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拿米算命-子孙穷到底是什么意思

admin2022-12-25 14:18:3949

民间拿米算命,子孙穷到底是什么意思?

农村俗话“名堂如播米,子孙穷到底”是什么意思?该怎样理解?答,应该是“明堂如簸米,子孙穷到底”。这是看阳宅和阴宅的一句经验之谈。阳宅,就是居住的房屋;阴宅,就是人死后葬的坟。看阴宅阳宅,也叫看风水,也就是中国地理。总的原则是“藏风得水”。山主人丁水主财。后山(龙)来得好,主发人,前面的水“来”“去”“聚”均好,主发财。左青龙,右 *** ,前朱雀,后玄武。人站在坟前或居住的厅屋前,背对靠山或神位(即往外望),左边的山,称为青龙,宜高大;右边的山称为 *** ,宜低伏;后面的山,称为玄武,不宜太高太尖;前面开阔的空地,即称为朱雀,也就是明堂。前面看到的 *** 道山,称为“朝”,第二道山及以后看到的一层一层的山,均叫“案”,前面看到的山又统称“朝案”。明堂就是在青龙、 *** 玄武及朝案之间的开阔地。前面有池塘,吉;明堂与阴宅阳宅大小适宜,开阔、偏大、端正、不倾不斜不侧,为吉。有河水,呈弧形,阴阳宅一般只宜建在圆弧的内侧,不宜建在圆弧的外侧。……所谓“明堂如簸米”,是指青龙 *** 直硬(吉地要求青龙 *** 抱明堂,近似于小括号形()。而如“簸米”则像两条平行线或反弓||,)(。)。“明堂如簸米”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明堂向前倾斜,朝案生得不好或没有朝案,也就是“去水地”(水一直朝正前方流去,而流水落差大)。关锁差或完全没有关锁!这样的地方,建阴阳宅均不适宜,建阴宅更凶!当然,风水地理,也有例外情况,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复权衡利弊,方可破土动工!回答不知是否正确,仅供参考。

民间拿米算命-子孙穷到底是什么意思

几斗米啥意思?

斗米,斗为一种测量器具。大小不一样,有的20斤,有的30斤。斗米的意思放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意思,普通的意思就是几斗米,并为引申义。。官员的俸禄用米来代替后,斗米又有权贵的意思。张鲁在汉中立五斗米教,五斗米有时又被特点指这个。

算命人说七八斗命是什么意思?江湖术士的话不用信。至于七八斗命的意思就是一生有诸多坎坷诸事不顺。我可以帮你算一算,你应该是单身工作不顺没有几个靠谱的朋友想要做一番事业

河南娶女客的十大讲究?

1、过文定———男家会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推算双方是否互相配合

2、过大礼———一般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进行,男女双方家长洽商妥了婚事的一切条件,男家会依照议定的条件送聘礼(俗称定礼或茶礼)到女家,当日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她们必须是全福之人,即是既有丈夫、儿女,而公婆、父母皆在)会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大批礼品到女方家中。通常过礼应用的有礼饼、礼金、礼品等,数量均用偶数,即取成双成对之意。

3、择日———男家请算命先生择定良辰吉日,找个迎娶的好日子,以求婚事顺利,二人和顺。

4、搬嫁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盂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 *** 带有腰缠万顷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

5、安床———婚礼前数天的吉日,由好命婆将新床在有利于新人的吉位安床,然后铺上龙凤被,并撒上红绿豆、莲子、红枣、桂圆、核桃等喜果。安床后新人便不可睡新床,孕妇、带孝者及有月事之女性更不可入内。此外,安床后,要让小孩跳床,并吃喜果,古称[压床],有开枝散叶之意。

6、上头———上头仪式于大婚前一晚或正日举行,上头象征一对新人正式步入成人阶段,要组织新家庭,肩负起开枝散叶的使命。须择好时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小时,男女双方需先沐浴,并由「全福」之人(俗称好命佬/好命婆,为男女方家族中的长辈,需父母、子女健在,夫妻和睦者)以柚菜浇水洗身(柚叶据说可涤除污秽)。之后换上全新的内衣裤及睡衣,靠一个可以看见月亮的窗口而坐,由「好命佬」或「好命婆」替其梳头。新 *** 头发会梳成发髻,以示她嫁作人妇后踏入成人阶段。 边梳头的同时,「好命佬」或「好命婆」要边说出押韵的吉祥语句,如“一梳梳到尾, 二梳白发齐眉, 三梳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语意是祝颂新人能同偕白首,婚姻美满。最后,「好命佬」或[好命婆]需把扁柏及红头绳系在新郎或新娘头上,这样才算完成上头仪式。 由于上头是父母为儿女祝福的一种仪式,所以较为重视。

