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算命先生-金圣叹点评水浒原文
沧州算命先生,金圣叹点评水浒原文?
金圣叹评价《水浒传》说:
“天下之乐, *** 莫若读书;读书之乐, *** 莫若读水浒。”
《水浒传》的动人之处,除了那百般曲折、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更在于其中的烟火百味,人生智慧。
写的都是传奇故事,看的都是人生道理,这才是《水浒传》的真正价值。
其中,有三条行事法则,值得我们回味。
遇事要忍
提到《水浒》,总绕不过去一个人,那就是“梁山头把交椅”宋江。
比起其他好汉,宋江的武艺要差许多,但他却能力压群雄,成为梁山 *** 把交椅。
这不单单凭借他的义气美名,还在于他的过人心性——遇事能忍。
宋江虽“刀笔精通,吏道纯熟”,但无奈始终科举不中,只好在小小的郓城县做押司,这与他的“凌云志”可谓相差甚远。
不过,宋江没有意志消沉,他一直在生活的碾压下,等待着改变命运的机会。
正如他自己所言:“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直到晁盖一行的出现,宋江的命运才发生了巨大转折。
怒杀阎婆惜,押送青州,发配江州,反上梁山,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生死考验,没能打败那个又黑又锉的宋三郎。
相反,他在这重重险阻中,练就了深藏不露、波澜不惊的忍功。
在与关胜对阵时,关胜曾于两军阵前大骂宋江是背叛朝廷、巧言令色的小吏,只需自己挥挥手,顷刻就能让他粉身碎骨。
面对关胜的 *** ,身为大头领的宋江毫不生气,反而由衷赞道:
“吾看关胜英勇之将,世本忠臣,乃祖为神,宋江甘愿让位。”
在水浒传中,这样的场景可谓层出不穷。
但凡朝廷派来征讨大军,那 *** 个挨骂的必是宋江,可每次挨骂后,宋江总能一笑置之,可见其忍耐力之强。
最终,骂他的人,都成了他的队友和迷弟,这便是“忍功”的魔力。
有人说:生活,一半是继续,一半是忍耐。
忍耐不是怯懦,而是一个人更大的能耐。
在衡量自身条件尚无绝对必胜把握时,暂时的忍耐是必要的。
正所谓:招殃之端,莫过于气性;避祸之法,莫过于忍让。
忍得住气,才能成得了器。
一个人最终的格局有多大,终归还是要看他能吞下多少委屈。
看事要准
在108位梁山好汉中,最不缺的便是武艺高强的实力派,而像燕青这种相貌俊俏的偶像派,实是凤毛麟角。
燕青素来以“机巧心灵,多见广识,了身达命”著称,就连金圣叹也称赞他是一个“妙人”。
从一个下人,到一位英雄,纵横天下,全身而退,其中缘由大抵是他遇事看得准。
燕青本是一孤儿,有幸被卢俊义收养,成了卢俊义的仆从。
对于卢俊义这个大恩人,燕青可谓是忠心不二。
梁山为了对付史文恭,计划将卢俊义骗上梁山。
吴用扮作算命先生来到卢府,设计让卢俊义写下一首藏头反诗,并告诉他:
“百日内必有血光之灾,除非去一千里外的东南方向,才有可能消灾解惑。”
卢俊义慌不择路,信以为真,赶忙收拾行李准备避难。
就在这时,燕青站了出来,他向卢俊 *** 释说:
“怕是梁山歹人,前来诱骗、煽惑主人,而且所往之地也是梁山歹人盘踞之地,不可不防。”
但卢俊义不听劝阻,执意前往,结果被梁山所擒。
不仅在面对危难时如此,燕青在面对荣华富贵时,仍有着异于常人的高见。
当时梁山征讨方腊完毕,朝廷 *** 行赏,看似好日子真的要来了,众好汉也都以为可以安享富贵。
其实,当初燕青在促成招安时,就已经看出朝廷不过是在利用宋江等人而已。
所以,燕青私下去见卢俊义,劝他急流勇退,隐姓埋名以终天年。
不料,卢俊义一心只想衣锦还乡,为官一方,完全不听燕青的劝谏。
无奈之下,燕青只好留下一封书信,洒泪而别。
结果,卢俊义“风尘太行,皮毛终坏”,饮了毒酒,失足落水而死。
燕青则早早归隐江湖,作伴南山,得以善终。
燕青总能从表象之中,准确地看到问题的本质,如此机巧,不愧其“天巧星”之名。
