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宫内无主星-秦可卿命丧天香楼是什么原因
紫薇斗数宫内无主星,秦可卿命丧天香楼是什么原因?
原回目为《金寡妇嗔诟凝曦轩 秦可卿 *** 上天香楼》。“ *** 上”是 *** 过程,“ *** 丧”是最终结果,这两种表达是有区别的。批语所说的“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四五页也”,是就过程而言;所说的“秦可卿 *** 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是就结果而言。
我将原本上有的《秦可卿 *** 上天香楼》一节整理给读者:
佩凤见璜大奶奶走了,笑道:“这个嫂子呱呱一通儿,却眼生得紧。”偕鸾道:“我也不认得,先别管她了。倒是大奶奶这会子怒气冲冲的,也不知为了什么。好好的,怎么就恼起来了?”佩凤道:“究竟连我也不知道。”又左右瞧了瞧,见并没有什么人,方悄悄说:“我有句不尴不尬的话儿,兴许她是为的这个着得恼呢。”偕鸾道:“姐姐不妨说出来给我听听。”佩凤乃道:“还不是因为她那好儿子媳妇儿,如今竟连咱们那眼里没够、心里没数的爷也给沾上了呢。爷那日喝得醺醺的,夜里可不就念叨起他那儿子媳妇的名儿来;白日起来,又跟丢了魂儿一样。”偕鸾赶紧上来捂她的嘴说:“可是胡闹,哪有这样的事,越发没个捆儿了。”一面催促“快走,快走”,拉着佩凤也走了。
原来尤氏一大早便听家里的一个老婆子说:“那日小大奶奶引了宝二爷去她屋里睡,我也劝过,哪有个叔叔往侄儿屋里睡觉的理儿,她反笑话我老了,哪里就忌讳起这些来了。小丫头子们自然不理论这些,乐得在院子里玩呢。我就悄悄过去,路过窗子底下,恰见小大奶奶给哥儿盖被子呢,只是那手却未免乱摸乱碰的。”尤氏听了,心里一沉,一脸怒气地进里间躺下去了。刚刚吃饭时节,这才不觉冲着底下人说些塞话。
却说秦氏本来生得就好,又总眉目含情,便惹来府里的几个年轻后生哥儿,没事也要过来几回。且说这日贾蓉不在家,秦氏便约了贾蔷,午后要去天香楼说话儿。谁知贾珍也在外头饮酒回来,趔趔趄趄地便来找儿子训话,家人回道:“小蓉大爷去外头找薛家大爷听曲儿去了。”说完,便都退了下去。贾珍只觉晕晕的,待要往回走,只是那脚却如生了根一般;又见小丫头子瑞珠在门槛子上坐着数红豆,便走过去,顺手掏出一把钱来递过去,给她数着玩儿。忽然闻得一阵脂皂香气袭了过来,甚是怡人;又听得撩水之声,心里便突突地跳。
正红涨着脸不知该当如何,却听秦氏的声音传来:“是谁在外面?还不退了出去!”贾珍不觉心荡魂摇,连骨头也酥在那里。刚缓过神来,正待举步,忽听瑞珠大声说:“奶奶,蔷二爷来找蓉大爷!”贾珍顿时一惊,匆忙向外走时,便与贾蔷碰了面,见他也是一脸愕然地上来请安道:“大爷倒像是在哪里喝了酒回来的,可巧我也是来找蓉哥哥出去喝两杯呢。不知大哥哥可在家里?”
贾珍笑道:“他哪里还有功夫在家?成日与你薛家哥哥四处晃荡,下了学也不知道回来。我也正要教训教训他呢,岂知又不在房里。等他回来,我跟他说你来找他吧。”贾蔷忙摆手道:“不必了,也没有什么要紧的事;既然大哥哥不在家,我就不多留了。改日再来给大爷大奶奶请安吧,我那里还有我老娘家给的新鲜玩意儿要孝敬大爷跟大奶奶。”贾珍也不甚强留,便命瑞珠“去送你蔷二爷”。贾蔷便急忙走了。
贾珍再回头时,却见秦氏柔抿蝉鬓,松蓬云髻,正穿好了衣裳出来。那可卿也不说话儿,拿手悄悄指了指天香楼,便使眼色儿叫瑞珠跟着她往那边去了。贾珍见无旁人,也就掐花捻柳,一径跟了过去。来至楼下,见焦大一面扫地一面叽叽咕咕,只管不住口地唠叨,遂走上去说:“你去马棚里再添些细料,别只顾喝了酒在此胡沁。也不瞧瞧自己的白毛儿,你还能活几年了?”焦大并不言语,只把扫帚往门后一戳,吹着几根胡子走了。贾珍便先来至楼下厕间小解过,回头方上了天香楼。
也是合该有事,一日,秦氏的丫鬟名唤宝珠者,到天香楼下如厕,不意捡到一枝蝶穿银花绞丝发簪子,认出是主子之物,遂兴冲冲地一径去寻秦氏。哪知路过穿堂时恰遇见尤氏经过,便连忙立在一旁施礼。尤氏见她手里捏根簪子,便起了疑心,又想起近日来府里风言风语的传闻,于是问道:“你拿着你 *** 首饰跑什么?倒像个贼,还不快拿给我,我给她送去。仔细你的皮要紧!”宝珠赶紧递上,说是在某处捡来的,正要给大奶奶送去呢。尤氏接过,拿着去寻贾蓉,见面便说:“蓉儿过来,有话给你说。你可听得近来的那些话儿,十停的下人倒有五停在议论你那媳妇儿。如此不干不净的闲舌头,倒是想个好法 *** 压弹压。”贾蓉也觉甚尴尬,于是跟尤氏娘儿两个偷偷地商议起来。
次日午后,尤氏说过去会会老祖宗解闷儿,贾蓉说约了薛蟠要去街上看古扇鸟雀,遂皆出了门。半路却都转回来,约齐至天香楼下耳房内。一盏茶过,寂无人声;又过了有一会子,方听见楼梯声响,伴着贾珍、秦氏的笑声传来。再过一炷香时,便听得焦大的声音急道:“他们也上去有一会子了,奶奶和哥儿还不快动作起来!”尤氏、贾蓉方推门出来,快步登楼,恰见瑞珠守在胡梯口,正打盹。
贾蓉过去,一把拉起来,先就打了两下嘴巴子,又骂了一通,却早听见尤氏业已哭闹起来:“我如今也不要这张脸皮了,定要各处去告诉出来!我何曾想到你们家里会出这样败了人伦的事!真真天理难容,人神共愤,连祖宗的脸面也要不得了。你叫你那儿子以后还怎么出去算个人!就算老天爷打不死你,你也落不下什么好来!”一面哭,一面数落,一面又去抓打秦氏。
秦氏此时又羞又愧,径直晕倒在地下。贾珍一面忙着整衣系裤,一面喝命跟着尤氏过来的丫头们:“快把你大奶奶扶回去,谁敢多话就撕了她的嘴!蓉儿还不快滚,快去劝 *** 。”贾蓉早已上来了,见闹得如此不堪,赌气下楼一径走了。宝珠、瑞珠抢过来扶秦氏,都慢慢下楼回房,剩下贾珍一个又去找焦大训斥去了。
还有什么值得一看的旅游景点?
