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取名免费 新生儿取名带武字怎么取-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名人的名字里喜欢用桓这个字

admin2022-12-27 08:09:2615

儿童取名免费 新生儿取名带武字怎么取,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名人的名字里喜欢用桓这个字?

我们都知道名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体现了父母长辈对于孩子的期望。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起名都非常的重视。那为什么东周时期很多人的称呼或名字里都用到“桓”字呢?

首先是因为"桓"字的寓意非常的好,即它有威武,栋梁之才之意。我们都知道东周所处的时期并不太平,前期诸侯争霸。所以就会出现战争,平民百姓的生活自然不会安生。我们国人对于军人的崇拜热爱仿佛是与生俱来,刻在骨子里面的。所以在当时,也有不少热血儿郎想要上战场。古人在成年后才会取字,对于这些人来说取“桓”字是个非常好的选择。希望他们以后的人生都可以顺顺利利,如果上战场的话可以大显身手。

从众心理”不是现在才有,古代也是有的。在那些贫苦的村子里,能上学的人毕竟是少数。那里的孩子取名一般是找村里教书的先生。他们倘若觉着先生哪个字取得好,便会记在心里,给他们的子辈用。像这种都住在一个村子里,免不得家家都会沾亲带故,这时就会注意辈分的问题。如果名字中带“桓”字的人很多,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就会将这个字作为辈分,所以大家的名字就会齐整很多。

儿童取名免费 新生儿取名带武字怎么取-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名人的名字里喜欢用桓这个字

在东周时期,不仅名字称呼上很多人带“桓”字,有的国主的谥号也带“桓”字。这是很高的一个评价,例如齐桓公。因为这个字还有开辟疆土的意思,而齐桓公在位那么多年,一直在四处征战,这个字也可以概括他的一生。

而我们现在的人取名则细致许多,不过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这都代表了亲人们对我们的重视,所处时期不同,起名字的规则自然也是不同的。

儿童取名免费 新生儿取名带武字怎么取-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名人的名字里喜欢用桓这个字

中国古代皇帝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中国古代不存在“世界”这一概念,但有另一个类似的概念,这就是“天下”,古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其实也就是在说古人的“天下观”。而皇帝对世界的认知水平,一般也是那个时代古人所能达到的更高水平了。古人这种对世界的认知,基本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大的阶段: *** 个阶段 “莅中国,而抚四夷”

首先要解释一下“中”字,“中”字的古字形是一面插在地上的旗帜,它象征着对周围四方的号召和领导,只要是看到这面旗帜的人,都会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听从首领的指示。这就是“中”字最早的意思。

有了这层含义之后,就引申出了地理意义上的“中”,也就是东西南北中的“中”。再后来,“中”字的含义进一步引申,出现了文化意义的“中”,也就是中庸的“中”,代表着合适、恰当、中立、不偏不倚。

再来说“国”,“国”的繁体字是“國”,是由一个方框和一个或组合而成,外面边框代表着城郭,里面的或代表着一个人背着兵器,由此形成了“國”。这个“國”象征着用战争和武力圈定出来的势力范围,它有一种边界之感。历史上的国字多有改变,但唯一不变的是四周的边框,也就是边界的含义是始终存在的。比如,武则天在位时期,国被改造为边框中间一个武字。

在以往考诸文献记录,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一词最早出自《尚书》,《尚书》中有“皇天既付中国民”,一直到1975年,考古学家马承源从何尊里发现了合计122字的铭文,其中就有“宅兹中国”的字样,这从而证明,早在西周青铜时代,就已经有了“中国”的概念。而且,十分巧合的是,何尊中的“宅兹中国”所指的就是成周洛邑,也正是被我们称之为天下之中的今天的洛阳。

在“中国”的基础上,今儿又有了“天下”的概念。《诗经》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里的溥天就是诺大的天,天大地大,皆为王土,从而也就形成“王即天下”的世界观。

“天下”到底有多大,具体而言,什么才是“天下”,这就需要有一个更加具体的称谓,这就又要说到“九州”的概念了。

九州的最早出处来自于《尚书·禹贡》,里面描述的是大禹勘定九州,但是《禹贡》普遍被认为是成书于春秋,大禹时期显然不太可能就有九州的概念。2002年,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盨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中就有《禹贡》的一部分原文,可见,西周青铜时代就有了九州的概念了。

