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的紫薇斗数-水浒传一百零八条好汉究竟是天上何方神圣

admin2022-12-21 21:49:0817

出国的紫薇斗数,水浒传一百零八条好汉究竟是天上何方神圣?

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是霹雳大仙、玄武大帝的战将,而《水浒传》中的霹雳大仙是赵匡胤,玄武大帝则是朱棣。原来,他们都不是天上的神圣,而是皇家部队。以书中的说法,梁山贼寇就是“禁军”。反过来说,禁军便是贼寇。

因而,梁山好汉是由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引出,又由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教头林冲杀王伦,从而开启了梁山大聚义。

然而,施耐庵却说,梁山一百单八将都是 *** 山伏魔之殿镇锁的妖魔,是由洪太尉放出来的天罡地煞。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梁山好汉分明就是上界下凡的神圣,为何又变成了皇家禁军呢?

洪太尉究竟是哪朝太尉

要讲清楚梁山好汉的来历,必定得先知道谁是《水浒传》中的洪太尉。

施耐庵说,洪太尉是宋仁宗的殿前太尉,嘉佑三年三月被任命为内外提点,以钦差的身份前往 *** 山,诏请嗣汉张天师祈禳瘟疫。也就是说,洪太尉的官职就是“殿前太尉”。

洪太尉的出场这段故事,是从赵匡胤出世开始写起的,书中写道:

这朝圣人出世,红光满天,异香经宿不散。 乃是上界霹雳大仙下降。英雄勇猛,智量宽洪。自古帝王,都不及这朝天子,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

这段话,出自两部史料,即《宋史》与《明实录》,综合了赵匡胤、朱洪武两个皇帝降世时的“记载”。所以,《水浒传》就是写的这两个皇帝以及他们子孙的故事。

赵匡胤曾经做过殿前都检点、检校太尉,这个官职简缩归拢,就隐藏着“殿前太尉”。因而,赵匡胤其实就是“洪太尉”。

而在“洪太尉误走妖魔”这回书中,有以洪信这个名字,以及陈达、杨春暗中“楔出”了朱武,所以,洪太尉又是朱洪武,朱洪武也是洪太尉。

赵匡胤、朱洪武都是洪太尉,那么,梁山一百单八将就是这两个皇帝放出来的妖魔。虽然赵匡胤被写成霹雳大仙,但这朝皇帝却还是个凡人。以此而言,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也就不是什么天上的神圣了。

那么,这两个皇帝放出一百单八将干什么呢?书中交代得很清楚: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让一朝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

这就奇怪了,赵匡胤(朱洪武)放出妖魔,竟然是要闹自家江山社稷?

张天师虚靖先生是谁

洪太尉是宋仁宗嘉佑三年的殿前太尉,而 *** 山上的这代张天师却是来自宋徽宗朝的虚靖先生。据宋濂作序的《嗣汉张天师世家》记载,虚靖先生是第三十代张天师,九岁嗣教,十一岁时奉诏赴阙,见到了宋徽宗。十三岁时,宋徽宗为其加敕号“虚靖先生”。

施耐庵为何写了一个穿越故事呢?这其中当然有梁山好汉故事历史背景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张天师也是洪太尉,也是赵匡胤和朱洪武。

虚靖先生名叫张继先,是道家更高法术“雷法”的发明者,曾经以“雷法”为宋徽宗 *** 了懈州盐池怪蛟。

“雷法”在《水浒传》中就是五雷天罡 *** ,雷,就是霹雳,霹雳大仙就是赵匡胤。因此,洪太尉、张天师、赵匡胤是同一个人。

书中写道,洪太尉在 *** 山上遇到了一个骑牛的小孩,横吹牧笛,显然又是个牧童,这个小孩就是张天师虚靖先生。张天师就是以孩子的身份嗣教的,施耐庵这样写,符合历史真实。但是,虚靖先生却从来就没有做过牧童。这一笔,写的是朱洪武,朱元璋小时候曾经做过放牛娃。

因而,洪太尉、张天师、朱洪武也是同一个人。

“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简约地解读这段故事,其实说的是皇帝老儿才是制造瘟疫,祸害百姓,放出妖魔之人。

问题是,赵匡胤、朱洪武为何要放出妖魔,祸害自家创下的江山社稷和天下黎民百姓呢?

