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各个流派-你觉得这两句话说得是否有道理

admin2022-12-23 13:31:2214

紫薇斗数各个流派,你觉得这两句话说得是否有道理?

“骄傲在跌倒之前,成功在谦卑之后。”我认为,这两句话说得不但有道理,而且更是充满哲理的至理名言。

翻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大凡骄傲失败与谦卑成功的案例何止成千上万?在此仅举两例。

紫薇斗数各个流派-你觉得这两句话说得是否有道理

只要看过巜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大意失荆州”的历史典故,即三国时期,名将关羽丢失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故事。赤壁之战后,荆州七个郡被刘备、曹 *** 、孙权三家瓜分,刘备入川,留关羽镇守占据荆州的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五郡,其中南郡是刘备向东吴借的。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后来因关羽骄傲自大,对东吴放松警惕,便轻易出兵攻打曹 *** 的襄樊地区,而孙权派吕蒙乘虚偷袭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成功,故导致荆州三郡失陷。这就是有名的“大意失荆州”的典故来历。

另一个就是汉高祖刘邦“理贤下士”的案例。刘邦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有一个优点,豁达大度,就是有容人之量,所以能够任用萧何、张良、韩信等一流人才。反其项羽就相差很多,刚愎自用,仅仅就一个范增还用不了。临死之前,不但不反省自己,而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天意。

从这两个内容相反的案例说明: 骄兵必败;谦卑必胜。这是经过无数历史事实反复证明的一个社会真理。

因为人心的骄傲,就会踌躇满志,唯我独尊;就会喜欢自夸,目空一切;就会嫉妒贤能,出言不逊;就会文过饰非,诿过于人;就会夸大其词,自欺欺人;就会单打独斗,无视一切;就会翻脸无情,以怨报德。象这种人是不可能自救,也决不会自觉反省。只有几次头撞南墙,才有吃后悔药的可能。

因为人心的谦卑,就会不受尊位,甘居卑下;就会凡事包容,恒久忍耐;就会乐于侍奉,不忘感恩;就会内心柔和,分享和睦;就会不耻下问,移樽就教;就会功薄蝉翼,泰而不骄;就会抛砖引玉,才不外露。象这种人心有目标,始终保持清头脑,一如既往地谨慎前行,难道还有达不到最终目的的可能吗?!

我国历史上为人师表的伟大楷模诸葛亮说:“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这句名言仍然是1700多年后的当今之士要想有所作为而不得忘记的千年不朽古训。

为什么有人说关羽喜欢看春秋?

滢月斋,以女性视角解读古今文化,为你诠释不一样的世界。

关羽为何对《春秋》情有独钟呢?这件事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从《春秋》说起:《春秋》是一本怎样的书?

关羽所读的《春秋》,是孔子编纂的一本史书。本书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记录了周朝时期的鲁国的历史。鲁国的史官们如实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孔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删减修改编订,后世儒家将它列为“六经”之一,也是后世读书人必须阅读的书籍之一。

《春秋》中的文字虽然简练,但在每个字都很有讲究。孔子在编订这部史书时,由于竹简、丝绢、墨、刻刀等书写材料所限,不能使用很多的文字叙述历史,因此他们选择将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例如杀、弑、诛三个字,虽然都有杀害之意,但意义并不相同:杀指的是原本没有罪过去 *** ,弑指的是臣子杀害君王、门客杀害公族子弟等以下犯上的行为,诛则是占据道义的一方攻打无道的一方,例如武王伐纣、商汤灭夏等,所谓“春秋笔法”,正是如此。孔子之所以这样做,既是因为书写材料所限,也是因为儒家的思想所致。儒家一向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在编纂史书时,自然也会站在当时的统治者的角度上,为尊者讳。

由于《春秋》的文字记载过于简单,很多文人对此不解其意,于是又出现了三本对《春秋》进行补充的书籍,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其中《左传》最为著名。《春秋》所叙述的史实虽并不完全客观,其所包含的道义,影响了中国文人将近两千年之久。

二、从关羽角度看:他本人的性格,与《春秋》之间存在哪些联系?

