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哪里算命准-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admin2022-12-24 09:43:2020

襄阳哪里算命准,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你好,非常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因为我也是姓王,所以也非常有兴趣来回答这个问题。

据统计,王姓近些年已超过李姓,成为全国人数最多的姓氏。百家姓中,“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排列也足可看出,王姓在历史上也是大姓、人数较多的姓。下面根据历史时期,列出王姓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士。不足之处,还请大家补充。

百家姓图

一、先秦时期

(1)王诩,即鬼谷子,又被称为王禅,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代传奇人物。相传为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人的老师,是著名的谋略家、纵横家,古代兵法集大成者。

(2)王翦,秦国将领,生卒年不详,与其子王贲一起均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更大功臣,破邯郸、消灭燕赵,以60万大军消灭楚国,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余三人为白起、廉颇、李牧)。

二、两汉时期

(1)王陵(前?~前181年) ,随汉高祖刘邦平天下。以功封安国侯,官至右丞相。

(2)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前19年),名嫱,字昭君,四大美人之一,汉元帝时期出塞匈奴,为汉匈边境带来几十年的和平时期。另外,成语“沉鱼落雁”就是形容王昭君的。

王昭君

(3)王政君(前71年-13年),汉元帝皇后,汉成帝生母,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太后之一。其侄子就是著名的穿越者——王莽。王莽篡位时,向其所要传国玉玺,王政君怒摔玉玺,使玉玺失去一角。

(4)王莽(前45年-公元23年),新朝建立者,王政君之侄。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其政治理念太过超前,以至于被现代很多人称为穿越者。“王莽谦卑未篡时”——白居易的诗句,将其认为是沽名钓誉的伪君子。

穿越者王莽

(5)王充(27年~96年) ,字仲任,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唯物主义哲学家,著有《论衡》。

(6)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师,东汉末年大臣,曾任司徒。三国演义中,貂蝉的义父就是他,设计使貂蝉周旋于董卓和吕布父子之间,致使二人反目,最终吕布刺死董卓。

吕布戏貂蝉

(7)王粲(177年~217年) ,字仲宣,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被称为“七子之冠冕”。相传王粲喜欢驴,而他的作品深受魏文帝曹丕喜爱,后来王粲死时,曹丕带领大家在他坟前高声学驴叫,以此纪念王粲。有点“我们一起学驴叫,嗷嗷嗷来想念你呀”的味道。

三、三国时期

襄阳哪里算命准-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1)王朗(?~228年),本名王严,字景兴,魏国重臣、经学家。诸葛亮说“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 *** 之人”就是说的他,还被诸葛亮骂死了。不过正史中,王司徒可是寿终正寝的,《世说新语》中也有他的故事。

王朗

(2)王平(?—248年),字子均,蜀国后期著名大将,深受诸葛亮器重,马谡守街亭,副将为王平,马谡不听王平意见导致失街亭并被斩。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

(1)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东晋开国元勋。这一时期,王氏为名门望族,并占据朝廷中枢,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2)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乃书法珍宝。

兰亭集序(部分)

(3)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与东晋的 *** 并称“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 *** ”。

五、隋唐时期

(1)王世充(?~621年),本姓支,字行满,隋朝末年群雄之一,建立郑国,后降唐被流放。

(2)王勃(649年~676年),初唐四杰”之一,著名诗人,《滕王阁序》乃是千古名篇。

滕王阁序(部分)

(3)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盛唐诗人,代表诗作有《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等。

登鹳雀楼

(4)王维(701年~761年) ,字摩诘,盛唐诗人、画家,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被称为“诗佛”。

(5)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被称为“七绝圣手”。

六、五代十国时期

(1)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小字行哥,是十国中的前蜀开国皇帝。

(2)王审知(862年~925年) ,字信通,又字详卿,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开国之君。

七、两宋时期

(1)王旦(957年~1017年) ,字子明,北宋前期著名宰相,曾以著作郎编辑《文苑英华》。

(2)王安石(1021年~1086年) ,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神宗时期以宰相之位主持变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也是@扬扬爱读书最为钦佩的古代同姓名人,钦佩之至!!