玄武大帝是谁

施耐庵在书中写道:(太祖)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

这段关于北宋皇位传承的话中,少了宋真宗这朝皇帝。这便一箭双雕,赵匡胤、朱洪武全部中招。

北宋少了宋真宗,暗写的是金匮之盟。假如按照这个盟约,历史上就没有宋真宗了,皇位还得回归到霹雳大仙儿孙们的手中。因为太宗违背了这个盟约,没有归还皇位。于是,霹雳大仙就要放出一百单八将大闹宋国乾坤,以夺回属于自家的皇位。

之于朱洪武而言,则是直接把皇位传给了孙子。如此,便引出“玄武大帝”大闹朱家社稷,要争夺皇位了。

梁山一百单八将“下界”,主要任务就是为霹雳大仙、玄武大帝争夺皇位,是“替天子行道”。

赵匡胤放出妖魔,是为了给自家夺皇位。而朱洪武放出一百单八将,这又是为玄武大帝打江山,玄武大帝又是谁呢?

洪太尉前往 *** 山放妖魔,是因为三月初三的朝会,三月初三就是玄武大帝的诞辰。到了 *** 山伏魔之殿,上清宫住持真人告诉洪信,这座大殿中是大唐洞玄国师镇锁的妖魔。

我们先且不管洞玄国师是谁,只需注意这其中的“玄”字便可。这个“玄”字,就是指的玄武大帝。梁山好汉被设计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原本就是紫薇大帝驾下大将玄武真君(大帝)降服的妖魔。

张天师虚靖先生死后葬在了龟山脚下,对面便是蛇山,其实就是“玄武”。而伏魔之殿这镇锁妖魔的石碣,则是由石龟驮着的,还是“玄武”在作祟。

说白了,玄武大帝指的就是大闹朱洪武社稷,夺取了皇位的燕王朱棣。

梁山好汉的归宿在哪里

朱棣起兵,打的就是玄武大帝的旗号,号称“奉天靖难”。夺得了皇位,便以玄武大帝降世,干脆说自己就是玄武大帝。

明朝道教传说中,把玄武大帝说成是玉皇大帝的 *** 人。朱棣夺了皇位,等于是玄武大帝提前 *** 了。

《水浒传》中说,皇帝老儿们越来越猖獗,先前还比较谦虚,说自己是上帝的儿子。后来,干脆说自己就是上帝,他们就是“天”。

因而,《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更先是由“玄武”提出来的,这个“玄武”就是九天玄女。

在玄女殿中,宋江喝了三杯仙酒,吃了三枚仙枣,受了三卷天书……,这一系列描述,对应的是“嘉佑三年三月初三五更三点”,说的就是玄武大帝。

玄武大帝不男不女,阴阳善变,其实就是一个“明”字,暗喻的是明朝的事。玄武大帝就是天,所以,九天玄女要宋江“替天行道,辅国安民”,辅佐君王便是“替天子行道”。

然而,梁山好汉完成一百单八将大聚义后,宋江彻底地反了天,号召弟兄们“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到了大聚义时,一百单八将彻底识破了皇帝们的伪天言,皇帝老儿祸害百姓,这样的“天”是信奉不得的。如此,一百单八将这才算是真正地高举忠义大旗,反叛了皇帝。

梁山大聚义这回书中,施耐庵以一只大金盘暗喻了北宋被金国灭掉,同时,预言大明王朝也将亡于“金”。

正是因为皇帝的王朝灭亡了,宋江等一百单八将才忠于真正的道义,杀金兵而“保境安民”。

“替天行道”是老子的主张,施耐庵在梁山大聚义之后,以一首赞诗赞誉梁山好汉“等贵贱、均贫富”,不替天子行道,而追求一种没有神仙皇帝的理想的人文境界。

施耐庵这样的思想,果真在他的身后得以短暂的体现,《水浒传》成为明朝思想启蒙的先声。

梁山好汉建立如此“武功”,当然是回归紫府,上应天星了——施耐庵说,《水浒传》中的理想不过如天上的星辰那样,是难以让人间“明”亮的。

所以,梁山上出现的那只大金盘,便出自赵匡胤的《咏日》诗:须臾降下大金盘,赶散残星与明月。明月被赶散,王朝也就灭亡了。明朝亡了,大金盘还在,梁山好汉不上应天星,又能去哪儿呢?

婚纱照去哪里拍比较好?

