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大师一德-为什么很多人质疑夏朝存在

admin2022-12-30 20:00:0414

算命大师一德,为什么很多人质疑夏朝存在?

答曰:“夏”部落可能存在,但“夏朝”是存疑的。

首先明确一点在中国的语境中,“朝代”一词和部落不同。

如果冠以朝代,就意味着文明已经出现了。学界对文明的定义大致有两个:

一、是否出现城市二、是否出现文字

城市和文字,是文明的两条腿。

城市的出现代表着人类生产能力的进步。

传统的部落,人们生产的效率很低,基本上不能产出多余的能量。每天劳作勉强够一天的消耗,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干别的工作。

人类被和动物一样,被生存的本能所束缚。这种情况下,是不会产生文明的。

文明诞生于脱产者

当人类效率提高,劳动产生更多的能量,让一部分人从生产中脱离出来去干别的工作。这样文明的雏形就诞生了。

想要让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前提是更紧密的协作。而协作就意味着进一步拉近距离,体现在实际生活就是人口密度增加,城市的雏形就此诞生。

虽然某些部落也可以诞生艺术和绘画,但那些零星的火花,没法点燃文明之火,不能称之为文明。

城市控制需要文字

城市出现之后,各个部门的协调就开始变得重要。

传统部落人口在150-300人左右,口耳相传就可以完成协调工作。

而城市的人口破千上万,仅靠语言已经不能完成协调工作。能够记录的文字,成为城市必须存在的事物。

如此,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就形成了: 劳动效率提高→出现脱产者→文明萌芽出现→需要更多脱产者→人口迅速聚集→形成城市→城市需要协调→文字出现。

所以学界得出结论,考量一个地方是否出现文明,最直观的考量标准:1. 文字 2. 城市

综上所述,只要没有发现夏的文字和城市,那么夏朝存在的证据就会一直存疑下去。

(图片源于 *** 。)

女人一生的命运是注定的吗?

对命运的思考

“女人一生的命运是注定的吗?”这是对生命的探问,对命运的思考,每个人都有探索命运的好奇,但不同人生阶段,人们对命运的思考略有不同:年轻人对命运的思考,充满了不确定感,有些惶恐和彷徨、焦虑和担心;中年人对命运的思考更强调外部环境对自己命运的影响,生不逢时,时势造英雄;或对命运本身的关注,被命运捉弄,命运不济等等;老年人对命运的思考大体是认同的,命运待我不薄,我这辈子过得还不错。

每个人对待命运的态度不同,又会有不同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取向。

*** 种态度:如同贝多芬一样,向命运发出挑战:“我不能再忍受了,我要同命运搏斗,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尽管造物弄人,但面对现实的残酷,不屈不挠,不向命运低头,在同命运抗争的同时,也铸就辉煌人生。海伦失去视力,却成就《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的名篇;霍金曾经开玩笑说:“由于残疾,给了我充分的时间来思考问题。”为人类现在生存方式的担忧和大胆预言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美国总统罗斯福虽然跛足,但却登上了人生的巅峰。他们都用自己的努力去证明:“我命由我不由天!”

第二种态度:一切都是命运 *** 的安排,人的一生都要经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人生路,学会感恩生命的所有馈赠,参透“福兮祸所依 ,祸兮福所伏”的人生哲学,该来的都会来,天下也没有不散的筵席,生离死别的情形哪个人不会经历呢?“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与命运和解、共处,保持豁达乐观的胸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这首《定风波》就是对命运多舛的超脱。

第三种态度:听天由命,听凭命运的摆布。首先给人生命运一个预设:“命中有”或“命中无”,然后给出应对策略:“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否认了人是命运的载体;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似乎人如浮萍,只能随波逐流;命中注定的事,岂能靠人力胜天?使人甘于命运现状,不去试图改变。事实是,人生命运过程中,每时每刻我们都要做出大大小小的选择,选择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选择不同的人生方向,获得的命运也许是不一样的,可惜的是,人生不能重新来过,也就无法检验我们另外一种选择的人生是什么样子?或者,有些人厌倦了做出选择和判断,权且“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算命大师一德-为什么很多人质疑夏朝存在

你是否相信命运?