7、入门———到达男家后,新娘由大妗搀扶下踏入男方家门。在大门坎外会预先放一个燃木炭的火盆(铜盆或铁盆均可),新娘需从火盆中跨过,这叫「过火盆」,取其发旺、赶邪之意。接下来是拜堂仪式,分为三个步骤, *** 是拜天地,第二是拜祖先,第三是参拜家翁家姑。拜过天地及向祖先神位行跪拜礼后,一对新人便会向新郎父母叩拜,新娘并向家翁、家姑奉上香茶,之后再按家中各人辈份和长幼逐一向长辈敬茶,至于跪下与否,则视乎敬、受双方的喜好。跪拜父母后,新人会互相对拜,大妗姐不断说些吉祥话,在互租对拜后,拜堂才告礼成。新人敬茶用的香茶内,通常都放上两枚红枣和莲子,寓意早生贵子的吉兆。新家翁、家姑及长辈喝了新娘这杯茶后,会送上金手镯、玉器等首饰作为新媳妇的见面礼,又会在盛托香茶的盘上(俗称「槟榔盒」)放上一封利是,作为大妗姐的赏钱。

8、出门———新娘需由伴娘或大姅姐掺扶并打红伞,寓意开枝散叶,其它姊妹也须边走边撒米及红、绿豆、金纸碎,俗称「喂金鸡」,据说可防止金鸡啄新娘。上花车前,新娘要向送行的亲友鞠躬,以表谢意。一定要注意的是陪伴新娘过门到男家的除大妗姐外,必须是未婚女性,

9、三朝回门`———现在大多数新人为省时间,都选择即日回门,即新人在男家拜过天地及奉茶给翁姑后,便即时进行回门仪式,之后再返男家或直接到酒楼,新人亦可于第二天回门,但切不可超过第三天,这代表男家不满意新娘,不批准新娘回娘家。现在回门大部分礼品都由利是代替,但乳猪例外。

回门礼品:1、(由男家送到女家):

金猪一只、西饼两盒、酒两瓶、生鸡一对、猪肚及猪肉各两斤、水果两篮(代表生生猛猛)、有头生菜(风生水起)、葱(松松动动)、伊面两盒(代表恩爱缠绵)、有头尾甘蔗两根

婚嫁禁忌

新人依照传统婚俗举办婚礼,其实有一些禁忌是要注意的:

1、 结婚之日,新娘出门时,嫂嫂不能相送,因为[嫂]与扫星同音,不吉利。 新娘出门的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运。

2、 婚礼未举办完毕,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不可躺下,以免一年到头都病在床上。

3、 新娘结婚当天必须穿新鞋,寓意将旧物丢掉。

4、 新娘出门时,必须要佩戴耳环,以示听话,没有穿耳的可佩戴夹耳环。

5、 新人的长辈如有已去世的人,在敬茶的时候,应在他(她)应坐的位置上放上新人敬的茶,敬完茶后顺便移一下凳子,再让下一位就座。

过大礼

订亲最隆重之仪式,约在婚礼十五至二十天前进进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时至今日,由于这种传统婚嫁礼仪繁琐需时,甚少会采用 *** 「三书六礼」仪式,多化繁为简,最广为重视的便是过大礼这一环:男家 (过大礼) 女家 (回礼)

过大礼的物品包括 :

(一) 礼饼:龙凤礼饼两盒。礼饼可分四式、六式及八式,全取双数。

(二) 椰子:父母健在用两对,否则宜用一对。

(三) 茶叶、芝麻:皆因茶树不能移植,种植之时须用种子,故赠以茶叶为礼物,即祝愿种植不移之子。亦有暗喻一经缔结婚约,女子便要守信不渝,绝无反悔,亦即所谓油麻茶礼。

(四) 槟榔两对。

(五) 三牲:鸡或鹅两对,两雌两雄(如父母不健在,只需一对)。猪肉起双飞,即若干斤一片开二而底部相连。 鱼一对,通常为大鱼。(现多以三牲金[利市]代替)