在这一生中,应该还有一种爱,

叫做陪你走遍海南最美的岛屿,

让海岛见证我们相爱的模样。

1 西沙群岛

最清澈的海水,最纯净的海风,

一生定要去一次的岛屿。

我的梦想,这一生,

一定要和心爱的人一起去西沙群岛,

办一场属于我们自己的婚礼。

*** :海南岛东南约180海里处

2 蜈支洲岛

最浪漫的岛,

也叫作“情人岛”、“中国的马尔代夫”。

和爱人一起潜水、乘海上摩托漂移,

各种水上运动,为甜蜜的爱再增添几分 *** 。

*** :海南省 三亚市 海棠湾镇蜈支洲岛

3 分界洲岛

万年灵秀的分界洲岛,有“美人岛”之称,

和爱人夜宿岛上,听听潮声,观观渔火,看看星星。

一大早,又一起登上山顶,相拥着等待海上日出。

还可以登上牛岭,感受“局部降雨”的奇观。

*** :海南省陵水县环岛

4 南湾猴岛

又称“快乐之岛”,“海上花果山”。

这里有 *** 0多只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猕猴。

可以与“猴哥”嬉戏,观看古灵精怪的马戏表演。

再坐缆车穿越“海上街市”,

享受不一样的视觉美感。

*** :海南岛东部的陵水南湾猴岛

5 七洲列岛

由七个小岛组成,文昌渔民称之为"七洲峙"。

岛上鸥鸟成群、云遮雾绕,

还有神秘的海上洞穴、斑斓的海底世界,

是令人神往的海上仙岛。

目前是一个无人岛,还尚未开发。

据说,探险可以增加彼此的情感,情侣可以去试试哦!

*** :海南文昌市东部

6 大洲岛

天空之岛

海水清透得像天空的镜子,中国版的“沉船湾”。

带 *** 的“柳时镇”、“姜暮烟”,来到这里,

然后捡起海边的一颗石头送给他(她),

对他(她)说:“在这里拿了一颗石头,

以后一定还会回到这里。”

*** :海南省万宁市东南部的海面上

7 西岛

有趣而质朴的小岛

又名玳瑁岛,西瑁岛。

来到西岛,就三个字玩、玩、玩

有潜水、海上运动、拖伞、海钓等海上沙滩运动;

和爱的人一起去体验这些 *** 活动,

增加共同话题哟!

*** :海南省三亚市三亚湾内

8 东锣岛

一座 *** 岛。

这里只有一个灯塔,没有人家。

岛上陡峭的山崖之上,覆盖着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

天然形成的石洞里扑朔迷离。

这个小岛也还尚未开发,

又是一个探险的好去处。

带上他(她),

去感受一下不一样的热带雨林风情吧!

*** :三亚市西南海上的方外之岛

9加井岛

同岛不同世界。

岛的东面怪石林立,

西面则是白沙细软如粉的幽静沙滩。

海水清澈见底,海星、海参、 *** 珊瑚随处可见。

涉水登上珊瑚礁还可以拾贝、观鱼、抓蟹。

还是《非诚勿扰2》的拍摄地哦!

带上爱的他(她),去复制一场电影场景。

*** :海南省东部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场南部石梅湾内

我希望将所有的美好,同你分享

因为有一种爱,叫陪你走完海南最美的岛屿。

你见过哪些搞笑的穿帮镜头?

《还珠格格》这部剧是琼瑶阿姨的经典作之一,也是我看过最多的一部电视剧,每到暑假好多电视台都播放,也是我最喜欢看的电视剧之一,相信很多人都喜欢看吧,但是你们看的时候,有没有发现穿帮镜头,但是我发现了以下几个

*** 、就是皇上去查看小燕子的作业时,问小燕子学的怎么样了,准备坐下来考考小燕子,这时旁边桌子上的矿泉水是什么意思,难道那个时候就生产矿泉水了吗?还是矿泉水穿越了

出国的紫薇斗数-水浒传一百零八条好汉究竟是天上何方神圣

第二 、就是在柳青柳红的会宾楼刚开业的时候,小燕子一行人前来舞狮贺喜,就在这时,从左边楼里走出两位现代人,这俩一看这场面,是不是穿越了,前面 *** 位身上穿的白寸衫特别明显。

