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说是龙命-有关龙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算命说是龙命,有关龙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感谢邀请。
在我的家乡泰山的西麓,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黑龙潭”,他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泰安经历了一次大旱,连续三年没有下一滴雨,庄稼颗粒无收,饿死了许多百姓。泰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个勇敢善良的儿子叫黑龙,他决心找到水源救百姓。黑龙沿着山路一路找,一路求,直到泰山顶的“碧霞元君祠”。黑龙累了,也困了,在祠前他坐在门口睡着了。黑龙做了一个梦,梦里“泰山老奶奶”告诉他,“如果想找到水源,就先找到蚂蚁,看到成群结队数不清的蚂蚁的地方就是水源地,但是那是东海龙王的地方,龙王不会答应给你水的,你需要和龙王搏斗,打赢了他才能有水救百姓,你有信心打赢龙王吗?”黑龙坚定的说有信心。“泰山老奶奶”非常欣赏黑龙的勇敢,就在梦里传授给他降伏龙王的神功和一柄神铁炼制的铁钎。
黑龙醒来看到手里的铁钎,心里就明白是“碧霞元君祠”的“泰山老奶奶”托梦给了他。黑龙开始寻找成群的蚂蚁,一直找到泰山的西麓,黑龙看到成群结队数不清的蚂蚁在一 *** 石块上,黑龙心里犯了嘀咕“这全都是石头,怎么能有水那?”转念又一想,“泰山老奶奶是救苦救难的,她说的一定是对的!给我的铁钎就是用来凿石头的。”黑龙想到这,就在蚂蚁结群的地方开始用神铁炼制的铁钎凿石块,凿了三天三夜,已经深不见底了,可往下还是石块,没有见到一丝土。黑龙觉得非常奇怪,就使劲的往下凿,又凿了半天石块里开始往外冒水泡,黑龙知道是找到水源了。就在这时,天空忽然一个闪电,一个老人站在了黑龙面前,凶狠狠地说“你个黑厮快快住手!再凿下去就把我的龙宫门凿穿了!”黑龙知道这是东海龙王,可他一点也不害怕,说“不凿百姓就都死了,都是你个狠心的龙王不下雨!”东海龙王看这黑龙根本就不停手,两个人就打斗起来。黑龙得了“泰山老奶奶”的传授,也不是那么好打的,一直打到天黑,也没分出胜负。东海龙王气急败坏的说“你等着,我会天天来缠斗你,不会让你得逞的!”从此,黑龙白天就跟龙王打斗,晚上就凿石块,潭里的水越来越多,终于救活了庄稼,救了百姓。
这个潭百姓就给取名叫“黑龙潭”,直到现在每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还能听到铁钎“叮叮当当”的声音,百姓们都说,那是黑龙在凿石块,他一直凿到了济南的趵突泉,又一直往东凿,直到东海龙王的宫门了,所以这潭里的水永远用不完,取不尽。
一九八八年属龙人的命运性格?
1988年是戊辰年,戊的五行属土,辰为龙,所以1988年出生是土龙之命,六十甲子60年一循环,所以1928年也是火龙命。
土龙(戊辰年——1928、1988年出生)
土龙的主人很有爱心,这种激烈的爱心是天然的、天性的,并无半点矫饰,这种爱心一旦发扬,便会变成和一种巨大的博爱精力。不过,土龙的主人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但他们的性情较为不明确,大都是随声附和的普通人士。其实,这种人只需加倍尽力,他们是适当超卓的 *** 物,可以谋福社会。
1988年出生的人属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对于龙的尊崇可以说是无人能比,龙被认为是所有动物中最尊贵、最有能量的动物,它代表着财富和权威。龙年出生的人,个性令人难以捉摸。属于富有野心的梦幻家。性情淡泊、不拘泥于世俗之见,给人一种大人物的风范。
八十年代属龙是哪一年?
1988年是,戊辰年。
戊辰年是土龙年,大林木命。
属龙的人一般都很积极向上,他们有着一颗积极的进取之心,做事情认真努力,思维敏捷,他们对一件事情总是会有着自己不一样的看法,如果能够用自己的意志力去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属龙的人,大多会有着比较不错的成绩。
什么人不能纹龙?
有一句话叫云从龙,所以若是云中龙的纹身图案,则表示此纹身的主人拥有一定的势力和能力,可以称之为老大,所以云中龙纹身可以指从事于特殊行业的领头者的纹身,一般人不能纹。
盘臂龙纹身的图案样式是青龙盘臂,而纹有这种纹身的人,可能都是经历过很多风霜的人,其经验和资历比较强。
在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心中?