我相信命运,自古有云: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古圣贤给我们留下这样的话,其中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吕蒙正的《寒窑赋》,就是劝诫大家听由天地循环,是否能为卿为相,要依根基八字: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 *** ,贫贱不能移。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齐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风流 *** ,时来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窑,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今居朝堂,官至极品,位置三公,身虽鞠躬于一人之下,而列职于千万人之上,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思衣而有罗锦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觞,上人宠,下人拥。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寒窑赋》透出的是人生命运和天地自然变化循环的思想,文章以自己从凄惨到富贵的经历,列举了自古以来历史上诸多名人经历的各种命运和磨难,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明这世界人生命运的起起落落。

人生的始与终,在无运与有运、得时与失时的这种天地时空自然变化循环中,会产生天差地别和意想不到的人为和自然变化。只有经历过太多苦难沧桑和大起大伏的人才能够体会到最深刻地天道无常和人情冷暖的巨大变化,才会体会到在人困、人为和天地自然变化循环中,命运的巨烈地沉浮与很多人生无奈的结局。

吕蒙正寻求的是他的听天地循环变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的的人困人为的人生智慧。开篇就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以及最后“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并且要“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吕蒙正在作品中透出这样一种思想:在特定的并且是之前意想不到的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的变化中,人要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的人困人为努力的思想。天尚有不测之风云,人尚有旦夕之祸福,吕蒙正提示人们要重视自然界的星移物换,随着时间变迁,人与事都会带来巨大落差并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天地循环周而复始,所以人必须坦然面对坦途与坎坷。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大方无隅?

“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比较完整的原文是:“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里面蕴含了老子的辩证思维和对自然状态的崇尚,把万物的更高境界归于自然而非人为。这段话字字珠玑,句句智慧,闪耀着哲学的光芒。

白色是最纯洁的一种颜色,但如果太白了,稍微有些许污点就会很显眼,反而不禁玷辱,故曰“大白若辱”。《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冰清玉洁、兰质薰心,乃大白者,但反容易遭受玷污,难禁世间风雨的摧残。此白只应仙界有,哪堪俗世风尘染。

方形本是有棱有角的,但方形大到一定程度,就近于圆形,不见了棱角,故曰“大方无隅”。这正如我们的地球,本是高山深壑,但我们从整体上看却是一个圆球,就是因为她太大了,大到不见了棱角。从道德层面上讲,真正的方正之人,不是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碰之则伤的尖锐之人,而是内方外圆,大而不见其隅,广而不触其角的大方之家。故真正的大方之人,看起来反而很圆滑。既坚持原则又能通融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才。

器为用者,小器小用,大器大用,器用大者则难以成形,往往看似很无用,然器不定形则其用不可 *** ,故“大器晚成”。姜子牙被周文王聘用之前,干啥啥不成,连基本的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被老婆称为无用的东西。然姜子牙是大器,其用不在家常小事,而在治国安邦。故其虽年逾古稀,却仍在渭水空钓,后终于把周文王钓到了,帮助周族完成了改天换地之业,成为周王朝开国功臣,齐国的始祖,真可谓大器晚成。

音乐是声音的一种,最美妙的声音归于天籁,与大自然的自然之音融为一体,而无人声之噪,故曰“大音希声”。琴弦间流淌出来的美妙音乐如高山流水,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使人听了心旷神怡,完全不以为这是在刻意演奏,而本身就是大自然发出的声音一样。那种人声鼎沸,喧嚣热闹的音乐不过是噪音,污人耳膜,君子堵耳犹恐不及,非大音也。大音怡人性情,无丝毫嘈杂之声,故似稀声。

现象是事物存在、运动变化的反映,事物的存在、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更大的现象就成了物质存在、运动变化的规律,也就是透过现象可知其本质。而规律是无形的,通过规律,我们就可预知事物的现象。把具体现象抽象成规律,那就是大象,抽象则不见象,故曰“大象无形”。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背後隐藏的无形的 *** ,那才是“大象”。

“道”就是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就是自然规律,唯自然规律乃为大道。唯大道,“百姓日用而不知”。百姓日用而不知,以为其自然而然不足称“道”,自然而然不足称“道”者,实乃“大道”者也。真正的大道隐于最自然的百姓日用中,而不是标其名,述其理,强迫百姓去遵循,这就是老子所谓“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恒道即大道,隐而不称其名,故曰“道隐无名”。

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把自然之状态奉为更高境界。读懂这一段话,老子之思想可知矣。

(图片来自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历史上的东方朔有多厉害?

