃父,与曹霸、韩干齐名。用点簇法画马始于韦偃,常用跳跃笔法,点簇成马群。其《放牧图》画人一百四十余,画马一千二百余匹。唐张彦远谓:“居闲尝以越笺点簇鞍马,或腾或倚,或龁或饮,或惊或止,或走或起,或翘或跂,其小者或头一点,或尾一抹,曲尽其妙,宛然如真。”韦偃得曹霸画马之神,得韩干画马之形,形神兼而有之。 韦 皋:唐代京兆万年人,一代名将,曾任监察御史、知陇州行营留后事、陇州刺史、奉义军节度使等职。据《唐书》记载,韦皋当四川安抚史前后经略滇南十一载,曾大破吐蕃48万,取铁桥16城,俘其五王,把南诏打得献地图和上贡求降,并且为他立纪功碑,威武之至。凭着这样的赫赫事功,他被大唐天子封为南康郡王,他给韦氏带来的荣耀,使世代子孙享用不尽,而终于成为了当时“离天尺五”的名门钜族。这位使吐蕃望风披靡的大将,治绩也很高明,据说,他治理四川11年,载誉于道,当地的老百姓见其像必拜,深得民心。 韦 庄:长安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人,唐至五代时诗人、词人,著有《烷花集》,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韦 渊:今河南开封人,宋时靖康末任职亲卫大夫,受封平乐郡王。曾被皇上赐给'临安府房缗日二十千。 韦 坚:广西东兰县东院区巴拉乡却内屯的贫苦农家。中国 *** 党员。1925年夏秋投身于东兰农 *** 动,发动组织农会、农军,开展打倒土豪劣绅势力的斗争。1926年11月进入东兰第二届农讲所学习。历任乡、区农会执委。1927年8月参加东风凌色四县农军 *** ,尔后转入山区坚持游击活动。1929年12月参加百色 *** 。1929年冬至1931年秋,他担任 *** 东院区委 *** 、东院区 *** 届苏维埃 *** 执委、第二届苏维埃 *** *** ,领导该区农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地各项建设。1931年3月撤入山区游击。1932年在反“围剿”战斗中被捕,不久押至东兰县城杀害。 韦元恢: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任职后魏绿州刺史。 韦子粲:北朝齐人,官任豫州(今属河南省)刺史。韦节:隋炀帝时任御史职,曾出使西域,归后著有《西蕃记》一书。 韦应物:唐时京兆长安(今属陕西省)人,著名的田园诗人,后人集其著作成《韦苏州集》,官至滁州、江州、苏州刺史。 韦绍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首领。广东香山(今广东省中山)人,菜农出身,喜习武术。1841年5月29 日,盘踞四方炮台的英军窜至三元里一带肆行 *** 掠,调戏其妻,即与乡民奋起反击,怒杀敌兵10余名,旋与乡众聚集三元古庙,联络103乡人民,共商战计,并决定以古庙三星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30日诱敌至牛栏冈,分割围歼,毙敌200余人,生俘20余名。时番禺农民周春率沙亭冈乡众,城北三家店打石工人邓潜率石工亦参加战斗。事后仍以种菜为生。享年80余岁。 韦昌辉:原名至正,或作正、政。广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国首领。韦昌辉出身于地主兼典当商家庭,后捐监生。因受官吏欺压,接受冯云山劝导,参加拜上帝会。献出家产,开炉制械,积极准备 *** 。金田 *** 时,全家从征。任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太平军攻克永安(今蒙山)后,被封北王、六千岁,后在与杨秀清争权中,造成“天京事变”的惨剧,太平天国由此而衰,韦本人也被洪秀全处死,削其封号,贬称“北孽”。 韦以德:清广西省桂平人,太平天国将领,被封为国宗,提督军务,后在武昌陷落,西援田家镇时战死于半壁山。 韦朝元:又名韦德明,号七绺须,南笼府(今贵州省安龙)当丈寨人,清朝南笼(今属贵州省) *** 首领。推举能做巫行医的布依族巾帼英雄王囊仙(王阿崇)为“皇仙娘娘”,取年号为仙大。韦朝元自任大王玉帝仙官,取年号为元顺,并建立丞相,副丞相、总管仙达、仙娘等文武官职,以统率义军。 韦树模:清代广西省平南人,早年入广西同盟会分会,在广州 *** 中殉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韦云卿:清末广西南宁人,早年入同盟会,并参加了镇南关 *** 和河口 *** ,后在广州 *** 中殉难,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韦拔群:广西东兰人,原名秉吉,秉乾,后改名萃。壮族。1916年组织讨袁义军。后到贵州讲武堂学习。