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枚铜钱算命-40岁之间读哪些国学类的书比较好
三枚铜钱算命,40岁之间读哪些国学类的书比较好?
30岁,通常心智比较成熟了,可以读些国学经典了。
首先是道家的,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等。道家开启智慧,启迪人生,虽然艰涩难懂,但对人生成长还是相当有利的。我就是30岁左右接触的道德经,并且深入研究,有所悟,有所得。但是也要取其精髓,不一定全盘接受。
不要以为四书五经过时了,能多少学一点都大有收获,绝大多数人还是接触甚少,其实非常开启智慧,非常好看,非常受益。特别是易经,几乎是无字天书,能读懂的都是高人。易经,还是看各自的缘分吧,不可强求。
如果还没有读过儒家经典,比如论语,孟子等,那就有点落伍了。可以适当补一补,这时读儒家有点晚了,儒家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也有很多有用的教诲,但可能这个年龄段的有人会比较排斥儒家的思想,只能部分接受其精华思想,比如我就是。
还有就是别的诸子百家的读物,墨子,韩非子,孙子,孙膑,三十六计,鬼谷子,尉缭子,荀子等,都是好东西,前人的超凡智慧,拿来消化吸收,幸事。
还可以读一些启蒙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唐诗三百首,菜根谭,虽然读这些已经有点晚了,但这是基础。特别是菜根谭,更是玄妙,是明朝洪应明写的,看了才知道有多好。
还有就是佛教等宗教的一些书,心经,金刚经,阿弥陀经推荐读一下。佛经有点难,但那可是宇宙的终极真理,是开悟的钥匙,也是修行的开始。如果不喜欢佛教,那就随意了。
我个人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真的是无比幸运和幸福。有五千年文化的深厚积淀,随便一本书都包 *** 莫大的前人智慧,看这些书真的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巨大享受。我们的前辈太聪明了,太厉害了,太有智慧了。作为中国人,不读诸子百家,不读一点经书,真是太可惜了。这些优势是外国人根本无法消受和享受的。这些书,有的刚健弘毅,有的鬼斧神工,有的浅显启智,有的潇洒飘逸,有的深不可测,有的是神鬼莫测,从宇宙,人生,社会,国家等各个层面为我们提供“超级”享受和精神食粮。
个人最推荐的,道德经,论语,菜根谭,孙子兵法,金刚经,庄子,都是超级超级牛逼哄哄的书。哪怕里面的几句话,都是可以开悟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人,中国,牛逼着呢!厉害着呢!也幸福着呢!
码字辛苦,欢迎随手点赞评论,欢迎关注大侠,谢谢大家!
为什么以现代的阅读方式很难读懂周易?
《周易》确实难于读懂,读不懂的原因很多,不仅仅是现代阅读方式引起的问题。在古代,《周易》就已经很难懂了。所以注释《周易》的著作形成了巨量的文献。这些注释,有的简化了《周易》,但不能说解得有道理;有的加上了各种新理解、新的解易 *** ,让《周易》更难懂,失去了《周易》“简易”的旨趣,注释本身就构成了理解《周易》的障碍。
冯友兰曾经把《周易》比作“宇宙代数学”。这个比喻用一门近现代的学科,比拟《周易》抽象性、普适性、模式化的特点和作用,还是很贴切的。但是,代数学和《周易》毕竟有着巨大的差异,要用代数学这样的近现代学科的思维 *** 去理解《周易》的思维 *** ,那就会发现,两者是大相径庭了。
题主所说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就是思维方式。阅读是通过习惯性的思维进行的。
我们就用代数学的思维 *** ,和《周易》思维方式做个比较,就会明白,如果从现代阅读方式方面来讲,《周易》难懂,确实和现代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目的有关。这里举几个方面的问题试做探讨。
1、代数学的现代思维要求知识的“确定性”、明晰性;而《周易》却与生俱来具有多义性、多解性。
比如,八卦的取象,乾,既可以看做从来不存在的龙,这是比喻,又可以看做是马,还可以看做君子。在具体看卦的时候,还可以看做是老人、君主、领导等等。代数学一开始就明确各个因子的含义,运算完了,a、b、c各代表什么,仍然代表什么,毫不含糊。而《周易》不然,一个卦代表的象,可以反复取象,重叠取象,这是代数学忍受不了的逻辑。