诚谢邀。
山东有那些旅游景点,美国华人旅行社欣美途旅游网欣小美推荐:丨七月,沙露海风升明月丨
夏日的海滩,
是大自然的黄金宝藏。
沐浴在阳光下,
听着海的声音,
让海水冲刷你的身体,
这就是 *** 的夏日。
成山头
成山头在山东省荣成市,与韩国隔海相望。这里是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所以被誉为"太阳启升的地方”,有“中国的好望角”之称。海岸怪石嶙峋,海水湛蓝清澈。
长岛
山东省最美的海岛,海水清澈透明,海鲜很过瘾,当地民风淳朴,自然景色壮观,空气很好,而且居民很热情,和蔼亲切的渔家人。
灵山岛
从八个方面十六个字给灵山岛作了高度概括:自然、壮观、洁净、美丽、悠闲、舒适、宁静、安全。灵山岛气势宏伟的高山与面积大小布局的十分合理,完全体现了“海上王国”的真正风韵。
乳山银滩
乳山银滩人文自然景观丰富。银滩沙子洁白如银,因而获得"银滩"之名,被誉为"天下 *** 滩"、"东方夏威夷"。
唐岛湾新海岸
唐岛湾新海岸位于青岛市黄岛区唐岛湾南岸公园,北邻胶州湾,南接灵山湾,全长3.9公里,将本土文化底蕴和自然风貌特色相结合,素有“海上西湖”和“青岛西花园”的美誉。
丨七月,与水为邻尽漂流丨
蜿蜒的河流,
让你纵情在漂流的乐趣里。
在与浪花的缠绵中,
享受惊险带来的 *** 。
山东地下大峡谷 *** 漂流
地下暗河漫长而曲折,水量充沛,四季长流,地下河瀑布十分壮观。利用暗河水势开发的1000米漂流项目,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总部认证为“中国最长的溶洞漂流”项目。温馨提示:怕黑的,自备手电筒哟~
日照九仙山峡谷漂流
它是省内漂流全程最长、落差更大的漂流之一。九仙山峡谷两崖风光秀丽,青山翠如滴。漂流时间约1个半小时(因水势有误差),要保持体力,注意安全哦~
莲青山风景区漂流
它被誉为省内漂流巅峰之作!集瀑布、深潭、奇石、丛林、珍稀植物于一体,漂流落差达238米,惊险 *** !
烟台天籁大峡谷
天籁谷三面环山,整个山势呈葫芦状,入口狭窄稍行几步便豁然开朗,漂流长度不长,但因河道跌宕起伏,景色柳暗花明,给我们不一样的漂流体验~
济南白浪花漂流
这里河水清澈,落差大,急流处惊叫连连,水稳处微波荡漾,整个人融合于大自然中。漂流中互相嬉耍打闹,像水上泼水节~
蒙阴地下银河景区
它是省内发现的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地下自然奇观。轻舟荡漾在暗河之中,不仅可以欣赏罕见的原始鱼类,还能将浑然天成的钟乳美景尽收眼底~
珠山国家森林公园
从“一切智园”水库处起,至杜鹃谷,漂流时间约7分钟。漂流过程中不仅可以体验落差 *** 感,沿途还能观花赏景。
丨七月,携手与共湖湾错丨
夏季的湖泊,
是近在咫尺的罗曼蒂克。
微风徐来,
再也没有比湖泊更秀丽的景了。
大明湖
“你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当年爆火电视剧《还珠格格》里的这一句台词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在济南有这样一潭湖泊。泛舟于湖上还可以欣赏到鹊华烟雨、汇波晚照、佛山倒影等济南八景都可一览无余。
微山湖
看过经典抗战电影《铁道游击队》的驴友一定会唱那首经典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歌词中的微山湖就是位于山东济宁市的微山湖。在这里呼吸新鲜的氧气,感受自然的天真淳朴。
东平湖
这里群山环抱,山水相映,碧波万顷,白帆点点,菱芡铺绿,芦花飘飘,似镶嵌在鲁西南沃野上的一颗明珠;蜿蜒百里的环湖大堤,青石护坡,绿树成荫,雄伟壮观。
东昌湖
你可以去海滩浴场享受日光浴,在江北水寨还可以体会到江南水乡的别致风味,如果你有闲情雅致还可以前往湖心岛,岛上的胭脂亭与湖光交相辉映,面对湖光山色赋诗一首岂不快哉?
