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算命准的地方-清朝名臣陶澍娶妻时被骗娶了黄家丫鬟

admin2022-12-30 04:06:2727

益阳算命准的地方,清朝名臣陶澍娶妻时被骗娶了黄家丫鬟?

穷小子陶澍,娶亲时,被老丈人狠狠坑了一把。他娶的本是千金 *** ,谁知掀开盖头一看,新娘竟被掉包了!

真正的新娘哪儿去了?老丈人为什么要把新娘掉包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

陶澍(shù)是谁?

陶澍,1779年出生于湖南安化,22岁中举人,23岁考中进士,从正七品翰林院编修开始进入仕途,一路高歌猛进,先后担任山西、四川、福建等省的布政使和巡抚,在51岁的时候,任职两江总督,一生可谓是功成名就、政绩卓著。

除了位高权重,拥有良好的官声外,陶澍一生还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1、湖南汉臣的领军人物

说起陶澍,可能很多朋友不熟悉,但提起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毫不夸张地说,晚清汉臣之所以能成为朝中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全仰赖于陶澍在道光年间,一手打下的良好基础。

史料中有这样一句话:“四水三湘,近代以降,人才辈出,盖以陶澍始,而以文正公兴。”

就是说,近代以来,湖南的人才崛起,陶澍是发源点,到曾国藩时,达到鼎盛。

晚清四大名臣无一不以陶澍为榜样。

张之洞曾这样评价陶澍:“道光以来人才,当以陶文毅为 *** 。”

(注:“文毅”是陶澍的谥号)

曾国藩在他的日记中,也多次有了学习陶澍文集的记载,比如:

“阅《陶文毅公全集》,至晡时,甚倦,即睡。”

又如,“早起,仍阅《陶文毅公全集》。”

陶澍和左宗棠的关系,就更亲密了,陶澍不仅是左宗棠的“ *** 知己”,还是他的儿女亲家。

1837年,58岁的两江总督陶澍,遇到了一个年仅24岁的落魄举人。

这个落魄的举人,就是屡试不中的左宗棠。

两人一番彻夜长谈之后,陶澍执意要为自己年仅6岁的儿子陶桄,求娶左宗棠的长女。两家不管在门第,还是在年龄上,都相差甚远,左宗棠不敢高攀,赶紧连声拒绝。

这时,陶澍郑重对左宗棠说了一句话 :“君他日功名,必在老夫上。”说完,陶澍还将全家老小都托付给了左宗棠。

备受感动的左宗棠慨然应允。这之后,科举路子走不通的左宗棠,听了陶澍的忠告,转而在战场上大放光彩,他历任闽浙总督 、陕甘总督、两江总督 ,官至东阁大学士、 军机大臣 ,封二等恪靖侯,不得不说,陶澍看人的眼光真的很准!

《春冰室野乘》有载:“文毅曰:‘君毋然,君他日功名,必在老夫上。吾老而子幼,不及睹其成立,欲以教诲累君,且将以家事相付托也。’文襄知不可辞,即慨然允诺。”

史学家萧一山说:“不有陶澍之提倡,则湖南人才不能蔚起。”

如果没有陶澍独到的识人、用人、提拔人才的做法,恐怕湖南的很多人才都被淹没了。

2、世所罕见的宠女婿达人

据史 *** 载,陶澍在赴川东道的任上,曾到益阳拜访著名学者胡显韶,在看到他年仅8岁的小孙子胡林翼时,陶澍顿时“惊为伟器“,赶紧给第七女静娟定下了”娃娃亲“。

陶澍看中的这个女婿多有出息呢?

胡林翼24岁中了举人,25岁就中了进士,作为 *** 太平天国的得力将领,胡林翼智商、情商一流,不仅能运筹帷幄之中,还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在担任湖北巡抚期间,胡林翼既能将上司官文哄得团团转,又能独善其身、为老百姓办很多实事。

但胡林翼在发迹之前,却是个货真价实的浪荡公子哥。

19岁时,胡林翼按胡、陶两家的约定,迎娶了陶澍的第七个女儿静娟,但在洞房花烛夜,新郎官胡林翼却跑到酒肆里与人饮酒去了,直喝得烂醉如泥,才被人抬回家。

这之后,胡林翼的“劣迹”越来越多地传到陶澍的耳朵里,比如,经常纵情山水、流连于秦淮河畔、钓鱼巷中等等,陶澍的女儿和夫人前来哭诉,而陶澍却像没事人一样,捻着胡须说道:“这小子才华过人,日后定会为国 *** 劳,哪有半点闲暇?不如趁着年轻,让他尽管玩乐吧!”