《荀子》有言: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人们常常会被局部外在的现象所蒙蔽,看不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继而失去了准确的前进方向。
如此一来,不管你如何努力,终是徒劳。
为人处世,力求看准。先静之,再思之,内省外察,不要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
看清现实,摆正态度,人生才会顺风顺水。
行事要稳
梁山英雄多是出身草莽,行事难免莽撞,但其中也不乏稳重之人。
鲁智深便是其中之一。
鲁智深是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热心肠,他见金氏父女被“镇关西”欺负,便站出来为二人打抱不平。
他先是给了金翠莲父女盘缠,接着第二天为了能够护送他们出逃,更是亲自到酒店接应他们。
直到送他们出城,才返回去找那镇关西。
如此行事,不可谓不谨慎。
即便是后来失手打死了镇关西,他也没有慌乱地立刻逃走,而是假意说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
随后扭头便走,还不忘说一句:“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
如果说,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是临危不乱,那他大闹野猪林就是胸有成竹。
为了营救林冲,鲁智深早早就跑到野猪林埋伏。
当林冲一行进入林中时,他没有迫不及待地冲出来营救,而是在董超、薛霸欲 *** 林冲的关键时刻出手相助,当场抓了二人一个现行。
如此一来,更是从心理上深深震慑了董薛二人。
鲁智深本欲除掉二人,但在林冲的阻拦下只好作罢。
既然不能斩草除根,他就跟董薛二人玩起了“心理战”,彻底打消他们谋害林冲的打算。
为此,鲁智深对董薛两人是又打又骂,多次向二人训斥:“洒家不看兄弟面时,把你这两个都剁做肉酱!”
这让心怀鬼胎的二人多了几分顾忌,便不再敢胡来。
这一路护送,直送林冲到距离沧州只有十来里路程的地方,看到一路上都有人家,别无僻静去处,才准备离开。
临走前,鲁智深为了警示董薛二人不要动坏心思,抡起禅杖,就地打折了一棵松树。
如此一来,他已经将恐惧彻底渗入到董薛二人心底,也顺利实现了护送林冲的目的,可谓滴水不漏。
《菜根谭》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遇事不慌不乱,说话不急不躁,走路不紧不慢,才是一个人 *** 的生活状态。
鲁智深与张飞一样,看似粗鲁豪爽,其实胆大心细、行事沉稳。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智慧,同时也有着过人的心境。
《水浒传》有诗云:“心安茅屋稳,性定菜羹香。”
读懂了水浒,也就读懂了人生:
心中多一分忍耐,生活便少一分麻烦;
眼中多一分淡然,生活便少一分羁绊;
意中多一分沉稳,生活便少一分风险。
遇事,看事,行事,终究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心境。
无论是英雄好汉,还是市井众生,都是生活里的点点面面。
愿我们都能从中:看透人生百态,看清世事浮沉。
与诸君共勉。
你在宾馆经历过最恐怖的事是什么?
有一年,我驾车去浙江,在一个小旅社住了一晚,差点把魂魄吓丢了。
那是一个夏天的傍晚,我在山路上急驰而行,路旁闪过郁郁葱葱的竹林,好不快意!正行进间,忽然雨点 *** 砸下来,雨势一时很急,且山路情况不明,我决定就近找个旅馆歇脚。
转过了一个山坳,在一丛竹林掩映下,一排白墙黑瓦的宅院映入眼帘,大门口挑着一串红灯笼,上面缀着旅馆的招牌。我很喜欢此处的意境,便停车入住。
老板是个年过半百的女人,很热情,她端来几件特色小菜,我吃得津津有味。夜里,我躺在竹席上,听着潇潇雨声入眠,一夜无话。
次日天明,我起身下床,弓身穿鞋时,无意中瞥了一眼床下,见有一团黄黑相间的物件,仔细一瞧,我顿时吓得魂飞魄散,周身汗毛根根直立!