东方朔明是一个伟大的人才,但最终成为了一个傻瓜。东方朔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少有的天才。他是个狂野的人,他知道如何解读形势。而且东方朔很擅长自我保存。可以说东方朔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东方朔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志愿者”性格类型。

不少古代典籍中,东方朔被列入仙班,他在《史记》里只是《滑稽列传》中的一个人物,但在坊间的名气很大。

很多人在介绍东方朔的时候,都介绍他是如何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武帝认识的,而我今天说的便是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

根据历史记载,东方朔不知是因为高兴,还是因为伤心,所以在有一天晚上的时候喝大了,这喝着喝着便喝得越发的糊涂,也越发的尿意袭来,这时的他因为喝醉了,所以他居然将宫殿当成了自己的茅厕,只见他一边解着裤子,一边扶着墙 *** 。话说这个行为要是没人看到还好,毕竟在古代的时候也没有监控,但是万分不巧的是,他的这个行为居然被一个官员看到了,这个官员可能是嫉妒他常常陪伴在皇帝的身边,所以便趁此机会 *** 了他,在知道了此事后,武帝也下令将他贬为了庶人。正巧在这个时候武帝姐姐的儿子因为 *** 被抓,毕竟“天子犯法和庶民同罪”,武帝不想因为他是自己的外甥所以乱了规矩,但是因为姐姐生前有所托付,所以武帝很是苦恼。

这个时候还没有被罢官的东方朔出现了,他拿起一杯酒就要敬武帝祝寿,并向皇帝阐述了喝酒能够排解人们的情绪从而达到养生的作用。因为聪明的东方朔已经看穿了皇帝正因为外甥一事犯愁,再加上自己之前才因为喝酒犯错,为了弥补自己的前途和博得皇帝喜爱,所以便想用“酒”来赞叹和表达武帝的刚正不阿,而另一方面便想让武帝以此消愁。后来武帝听得心思一顺,便当即让他官复原职了。

算命大师一德-为什么很多人质疑夏朝存在

我们再来了解下东方朔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原本姓张,平原羌次(今山东陵县人)。西汉辞赋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好奢侈,起上林苑,东方朔直言进谏,认为这是“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汉书·东方朔传》)。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非有先生论》,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封泰山》、《责和氏壁》、《试子诗》等,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晋人夏侯湛写有《东方朔画赞》,对东方朔的高风亮节以及他的睿智诙谐,备加称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将此文书写刻碑。此碑至今仍保存在陵县,名《颜字碑》。日本侵华期间,此碑曾 *** 本当地驻军当做军营门前水沟上的石板,马踏车碾,致字迹局部损毁。目前《颜字碑》的真迹和仿制品都存放在陵县人民公园的“颜碑亭”里。

东方朔有多厉害呢?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讲几个故事吧

一、自荐书中露奇才。

汉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于是一时间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更是写了三千片竹简,而武帝花了二个月的时间才读完了。

在自荐书里东方朔说:“我东方朔自小失去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十三岁开始读书;十五岁学习击剑;十六岁学《诗》、《书》;阅读量达到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又开始学习兵法,也读了二十二万字,总共四十四万字。如今我已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有神像珠子,牙齿洁白像贝壳,勇敢像孟责,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我这样的人,应该能够做天子的大臣吧!”。武帝读后认为东方朔气概不凡,便命令他在公车署中等待召见。

二、为求召见吓侏儒。

东方朔做公车令始终未得汉武帝召见,为了尽快得到汉武帝的召见,东方朔故意吓唬给汉武帝养 *** 几个侏儒:“皇帝说你们既不能种田,又不能打仗,更没有治国安邦的才华,对国家毫无益处,因此打算杀掉你们。你们还不赶紧去向皇帝求情!”侏儒们听后大为惶恐,哭着向汉武帝求饶。汉武帝问明原委,即召来东方朔责问