著名改革家王安石

八、元朝时期

(1)王冕(1287年~1359年) ,字元章,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儒林外史》开篇即为对王冕的介绍。

(2)王实甫(1260年~1336年) ,字德信,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位列元曲四大家。著有《西厢记》等。

九、明清时期

(1)王守仁(1472年~1528年) ,字伯安,号阳明子,明朝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阳明心学深得后世很多名人的推崇。

王阳明

(2)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明朝著名文史学家,是“后七子”领袖之一。

(3)王夫之(1619年~1692年) ,字而农,号涢斋,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明末四大学者。

(4)王懿荣(1845年~1900年), 字正儒,龙骨(即甲骨文)的发现者。

(5)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静安,谥忠悫,是中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十、民国~至今

(1)王大珩(1915年~2011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两院院士。

王大珩院士

(2) *** (1908年~1993年),上将军衔。曾任 *** 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 *** 等。

(3) *** (1921年~2006年),原 *** *** 的夫人。

(4) *** (1906年~1974年),1943年他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 *** 思想”这个科学概念。

(5)王近山(1915年~1978年),开国中将,著名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的原型。

就先举这些例子吧,历史上的王姓名人还有很多,尤其是开国的将军中,还有很多王姓名人,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这些历史上的王姓名人,不仅是我们王姓的骄傲,同时也在历史上留下过光辉灿烂的事业,他们为我们国家的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作为后辈的我们,我们也会沿着这些历史先贤的足迹,继续做好国家的一份子,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而这,应该就是对这些前辈、先贤们更大的尊敬。

关注@扬扬爱读书,带你了解更多的历史故事和知识。

襄阳哪里算命准-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司马懿凭何断定他即将不久人世?

诸葛亮“病危通知书”的绝密情报,司马懿是在款待蜀汉使者的饭局上,捕捉到的。

饭桌前,司马懿热情询问诸葛亮的近况,丞相他老人家忙不忙啊?胃口怎么样啊?没啥斗争经验的使者,老老实实回答了,于是司马懿飚出一句:

“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司马懿说这话的背景,是诸葛亮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北伐。

234年二月,经过三年的修养生息,诸葛亮再次率10万大军兵出斜谷,进军至今天陕西岐山县南边的五丈原一带。

经过前面的四次蜀军北伐,曹魏这边,应对起来的套路已经十分熟练了,就一个字,拖!拖得你几万人没吃的、没喝的,肚皮空了熬不住,自然也就回去了。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当然晓得当中的诀窍,于是在渭河南岸,借助有利地形,与诸葛亮长期对耗了起来。

诸葛亮呢?也见惯了司马懿的老把戏,早就做好了应对的策略。这回北伐,蜀军这边是带了农具、耕牛和种子来的,打算就近在渭南地区种地打粮,搞块“殖民地”,与魏军对峙玩持久战。

期间,诸葛亮也在试图创造与魏军决战的机会,有枣没枣打一杆。

于是派出使者,向魏军下战书的同时,还搞了套最新款的女装送给司马懿。司马懿不但没上套,还下令大鱼大肉地招待使者,使者一个不留神,就泄露了机密:

“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

这下,司马懿可是兜到了诸葛亮的底!转头下令继续坚守不出。

为啥司马懿听到诸葛亮“日不过数升”的饭量,就会做出他将不久于人世的判断呢?

