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王先生算命-英布为什么还要背叛项羽投靠刘邦呢
庐江王先生算命,英布为什么还要背叛项羽投靠刘邦呢?
原因有些让人无语,项羽和英布都被自己给坑了,这才让刘邦捡了便宜。
英布和刘邦一样,是平民出身,甚至他混得还不如刘邦。刘邦好歹祖上曾是贵族,刘邦自己也混了个亭长当当,在地方上也能耍耍威风。
英布则是实打实的平民百姓,整天靠土里刨食为生,这也注定了此人没有什么见识。
英布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人给他看相,说他将来必定犯事受刑,但是只要他能挺过去,就能称王一方,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别人都认为这是玩笑话,但是英布却将此事牢记于心。
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英布后来真的犯事了,被处以黥刑,也就是在身上刺字。对此英布不仅不害怕,反而很高兴,他认为自己的好日子要来了。
后来他被罚到骊山服苦役,他就借机与同样流放至此的豪杰们往来,收服了一大批人,最后竟然带着这帮人逃出骊山当起了盗匪,英布则是这群人的首领。
随着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秦国义军四起,英布也加入了反秦义军的行列。
当时义军之中势力最强的要数项梁的队伍,项氏一族是楚国的贵族世家,项梁乃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加上项梁尊奉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仍叫楚怀王),其他义军纷纷加入项梁的队伍。
英布也是因此投奔了项梁,在其手下为将。
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楚怀王就是个傀儡,义军的实权掌握在项梁和一干有实力的将领手里。
不过谁没有点梦想呢?这楚怀王自然也不甘心只当个傀儡,而这也是一连串问题的起因。
他趁着项梁战败被杀、义军群龙无首的时候站了出来,将项羽、吕臣等人的军队收归己有,然后又破格提拔宋义为帅,统领各路义军出兵讨伐秦军。
宋义曾经在楚国当过官,此人颇有智谋,可惜在义军中地位低下,不受重视。
当初,项梁接连大败秦军,有些飘飘然了。宋义发现后,曾经劝说项梁,指出此时义军将领骄傲自满而士卒又怠慢松懈,反观秦军不断调兵遣将,兵力越来越多。这样下去,项梁必败。
可惜此时的项梁根本听不进去,不过项梁好歹是贵族,涵养还是有的。他便将宋义打发去出使齐国,省得他在自己身边指指点点的。
宋义在路上恰好遇到齐国使者,他便劝使者慢点走,因为项梁必败。走快了只会和项梁一起倒霉。
结果一切都被他言中,秦朝全力调动军队增援前线,加上项梁轻敌,最终被章邯率领的秦军消灭。
也正是因为此事,楚怀王才知道有宋义这么一个人,立刻对其破格提拔,意图扶持自己的势力。
当时章邯的秦军正在围攻赵国,宋义率领大军到达安阳后便止步不前,一呆便是四十六天。
项羽看不下去了,前去要求宋义立刻出兵营救赵国。宋义告诉他,秦军强大,此时出兵胜负难料。 *** 等秦军和赵军打出个结果再说。
如果秦军赢了,那也是疲惫之师,此时出兵胜算将大大增加。如果赵军赢了,到时候再出兵和和赵军前后夹击,不用付出太多代价便能消灭秦军。
最后宋义还不忘嘴贱补一句:领军作战我不如你,运筹帷幄你不如我。
这明摆了是在指桑骂槐,说项羽是个有勇无谋的莽夫。
项羽哪里咽得下这口气?更何况他早已对大军驻足不前充满怨言,于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借口商议军务,直接将宋义给咔嚓了,夺取了大军的指挥权。
