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字取名好不好 女孩取名字钦寓意-描写学生优秀品质的成语有哪些
钦字取名好不好 女孩取名字钦寓意,描写学生优秀品质的成语有哪些?
聪明正直[cōng míng zhèng zhí]: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
造句:他们看上去活力充沛,聪明正直,创作了优美的民间艺术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
德才兼备[dé cái jiān bèi]: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造句:踏实做事,诚实待人,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幼儿教师。
蕙心纨质[huì xīn wán zhì]:心灵如蕙草芬芳,品质似纨素洁白。比喻品行高洁。、
造句: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
良金美玉[liáng jīn měi yù]:比喻文章十分完美。也比喻人道德品质极好。
造句:首饰柜台展示的良金美玉令女孩子们爱不释手。
淑质英才[shū zhì yīng cái]:淑:善良;英:非凡。善良的品质,非凡的才能。
造句:别看他年纪轻,通过他处理的几件事,就可知他是不可多得的淑质英才。
璞玉浑金[pú yù hún jīn]: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造句: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金玉其质[jīn yù qí zhì]金玉其质:质:本质,品质。指人的品质高洁。
造句:不惟金玉其质,亦且冰雪为心。
广西北海好玩吗?
我觉得北海非常值得去,特别是想去海边旅行的朋友。
我五一期间就和女朋友去了北海,这时候的天气特别的好,微风吹着海风拂过脸庞,很舒服的感觉。
我们来北海玩了三天,下面具体说说我们的行程。
*** 天:北海老街-海底世界-冠头岭森林公园-北海老街。北海老街这是一条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街,道路两旁布满了英法德等国家的领事馆旧址,所以整条街都极具异国风情。走在开满鲜花的路上,拍些中西合璧的各式骑楼,吃着虾饼,香辣花螺等小吃,非常惬意。
2.海底世界
各种各样的生物让人大开眼界,有热带鱼,虾,蟒蛇,水母,珊瑚,海马,企鹅,海狮,鳗鱼等海洋生物;也有猴子,蜥蜴,鹦鹉,孔雀,白鹭等陆地生物;还有各种珍惜的海洋动物标本;也有海狮,美人鱼,企鹅等表演,让人应接不暇,呆上一下午都不够;还有通道通向沙滩海边散散步。3.冠头岭公园
处于北海最西边,可以来这里边漫步在礁石海滩,边看着日落海平面的美景。这里还有一个礁石龟,可以拍照合影。这也是很多人拍婚纱照和艺术照的地方,因为这儿有灯塔,礁石,悬崖,大海和夕阳,拍出来的景色特别的唯美。
第二天:金海湾红树林区-北海银滩旅游区-侨港风情街1.红树林景区
这是个风景优美的湿地景区,在这可以欣赏到茂密的红树林,也能看到成群的水鸟,还能体验到赶海,拾贝,抓蟹等渔民生活,非常好玩。
2.北海银滩旅游区
闻名于世的北海银滩,这有温暖的阳光,洁白的沙滩,碧蓝的海水,蔚蓝的天空,树影婆娑的椰林,轻抚脸庞的微风,身心都非常舒适。还能玩坐摩托艇,沙滩摩托,潜水,挖螃蟹等活动,在这可以玩上一天。
3.侨港风情街
北海更高人气的步行街,极具海边风情,到处都是吃海鲜跟喝糖水的地方,还有各类海鲜干货,人气非常旺。
第三天:涠洲岛
这是个火山死岛,有各类火山后遗留下来的沙滩,岩石,悬崖等景观,非常适合拍婚纱照和 *** 集。岛上也非常悠闲,散散步拍拍照,也可以租辆自行车环岛游,呆过慵懒的一天。
注意:上岛得提前订票,一个钟一班船,最晚一班是晚上六点,回来陆地最晚是下午五点二十分,要注意时间,下面附上乘船信息。
总体来说,北海还是很适合过来度假的,这里的物价比三亚青岛便宜多了,温度相对三亚也不高,旅游体验也很丰富,吃的也极具特色,景点各有各的特点,不会重复,比如银滩的白色沙子,海底世界的各种海洋和陆地动物,老街的中西结合骑楼,侨港风情街的异国风情,冠头岭公园的礁石悬崖,涠洲岛的火山岩等,每个景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推荐五一过后来体验。王者荣耀好听的备注语?