不仅如此,陶澍还吩咐账房,暗中解决女婿的经济问题。

这么维护女婿的老丈人,就是打着灯笼,在全国也找不出第二个啊!

陶澍虽然明面上支持女婿任意玩闹,暗地里却经常耳提面命,教给他如何处理政务、与人交往的经验,在岳父的熏陶和提拔下,胡林翼不仅很快改掉了恶习,还一举中第,成了晚清的南天柱石之一。

可以说,胡林翼的成长和成功,与岳父陶澍的慧眼识人和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

3、道光帝多次赞赏的能臣干吏

陶澍在为官期间,不仅认真处理积压的冤案诉讼,还体恤民情,鼓励商业贸易,让老百姓“家有余财”。

此外,陶澍还治理了漕运、倡办了海运,大大推动了国内运输业的发展。

在培养人才方面,陶澍作为近代经世致用派的开山鼻祖,为朝廷举荐了许多实干家和官员,除了上面提到的左宗棠、胡林翼外,林则徐、伊里布等人,都是陶澍推荐成功的。

道光皇帝曾多次赞赏陶澍“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1839年,年仅61岁的陶澍病逝后,道光帝不仅给陶澍加封太子太保衔, 还给他上谥号 "文毅",并允许他入祀贤良祠。

《清史稿》评价他:“陶澍治水利、漕运、盐政,垂百年之利,为屏为翰,庶无媿焉。”

陶澍,一生官运亨通、天下遍布门生故吏,他的家眷、儿女也因此享受到了种种优待。

可陶澍的出身并不显赫,他在取得功名前,甚至过得非常贫寒,贫寒到什么程度呢?

这么说吧,提起陶澍的家庭条件,就连他未过门的妻子,都不愿嫁过来受苦,最后,在其老丈人的安排下,陶澍的新娘竟被掉包了。

为什么陶澍的新娘会被人掉包?

陶澍年少时,在家人的安排下,与当地一位姓黄的大家 *** 定了亲。

这个姓黄的人家,是安化一带有名的富商,家境殷实,只是门第不高,没出过读书人,恰巧,陶澍家世代耕读,只是家境贫寒,在媒人的撮合下,两家各取所需,就结成了亲家。

原本,黄家是期望陶澍能一举中第,也好跟着沾光,谁知陶澍一连考了三次,都名落孙山。

陶澍心里还没着急,黄家却急了。万一,准女婿一直考不上怎么办?难道让宝贝女儿嫁过去,也跟着过耕读的苦日子?

就在黄家犹豫苦恼之际,当地的另一个豪门大户吴家,在听说黄家 *** “貌若天仙”后,也上门来提亲。

一边是富家公子,一边是穷苦书生,黄家 *** 和黄父,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

但黄家已与陶家有了婚约,这可怎么办?

黄家虽然有“嫌贫爱富”的心思,但又不愿担这恶名、主动找陶家退婚。

黄家上下都被这事搅得焦头烂额,这时,黄 *** 的一个丫鬟挺身而出:“陶家没见过 *** 的面,我愿代替 *** 出嫁陶家,这样 *** 就能如愿嫁到吴家了!”

黄父欣喜不已,当下就采纳了丫鬟的意见。

1799年,20岁的陶澍如约迎娶了“黄家 *** ”,生活虽依然穷苦,但好在婚后二人夫唱妇随,日子倒也过得十分美满。

嘉庆七年,陶澍终于高中进士,道光十年,陶澍荣升两江总督,陶夫人也被皇帝册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按照规定,朝廷要依制录入诰命夫人的籍贯、出身、姓名等信息,就在这时,陶夫人不敢隐瞒,才向陶澍说出了当年假冒成亲的原委。

这个故事在清朝学者梁恭辰所著的《北东园笔录》里有详细的记载:

“文毅少极贫,初聘同邑黄氏女。有富翁吴姓者,闻黄女姿色,谋夺为其子继室,以厚利啖黄翁。黄顿萌异志,迫公退婚,公不可,黄女之母亦不愿。而女利吴之富,意已决,又其父主持甚力,遂誓不适穷生。家有养婢愿以身代,女之母许之,文毅亦坦然受之,初不相疑,即今之膺一品夫人诰命者也”。

陶澍是怎么对待“掉包新娘”的呢?