丨七月,你若来花开自浪漫丨
迷离的花海,
是林徽因笔下的爱和暖。
不要你离开,
思念变成海。
章丘香草园
花开似海,美不胜收;园内以四季薰衣草和马鞭草的种植面积更大,此外还有应季玫瑰花、彩色葵花、千日红、各种菊花等共计300余种花草。荷兰式风车、西式教堂等异国风情建筑点缀园中,极具浪漫气息。
青岛紫薇园
紫薇俗称百日红,一般从六月下旬开始开花,到十月下旬结束,花期一百多天,花色艳丽,香气浓郁。
微山湖湿地
12万亩的野生红荷、90平方公里的芦苇荡、国内罕见的水泊林海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以钟灵毓秀、原始风情和保存更佳的湿地资源闻名,在这里能体验水乡风韵、感受湿地风情。
潍坊市花好月圆景区
在这里既可以感受遍地花影、漫天花香,又可以学习花卉知识,亲眼看到花卉的生长过程,又可以亲手栽花、摘瓜,体验农家乐趣。
枣庄市冠世榴园
榴园始建于西汉成帝年间,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有石榴树48个品种、530余万株。被誉为“天下 *** 榴园”、“冠世榴园”。每年石榴花开,红艳似火。
丨七月,点点繁星澄净无暇丨
浩瀚的星空,
如星罗棋布的璀璨钻石。
这是寄托愿望的星语,
更是手牵手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望着天的美好。
七星台
平均海拔680米,森林覆盖率高达85%,108名泉遍布其中,是避暑休闲的良好去处,绝佳的“天然氧吧”。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都有大批天文爱好者前往观星和拍摄。
养马岛
养马岛地处烟台市牟平区北部,夏无酷暑,岛上丘陵起伏,草木葱茏,山光海色,秀丽如画,你会看到漫天繁星笼罩下来,如入梦幻之境,偶尔还可看到流星。
城市星光公园
城市星光公园位于青岛胶州洋河镇艾山风景区,星光公园打破了国际惯例,在为天文爱好者和普通大众开辟了一块观星场所的基础上,特别筹建了一个面积100平米的小型展厅以及小型天文台。爱好摄影的人千万不要错过山上的星空和日出哦。
门口墙做个圆?
这种圆形窗,学名叫“漏窗”是苏州园林一种建筑表现形式,古代建筑漏窗内镶花格,花格多为竹兰花草,徽派砖雕的漏窗也是古代建筑窗花表现形式一绝。运用这样漏窗表现手法做到墙内外隔而不断,互相渗透别有洞天。
现代人把圆形漏窗进行了简化,把花格去掉保留长方形墙与圆形窗,并把这种古建筑月亮窗设计手法带入室内空间作为中式家居设计一种表现形式寓意中式设计追求的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的儒家境界。中式设计的玄关隔断多用此月亮窗表现形式以表达对室内微型园林景观的自然境界的追求。
案台摆放一盆松树盆景多寓意祝福长寿,也代表一种精神与秉性。
我分不清那个朝代有省么官?
1、国君 夏、商、周称“后”、“王”、“天子”、“天王”。 官印 战国开始称“皇”、“帝”。(帝本是至上神的称号,皇原本是形容帝的。) 秦开始称“皇帝”,直至辛亥革命才结束。 匈奴称“单(chán)于”、单于妻称“阏氏(yānzhī)”,乌孙称“昆莫”,高车称“候娄訇(fú)勒”,鲜卑、柔然、突厥、回纥(hé)、契丹、蒙古等称“可汗(kèhán)”,简称“汗”;土蕃称“赞普”。 2、宰相 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 *** 职。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宰相是从国君的家臣发展起来的,宰本是君主的总管家的称呼,相是辅助的意思,用家臣的头目管理国事,这就是宰相的实质。宰相的称呼最早见于《韩非子_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的官职起源要更早,楚国设置“令尹”,齐国、秦国设置“相”,宋国设置“大尹”,吴国设置“太宰”即是。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是中国历史上 *** 个杰出的宰相。秦统一后,宰相之职称作“丞相”。 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尚书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发文书的小机关),其长官叫尚书令(宦官担任称中书令)。 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曹 *** 等恢复丞相或相国之职,但是他们自任此职,实权在皇帝之上。 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内廷 *** 出来,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尚书台的长官、副长官都是宰相之职。尚书台由内廷文书机关变为外廷的行政机构以后,为收发文书、起草和传达诏令的需要,另设中书省为文书处理机关,其长官为中书监和中书令,中书监和中书令也是宰相之职。中书省因掌管机要,接近皇帝,其地位比尚书省更为重要,古时有“凤凰池”和“凤池”之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所以三省的长官并称宰相。 隋唐两代,宰相名称有所改变。中书令隋代称内史令、内书令,唐代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等。尚书令因李世民为秦王时曾任此职,后来不置,所以唐代尚书省的长官只有左右仆射(yè)。 北宋另设中书内省于禁中,为宰相的办事机构,称“政事堂”、“中书门下”、“中书”等。宋代枢密院为更高军事机关,其长官枢密使、副使与福相称执政官,与宰相一起合称“宰执”。 明代废除中书省及宰相等职,设立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格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后来这些入阁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 清初仿明制。实际任宰相职务的,是康熙时的“南书房行走”,雍正以后的“军机大臣”。 在各种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为频繁,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这是由君主 *** 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君主既离不开宰相,又最担心宰相权力过重,大权旁落,这是宰相官职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中央各部门长官 *** 机构的划分,大约是从西周开始的。 