1921年回东兰领导农民同土豪劣绅斗争,组织东兰公民会和西兰国民自卫军。1925年1月到广州农 *** 动讲习所学习。同年4月回东兰组织农民协会,任东兰县农民协会军事部长。后创办东兰农 *** 动讲习所,培养农 *** 动骨干。大革命失败后,在右江地区领导农民自卫军进行游击战争。1929年8月加入中国 *** ,并任广西省农民协会副主任委员。同年12月参加领导百色 *** ,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三纵队司令、右江工农民主 *** 委员。1930年10月红七军主力北上开往江西后,留在右江地区坚持斗争,先后任红二十一师师长、红军右江 *** 师师长。1931年11月被选为中央工农民主 *** 执行委员。1932年10月17日在东兰双茶洞被叛徒杀害。 *** :原名邦宽,壮族,广西东兰人。早年参加东兰农民自卫军,参加百色 *** ,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加入中国 *** 青年团。1931年2月转为中国 *** 党员。历任 *** 纵队副司令员、军调处执行部徐州小组 *** 代表、山东野战军纵队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纵队兼政委。曾任苏州市军管会主任、市委 *** 兼市长,福州市军管会主任、市委 *** 、市长, *** 福建省组织部长等职。1950年奉命担任中 *** 事顾问团团长,应越南民主共和国邀请赴越,帮助越南人民进行抗法战争,参加指挥边界、奠边府等重大战役。1955年任广西省省长、 *** 广西省 *** *** 。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9年年6月14日在北京病逝。
据说天津市的得名与明成祖朱棣有关系?
我对天津的印象是来自于春晚的节目那时候郭冬临和冯巩的相声经常出现和天津有关的话题,"天津卫"是一个被不断强调的词汇,而在现在的曲艺作品和街谈巷议中仍然不断被人提起,可见天津卫的文化底蕴之深厚。
朱棣起兵与天津的渊源天津位于海河平原,众多河流汇集在地势低平处经过天津而导入海洋。而天津自古就有"72沽"之说,意思是天津境内洼地、湖泊、河流分布极广这样的地理分布也催生了"先有72沽,后有天津卫"的说辞。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朝廷的军队与燕王的军队在河北、山东等地反复争夺、战争异常激烈。在击败了李景隆的军队后朱棣开始南下进军,面对朝廷军队数量上的优势朱棣采取偷袭的方式从天津度过三岔河口占领了沧州,此后的军事形势日渐明朗。
朱棣登极后,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把新设立的卫所命名为"天津卫",意思是"天子渡津之地",之后相继设立了"天津左卫"、"天津右卫"。
明朝的卫所制度与城市的联系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参考唐朝的府兵制设立了卫所制度,随着统一战争的进行,卫所制度覆盖到全国各地,这种制度有鲜明的地理指向性,即卫所名称前冠以地名使得上级在检索起来有很大的方便性。
朱元璋设立的卫所制度是有屯田、军户籍制度制度相配合的,随着军田被不断地侵占,军人的待遇越来越低卫所制度遭到 *** ,募兵制开始取代府兵制。
虽然卫所制度废弃了,但是与卫所相关联的地名却保留下来并流传至今,如威海卫、铁岭卫、中卫(宁夏)等城市正是明朝卫所制度的有力见证。
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盖得唐府兵遗意。《明史·兵志一》初,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卫所,共计都司十有七,留守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六十五。《明史·志第六十六·兵二卫所》天津的曲艺事业与文化符号天津水系发达,自元朝海运开通后天津的优势更加明显,南来北往的商人和旅客在这里停留、置业,加上背靠京师让上流社会的文化与下层人物的语言不断碰撞、交流让天津的曲艺事业发展地异常红火。
天津被成为"相声"的摇篮,另外天津的戏曲、小品也在曲艺界有重要的地位。
1995和《如此包装》和1996的《打工奇遇》让赵丽蓉为人所熟知,那一口天津话也让天津在大众中的形象更加亲切。到了2000年,冯巩与郭冬临的小品《旧曲新说》让天津的文化魅力展现无遗,除了被人们不断模仿的段子外,快板成为天津最独特的记忆。
时至今日,天津卫已不是朱棣一个人的荣耀,它留在在人们的脑海中,是诙谐、是包融、是乐观,"天津卫"永远是活泼的。
广东为什么叫广东?
