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大师语录-历史上有什么有意思的预言
算命大师语录,历史上有什么有意思的预言?
说陈完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他的子孙后代,可谓是英才辈出:田穰苴、孟尝君田文、孙武、孙膑、王莽……
陈完,是田氏的始祖。也就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始祖。
翻开二十四史,涉及预言的篇章其实有很多,晏听在学习《左传》的时候,对于“怪力乱神”之事已经司空见惯了。
虽然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所作《春秋》中从没出现过灵异、预言之事,但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其实并不是全盘否认的——而是敬而远之。
后来,左丘明在注解《春秋》时,抄录了更多史料,里面有挺多很有意思的东西。
比如咱们今天要说到的这个陈完。
陈完是春秋时期陈国的公子,在他年幼的时候,周王室的太史路过陈国。其父陈厉公就请周太史为儿子占卜。
在那个时代,占卜是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项技能,遇事不决则占之,虽然卦象统共不过六十四个,但是每个人解读的水平是有高低的。
周太史他作为周王室的史官,有两个有势:
在当时那个普遍相信天命的时代,这种能用来解释天机的技术,是很重要的统治工具。所以我猜测周王室有没有可能留一手,把最核心、最机密的资料秘密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天下诸侯所能看到的版本,其实是缩减版。
所以,周太史给陈完解的这一卦,水平是真的好,直接给人推测到了子孙后代。
周太史占得的是《观》卦,变卦是《否》卦。
先贴出周太史的原话: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文字。周太史首先给出结论:
然后开始从意象分析卦象:
周太史讲的这段话,就算翻译过来,也还是有点绕。我们稍作解读:在庭中陈列礼物,被供奉束帛玉璧,这个画面一想象,其实就是周天子接受各诸侯国缴纳贡赋的画面。所以由此判断,陈氏将来会享有一个国家。
风从一个地方吹起,到另一个地方落下,所以可以判断出,陈氏享有的不是陈国,而是别国。又因为卦中有山的意象,所以想到太岳的后代——姜姓。
至于为什么是在子孙后代,我也没有看得太明白。
周太史接着说:
两方面都壮大,即福无双至之意。意思是陈完虽然将来会在别国昌盛,但是天下的好事不可能都让你们陈国人占尽,所以陈国原本的公室会衰落。
事实确实如此,后来,陈国发生了内乱,陈完逃亡到了齐国。
说到齐国,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了,战国七雄嘛。
齐国是姜太公的后代,自然也就是周太史口中所说的姜姓国。
陈完逃至齐国时,正是齐桓公、管仲掌权的时代,也就是春秋时代齐国发展 *** 的一段时期。
当时,管仲的治国策略中,包含任人唯贤这一条。齐桓公和管仲,其实是一直很渴求贤才的。
我猜想陈完出逃之前,应该在国际上已经享有贤能的美誉了,所以齐桓公基本没有怎么考核这个人,就决定任命他为卿。
天子六卿,诸侯三卿。卿不是普通的官职,每个国家总共也只能有几个卿,算是位列全国最核心的重臣班底了。但是陈完这个人脑子确实清醒,知道无功不受禄的道理,婉拒了齐桓公,只受命“工正”一职,掌管工匠营造之事去了。
我们现在去推测陈完的心理,不得不佩服这个人的修养和智慧。他当时虽然享有贤名,但是身份却很落魄,是从外国 *** 而来,若贸然接受齐桓公的好意,坐上高位,肯定会引起齐国大夫们嫉恨。
这一婉拒,给陈完奠定了极好的名声,也让陈氏得以在齐国安全地扎根并发展,并最终取代姜氏,篡夺齐国的君位。虽然陈完本人可能从来没有起过这种年头。
其实不仅是周太史,陈完的岳父,在把女儿嫁给他之前,也做了一次占卜。但他用的不是周易,而是通过烧乌龟壳,看其纹路来判断的。
这一段预言也是厉害得不行,精确到了具体的代数:五代后地位相当于正卿,八代后齐国没有哪一族能与陈氏相抗衡。
左传中关于卜筮的记载特别多。目前有一种定论,就是说《左传》中只记载历史上应验的预言,而对于不应验的部分,则没有必要去记载。
这个观点,我是认可的。但同时我也认为,这些应验的预言,并非完全在胡诌,占卜这个技术,在先秦时期确实是存在且有效的。
我就周太史为陈完占的这个“观之否”咨询过身边一些爱好易学的朋友,他们给我的答案是:周太史解卦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但很可惜,具体的技法没有流传下来,以至于我们今日,只能将这两次历史上重要的占卜当做 *** 的故事来听了。
为什么不可泄露?