当时人们眼中的“九州”,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安徽、江浙,这也是先秦时期人们的活动范围以及所能了解到的“天下”的范围。

相对应的,在这片中国的国土之上生活的民族,就是华夏族,或者叫诸夏,而在中国之外,则是未开化的野蛮之地,其民族也是未开化的胡族。于是,古人按照方位对中原文明区之外的民族做了一个大致的划分,即东夷、 *** 、西戎、北狄。

这就是先秦之前的古人对天下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莅中国,而抚四夷”。

第二个阶段 对西域和海洋认知范围的逐渐扩大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古人对“家天下”认识得到了空前的强化,与此同时,秦始皇接连派出徐福出海寻找仙药,这算得上中华文明 *** 次对海洋进行探索。

不久之后,张骞出使西域,古人对西方的认识, *** 次跨出了玉门关以外的地方,“西域三十六国”这成为汉朝时期古人对西方世界的最初认识。

本来是带着政治目的出使西域的张骞,为当时的汉朝打开了一扇“西域”之窗,中原王朝控制力逐渐渗透到了西域。汉宣帝时期,郑吉被任命为西域都护,这是西域正式成为中原王朝行政区划的开始,也是中原王朝对新疆地区进行统治的开始。

从西汉以来,西域被后世王朝不断探索,《史记》中的《大宛列传》成为最早的边疆和域外地理专篇,从《汉书》开始,历代王朝正史几乎都专设有了《西域传》。

东汉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得到了空前发展,《汉书·西域传》记录了班超经略西域,以及甘英出使大秦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开辟,最远到达印度半岛,日本 *** 也开始朝贡汉朝皇帝,被汉光武帝册封为汉倭奴国王。

两汉对外的开拓可以说是空前的,这也是当时的皇帝所能了解到的世界的全部,而且,这种对世界的认知一直延续到了两宋时期,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绝后的。

在这段历史时期,佛教的传播也是促进古人对世界进一步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东晋时期的法显西行,唐朝时期的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此外还有达摩祖师东来,景教的传入,这些一方面加强的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逐渐开拓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

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空前发展,市舶司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广州是 *** 个设立市舶司的城市,此后又增设杭州和明州(今宁波),黄巢 *** 和五代战乱让海上丝绸之路一度中断,但宋朝初期又一次恢复。尤其是唐宋时期瓷器制造的空前繁荣,更加 *** 了海上贸易的繁荣,中国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至欧洲。

即便是后来遭遇到了蒙古铁骑的侵袭,海上丝绸之路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元朝时期的对外交流更加频繁,尤其是蒙古人把富庶的东方的印象带到了西方,成为后来欧洲传教士来华的一个诱因。

第三阶段 西学东渐让中国重新认识世界

明朝初年,郑和七下西洋,郑和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事实上,中国对于世界的认识,通过民间贸易早已经认识了印度洋的这片区域,郑和此行其实是带有政治目的的一次官方航海行动,并没有特别多开拓的意味,因此,我们不宜过度高估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

当时的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其实已经间接了解到地中海沿岸,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西域,这片区域要更加遥远,所以人们起了个特别的称呼,叫做“泰西”,顾名思义,就是比西更西。比如,徐光启就主持翻译了来自欧洲的一部水利著作,起名就叫《泰西水法》。

明朝洪武年间绘制的《大明混一图》就可以证明,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人们其实已经对欧洲和非洲有一定了解了,同时这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世界地图,意义重大。不过,这种认知只局限于一些专业人士和文人,更多普通民众是很难了解到的。

事实上,古人始终心存一个疑问,那就是西域到底有多大,西方最远是哪里。按照当时人们的想象,世界就是一整块陆地,四周都被海洋所包围,中国在这块 *** 的东部,这块 *** 的南部就是印度,最西方就是地中海。

这有点类似于《西游记》中对世界的描述,其实这也代表了当时很多普通百姓对世界的认知。比如南宋景定年间绘制的《东震旦地理图》,以及1500年刊刻的《四海总图》,就是代表这一认知的典型。