意识到被骗后,陶澍不怒反喜,如果当年嫌贫爱富的黄 *** 嫁过来,他陶澍还会过上如今这么安生的好日子吗?

陶澍坦然接受了妻子曾经“丫鬟”的身份,他不仅没有因此看轻她,反而因为妻子多年的任劳任怨,而更加敬重她。

而如愿嫁入吴家当富家太太的黄 *** ,结局如何呢?

清末学者汪同尘在《苦榴花馆杂记》中,曾记载了这样戏剧性的一幕:

1830年,两江总督陶澍正在视察漕运,忽然下人来报:“大人,有个老太太要见您,她说是您的结发妻子!”

陶澍顿时明白了怎么回事,他吩咐下人:"给她五十两银子,打发她走吧,我就不必见了。“

没想到,第二天,这个老妇人又哭哭啼啼来了,说是银子被小偷偷走了。

陶澍没有追究事情的真假,只是又命人给她拿了50两银子,把她打发走了。

谁知,第三天,老妇人又以同样的理由,来找陶澍,再一再二不再三的陶澍,命人传话:“命穷,金且不保,宁有福作夫人耶?”

意思就是说,你这个人呐,连银子都保不住,哪里是当夫人的命啊?

老妇人满脸羞愧,再也不敢上门找陶澍了。

这个老妇人,说的就是陶澍原本该娶的黄 *** 。

有人就问了:黄 *** 不是嫁入“豪门”了吗?怎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呢?

原来,黄 *** 虽然如愿嫁入了吴家,却发现吴家是个“是非窝”。

吴家公子不学无术、打架斗殴无恶不作,结果在一次与人争田时,被对方打死了,过了没多久,吴家老爷子也撒手人寰。

黄 *** 失去了依靠,又没有生育子嗣,只能任由吴家族人侵吞家产,然后被赶出家门。

在现存史料中,黄 *** 的结局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说,陶澍在知道黄 *** 的遭遇后,不计前嫌,还让人给她送去了50两银子,结果黄 *** “愧悔欲死,日抱银号泣,而不忍用”,想起她和丫鬟二人今昔的生活状况,不禁悲从中来,于是羞愤自尽了。

另一种是说,黄 *** 在得到陶澍的救济后,羞愧不已,就上山出家当尼姑了。

在北魏时期,也有一位富家女娄昭君,在面对婚姻时,做出了和黄 *** 截然不同的选择。

益阳算命准的地方-清朝名臣陶澍娶妻时被骗娶了黄家丫鬟

娄昭君出身北魏官僚世家,自幼才貌双全,父母也对她的婚事给予了厚望,希望她能嫁入高门大户、帮衬娘家,谁知娄昭君偏偏看上了一个看城门的士兵。

面对父母的反对,娄昭君不为所动,坚决要嫁给这个一无所有的士兵。在娄昭君的坚持下,娄父、娄母只得同意了女儿的婚事。

婚后,这个士兵在娄家的支持下,屡立战功,最后成了北魏说一不二的权臣,这个士兵的名字叫高欢。

他的儿子高洋创立了北齐,高欢也被追封为献武皇帝,而娄昭君也从渤海王妃、逐步升任皇太后、太皇太后。

总结:

咱们有句老话叫:“贫居闹世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人们对他人的看法,往往受当下贫富的影响,就像黄家 *** 和黄父,只图眼前的富贵,巴不得与穷书生陶澍毁婚。

而等到陶澍功成名就时,又悔恨无极,在看人上,他们既赶不上陶澍,又比不上娄昭君。

我们常说一句话:“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

咱们在看人时,千万不能只图眼下的家境好坏,而要看对方的个人品德和能力如何。

穷苦人家的孩子如果肯上进,有朝一日一定大富大贵;反之,富家子弟如果任意挥霍,也有家道中落的一天。

益阳算命准的地方-清朝名臣陶澍娶妻时被骗娶了黄家丫鬟

益阳算命准的地方-清朝名臣陶澍娶妻时被骗娶了黄家丫鬟

在农村做什么才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呢?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收入不稳定的农村人切莫做这两件事,否则等于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做最用心的编辑,做最擅长的领域,我是老农,今天我们来谈谈,农村里买房买车的事儿.