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想必都对关羽有些印象。他是刘备的结拜二弟,不但武艺高强,又极重情义,因此被百姓所推崇,历代封建统治者也曾多次加封关羽。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更是将他描绘出了一位盖世英雄。

从关羽的人物形象来看,关羽有三个特点,刚好与《春秋》十分相合:

一是英勇善战,文武双全。《春秋》是一部史书,除了记载统治者的言行之外,也会记载当时的战争,鄢陵之战、长勺之战等。关羽在阅读《春秋》的同时,既了解了当时的历史,也可以从《春秋》所记载的战争中吸取经验,在指挥作战中加以运用。同时,阅读《春秋》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这也从侧面显示出关于本人深厚的文化素质。

二是重情重义。《春秋》也包含了勇敢无畏,刚直无私的精神。关羽虽然有些刚愎自用,但他一生都很看重情义,作战又勇敢无畏,与《春秋》的精神十分相合。

三是维护正统。孔子在编纂《春秋》时,秉持的是维护周王朝统治的立场。关羽的大哥刘备是汉朝皇帝后裔,人称“刘皇叔”。因此,在曹 *** 、刘备和孙权三位统治者中,刘备算得上的汉朝的正统继承者。罗贯中在编写《三国演义》中,秉持的是“崇刘抑曹”的观点。因此他在《三国演义》中写“关公夜读春秋”,就是在暗示:关羽所在的蜀汉才是汉室正统。

结论:

综上所述,罗贯中之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写“关公夜读春秋”,既是为了反映关羽本人的性格特点,为蜀汉正确增添更多合法性。回答完毕,请采纳!

朱元璋的墓在哪里?

洪武9年,在朱元璋49岁的时候,他准备筹建自己的万年吉壤,也就是后来的明孝陵。

这位出身平民的皇帝,在他登上皇位之后,却忘记了生活的艰难,民生的疾苦,一心想去享受帝王的排场了。

首先他派出大批人员寻找龙地,当时勘察官员提供的龙穴有好几处,朱元璋一时拿不定主意,就邀请大臣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4个人共同商定。

算上朱元璋在内5个人,先各自用纸条写下自己选中的 *** ,放在衣袖之内,然后朱元璋喊了一声“展”,大家一同亮了出来。

结果,5人不约而同地都写了“独龙阜”三个字。

朱元璋非常高兴,就在独龙阜玩珠峰下开工建陵。

这里原来是六朝时 *** 善寺的旧址,宋元时改称为蒋山寺,以供奉东汉的一位神异之人蒋子文。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不久,蒋山寺僧人众多,香火旺盛。可朱元璋不顾僧人的苦苦哀求,只顾占夺风水,强迫寺中和尚前往紫霞湖以东十里远处,并为他们建了一处新寺院。

寺院建造完成之后,朱元璋亲赐刹名:“天下 *** 丛林”,以示推崇。

这就是今天著名的南京灵谷寺。

那么朱元璋的孝陵具 *** 置在哪呢?

它位于南京中山门外,在紫金山主峰南路的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朱元璋和他的发妻---皇后马氏的合葬墓。

1328年9月18日,朱元璋在眙县灵迹乡一座破烂不堪的土地庙里降生。4岁的时候,因为这里闹了灾荒,一家人都迁往濠州的孤庄村。

17岁时一场大瘟疫,在半个月内就夺走了他父母和哥哥的三条生命,在举目无亲,饥饿煎熬之下,他入村西南的皇觉寺当了个小和尚,才勉强没有饿死。

但是不久后,寺里也吃不上饭了,他又 *** 离开寺庙,前往河南一带乞讨度日,就是游方僧人。

21岁时返回故乡,仍不能够填饱肚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在发小汤和介绍下,他于1352年参加了 *** 军。经过16年的南征北战,他终于扫平群雄,建立了大明的封建政权,当上了皇帝。