他风趣地说:“侏儒身高三尺,我身高九尺,然而我与侏儒所赚俸禄却一样多,总不能撑死他们而饿死小臣吧!”汉武帝听后捧腹大笑,于是命令他在金马门待诏,东方朔稍得些微亲近。

三、射覆猜谜世无双。

汉武帝有一次玩射覆的游戏时把壁虎藏在盂中,却没有人猜中。东方朔向武帝自请说:“臣曾学《易》,请允许我猜猜是什么。”于是他将蓍草排成各种卦象,回答道:“我认为说它是龙却无角,说它是蛇又有足,肢肢而行脉脉而视,善于爬墙,这东西不是壁虎就是蜥蜴。”于是汉武帝赐给东方朔十匹帛。

后来武帝又让东方朔猜其它的东西,而东方朔每猜必中,皆有赏赐。东方朔也因此被汉武帝宠幸的伶人郭舍人嫉妒。郭舍人给东方朔出谜语,然而东方朔应声就答,没有谜语能够难倒他。东方朔做为“射覆”高手,民间多有关东方朔相术占卜方面的传说,而占卜的盲人对其更是备加推崇,占卜技艺代代相传,每年三月三对其供奉。

四、谏阻上林显忠贞。

汉武帝想修建上林苑,东方朔就向武帝谏言上林苑所处之地的物产富饶及地势险要,若修以林苑则是不恤农时,非富国强民之计。并列举殷纣王、楚灵王、秦始皇大兴土木导致天下大乱的例子。最后献上《泰阶六符》希望汉武帝能够观察天象的变异而自省自己所做的事情。汉武帝因此拜东方朔为一千石太中大夫之官职,并赏赐黄金百斤。

为什么东方朔会被“神化”呢?

道教是我国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融合其它理论和修持 *** 而形成的本土宗教,是中华文明的主流之一。道教中说黄帝学道于广成子, “广成”即集大成的意思。

齐国故地是道家的重要发源处。早在远古时,在此治水的大禹就是一个大巫。商周间的齐太公姜子牙 “修道术”“封神”, “厌胜”的法术也起源于此。阴阳说、五行说也产生在齐国大地上,战国时期邹衍又把两者结合起来。到西汉时,东方朔应运而生,而道教作为宗教尚未形成。

如果将东方朔的故事与道教被神化的历史相联系,可以看出,东方朔被神化与神仙道教类小说的发展不无关系。

神仙道教类小说,是指以宣扬神仙道术为题材的志怪类小说,以描摹仙境为基础,弘扬道术可学,神仙可求思想。东方朔 “羽化成仙”故事的不断丰满,与这类小说的发展轨道惊人的契合。

自汉以来,东方朔的故事越来越多,在后来的各种记载中,事迹常被神化,将其描绘成暂居人间的神仙之类的人物。李白也有诗曰: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关于东方朔的记载逐渐有了怪异色彩。

其实不难理解, “神仙”思想由来已久,汉武帝又倍加崇信神仙方术,上行下效,这一思想风靡一时,影响深远。这样的现实条件下, “狂人”东方朔的不少举动,自然被打上了 “神仙”的烙印,逐渐被仙化,脱离了真实的历史轨迹,笼罩在神秘的光环里。

结语

人生一世,忧多乐少,东方朔就能一生无忧吗?他的性格虽是“言不纯师,行不纯德”,但真正内心所想的,应该还是为苍生造福啊。他自比苏秦张仪,自嘲说“时异事异”,他创造了一位“非有先生”来寄托言志,他说主上“用之则为虎,不用之则为鼠”。因为他毕竟还是个弄臣啊,毕竟还是一个负责武帝开心的人,他这样的人,真的会心甘情愿地做一个小丑吗?何况我们抑郁了,可以去找小丑,小丑抑郁了,又该找谁?武帝一朝死于非命的大臣不计其数,东方朔不知道伴君如虎的道理吗?他自诩的大隐于朝看似潇洒,但我们安知他是否只是没表露他堪苦的一面?大隐于朝,却依然遵从自己的内心,对武帝谏言,对苍生立命。这种人,我看他做勇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