大家都知道,咱们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也越来越美满,生活也越过越幸福,这也得益于国家对农村的补贴力度越来越大,咱们农民也是幸福感满满,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洋房,有人甚至买起个车,当然啦,在农村有很多人都好面子,看到别人买车了,自己也买,尤其是有些人,收入并不是很稳定,盲目的去攀比的话,可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尤其是以下两件事儿,可千万不要干。

首先 *** 件事就是买车了,现在在农村买车也非常的常见,其实一些年轻人更是乐于买车,其实在农村,有时候买车真的也是没有必要,更多的人是为了面子才买的车,但是要考虑到买了车之后,后续的保养费,油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说没有稳定的收入的话, *** 不要先买车,尤其是一些家庭,为了买车,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甚至还贷款,每个月要还月供,这就更没有必要了,毕竟这东西也不是生活必需品。

第二件事情就是买房,一些人在农村里建了洋房之后,就开始在城市里买房了,这也在农村里比较常见,城市里有农村里这一套房子,也是非常的有面子,但是,不是人人都有能力在城市里买房的,现在房价也比较贵,有些人可能为了买房,要花光所有的积蓄,背上房贷,而且现在的房子,装修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如果没有稳定的收入,你的生活将会非常的难过,尤其是有家庭的话,更是非常的难受。

所以小编在这里也想提醒各位,任何时候都不要攀比,过好自己的日子比什么都强,不要做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情,那受伤的可能真的就只有自己了,所以大家一定要谨记,小编给大家提醒了这两件事如果对此还有什么看法的话,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留言,和小编一起来互动。

你们的祖辈有哪些传奇的经历?

大家都在说“我爷爷”,我也说说我爷爷。

我爷爷1901年出生,所以他的年纪很好记,哪一年的后两位就是他的岁数。爷爷十几岁的时候,有次出门干农活,路过村里的和尚殿(也有人叫老佛殿,村里人就这么称呼),看到住在里面的一个和尚把喝进肚子里的水像箭一样喷出来,他就跪下来拜那个和尚做师父,和尚答应了,跟他学起武功,后来和尚还传给他医术。

我爷爷凭武功和医术吃饭,解放前摇着一个铜铃走街串巷,后来还当了保长。

解放前一天,家里来了两个人,自称来看毛病,其实是两个地下党,被 *** 追捕从金华逃到我家(我家在浙江龙游泽随村),在我家小阁楼一躲就是半个月, *** 想不到保长家还能躲着 *** ,没抓到。他俩走的时候,给我爷爷留了一张纸条,证明我爷爷帮助过 *** ,跟他说,以后如果 *** 坐江山,你把纸条拿出来, *** 就不会为难你。

后来解放了,因为爷爷当过 *** 伪保长, *** 就把我爷爷打成历史 *** ,属于五类份子,这个时候他想起来被他塞进墙洞的那张纸条,早糊了。

爷爷1975年去世,81年前后,村里来了一个大官模样的人(我哥哥和我说,那个人戴着鸭舌帽,有专门司机开着小轿车,还跟着一个秘书一样的,不是大官是什么人?)来找我爷爷,村里人跟他说,死了,大官模样的人再问,他儿子呢?他儿子也死了(我爸爸80年去世的),那人就走了。不知道这家伙是不是那两个地下党之一。

我爷爷的故事就说这点,可惜他的医术和武功基本没有传承下来,现在只有“白鹤拳”村里还有继承人,易筋经我还没丢。

刘备战胜了强大的曹 *** ?