要搞清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一掰东汉末年时的这个“数升”,是今天的几斤几两。

汉代一升,根据出土的汉代量具文物考证,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随便到个街边的超市,2块钱一瓶的娃哈哈矿泉水,标签上的容量是596毫升,汉代一升的粮食搁在里面,也就三分之一瓶。

诸葛亮这“数升”饭量,肯定是没到两位数,否则使者会说是十数升,咱取个中间值,就算诸葛亮每天吃五六升,顶多是2瓶娃哈哈的体积。

诸葛亮每天吃的五六升,也就是1000到1200毫升,折算成粮食的大致重量,也得在1斤4两到1斤7两之间。

按照今天普通人的饭量,不少了啊,诸葛亮妥妥一个大胃王嘛!

但咱们讲历史,就得将环境,放在诸葛亮所处的古代的背景上。摆在那个时间段,诸葛亮一天1斤7两的食用量,是个啥概念呢?

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廉颇,曾经当着赵王使者的面,一口气干了1斗米和10斤肉。战国的一斗米,大致等于1500—1700克,一斤是十六两,相当于今天的 *** 克。

也就是说,廉颇光一顿饭,填进胃里的食物就有8斤!

还有,文史君小时候常听上了年纪的老人说,一天吃三斤米。怎么这么能吃呢?

没油水啊!那时候副食品匮乏,猪肉、鸡蛋、牛奶啥的都没有,顿顿配饭的都是梅干菜、萝卜干啥的,可不就使劲干饭了嘛,一天三斤米还真算不上多。

所以,对比一下诸葛亮每天1斤7两的饭量,的确是很少了。

咱们再来顺着司马懿的那句“食少事烦”,看看诸葛亮的工作量,繁重到了怎样的程度。

诸葛亮的身体素质,起初应当是不错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他“身高八尺,犹如松柏”。1米8的大高个,颜值也不错,老婆家还跟荆州的一把手刘表沾亲带故,算得上是标准的高富帅。

但自打刘备三顾茅庐以来,赤壁之战、经营荆南四郡、入蜀取川、汉中之战、夷陵之战、南征孟获、六出祁山,诸葛亮要么周旋外交,要么筹备后勤,要么管理政务,要么亲临战场,几乎20多年都是在连轴转。

而且,诸葛亮的性格十分得谨小慎微,凡事亲力亲为,连军队中20棍以上的判决,都要亲自审核一遍。

11万的蜀军,每天内部要处理的事务该有多少,诸葛亮这样搞法,再加上川蜀加汉中两块地区的民政,不累趴才怪。

丞相府的秘书杨颙,曾劝他凡事都有分工,不必越俎代庖,让当领导自己的受累。对此,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有过解释: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这话,说好听了是鞠躬尽瘁,为刘备的托孤事业负责任到底。

说不好听,就是诸葛亮太把这权力不放手,凡事都要揽权,掏空了自己的身体不说,还打乱了蜀汉的干部培养制度,让手底下人得不到锻炼,搞个人英雄主义。

身体的心力交瘁,或许还是其次,更让诸葛亮放心不下的,是兴复汉室的黯淡前景。

原本,根据诸葛亮在《隆中对》里的战略,刘备集团是要“跨有荆益”两地,待“天下有变”,形势偏向于刘备这边的时候,再由湖北和陕西两个方向,发动夹击曹魏的钳形攻势,将魏军拖入两线作战的泥潭。

然而,关羽的大意失荆州,使《隆中对》的设想,立马归于破产。

更要命的是,随后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夷陵之战,几乎败光了家底。

尽管后来,诸葛亮通过回复吴蜀联盟,对双线夹击战略,勉强算是做了修补,双方后续也联合过一起攻打曹魏。但毕竟是吴和蜀两个国家,诸葛亮能指望孙吴,像期待荆州的关羽一样,在军事行动上协调一致吗?

显然,单就北伐曹魏来说,诸葛亮是有些孤立无援的。

那么,诸葛亮为何还要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断地对外用兵呢?