第三 、尔康一行人在送走蒙丹和含香后,返回老欧家,正好遇到官兵在老欧家搜查,欧嫂抱了一坛酒给官兵们喝,就在这时小燕子和五阿哥,在偷柿子,被人家放狗给赶了回来,看到官兵小燕子装成了傻子,以便逃过追捕。这个时候注意看中间这位官兵喝酒,你那碗里有酒吗?你这是喝了个寂寞。

第四 、在逃亡途中小燕子偶遇斗鸡,还赢了不少钱,还挑中了一只全黑色的大公鸡,在斗鸡过程中确实是黑色的大公鸡,然后在等小燕子抱回来,给大家吹牛时,斗鸡却变成了灰黑色的,这下斗鸡的档次显然下降不少。

第五 、因为紫薇眼睛瞎了,让小燕子看着,结果小燕子光顾玩,结果把紫薇弄丢了,结果还被别人卖到了 *** ,紫薇为了保住清白不从,被 *** 的打手 *** , *** 期间紫薇的脚漏了出来,看她脚上穿的袜子,是现代的,那个时候根本没这种袜子。

第六、在春游时,皇上被一对卖东西的夫妇行刺,紫薇上前替皇上挡了一剑,胡太医说赶紧要找个地方把剑 *** ,于是他们就去了离他们最近的丁大人家,到丁大人后,胡太医就换了另一个人,这是什么情况,这也换的太快了吧

第七、令妃在和五阿哥谈话时,这脚上的鞋子好像不大对劲吧,怎么看起来是皮鞋,不应该是穿她们自己的高底鞋吗

第八 、在比武大会的时候可以看出皇后是坐在皇上的左边,在镜头切换过来的时候这时,左边的皇后又换成替身,这是在考验追剧人吗?还特意把这一幕放到了片头曲中,这是怕别人看不到吗?导演真厉害

《还珠格格》里还有那些穿帮镜头,欢迎讨论

为什么古人规定一斤为十六两?

“古人规定十六两一斤”,至少从秦汉就开始了,但实际上可能要早得多,早到春秋之前。

何以如此,其中“隐藏”着古人的深邃智慧。

关于这件事,说得最清楚的,是班固的《汉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记述年代之长,涵盖方面之广,不仅在当时的中国,从那前后的全世界来说,也绝无仅有。

《史记》中有“八书”,记载了迄于汉代的“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八个方面的历史沿革及典章制度。

可惜的是,他没有讲到“度量衡”的情况。

班固的《汉书.律历志》补上了这一缺憾。

他讲得原话较长,这里直接解释他所说的大意。

班固首先解释了“衡权”的含义。

他说,所谓“衡”,就是“平也”;“权”,则为“重也”。“衡权”连在一起,是移动“权”而保持“衡”之“平也”。

这就清楚了。“衡”,指“秤杆”;“权”,指“秤砣”,古时称“秤锤”。

现在出土的,有战国时的“秤锤”,为青铜所制。

关于“衡权”,《尚书》和《论语》都有很重要的论述,大约可以作为开头 *** 句话的佐证。

班固说:“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

他讲,“秤锤”,有“铢、两、斤、钧、石”五种,他称之为“五权”。这五种“秤锤”,在“衡”这个“秤杆”上找到平衡点,就可以知道所秤之物的轻重了。

“五权”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班固说:“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这个说得很清楚,不用多解释。

《列子.仲尼》云:“发引千钧”,这是千钧一发成语的出处,意思是用一根头发,挂着“千钧”,也就是三万斤的重物,以比喻万分危急。

那么,一“铢”又是多重?

班固说,一百个黍粒为一“铢”。

其实,不同说法是存在的。

《礼记.儒行》也说,百黍当一铢;《荀子.富国》云,十黍为一铢;西汉刘向《说苑》曰,九十六黍一铢;刘安《淮南子.天文》说,一百四十四黍一铢。

班固一定知道这些不同说法,只有《礼记》的说法与他一致。他搬出了自己的依据,说,确定“十二律”之“黄钟”音准的“管子”,称“侖”,它的重量,合一千二百黍粒,这就是十二铢。

这个解释其实有些牵强,黍粒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一粒不差地以一百粒为一铢,显然不可能准确。

但是,班固谈到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衡权”的重量,与“十二律”有关,后面要说到,“十二律”又与古人天文观象的成果有关。因此,古人在确定“衡权”的“单位”上,也是与天文观象有关的。

另外,尽管班固没说,实际上,“权衡”一定是与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交换有关的。