哥们你翻脸无情无义,我在你黑名单住过,哥们是你出买了我的一切,你放走了背判出买你的那个她,你把我的秘密都告诉出买的你的那个她,说好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机不可泄露!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
谎言重复一千遍也还是谎言,不必为谎言找借口。
不说谎话,因为总有被拆穿的一天。
人可以看穿,但决不能说透。
某些时候,并不是我笨,是装傻,其实怎么都懂。
情无期,爱有限,只因在乎,只因离心。多少相扶,不曾离弃;多少计较,让感情归零。付出感情,才会心疼;不问结果,才有真心。爱一个人掏心掏肺,只希望对方可以看见;守一个人不言放弃,只希望可以始终不远不近一直都在。爱与爱,需要呵护;心与心,需要尊重。情没有密码,只有用心爱没有模式,只能珍惜。回首三千,红尘外,有心在等待;皓首苍颜,耋耋年,还有人在。一生何须太多,有情才是幸福;一生何求太多,有爱才是满足。若,心与心之间不再信任,那么相处还有什么意义;若,情与情之间有了猜疑,那么继续又是何必。不约而同的想法,成了刻意模仿的结果;不谋而合的行动,成了失去个性的动作。
欺人莫欺心,伤人勿伤情。人与人,无信不交往,守信方长久;心与心,互敬才生情,互爱才有真。欺人莫欺心,伤人勿伤情。信任一个人很难,再次相信一个人更难。别把他人的善良当软弱,那是一种大度;别把他人的宽容当懦弱,那是一种慈悲。好脾气的人不轻易发火,不代表不会发火;性子淡的人只是装糊涂,不代表没有底线。感情,不能敷衍;人心,不能玩弄;缘分,不能挥霍。把情当情,才有真感情;平等互爱,才有真人心。
就算你做得再好,也会有人指指点点;即便你一塌糊涂,亦能听到赞歌。能够拯救你的,只能是你自己,不必纠结于外界的评判,不必掉进他人的眼神,不必为了讨好这个世界而扭曲了自己。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生活中出现不顺心的事情,不要心怀不满、怨气冲天,也不必耿耿于怀、一蹶不振,是福是祸都得面对,是好是坏都会过去。*** 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生。
没有创造的生活不能算生活只能算活着我们要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很久。珍惜生活,上帝还让你活着,就肯定有他的安排。人生总会有雨天和晴天,但总会雨过天晴的。人生路漫长,指不顶谁疯狂,指不定谁辉煌。在爱情里,即使没有谁,即使失去谁,也可以一个人骄傲的活着当我们懂得珍惜平凡的幸福时,就已经成了人生的赢家。人有千算,天则有一算
人的一生,总有一些料想不到的意外事,完全无法做合理的解释,或许这就是我们人所说的神吧!所以,人的营谋计算,时常会失灵,时常会失策,因为人总忘了老天也有一算。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小算盘,算计着别人,算计着自己。人有千算,天则一算,算去算来,一枕黄粱再现。但是每个人再怎么算计,终究是斗不过天,没有一个人成功的人是道德败坏的,如果有,这个人成功也不会长久!所以平时要行善积德。
人性丑陋爱钱十句 *** ?