说到这,就又要提到诸葛亮的另外一层担忧了,那就是蜀汉内部,愈演愈烈的权力斗争。

蜀汉政权,共有 *** 构成,按照权力大小,排列顺序是:刘备荆州集团>刘璋东州集团>益州本土集团。

刘备在时,搞的是联合东州集团,压制益州集团。诸葛亮执政期间,也基本延续了刘备的权力蛋糕分配。

但这样的鸡尾酒结构,东州和益州集团,是不服气的。最直接的矛盾爆发,有两个事件:

一个是李严的被废。李严原本是刘璋的部下,属于东州集团,刘备托孤定下诸葛亮和李严两人辅佐刘禅,出牌的套路,就是荆州联合东州压制益州。而他的被废,深层因素,说到底即是荆州、东州两个集团的矛盾搁在了桌面上。

另一个是谯周的投降主张。这个是诸葛亮死后的事,彼时司马昭伐蜀,邓艾偷渡阴平小道直逼成都,蜀汉内部争议应对策略,其中大唱投降论调的,就是益州本土出身的谯周。

这就是诸葛亮面临的局面。

所以他要搞北伐,要给全体蜀汉臣民树立一个共同的敌人,目的就是将蜀汉拖入战争轨道,让 *** 都围绕着北伐出力,转嫁国内的矛盾,到曹魏这个“冤大头”上去。

但持续性的外战,诸葛亮六出祁山,包括姜维的九伐中原,都未能从曹魏那里获得土地、人口等收益,倒是蜀汉这边,国民财富不断流失。

以至于东吴使者,看到川蜀的老百姓“民皆菜色”,当即就断言,蜀汉快 *** 了!

打,损耗国力,且前景黯淡;不打,内斗积蓄,矛盾总要爆发。

这是诸葛亮的困局,也是蜀汉政权的宿命。

顶着这样巨大的心理压力,让诸葛亮身体健康,几乎不太可能。

拿今天的 *** 热词来说,诸葛亮是典型的“996过劳死”。划不划得来呢,只有当事人自己去体会了。

伟人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需保持乐观的革命精神。这句话,对正在努力奋斗的小年轻,尤其有借鉴意义,得注意劳逸结合,有钱,有闲,才是当下流行的养生状态。

十堰旅游为什么武当山一枝独秀?

作为湖北十堰武当山的一份子,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十堰武当山坐落在丹江口境内,东接历史名城襄阳,西靠车城十堰,南依世界自然遗产神农架,北临南水北调 *** 工程源头丹江口,古称:方圆八百里.

这里交通便利,公路:316国道,福银高速穿插而过,铁路:襄渝线,武十线,依山而过,还有武当山机场,全国十几个一线城市每天都有航班.

武当山风景优美,主要特点:奇,险,峻,这里有很多景点例如:南岩宫,紫宵宫,太子坡,逍遥谷……等等,风景秀丽,绝对让你流连往返,不虚此行,武当山的更高峰天柱峰,俗称金顶,更是每个游客必到之处.这也是武当山在全国风景名胜区里比较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武当山灵啊!相传:玄武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在此修炼四十二年,功成道满, *** 成神,被玉皇大帝封为玄天上帝,镇守北方,所以武当山每年都有无数的香客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前来朝拜!

好了,就先回答这么多,你 *** 能亲自来体验一下,就知道原因了

萧道成是如何篡位成功的?

萧道成(427年―482年),字绍伯,小名斗将,西汉丞相萧何二十四世孙。祖籍东海郡兰陵县(今属山东省兰陵县),南北朝时期南齐开国皇帝,479年-482年在位。482年,萧道成去世,终年五十五岁,葬于泰安陵(今江苏江阴北25里赵家湾)。死后赠庙号为世祖,谥号高皇帝。

襄阳哪里算命准-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宋明帝驾崩时,遗诏萧道成与尚书令袁粲、护军将军褚渊、领军将军刘勔共掌朝政,号称“四贵”。此后,刘宋皇室成员为争权自相残杀,朝廷实权渐集于萧道成之手。

