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冬至排版软件-允执厥中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紫薇斗数冬至排版软件,允执厥中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十六字心诀”挂上“大一统”的圣源就对了
首先说,人是精神意识的本体,人的精神性意识极具盲目扩张性。
人心危殆而不安,危就危在这里。
怎么办呢?
人的社会,得有道统(纲常)。
道统就是有传承脉络的执政理念与道德体系,用以约束、改造、制衡人心。
既是体系,脉络见纲常,纲常见“经”,经归聚于圣。
秦汉下来,又是“焚书坑儒”,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搞得所传承的道统因僵化断档日甚而危机深重。
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起来,其顿挫效应叫大家深刻反思。
在这一时期里,思想文化学术等得以自由,破茧而出,并得到丰富与发展。
历史地看,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369年起到了“承汉启唐”的作用。
打破旧的大一统,建立新的大一统。
正如 *** 所说:“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
一代代儒生在危机中反思,由于“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遗害,文史记载与传承中断,包括经典在内的好多东西人们只能靠考据、挖掘、整理、发挥来接续传承。
在如此的历史情形下,要接续传承靠什么?
所以,说《尚书》(经书)是造假搞出来的,未免过于愤然武断了。
难不成你一刀,就此将大中华的传统与脉络斩断?
要我说,我们得向这些“造假”的人致敬才对。
有谁吃多了不拿俸禄去孜孜以耗费心血求地去“造假”?况且是那么多人不约而同、前仆后继、聚神聚力地“造假”。
人之为人,需不断在改造践行中升级自己的精神意识(思想升华)。
我们不能去苛责、贬抑古人的求索精神。
中国文化更多的是向内(心源)求,内向超越。
作为儒家的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是由北宋的大儒朱熹搞出来的。这有什么牵扯吗?
这“十六字心诀”的内容,语出《尚书·虞书·大禹谟》。这段话有上下文,讲人心与道心是人精神意识的一体两面。
朱熹溯圣源发现这一内容,十分欣喜:
聚力聚人心重整道统,靠它!
大中国,大中华最见长的是什么?
“大一统”。
大一统的精要在于“圣而一”、精一做事。
“圣而一”、精一做事传统的奠定。
一溯源便可上溯到4500年前的大禹治水,及以前的舜帝尧帝的作为与影响。
这不得不说是朱熹于“历史大僵化”中,拯救了儒家,并从此更加地发扬光大。
北宋,是“承汉启唐”的结晶期嘛。
大儒,朱喜;朱熹,大儒。当记一大功。
照我看,诠释“十六字心决”,若不本着大一统的理念,没有对大中华“圣座”的尊崇,就不要去妄自作解释。
你格局小了,一解释就叫人好笑。
更不要一板一拍,一字一顿地去“班门弄斧”。那样,只会叫人更好笑。
但其时代意义是可以讲的。
从方 *** 上讲,我更看重“十六字心诀”的后半段“……,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本有圣源,精一作事,便能够大一统地实现目的,而且 *** 作起来还能够把具体的东西予以落实,实现事业的整体推进。
得道,占义理;
得势,宏伟而不失精妙。
叫玩味者们,怯魅去吧。
见仁见智,争鸣而已,昌为要。
谢谢你的问题,也谢谢你。
朱棣的皇后是谁?