民间拿米算命-子孙穷到底是什么意思

(六) 海味:通常为四式海味,高级的可选用鲍鱼、海参、鱼翅、鱼肚、瑶柱;较经济的可选用鱿鱼、虾米、冬菇、蚝豉。丰俭由人,(可用利市代替)。

(七) 帖盒:礼金盒内当然要有礼金,其余还要放入莲子、百合、红豆、绿豆、合桃、花生、桂圆干、荔枝干八京果、扁柏、利是等。其中利是两对,上写:「五代同堂,百子千孙」。

(八) 其它:烟、酒、水果,悉随尊便。龙凤烛两对,千万不要遗漏,以及对联两副。(对联最迟出嫁前一晚贴于大门前,千万不要将左右两边错误对调。)

当女家收到男家聘礼后也要将其中属于男家福分的物品回礼。回礼包括 :

(一) 男家聘礼的一半或若干,但必须成双。

(二) 茶叶、芝麻、水果。

民间拿米算命-子孙穷到底是什么意思

(三) 莲藕、芋头、石榴各一对。(莲藕选择有枝有芽为 *** )

(四) 贺帷巾(即双喜毛巾)。

(五) 送给女婿的西装或衣料,皮带、银包(内置利是)、鞋一对及袜两对。

(因服装尺寸因人而异,为免有所偏差,故建议用利是代替。)

(六) 槟榔一对。

(七) 大茶礼:包括金钱、煎堆、龙利、大发松糕等。

小贴士: 可一切从简,以利是代替,写上「过大礼大利是」。如代替猪肉的「猪肉金」、代替衣料的「衣料金」。但一些重要的礼品,应尽量亲自携来,包括:龙凤饼一对、唐饼数个(约八个)、龙凤烛一对、对联一幅及生果等

聘礼中物品寓意吉祥,数量则必须成双,忌用单数。

女家收到男家聘礼不是全部收下,其中属于男家福分的物品,则需要回礼

礼品中不可送手帕,因有分手之意。

女孩认干妈有什么好处?

1、如果想给宝宝认干妈,那么这个干 *** 人选必须是婚姻幸福,家庭美满,身体健康,有老有小的。

2、给孩子认干妈时,干妈是需要给个大红包的,并且这个大红包一定要好好给宝宝保存下来,直到成人。还要从干 *** 家里拿一双碗筷和米回家,保存好。

3、很多相信算命之说的人,如果给孩子算命时被认为不好甚至有克家人的命运,就会建议给孩子认一个干妈来转移命相,同时认了干妈之后孩子也更好养更健康。

4、在以前认干妈说法还有,比如还要计算孩子和干妈之间是否命运相符,是否有冲突等都是需要折算的。

5、在以往,认干妈或者认干爹都是一件很谨慎的事情,不能胡乱认,要核对生辰八字等诸多说法和讲究。

有哪些关于滨州的神话传说?

陷棣州传说

在冀鲁民间,有句歇后语曾久远地流传着:“陷棣州—没成(城)。”

陷棣州,现名先棣州,又称北旧州,位于惠民县辛店乡镜內,南距黄河九公里,距徒骇河三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7°22′,东经117°38′。据文物部门考订,这里地下沉睡着一座千年古城,古城遗址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0.9公里,城周长4.2公里。据惠民县志记载,从公元643年(唐贞观十七年)至907年(五代后梁开平元年)的264年间,曾为唐代棣州和厌次县(惠民县前称)的古城,有四个唐代皇子曾被封为棣王,镇守于此。828年(唐太和二年),大水陷坏棣州城,遂称陷棣州。907年棣州刺史华温琪为避水患,奏准徙治:将棣州和厌次县南迁于南旧州(即今清河镇古城马村、古城李村附近),此城遂废。民国九年(1920年)改“陷”为“先”。

先棣州故城是研究隋唐文化的重要遗址,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月流逝,千年古城无觅处;沧海桑田,一段传说贯古今。相传在古老的棣州城里,来了个卖油翁,设摊叫卖:“一葫芦四两,四葫芦半斤!”(旧时计量16两1斤)霎时间招来了城里好多买油的,纷纷争相买那四葫芦半斤的便宜油,从早到晚,接连不断。暮色降临,卖油翁准备收摊时却来了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只买一葫芦四两的。卖油翁问:“为何不买四葫芦半斤的?”两老答:“不沾这便宜。”油翁这才悄悄告知:“待城门那两个石狮红了眼,此城将面临灭顶之灾,要赶紧离开。”说完,油翁飘然而去。