此时的刘宋皇帝是宋废帝刘昱,刘昱生性残虐,不务正业, *** 朝政,常常亲手 *** ,并常到街巷中扰民, *** 成瘾,一日不 *** ,就闷闷不乐。公元477年七月七日乞巧节,杨玉夫在刘昱熟睡的时候用刀子杀了他,当时刘昱15岁。

萧道成在刘昱死后拥安成王刘准为帝,史称宋顺帝,改元升明。萧道成进位侍中、司空、录尚书事,任骠骑大将军,总掌军国大权。后加太傅。升明三年(479年)三月初二日,宋顺帝任命萧道成为相国,总领百官,同年四月,宋顺帝颁诏,禅位于萧道成。萧道成开始按部就班的准备接受禅让:首先是封相国,总百揆;然后被晋封为齐公,加九锡;再之后是齐王,用天子冕旒。国号齐,是为齐高帝,改元建元,史称南齐。

此举标志着历经60余年的刘宋政权灭亡,而一个新的朝代--齐朝正式建立。

南朝 *** 个王朝就此灭亡,整整60年,有9任皇帝:文帝刘义隆之后,出现的奇葩皇帝一个接着一个,皇族又忙着窝里斗,最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让萧道成捡了个大漏子。因此萧道成常常告诫儿子,要他们互亲互爱,同心同德,这样才不会像刘宋一样自取灭亡。

萧道成即位之初,萧道成采纳了儒生刘瓛(huan)明的建议,革除了宋孝武帝以来的诸多 *** ,下诏“修建儒学,精选儒官”,兴办学校,培养招揽人才;宽厚待人,提倡节俭,不滥杀无辜,使得齐国初期朝居比较稳定。为加强建康城的防务,于公元480年着手改建建康城墙,用砖砌筑,城郭大为改观。他是一位推动了历史进步的皇帝。

萧道成为了稳固基业,广开言路,要群臣议政;下令减免百姓租税和旧债;限制皇族营建私邸。还提倡节俭,身上不带精细器物,后宫栏杆,原以铜为装饰,皆改用铁;把内殿的绣花绫罗帐改作黄纱帐,连銮驾华盖上的镶金饰品也去掉了。

他14岁就随父萧承之从军征战,开始了他一生的军事生涯,四方征战历时38载,战事休息之余还是 “唯书为上”。因此萧道成博学、有文才、擅长草隶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帝中 *** ”之称的皇帝书法家。他在中国书法史上还留下了君、臣同比书法高低的绝妙佳话,当上皇帝后曾坚持苦练书法,所以,他的书艺日趋精湛。

除了书法以外,萧道成还是一个围棋爱好者。据记载,“齐高帝常与直阁将军周覆、给事中褚思庄共棋,累局不倦。萧道成还亲自撰写围棋著作,曾有《齐高棋图》二卷问世,是史载首位亲自著作围棋书的皇帝。

公元482年二月,萧道成重病,同年三月,萧道成去世,终年五十六岁。他借鉴宋亡的教训,以宽厚为本,不要手足相残。临死前,要求其子萧赜继续其方针。其子遵遗嘱,继续统治国家,使南朝出现了一段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

在小编看来作为一个封建帝王,萧道成在位期间虽然有些措施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是在总体上促进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三年的时间虽然没有给他太多的发挥空间,但是他也表现出了一个好皇帝应有的素养。他既通经史,又有军功,因此使他既具有文人的悲悯情怀,又有武将的刚觉果断,这才能开创了萧齐前后18年的辉煌局面。

罗艺为何举兵 *** ?

曹州有个女子被人称作“李五戒”,此人估计是猪八戒的干妹妹,因此能通鬼神。因为名气太大,李五戒被李渊召入长安,常年游走于豪门之间。

罗艺的老婆孟氏跟李五戒就这么混熟了。有一天,李五戒对孟氏说:姐们,你的骨相贵不可言,将来必定会母仪天下!