刘备一生很是坎坷,前半生四处漂泊,连老婆孩子都保护不了。好容易得了半个荆州,没两年又得了益州,此后又从曹 *** 那里虎口夺食,拿下了汉中,看起来要成就王者的荣耀。

结果还没高兴太久,关羽便败走麦城,损失一员大将不说,地盘还丢了一半,争夺天下的目标难度一下从困难变成噩梦级别,刘备的心情可想而知。

于是,夷陵之战爆发了。

作为主攻的一方,刘备当然认为自己赢面很大,然而结果却是他输得裤衩都快没了,几万大军全军覆没,自己只带着少数近卫勉强逃身,要不是孙权担心魏国会趁机来攻,说不定刘备就把命直接交代了。

为什么输得这么惨?刘备表示自己也想知道,最后他归结为天命弄人——“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哉?”这话听着耳熟,不由得让人想起四百多年前垓下之围时项羽的那句呐喊:“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老天爷当然不想背这个锅。

图1 刘备(161年-223年)

对于刘备的失败,很多人归之于他的军事额度不够,这不是今天才有的看法。

决战之前,当了解到刘备竟然前后连营七百多里时,曹丕立刻开启嘲讽模式:刘备这是对军事一窍不通啊,分兵七百多里还指望能赢吗?我看不多久孙权的捷报就会传上来喽。

果然,七天之后,孙权就将大胜的喜讯传了过来。

的确,刘备虽然号称戎马一生,但纵观他多年的军旅生涯,总体而言是胜少败多。作为夷陵之战时孙吴方面的主将,陆逊就曾明言:“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

所以,刘备之败,原因就在于他不太会打仗,但是又偏偏遇到一个军事奇才陆逊,故而理所应当地失败了?

恐怕不能这么说。原因很简单,刘备一生的确胜少败多,但他的对手是曹 *** 这样的一世枭雄啊,我们只能说他并非万里挑一的军事高手,而不能过分贬低他的军事才能。

图2 夷陵之战

至于夷陵之战时的种种“弱智”行为,如曹丕提到的连营问题,老实讲,连曹丕这样只会纸上谈兵的人都知道七百里连营是兵家大忌,经历多年戎 *** 刘备会连这种常识都不知吗?

然而尽管知道,但并不代表就可以避免。自从关羽大意失荆州后,由于事先没有防备,导致巫以下的沿江战略要地全部失守。而孙吴方面又采取避而不战,层层后撤的防御战术。这样一来,刘备要想取得战果,只能步步深入,可因为沿岸的战略要地与临江诸郡都被孙权方面掌控,他不得不沿江布兵,连营向前,七百里连营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

图3 三国荆州版图

另一个常被人批评为不知兵的军事行为就是舍船就步,让水军全部上岸作战。

原本蜀军在上游,作战时乘船顺流而下是有利条件。战争一开始,陆逊最担心的便是刘备水陆并进的战斗方案。可惜,刘备最终放弃了这一打法,以至于让人一股脑地端了。

但刘备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水陆齐发的好处。刘备原本的水军来自于荆州,颇为精良,掌握在关羽手中,但关羽败死,这支水军便不复存在。而这次出征,准备的时间并不充分,大部分军队都是步兵,陆战的训练恐怕都没多么熟练,更别提水军的训练了,水战能力自然是不行的。故而,刘备只能放弃水路。

由此看来,夷陵之所以惨败,并非刘备不懂军事,而真的是客观条件所限,换言之,刘备的那句“岂非天哉”的呐喊是一语中的了?

当然不是。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明显看到,单单从军事角度来看,刘备并不具备必胜的优势,反而是劣势频频。也就是说,夷陵之战,原本就不应该打,至少不应该现在打。

图4 三国版图

实际上,当刘备提出对吴作战的想法后,蜀国内部反对的声音很多,所谓“群臣多谏”,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赵云。结果刘备一意孤行,反而将劝阻的从事祭酒秦宓抓进了监狱,又将赵云远派到了江州当了个督军。

这样一整,谁还敢反对?

然而,为什么刘备变得如此固执,那个爱民如子、从谏如流的“刘皇叔”去哪儿了?有人说是因为关羽被杀导致的报仇心切,容不得别人反对,这显然并非真正原因。

一方面,发兵时距离关羽之死已经一年多了,再大的火也该一泻千里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刘备称帝后一直没有给关羽封号,直到刘禅即位后才给了壮缪侯的追封。而何谓缪?“武功不成曰缪”,壮缪的谥号指的是关羽虽然勇猛却没啥建树,这并不是一个好词。由此不难看出,刘备父子对于关羽的失荆州其实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咋会拼了命地给他报仇呢?

图5 曹 *** (155年-220年)

那么,真正原因何在呢?