明成祖朱棣的皇后是历史上的仁孝皇后徐氏,民间传说其名叫作徐妙云,她可是朱棣一生的白月光,朱棣一生有九个儿女,其中七个都是与她所生,可见朱棣与徐皇后夫妇感情有多么深厚。
徐皇后去世时与朱棣的诀别也是历史上非常感人的一幕,在她死后打破了明清两朝的皇后纪录,并且朱棣甘愿为其素服缀朝一年,更让人感慨的是从徐皇后去世到朱棣去世中间相隔17年,而朱棣此后都没再册立皇后,下面就来说一说这位辅佐朱棣开创永乐盛世,还能让朱棣17年不再立后的明朝一代贤后仁孝皇后。
青梅竹马结连理,将门虎女贤内助徐皇后是明朝开国名将徐达长女,公元1362年徐皇后出生,当时朱元璋还没有建立明朝,徐达与朱元璋还是一同打天下的好兄弟,好战友。
徐氏幼年时期就非常聪慧过人,徐达没有像封建时期的其他父亲那样重男轻女,徐达认为既然女儿如此聪慧有天赋,那不能浪费她的天赋,就为她聘请名儒教其读书学习,而她也没有辜负父亲徐达的培养,她自幼饱读诗书且记忆力惊人,能过目不忘,连教她的老师都认为她的天资远胜于男孩。
在《明史》中称徐皇后为: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中山王达长女也。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
诸生属于元明时期饱读诗书可以进入官学的文人,是有资格进入官学的读书人,所以徐氏在少年时期被称之为“女诸生”,也能看出她具有很不错的文化素质。
而由于朱元璋与徐达本是布衣之交,两家关系非常亲密,朱元璋在没称帝之前经常去徐达家中做客,因此朱元璋在徐氏幼年时就见过她,在《明史》中记载朱元璋见到幼年的徐氏时就称:“此女必贵,其以为吾儿妇,宜善视之”
朱元璋这意思就是说看徐氏将来是贵人,想聘她为儿媳,让徐达好好照顾。朱元璋就替比徐氏大了两岁的第四子朱棣向徐达求婚,就这样徐氏和朱棣在幼年时就定下了娃娃亲。
这也注定了徐氏此生和朱棣的爱情缘分,朱棣与徐氏夫妻感情深厚也是有原因的,虽然两人是由双方家长定下的娃娃亲,但是两人却并不是先婚后爱,这就是因为两人在婚前就已经相依相伴三载。
在洪武六年(1373年)十二岁的徐氏就入宫成为女官侍奉朱元璋的嫡妻马皇后并陪伴十四岁的朱棣,马皇后对于徐氏如女儿一般疼爱,史料中称为“日侍左右,独被宠眷”,这期间徐氏不仅获得未来婆婆马皇后的喜爱,也和未来夫君朱棣每日相处,感情日益深厚。
在相处了三年之后徐氏与朱棣大婚,徐氏也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妃。徐氏正式成为了朱棣的妻子,也成了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儿媳。
徐氏与朱棣大婚之后不久就生育了长女朱玉英,后又生了长子朱高炽,此后九年中,徐氏为朱棣连生七名子女,要知道朱棣一生只有九名子女,可以说朱棣的子女基本都是与徐氏所生,由此可见尽管朱棣侍妾妃嫔不少,但唯独原配夫人徐氏独得宠爱。
此后朱棣赴北平(现今北京)封地就藩,徐氏也带着子女们一同随朱棣来到北平燕王府中生活,朱棣到了北平之后要与地方官接洽协商政务,同时燕王府本身也相当于缩小型的皇宫机构,燕王府内部有审理所、典膳所、奉伺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等机构,还要负责给孩子们找老师以及管理王府仓库等各种琐碎事务。
朱棣一个人根本就忙不过来,因此这时候贤妻良母徐氏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朱棣忙着主外,而徐氏则把燕王府内部管理得井井有序,因此在《明太宗实录》(朱棣最初庙号为明太宗)中记载:内助藩国二十余年……嫔于肇封,家政辑宁。
这意思就是说徐氏在跟随朱棣就藩二十余年,是朱棣的贤内助,正因为有了她才使得朱棣可以后顾无忧,家庭和睦。
徐氏与朱棣本来可以在封地安安稳稳做一对幸福夫妻,但是随着朱元璋去世,朱棣的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朱棣与徐氏在北平的平静生活也被打破了。