那黄黑的一团,竟然是盘着的一条大蛇,我看不清它的全貌,只瞧见尾巴梢在微微抖动。我吓得大气不敢出,唯有蹑手蹑脚退出房门,去喊老板。那婆娘正在喝粥,听我一说,也惊了一下,嘴里嘟囔着说:“这大长虫,咋又来了!”
她起身,找出一个纸包,说是雄黄粉,取出一些放在小碟上,再倒上一些烧酒,她便端着这个碟子来到我的房间。她先伏身看看那条大虫,再点燃小碟上的烧酒,里面的雄黄受热散发出气味,那条大虫果然受不了气味,它 *** 身子,沿墙角慢慢爬出了房间。目测,这条虫长约一米开外,最粗的地方与成人的手腕相差无几。
目送长虫离去后,老板不以为意地笑道:“这条虫来过多次了,它一点也不凶,你莫怕!”我却后怕得要命,对老板说:“昨晚我和它相守了一夜,可瘆人!”老板又说:“出门见蛇交好运,你这一路肯定顺风顺水,平平安安!”既然老板如此说,我也就不再计较。
我还记得,那天出门不久天就放晴了,但见天空湛蓝,云朵洁白,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好一幅江南水墨画卷!此刻,那条蛇带给我的阴影,早已烟消云散!
我是@秘闻独家侦探 ,喜欢就关注我!水浒传中被隐藏的最厉害的武林高手是谁?
题主以评书做说明,那就脱离了题意,题目问的是《水浒传》中被隐藏的最厉害的武林高手是谁,怎么就扯上周侗了呢?假如题目加上“评书”这两个字,那么,周侗就可以参与进来了。
在此,我还得为周侗师父叫声冤屈,岳飞的师父怎么能教一个汉奸徒弟?史文恭就是金国的汉奸,说书人没看出来,给周侗师父抹了黑。
不说评书,只讲《水浒传》,那么,谁又是施耐庵笔下被隐藏的最厉害武林高手呢?
史文恭、卢俊义都得靠边站先说说史文恭,此人是曾头市的教师爷,与副教师苏定总共教出了五个徒弟,号称“曾家五虎”。
每次读到或者写到“曾家五虎”的时候,我都有一个疑问,施耐庵为何把这五兄弟分别叫做曾涂、曾密、曾索、曾魁、曾升呢?把这五兄弟的名字组合起来,是不是另有含义呢?在此,特请教懂金国语言或者文字的大咖,“涂密索魁升”是不是一句隐语呢?