这还仅仅是一个取象上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都有多种意义的解读。解读情景不同,甚至得出的意义完全不同。比如大名鼎鼎作为“元亨利贞”的《乾卦》,既可以解作君子有为的积极意义,也可以解作孤阳亢进的被动局面。
同样面对《无妄》卦,有人看做是无妄之灾的卦意,有人解作《无妄》是指不确定性、随机性。
这令运用现代思维的大脑迷惑不解。现代人会问:最准确的是那一种?对不起,专家们会给出许多个不同的“最准确”的答案。
这些答案实际上要看你观察的是什么事,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去索取意义。读《周易》一定要知道这种多义多解的特点,不为所困,才可以继续和《周易》交流下去。
2、代数学的现代思维要求知识的逻辑统一性、一致性,而《周易》却具有多角度、多层次观察的灵活性、跳跃性。
拿卦爻辞来说吧。《噬盍》卦,看卦象,上离下震,就像口中含有食物。《序卦》解作“合也”,就是合上嘴,咬东西。卦爻辞里,则看做是执法。这可以看做是咬东西的意义的引申,意义上是一致的。《噬盍》卦整体上是探讨关于执法的问题。从爻辞中看,初爻“屦校灭趾”、上爻“何校灭耳,凶”,说的都是施法行罚的问题,受刑人得到惩处,初爻小惩大诫,上爻罪大难逃惩处。
可是上下爻之间的二三四五爻,则是描述吃肉和吃肉吃出东西来的意象,它的象学意义,是指深挖案情,得到案情真相,从而进行治罪。这个角度相比初爻、上爻在字面上就有了变化的。读卦爻辞时,就要能发现这个区别。用卦爻辞时,更要明白,所指的主体各是谁。
代数学是不允许出现这样指代不清晰的情况的。a 、b、c、d,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表达式确定下来的。不容许任何“或者”和“可能”,论证运算也不允许随意转换逻辑主体,让人猜谜。即使研究或然性的概率论,追求的也是统计意义上的确定性概念。
《周易》的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 *** ,重视的是事物的 *** 性和或然性规律,从模糊的表达中,索取或然性的启示。
3、现代人更重视共识性,而《周易》取象比类的 *** 本身,给《周易》的理解、运用带来了理解的个性化和直觉性。这也是《周易》解说和注释层出不穷,又很难定于一尊的原因。
现代科学是以 *** 证性或者有共识的公理作为基础,然后运用严密的逻辑 *** 推理新的认知。在《周易》研究方面,则是建立在经验性、先验性的理论基础上,从八卦、六十四卦的卦象到卦爻辞,如何运用卦象、卦爻辞,确实和读者的个人认知经验、认知水平有绝大的关系。读解《周易》,大部分时候确实存乎其人,《周易》认知和推论 *** 的特点,确实带有难于取得共识性的问题。
《周易》作为经,还是要有共识性的。特别是它曾经是科举考试的科目。这要求它必须具有共识性的内容和 *** 。为了追求共识性,历史上曾经指定朱熹编写的《周易本义》作为标准读本。但是,这本《周易本义》仍然引起了巨大争议。清代多位皇帝均指定专人编写了“御纂”体的《周易》著作,最著名的如《御纂周易折中》、《御纂周易述义》等等,但这也仅仅是“折中”各家学说而已。在当时,这可能是唯一一种能够忍受非议的“御纂”书籍了。
《周易》缺乏共识性,就难于形成公共的共同阅读经验,这和现代著作是不同的。显然,这违背了我们通常所具有的阅读经验。
当然,《周易》虽然全面来看,分歧较大,但在解释《周易》的易传部分,争议相对要少很多,所以,历史上长期是《易传》提供了对于《周易》的共识,帮助《周易》巩固和树立了经的地位,如果按《易传》去理解,共识性则要多一些。所以,你可以看到,在电视上讲解《周易》的,都是按《易传》,而且多数是按程颐、朱熹的解释来教学的。很可能,讲解人的读《周易》的范围,也就那么大。但这不能算是全面的《周易》知识。全面地理解《周易》,必然会体验到——不难不足以见识真正的《周易》。
4、现代人缺乏《周易》时代的历史知识、文字学知识,看不懂相关的注解,而且容易以今度古,很难入门,或者造成误解误读。
《周易》的意义,是从易象得来,是从卦爻辞引申出来。读《周易》一般人都是从卦爻辞入手理解。但卦爻辞撰写在殷末周初时期,它必然涉及到大量的历史背景,因为年代久远,这些知识要么被历史堙没,要么不被今日理解,非常容易误读。如乾卦的“龙战于野”,今人比较认可这个“战”就是打仗,其实这个“战”,当时应该解作是阴阳相交的意思。如《归妹》卦,那是用滕嫁制度的情况,比喻、象征婚姻不顺、不得其位、不得其志等复杂情况。对滕婚制不了解,就无法把握《归妹》卦的意思。