1.别人用钱看透人心我却用一句话看穿你的心
2.敌人变成战友多半是为了生存,战友变成敌人多半是为了金钱!人心,让人难以捉摸,让人难以看透;贫穷,限制了我的理想与自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继续努力过好每一天。
3.钱真是一个好东西,它可以收买人心,也可以帮助你看透人心
4.请珍惜对你好的人,时光不会倒流,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钱不是万能,但可以看透人心。
5.钱真是个好东西,看透人心,买断感情,友情,亲情,无所不能。
6.金钱本身并无好坏之分,重要的是如何使用它。人不能把钱带进坟墓,但钱能把人带进坟墓。
7.钱是好仆人,如果你知道如何使用它,但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使用它,它会成为你的主人。
8.有钱的人认为是一分钱挣一分钱,没钱的人只想把一分钱掰成两半。
9.如果把金钱作为爱情的化身,就是把爱情送上绞刑架。
10.看透人心,玩重要,钱重要,命呢?关键时候谁 *** 都指不上。
11.借钱,可以看透人心。无偿借给你的不仅仅是钱,更是信任,是情谊。
人性与金钱丑陋的句子 金钱见证了人心的句子
12.亲戚之间,谈钱就伤感情;恋人之间,谈情说爱,伤害钱财。
13.获得金钱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14.金钱不是幸福。一个人即使贫穷也可以快乐。
15.金钱这种东西能看透人的心,一句话我恨你能怎么样,什么都没用。
16.钱是个好东西,能看透人心,能拉近关系,能暴露人性,还能稳固地位,人间万能贴,哪疼贴哪,包治百病!
17.算命说我不适合投资,是对的,每个月要钱要的头疼,心累。看透人心真的好难。
18.如果一个人带着喜悦和感激看待金钱,它将是丰富的。
19.有了钱,你还是那么肤浅;没有钱,可以让你这么便宜。
20.有钱的人怕别人知道他有钱,没钱的人怕别人知道他没钱。
21.金钱是深不可测的海洋,能淹没廉耻,良心和是非感。
22.钱的用处真挺多,看透人心还是钱最可靠,每次都是理解下理解下,罢了,朋友,还是再见吧!!
为什么有人说蒲松龄的凤阳人士是最不可思议的一篇小说?
*** 曾经评价《聊斋志异》其实是一部社会小说,也是封建社会的一部温情小说。
在他看来,蒲松林事借狐鬼批判封建社会,其内核是揭露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堪和黑暗,而《凤阳士人》是聊斋之中为数不多没有涉及狐仙和鬼怪的一篇千字文言文小说。
虽然小说中没有谈及魑魅魍魉,可是情节却是曲折离奇,又将种种的巧合之事,融入一个梦境中,即便是经历了数百年,当读者再去阅读时,让人觉得蒲松龄的脑洞大开。
那么蒲松龄记载或者创作这个故事,是否在借事喻意,他到底想批判些什么,或者为后世人透露些什么呢?如果将此问题解决,或者我们就知道,为何《凤阳士人》会如此地让人惊艳?
首先我们简要地说一下,凤阳士人这个故事到底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古代凤阳,有一个士人,忽然一天想出门游历,不久就告别了妻子,因为当时没有通讯的年代,出门要多久回来,如何联系,必须靠的是运气。不过他也约定好一个日期,是半年左右,可是过了十个月士人还没归家,在家独居的多日的妻子,因为夫妻情深,便是有些牵挂丈夫,这天夜晚,她睡下后,忽然有一位女子飘然进来,告诉她是否想见自己的丈夫。
妇人当然愿意了,其后便是被那位女子扯着手,出了门,可是女子走得快,她走得慢,没办法为了让她跟上节奏,女子给他穿上一双自己的绣花鞋,两人飘然的奔在道路上,很快两人到了一个地方,忽然遇见了自己的丈夫,妇人特别高兴就忙停了下来,和自己的丈夫相认
丈夫这时也正往家里赶的路上,忽然见到两人也好生奇怪,便是问起了缘由,妇人就说是女子带她过来的,其后他们三人便是去了女子的府中休息一夜,可是这一夜却发生了一件奇事!