《水浒传》中,曾头市经历过一次重大变故。晁盖攻打曾头市的时候,这里只是金国人在北宋境内的私家集市,他们的老子叫“曾长者”,说白了就是一个民间组织。
到了宋江攻打曾头市的时候,“曾长者”就变成了曾长官,而且,像北宋人那样,有了一个做官的名字曾弄。由此,曾头市就变成了金国的官办榷场,盘踞在宋境,与官府勾结,为非作歹,扣押北地运来的马匹,以削弱大宋的国防实力。
因而,史文恭就是个汉奸(以当时敌对的历史看)。而这一段故事,又隐藏着“宋金海上之盟”。尽管曾头市与青州、凌州是盟友关系,但史文恭助纣为虐,说到底还是个汉奸。
当然,不能以汉奸而否定史文恭的武功,梁山好汉中还真的很难找得出打赢他的人。五虎将第三名秦明二十回合被杀败,换了林冲上去,大约也是这个结果,顶多也只是多撑几个回合而已。
卢俊义单挑史文恭,那就更惨了,二十回合内不被扎死就算命大。
这倒不是黑卢俊义,只要看看活捉史文恭的过程,就不会觉得卢俊义是梁山,乃至《水浒传》武功 *** 高手了。
题主问的只是武功谁是隐藏的最厉害的高手,而不包括智谋、法术,乃至晁天王阴魂在内的其他因素。两军对阵,硬实力单挑,卢员外端的不行。
当然,喜欢卢俊义的朋友可以到续书、评书中去找回卢俊义,那里的卢员外才是武功 *** 高手。
大刀关胜能够赢史文恭关胜是梁山“勇”的代言人,象征着梁山更高的武功。说关胜能够赢史文恭,这是施耐庵的暗示,而不是凭空想象的。
稍微细读一下原著,就会发现,照夜玉狮子、赤兔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书中是这样描述这两匹战 *** :
雪练也似 价白,浑身并无一根杂毛,头至尾,长一丈,蹄至脊,高八尺。(照夜玉狮子)
那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鬃高八尺。(赤兔马)
除了毛色以外,简直就是一匹马。而偏偏因为毛色不同,施耐庵就暗示了这两匹战马主人的武功实力。
《水浒传》的作者是通阴阳五行之术的,在这两匹战 *** 描写中,就隐藏了五行生克关系。关胜的赤兔马是红色的,五行属火,史文恭骑的是金国王子的照夜玉狮子,纯白色,五行属金。火能克金,也就意味着关胜能赢史文恭。
说关胜能赢史文恭,还可以拿林冲、秦明双战关胜这一战做参考。
关胜在梁山上以一敌二,三个人打到了“征尘影里,转灯般厮杀”,关胜才是“看看输与他”。假如秦明单挑关胜,恐怕就难以匹敌了。林冲的水平跟秦明差不多,两人都与呼延灼打成了平手。
五虎将第二名、第三名二打一,只杀得征尘飞扬,天昏地暗,却还没有真正分出胜负,关胜的武功有多高,便不难想象了。
既然关胜能赢史文恭,宋江又何必煞费苦心的要请卢俊义呢?实际上,宋江并非是请卢俊义,而是戏耍卢员外,其实也就是“训马”。两次对曾头市的作战,起因都是马。有了战马,宋江便“何怕官军缉捕”,“岂愁兵马来临”了。宋江这句话,说的是两层意思,“兵马来临”指的是金国的兵马。
“玉麒麟”是专门制服照夜玉狮子的,是一种象征意义,而不是代表了卢俊义的武功有多高。因而,卢俊义活捉史文恭与武功无关。
关胜能赢史文恭,是不是说他就是《水浒传》中隐藏的最厉害的高手呢?
天王李成的武功不可忽视李成的坐骑是一匹惯经战阵的“北海玉麒麟”,这可是个天王级别的战将。施耐庵这样写大名府,恐怕在七十回之后还将有李成的战斗故事。遗憾的是,李成在前七十回书中没有与任何高手有过单挑。
没有单挑,就没有比较。但是,吴用兵打大名府时,李成率五百铁骑保护梁中书突围一战,便可检验李成的武功实力了。书中写道:
梁中书奔到西门,接着李成军马,大将呼延灼、……豹子头林冲……花荣在后,催动人马,飞奔将来。再转东门,……只见没遮拦穆弘,左有杜兴,右有郑天寿,三筹步军好汉当先,手拈朴刀,引领一千余人,杀入城来。……吊桥边火把齐明,只见黑旋风李逵,左有李立,右有曹正。……
李成当先,杀开条血路,奔出城来,护着梁中书便走。只见左手下杀声震响,火把丛中军马无数,却是大刀关胜,拍动赤兔马,手舞青龙刀,径抢梁中书。李成手举双刀,前来迎敌。……“霹雳火”秦明,跃马舞棍,引着燕顺、欧鹏;背后杨志,又杀将来。
这场突围大战,梁山有四员五虎将、三员骠骑将,再加上黑旋风李逵,总共八员天罡级别的战将,带着孙立、宣赞、郝思文等十几员副将,对李成围追堵截。打到最后,李成保护梁中书安全突围,梁山好汉对其无可奈何。
那么,是不是梁山好汉手下留情,没有对梁中书赶尽杀绝呢?