此后义军便一直在项羽的统帅下与秦军作战,楚怀王再次成了一个摆设。而英布也是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优秀的军事才能,逐渐得到项羽的器重。
当时义军和秦军隔河而望,项羽派英布率先渡河击退秦军,为大军渡河创造了条件。其后,项羽破釜沉舟和英布互相配合,硬是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后来项羽的大军被阻挡在函谷关外,又是英布率领少量兵力通过小路偷袭函谷关守军,使得义军得以通过。
可以说,如果没有英布,义军难以击败秦军,推翻秦朝的统治。
也是在这一连串的战斗中,英布和项羽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项羽将英布当做心腹。
后来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并以义帝的名义分封诸王,英布被封为九江王。
此时项羽和英布的关系好得不得了,就连英布自己都想不到自己会背叛项羽。
然而,义帝的死却改变了这一切。
就在完成了分封诸王后不久,义帝熊心便启程前往他新的都城长沙。项羽安排英布等人在半道上暗害了义帝。
项羽想要杀义帝,原因很简单。
义帝是他项家所立,身无寸功却居于他项羽之上。虽然义帝没什么实权,但是项羽见到义帝还要行礼称臣,这让只认同强者的项羽非常不爽。
而且义帝趁着项梁战死的时候,竟然企图夺取义军的军政大权,还让自己听命于宋义这种没有什么军功的人,他不服气。
别看义帝平时啥用也没有,但是他又是当时不可或缺的存在。
因为义帝的存在是分封制存续的根基,分封制之所以能存在那么久,是靠着一套严谨的礼法体系,而这套体系的最顶端便是天子。过去是周天子,此时是义帝。
这也就是为什么春秋五霸都尊奉周天子,而战国七雄想要搞点大的结盟,必须拉出周天子这面大旗。
凡事都要师出有名,这名便是天子,便是义帝。所有诸侯王在名义上都是义帝分封的,他们都是义帝的臣子。只有义帝在,分封这套体系才能玩得下去。
义帝一死,各种问题便接踵而来。
首先是田荣赶走齐王,自立为齐王,公然起兵反对项羽。接着赵国与齐国结盟,一同对抗项羽。
还有就是一直图谋天下的刘邦也开始吞并三秦之地。
这些事情看上去没什么关联,其实正是分封体系瓦解的征兆,君臣尊卑关系已经乱了。也就是从义帝死的那一刻开始,一切便重回战国时期,诸侯国间互相争斗已经无法避免。
但是此时的项羽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上项羽根本不理解,项梁当初为何要立熊心这个楚怀王。
项梁是真正的贵族,他明白熊心的价值所在。有了熊心,军心民心尽归项氏一族,这样才能号令群雄。
项羽从小不学无术,只好武艺,根本算不上贵族。在他看来,拳头大的就是老大,就是天子。毕竟他生活的战国晚期,就是这么一个世道。
对于项羽来说,当时他的实力最强大,他就是天子,他就是老大。其他诸侯王都是他的臣子、小弟,听从他的号令是应该的。
所以他在讨伐齐国的时候征召英布一同出兵,这在他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结果英布只派了手下将领带了几千兵马同往。
其实这事情很好理解,英布奋斗了几年,好不容易当上一方诸侯,是该享福的时候了。秦朝这个敌人已经不在了,他可没兴趣掺和项羽和田荣的私人恩怨。
再说了,英布是义帝的臣子,不是项羽的臣子。此时义帝不在了,还是英布自己干的。从他 *** 义帝的那一刻起,君臣体系便已经崩溃了。英布就更没有理由听命于项羽。
英布派兵一方面是看在往日的情分,另一方面是畏惧项羽的强大实力。就算他拒不出兵也完全说得过去。
英布以为自己派几千人意思意思也就够了,结果却把自己给坑了。
对于英布的敷衍,项羽非常不满。多次派人斥责英布,并催促他全力出兵。
英布怎么可能这么做?他和田荣无冤无仇,他凭什么为了项羽消耗九江国的国力?