明朝自明宣宗以后,停止了下西洋的行动,同时也紧闭上了国门,严格执行朱元璋所定的不许片板入海的政策,中国对于世界未知领域的探索也因此而停滞了。但是,明朝并不阻止洋人来朝,从明朝中后期开始,来自欧洲的传教士接踵而至,同时也把欧洲所了解到的世界观带到了中国。

据说,利玛窦带了当时西方绘制的世界地图,叫做《山海舆地全图》,震惊了当时的很多中国人,然而,在这张世界地图上,明朝的位置却非常偏,面积也显得很小,这导致很多人不太相信这张世界地图的真实性。

利玛窦认识到了中国人的自大心理,索性重新绘制了一幅,把中国放在中心的位置,面积也有所扩大。当然,这幅地图的原本已经散失了,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看到了。

利玛窦在觐见万历皇帝的时候,还献上了一张《坤舆万国全图》,是当时利玛窦从欧洲带来的,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自己绘制的,这算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所绘制的世界地图中最接近真实地理的地图了。

据说万历皇帝十分喜欢,还把它做成了屏风,以供欣赏。如今,《坤舆万国全图》的摹本被珍藏于中国、日本、意大利的多家博物馆中。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中国人虽然有幸认识到了世界的全貌,新的世界面貌也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但是,中国的世界观仍然停留在“万国来朝”的迷梦当中,还沉醉在朝贡体系中不能自拔,直到 *** 战争爆发,才有人开始重视当时的世界格局,把这些吃灰上百年的地图重新搜罗出来。这也就难怪,道光皇帝为何会发问:“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

儿童取名免费 新生儿取名带武字怎么取-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名人的名字里喜欢用桓这个字

如果看官觉得本回答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关注和转发。

姓王中间带武字的?

王武珷,珷是像美玉一的样的石头,既然有武,就要文武兼备,全名取勇武而又不缺乏修养的意思。

为何后世却对他评价很高?

刘裕此人谋朝篡位,本是犯了大忌,违背了儒家大环境之下所倡导的“忠君思想”,为人所诟病。而且刘裕在篡位后,更是屠尽前朝宗室,手段残忍。至于他的子孙后代更是没有一个争气的,内部斗来斗去的,自然不可能指望自己的后世子孙为自己歌功颂徳,洗清自己篡位的黑点。

此外,刘裕也只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了两年的时间,自然也是拿不出什么值得一提的政绩。唯一能拿出来“炫耀”的则是他篡位前的军功。可是,就这些军功而言,前期还是不错的,北伐取得巨大的成功,可是最终刘裕也因为他自己的私心导致一切前功尽弃。

综合来看,刘裕本该是一个负面的形象,可又为何近些年来对刘裕评价却异常之高?甚至有些盖过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明太祖朱元璋!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又或者说,这里面有其它的原因?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件事,说一说刘裕这个人。

很多人只知道刘裕原本是司马家的将军,却很少人知道刘裕的另一个身份,汉室的正统血脉,而且相较汉昭烈帝刘备,更加正统。刘裕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正宗的汉室皇族血脉,而且其先祖一直担任着宗正一职,负责管理汉代宗室成员,而刘备先祖则是被削去爵位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刘贞,连宗亲都算不得。从这点而言,刘裕篡晋倒像是一个循环,曹魏篡汉——司马夺魏——刘裕篡晋,一切终归回到了汉室,只不过曹丕善待汉室,司马昭也没有屠尽魏室,而刘裕却屠尽司马氏,为后世杀戮前朝宗室开了先例。

虽说刘裕出身汉室,然而传到他这一代时,早已没了先祖曾经的荣耀,我们也没法从他的身上找到任何曾经身为皇室迹象,能看到的只是一个贫困的家庭。因贫病交加刘裕的母亲早早就去世了,贫困的家庭甚至连一个养育刘裕的乳母都请不来,若非刘怀敬之母对刘裕家伸出援手,不辞辛苦养育刘裕,后面也没有刘裕什么事了。

刘裕他长大后,虽心怀大志,也因家庭贫困的原因,没有人看得起他,只能早早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砍柴种地、打渔贩履,为一日三餐奔波。