西周分管部门共有六个: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担任这些官职的人一般都是大夫。 秦汉时期有“九卿”之说,“九卿”是对中央各部门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是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 ①太常(奉常)掌宗庙礼仪,其属下有太史令掌天象历法,太医令掌医疗,博士掌经学传授; ②郎中令掌宫殿门户的守卫,其属下有大夫掌议论,有谒者掌引见传达; ③卫尉掌宫门警卫; ④太仆掌皇帝车马,兼管全国的马政; ⑤廷尉为全国更高司法官; ⑥典客掌接待少数民族事; ⑦宗正掌皇族事务; ⑧治粟内史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 ⑨少府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 九卿之外,有执金吾掌京师治安,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大长秋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九卿加上此三卿即为十二卿。 魏晋以后,尚书机构得到迅速发展。尚书台的总人数由秦时的七人猛增到六十多人,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以后尚书各曹逐渐变为部,到隋唐时确定为六部,唐代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此后一直沿用到清代。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①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 ②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 ③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④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⑤刑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 ⑥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六部取代的秦汉九卿的大部分职权,九卿名称虽还存在,但内容有很大变化,有的甚至完全不同了,如: ①太常称太常寺卿; ②光禄勋称光禄寺卿; ③卫尉称卫尉寺卿; ④太仆称太仆寺卿; ⑤廷尉称大理寺卿; ⑥宗正称宗正寺卿; ⑦大鸿胪称鸿胪寺卿; ⑧大司农称司农寺卿; ⑨太府称太府寺卿。 九寺到清代只剩下五个: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北魏、北齐设置的昭玄寺,以大统、统为长官,是我国 *** 个掌管佛教的专门机构。 隋唐开始设五监。唐代的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①国子监是主管学校教育的机构; ②少府监是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的机构; ③将作监是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机构; ④军器监是掌管军器制造、保管、发放的机构; ⑤都水监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机构。 五监到清代只剩下国子监,而另四监都先后归并工部。在明清时新设钦天监,掌天文历法。除此外,隋唐至清代还先后设立太医院,宗人府等。清代的中央行政部门可以归结为六部、五寺、二监、二院、一府,共十六个机构。 4、武官 西周军政不分,统治者既管行政,也管军事,作战时军队分左中右三军。春秋时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将领称将上军、将中军(又称元帅)、将下军,此是武职设置之始。 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可分为三个方面: ①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将领; ②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 ③领兵作战的将帅。 太尉(汉武帝时称大司马)掌全 *** 事行政。高级武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 魏晋以后,权位更高的大臣出征时往往加以“假黄钺”的称号,有代表皇帝亲征之意;地方军政长官加以“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的权力。武职的幕僚称参军或参军事。 唐朝时,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中唐以后,朝廷组成新的中央禁军共十个: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威军(势力最强,中设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为禁军统帅),各置大将军、将军、龙武、神策、神武等为统军。 宋代正规军都称为禁兵,仁宗时达八十多万人。禁兵由三衙统领,三衙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教练武艺的军官称都教头、教头,单称教头的地位很低。(如林冲)禁兵的调动权在枢密院,由皇帝直接控制。枢密院是军事行政机关,长官为枢密使。在地方路、府、州,设兵马总管或兵马都监(简称都监),或提辖兵甲(简称提辖)。(如张都监、鲁提辖) 元朝成吉思汗时的卫队叫“怯薛”, *** 称怯薛长。忽必烈时,成立左、右、中、前、后五卫亲军,作为拱卫京师的常备军,每卫设都指挥使统领。 明代军队实行卫所制。