5、现代人没有形成对待《周易》用途的确定看法和目的,影响了对待《周易》的理解。
《周易》有象数、义理、训诂、文史、占卜等多种意义,这些意义是互相联系的。但编写解释和研究《周易》的著作,对此分歧很大,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没有融会贯通各种知识和《周易》各个方面解释 *** 的成熟著作,给现代人入门和研究学习带来很大困难和不得其门而入的窘境。《周易》研究有很大进步,现在看到了许多过去历史上看不到的出土文献,深化了对《周易》的认识,这是现代人之幸。但是同时,现代主流 *** ,又忽视《周易》的特色,限制了《周易》完整功能的研究和解释,把《周易》的特色斥为迷信、落后、原始,实际上是限制了现代人利用和发挥《周易》功能的视野和思维。如果不能客观认识《周易》的特点,按《周易》的或然性逻辑对待《周易》,《周易》的门是很难入的。
如果仅仅只是把《周易》放在封建时代教科书的水平上去认识,那获得的认识是很有限的。那无非就是谨守《周易本义》的义理一途,仅仅得到一些古人阐述的修身治国的旧道理,用来比附现代的现实,把它的功能降低到“四书”的水平,让《周易》向现代读者的水平看齐,而不是让现代人努力向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周易》的智慧看齐。
现代人读《周易》,要持开放和尊重的态度,找几本代表作,以易解易,按易学易,然后用现代知识帮助理解,而不能以现代知识去削足适履,进行强解,这样读《周易》才可能有意义。
你是如何解读天行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易.乾.象》。
本意不难理解。是说——乾天运行,强健不止;君子当法,自奋不息。
需要说的是,这句话,不属于《易》或曰《周易》“本体”,而属于解释《易》或《周易》卦辞、爻辞的《象传》。
《乾》卦里,“乾:元、亨、利、贞”,是卦辞;随后的“初九”至“上九”,是六条爻辞。
最后的“用九”,是对《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的一百九十二个阳爻的“用刚”之旨要;如同《坤》卦中之“用六”,是对一百九十二个阴爻的“用柔”之旨要。
传于后世的《易》或曰《周易》文本中,插有《彖》《象》《文言》,还附有《系辞上》《系辞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统称《十翼》,或曰为孔子解《易》而作,亦有异见,但属儒学之言当无疑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易.乾》的《象传》之语,亦即孔子或后学对《乾》的解读。
应该说,这个解读,是很精准且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唐初,孔子三十一世孙孔颖达奉太宗之命主编《五经正义》,排于之首的,是《周易正义》。
《正义》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句 *** 曰:“此‘大象’也,《十翼》之中第三翼,总象一卦,故谓之‘大象’。但万物之体自然各有形象,圣人设卦以写万物之象。今夫子释此卦之所象,故言象曰:天有纯刚,故有健用。”
《十翼》中的《象传》,分《大象传》《小象传》。《大象传》解释每一卦总的“形象”“象征”;《小象传》解释具体爻辞的“形象”“象征”。
孔颖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大象”,专门解释“纯刚”乾天的“形象”“象征”
《正义》又曰:“天行健者,行者,运动之称;健者,强壮之名。乾是众健之训,今‘大象’不取余健为释,偏说天者。万物壮健皆有衰怠,唯天运动,日过一度,盖运转混没未曾休息,故云‘天行健’。……‘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此谓天之自然之象。‘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强勉励,不有止息。”