身为一个广东人,我来回答一下关于家乡的问题吧。
我顺便介绍一下我们广东的每个城市的名字的由来吧:
广州:公元226年,东吴孙权将原交州分出南海、苍梧等4郡,新设置广州,因州治原在广信(今梧州、封开一带),广州之名取自广信的“广”字。深圳:“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当地的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因其水泽密布,村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东莞: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为东莞,因境内盛产莞草( *** 草席的材料)而得名。珠海:珠海地名启用于1953年珠海建县之时,因位于珠江注入南海之处而得名。汕头:明嘉靖九年(1530年),该地形成沙脊,称作“沙汕”。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该地区建炮台、烟墩,称作“沙汕头”,清 *** 在这里设站收取盐税,简称为“汕头”。汕尾:汕尾原名“汕美”,以美丽滨海风光著称,故得“汕美”之名。因地处广东省南部末端,旧时曾俗称“尾省”,“尾”与“美”谐音,人们便逐渐把“汕美”称为“汕尾”。佛山:唐贞观二年(628年),乡人在塔坡岗上掘地,得三尊铜佛,就在岗上将倒塌的寺庙进行重建,供奉三尊铜佛,该地名改名为佛山。中山:中山古称“香山”,据唐朝《太平寰宇志》记载,其境内的五桂山多产奇异花卉,香溢数十里,故名香山。为纪念 *** 先生,将 *** 的故乡香山县易名为中山县。惠州: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这里为祯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1020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江门:江门市因地处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的烟墩山和将被的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湛江:1945年,中国收回广州湾,因历史上这里设置过“椹川市”,后受唐人谢混诗句“人有水木湛清华”的启发,故改“椹”为“湛”,释“川”为“江”,使市名更有濒临海滨之意。茂名:据明万历《高州府志》记载,西晋末永嘉年间有个潘茂名的人在当地炼丹升仙。后人为纪念潘茂名为民灭病除害和用石船救水灾居民的功绩,把炼丹所在地附近的地方称作茂名。隋朝开皇18年(598年)始设茂名县。潮州: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全国撤郡设州。第二年,义安郡改名潮州。因该州南部濒临大海,潮水在此涨落往复,故以此命名。揭阳: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始建揭阳县,属南海郡,以县西北秦戌五岭之一的揭阳岭而得名。韶关:隋开皇九年(589年),此地改设为韶州,取州北韶石山之“韶”字为州名。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74年)曾在曲江县武水边开设税关。清康熙九年(1670年)又将原设于南雄的太平关移至曲江浈水边,后又在曲江城北门外增设税关,韶关之名即由此而来。河源:因地处东江上游,为河之源头,故名河源。梅州:据《粤东名贤志》记载,因汉初梅绢跟随汉高祖刘邦破秦有功,封于该地,故改名为梅州,这是梅州地名首次出现。清远: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置清远郡,清远之名由此而始。该地古时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取此名即“清明广远”之意,表示在此治理要政治清明,眼光长远。阳江: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安宁县、高凉县分出部分地方合成一个新县阳江县,地名源于当地一条江叫漠阳江,阳江从此得名。云浮:“云浮”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唐朝。《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武德四年(621年)设勤州,天宝元年(742年),勤州改称为云浮郡,这是“云浮”地名的由来。肇庆: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该地由端州升格改名为兴庆府。政和七年(1117年),广东转运使燕瑛从北方父老口中得知,八十多年前西夏王元昊将首府兴州改名为兴庆府(即今宁夏银川市)。燕瑛认为大宋朝沿用西夏首府旧名,显属不妥,便提议改名肇庆,寓意“开始带来吉庆”。这一建议得到宋徽宗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