卫是基本的军事编制,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其长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旗下还有总旗、小旗。皇帝的亲军从十二卫增至二十六卫,锦衣卫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的军队分为八旗与绿营两个 *** 。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绿营兵也称绿旗兵,是清入关后招募 *** 组成的。管辖绿营兵的称九门提督。驻防各地将军的职衔都冠以所驻地名,如盛京将军、伊犁将军等。清代为 *** 农民 *** 而在地方临时招募的兵卒称为“勇”,其军队称为“勇营”。曾国藩和李鸿章建立的湘军和淮军就是清 *** *** *** 军的主要武装。 5、监官与谏官 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耳目)。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也通称言官。 监官最早设于战国,当时由君主的秘书——御史兼任。 秦与西汉设立御史府, *** 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为辅佐。在内廷保管档案并督促百官的,称侍御史;出外监察郡县的称监御史。遇有特别紧急情况的,皇帝临时派遣有诛杀之权的御史,称为绣衣御史,或称绣衣直指。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御史府改为御史台,御史中丞为长官,转属少府,成为专门的监察机关,别称宪台。从此之后,御史为监察官的专称。 魏晋以后,御史台从少府 *** 出来,成为全国性的监察机构。 唐代御史台分为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各省设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长官,掌司法与监察,有监司之称。 清代都察院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长官。 谏官的设置比监官早。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 秦汉时有谏官之设,但是没有专门的谏官机构。汉代置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官职,都属光禄勋,掌议论,侍从皇帝,顾问应付。东汉侍中、中常侍成为正式官称,属少府。 隋朝改侍中为纳言,武则天时增置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 宋改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置谏院,作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司谏、正言为其所属。 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或名实俱亡。 6、君主的秘书与文学侍从 秘书是指在君主左右从事文字图书等工作的官员。君主的秘书是从史官的职务分化、发展出来的。战国时期君主的秘书有御史、主书、掌书、御书、尚书等不同的称呼;为备君主随时咨询的文学之士称为学士、博士、博闻师等。 秦汉时的御史大夫为秘书之长,属兰台。兰台是宫内收藏图书和档案的地方。 西汉的麒麟阁、东汉的东观(guàn)都是禁中藏书之所,皇帝命别的官员入掌其事。东汉置秘书监,太史令仅掌天文历法,无修史之职。史书的修撰,由皇帝临时指定文学之士在东观进行,称为著作东观。汉宣帝召集名儒讲经于石渠阁,汉章帝召集名儒讲经于 *** 观,此时为侍讲之始,有讲郎之称。记载皇帝的言行,(修起居注)多由宫内女史担任,也有皇后亲自撰写。 隋唐时以中书省之中书舍人掌制诰(撰拟诏旨)之职。中书舍人的职称,有多次的改变,隋至唐初称内史舍人、内书舍人,武则天时称凤阁舍人,简称舍人。 翰林院之设,始于唐代,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文学之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诏,又改为翰林供奉,后改为学士,置学士院,入院的称翰林学士。 唐代的秘书省曾改称兰台、麟台。北齐始设史馆,唐太宗以史馆为宰相兼领职所,称为监修国史。唐又在门下省设起居郎,掌修起居注之事。唐初置弘文馆,掌四部书及其他图籍。开元年间,又设集贤殿书院,以宰相一人为学士,掌刊辑经籍、撰集文章,缮写御本等。弘文馆、集贤殿书院的学士也受命参与机密,草拟诏旨。中唐以后,皇帝对学士的礼遇,常超过宰相。 宋代对学士尤为重视,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或称翰苑、禁林,因地在宫禁,待遇优异,号称玉署、玉堂。北宋沿唐制,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其官员并称馆职,为文臣清要之选。南宋初罢史馆,置国史院与实录院,二者分合不定,中期后并置。辽、金均置国史院。 元置翰林兼国史院,翰林学士兼修国史。 明代将制诰、著作、修史、图籍等职都合并于翰林院,别称词林,从此翰林才成为文学之士的专称,翰林院也正式成为外朝官署。 清初置文馆,处文学侍从之臣,称为文馆大学士。后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内国史院掌记注皇帝起居、诏令,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掌撰拟对外文书及敕谕、祭文等;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为皇帝进讲,为皇子侍讲。 7、学官 学官又称教官,是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传说夏代就有学校。最早的学校叫庠(xi_ng)、序、校,以教武艺为主。 西周的学校有大学、小学之分。天子的大学叫辟(b_)雍,诸侯的大学叫頖(泮p_n)宫,以师氏掌教武艺,以乐正掌教诗书礼乐,以司成为掌学之官。 秦及汉初有博士官。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设五经博士,从此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成为一种教职。西汉有博士仆射为其首领,东汉改称博士祭酒。