原来女子叫上了自己的仆从,为他们上点了一桌子酒菜开怀畅饮,单身夫妻两人相遇,丈夫却对自己的妻子毫无兴致,反而和那女子不断的聊天和相互暧昧,被冷落的妻子非常的无奈,可是有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吃醋地坐在席间。
可哪里知道,丈夫和女子吃着喝着就悄悄地退席了,妇人冷落在一边,妇人就非常的气愤。
到内房找丈夫,却听见里面丈夫和女子正说着各种各样的情话,让女子羞怒不已,可是对于此事有无可奈何,就打算自己做傻事,可是刚女子家门,却遇上自己的弟弟,弟弟见姐姐忽然出现,还带着眼泪和很气愤,就问什么事情,让你如此愤怒
姐姐就说了出来,这个弟弟也非常的仗义,想也没去想,就拿去敲房门,可是里面却没有人回应他,这时妇人的弟弟就怒向胆边生,搬起园子里的一块石头,砸了了进去。
谁知却是哎呀的一声,原来砸中了里面士人,这时女子见站自己夫君出事,反而就埋怨弟弟,弟弟此时也愤怒了,帮你还被你说,便是转身要走,却被女子扯住,说你不带我走,我怎么办,
谁知,他弟弟一推,妇人就醒来了。发现是一个梦
可是事情还没终结,这个故事神奇之处在结尾!
第二天妇人的丈夫归家,他弟弟也来了,三人一说这个梦,竟然都是一模一样,而妇人的弟弟,还昨晚还真在梦中丢了一块石头。
这个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蒲松龄倒是没说这个故事他是那里听来的,或者是原创的,可是很肯定的就是这个故事与梦境有关。
那么为何蒲松龄抛弃了狐狸和女鬼,说了一个关于梦的故事呢?这里其实蒲松龄用意很深,他通过梦境,将一些封建社会不能明说的事情,表达了出来,并且给予批判。而这些在一场梦为背景的衬托下,又是如此的合理,让人无法挑出。所以蒲松龄的聊斋被奉为经典,还是有其理由的。但蒲松龄通过梦境,想和读者表达什么呢?
关于梦,科学家一直在探索,西方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其实是人类的潜意识欲望的反应,为何人在休息时会做梦,这时因为人在早上清醒的时候,大脑会刻意的压抑潜意识,使人不会做出一些违背道德习俗的行为。可是人一旦进入了睡眠时,人类心中潜意识的欲望,就会偷偷地跑了出来,最后以光改陆离的梦境体现出人内心的欲望,这就是他理解的梦是如何生成的。
而古人也知道梦是人的潜意识反应,所以通过《凤阳士人》这个梦,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有4位主角,发生地一件非常简单的相遇事件,可是这个事件并不完美,却还有些世态炎凉,当梦醒时分却又是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可是借着这个梦,我们首先可以分析出古代女子的压抑,因为这个梦来自妇人思念丈夫所做的,而引出了另外一个女子,引领她去见自己丈夫,可以说这里妇人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她是主要的做梦者,其梦境中的一切,都带着这她的想法和日常行为,
而妇人的要求很简单,就是想见到丈夫,并且是要十分尽快地那种,虽然我们见到她能够获得瞬间移动的能力,几步跑出了很多里地。而这里却很重要的一个道具,就是绣花鞋,绣花鞋在古代代表是女子的一个隐私,因为在当时女子的小脚,是被一种暗示,可以说这里体现出了妇人的一种心理,
可是峰回路转,本来是要找到了丈夫的妇人,却发现离开了多月的丈夫,压根对自己不感兴趣,却与那位女子有着暧昧不清的各种举动,这里体现得是妇人对夫君的一种担忧和不信任,毕竟离开多日,到底丈夫在外作了什么,自己无法得知。
更关键的一点是,当她发现了丈夫与女子又了越轨的行为时,她却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就是说她只能无奈的去做傻事,这里蒲松龄透过这个梦,深刻地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悲哀,自己的命运依赖于丈夫,并在三从四德的封建枷锁下,女子只能逆来顺受,
但梦中女子确实又不忿,所以就巧遇了自己弟弟,因为只有弟弟会帮自己,这里也是体现了古人中对于信任上的关系,特别是血缘关系上维系,并且这里弟弟所代表的事路见不平拔刀相救的角色,可是这个角色其行为却接近有些鲁莽和不理智
最后弟弟好事倒是没做成,虽然帮姐姐出了一口气,可是结果却不是姐姐想要的,这里体现了一种封建文化下得如何行善的探讨,更重要的是弟弟被妇人埋怨要走得时候,却被妇人拉住,要其将她一起带走,
这里最后探讨的是妇人,也是其弟弟做了善事以后,妇人既有所埋怨,又想弟弟继续帮她的心态,而这揭露的是封建社会下人心中自私自利的心理。
而不可忽视的我们看到那位离家远游的书生,更是一位外表到岸然,内心却极为的行为极为丑陋之人,而蒲松龄借此批判了许多书生和士人,说一套做一套虚伪的嘴脸。
但整个故事,最终由梦回到了真实,其三人同做一个梦,所代表的寓意其实在封建文化之中,无论是虚伪的士人,鲁莽的侠客,还是对婚姻无奈的妇人,都无法逃出,即便是试图突破,但最终还得回到现实。
单身蒲松龄却用一场梦,提醒我们梦是人生,人生如梦,人心是真真假假的,而梦却也是颠颠倒倒的,而我们要认清自己到底是在梦中,还是在真实中。
结论:可以说,这部借梦于事的《凤阳士人》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鞭打和披露封建文化嘴脸的力作,最末引用 *** 对聊斋的一段评语做总结:
“一篇好文章,反映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人与人的关系应是民主的和平等的。”而《聊斋志异》通过故事反应现实,通过现实反应的是人心,这才是聊斋最值得称道之处。
红楼梦里有哪些一语成谶的话?