从社会的更底层爬上更高层,实施了身份上质的变化,他只用了短短十几年。

当了皇帝之后。朱元璋就开始琢磨筹建他的千年积壤,选来选去,选中独龙阜玩珠峰这里。

他的陵寝是在洪武9年,即1376年开始筹建,直到1381年才初具规模,此后又有陆续的施工,直到1405年才算是最后建成,前后历经29年,工程十分浩大。

陵区周围有60里,南北纵深有六里远,神墙周长达到50里,等于当时南京城墙的2/3还多。

陵区的南端,在今天南京市中山门外那里,俗称下马坊,今天还存有石碑一块,上刻有“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表示这里已是神圣的陵区了。官员人等到这里之时,必须心存怵惕,步行入内,否则就要以大不敬论。

朱元璋的孝陵神道跟所有帝王的神道不同,在我国历史上,皇帝陵墓前的神道一般都是宽阔而又笔直,以显现皇陵的庄严气势。而朱元璋的神道却不是这样,从华表开始神道由东向西,再向北弯了过去,呈月牙形状绕过一座小山包。

一向颇信风水的朱元璋,他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呢?

这座小山包上满栽着梅花,故名梅花山。

其实它原名叫孙陵岗,山上有三国时东吴皇帝孙权的陵墓。在修建明孝陵神道时,有大臣建议说,将孙陵搬走,再把孙陵岗凿开,给神道让路。

朱元璋听后却说,孙权是条汉子,留他在大门口吧!

于是明孝陵的神道一反常规,修成一条左盘右旋的弯道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在的明孝陵献殿,保存着彩绘明孝陵全图和朱元璋、马皇后太子朱标的画像。从画像可以看出来,马皇后端庄秀美,朱标则是长了一个特别大的头和矮小的身材,显得很不协调,故人们称他为大头太子。而朱元璋的脸上布满了麻点,还有一张极长的下巴,高额头长眼睛,极其丑陋。

这幅像和故宫所收藏的朱元璋画像,简直就是判若两人。

在故宫里保存的朱元璋画像,是一个面团团慈祥祥的老人儿,而明孝陵保存的这个彩像分明是个丑八怪。

这是怎么回事,孰真孰假呢?

经专家考证,孝陵献殿毁于明朝末年李自成 *** ,现存的是清顺治年间重建,里面的这个彩绘画像,当然也是后人所绘。

清朝取代了明朝,为了宣传的需要,他们故意肆意歪曲朱元璋,就把他画成了一个丑八怪的样子。而马皇后在民间口碑极好,画像者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凭自己心目中的想象,把马皇后画成了端庄秀美的一个女子了。

经专家证实,故宫里的画像接近现实。据《明史》记载,朱元璋长得“姿貌雄伟,奇骨贯顶”,不是一般的相貌。而《明史》又是清朝人张廷玉等人所修,画像者便根据《明史》的描绘,自己凭空捏造了一个朱元璋的相貌。

如果仔细看献殿中的那幅画像,眉宇眼神间很有英雄气概,颇能使人对这位伟大的政治人物形成一种想象。

过了献殿继续往北行走,就是一座高约20米的方形城池,名叫方城,再往后就是直径接近400米的圆形土丘,名叫宝顶,这就是所谓的方城宝顶,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坟丘。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南京故宫),享年70岁。

据历史记载,朱元璋下葬时陪葬的宫女就有数10人之多,但因为明孝陵尚未发掘,朱元璋的地宫内部情况究竟如何,仍无从得知。

后记

朱元璋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

他推翻元朝统治,除 *** ,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他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是史上有巨大影响力的杰出帝王。

感谢您的阅读,文中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中国古代的书院是如何划分的?