这段话,把“天行健”以及“君子自强不息”,都解释的很清楚了——万物都有壮健发展的“形象”“象征”,但也皆有衰落倦怠之时刻,唯有天体运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这是“天行健”的本义。君子自强不息,就是讲,君子应当效法“天道”,不知倦怠地自强不息。
还需要说的是,孔子或后学在《象传》中所说“君子”,指的是当时的贵族。
《周易正义》云:“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凡言君子,义皆然也。”
这件事,不能苛求孔子或其后学——他们生活的就是那么个年代。
但无论如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确包 *** 一种积极正面的“天人观”,极具中国特点的“人文精神”,蕴含强大的激励作用。
这个题目就是这样了。
再多说几句。
《易.乾》卦,讲了“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等有关“龙”的“形象”“象征”。
实际上,这些讲的都是“龙星”的星象。
“东方苍龙”,孔颖达《正义》曰:“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共为苍龙之体,南首北尾,角即龙角,(尾)即龙尾。”
最早,“箕星”并不在苍龙“龙体”之内,后来才被归入其中。《乾.彖》云:“时乘六龙以御天”,即言此意。
《乾》卦关于“龙”的表述,记载的,是古人对“角宿”至“尾宿”这一“龙体” 的长期观测;从而发现在不同季节不同天空位置所呈现的六种显著天象。
“潜龙”,是“龙星”回归运行至太阳附近,古人称作“日躔(chan)”,因阳光强烈而“龙星”不可目见。
“见龙在田”,是一段时间后,“龙星”与“天田星”同时出现于东方地平线上。
“或跃在渊”,是再过一段时间,“龙星”全部跃出于地平线上。
“飞龙在天”,是继续过一段时间后,完全升起的“龙星”逐渐出于南中天的位置。
“亢龙”,是“龙星”运行过中天,“龙体”西斜。
“群龙无首”,是“龙星”组成“龙首”的角、亢、氐等星又运行到太阳附近,与太阳同出入,人们看不见“龙首”了。
这六种“龙星”天象,是一个完整的周期,根本原因,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结果。
(1-9,甲骨文、金文“龙”字;10-12,“龙宿”图形)
但古代的人们,尚不知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道理,只能以“龙星”运行,来表述“天行健”的认知。
古人“龙”之概念,与实践的动物无关,而至于天上的“龙星”有关。甲骨文中的“龙”字,即为“龙星”六宿之象形。其稳定运转,与太阳分分合合,是古人“观象授时”的基本星宿之一,这也是产生“龙”之崇拜的重要原因。
“龙”兼阴阳,“潜龙”为阴,“见龙”为阳,在地为阴,在天为阳。“龙星”,是古人“阴阳转圜”哲学的重要来源。
《易.乾》卦,记载的,就是古人对“龙星”重要天象的观测结果和哲学思考。
装过心脏支架的人现在感觉如何?
装过心脏支架的人感觉怎么样,都是多少岁装的呢?作为一个医生,也是一位心脏冠脉支架两枚的患者,我觉着自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让更多的朋友有参考。
和我急性心肌梗死不同,前两年我的父亲也是因为有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原因植入了一枚支架,他的情况也一起分享下。
我和父亲分别是什么时候安装的支架呢?我今年35岁了,有5年的支架病史了,在2016年的4月份,因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而紧急植入了两枚支架,当时真的是救了命了,感觉就是又活过来了。
而我的父亲呢,在2018年的11月份,当时因为有胸闷及消化道不适,如恶心、烧心等症状,住院输液 *** 也没有好的效果。
因为心电图显示ST改变,在医生的建议下做了一个冠脉造影检查,当时就发现了回旋支有90%以上的堵塞了,当时就安放了一枚支架。效果很好,两天后就康复出院了。
我和父亲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最后安装支架呢?我当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时候只有30岁,是什么原因这么年轻就发生心梗呢?是劳累还是其他的原因呢?