于是他继续装死、拖延,就是不出兵。
后来发生了彭城之战,项羽在彭城大败刘邦率领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这下子英布害怕了,他担心自己遭到项羽的清算。
恰逢此时刘邦的说客随何前来拜访。
随何帮英布分析形势,认为和刘邦结盟对英布最有利。
首先,英布屡次拒绝项羽的征召,已经把项羽给得罪了。项羽强大,等他收拾了刘邦、田荣等人,必定会清算英布。
到那时候英布不仅荣华富贵没了,甚至会有性命之忧。
其次,别看刘邦现在打输了,但是刘邦的赢面还是很大的。只要英布肯和刘邦结盟,一定可以打赢项羽。
最后,刘邦答应事成之后给英布更大的封地。
英布动心了。倒不是因为刘邦许诺的好处,或者吹嘘的实力,而是他真的担心遭到项羽的清算。
所以第二日项羽的使者到来,他才会犹豫不决,在考虑有没有可能和项羽修复关系。他真的不想卷入这场席卷天下的战争,他就想享受下好不容易得来的荣华富贵。
结果随何得知项羽使者到来,直接找到使者,声称英布已经和刘邦结盟。英布一看这些怎么都解释不清了,只得听取随何的意见, *** 项羽的使者,正式起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布并非真的想背叛项羽投靠刘邦。而是项羽和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完全不一样,导致了一场无法挽回的误会。
英布为求自保背叛了项羽,可惜却并没能得到善终。
在刘邦战胜项羽登基称帝后,分封了七位异姓诸侯王,英布被封为淮南王,封地比之前大了好几倍。
没过多久,刘邦就开始着手除去异姓诸侯王了。在看到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等人都被杀后,英布惧怕不已。
这一次,他已经没有退路了,只得起兵反叛,搏一个未来。为此英布开始积极整军备武。一方面偷偷扩充军备,另一方面四处派出斥候,监视周边的一举一动。
一旦等英布准备完毕正式起兵,刘邦都要避其锋芒,他这汉初最能打仗的武将可不是浪得虚名的。到时候虽说英布无法消灭汉朝,但是称霸一方是绝对没问题的。
可惜这中间发生了意外。英布因为怀疑自己的小妾和他手下一个叫贲赫的臣子有染,于是下令抓住贲赫。
可惜贲赫事先得到消息,逃离了淮南国。贲赫一口气跑到刘邦面前告发了英布的计划。
这使得英布在没有准备周全之前就仓促起兵,刘邦亲率大军征讨英布,最终将其斩杀。
如果项羽没有 *** 义帝,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英布在接到项羽的征召时,立刻率领九江国的大军出击,也就不会出现英布与项羽反目的事情。那么楚汉争霸的结局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项羽杀义帝,坑了自己。而英布只派了几千人敷衍项羽,也坑了自己。至于刘邦,只不过是捡了个便宜罢了。
老年人爱听的大鼓书有什么?
罗成算卦 ,罗成招亲,十大劝 ,《拆西厢》,《三弟兄哭活紫荆树》,拉荆笆,罗成归天。
大鼓书原名安徽大鼓,是一种安徽省的汉族说唱艺术。由于庐江县内方言关系,在说唱中分张门和柴门两派。其表演形式相同,都是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夹板,配合唱腔、道白,节奏和谐,演唱者唱一段说一段,还伴有动作表情。
关于医生的医德?
医生的医德,就是救死扶伤。
医德是这样,关键是有多少人坚守?
做为医生,如果没有以人为本,以命为先,是非常危险的。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往右点是救人,往左点可能就是 *** 。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究竟是什么造成的?值得深思,再深思。
,,,,,,,,,,,,
吴中八绝?
这一典故出自《吴录》,其中八绝者,菰城郑妪善相,三国东吴时,民间将严子卿的棋艺,皇象、张子并、陈梁甫的书法,曹不兴的画,宋寿的占梦,郑妪的相面,范淳达的算命,合称为“吴中八绝”、“东吴八绝”“八绝。”三国东吴时,民间将郑妪的相面,刘敦的星象,吴范的天气预报,赵达的占卜,严子卿的棋艺,宋寿的占梦,皇象的书法,曹不兴的绘画,合称为“吴中八绝”、“东吴八绝”。“八绝”《吴录》云:“八绝者,菰城郑妪善相,刘敦善星象,吴范善候风气,赵达善算,严武善棋,宋寿善占梦,皇象善书,曹不兴善画,是‘八绝’也。”难道一开始自己就是别人的主公吗?
孙权是孙坚的儿子,是孙策的弟弟。孙坚死后,孙策一直寄人篱下,曾经跟随他父亲的部将,在他父亲死后四散而去。后来孙策一直在袁术的手下干活,他的朋友周瑜来找他,两个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于是孙策变用孙坚得到的玉玺,换了袁术的兵马,重新召回自己父亲的旧部。两人带兵回江东大下了自己的天下,可是孙策被人刺杀,深受重伤不治身亡。他死后孙权继承了他的一切,成为江东之主。所以他的主公应该是他的父亲和哥哥。刘备吗起兵前是买草鞋的,起兵后也多次寄人篱下。他投过几天袁绍,也投过曹 *** 。但是我觉得他的主公应该是皇帝,因为他以汉室皇叔自居,打着幸福汉室的牌子在招兵买马,至于曹 *** 吗他的主子也应该是皇帝,因为曹 *** 本性夏侯,他的曾祖和爷爷都是宦官,他的父亲是抱养的。曹 *** 一直在走仕途,因为是宦官之后,一直不得志。他也曾带兵剿灭黄巾军,可是还是受到排挤。直到他行刺董卓失败才是他的人生转折点。后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取代汉室,达到人生巅峰,所以他的主子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