傻子都懂母仪天下是什么意思,孟氏已经年近四旬,但还是忍不住幻想:难道自己魅力那么大,能迷倒28岁的李世民?还是自己的老公罗艺有天命?

孟氏好激动:姐们,你给俺老公也看看相呗?李五戒心领神会,远远地看了罗艺一眼:错不了,你的富贵就是来自于他,十天之内,他必定“升大位”。

孟氏扒扒手指头,十天!好高兴、好紧张、好 *** 哟,老罗你还磨叽个啥,抓紧时间呀。

于是罗艺反了。

这不是我编的故事,而是《旧唐书》的记载,你信吗?

你个胡编滥造的糟老头子,我信你个鬼啊!可以肯定地说,历史又撒谎了。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罗艺当时并不在长安,而是在泾州(甘肃泾川),五戒妹妹飞到泾州去了?

再说了,罗艺打了一辈子仗,他的脑子里得灌进去多少吨洗脚水,才能膨胀到认为十天时间就能攻破长安?

所以,这分明是后来为了掩盖罗艺 *** 的真相,而编造的一个故事。那么,真相又是什么呢?

首先要补充一点,真实的罗艺跟《隋唐演义》中的罗艺截然不同,咱不能用虚构的人物代替真实的形象说事。

罗艺是隋朝官二代,他善于骑射,作战勇猛,又深谙兵法,治军极严,22岁就因战功被提拔为虎贲中郎将,并督军于北平郡治新昌县。

隋朝末年,幽州附近 *** 不断,当地官员根本无力对付,连节度使李景都被 *** 干掉了。

罗艺审时度势,他独自率领本部人马作战,在涿郡打败流民军,获得了大量的物资。

这些官员们一看罗艺发财了,眼睛全都红得跟灯笼似的,准备在罗艺返回幽州时联手干掉罗艺,吞并他的军队和财物。

罗艺多聪明:老子独吞幽州的机会来了!他打开库房,向全体士兵和老百姓发表一次演讲:你们今天的苦全是幽州那些官老爷们作恶,他们不光不救济你们,还妄图夺了这些财物。跟着我杀了他们,这些粮食、财宝都是你们的。

那年头粮食比爹都亲,老百姓看见那玩意儿都疯了,于是全都撸胳膊挽袖子,拎着粪叉子就上。幽州那帮自以为是的官员们,不出所料地成了罗艺的俘虏。

就这样,罗艺成了割据幽州、营州的军阀势力。那年,罗艺才二十四五岁。

有了这个资本,军阀们一般情况下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争夺天下,二是待价而沽。罗艺却作出了一个意外的举动,武德三年,他派文彦博为史,主动到长安向李渊提交了入伙申请书。

这笔生意很亏,因为那时候的李渊脚步还没跨出潼关,没比罗艺强多少。就算眼贼,看人准,识大势,那也总得等李渊主动上杆子嘛。即便自己送上门,也要谈谈条件嘛。

要知道,那时候罗艺像个待字闺中的美女,引得高开道、窦建德等一众痴情男急得直撞墙啊!可以说,没有罗艺的主动投诚,大唐能不能打败窦建德还真不好说。

罗艺不光不提条件,还将幽州、营州的军事大权交给了李渊的侄子李瑗,自己就保留了一点原班人马。

这表明,罗艺其实并不是一个利益熏心的人。当然,李渊也厚道,他大方地册封罗艺为燕王,并赐姓李。

看到这儿您是不是一哆嗦?是的,凡是开国功臣位高权重到这个地步,基本上都没好下场。

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罗艺又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平定刘黑闼的战争中。