比如,“秒”,本义是“稻芒”,“十秒为毫,十毫为厘,十厘为分”,是长度单位,但同时,又是古代时间单位和容量单位。无论如何,皆于农业生产及交换活动有关。

“黍”,是中国作为世界三大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最早驯化的粮食作物。以其作为重量“基础”依据,也一定是在相当早之前。

相当一根“黄钟”之“管”重量的黍粒,是十二铢;两根 “管” 之重量的黍粒,就是“两”。

“两”这个字的来历,就是“一加一”。古时,一匹布,长四丈,分两卷,一卷为“五寻”,一“寻”八尺。所以,一匹布,亦称“两五寻”——两卷五寻之布。

终于说到十六两一斤了,

“斤”,本义为“斫木之斧”。之所以引申,是借用 “斧刃”锋利之“斤斤”一词,表示“斤,明也”,班固就是这样解释这个重量单位的。《尔雅》《毛诗》皆解为“斤,察也”,可为佐证。

为何十六两为一斤?

班固的解释看起来有些玄乎。

他说,《易》有十八种变化。“五权”的建立,用“合道之义”来确定,用物体来衡量,其余大小的差别,用轻重来分别。他说,“铢”,表示物体从很细小开始,可以明显区分差别。“两”,是黄钟律管的两倍重的意思。由二十四铢形成一两,是二十四节气的表现。“斤”,是“明”的意思,共合三百八十四铢,是《易》二篇的爻数,是阴阳变化的表现。十六两形成一斤,是表示用四个季节乘以四方。

他还说,“均”,是平均之义,阳气施放,阴气转化万物,都能得到平均的结果。秤锤与物体重量均平,重量就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铢,正好是万物的表示。四百八十两是六旬周行八节的象征。三十斤为一“钧”,是一个月的表示。“石”,是大的含义,是重量更大的单位。四“钧”为一“石”,是表明一年有四季。重一百二十斤,表明一年有十二个月。到十二辰停止又从子时开始,正是黄钟重量的表示。一千九百二十两是阴阳的数字。三百八十四爻,是五行的表示,等等。这样,一岁的功劳成就了,五权制也就严格了。

玄吗?确实很玄,但绝非没有道理。

虽然班固似乎在以“阴阳”“五行”理念解释“衡权”和“五权”,但背后,都根源于古人天文观象取得的成果。

“赤道”“黄道”源于观象;日周行为“年”,月周行为“月”,日生日落为“日”源于观象;“四时”“四象”“四方”源于观象;“二十四节气”源于观象;“历法”源于观象;“易”变之哲学源于观象;“数术”思想源于观象;“十二律”源于观象。

“五权”及之间的关系,也很可能源于观象。

当然,也与农业生产及交换密不可分,这是生产实践。而观象,则是科学实践。

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哲学、数学和其他一切衍生知识,都是可能的。

关于古人的天文观象,以及卓越成果,已写了几篇小文,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搜出来看看。

唐僧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的唐僧,那可是一个响当当的“硬汉”。

提到唐僧,不少人都会想到《西游记》中那个弱不禁风,且胆小怕事的唐长老,另外,还会想到他相当啰嗦的碎碎念。

但实际上,历史中真正的唐僧,不仅不是这个模样,反而完全相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硬汉。

他的经历,堪比西游记中的八十一难,更重要的是,他是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完成了西行取经的壮举。

下面,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历史上真正的唐僧那“彪悍”的一生。

一心向佛的少年

唐僧是一个泛称,他在历史中真正的称呼叫做唐玄奘,又称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俗家姓陈,全名陈祎,乃是古洛州缑氏(今洛阳偃师)人,其父名为陈惠,而玄奘大师则是陈惠的第四个儿子。

得益于隋文帝杨坚的倡导和支持,佛教在隋朝建立后,有了长足的发展空间,并且,杨坚的继任者隋炀帝杨广,同样也十分笃信佛教,因此佛教当时在中原可谓是极为昌盛。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们对于佛教的接受程度自然就相当高,出家为僧也在当时十分流行,不少人家都会把孩子送往寺庙里修行。

玄奘大师的家中也是如此,他的父亲陈惠原是隋朝的一名县令,对佛学经典研究极深,在父亲的熏陶之下,包括玄奘大师在内的几个孩子,从小就对佛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像玄奘大师的二哥陈素,就是在10岁左右时,就被父亲送到洛阳的净土寺进行修行。