在古代中国,谶语[chèn yǔ]是更具有“中国特色”的预言,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对其颇为痴迷。
有的谶语是刻意制造出来的,用来博取政治资本或煽动人心。而有的谶语则是无意中被说出来,最后却莫名其妙的应验了。曹雪芹也将这种古老的谶语文化大量运用到了小说中。
我们从以下六人身上来体味这种谶语文化在小说中的运用。
贾宝玉的谶语:“你死了,我做和尚去”尽管《红楼梦》是一部残书,其中主要人物的结局,特别是金陵十二钗正册的人物,在第五回已有判词写明,但近百年来,红学爱好者们对此还是争论不休。
不过这种争论都不会出现在贾宝玉身上,作为红楼小说的 *** 男主人公,他的结局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当了和尚。
对于这一结局,在小说中有两处早已点明。 *** 处,在第30回,宝玉和黛玉闹了变扭,宝玉跑来向林妹妹赔不是,黛玉不领情,两人继续拌嘴,于是黛玉说:
黛玉道:“我死了。”
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
这一处很明确,如果黛玉真有个三长两短,他是断不会活在红尘中的,以做和尚为由来了却红尘之事。
第二处,怡红院里的两个重量级丫鬟袭人和晴雯吵架了,黛玉来了,看他们如此状况,便上来劝说,袭人说:
“林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事,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做和尚去。”
在此处,宝玉又说到自己要去做和尚。那么宝玉此处的做和尚是对袭人说,还是对黛玉呢?很明显还是对黛玉,结合语境便可知,如果黛玉哭死,宝玉就去做和尚。再者而言,从小说发展的情节来看,贾宝玉也不会为了袭人去做和尚。
那么贾宝玉到底最后有没有做了和尚呢?由于后四十回为续书,其结果只能从前八十回中推测。而前八十回只要看 *** 回便知了,在 *** 回重点看甄士隐的遭遇和结局,其次看《好了歌》及其注解,都可以推断出,贾宝玉的结局就是出家了。
林黛玉的谶语:《葬花吟》红楼最重要的女主人公林黛玉是什么结局,我们似乎都知道,但又说不明白。像她这样富有仙气的女子会以何种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失去原稿,着实不好推测。
不过,对于她孤苦的一生,曹雪芹为她设计了一首诗谶《葬花吟》,这首诗明着写花,实则写人,它是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也是作者塑造黛玉形象、表现黛玉性格特征的重要诗篇。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花受风霜的摧残,也是黛玉在险恶环境中的感受。“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是黛玉清高孤傲、不肯与世浮沉的写照。“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花人合一,突出了黛玉的悲剧结局。
贾探春的谶语: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第六十三回,众人为贾宝玉过生日,又因贾母王夫人都不在家,所以众少女在大观园里尽兴的玩耍了一回。其中有一个情节,众人抽花签,轮到探春时,她抽到了一枝杏花,上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此花签的解语是得此签者,必得贵婿。
于是,众人说道 :“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由此牵出了探春远嫁的人生结局,那么探春是否当了王妃呢?这就要看探春的造化了。
在55回中,王熙凤曾有一段对贾探春婚姻的经典点评:
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殊不知别说庶出,便是我们的丫头,比人家的 *** 还强呢。将来不知哪个没造化的,挑庶正误了事呢;也不知哪个有造化的,不挑庶正的得了去。
结合王熙凤的点评,再加上探春的判词,却可以得出,探春极有可能当了王妃,但幸福与否则是另一说。如凤姐所言,如果嫁了个没造化的,她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嫁了个有造化的,她倒是有可能成为十二钗中结局 *** 的一位。
(画: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逢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贾惜春的谶语: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作姑子去红楼第五回,周瑞家的去给各姑娘夫人送宫花,到了惜春这里,恰巧惜春和小尼姑智能儿在一处玩耍,见了周瑞家的送了花来,玩笑间便说了这句话:
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哪里呢?