王者荣耀好听的备注: *** 漂亮女孩子的哥哥,臭哥哥,北鼻, *** 傻的小傻瓜,猪猪女孩,皇兄,小懒猪,皇妹, *** 漂亮的女孩子的男朋友,带我反的大佬,小小钦的未来老公,反骨仔,好大儿,我的小崽崽,未来老婆,我更爱的小女孩,嘿嘿嘿嘿嘿
宋朝 *** 名妓李师师结局如何?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农民 *** 此伏彼起,宋徽宗、蔡京、童贯统治集团想乘辽朝衰亡之际,采取联金灭辽的战略,夺取五代后晋割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以建立“万世功业”。
公元1125年3月26日,辽天祚帝在应州被金人完颜娄室等所俘,宣告国祚200余年的辽朝灭亡。
宋朝和金朝一开始的合作是齐心协力的。但是他们忘了一个唇亡齿寒的道理。辽朝灭亡后,宋朝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却等来了金朝的矛头。
金朝灭掉辽朝以后,没有了后顾之忧,转过头来开始了对宋朝的进攻。
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
由于这是在宋钦宗靖康二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所以史称靖康之变,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靖康之变发生后,金朝除掠走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
宋朝的皇室成员都被掠走了,剩下的老百姓都当了 *** 奴。
遭此剧变以后,老百姓的苦日子就来临了。
老百姓的生活是这样。那么当年名冠京城,红极一时的名妓李师师,最后到了何处?
关于她的下落, 有一种说法。
在金人围攻汴梁时,宋钦宗不敢反抗,只好按照金人的要求,挖地三尺,将都城的金银财宝和女人悉数送至金营。
后来汴京被破,金人早就听说过李师师的美貌,点名要她。
此时的李师师东躲 *** ,最后还是没有躲过,被傀儡皇帝张邦昌找到,送到了金营。
得到如此绝色的女子,金军的将领当然不肯放过,要强行一亲芳泽。
李师师虽然只是一个歌姬,但这时表现出极强的民族气节,她奋力抗争,宁死不从。
在反抗无果后,先是吞金簪 *** ,未果后又将金簪折断而食,最终香消玉殒,魂断金营。
那么这个说法是史实吗?其实这都是野史中的传说而已。
为什么有这个传说?
因为徽宗、钦宗二帝,对待金人的欺凌,实在过于软弱。
堂堂的一国之君,居然做了金国的阶下囚,可谓是丢尽了国人的脸面,所以,老百姓为了讥讽这些贪生怕死之辈,演绎出一个青楼女子奋力抗争故事来。
这个故事的寓意非常清楚,那就是在面对外辱时,普通百姓都有以死抗争的勇气,而这些所谓的皇室成员、达官贵人,却连以死明志的骨气都没有,他们实在连一个 *** 都不如!
既然说这只是野史的一个传说,那么在汴京城破后,李师师到底去了哪儿呢?