与刘黑闼的战争打了两次,罗艺两次奉命,分别助李世民和李建成打败刘黑闼。

客观讲,李世民平定刘黑闼的战争打得有点糟糕。战争一开始,罗艺从北面切断了刘黑闼北面的粮道,并攻占了四州,与李世民形成对刘黑闼的夹击之势。

这时候李世民犯了一个错,在洺州之战中,一向勇猛的他显得过于保守,结果导致洺州陷落,还折了一员大将罗士信。

后来罗艺又帮李世民切断了刘黑闼的东路粮道,这一来刘黑闼 *** 铤而走险,选择渡洺水寻求速战。这下中了李世民半渡而击的计,刘黑闼兵败如山倒。

战后的李世民又犯了个错,他没有收拾河北人的心,而是采取了高压政策,其结果就是,李二从此在和别人心目中成了公敌。

比如,李靖之后大唐最有名的军事家苏定方,当时就是刘黑闼的部下,战败后苏定方宁可回家种地也拒绝为李世民效劳。

而李建成则在魏征的指点下,二次平定刘黑闼时,采取了军事与政治并用的策略,彻底熄灭了河北火药桶,并且让河北成了太子死党。

包括罗艺、王君廓、李瑗,都是在这时候成了李建成的忠实拥趸。

李世民的失误和李建成的成功,反而成了罗艺悲惨结局的开始,哎,历史这玩意真的说不清。

史书说,罗艺自恃功高,在长安时很跋扈,曾无故 *** 李世民的部下。这话很不靠谱,政治不是儿戏,谁会像小孩子似的斗气?就算小孩恐怕也得有一块糖勾着才会动手吧?

罗艺是 *** 不假,毕竟太子代表正统,我们不能因此就贬低他,相反攀附李世民才叫悖逆。

天下统一后,罗艺改任泾州总管,率领其本部天节军驻守泾州,以防备突厥人。

不久玄武门事变爆发,罗艺的危机来了。

李世民做得比较高明,为了笼络人心,他登基后赦免了太子旧部,还封赏了大批功臣,包括罗艺在内也得到了加封。

不过罗艺心里很清楚,他的日子不会好过。

您可能会问,连薛万彻、魏征这些参加了玄武门之变的人都安全了,他罗艺为什么更难?

很简单,大家都知道薛万彻这些人跟李世民拔过刀,是焦点人物,大伙儿眼睛都盯着呢,李二反而投鼠忌器,莫不如大度一点赦免了,给自己赢得好名声。

更主要的是,薛万彻、魏征他们没有兵权,以后只能跟李二混。罗艺就不一样了,他手上有兵,就像老虎有牙、有爪。

这就不好办了,除非罗艺自断爪牙!

罗艺会吗?理论上可以,可事实上人都会患得患失,谁敢保证自己断了爪牙后,李二不会赶尽杀绝?

所以罗艺心里一直打鼓,希望用时间慢慢消磨他与李世民之间的芥蒂。

可李二等不起了,历朝历代天下统一之后, *** 件要做的事就是要从将领们手中收缴兵权,功臣们的反叛大多也发生在这个阶段。

李世民也是这么做的。他的老部下,以及李孝恭、李靖的“南派”很配合,唯独幽州那边接连出事,李瑗、王君廓、罗艺先后都反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就是前面说的,他们都是李建成的党羽,心里害怕,不敢自断手脚,担心会成为案板上的鱼肉。

其次,削夺兵权的从他们开始,罗艺并不清楚李世民的真实想法,缺少了信任基础和有效沟通,矛盾必然激化。

最后,拿罗艺等人开刀,未尝不是李世民的既定策略。我就拿你开刀,你服了,给其他的将领打个样,你要是不服,就拿你的头给其他人示范。

因此我认为,李世民极有可能对罗艺很粗暴,别那么多废话,回朝交兵权,其它什么也不交代,自个想去。

本来被收兵权,谁心里也不快活,又加上旧日的恩怨和对命运的担心,不憋出一股火才奇怪。

李世民篡改史书,非要将罗艺谋反说成是李五戒的蛊惑,恰恰表明这件事很可能就是李世民故意搓火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