在梁中书突围之际,吴用早就派了两路人马,分别去杀梁中书、王太守一门良贱。连家眷都不放过,吴用岂肯饶过梁中书?所以,这一场突围战必定是搏命之战,虽然李成遇到关胜时不敢恋战,但关胜等人也不能近身,威胁不到梁中书。
李成是镇守大名府的战将,是《水浒传》中又一大天王。因大名府在北宋的北边,所以,这也是一个“托塔天王”。梁山的“玉麒麟”都是他的坐骑,李成的武功足可排在梁山五虎将的 *** 位,至少也是第二位。
李成隐藏得也足够深的,施耐庵虽然以一场突围战展示了他的骇人战力,但却没有写到他的单挑。因而,论及《水浒传》人物武功时,往往就把李成给忽视了。
然而,假如以武功的综合实力来看,李成恐怕又不是最厉害的战将了。
花和尚鲁智深隐藏得最深题主在题目说明中,专门提到了智真长老及其师弟花和尚鲁智深。不过,却是以电视剧来看待这两个人物的,似乎比续书、评书还不靠谱。
智真长老是五台山的神僧,通晓先天神数,能够真魂出窍,云游五行之外。因而,他预言了鲁智深的一生及其正果。在此,讲一点题外的话。
题主在列举智真长老的四句偈子时,特别加了括号。我觉得,括号里的文字标注得不是很准确。“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这才是智真长老的四句偈子,其中的“林”、“山”、“州”并非仅指一人一地,而是但凡出现偈子中的“林”、“山”、“州”,鲁智深都将向正果迈进一步。
“江”,绝对不是指钱塘江,续书瞎编鲁智深的正果就是“浙江坐化”,完全是《征四寇》中伪智真长老的胡说。《水浒传》中的智真长老预言的鲁智深的正果是“汝等皆不及他”。也就是说,五台山除了智真长老自己外,所有的和尚都不及鲁智深。
智真、智清、智深,这三个“智”字辈的师兄弟,都是大寺院的住持方丈。鲁智深打下二龙山,占据了宝珠寺,就是做了这座皇家寺院的方丈。此后,还将取代智清,住持东京大相国寺。“坐化”算怎么回事?
从《水浒传》的版本看,附着于征辽故事的“五台山参禅”原本就不是续书的故事,征辽这一段是最后写成的。所以,伪智真长老的伪偈子,以及鲁智深浙江坐化,都是续书中的续书,不能算数。
续书不靠谱,电视剧更是莫名其妙,智真长老何曾教过鲁智深的武艺了?
鲁智深俗名叫鲁达,一直追随两个种氏经略相公镇守边庭,免不了与西夏作战。打死郑屠之后,小种经略相公还说,恐怕老种经略相公日后还会用到这个人。因而,鲁智深的武功与李成一样,也是惯经战阵的正规军武将的实力。
花和尚的禅杖重六十二斤,虽然比关胜的大刀轻一点,但却不是使不动更重的禅杖。仅以其倒拔垂杨柳的神力,说他是《水浒传》力气更大的人恐不为过。这一点,李成似乎要稍逊一筹了。
马上作战,鲁智深具备五虎将的实力,马下则更不用说,梁山步军头领 *** 名。
马上马下都是超一流的水平,加上天生神力,《水浒传》中论综合武功,谁都没有花和尚鲁智深厉害。
但是,施耐庵写鲁智深,却并没有着意突出他的武功。鲁智深单挑时,也不像其他武将那样,张牙舞爪的要死要活,拼了吃奶的力气与对手恶斗。这一点,与关胜十分相似,打起仗来,花和尚还真有点大将风度。
因而,我比较倾向鲁智深就是《水浒传》中被隐藏的最厉害武林高手。至于祝家庄的栾廷玉,也就是八骠骑的水平,还不一定能赢师弟孙立呢。
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
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知真对他说“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是何意?你怎么看?