但刘裕注定不可能一辈子在家务农,公元399年,刘裕毅然从军,先是在北府军中担任一个小小的司马,后又转到了刘牢之麾下担任参军。加上这个时候内部安逸久了各种明争暗斗,各地 *** 不断。刘裕因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得以迅速崛起,从司马到参军、建武将军、彭城内史,最终成为东晋颇有威望的一员虎将。

402年都督桓玄叛乱,东晋以司马元显为骠骑大将军、刘牢之为前锋 *** 桓玄叛乱,却不料司马元显与刘牢之都被桓玄收买,桓玄一举夺取了东晋的大权。刘裕不得不表面对其服从,并在背后密谋平定桓玄叛乱,以图匡辅晋室。404年,刘裕以狩猎为名聚集一千七百余名北府兵,并于京口起兵平定叛乱。

刘裕主导的京口 *** ,迅速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响应,声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过彼时的刘裕明白自己还没有称帝的资本,于是他选择了迎回 *** 皇帝司马德宗成为自己的傀儡,颇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味道。

406年,刘裕因平叛有功,被封为豫章郡公,食邑万户,获绢三万匹,并入朝执掌大权。409年,刘裕成功成为宰相,此时的刘裕已然成为与曹 *** 、司马懿这样的存在,其实当不当皇帝的对当时的他来说并不重要,因为他本就是掌权者,而皇帝只不过是被他“关”在皇宫之中的一只“金丝雀”罢了,而且这只“金丝雀”甚至连刘协都比不上。

最重要的是,刘裕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声望还不足以支持自己篡晋自立。

为了提升自己的声望,并顺利夺取晋朝的基业,刘裕决定征讨南燕,果然,面对刘裕南燕熬不住,顺利被刘裕所灭,他在朝中和民间的声望再一次刷新了一个高度。

不过,刘裕心中清楚,自己还不能称帝,他在朝中还有有 *** 强大的反对力量,特别是司马休父子 *** 。当然了,这些人肯定是敌不过老谋深算的刘裕,刘裕步步为营,最终铲除了所有的反对势力。随后,在刘裕的带领下收复了益州、平定了江南、灭掉了后秦。

此时,刘裕的声望达到更高点,只要他想完全可以代晋自立,不过刘裕并没有选择这样做,难道刘裕是害怕被人说自己乱臣贼子么?如果真的是这样,刘裕最终也不会称帝了,在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刘裕之所以没有称帝是因为迷信。

当时的民间盛传一首歌,歌中有一句“昌明之后有二帝”,刘裕深信鬼神之说,这才迟迟不称帝,而是在 *** 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之后,选择了立司马德文为帝。说白了,这个司马德文实际上只是他在自己称帝之前所立的一个傀儡,用于印证“昌明之后有二帝”一说。

420年,刘裕觉得时机差不多了,便逼自立为帝,定都建康,国号“宋”,史称刘宋,而司马德文则被刘裕贬为零陵王,并迁往皇陵软禁起来,并派遣杀手将其杀害,同时将晋室宗亲屠戮殆尽。

的确刘裕称帝后,屠尽司马氏,心狠手辣。但并非一无是处。在位虽仅有短短两年,却推行的“土断”,极大地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此外,刘裕还重视教育,给予了百姓考试升官的权力,极大的促进了老百姓读书的积极性,为国家创造了人才。而且刘裕称帝后,积极整顿吏治、减免赋税,为百姓所称道。

只是,刘裕称帝之时已垂垂老矣,而自己的儿子却只是个十几岁的毛头小子,加之朝中依旧有不少人心系旧主,对前晋抱有希望。为了自己的儿子在自己百年之后能顺利继位,刘裕不得不将司马一族屠尽,留着他们,在自己百年势必会威胁到自己儿子的皇位和身家性命。

刘裕称帝后,看到豪族们不断兼并土地,使老百姓苦不堪言,就实行了“土断”政策,从而有效地抑制了豪强兼并,这个政策实施后,很快就使阶级矛盾缓和了下来。同时,由于刘裕自己吃了不少没文化的苦,他本人对读书人十分看重,在他的带动下,当时社会上形成了读书破万卷的好风气。同时,他雷厉风行地整顿吏治,减免百姓赋税,都得到了百姓的好评。只可惜,刘裕做了那么多还是抵不过自己儿子刘义符的不成器,最终还是被几位辅佐大臣给废掉了。

总的来说,刘裕实推行“土断”,抑制土地兼并的情况,减免赋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给予了寒门子弟通过读书考试做官的道路等,值得我们肯定,但他的这些功绩肯定是比不上明太祖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丰功伟绩!