中国艺术不仅表现出生命的气化氤氲之态,一种蓬蓬勃勃的生命感,同时,还有一种重气脉的思想,就是强调形式内部一条颤动不已的线在绵延,一泓永不断绝的清流在流淌,伏脉龙蛇,气通万里,表现出独特的生命律动。中国艺术这种重视绵延感的思想,就体现在龙脉等学说中。
中国历史上有笔书、一笔画的说法。《历代名画记》云:“或问余以顾、陆、张、吴用笔如何?对曰,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期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王献之的一笔书和陆探微的一笔画,在飞舞的线条中,重视一气流动、一脉相通的气势。有气则笔断势连,无气则如断线残珠。一条颤动不已的线,时断时续,但气脉展张,未尝有一丝衰竭。一切都根源于“意存笔先”之妙。中国艺术讲意在笔先,不是说在下笔之前,就有先入的意念,这个“先”,不是时间在先,而是位置上为重,意在笔先,即以意运笔,意为重,笔次之。意非概念,而是艺术创作时的生命状态,即生命的张势。意在笔先,即以生命为重、气势为重,笔断势连的一笔书一笔画,来自心灵中的一脉清流。《图画见闻志》接引张彦远之论,又予以推展:“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故爱宾称唯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无适一篇之文,一物之像,而能一笔可就也。乃是自始及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夫内自足,然后神闲意定。神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也。”神闲意定,意在修得内在气脉畅通、内气旺盛、灵气飞动。郭若虚的这番生发,是深通中国艺术的行家之言。
一笔书一笔画的“一”,是一泓生命的清流,一脉生命的律动,所重在“气脉”二字。如孙过庭《书谱》在用笔上最重气脉,其笔画多断,但气势流转,一气呵成,真如水流般的畅然。跌荡俯仰,别有姿态,俨然而成一生命整体。常而不断,为中国艺术定则。
明清以来,这种气脉学说又发展为独特的“艺术龙脉说”。清代画家王原祁、王翚以及四王的后学论画重龙脉,他们从北宋以来的儒家哲学中,得到气化哲学的滋养,又从元人绘画中体会到一种独特的绘画传统,龙脉说是体现他们这方面思考的重要观点,是一笔书一笔画在新时代的表现。
〈清〉王时敏仿王蒙山水
一条颤动不已的线在绵延,一泓不绝的清流在流淌。
王原祁说:“画中龙脉开合起伏,古法虽备,未经标出,石谷阐明,后学知所矜式。然愚意以为,不参体用二字,学者终无入手处。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开合从高至下,宾主历然,有时结聚,有时澹荡,峰回路转,云合水分,俱从此出,起伏由近及远,向背分明,有时高耸,有时平修,倚侧照应,山头、山腹、山足,铢两悉称者,谓之用也。若知有龙脉而不辨开合起伏,必至拘索失势,知有开合起伏而不本龙脉,是谓之顾子失母,故强扭龙脉则生病,开合逼塞浅露则生病,起伏呆重漏缺则生病,且通幅有开合,分股中亦有开合,通幅有起伏,分股中亦有起伏。龙脉在过接映带间,制其有余,补其不足,树龙之斜正、浑碎、断续,活泼泼地于其中,分为真画,若能从此参透,则小块积成大块,焉有不臻妙境者乎。”
王原祁从中国哲学的体用之方中来阐释龙脉。龙脉是一种隐藏在有形世界背后的潜在气势,是天地中孕育的开合起伏的潜在动感,或者说是一种创造精神,一种生命勃动,此之谓体。而外在的峰回路转、起伏飞腾、结聚澹荡的形式,则是其用。艺术的外在形式虽是松散的,但必须表现出内在的体势,只有这样的气脉才能使形式具有联系之脉、回荡之势。所以,作画不要拘泥外在的形式是似还是不似、景美还是不美,关键有这个内在气脉。气脉是艺术之魂。如他所说:“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
龙脉本是堪舆学术语,所谓“地脉之行上起伏曰龙”,“龙者,山之脉也”。龙脉是一个表示地脉起伏的术语。《徐霞客游记》卷七说:“起伏乃龙脉之妙。”又该书卷十三说:“不审龙脉,不辨江源。”山川之走向、起伏、蜿蜒、流转等等,都有龙脉在,龙脉是山川脉动的根源。正因有这条内脉在,故山有腾挪之势,水有绵延之流。龙脉是一条隐在的生命之线。艺术家抓住这条龙脉,就是抓住生命之线。龙脉者,一脉虚灵生命之流也。
龙脉是一种活泼泼的精神。《石涛画语录》说:“水源龙脉,推而知之。”他以为,山川之作,要得龙脉之妙。清华琳《南宗抉秘》论画重龙脉,他认为画山水重龙脉,他说:“凡山石轮廓,皆笔笔相搭而生,不可层层罗叠而上,使之状似垒蚌壳,排鱼鳞。以画理论,止是单片,不成深山。以形状论,亦板滞可厌。相搭而生,则大小相间,前后相掩,有起伏,有隐现,参伍错综,主宾顾盼。纵块数甚多,总要连络有情,毋令块块可以单取出也,方是深山,方有龙脉。”又说:“且于通幅之留空白处,尤当审慎。有势当宽阔者窄狭之,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懈而散。务使通体之空白毋迫促,毋散漫,毋过零星,毋过寂寥,毋重复排牙,则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体之龙脉矣。”这所指的就是生命的内在联系性。他谈到了空灵和实在之间的辨证关系。
〈清〉王翚 仿古山水图
有断有续,有隐有现,有时结聚,有时澹荡,峰回路转,云合水分。
龙脉体现为一种阴阳开合之势,对此唐岱的论述最为明晰:“自天地一阖一辟而万物之成形成象,无不由气之摩荡自然而成,画之作亦然。古人作画也以笔之动而为阳,以墨之静而为阴,以笔取气为阳,以墨生彩为阴,体阴阳以生笔墨,故每一画成,大而丘壑位置,小而树石沙水,无一笔不精当,无点不生动,是其功力纯熟,以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于是,“分龙之脉”成为山水之大要。
中国艺术的龙脉说,是一条虚灵的生命之线。我们知道,中国艺术重视线条,大自然中没有线条,线条是人对外在物象的抽象。中国艺术重视线条的表现力,是虚灵不昧的哲学精神影响所致。飞舞的线条永远是追踪超越形式的中国艺术的命脉。就像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草书之妙一样,公孙大 *** 剑影游动,若隐若显,在空间中划出一条虚灵的痕,似断实连,似有若无,一脉绵延,难以测知。目不可视,但心可会之。张旭悟出的正是剑之气,公孙剑气久驻于中国艺术的天地中。
注 释
〔1〕 有关六法说的论述,请参第十四讲《形神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