在我看来,鲁智深是《水浒传》众多人物中, *** 流的真侠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好汉,那么鲁智深就是行侠仗义的大侠,拳打镇关西、夜宿桃花村、火烧瓦罐寺、大闹野猪林……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为收留自己的好心人、生死之交的兄弟、为自己,鲁智深做出的几件大事,都是侠客行为,他所杀的人,都是恶霸泼皮,没有一个无辜的人,这一点,就连武松也做不到。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鲁智深出家当和尚,在五台山修行,却一点都不守佛门清规,喝酒吃肉、打人砸庙,别人都容不下他,看不惯他,唯独长老在背后撑腰,为什么?假如鲁智深真的是一个只会吃吃喝喝,醉酒后肆意胡闹的人,以长老的修为,又怎么会这样对待他?
这一切,不是因为鲁智深上面有人,而是张老认为,鲁智深有佛性。
临走前,智真长老对鲁智深下了“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的十六字谶语。
遇林而起鲁智深在大相国寺中,结识了林冲,后来林冲被发配沧州,鲁智深一路暗中保护,当时的鲁智深和林冲,不过是一面之交罢了,最后在野猪林,董超薛霸要加害林冲时,站出来相救。
这个林,到底是指野猪林,还是指林冲?我个人认为,是指林冲。
因为鲁智深救了林冲之后,林冲转身就把鲁智深的个人信息,透露给了董超薛霸二人,这一来,东京大相国寺也待不下去了,毕竟得罪的是高俅。
林冲的猪脑子,让鲁智深不得不选择另一种人生,这就是遇林而起。
遇山而富野猪林救林冲之后,鲁智深的主线故事告一段落,直到杨志押送生辰纲失败后,鲁智深再次出现,和杨志、曹正一起,抢占了二龙山,日后称为梁山聚义的一股强大力量。
遇山而富,不是说当了落草为寇之后,可以肆意打家劫舍,获取许多金银财宝,而是说从此之后,鲁智深有了安身立命的根基。
遇水而兴在二龙山当个小霸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当时天下虽有各路农民 *** 爆发,但还未天下大乱,因为农民 *** 军不成气候,鲁智深、杨志等个人力量再大,也大不过官府去,朝廷随时能可能拔掉这些眼中钉肉中刺。
因此,归附梁山, *** 力量对抗朝廷,才是二龙山的出路。
梁山也是山,但梁山的根基是八百里水泊,因此遇水而兴,正是从指三山聚义起开始兴盛。
遇江而止征方腊后,梁山兄弟死伤惨重,宋江等人还沉浸在建功立业的梦幻中,鲁智深、武松等人都看透了,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那天夜里,鲁智深听到了钱塘江上的潮信,他想起了智真长老的十六字谶语,参透了禅机,终于得道成佛,就像智真长老最开始说的那样,他有佛性。
鲁达、鲁提辖、花和尚、二龙山首领,他有许多称号,但最终,他成佛了。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子曰:知(zhì)者乐(yào)水,仁者乐(yào)山;知(zhì)者动,仁者静;知者乐(yào),仁者寿。”——《论语》
这句话,有许多解释,可以理解成,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也可以理解成,智者之乐如水一样,仁者之乐如山一样。
水,平静、淡然,山,崇高、安宁。
智真长老对鲁智深的“山水”之谶,又何尝不隐藏着鲁智深智慧、仁义的品质呢?
吴佩孚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穷途末路的呢?