红楼里有两个冷漠的人,一位是薛宝钗,凡事以理为据,不以情为念。另一位便是贾惜春,既无情也无义。
贾惜春在红楼里的语言并不多,但给人的感觉就是很高冷。最能体现她性格的事情,便是在处理丫鬟入画的去留上。
红楼第74回抄检大观园,入画私藏了哥哥送来的“金银锞子”和“一副玉带板子并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众人都道不是什么大事,况且这些物品都是贾珍赏赐的,并非来历不明。但惜春认为入画丢了自己的体面,又生怕入画日后连累自己,不论谁说都要把入画撵回宁府去。
入画是从 *** 与惜春在一处的,但惜春丝毫不念旧情。对于惜春的无情,尤氏评价的好,说她是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但探春等人对于惜春的无情却很了解,说这是她的僻性,孤介太过,没人能傲过她。
根据判词,贾惜春的结局就是做了姑子。
画: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平儿和袭人的谶语:你们自为都有了结果了,将来都是做姨 *** 。据我看,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你们且收着些儿,别忒乐过了头儿!”这句谶语出自鸳鸯之口,正是她在无意之中提醒平儿和袭人的话。平儿是贾琏的通房丫头,何谓通房丫头,红学名家刘心武老师是这样讲的:以平儿为例,通房丫头就是主子夫妇 *** 事的时候,她不但可以贴身伺候,还可以在主子招呼下,一起 *** 。
这样的情景在小说中也出现过,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送到凤姐这边来,正好碰上平儿拿着大铜盆出来,叫丰儿舀水进去,里面传来贾琏与凤姐的嬉笑声,此处写得很隐蔽。
相比之下,花袭人的地位与平儿还有差距。按照贾府的晋升制度,应该是从丫鬟到通房丫头,再到姨娘。晴雯与袭人吵架,曾经说过,说袭人连个姑娘还没争上,就和宝玉称起“我们”来了。
尽管袭人的月例变了,熟悉的人都当她是准姨娘了,但毕竟此事贾政还未知晓,所以在身份上依旧是隐形的,并不像平儿那般,在贾府是公开的身份。
所以,鸳鸯说,她们都是自以为将来的身份是姨娘,但天下之事变数多,她们未必都能如愿。
平儿的结局如何?我们不知,但应该不是被扶正。依据花袭人的结局,离开贾府嫁给了蒋玉菡,想必平儿也不会顺心如愿。
鸳鸯的谶语:我剪了头发作姑子去,不然,还有一死。一辈子不嫁男人,又怎么样?乐得干净呢!贾赦强逼鸳鸯做他的小妾,鸳鸯宁死不屈,这个谶语就是在那时说的,可以说,这也是鸳鸯自己给自己规划的几条路:做尼姑、单身一辈子或者还有一死。
依照贾赦的秉性,在贾母死后是肯定不会放过鸳鸯的,那么鸳鸯最后选择了哪条路了却一生呢?极大可能就是一死,因为鸳鸯的性格比较烈,情感炙热,心气高,她必不会像袭人那样苟活于世。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六位人物的谶语,我们也大致体味到谶语文化的奥秘之处,将其运用在小说中,不仅增添了小说的可读性,也对人物的塑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