博士讲学的地方称太学,博士弟子称太学生,博士就是当时的大学教师之称。郡县也普遍设立学校,郡国曰学,县邑曰校,乡曰庠,聚曰序。 北齐始立中央专门的教育机构,称为国子寺,主官为祭酒。 隋炀帝改国子寺为国子监。所属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各置博士。 藏书与讲学相结合的书院,出现在五代,兴盛于宋代,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受业者称创办者为山长。 明国子监与国子学合一,清代国子监沿袭明制。光绪年间改设学部,各省设提督学政,简称学政,也称督学使者,别称学台。学政为一省教育事业的更高长官。 8、宫廷事务官 宫廷事务馆是指为君主及其家室服务的职官。这类职官起源于君主的家臣,夏商已有臣、尹、宰等家臣之称。 明代无总管宫廷事务的机构,宫廷事务由宦官和女官分掌。宦官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等共二十四衙门,各有提督 *** 、掌印 *** 等官。 清代设内务府为总管宫廷事务的机关。内务府管辖的机构有七司三院。除七司三院外,还有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处、织染局、御茶膳房、御药房、养心殿造办等处。 9、地方长官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战国时期,郡的长官称守(或太守),县的长官称令。秦统一后,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 汉代列侯所食县叫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叫邑。侯国的行政长官称相。汉武帝初置十三州,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有时称牧)。 北齐县分九等,长官都称令。郡长官仍称太守。州长官称刺史。 唐初置十道,玄宗时增至十五道,为监察区,每道设观察使(按察使、采访使)。唐代的军区置都督府,都督加使持节称节度使。节度使初设于边镇,后遍设于内地。节度使一身兼军事、行政、督察三种职务,成为权力很大的地方军政长官。 宋代的地方行政,又有新的变化。朝廷派朝官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州的行政长官称权知某州军州事,简称知州。 辽代州的长官为节度使,或观察使、或团练使、或防御史、或刺史等。县的长官为令。 明代省的下一级政区为府,府的地位相当于汉代的郡、唐代的州。府的长官称知府,京府则称府尹。州有两种:一种是直隶州,与府同级;一种是散州,与县同级。州的长官称知州,县的长官称知县。 清代的地方行政大体沿袭明制而略有不同。在省一级,正式以总督或巡抚为更高长官。总督、巡抚并称封疆大吏,或称疆臣、疆吏、岳伯。乾隆时,管辖府、州的高级行政长官通称道员,别称道台、观察。清代在新开发地区又创设厅的建置,其长官为同知或通判。 10、佐官、属官与胥吏 协助长官处理各种具体事务的官员为佐吏、属吏或胥吏。 秦汉从中央到地方的官署大都设置丞,为最重要的佐官。 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省、门下省、秘书省等部门的佐官或属官多称郎、侍郎、郎中、员外郎等。秘书省有秘书郎、著作郎、校书郎等。 宋代在州、府衙门里设置通判,即共同处置政务之意。宋宫廷中有一种供奔走使令的吏役,称为快行,也叫快行家。在内外衙署,又有叫做孔目、押司的吏职。(如宋江) 明清地方官府衙门的吏役有所谓“三班六房”。三班指快、壮、皂,为杂役,快专管缉捕;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办理具体事务的书吏。从督、抚到州、县,还要聘请若干有学识的人才,帮助自己处理各种事务,称为幕僚,也称为幕客、幕友、幕宾、师爷等。 11.试官、加官与赠官 汉代职官制度有规定:职官初任都要试用一年,称守。以职位低的人暂代较高的职务称行。一个人同时担任两种职务叫兼。以较高职务的人兼管较低职务的事叫领或平。在本官之外加特定官号和增加新的职务的叫加官。 魏晋南北朝时期,奉命征讨的军政长官,加“假黄钺”、“使持节”、“持节”、“假节”等称号的,权任更重。驸马都尉原是侍从官的一种,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驸马。 唐代加官、加职、加衔等制度运用得更加普遍。唐代无固定的加官称号,凡在正式官职之前加“检校”二字的,一般都是加官。唐见习、试用之职称里行使(或称里行)。以官阶低的人任较高职务的称“守某官”,以官阶高的人任较低职务的称“行某官”。 宋代的职是指殿、阁大学士、学士、直学士、待制等荣衔,通称为侍从官。官员以加学士等衔号为荣。如包拯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龙图阁的学士等衔当时各有俗称:学士称老龙,直学士称大龙,待制称小龙,直龙图阁为假龙。宋代的官场风气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正相反:重文抑武。 12.爵、勋、品、阶 爵、勋、品、阶表示职官的等级。 爵 一般称爵位,是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一种尊号,多根据血缘亲疏或功劳大小来授给,长期不变,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世袭。 西周的爵位有诸侯、大夫、士 *** 。 战国时期各国的爵位有君、侯、卿、大夫等。执圭是楚国特殊的爵称。战国时的爵称大都与官职分开,有的只有爵称而无官职。 汉代宗室封爵有王、侯二等,功臣封爵有二十等。 魏晋以后,历代宗室和功臣的封爵大多以王、公、侯、伯、子、男为号。王有亲王、嗣王、郡王之分。亲王只分给皇子和皇帝的兄弟,嗣王指亲王嫡子继承者,郡王次亲王一等。 汉时,皇帝之女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唐代诸王之女称郡主。清代皇后生女称固 *** 主,妃嫔生女称和硕公主,皇族女儿称格格,亲王之女称和硕格格,即郡主。公主的丈夫,魏晋以后皆加驸马称号,清代则称额驸。 勋 通称勋官,是为奖赏有功人员而定的称号。其制始于北周,本以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到唐时定制,共有十二转,转多为贵,受勋者即称勋官。 明代有文勋十级,武勋十二级。 清代勋官合并于爵位。 品 是指官的等级。 西周时官有九命之别,九命更高,一命更低。 