为什么竟然没有一个亲信前来救驾?

赵武灵王,作为战国末期唯一一位可以和秦国掰手腕的男人,最终却被困于沙丘行宫活活饿死,竟然没有一个人前来救驾,原因很简单,一个字——作。

1

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就是这位赵武灵王搞出来的,赵武灵王赵雍雄才大略,将一个即将 *** 的赵国再次统一,可其晚年却偏偏连出昏招,差点让赵国再次走向 *** 。

这一切,要从一个女人说起。

赵武灵王十六年,赵雍做了一个梦,梦中出现了一位美女,赵雍对这位美女一见倾心。

梦醒之后的赵雍在一次酒宴上,和大臣们描绘了这位女子的体态形象。

吴广听完之后,觉得赵雍描述的美女和自己的女儿孟姚很相似,便把孟姚献给了赵雍。

赵雍见到孟姚之后大喜,这就是他梦中的美人。

赵雍十分宠爱孟姚,还封其为王后。

没多久,孟姚就为赵雍生下了一个儿子,起名赵何。

天妒红颜,孟姚十年后就去世了,临终前请求赵雍立他们的孩子为太子。

赵雍答应了孟姚的请求,废掉长子赵章,改立孟姚的儿子赵何为太子。

为了方便区分,长子赵章我们称之为老大,孟姚之子赵何我们称之为老二。

废长立幼,国之大忌,更何况老大本身也是一位出色的孩子。

2

赵雍立老二为太子已经是乱政之道,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年后赵雍直接让位给老二,自己做“主父”。

赵雍如果彻底放权,也许就没有后面的事了,可偏偏赵雍搞了一个军政分离,让老二专心治理国家,自己负责对外的军事作战。

说到底,并非赵雍不想放权,也不是糊涂提前传位给老二,而是关心则乱。

赵雍在刚刚继位的时候只有十五岁,秦、楚、魏、齐、燕五国想要趁火打劫,意欲瓜分赵国,后赵雍这个十五岁的孩子, *** 了他们的计划,挽救赵于危难之际。

五国之所以敢在赵国刚刚继位时来趁火打劫,根本原因就是赵雍的父亲赵肃王交接政权时比较仓促,赵雍刚刚上位,根基不稳,赵国暗流涌动。

因此,赵雍就不想自己身上曾经出现的悲剧再次发生在自己儿子身上,于是想提前扶持老二,让老二在自己有生之年,就能够平稳的接管大权。

赵雍只是想扶老二一程。

可赵雍这一行为,严重违背了政权构建的基本规则。

一个国家绝对不可以出现两个 *** ,军权、政权必须要以一个人为核心,这样才能避免内耗,防止国家 *** 。

现在军权、政权分离,到底谁才是赵国的国君?下面的人到底是听谁的?一些人会不会投机倒把?

因此这个赵雍这个二元政治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3

不知道这位雄主到底怎么了,很快他又犯了一个错误。

赵雍传位给老二之后,又感觉对不起老大了。

老大和赵雍很像,赵雍很是喜爱老大,老大也曾经多次跟随赵雍出征,屡立战功。

老大无过被废,没有丝毫怨言,依然对赵雍很是孝顺,想到此处,赵雍就觉得对不起老大,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弥补老大的办法。

赵雍封老大为安阳君,并给老大安排了一位大才田不礼,让老大自己也组成了一套班底。

赵雍还命令,所有东西都要给老大和老二各准备一份,绝不厚此薄彼。甚至老大出入的仪仗都和老二是一样的。

这简直是乱套了,对于老二来说,现在名义上的国君是他,现在老大吃穿用度和他这个国君一样,而且老大还有了自己的班底,这怎么能让老二放心呢?

对于老大来说,自己本来就是太子,无故被废,如今好不容易再次掌权,会不会对王位有想法呢?