很多人总结赤壁之战用兵如神的曹 *** 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骄傲两个字。在曹 *** 看来,自己纵横战场几十载,前后大败黄巾军、吕布、袁术、袁绍、马超等人,试问天下英雄谁是对手?故而根本没有将孙刘联盟放在心里,结果马失前蹄。

夷陵之战前的刘备妥妥地复制了曹 *** 当年的心态。刘备一生最忌惮甚至恐惧的便是曹 *** ,官渡之战前他偷袭占领徐州,结果听说曹 *** 亲自来战,吓得直接撒腿就跑,导致关羽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俘虏了。

可随着赤壁之战后接连的胜利,刘备慢慢浮躁了。当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后,曹 *** 来攻,而此时的刘备却毫无顾忌,放言“曹 *** 虽来,无能为也”,一时间连曹 *** 也不放在眼里了。而随着曹 *** 的去世,这种“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心态只会越发增加。

图6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

另一方面,刘备对于孙权其实一向不太重视。典型的就是,在他占领益州后,对于孙权方面索要荆州的回应很是敷衍,竟然说等我平定凉州后就把荆州给吴国,这难道不是把孙吴当猴耍吗?

孙权随即出兵,而刘备也没想着如何缓解这一局面,明知道益州人心还未稳定,却也是一个字:干。他让关羽带三万人马到益阳,自己则率五万大军到 *** ,摆出大战的姿态。如果不是这时曹 *** 横插一杠西征汉中,那么孙刘之间的大战或许早就开始了。

骄兵必败,刘备再次给我们上了这一课。

文:江河散人

参考文献:《三国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药配方颗粒?

中药汤剂作为中国传统 *** 疾病的主要方式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中药汤剂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于是中药免煎颗粒应运而生。中药免煎颗粒到底是什么样的? 中药汤剂和中药免煎颗粒到底在质量保证、实际应用、 *** 疾病的使用方式和药效等方面有什么区别?

中药汤剂、免煎颗粒区别是什么?

传统的中药汤剂是通过浸泡、一煎、二煎等诸多程序而产生的中药汤汁。煎煮过程复杂, *** 作频繁,而且容易造成有效成分损失,从而降低药物疗效。

免煎颗粒, 是选用符合炮制规范的地道中药材,经现代高新技术对单品中药提炼浓缩而成的浓缩中药颗粒制品。

中药免煎颗粒的质量

1. 中药汤剂无统一标准,随环境温湿度的变化,容易发生保管不当而走油、吸潮、变色、虫蛀、霉变等质量问题。

2. 相对于传统的中药汤剂免煎颗粒有可控的质量标准和检验制度,可对原材料有效成分的含量、杂质等加以控制。由于免煎颗粒药品用量巨大,所以可以行成规范的种植管理。

中药免煎颗粒的药效

1、中药本身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复方共煎时可增溶, 如煎煮中形成的糊化淀粉可增加芦丁等酚性药物的溶解度。中药共煎还可产生新的生物活性成分,降低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

2、免煎剂是经高温提取的,某些挥发性成分会遭到一定的损耗,与中药饮片相比较质量上相对不足

3、中药免煎剂与中药饮片质量换算无标准依据,在现阶段很多免煎剂内的有效成分还难以做到定性定量,就更不说二者成分的等值换算,尤其是对一些剧毒药材来说,会带来临床用药的盲目性

中药免煎颗粒的优缺点

1、免煎颗粒缺点是成本大,价格高于中药饮片,相对于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2、免煎颗粒使用简单,患者只需用开水冲服即可,方便患者使用,而中药汤剂炮制复杂

3、免煎颗粒调配清洁卫生用量精确,避免了中药手抓称量带来的误差

4、免煎颗粒是根据单味中药的性质,设计出更佳条件使有效成分的溶出率提高,节约了药材,减少了自然损耗

友情提示

总之,中药饮片汤剂和免煎颗粒各有特色,在使用中不可偏废。现代免煎颗粒是对中药剂型的一种新的尝试,满足患者对多元化、高效方便的中药剂型的迫切需求。目前临床对免煎颗粒的研究仍在继续,只有解决好其疗效、工艺及价格等问题,才能使中药汤剂和免煎颗粒更好的发挥各自优势,为大众用药服务。

本文由P *** 药品安全合作联盟热心志愿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 李文溢提供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