1、中规中矩、礼仪至上

书院在古代就是用来藏书和广纳门徒,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正如现在的学校一样,建筑都是中规中矩的。所以中国古代的书院建筑便像有据可循一样,大多数的建筑多是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书院强调中规中矩,尊师重道,所以这种布局有一种约束天性的感觉,但是又不失美感,一切井然有序、端庄凝重、礼仪至上。

从细节入手,还可以发现更多的模式划分。多数的书院建筑虽然类似但不是完全相同。就是因为这种中轴对称的布局暗藏玄机,有着很多细微不同的建筑形式。

如 *** 种串联建筑形式,它是一种多院落沿着纵深方向轴线的串联布置,更是中国古代书院多进院落布局的基本形式。而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的中轴线上主体建筑布局大多是采用这种串联的庭院布局形式。

像应天书院,从南往北的纵深方向上,沿着轴线组成了三组串联多进院落。第二种串并联形式,串并联布局是多进建筑群在纵和横两个方向都具有着规则的轴线对位关系。

像白鹿洞书院,以礼圣殿为主体建筑,从这里划分中轴线,可以依次产生五个主次轴线,所有的主次建筑,依据地形地势依次有序地并列,每个主次轴线的关系对称而整齐。第三种串并列形式,这种形式下的多进院落都是分别 *** 地并列布置,没有形成横向上的轴线对位。

像嵩阳书院,整体建筑群有着两条纵深方向上的轴线,其中有五个院落布局在主轴线上,它们是主体建筑,考场建筑群因为在次轴线上,所以是次建筑群,主次轴线建筑不存在横向上的对位关系,呈现相对 *** 的一种形态。

每个不同的建筑模式各有不同的美感,但是总体上又寄予了古代建筑人员对书院建筑的美好期许。

2、依山傍水,与环境完美融合

所有建筑都是与环境脱离不开的,商铺为了挣钱盈利将铺子设立在大街上,而书院中的师生是求学问道,所以历代书院的选址都极为讲究,多是依山傍水,感悟自然。书院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所以会根据自然环境中的地形特点而设计建筑。

与自然融合的建筑并不好建造,在设计书院的路上,也难倒了不少名工巧匠。人们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聚会在树林中排排坐的形式,虽然能够近距离地与自然接触,但是不符合书院的整体氛围。最后,在无数建筑设计者的努力下,终于找到了建造能够和自然相互融合的建筑 *** 。

这种书院的建造就地取材,施法于万物生存,又顺应了自然的发展。那就是将建筑掺杂在自然中。而书院建筑中的园林就是蕴藏自然的重要一部分。大文学家董仲舒曾经指出过人与自然的关系, 即“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在书院的园论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园林建筑群是人们为了融合自然的产物,它在双峰夹持中设置关隘,在林壑幽闭楚建立山亭,在广阔处设立长廊,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设计不同的风格特点。

在书院园林的设计中,就是把建筑看作了风景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让书院中的师生体验到自然,感悟到自然,和自然面对面,阐述自己的渴求。

四大书院就是自然和建筑融合的典范。岳麓书院,游廊曲折,从廊上可以看到自然风光,从远处看。游廊和自然融为一体,高度和谐。白鹿洞书院坐位于庐山的五老峰山下,临靠贯道溪,是个依山傍水的好位置。读书人的心气在自然的熏陶下恐怕能够更上一层楼,正所谓是,“此心聊与此山盟”。书院的建筑和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为后世留下了更好的技艺观瞻。

3、错落有致的趣味性

虽说书院的布局在整体上已经有了一个模式可观。但是其中附属建筑群的安排更是有着深层的奥秘。规矩、齐整是书院建筑的特点。所有的建筑群落,放到整体去看,都是规规整整的。如果千篇一律就体现不出中国古代匠人们的良苦用心了。

根据书院附属建筑群的功能性质不同,古代建筑匠人们通过环境特点和美觉感受,调控出不同的建筑组合方式。正如最明显的岳麓书院来说,从主体建筑的中轴线上和次轴线上有着大大小小不同的附属建筑群落。

虽然在鸟瞰上,它们基本一致,但是只有真实地面对着这些建筑群落才能体会到它的不同来。从头门到讲堂,再从讲堂到教学斋,再从教学斋到文庙,层层递进的院落,营造了一种庄严、幽远的感觉。

而且在空间上观感岳麓书院,每个建筑群都错落有致,建筑匠人们运用光影变幻给人们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顺着中轴线走,景色纷纷变幻,走得越深,景色越妙,虽然“庭院深深深几许”,但是有着美景相伴,便不觉得深远无趣,反而有一种完美契合的趣味性。

你们觉得河南历史文化深不深厚?