于是,这夫妇俩就日夜轮流守视着石狮。这天,又来了一染布的白胡子老头,偷偷将两石狮眼睛染红后飘然而去。夫妇俩见此情景,马上向城外逃命。刚跑出城不远,只见棣州城天塌地陷, *** 一片。在慌忙逃命中,夫妇俩走散,各奔南北。老头向南逃生于黄河南,现青城北一带,死后葬于此,故名“爷爷坟”;老婆向北逃生于惠城南沙河处,死后葬于此,故名“娘娘坟”。据该村86岁的李奎发老人讲,至今这“爷爷坟”、“娘娘坟”尚在,几十年前,他还亲眼见过,并为这两坟添过土呢。

如今在先棣州村东南处还留有“通天台”遗址。传说此处在当时整个棣州城中更高,能通天入地,被称作“通天台”。棣州城唯有通天台未陷,留了下来。据村里几位80多岁的老人介绍:通天台有三间屋大,三米来高,小时候他们经常在上面玩耍,后来才平的.80年代初,村里在通天台附近打井时,从12米下曾挖出青砖瓦片。除此以外,古城还留下延用至今的“法场”、“练兵场”、“旗杆下”、“堂坊”、“斗鸡台”、“二虎把门”等地名。如今的“通天台”遗址,留下的只是一马平川的古土和沧桑,除了古城为世人留下了一段妇孺皆知的千古传说外,再也寻不见其他历史陈迹了。

东方朔传说

东方朔(公元前161年—公元前93年),身高九尺三寸(2.14m),字曼倩,西汉著名文学家,平原厌次(今惠民县何坊乡钦风街)人,少失父母,长养于兄嫂。从三岁始,即对世人罕见的书籍,三坟五典,八索九邱,阴阳图纬之学,百家众流之论,无不披阅,而且一经过目,就能成诵。十三岁学习各种文史知识,十五岁学击剑,十六岁学习《诗经》、《书经》,十九岁学习《孙子兵法》、《吴起兵法》以及打仗布阵的器械和运用钲鼓的知识,知识渊博,满腹经纶。汉武帝继位后,广诏天下人才,东方朔上书自荐,被令待诏公车,继待诏金马门,又被诏为常待郎,后升任太中大夫。

东方朔生性聪慧机敏诙谐滑稽,常在武帝面前调笑取乐,也察言观色,直言上谏,陈述强国之计,行利除弊之策,劝武帝远奸佞退谗言,但多数意见未被采纳。东方朔晚年,不顾年老体弱,刻苦著书,著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还有《封泰山》、《责和氏璧》及《皇太子生》、《屏风》、《殿上柏柱》、《平乐观赋猎》等八言、七言诗上下篇,以及《从公孙弘借车》一文,可惜都已失传。

钦风街原名盖古镇,始建于战国时期,曾改名为青龙镇。现在村西北仍保存东方朔故居废墟。据传,东方朔晚年回到故乡盖古,爱扶贫济困,设粥棚,发衣食。他还精通中医,义务为人看病,赈济残疾人。东方朔精通六艺,特别对《周易》造诣更深,回故里后,间空教盲 *** 弦说唱、算卦维持生计,故盲人们称他为祖师。东方朔于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逝世后,每到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盲人们便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赶到风台前跪拜祭祀,他们还要弹琴说唱,以悼念这位多才多艺、乐善好施的恩人,这种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连续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1961年。

东方朔晚年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人们交口称赞:“其风可钦”。后人为纪念他的高风亮节,故把镇名改为“钦风镇”,简称钦风,称他的高大墓葬地为“风台”。

史 *** 载过脍炙人口的“长安索米”的故事,而在民间,东方朔的传说更是广为流传。反映了人们对乡贤的敬钦,也是惠民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见证。同时,这些传说也反映了当地的淳朴民风,印证了东方朔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之风已经深深扎根在惠民大地上。

北宋徽宗崇宁年间,为纪念东方朔,棣州民众在十字街西北角修建了一座东方朔庙,并因庙名命名了朔庙街,至今庙宇已经荒弃,朔庙街也因城市建设而不存在了,但城里的大部分人还知道有过此街。