朱允炆继位之后有感于他这些远在各地的藩王叔叔们手握重兵,对皇位威胁极大,于是朱允炆继位之后就厉行削藩,使用残酷手段先后废除了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第七子齐王朱榑、十二子湘王朱柏、十三子代王朱桂以及十八子岷王朱楩的封爵,其中湘王朱柏更是被朱允炆逼得 *** 而亡。
朱允炆如此用残酷削藩让北平的朱棣惶惶不安,最终朱棣在谋臣道衍和尚的游说策划之下决意发起靖难之役反抗大侄子朱允炆,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的谋主道衍和尚出谋划策居功至伟,但是这其中也少不了贤内助徐氏的支持。
据《明太宗实录》记载:上举义靖内难,后所赞画,多协上意。这意思就是说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徐氏也没少出力为朱棣谋划,而且还都很符合朱棣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徐氏不仅是位贤内助,还对朱棣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徐氏不仅帮助朱棣出谋划策,她还在军事指挥上对朱棣帮助很大,在靖难之役时,朱棣率大军前去袭击大宁城(现今内蒙宁城县),朱棣临走时只留了少部分的老弱残兵帮助长子朱高炽守城。
而朱棣走后恰好朱允炆的大将李景隆率大军前来围困北平城,朱高炽指挥军队守城,在守城事务上还都要与母亲徐氏商量,凡部署防御事务皆由朱高炽请示徐氏之后才做决定,因此当时负责防守北平的总指挥实际是徐氏。
徐氏沉着冷静地与朱高炽以及道衍和尚谋划守城事务,而徐氏也不愧是大将徐达的女儿,很有将门虎女风范,她知道守城最重要的是士气,她亲自临阵鼓舞士气,还亲自披挂上阵到城楼上督战,并发动鼓励士兵、将领的妻子们都随她披甲上城楼作战,徐氏带着这群娘子兵从城楼上往下砸石头抵御李景隆的士兵攀城。
最终凭借徐氏的指挥,燕王府的军队一直把李景隆的几十万大军拖到了朱棣回援,在朱棣回援北平时,徐氏又让儿子朱高炽主动派城内士兵突击出去,与朱棣内外夹击李景隆的大军,打的李景隆是大败而逃。
此后靖难之役一直打了四年之久,朱棣多次率军在外出征,而徐氏总能带着儿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把朱棣的大本营守护好,让朱棣在外征战没有后顾之忧,可以说朱棣能娶到徐氏真是他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一 *** 悯苍生,死后哀荣犹递增公元1402年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终于以大侄子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获胜登基为帝而告终,朱棣在南京登基之后,就派人接还在北平的妻子徐氏到南京,并宣布册封徐氏为皇后。
在明太祖朱元璋建国时就有规定皇后的凤印上坠饰的是金龟纽,朱棣在册封徐氏时特意下旨改变朱元璋定的规矩,把皇后凤印上的金龟纽改为盘龙纽,并且还特意让礼部官员在承天门开读诏书昭告天下,徐氏也开创了明清两代册立皇后时单独颁布诏书昭告天下的先河。
朱棣在册封徐氏为皇后的册文和诏书中写道:济朕艰难,同勤开国,朕登大宝,允赖相成,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同朕恭勤,保兹天命,君临尔万姓之上!
朱棣的这些话主要就是想昭告天下,自己能当上皇帝对妻子徐氏的依赖很大,他现在就想让徐氏跟他一起来守护他们夫妻俩一起拼搏下来的这片天下,让徐氏和自己一起君临天下。
从朱棣的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妻子徐氏有多么重视和感激,确实如此,明朝历史上的皇后中有很多贤能的皇后,但除了朱棣的生母、朱元璋的嫡妻马皇后之外,还有谁能与徐皇后比肩,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两代都十分幸运娶到了如此贤内助,才成就了他们父子二人的帝业。