孔子是千古圣人,论语是千古名作,但没有孔子的周游列国,就不能形成论语这样的著作,没有孔子的弟子记述,就不会有论语成作。

但,孔子周游列国实际是在周游河南,孔子有名气的弟子很多河南人,论语对答的弟子河南人是主要篇幅,论语记述者主力是河南人,儒学流派传承流派创始人也主要是河南人,孔子的祖籍在河南。

因此:

无河南,孔子何以周游?

无河南,则《论语》何来?

没有河南人,儒学何来?

没有河南之祖籍,孔子哪里来?

【一】

最近火遍全网的菏泽曹县,起因是一段带着“河南味儿的山东话”,抑扬顿挫的顺口溜,出自山东曹县小伙之口,但熟悉方言的人能听出满满的河南味。

曹县人的生活习惯和河南人是一样的,也是吃水煎包,喜欢听豫剧。

豫剧崔派艺术创始人崔兰田老师,豫剧大师马金凤老师,都是曹县人,都是生在山东、拜师河南、成名在河南。

曹县的隔壁就是河南开封兰考县,都是一样盛产泡桐,兰考人用泡桐来做乐器,曹县人用泡桐做棺木。

曹县所在的菏泽市,地处豫、鲁、苏、皖四省之交,菏泽三面都被河南的濮阳、新乡、开封、商丘团团围住。

而与河南大地连接最紧密、受河南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即是“宇宙中心曹县”,河南俨然就是曹县的祖国啊母亲。

从这个意义来说,曹县之根在河南,宇宙之源在河南。

河南牛逼666!

【二】

孔子弟子3000,成就较大者有70人,其中河南人占比较高,信手拈来,就有十几个有名气的弟子。

1、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比孔子小了44岁,在孔子面前是个娃娃,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

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子夏修习儒经,擅长发掘 *** 的微言大义。

孔子“述而不作”,子夏整理编订六经,寄寓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子夏所传经学,对弘扬孔子学说起了关键作用。

孔子死后,子夏居住在今山西南部,在那里聚徒讲学,成为孔门学派中的一支,魏文侯曾拜他为师,向他咨询国政。

2、颛孙师,字子张,陈国人,今河南淮阳人。

子张虽未被列入“孔门十哲”弟子中,但子张也是仅次于十哲的佼佼者。

孔子死后,子张也聚徒讲学,成为孔门学派中的一支。

3、原宪,字子思,宋国人,今河南商丘人。孔子死后,原宪隐居在卫国穷巷之中。

4、高柴,字子恙,卫国人,今河南淇县人。子羔身材矮小,曾任费邸宰。

5、漆雕开,字子开,蔡国人,今河南上蔡县人。

6、司马耕,字子牛,宋国人,今河南商丘人。

7、巫马施,字子旗,陈国人,今河南淮阳人。

8、公孙龙,字子石,卫国人,今河南淇县人。

9、颜高,字子骄,卫国人,今河南淇县人。

10、公孙孺,字子正,卫国人,今河南淇县人。

11、句井疆,卫国人,今河南淇县人。

12、廉洁,字子庸,卫国人,今河南淇县人。

13、端沐赐,字子贡,又称子赣,卫国人,今河南淇县人。

孔子的有名气的弟子,河南商丘、周口、驻马店、鹤壁的都有,尤其鹤壁的学生群体是个显眼的存在。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有个学生子贡,就是鹤壁淇县人,子贡是个有钱人,孔子游学,子贡赞助很多款项,从家乡淇县带些亲朋好友,随孔子求学也是正常。

没有子贡给钱给物,孔子师徒衣食住行没有那么滋润的。因此,孔老夫子盛赞子贡是品学兼优的“瑚琏之器”,能担当大任。

没有河南人子贡,孔子周游列国不会那么年头久,也不会跑那么远途。

无河南,孔子何以周游?