赵惠文王(老二)四年,赵雍想把代郡分给老大,准备让老大称王。

当年他刚刚继位时,赵国就分为两派:

一派以代郡为根据地的游牧民族代表势力;

一派以邯郸为根据地的中原文化代表势力。

赵雍花了十年的时间,才把这两股势力统一,终结南北 *** ,如今赵雍竟然要亲手重新开启南北 *** 。

接下来直接看不懂赵雍的 *** 作了。

赵雍把想要封赏给老大代郡,让其称王的想法,和老二的相国肥义说了。

肥义直接把事情告诉给了老二,老二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和肥义迅速商议对策。

当年赵雍为了赵国终结赵国南北 *** ,得罪了赵国宗族,赵国宗族的代表人物叫公子成,公子成和赵豹等赵国宗族此时选择站在了老二这边。

公子成被赵雍打压多年,是老二扶持公子成东山再起,而作为回报,老二利用公子成在赵国宗族之中的影响,在赵国宗族中站稳了脚跟。

公子成是非常感谢老二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很显然老二和赵雍之间已经决裂了,最起码从老二这里来说,他们父子已经决裂了。

肥义让公子成带着老二的兵符离开都城,随时准备起事,赵豹则坐镇邯郸,阻止一切兵卒进邯郸城。

4

赵雍感觉到了老二对自己有了防范,这让赵雍很生气。

赵雍以去沙丘选墓地为由,让老大和老二随行。

到了沙丘之后,老大和老二住在行宫中不同的房间,但都想着同一件事,搞死对方。

田不礼作为老大身边的 *** 谋士,给老大出主意,用赵雍的名义请老二到赵雍宫中议事,然后趁机除掉老二,然后挟持赵雍登上王位。

肥义作为老二的相国兼 *** 谋士,预感到不对,就和老二商议,由肥义独自赶往赵雍宫中议事,如果他回不来,立刻通知公子成发兵勤王。

肥义来到了赵雍宫中,不见赵雍,只见到了老大和田不礼,肥义知道自己肯定没了,于是“慷慨就义”。

老大砍了肥义之后,再次派人以赵雍名义请老二前来。使者到达老二宫中,老二就知道出事来了,使者被老二一通逼问,肥义果然已经遇害了。

随后就是老二带兵和老大的人厮杀,公子成也很快赶到,公子成的加入,战争的天平彻底倾斜。

老大逃到赵雍宫中,祈求赵雍庇护。

公子成将赵雍团团围住,一个叫李兑的将军准备向老二禀告,被公子成拦住:现在请示大王,这不是让大王为难吗,现在咱们不说,到时候就是咱们的过错,但是刀剑无眼,大王也不会怪罪我们。

这个公子成不愧是宗室的领军人物,就是有水平。

最终赵雍宫中断水断粮三个月,赵雍被活活饿死,在反复确认赵雍已经去世后,公子成这才打开门。

老二期间一直没问,他心里实际上是清楚的,最后假惺惺地哭几声,厚葬了赵雍。

总结

赵雍为了孟姚,废长立幼,为赵国埋下了祸患。

为了避免老二经历自己继位时的不幸,提前让其继位,帮其巩固政权,然而却又怜悯老大,更妄想让老大也称王。

赵国的权力之争彻底爆发,权力就像 *** ,一经尝试,想戒掉就困难了,双方谁都不会让步。

赵雍的权力也在两个儿子的争斗中被一步步分解。

老二已经执政多年,在赵国宗族的帮助下,地位已经稳固,而且赵国名义上的君主已经是老二,其他人想救援也师出无名。

最重要的是,赵雍的骑兵军团此时全部驻扎在北境,连消息都得不到,更别说救援了。

而沙丘并没有大批量的赵 *** 队,其他可以得到消息的人即使想救驾,也需要长途跋涉带兵而来,极有可能被老二的人马拦住,救援成功的希望几乎为零。

人都是利己的,救下赵雍的结果未必会有多好,但一旦失败,万劫不复,更何况如此之高的失败率,根本不值得冒险。

说到底,是赵雍自己作,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竟然妄想 *** 国家,如此有违国家发展的行为必然不会有人再支持他。

赵雍谥号赵武灵王,武字是褒义,灵字是贬义。《周书》记载:乱而不损曰灵。意思是国君让国家陷入混乱,但没有伤到根本。

所以无论是出于个人利益,还是出于国家社稷,都不会有人来救赵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