汉代以禄秩的多少来表示官的等级,如万石、二千石、千石、八百石等级别。每一种官职都有固定的俸禄级别,所以有时以俸禄级别指官职,如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二千石遂为郡守的通称。 魏晋开始,官分九品,以一品为高。 隋代自九品至一品官,称为流内,不入九品的称为流外。流外也有品级,用以安排胥吏,明清则总称为不入流。 阶 即阶官,又称散官,宋朝称寄禄官,是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阶位和称号。 有些官称并无实际职务,只是授予年老有病的旧臣或有一定勋劳的人,只作为领取俸禄和享受某种礼遇的依据,而不负实际责任,这样的官叫做散官。 编辑本段官职的任免升降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1)迁:调职位、调动,一般指升官;左迁则为降职调动。 (2)谪:降职并远调。 (3)拜:授给官职。 (4)授:授予官职。 (5)擢(zhuǒ):选拔,提拔。 (6)除:免去旧职而任新职。 (7)罢:罢免、停职。 (8)免:免除官职。 (9)黜:废黜,贬退,也用于剥夺王位或太子的继承权。
乾隆为什么不立令妃为皇后?
嘉庆的生母令妃魏佳氏是乾隆在嫡妻富察皇后去世后最受宠妃嫔,也是乾隆在与第二任皇后辉发那拉氏反目成仇之后,后宫中实际的女主人。她十年之中为乾隆生育了六名子女,可以说是乾隆独宠她一人,可是就这么宠爱她,但乾隆却始终没有在她生前将她立为皇后,这又是为何呢?其实乾隆不是不想立她为皇后,他是不敢也不能在她生前将其立为皇后。
乾隆不可能为了令妃不顾国家大局令妃魏佳氏虽然姓魏佳氏,实际上她只姓魏,她是地道的 *** 八旗出身,她的家族出身于正黄旗汉军包衣,她的先祖魏国贤本隶属于明末皮岛总兵毛文龙所部耿仲明麾下,后来毛文龙被明末蓟辽督师袁崇焕诛杀后,耿仲明率部渡海投降了清太宗皇太极,而令妃的先祖魏国贤就是这时候跟着耿仲明一起投降了清朝。
后来耿仲明为清朝屡立战功成为清初异姓藩王之一,他的部属也都跟着他被纳入八旗,都隶属于正黄旗汉军。后来令妃的先祖魏国贤受到清初的“逃人法”牵连,整个家族及其部属全部被摄政王多尔衮贬籍到了满洲正黄旗包衣,因此魏氏家族从此世代成为内务府包衣奴才身份,也因此魏氏家族避免了卷入后来的“三藩之乱”中。
魏氏家族成为内务府上三旗的包衣奴才之后,也逐渐被满化,另外,雍正的爱妃敦肃皇贵妃年氏也就是影视剧中的年世兰按亲戚关系算,还是令妃的亲表姑,令妃的祖母年氏是名将年羹尧和年妃的亲姑姑,因此令妃按血缘关系算是年妃的表侄女。
令妃比乾隆小了整整16岁,她大概是在乾隆九年(1744年)进宫,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令妃进宫时是什么身份,但是史书中提到“充入宫中”,这一个“充”字,再结合魏氏家族的低微出身,就能明白令妃入宫时是以宫女的身份被选入宫,只是后来她发迹了,史书中为尊者讳,没有明确记载她入宫时的宫女身份。
虽然不知道历史上的令妃当宫女时服侍的是哪位女主人,但是历史上的令妃确实也如电视剧《延禧攻略》中那样是受到乾隆原配妻子富察皇后的推荐,才得以获得侍寝乾隆的机会,因此才获封为魏贵人,之后不久又被晋封为令嫔。
这个“令”字其实很有寓意,“令”字出自《诗经·大雅》中的“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寓意着美好,由此也可见令妃给乾隆留下的印象很不错,所以才获得了如此封号。
不过令妃却高开低走了,虽然最初她晋升得很快,不到半年就从宫女晋升为嫔,但她却并不十分得宠,因为这期间令妃一直没有给乾隆生育子女。
乾隆十三年(1748年)富察皇后去世,令妃又开始逐渐受乾隆喜爱,这一年被晋升为令妃。在清朝只有皇后、皇贵妃、内务府大臣才有资格向皇帝推荐侍寝的宫女,令妃很可能是受到富察皇后的喜爱被推荐给乾隆侍寝,而乾隆碍于富察皇后推荐,不好意思过分宠爱令妃,所以富察皇后在世时,乾隆很可能故意没让令妃受孕。
事实也证明在富察皇后去世时,乾隆就越发喜爱令妃,他曾经写了不少诗来感念富察皇后把令妃推荐给了自己。不过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虽然逐渐开始宠爱令妃,却没有让她成为皇后,而是让娴贵妃辉发那拉氏接替富察皇后成为了第二任皇后。
富察皇后可以算是乾隆一生的白月光,他挑选辉发那拉氏成为继任皇后,也是因为辉发那拉氏身上有着富察皇后那温婉贤淑的气质,辉发那拉氏的封号为“娴”字,这个字也寓意着恬静温柔的意思,因此辉发那拉氏的气质必定与富察皇后相似,所以乾隆用她成为了替代品。
不过辉发那拉氏后来让乾隆失望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在南巡途中辉发那拉氏与乾隆发生了不愉快,她十分刚烈的以断发形式顶撞了乾隆,在满族习俗中,女子头发最为珍贵,只有在国丧和丧夫、丧父时才能断发,因此辉发那拉氏的断发之举让乾隆对她的好感一扫而空,并且还十分恼火。
乾隆本打算废了辉发那拉氏的皇后之位,但是皇帝废后关乎国家大事,朝臣们是有权利发表意见的,辉发那拉氏当时没有大失人心的过错,很多遵守礼法的汉臣都想问乾隆以什么过错理由废后,但乾隆却对辉发那拉氏为何顶撞自己三缄其口,乾隆不肯说,而辉发那拉氏平素又没有大失人心的过错,因此群臣都反对乾隆废后。
乾隆碍于群臣反对,因此只得打消了废后的打算,但是他只是名义上没有废除辉发那拉氏的皇后之位,可他派人收回了辉发那拉氏的的皇后册宝以及皇贵妃、贵妃、妃公四份册宝,还将辉发那拉氏所居住的翊坤宫中的宫女和 *** 裁撤了大部分,辉发那拉氏虽然保留了皇后的名分,但实际待遇就如同被打入冷宫中一样,她的皇后之位是不废而废了。
而辉发那拉氏被不废而废之后,更大的受益者就是令妃,此前乾隆比较宠爱的慧贤皇贵妃和淑嘉皇贵妃以及纯惠皇贵妃都已经去世,令妃也早已被晋封为令贵妃,而辉发那拉氏与乾隆闹翻之后,后宫之中就属令妃地位更高,因此她直接被乾隆晋升为皇贵妃,并以此身份统摄后宫事务,成为实际上的后宫皇后。
皇后在世时皇帝册封皇贵妃,这是自康熙朝之后清朝历史上就罕见的事情,在后宫等级中皇贵妃的级别仅次于皇后,相当于副皇后,只有一个名额。清朝自康熙之后就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皇后在世时为了尊重皇后,绝不能册立皇贵妃。
但是辉发那拉氏还在世,名义上还是皇后,乾隆就册立了令妃为皇贵妃,这明显就是把辉发那拉氏的皇后权力剥夺了,也代表着将辉发那拉氏不废而废。
因此后人按照获得利益更大的人最有嫌疑来判断,都认为令妃在辉发那拉氏与乾隆闹翻的事情中有一定的关系,确实令妃嫌疑也很大,她似乎有与辉发那拉氏争宠的嫌疑,令妃为乾隆生育的四子二女六名子女全都是在辉发那拉氏成为皇后之后,这不能不让人猜测是不是令妃获得乾隆独宠,而辉发那拉氏做为皇后吃醋,亦或者令妃获得了乾隆独宠,又想再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地位。