吴佩孚还是太心高气傲,做事过于执拗,最终导致众叛亲离,只能黯然下野。
说起吴佩孚,他的能力确实很出色,在曹锟手下时,吴佩孚把曹锟的第三师训练成了北洋军中的 *** 精锐。在曹锟和其他人的军阀混战时,也都是靠吴佩孚来指挥作战。像曹锟能在直皖大战、 *** 次直奉大战中获胜,吴佩孚的指挥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所以曹锟对外也是直说,自己全是靠吴佩孚,所以吴佩孚的话就是自己的话,对他非常倚重。
然而吴佩孚和关羽一样,恃才傲物,做事的时候独断专行,这就不免得罪人。而直系严格的说是一个利益组合体,曹锟只是其中更大的一个势力,其他人是因为跟着曹锟有好处,才参加进来。一旦有了矛盾,未免就有了异心,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第二次直奉大战时,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王承斌四个和吴佩孚矛盾更大的人直接倒戈。
在 *** 次直奉大战时,直系和奉系正在北京-天津一线激战时,河南督军赵倜却暗中勾结张作霖意图抄袭直系后路。此时曹锟和吴佩孚无兵可派,于是抽调陕西督军冯玉祥,率军去河南坐镇,看守后路。冯玉祥没有让让他们失望,率兵击败了赵倜,稳定了河南的局势。而且冯玉祥还派李鸣钟率一个旅前往天津,协助吴佩孚作战。应该说冯玉祥为直系取得胜利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后 *** 行赏,冯玉祥出任了河南督军。
然而吴佩孚在战后首先考虑的是削弱冯玉祥的兵权,他首先试图吞并李鸣钟旅,结果没有成功。随后他又试图架空冯玉祥,干涉河南各级官员的任命,又遭到失败。最后吴佩孚干脆煽动兵变,趁机免了冯玉祥河南督军的职务,安插了自己人。此后吴佩孚还克扣冯玉祥的军饷,这就让两人结下了死仇。
胡景翼也是差不多情况,说起来他本来和冯玉祥关系很差。吴佩孚在河南和冯玉祥斗法时,胡景翼还是帮吴佩孚的,他的部队参与了兵变。但是事后吴佩孚却卸磨杀驴,吞并了他的部队,还克扣军饷,每个月只给1/3的军饷,连吃饭都不够。所以最后逼得最后胡景翼转头和冯玉祥合作了。
孙岳说起来也是吴佩孚的老上司了,在辛亥革命时孙岳参加了滦州 *** ,当时吴佩孚是他的副官。最后因为吴佩孚告密,孙岳只能离职南下。后来才重新投奔曹锟,出任了军官教导团团长。直皖大战和直奉大战期间,孙岳也是屡建战功,但是事后因为吴佩孚的反对,仅仅被升为旅长,新仇旧恨之下,孙岳也就去找了滦州 *** 时就有联系的冯玉祥。
而王承斌则是曹锟的嫡系出身,跟着曹锟鞍前马后出了不少力,也是一路升到了直隶督军。然而吴佩孚却搞了一个军政分离,撤了他23师师长的职务。军阀混战时期,没兵权的督军就是个笑话,王承斌自然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后来吴佩孚派他去监视冯玉祥时,王承斌干脆看起了热闹。
所以第二次直奉大战直系战败,虽然是因为冯玉祥等人发动北京政变所致,但是吴佩孚把他们逼得 *** ,也是直接诱因。
但是吴佩孚并没有吸取教训,第二次直奉大战战败以后他一度下野。最后因为奉系大举南下,长江流域各军阀联合反奉之机,吴佩孚东山再起。然而他还是自傲的很,根本听不进别人意见。
吴佩孚此时是靠反奉之机再度兴起的,然而他上台以后 *** 件事就是不顾部下的反对,转而联合奉系反冯玉祥。这直接导致了反奉盟军的内乱,五省联军司令孙传芳因此和吴佩孚决裂,甚至之后在北伐战争期间也不肯救援吴佩孚。
而吴佩孚自己的部队也因此而几次哗变,等到击败冯玉祥以后,他的部队已经跑走了大半,根本无力和北伐军对抗。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吴佩孚和北伐军大战期间,他力主合作的奉系却大举南下,抄了他的后路,抢占吴佩孚控制的河南地盘。
最终吴佩孚兵败湖北,只能再次黯然下野,此后再未能掌握大权。
从吴佩孚失败的过程可以看出,他过于心高气傲,做事独断专行,不能和其他人合作,最后和盟友们闹翻,独力难支,最后导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