徐氏成为徐皇后之后,她并没有因为地位提升而迷失自我,她依然像当初在燕王府时那样帮助朱棣管理好后宫事务,关心朱棣的饮食起居,而且由于她学识渊博,她还时常能利用自己的能力对朱棣在治理国家方面建言献策。
徐皇后熟读经史子集,对历史兴衰都有很深刻的认识,她深知治国之道主要有两大要素,其一为爱护和关心百姓,其二就是为国家发掘和培养人才。
因此徐皇后经常告诫朱棣,天下历经了四年的靖难之役,连年征战兵民疲惫,现在朱棣执政应该以宽俭为主,应该体恤百姓,多与民生息。
徐皇后不仅自己劝告朱棣应该宽俭,她还以身作则,在后宫中她提倡勤俭之风,使得皇宫中毫无奢侈之风气,朱棣也在徐皇后的影响下以勤俭为主,并且在施政时注重以民为主,与民生息。
朱棣在登基初期,对朱允炆的旧臣是采取打压手段,也是徐皇后请求朱棣宽恕建文旧臣,她对朱棣说:当世贤才皆高皇帝所遗,陛下不宜以新旧间。
这意思就是告诉朱棣,当初跟随朱允炆的这些建文旧臣都是当年朱元璋精心挑选的人才,朱棣不应该因为他们曾为朱允炆效忠就弃而不用,而只用自己的旧部。于是朱棣才大胆启用解缙、夏元吉等人,而这些人也为后来朱棣开创“永乐盛世”做出巨大贡献。
作为 *** 的皇后来说,徐皇后能劝告朱棣体恤关心百姓,还要以身作则,这是十分难得,也是当时天下百姓之幸,同时徐皇后还能劝告朱棣不拘一格用人才,徐皇后的这两项进言就为朱棣开创“永乐盛世”助力很大,所以朱棣曾盛赞妻子徐皇后是“职善道以辅内治,衍繁庆以益生灵”。
徐皇后不仅自己时时能规劝或给朱棣提一些合理的建议,她还特意召见了一些王公重臣的妻子,并当面教她们如何做好贤内助,还要匡正丈夫的言行。
都说男人的军功章上有女人一半的功劳,这句话用在徐皇后身上再合适不过,朱棣能开创出“永乐盛世”,这里面绝对得有徐皇后一半的功劳。
徐皇后不仅能帮助朱棣治国和管理好后宫,她在管理子女方面也比朱棣更有权威性,朱棣一生有四个儿子,除了夭折的幼子朱高爔之外,前三个儿子都是徐皇后所生。
徐皇后在儿子们面前很有威信,最初朱棣的次子朱高煦骁勇善战,凭借自身有靖难之役的战功很不服大哥朱高炽成为太子,明里暗里都在和大哥争位,但是徐皇后在世时,在徐皇后面前朱高煦总是对母亲毕恭毕敬。
其实老二朱高煦和老三朱高燧都是嚣张跋扈不法之徒,但是徐皇后在世时,他们在母亲面前都永远是乖乖男,从来不敢做出格之事。可见徐皇后在教育子嗣方面也很厉害,只不过她去世得太早,以至于朱高煦和朱高燧兄弟后来行事越发嚣张跋扈。
徐皇后对自己的娘家人也极为严格,她的弟弟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曾为朱棣的内应,结果被朱允炆发现后亲手斩杀,因此朱棣登基后就想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并让其子徐景昌承袭爵位。
但是徐皇后却坚决不同意,于是朱棣就背着徐皇后先下圣旨追封徐增寿,并让徐景昌继承公爵,然后才把事情告诉徐皇后。
如果是一般人得知自己的侄子被封为国公,肯定很高兴地向皇帝谢恩,但是徐皇后不仅没有向朱棣谢恩,反而还为此和朱棣吵了一架,认为朱棣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对自己的娘家人封赏过重了。
但是朱棣既然已经下了圣旨,就是已成事实,徐皇后只能眼看着娘家人接受了公爵封赏,不过徐皇后却建议朱棣给侄子徐景昌选择贤明的老师来教导他,以免他年少位尊恃宠而骄,后来徐皇后还是不放心侄子,并亲自把侄子徐景昌召到宫中当面告诫了他一番。
此后徐景昌果然听从姑姑教导,为人处世十分谦恭谨慎,而定国公的爵位也一直传承到明朝灭亡,徐景昌的后人徐允祯后来在李自成的农民 *** 军攻入北京时,拼死率军护卫京城企图保护明末帝崇祯帝,最终被农民 *** 军所杀。
在各个方面来说徐皇后都算是非常完美的皇后,朱棣对她也是既喜爱又敬重,朱棣曾称徐皇后是自己的良师益友。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永乐五年(1407年)陪伴了朱棣30年的徐皇后在辅佐丈夫当皇帝之后,仅当了五年皇后便病重将死,朱棣聘请了很多名医为徐皇后治病都没有治好,最终在七月初四徐皇后还是病重去世,年仅46岁。