子贡的志向在从政,他虚心向孔子求教如何治国的道理,孔子许多关于治国的政治思想都是在子贡询问下说出来的。

子贡学成后,曾担任鲁、卫两国的相。

子贡还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从学孔子之前,就在卫国经商,学成以后,一边在卫、鲁两国任职,一边从事商业活动。

子贡经常坐着大车,带着随从来往于诸侯国之间,使孔子的名声传播干天下,子贡的功劳极大。

【三】

《论语》,是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的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编纂而成,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南宋的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迅速提高。

后来,“四书”又与《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元代戏剧家高文秀在《遇上皇》杂剧中的台词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从而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圣人地位。

孔子周游列国之地,几乎全是在今天的河南,他从家乡山东曲阜出发,经菏泽、定陶等地进入今河南,经濮阳、长垣、新郑、商丘、夏邑、淮阳、上蔡、洛阳、信阳等地,行程千余公里。

当时周游的列国有:曹(都城在今定陶、曹县一带)、卫(都城在今濮阳)、魏(都城在今开封)、宋(都城在商丘)、郑(都城在今新郑、郑州一带)、陈(都城在今淮阳)、蔡(都城在今上蔡)、楚(今信阳与南阳交界一带之楚地)、叶(都城在今叶县)诸国。

孔子周游列 *** 计14年,其中在卫国就有8年。

说起来有这么多国家,其实都很小,除过曹县、定陶这些山东地面,讲学基本上都是在河南转游,尤以河南濮阳为最,时间达8年之久,鹤壁、郑州、商丘、周口、开封、驻马店、信阳、南阳,这些都是河南地盘。

可以说,有了河南,才有了孔子讲学的世界舞台,才有了孔子与弟子对答的记述,也才成就了《论语》。

无河南,则《论语》何来?

【四】

孔子弟子众多,但绝大多数是河南与山东人,极少数弟子是南方人,子游是吴国人,今南方之常熟人;另一个弟子任不齐,是今湖北人。

孔子弟子中的河南人是群星闪烁,优中之优的突出代表,就有子张、子贡、子夏、子牛、子渊、子思、子羔这些人,都是河南人。

《论语》总共有20篇对话,出现次数最多的依次为:河南人子贡13篇中反复出现;河南人子张在8篇中反复出现;河南人子夏篇在7篇中反复出现。

没有河南人,《论语》则很单薄了,甚至可能是论语不语。

孔子死后,弟子们各立门户,有:子思之儒、子张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乐正之儒、漆雕氏之儒、仲梁氏之儒、公孙氏之儒等。

至少有子夏、子思、子张、漆雕氏、公孙氏、子夏氏6派创始人,是河南人。特别是儒学两个最重要的奠基人,非子贡和子夏莫属,子贡、子夏都是河南人。

没有河南人,儒学何来?

【五】

孔子是哪里人,有的说是山东曲阜人,不错,孔子也是是在曲阜度过的少年,老年也是永远的休息在曲阜。

孔子是哪里人,孔子自己有言:丘,殷人也。

丘是孔子之名,殷是哪里,殷墟,就是河南安阳。

孔子的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商朝都城建在河南安阳,商朝末年,商纣王 *** ,商朝灭亡。

商纣王弟兄三个,老大微子启,老二微仲,老三商纣王。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老大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老大微子启死后,老二微仲即位。

老二微仲与孔子直接相关,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至此,有人说孔子祖籍是河南商丘,是对的。

紫薇斗数各个流派-你觉得这两句话说得是否有道理

商纣王是孔子的十五世叔祖,孔子是商纣王的十五世侄孙。

孔子的十五世族微仲自幼也是在殷墟,也就是河南安阳生活成长。

故此,说孔子祖籍是河南安阳,是对的。

到了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县,在宫廷内乱中遇害。

孔父嘉之子木金父,为逃避祸乱,就一路向北逃难定居鲁国曲阜一带。

木金父之子孔防叔。

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

叔梁纥在鲁国的陬邑定居,今山东曲阜的地面,官职为陬邑大夫,孔子就是在陬邑出生的。

无论是河南安阳,还是河南商丘的夏邑,都是孔子的籍贯地,山东曲阜是孔子的出生地。

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是河南人。

没有河南之祖籍,孔子哪里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