其实,李师师和大部分的老百姓一样,为了躲避战乱,从北方逃到了南方。
一说到青楼,大家很可能要往别的地方想。其实那是大家的一种误解,在这里有必要做一个普及工作。
宋朝的青楼是一个充满了文化氛围的地方。在那里有诗,有酒,有曲,有艺。并不如大家所想象的,里头充满的都是 *** 。
青楼里的女子,多指卖艺不卖身的 *** ,古代 *** 中只有娼妓是卖身的,歌妓,舞妓等 *** 一般都是不卖身的,称为清倌人。
有极少卖身的,称为红倌人。但是她们的档次都非常高,个个多才多艺,并且接待的都是些达官贵人,风流才子,一般人别想染指。
如果说是纯粹做皮肉生意地方,统称为称为“窑子”,档次就很低了。
文人墨客来到青楼,主要还是一种情绪的释放,他们在这里吟诗诵词、弹琴唱曲并且欣赏歌姬们甜美的嗓音、妙曼的舞姿,自然是一种别样的艺术享受。
李清照当然是清倌人,她有颜、有文、有艺,还有情趣,所以来捧场的文人很多,自然就红了起来。
可以这么说,当年北宋最著名的青楼女子,莫过于李师师了。她先后与张先、晏几道、秦观、周邦彦等人都留下过缠绵悱恻的故事。
由于声名远播,都传到了皇宫里。宋徽宗听说了,铁了心的要一睹芳容,于是离开森严的皇宫禁地,来到了青楼。后来的结果自然是和李师师演绎了那么一段艳丽的故事。
但是这个时间并不长,就被金人的炮火给打断了。
在靖康之变前几年,宋徽宗一个是年老体衰,再一个因金人的咄咄逼人,整天弄得他焦头烂额的,使他不厌其烦。
后来他干脆连皇帝都不做了,还哪有那么浓的兴趣再搞些风花雪月之事?所以逐渐的就和李师师失去了联系。
而李师师呢?在靖康之变中,她的家产尽被抄没,在京城也没法呆了,于是趁乱离开了汴京,随着大队的人流南下,跑到湖湘一带谋生。
我们可以在一些诗人的诗句中,寻找到李师师的芳踪。
南宋诗人刘子翚写了一组《汴京纪事》的诗,其中有一首专门提到李师师: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就是:帝京当年是多么地繁华热闹,回想起来,使人无限地伤感;李师师也老了,漂泊流落在湖湘的民间。
旧时的舞衣与檀板都黯然失色,饱受了风蚀尘染;有谁相信,她当年轻歌一曲,竟能使君王倾倒迷乱?
俗话说,孤证不立。光凭刘子翚的这么一首诗,没法确认李师师就在湖湘。但是我们再拿出别人的证据,就不由得大家不相信了。
靖康之变后,从北方逃往南方的人很多,这里头就有著名的词人朱敦儒。
他当年在汴京的时候,文人雅聚时,曾经欣赏过李师师曼妙的舞姿,婉转的低吟,所以对李师师印象很深刻。
来到南方,文人之间也少不了一些雅聚。有一次他受邀参加一个宴会,在这里,不期偶遇了李师师。
同是天涯沦落人。此时两个流落他乡的北方客在此相遇,真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触。他们共同回忆起当年汴京的繁华美景,对比今日的孤苦伶仃,不由得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于是李师师献艺,特地为朱敦儒吟唱了一首当年汴京的旧曲,歌声中充满了对目前颠沛流离生活的哀怨。
那朱敦儒是词人,听了李师师这幽怨的倾诉,也唤起了他心中的万千思绪,于是为李师师写了一首《鹧鸪天唱得梨园绝代声》相赠:
唱得梨园绝代声。前朝惟数李夫人。自从惊破霓裳后,楚秦吴歌扇里新。
秦嶂雁,越溪砧。西风北客两飘零。尊前忽听当时曲,侧帽停杯泪满巾。
这首词的大意是:北宋末年,在梨园中唱得 *** 的,要数名妓李师师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惊破了朝廷的霓裳羽衣曲,我们的师师也就此流落到江南,在她的歌扇中新增添了南方听众喜欢的吴楚歌曲。
听着北飞大雁的哀鸣和南方妇女的捣衣声,在西风中,我们两个流落南方的北客,痛感自己的飘零生活。我在酒桌上忽然听到北方熟悉的乐曲时,不禁黯然放下手中酒杯,忍不住泪水沾满了衣巾。
由以上的证据可以充分证明,李师师的确是南渡到了湖湘。
但在经受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再加上岁月的磨蚀,李师师现在已经年老色衰,不复当年的风采了。
最后的结局,必然是寂寂无名的终老于南方的市井间。
参考资料:
《宋史》元·脱脱
《金史 》元·脱脱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唐圭璋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我想知道历史上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故事?