丈八佛传说

从前,博兴城的南边有座桥,叫博昌桥,桥的南边有个小镇,镇上住着一个大户人家,据说是隋炀帝杨广的后代。于公元612年杨广征调大批工匠到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去大规模造船和二次调兵 *** *** 时落魄于此地的家人,但已改为高氏。

高老公家产万贯,喜事连连。这年春天,大儿媳妇又给老高家生了个大胖小子。高兴得老爷子像喝看了蜜似的,天天乐的合不上嘴。这天早晨,天气特别晴朗,空气也特别新鲜,凉风不时地吹在人们的脸上,感觉特别舒服。大儿媳妇明天就要出月子,看到外面的景色,分享着春天特有的气息,格外惬意。一向勤快的她憋不住这段日子的月子生活,就要到外面村头的井上去挑水,可当她从井里向上提起水桶时,猛然发现从井底升起一快大石头,随着水桶的上升而上升,而且不断变大。这可吓坏了年轻漂亮的小媳妇。于是,她慌忙扔下水桶,拼命往家跑,就在她气喘嘘嘘地跑回家见到正在练太极拳的高老公时,还在不断地高喊道:“不好了!不好了!咱们村头的井里长出石头来了”!高老公见状立时发呆了。心想:不可能吧!井里怎么会长出石头来呢?莫非是儿媳还没出月子就出门,碰到了什么坏人而被吓得神经错乱了吧。但定睛一看,儿媳没有病啊,大脑清醒得很。于是,就半信半疑地问道:“石头有多高啊”?“足有一丈八吧”。说罢,就真跟着儿媳来到村头,远远望去,就像一尊佛像立在井口之上,经仔细丈量,真的整整一丈八尺高。据说是被这位没出月子的小媳妇的尊口给封住了,要不然,还不知道能长多高呢。后来,这个小镇就改名为丈八佛(现名为寨高村)。

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至于这尊佛像,却是隋朝一个商人为积善行德而修建的。

蒲姑城传说

蒲姑国是殷商时期一个小国,西周时被武王所灭。武王封姜子牙齐地时,也包括蒲姑国故地。姜子牙的五世孙胡公,曾以蒲姑国故城蒲姑城为都,后迁都临淄。史料记载,现博兴境内“蒲姑城遗址”,应是殷商时期蒲姑国国都所在地。围绕这座古老的都城,衍生出很多古老的传说。

蒲姑城传说和故事很多,流传也较广,主要流传区域在滨州市。下面是关于蒲姑城来历的一个传说。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现在的博兴境内有一个小国,国名蒲国,国王是妙庄王。妙庄王膝下无子,只有三个女儿。当时,人们称妙庄王的女儿们为皇姑。大皇姑和二皇姑都出嫁了,三皇姑年龄小,还没出嫁。

三皇姑十五岁那年,妙庄王的背后生了一个疮。这个疮有鼻子、眼、嘴,象一个人的脸,称为“人面疮”。生了人面疮之后,妙庄王疼痛难忍,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不几天就瘦得不像样子了。皇宫里派出人四处请名医,但名医们也束手无策。妙庄王疼得一天比一天厉害,眼看就要不行了。

这天夜里,妙庄王、皇后和三位皇姑,一家人做了同样一个梦。梦中,一位慈眉善目的白胡子老者来到皇宫,把一家人都叫到妙庄王床前,说:“妙庄王生的是罕见的人面疮,眼下毒气就要攻心了,再不治就来不及了。我给你开一药方,你们照方抓药,只是药引子难求,要用儿女的两只眼和两只手作药引子,同我开的药一起煎后服下,可保性命。”老者说完,把药方放到妙庄王床前飘然而去。

第二天天刚亮,皇后召集三个女儿到妙庄王床前,说了自己做的梦,没想到一家人都做了同样的梦,再看妙庄王床前,真的有一药方。一家人这才知道是神仙托梦救妙庄王,可是药引子怎么办呢?三个女儿你看她,她看你,皇后就望着三个女儿抹眼泪。沉默了好常时间,大皇姑说孩子在家里不放心要回婆家看孩子。二皇姑看姐姐走了,也说自己的孩子太小离开家不行,抱起孩子走了。屋里只剩下三皇姑和父母了,三皇姑站起身,看看奄奄一息的父亲,再看看哭成泪人的母亲,一声不吭的走了。