作为一个基层医生来说,虽然每天有繁重的工作,但是我感觉最主要的得病原因还是身体原因。
得病前我的体重有95公斤左右,还有10多年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再就是没有一个好的生活方式,运动少,饮食不规律,经常熬夜,凌晨一点前几乎睡不着觉。
还记得晚上发病前的情景,饱食、劳累成了犯病的导火索。刚开始的胃部疼痛还让我差点让我错误的认为只是急性胃炎。
直到胸口憋闷、疼痛,含服 *** 没有缓解,我才做了心电图,我的天啊,居然心肌梗死了。然后就是拨打120,急诊PCI手术,安放了两枚支架后,我又活了过来。
生与死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如果没有抓住,真的就会阴阳两隔,据说当时我的父亲都站不住了。[捂脸]
没想到的是,3年以后我的腿真的没有站住[流泪],当听到父亲血管堵塞90%以上,需要支架的时候,真的是没有站住坐到了地上。
父亲今年58岁了,在46岁的时候就因为高血压没有控制好的原因突发脑梗死,当时 *** 有些延误了,留下了轻微的后遗症。
2018年的11月份,父亲因为胸闷,胃部恶心、烧心等症状住院 *** ,当时做了心电图显示St改变,虽然这样也没有往冠心病方面考虑。
*** 了一周以后,父亲还是有活动后轻微的胸闷不适,经过医生建议,我们做了冠脉造影检查。当时就发现了有血管狭窄了。至少90%,唉,当时我就坐下来了。
我心梗支架了,父亲又心绞痛需要支架,真的是心里很难受,很痛苦,妻子和医生都劝我,这是很好的结果,在没有发展到心肌梗死的情况前发现,心肌没有损伤, *** 后效果会好很多。
经过商议给父亲安放了一枚支架,手术很顺利。我们手术后呆了两天就回家了。
做完支架以后都有什么感觉呢?我当时安装支架以后,说实话心里一下子就感觉“通开了”,没有那种胸闷、难受的感觉了,有种“豁然开朗”的痛 *** 。
不过呢,因为心肌损伤,手术以后两天没有下床活动,真的是难受的要命,吃饭也不敢吃,真的非常不舒服。
在医院里的半个月,每天都能用“熬”来形容,身上也是没有力气,走几步就气喘吁吁,连排便都不能用力。
直到回家后的2-3个月,才慢慢恢复过体力来。5年过去了,现在感觉很好,没有再出现那样胸闷,胸疼的感觉。
我的父亲呢,自从当上支架以后就再也没有胸闷,活动后胸疼的感觉了。用他自己的话就说“放上以后就感觉很痛快了,不闷了”。
冠脉支架以后需要怎么做才能避免支架内狭窄呢?支架植入以后我们一方面要预防血栓形成,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预防支架内再狭窄。
预防血栓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都需要一是生活方式干预,第二要使用他汀药物,使这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降低在1.8 mmol/L以下。
生活方式的干预主要包括平时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加血管弹性,控制体重,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按时睡眠,起床不熬夜,要戒烟忌酒。
药物预防主要包括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口服他汀类药物比如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调脂稳定斑块,同时要积极控制血压和血糖。
只要做好这些,我们虽然心脏血管植入了支架,以后的生活也会很美好的。
支架虽然没有寿命,但是如果不注意一些危险因素,不控制饮食,不按时吃药,支架会影响人的寿命的。切记!
听起来脊背发凉的故事?