民国官场“不倒翁”谭延闿虽然混得风生水起,可他的母亲李夫人,曾是个通房丫头。如果不是儿子有出息,作为小妾的她,在谭家并无地位,反而在24年里,只能在一旁站着伺候,看着丈夫和正室吃饭。
谭延闿是湖南茶陵人,也是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学识渊博,曾经参加过清末时期的最后一次科举,并且在此次考试中获得了 *** 名的成绩,得到了会元的荣誉称号。要知道在清朝的历史中,往前数200年,湖南都没能出过一位会元,而谭延闿却是为家乡填补了空白,让其增光添彩。
除却在学问上的成就,谭延闿在仕途上也是顺风顺水。官场上的得意在于谭延闿的为人处世之道,他八面玲珑,轻易不会得罪人,处理起事情来也是周到全面。
一、八面玲珑,谭延闿那令人称赞的过往谭延闿的优秀在于其母亲李夫人的辛勤培养,从小李夫人就对这个天生聪慧的儿子寄予了厚望。虽然自己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她的眼光深远,知道想要搏出未来就必须要在成长的阶段付出努力。为此,她对谭延闿很是严格,总是要求谭延闿要比旁人更加懂得吃苦。
李夫人的身份特殊,在家中总是要谨言慎行。谭延闿则是在母亲身上学习到了这一点,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在仕途之上,他都习惯了察言观色,有人争吵之时,他便是以和事佬的形象出现。也是因其格外圆滑的个性,造就了他在官场上一生不倒的传奇。
*** 与谭延闿的关系很好。在谭延闿的妻子病逝之后, *** 便要做主将宋美龄介绍给他。为了守住妻子临终之前的承诺,他拒绝了才华横溢的宋美龄,在这个过程中又恐怕伤到宋美龄的面子,于是他便准备了礼品去到宋家去认干亲,正式的给宋家长辈磕头敬茶,从此,他便成了宋美龄的干哥哥。
事实上,即使谭延闿不做这些额外的事情,宋美龄也不会多说什么,毕竟男婚女嫁都是双方自由的选择,她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对这种事情看的很开明。但不得不说的是,谭延闿的体贴也让她格外受用,之后这兄妹二人的感情极好,平日里也会经常走动。
至于前文中提到的妻子临终前的承诺,也是说来话长。
谭延闿的妻子名叫方榕卿,是谭家世交的女儿,二人在结婚后,谭延闿便请求妻子能留在家中照料自己的母亲,方榕卿是个温婉善良的女人,他知道李夫人对于丈夫的重要性,因此便在家中全力照顾婆婆,直到其离世。
妻子的付出谭延闿自然清楚,为此他曾承诺过会答应方榕卿的一切要求。方榕卿并不贪心,平日里从不约束丈夫,仅是在临终的那一刻向谭延闿提出了要他不可再娶,照顾子女的要求。
在当时的旧社会,男权为重,女子人微言轻。
谭延闿本不必太过遵守对于妻子的承诺,可是他仍旧守住了自己的初心,完成了自己的诺言。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对于妻子的感激,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对母亲李夫人的感同身受。
二、封建社会规矩多,身份是一生撕不去的标签在谭延闿的印象中,母亲始终都是一副顺从卑微的形象,在饭桌上吃饭时,他跟兄弟们都可以入座吃饭,唯独母亲要站在一旁讨好的为每一人布菜,那时候他便是发誓一定要努力让母亲硬气一回。自此之后,每每想到母亲的境遇,便化作了学习的动力,激励着谭延闿要更加刻苦地学习。
母亲是大家族中的丫头,伺候的是当家主母,所以常常会看到主母的儿子。久而久之便是被这位公子哥纳做了小妾,这位公子哥便是谭延闿的父亲谭钟麟。
谭家是晚清时期的名门望族,谭钟麟更是做过朝中的吏部尚书,因此,这样的家族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规矩,李夫人便是被这些规矩牢牢束缚着。