三皇姑回到自己的绣楼以后,让宫女叫来一名御医和四名侍卫。她让侍卫把自己绑在柱子上,几名侍卫吓得跪在地上,谁也不敢动。三皇姑只好把自己做的梦跟众人说了一遍,然后命侍卫把自己 *** 结实,让御医挖她的双眼,剁她的双手。在三皇姑的一再命令下,御医留着泪挖出了她的双眼,剁下了她的双手。三皇姑早疼得昏死过去,任凭御医为她止血、包扎。御医忙完三皇姑之后,急忙用托盘揣了三皇姑的双眼和双手来到妙庄王床前。妙庄王和皇后一看三皇姑的眼和手,心疼得失声痛哭。御医按方抓了药,放上药引子煎药。妙庄王含泪服药后,疼痛减轻了,并且一天比一天好,不几天工夫,人面疮消失了,妙庄王又像从前一样了。

大难不死,妙庄王没有忘记孝顺的三女儿。他召集群医,并且把三女儿叫进大殿当面封赏。为记住女儿的孝行,他首先下令把蒲国改为蒲姑国,让国民都记住三皇姑,然后封女儿为“孝姑”,让全国臣民永远供奉。

三皇姑的孝行感动了西方佛祖,佛祖亲下灵山,来到蒲姑国。佛祖向妙庄王说要封三皇姑为佛,也让三皇姑永远享受人间供奉,并以此教化人们孝顺。妙庄王听后万分高兴,因为女儿没眼睛没双手,他请求佛祖封女儿为“全手全眼佛”。佛祖点头答应,但把“全手全眼佛”听成了“千手千眼佛”。佛祖叫来三皇姑当面封她为“千手千眼佛”。佛祖回灵山了,三皇姑身上真的长出了很多手,每只手里都有眼,成了“千手千眼佛”。

三皇姑的眼能辩善恶,就连别人心里想啥都看的一清二楚。在她的帮助下,妙庄王成了一位明君,并且把国家治理得繁荣富强了。博兴境内现在的蒲姑城遗址传说就是三皇姑的绣楼。直到现在,每逢春节,周围村里的村民都来烧纸烧香,供奉这位孝贤的“三皇姑”,并祈求“千手千眼佛”保佑平安。

蒲姑城的传说和故事还有很多,但现在的蒲姑城遗址处,却有一个难解之谜,就是每年立春之前,鲁北平原还冰雪封地的时候,这里的草已经钻出嫩芽,这也是博兴县的一道风景——“蒲姑城下春前草”。

魏休庵传说

魏休庵在《博兴县志》清乾隆年间版、光绪年间版、民国25年版(1936年)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由于其故事大多带有神秘色彩,在流传过程中再加上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为佐证,使其神秘色彩非常浓厚。

魏帮基,字休庵,号方石,明代庠生。生于明嘉靖四年,卒于万历三十年,享年七十八岁。乾隆时赐谥“天外逸人”。因乡举屡不得志,随书剑天涯,云游四海,览名山大川,晚年隐居乡里。其诗词传世数百首,更有许多传说流传至今。

生活中的魏休庵先生是很有才华的庠生,因屡考不中,故放弃仕途,一生习文练武,云游四海,直到晚年才回到故乡隐居。一生书写无数诗词佳句,现仍有数百首流传至今。其诗词有的写时令,有的写农时、有的写丰收景象,大多写田园生活。当然,也有写穷人疾苦、时政黑暗等。如《穷人苦》、《穷儒》、《醒世歌》、《知足歌》等。魏休庵老先生才华横溢,其诗词歌赋有大量手抄本流传,并散落于本家族和亲朋好友的后人。这些诗词歌赋虽好,但不很适合大众口味,所以有关老先生的传说就应运而生,并且广泛流传了。

魏休庵传说流传四百多年至今,在博兴及周边地区和社会影响较大。老先生的传说,大都随同他的预言而流传。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使老先生的故事充满生命力。其传说也更加丰富多彩,生命力也更强,并广泛流传。其传说也更加丰富多彩,生命力也更强,并广泛流传。