在徐皇后临终前朱棣一直陪伴着她,于是《明太宗实录》里也记录下了历史上感人的诀别一幕,徐皇后在临终时还想着帮朱棣治国出谋划策,她还不忘提醒朱棣一定要善待和爱惜百姓,还要不拘一格广求贤才,并且对宗室皇亲要以恩义相待,至于对自己的娘家外戚则不要过于骄纵。
最后徐皇后还对儿子朱高炽表示自己此生更大遗憾就是没能与朱棣再回北平报答当年靖难之役时陪同自己一起守城的妇女们,因此她临终前叮嘱朱高炽要替自己完成这个愿望。
于是后来朱棣北巡到北平时,在南京监国的朱高炽特意派人带了丰厚的礼品和朱棣一同去北平把这些礼物赏赐给了当年那些帮助徐皇后守城的妇女们,也算是完成了母亲的遗愿。
徐皇后去世后,朱棣的情感难以抑制,他悲痛得不能自已,伏在徐皇后的尸身上痛哭流涕就如同小孩一般。
此后很久朱棣都长期处于悲痛情绪之中,群臣见之都十分怜悯同情,群臣婉言劝朱棣放下悲伤,但朱棣却越发悲痛,他对群臣说徐皇后就好比当年东汉的明德马皇后和唐朝的长孙皇后,自己没了她就等于没了良师益友,以后恐怕再也没人能直言劝谏自己了。
朱棣特意为徐皇后穿丧服一年,还为她缀朝一年,平时只在西角门听政议事。并且为她举办了很隆重的丧礼,朱棣还特意命正一教真人张宇初率道 *** 为徐皇后祈福,命 *** 报恩寺的僧众为徐皇后超度,仅道教的祈福道会和佛教的超度 *** 就举行了一百多天,徐皇后的丧礼规格也是明清两朝历代皇后之最。
朱棣还决意此生不再复立皇后,这也使得永乐一朝的皇后之位空缺十七年,此前徐皇后在世时,朱棣出于对她的敬重,她在世时朱棣始终没有册封过任何一位妃嫔,直到她去世满三年后,朱棣才册立了一些妃嫔,朱棣虽然有后宫女人不少,但是他对徐皇后的感情专一程度几乎不逊于一夫一妻的人。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北巡到北平,他想起了和妻子徐皇后在北平的点点滴滴,再加上朱棣还有“天子守国门”的理念,于是朱棣决意迁都北平,因此北平也就有了现代的北京之称。
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之后,就立刻派人在北京选择万年吉地,最终选择在了昌平县天寿山营建陵寝,也就是明十三陵中的明长陵。
此前徐皇后去世后并没有立刻下葬,而是被安放在南京皇宫中,永乐十一年(1413年)长陵修建完毕,于是朱棣亲自护送妻子的棺椁来到北京的长陵下葬,徐皇后也成了 *** 位葬入明十三陵中的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享年65岁,朱棣临终时一再叮嘱要让徐皇后的神主牌位与自己的梓宫一同祭祀,于是明仁宗朱高炽就按照父亲朱棣的遗嘱执行,按照规矩祭祀时要给先皇帝加追谥号和尊号,由于徐皇后的神主牌位和朱棣的梓宫一同祭祀,因此朱高炽在同一天给父母加追了谥号和尊号,朱棣和徐皇后夫妇也是明清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对同一天、同地点、同礼仪被上尊谥的帝后。
当年年底,朱棣终于顺利地被葬进长陵地宫,他也终于可以和自己这一生的白月光徐皇后在地下团聚,由于明朝皇陵被保护得比较完好,长陵从未被盗过,至今五百多年过去了,朱棣和徐皇后至今还安静的长眠于长陵地宫中没有被人打扰过。
可以说由于朱棣对徐皇后的宠爱,徐皇后生前荣耀,死后也是哀荣备至,而徐皇后的个人品行也完全配得上这一切。
写在最后这就是朱棣的皇后仁孝皇后徐氏的一生,她是朱棣一生的白月光,“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爱情大概就足以形容朱棣与徐皇后的感情了。
也许当年朱棣奋起一搏发动靖难之役时,他不光考虑的是自己将来的处境,他也考虑到了妻子徐皇后将来的处境,因此他才会决定奋起一搏发动靖难之役。
女人有时候也是推动男人前进的动力,一个好女人更能影响改变男人的一生,甚至是改变男人的家族几代人,徐皇后就是一个能影响和改变男人的好女人,得妻如此,夫复何求,能娶得徐皇后这种贤妻,也是朱棣人生的一大幸运。
过生日应该是过农历还是公历?