1880年1月25日,谭钟麟做了一个梦,梦中是晚清的探花何凌汉前来拜见。在醒后恰巧听闻了李夫人生育的好消息,遂谭钟麟便是惊喜地认为这孩子是探花转世,前来谭家报恩的。
因此,谭钟麟特意为其赐了“祖安”的名字。
母凭子贵,生育了儿子的李夫人,再也不用干粗活,但也仅限如此,由于她身份低贱,她仍需要小心地伺候着丈夫与正房夫人。虽然同为妾室,她依然要看着颜夫人的脸色行事。
李夫人的肚子很争气,在之后的几年中又是为谭家生育了两个儿子。但是这都没有令她扬眉吐气,她仍是要在饭桌上伺候着正主们,一直等他们用好餐食之后,她才可以挪步到另外的房间吃饭。
李夫人也是个有心气的人,对于家庭中的不公她不是没有意见,可是在这样森严封建的家族之中,她实在是渺小的如同蚊子一般,又有谁会去在乎一只蚊子的委屈呢?在她还在企图利用丈夫的宠爱来提高地位时,一件小事却是打碎了她的希冀。
晚清民国女子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李夫人撞见了丈夫与正室夫人在交谈,谈到深处,丈夫便亲切地抚摸着正室陈夫人的侧脸。这个动作让李夫人怔愣了一番,她想到丈夫与她在一起时,高兴的时候,仅是会捏一捏她的脸颊。如今一对比,丈夫对待她的动作便是如同对待宠物一般。
这其中的区别深深打击了李夫人的内心,泪水瞬间便盈满了眼眶。
她悟了,不管自己怎么做,丈夫都不会对她另眼相待,因为出身问题,大概这一辈子她都要谨小慎微地活着。想明白后,她便是如同死了心一般,将全部的心思都用在培养儿子身上。
谭延闿自 *** 是个争气的孩子,因为父亲认为他是探花转世,所以,在他5岁的时候便是安排了比别人更多的任务,而这些任务他每次都能超额完成。当然,这其中离不开李夫人的鞭策与教导。
一日,谭延闿从私塾回来后,给母亲说起了私塾中的趣事。这说着说着,便是说到了私塾中的孩子,总是称呼他为小老三,他觉得这个叫法并不好听,纵使自己年龄小,也不该这样叫呀。
谭延闿的无心之言却是瞬间击中了李夫人的痛处,望着儿子稚嫩的小脸,她本想随便说点什么圆过去,可刚一开口,便是豆大的泪珠滴落下来,言语之中也挂上了哭腔。
谭延闿见母亲如此,还以为自己惹母亲不开心,于是便赶紧安慰道,娘别哭,我就是随便一说,你若是不喜欢听,我今后便不再提了。
孩子这般的懂事,李夫人便再也压抑不住自己的情绪,泪眼婆娑地向儿子道出了自己心中多年的委屈。
她告诉儿子说:“都怪 *** 出身太差,只是谭家的小妾,如今连累你被别人耻笑,这小老三便是他们嘲笑你是庶出的孩子。你一定要努力学习,娘吃点苦没关系,你们兄弟几人能不能硬气起来便是要靠你们自己了。”
当时的谭延闿年龄尚幼,还不能完全消化母亲的话语。他只是从母亲的委屈之中,感受到了这么多年来,郁郁寡欢的原因。
更何况随着他渐渐长大,看到吃饭时,母亲只能站在一旁伺候着,这也极大 *** 了谭延闿的自尊心,所以他对传统礼教非常反感。
自此之后,他便是转了心性,比以往更加努力一些,有小伙伴找他去玩耍,他也是推脱着有功课要做。
三、将心比心,让母亲得到尊重功夫不负有心人,谭延闿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他13岁的时候,便在当地的童子考试中,拿下了秀才的名次。父亲谭钟麟很是高兴,更加坚信自己的儿子是探花郎转世。李夫人虽然仍旧需要低眉顺眼地伺候正房以及颜夫人,但内心十分喜悦,就连说话都比以往轻快了几分。
儿子的成就让母亲与有荣焉,而母亲的苦难则是儿子进步的动力。谭延闿懂事之后就更加明白了母亲的不易。
因为母亲常常要站着伺候一家人,长久以来便落下了腰疼的毛病,这些谭延闿都知道,心里也是格外不好受。
如今他还小,还不能改变母亲的生活,但是他知道,自己是母亲唯一的依靠,只有自己争气了,母亲才能挺起腰板。
在考上秀才之后,谭钟麟对谭延闿的功课更加看重,为其请来了各地的名师,以便于他充分学习各类知识。而谭延闿也珍惜这难得的机会,不管在哪一位老师的课堂上都用心听讲,认真学习。
每位老师都很喜欢这个聪明又好学的孩子,也经常在谭家长辈面前夸奖其将来必成大器。