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分布的核心区域是山东省博兴县,2000多年来,在全国广为流传。董永传说在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三国曹植的《灵芝篇》、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都有相关记载。山东省嘉祥县东汉武氏墓群石刻中就有董永鹿车载父、田间劳作的情景,并有“董永,千乘人也(今山东省博兴县)”的文字记载。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的记载因主题突出、情节完整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由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既有教化作用又有爱 *** 彩的民间传说,其教化内容同大众心理需求相适应,爱情故事又契合了民众追求婚姻幸福的内在感情,所以深受民众喜爱。董永传说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成为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文艺题材,出现了黄梅戏《天仙配》等影响深远的作品。

董永传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与群众生活相结合,留下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传说。在山东省博兴县,有许多与董永传说有关的文物遗址和文化遗迹,如县内陈户镇出土了与董永身世有关的文物、碑碣等;在县内湖滨镇湾头村,还有传说中的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见证老槐树—媒仙,并形成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如董永系列传说故事,吕剧《圣贤楼》、《孝子董永》等优秀作品。董永传说所蕴含的历史、文学艺术资料对研究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价值,其中,传说中宣扬的孝文化,是家庭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大力宣传和弘扬孝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白龙湾传说

在惠民县境内李庄镇南北王以东,清河镇吕王庄以南2华里处有一个拐弯处,贴北堤有一处深水潭,名叫“白龙湾”。不知从何年开始这里流传开一个小白龙的故事,这个传说发生的准确年代谁也讲不上来,也无历史材料可查,但根据吕王庄现存的白龙湾征地文书石碑和当地健在的80岁以上老人讲至今大约有600多年的历史。该传说有它的出处依凭黄河白龙湾,但实物依凭白龙庙已无踪迹,该故事一直在黄河白龙湾附近流传,它的作者是白龙湾附近乃至黄河某一区域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口口相传至今。

一天,吕老弯正在菜园里干活,来了一个庄稼汉打扮的年轻人。年轻人说自己是从河对岸过来讨生活的,希望吕老弯能收他做帮工,只要管饭就行,不要工钱,吕老汉正愁没个帮手,便收留了他,年轻人聪明勤劳,吕老弯非常欢喜。过了一段时间,吕老弯发现年轻人变得干活少了,到菜园来送饭时,经常看见他睡大觉,使吕老汉感到奇怪的是,不见年轻人在井台上摇辘轳,菜畦里却天天湿乎乎的;锄头上不见泥,地里却也不长草,吕老弯决心弄个明白。

这天,吕老弯说去赶集,却藏在一棵大树后边瞅着,他看到那个年轻人走到井台边一晃就没影了,接着井台上出现了一条银光闪闪的白龙。只见龙头一摇晃,井水哗哗地向菜地里流,吕老弯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他想:啊!原来是条龙,我有啥福分惊动了神灵,这还了得。

第二天,吕老弯背上半布袋麦子,来到菜园屋里,他对年轻人说:“你在这里已经干了3个月了,应该回家看看了,虽然你说不要工钱,我也过意不去,庄稼人没别的,刚收的麦子,你背上二斗,好养家糊口。”这时年青人从地上捡起一根草腰子编了一个小囤,便对吕老弯说:“你把粮食装满我这个小囤就行,多了我不要。”吕老弯一看这么点点的小囤,有一把就满了,于是就抓了一把小麦放进囤里,可仔细一看还没盖过囤底,吕老弯又捧了一捧放进去还是盖不过囤底,老弯急了扛起口袋往里倒,一袋小麦全倒光了才刚盖过囤底,于是吕老弯又把家的玉米扛起来往里倒,可一袋子玉米倒进去后还是不满,又扛来了豆子往里倒,一袋豆子倒净了,还是不满,这可难坏了吕老弯,因为家里已经没粮食可倒了。年轻人一看吕老弯着急的样子,于是就把囤里粮食又倒了出来,你说怪不怪他倒上来的粮食,小麦、豆子、玉米都自己分开一点都不混杂,吕老弯看的出了神,这是年轻人对吕老弯说:“你的粮食我还给你,我什么也不要。”现在我和你说实话,年轻人说:“我快要离开这里了,我是住在黄河湾里的小白龙,当初,我因错行了雨,被玉皇大帝贬在这里看大堤。我在这里住了3年了,看你辛辛苦苦,没有帮手,便转化成人形来帮你一把。现在雨季到了,3天后黄河里发大水,七月十三日是下雨的日子,那天有一条大黑龙,借着河水涨大来强占我的深湾,黑龙凶猛异常,博斗时还得请你助我一臂之力。”吕老弯说:“我一凡人咋能帮了你?”年轻人说:“这也不难。”他凑到吕老湾身边,压低声音,过说边比划。吕老弯边听边点头,连说:“我记住了。”