问:过生日应该是过农历还是公历?有何依据?
过生日应该是按父母给记下的日子过,父母给记下的是公历的某月某日,就按公历的某月某日过,父母给记下的是农历的某月某日,就按农历的某月某日过。
如果父母都没给记住究竟是公历还是农历的某月某日,那就是撞日,可以定在入学的那天或结婚的那天,撞日就应该撞公历了。
在城市,可能过公历的较多,但四十岁以上的人还是过农历的多,
因为四十年前开始做父母的人生孩子大多是记农历不记公历的。
在农村,过农历生日的较多,过公历生日的大多在二十岁之内,二十岁之外过公历生日的较少,因为二十年前农村开始做父母的人只记农历,很少记公历。
父母没给你记下公历生日,你想过公历生日还要到万年历上去回访,还费那事干吗?就按父母记下的农历生日过吧。
农村四十岁以上的人, *** 的年是公历,月日差不多都是农历,我的 *** 号生日是560512,我一查万年历,原来公历生日是560620,是因为登记 *** 时报的生日就是农历0512,他们就把0512写成公历了,我每年过生日就是按习惯的农历过,按公历的六月二十号没有习惯。
以后的新生儿应该是按公历过,因为公历每年都是三百六十五,四年才多一天,公历生日精确,农历每年比公历少十一天,闰年比公历又多十九天,这生日就不精确。
但是,岁数大的人还是按父母给自己记住的农历过生日好,因为每过生日,都会思念起父母之恩情。
如果是给八十老人做寿,更应该把生日前挪一下,冬天的前挪到公历十月份,夏天的前挪到公历五月份,因为五月和十月是一年中最适宜的季节。
你能在家谱中找到自己名字吗?
谢谢你的邀请,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我当然能找到自己在家谱中的名字,只不过和现用的名字不一样,家谱中名字中间的一个字是辈分。据我所知,我们这一个家族的家谱是从明朝洪武皇帝起开始修的。老祖先带着他的三个儿子逃难至此,在此定居。村庄还是以老祖先的名字命名的。现在村里基本还是这三支。三儿子这支人数较多,能占到村里一半吧。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根本。
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三大历史文献。
如今,许多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混乱。
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
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支撑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
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
古人曰:“谱牒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就能够追根溯源。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是人之本,若连一个名字都没留在世上,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连先祖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憾事。
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 *** 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 *** 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 *** ”。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了解情况,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彼此了解信任,凝聚了人心,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团结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和谐。
“亲不亲,故乡情”。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国门,遍及天涯海角。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
家谱中包含的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尚节俭、戒 *** 、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 *** 逸等内容。有的家谱中还记载着先辈族人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教育启迪的生动教材。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历史、国家历史。了解熟知家族的历史,就是了解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查阅中国历史,但凡国势强盛、社会安定的朝代,从皇家贵族到普通平民,均以修撰家谱或族谱为一件大事。如今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正是修撰家谱的恰当时机,任何 *** 、损毁家谱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有关节日习俗和过节过程的资料?
按: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打春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节、腊八节、小年节、除夕节等。有些传统节日,其释义和来源有多种说法,本编辑侧重于以当地习俗及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概以其要,免其冗杂。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内涵,被历代文人墨客所颂扬,他们根据各自的见闻与背景、感受与思想,吟诗作赋,以节抒怀。本文在每个传统节日里,选录了一首较有影响或广为流传的诗句,以体现节日氛围和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