房间封闭久了,会发霉发臭,内心其实也一样。
2009年时,我考上了河北北部山区的农村特岗老师,和同行的其他老师不一样,我由于本身就来自农村,倒是很快融入这里的生活。从县城到这里没有公交,只有私人的面包车一天两趟,很是不便。好在周围群山环绕,碧水蓝天的环境让人倍感亲切。于是,我怀着一腔热忱踏上三尺讲台。没想到的是,在这封闭的山村里,一个孩子的出现将改变我今后的命运。
由于当时学校老师极度短缺,每位老师几乎每人都是分摊好几门课程,而我作为这里唯一的男老师,更是当上了三年级班主任兼心理老师。虽然班里孩子不多,只有12人,但是还是让我体会到又当爹又当 *** 感觉。好在年轻,倒也干的不亦乐乎。
班里的12个学生虽说成绩一般,性格倒也开朗。唯独有一位学生不善言辞。他的身体很瘦弱,好像风大一些都能被吹倒,眼睛大但很难看到他的眼神,因为他总在可以躲藏别人的目光。这让我 *** 天上课就对他印象深刻。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到外地打工了,所以这里的学生其实都算是留守儿童。而这位同学平时便是和奶奶一起生活。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我已经和班上的孩子们打成一片了,平日里给他们讲讲外面的世界,讲新闻,讲历史故事,孩子们听的十分精神。唯独他的眼神仍旧如一汪死水,难起波澜。后来我便有意走进他的心里,了解他的家庭。原来孩子三岁那年,父母离异,名义上算是跟随爸爸生活,可是就像遗传一样,孩子爸爸为了谋生早早便把他交给自己的母亲抚养,独自外出打工了,这一走竟很多年没再回来。而孩子的妈妈离异后早早再嫁,组建了家庭。自此,孩子便与奶奶相依没命。
不得不说,缺失父爱,母爱的童年一定是灰暗的。孩子早早把自己敏感的心封闭起来,来躲避外界的伤害,造就了现在这样敏感的性格。
从那以后,我便试着通过各种方式打开孩子的心扉,但却收效甚微。直到有一次,作文课上,需要写一篇题为“给_____的一封信”的作文,我借此机会和同学们说:“你们知道笔友是什么意思吗?顾名思义,便是用笔来交朋友的意思。通过写信的方式将自己平时不愿意说的话说给朋友听,我们今天就来这样的一场交友会怎么样?” “好!”学生们欢呼雀跃,可我看他的表情仍旧没有变化。“那大家今天的作业便是写一封信给自己的朋友,邀请他当你的笔友。”
课后,我便思考该写些什么来给他,后来第二天我将信郑重的交给他时,我看到他表情有些微小的变化。我邀请他做我的笔友,沉默很久后,他才收下信,回答我了一个字:“好”
之后的日子里,我给他写信,偶尔也会收到他的信,信中我总是将自己最近的苦闷,快乐分享给他,唯一不变的是每次我会在信的最后,画一朵向日葵,旁边批注:愿你的内心像向阳花一样,永远向阳。
一年后,深秋的下午,放学后,学生全部走完后,他找到我说:“老师,谢谢你把我当朋友,和我分享,和我说话……”他说这话时仿佛是提前背好的一样,因为我几乎没有听过他亲口和我说过这么多话。我很意外,也很惊喜。我对他说:“老师也谢谢你愿意倾听老师的内心呀,你是个很棒的倾听者呢!”他嘴角轻轻 *** 了一下,转身便往校门口走去。我的内心有一丝疑惑,却又说不出为什么。
在他走后不久,我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后院种的向日葵花开的正美,便顺手摘下,送到他家中。来到门口,眼前的场景让我惊下一身冷汗!推门进去,破旧的房间中央摆着摇摇晃晃的桌子,桌子上方的房梁上悬着绑好的床单,孩子奶奶正扶着自己的孙子站在桌子上。
我一下惊出声来,大声呵斥到:“下来!!”此时孩子已经满脸泪花。而一旁的奶奶也是止不住抽泣。
我将孩子安置好,向奶奶询问:“您这是干什么!他是您的亲孙子呀”
孩子奶奶哽咽了很久,只回了我一句:“老师,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没办法了……”
此时,我的内心如同针扎一般,却又有深深地无力感。之后,我对奶奶说:“我们一起来想办法。”我把手里的向日葵交到孩子手里,对他说:“老师一样你可以像向日葵一样,永远向阳!”
后来,我并没有把此事告诉学校,只是把孩子当前的困难和校长,村委会一起商量后,村里决定为孩子的生活提供保障。此事,也就算过去了。
只是之后,听说孩子外地求学,我便再也没有见过,现在回想起来,从始至终,我也没有交过孩子的笑容。而我,在这之后,做了一个决定,扎根乡村,教书育人,不再抱有其他想法。因为我觉得,乡村教育这件事,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