七月十三这天,天空阴沉沉的,下着小雨。吕老弯蒸了两筐馍馍,准备了一大堆砖头,在大堤上等着。河水暴涨,茫茫不见对岸,黄河水滚滚而来,拍打着河堤,忽然河水翻腾,波涛涌起,一会儿黑浪翻滚,一会儿白浪滔滔。吕老弯知道是白龙、黑龙打起来了,于是忙念道:“河水滚滚象开锅,黑龙强占白龙窝,黑龙上来用砖打,白龙上来吃馍馍。他一边念,一边盯着河水,看见黑浪翻上来就扔砖头,看见白浪翻上来就扔馍馍,吕老弯见黑浪白浪上下翻滚不止,心里一慌,把念词说反了,念成白龙上来用砖打,黑龙上来吃馍馍。就在这时,听见“吱”的一声长吼,大堤突然被冲开了一道口子,河水一下子涌出大堤—黄河决口了!小白龙本来力气就没有黑龙大,借着吕老弯的助威才勉强抵挡一阵。可是吕老弯一念反了词,就等于助了黑龙的威。黑龙借人的助威,凶猛地扑向小白龙。小白龙夺路逃命,仓慌间冲破了大堤。河水像猛兽下山,向吕家庄冲去。小白龙一看,慌了,喊了一声:“不好!”身子一转,在吕家庄前横着躺了下来。河水被小白龙一挡,从庄西向北冲去,直冲出一道十几里长的大深沟。吕家庄在小白龙的保护下没遭水害。小白龙救了吕家庄后向北顺大流游去,猛想到北游怎能入东海,于是又掉头回游,企图再入黄河东去。当小白龙游到决口处时,正赶上人们忙着堵口子。推车的、挑筐的、抗麻袋的、抬柳枕的……。成千上万的人忙忙碌碌。但是,由于水大流急,怎么也挡不住,柳枕、砖石、土袋都被急流冲走了,情况万分紧急!正在这时,忽然从人群中冲出一个穿白衣服的青年小伙子。他大喊一声“闪开!”一个箭步跳进豁口中。他身子像一堵大墙,堵住了外流的河水。人们顿时惊呆了,青年人向不知所措的人们高喊:“快向我身上压土,快!”大家这才觉悟过来,于是忍着心痛向青年人身上压土…… 大堤合拢了,可是舍身堵堤口的青年人却再也看不见了。有人说,这个青年人就是在吕老弯菜园里干活的年轻人,他就是小白龙。这个故事不知流传了多少年了。先前人都这么说,后来这么传,黄河拐弯处的深水潭被称为“白龙湾”。

为纪念小白龙舍身护堤的功绩,后人在堤外修了一座庙,称为白龙庙,并在每年的十月初一举行香火会以此纪念小白龙。现在,白龙庙已经没有了,香火会于 *** 前也消失了,白龙湾的传说却一直流传至今。白龙湾的传说反映了黄河流域的广大人民群众治理黄河改造黄河的伟大历史,同时也反映了炎黄人民群众勇于同自然做斗争的决心和信心。该传说是黄河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黄河流域的其他文化一样共同丰富和组成了黄河文明,该故事一直在黄河白龙湾附近流传,它的作者是白龙湾附近乃至黄河某一区域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白龙湾附近的人们口口相传至今。白龙湾的传说于2007年10月列入滨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龙湾的传说人们流传至今,当地群众到现在还非常怀念小白龙那舍命保护人们生命财产的行为。为了纪念小白龙当地群众自发的给小白龙建了庙宇,立了石碑。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人们修建的白龙庙、纪念塑像等到现在都荡然无存,白龙庙的遗址也被压在如今的黄河大堤之下。该传说已经形成了文字,并栽入《惠民县志》《惠民史话》等书刊,白龙湾开发地已经被纳入《惠民县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中,当前正在进一步搜集棣洲古城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档,实行静态保护,争取上级文物部门对这一传说、遗址的保护和开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