每次李夫人听到他人对于儿子的夸奖都很高兴,谭钟麟也因此对李夫人更加温柔了几分。一年又一年,一直到了1904年,谭延闿再次参加了清末时期的最后一次科举,并且荣获到了 *** 名会元的名次。这可是湖南省百年未出的名号,这消息传回来后,谭延闿在当地都是出了名。
这样大的荣誉,谭家也是四处张灯结彩,宛若过年一般。谭钟麟为此特意吩咐,让李夫人从此以后一同坐下用餐。这突如其来的惊喜,令李夫人的内心狂跳不止,一直到下人为其摆好碗筷,拉开椅子后,李夫人才逐渐感觉踏实起来。
这一顿饭李夫人并没有吃多少,内心的滋味杂陈,百般涌上心头,这眼泪怎么也收不住。
谭延闿回来之后,见到母亲可以一同落座吃饭也是很高兴,这一刻的他,觉得自己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终于让母亲硬气起来了。在这之后,他更加细心地照料母亲,晨昏定省,每日不落,他认为自己是母亲的支撑,只有自己把态度摆出来,别人才不会轻视母亲。
然而,封建社会的糟粕传统,哪里那么容易被打破呢,虽然李夫人凭借儿子提高了地位,但在谭家中依旧不能如同正房那般自在,出身始终是其身上永远撕不去的标签。在谭钟麟去世之后,没了丈夫的庇佑,李夫人的日子再次难过起来。
彼时,谭延闿已经步入仕途,生怕自己不在的时候母亲会受到欺负,每次在离家之前他都会多次嘱咐弟弟,让其好生照料母亲。之后结了婚,他更是将妻子留在谭家,代替他去侍奉李夫人,妻子知道丈夫是个孝子,也是全心全力地伺候婆婆。
1961年,李夫人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阶段,为了儿子的仕途着想,她一直拦着儿媳,不让她把自己的身体情况告诉谭延闿,因此谭延闿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在知晓消息后,他不顾自己正处于晋升湘督的重要阶段,拼着官职不要了也要回来。在他的心中,若是连母亲的葬礼都参加不了,那么,纵使自己博得再大的官职,又有什么意义呢?
李夫人下葬的那一天,因为母亲妾室的身份,族中元老们始终不肯让李夫人的灵柩从大门而出。
对此,谭延闿转变了向来亲和的态度,强硬的要求杠夫必须从谭家的大门走出。几位家族的老者见此,直接拦在灵柩之前,嘴里嘲讽着,一个妾室,还妄想从大门而出,哪来的这么大的脸面。
谭延闿听后暴怒,心头的气血顿时涌上大脑,他索性躺在了母亲的棺盖之上,让杠夫起灵的同时,还大喊着:“谭延闿已死,快快抬我出殡!”
族中长老们皆是被谭延闿的大胆吓了一跳,沉默片刻后便不再阻拦,任由灵柩从大门而出。
旧社会时期,妾室并不像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那样嚣张跋扈。实际上,小妾的地位都很低,就连她们的归属去处,也会时刻把握在丈夫手中。
在封建思想的压迫下,女人没有自由生活以及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通常都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丧夫从子。总而言之,她们的一生都要作为男人的归属品去生活。
若是等到年老色衰之时,被丈夫赶出家门,没有安身之所,也是极为可能的。
所以,谭延闿的母亲卑微了一辈子,活着时,要低三下四,死后,谭延闿便要保住母亲最后的尊严,这是谭延闿能为母亲做到的最后一件事。
他深知母亲这一生的苦难都源于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将心比心,他对自己的妻子格外尊重,妻子生前,他不纳妾,妻子死后,他也恪守承诺,绝不再娶。
一生一世一双人,若是放在现代便是稀疏平常。但在旧社会,这便是引人非议的大事。谭延闿能顶着压力为母亲“争一争”,而后又能遵守对妻子的承诺,他大节无亏,小节有德,是一个真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