不过不管是辉发那拉氏吃令妃的醋惹怒了乾隆,还是令妃想把辉发那拉氏整掉自己来替代她,史书上都没有明确记载,也只能是后人猜测而已了。
辉发那拉氏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抑郁去世,她虽然生前保留了皇后名号,但死后却没有得到皇后葬礼,也没有被葬入到乾隆的裕陵之中。
令人不解的是在辉发那拉去世后,乾隆明明可以名义上再册立一位新的皇后,而已经贵为皇贵妃的令妃则是不二人选,但他却一直宁可皇后之位空着也没有再册封令妃为皇后。
其实也很好理解乾隆不能立令妃为皇后的想法,因为清朝是满清的天下,是满族人统治的政权,在乾隆之前,清朝的历任皇后就没有是 *** 出身的,何况令妃的家族还是八旗包衣出身,如此低微的出身怎能成为皇后。
因此如果乾隆想将令妃册立为皇后,他很难向满清王公贵族交代,毕竟册立皇后是国本大事,乾隆也是要与满清的王公贵族商议的。
而如果乾隆执意册立一个汉军包衣家族出身的女人为皇后,那势必会引起满清王公贵族的反对,甚至进一步影响到统治阶层的团结,所以乾隆又不是唐高宗李治,敢不顾群臣反对执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他即便再喜爱令妃,也不能置国家政局于不顾。
所以乾隆不可能为了令妃不顾国家大局,虽然乾隆在令妃在世时没有册立她为皇后,但他尽可能地让令妃拥有了等同于皇后的权力,在辉发那拉氏去世之后,乾隆没有再立皇后,他一直让令妃以皇贵妃的身份统摄后宫事务,令妃在当时也等同于皇后,只是没有皇后的名号而已。
乾隆为了嘉庆也不敢立令妃为皇后除了令妃的出身让乾隆不能立她为皇后,还有就是她的儿子嘉庆让乾隆不敢立她为皇后。令妃给乾隆生育了四个儿子,其中两个夭折,长大成人就只有皇十五子颙琰也就是嘉庆和十七子永璘。
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时,年仅14岁的嘉庆被乾隆秘密册立为皇储。在嘉庆被秘密册立之前,乾隆曾经两次秘密册立过皇储,分别是皇次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这两位皇子都是富察皇后所生的嫡出之子。
乾隆在刚即位时就立刻秘密册立了永琏为皇太子,但是很可惜,永琏在9岁夭折,后来富察皇后又生育了皇七子永琮,乾隆正准备将永琮秘密册立为皇储,不过很可惜永琮2岁时也夭折了。
在永琮去世不久之后,富察皇后也经受不了两次丧子之痛的打击去世了。至此乾隆的嫡妻和嫡子全部死光,乾隆十分悲痛,他在此期间曾多次对朝臣说清朝自清太宗皇太极起就没有嫡子能继承皇位,所以他继位后就决心从自己这里要由嫡子继承皇位,因此乾隆对大臣们公布自己曾经秘密册立永琏为皇储,后来又准备册立永琮为皇储,但二子都夭折了,让他十分悲痛没能由嫡子继承皇位。
所以在大家都明白了乾隆内心有嫡子立储的情结,如果乾隆册立令妃为皇后,那就等于把嘉庆的皇储身份暴露出来了,毕竟令妃只有这么两个儿子,永璘年纪十分幼小不适合成为皇储,那年长的嘉庆肯定就是皇储了。
清朝自雍正起就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就是吸取了康熙晚年诸子争位的教训,所以采取秘密立储制度,避免皇储成为众矢之的。
乾隆此前对外就表露过嫡子立储的情结,如果他要册立了令妃为皇后,那不就是明摆着告诉大家嘉庆是皇储。
因此乾隆出于对嘉庆的保护,他也不敢立令妃为皇后,后来乾隆为了迷惑外人,他甚至同时表现出对黄十一子永瑆和嘉庆的喜爱,永瑆和嘉庆晚年都深得乾隆的器重和喜爱,因此当时外界都猜测乾隆的皇位继承人很大概率是在二人之中诞生,但实际上永瑆虽然才华横溢,可他偏于文弱且优柔寡断,这点十分不被乾隆所喜。
所以一直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令妃49岁去世,她也没能得到皇后封号,她只被乾隆追谥为令懿皇贵妃,不过虽然令妃到死都是以皇贵妃身份去世,但她的葬礼相比以皇后身份去世的辉发那拉氏可气派得多。
辉发那拉氏死后没有得到皇后封号,而且被乾隆特意下旨以皇贵妃礼仪举行葬礼,不举行国葬,不准陪葬帝陵,不设神牌,没有享祭,实际上她的葬礼远比皇贵妃等级还要低得多。
而令妃去世时是皇贵妃身份,本应以皇贵妃葬礼下葬,但是乾隆却赐予了她超乎皇贵妃等级的葬礼,她的葬礼规模近乎于皇后,乾隆特意命不少的王公贵族为她戴孝出殡,虽然没有明面要求举行国葬,实际上王公贵族戴孝送葬几乎就等同于国葬规格了,而且乾隆还特意命人把令妃葬入自己的陵寝裕陵之中,相比辉发那拉氏的葬礼,令妃的葬礼更像是皇后葬礼,因此在乾隆心目中令妃虽然没有皇后之名,实际上与皇后没有区别。
后来到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乾隆在这一天正式对外公布了皇储为嘉庆,并宣布第二年自己将让位给嘉庆,同时下旨追谥令妃为孝仪纯皇后,令妃由此成为乾隆第三任皇后,只不过这个皇后之名却是她在死后才获得的,她也是清朝历史上唯一的汉族血统皇后。
嘉庆二年(1797年)已经成为太上皇的乾隆,特意以太上皇名义给皇帝嘉庆下了一道圣旨,乾隆叮嘱嘉庆在自己死后一定要把自己和富察皇后以及令妃三人的神主牌位供奉在养心殿的佛龛中,只有皇后的神主牌位才能让后世皇帝供奉,由此可见在乾隆心目中令妃早就是皇后了。
乾隆给予令妃的待遇其实与皇后几乎相同,只是在生前差了她一个名号而已,因此嘉庆在继位之后常以此自夸,嘉庆称自己是清朝历史上 *** 位以嫡子身份继位的皇帝,当然,后世并不认可嘉庆的嫡子身份,毕竟令妃生前没有皇后名号,实际清朝历史上 *** 位以嫡子身份继位的皇帝是嘉庆的嫡长子道光。
由此也可看出虽然乾隆给予了令妃实际等同于皇后的权力和待遇,但是就差这一个名号,就让她的儿子嘉庆的嫡子身份都不被后世认可,可见这一个名号有多么重要。
所以乾隆出于保护嘉庆的目的,他也不敢立令妃为皇后,但是在乾隆心目中令妃其实早已经就是皇后了。
写在最后因此乾隆在令妃生前没有立她为皇后,主要是有两点原因,一个是出于对令妃的爱护,毕竟令妃的汉族血统以及家族出身低微,乾隆如果把她置于皇后之位会引起满清王公贵族对她的不满;另一方面就是乾隆出于对秘密册立为皇储的嘉庆保护,令妃不成为皇后,秘密立储才能继续保持神秘。
其实令妃的一生已经足够完美了,除了寿命短点,她得到了乾隆后半生的宠爱,她的家族后来也因她被乾隆特意抬籍到了镶黄旗满洲,整个魏氏家族彻底成了满洲贵族,儿子成了继任皇帝,她生前还拥有皇后的实际权力,死后也得到了皇后的待遇和名号,这样家族出身低微的女人却在封建时代走向了所有女性梦寐以求的人生巅峰,这基本就属于一部灰姑娘逆袭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