而玄奘大师与佛家结缘,也是因为他的二哥,在玄奘大师11岁的时候,父母先后去世,不得已之下,他只能前去净土寺投奔二哥陈素。

此时的陈素,已经是净土寺的长捷大师,在长捷大师的引荐之下,聪慧异常的少年玄奘,被当时洛阳的度僧考官郑善一眼看中,准许他在净土寺出家为僧。

自此,玄奘大师踏上了他追求一生的求佛之路。

史料中记载,在进入净土寺后,少年玄奘师从慧景、慧严两位师傅,在他们两位的精心教导之下,玄奘深入研习了《涅槃经》、《严华经》等佛学经典,很快就小有所成。

时光流逝,转眼玄奘在净土寺已经呆了足足六年,这六年让他成长为一个丰神俊朗的美男子,而长期研习佛法,也让他的气质显得颇为与众不同。

原本,按照这个剧情发展,假以时日,玄奘大师会成为净土寺的一名高僧,甚至是主持也说不定,但命运似乎不准备让他就这么平凡下去,而是给他了一个丰富自我认知的机会。

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弑杀,被杀的消息传回洛阳后,引起了巨大的混乱,包括窦建德、王世充以及李渊等人纷纷寻求自立,天下顿时烽烟四起。

由于洛阳是混乱的中心之一,因此,玄奘大师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和哥哥长捷大师一起离开净土寺,前往相对安稳的川蜀地区。

几经辗转,玄奘大师一行人最终来到了四川益州的空慧寺,在这里,玄奘大师接触不少为了躲避战乱来此的僧人,而在这其中,就有不少全国各地的得道高僧。

利用这个机会,玄奘大师虚心地向高人请教,由此获得的极大地收获,自身也得到很大的进步与成长。

出国的紫薇斗数-水浒传一百零八条好汉究竟是天上何方神圣

到了武德年间,也就是唐朝开国之后,玄奘大师已经是当地有名的高僧,由于他对儒家经典和佛经都研究很深,因此在讲解经义时,往往能引经据典,且深入浅出,获得了不少人的尊崇和认可。

之后,不满于现状的玄奘大师开始踏上了游历之路,他希望通过游历四方,一是来增加自己的见识,二是能让自己对于佛经的理解更深刻一些。

带着这种目的,他前后游历了约有五年左右,在这五年时间里,玄奘大师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而对佛经的理解与造诣也更加深刻。

那么,他是如何踏上西行取经之路的呢?这还要从公元626年地说起。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公元626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在当年的长安城,爆发了玄武门之变,该起事变,导致了唐高祖李渊退位,而李世民也因此登基,是为唐太宗。

除了玄武门之变外,当年还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天竺的僧人团来到了中原。

天竺是古代对古印度地区的统称,除了这个名字之外,还曾被叫做“身毒国”,而到了唐朝建立后,才正式称其为天竺。

而天竺的更大特色之一,就是这里是佛教的发源地。

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位于如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国,有一位叫做乔达摩·悉达多的王子(即释迦牟尼),是他创建了佛教,而经过他的传道,佛教在这里极为昌盛。

因此,天竺就被视为佛教的发源地,而天竺的僧人来到中原,同样也是为了宣扬佛法。

而在这次天竺僧人在中原宣扬佛法前,玄奘大师经过游历,就发现中原流传的佛法讲义,对核心内容的理解千差万别,基本上是各有各的说法,这背后有语言翻译的原因,也有个人理解程度的因素。

而天竺僧人的到来,让玄奘大师看到了佛法经义统一的希望,更促成了他西行取经的决心。

为了寻求心中真正的答案,玄奘大师整装待发,准备前往天竺求取真经。

不过,与《西游记中》不同的是,玄奘大师计划取经的时候,没有唐皇李世民的殷殷期许,更没有李世民的不舍相送,相反,李世民根本不同意这件事。

倒不是李世民对玄奘大师有什么过节,而是当时的政策不允许,根据史料记载,李世民登基后,为了应付来自突厥的威胁,因此就实行了禁边政策,不允许私自出关。

所以,玄奘大师面临的 *** 个问题,就是如何出去。

如果是寻常人,可能因为这个困难就会放弃,但对于玄奘大师来说,这只是一个小问题,他一个包袱一匹马,靠着混成难民的方式,离开了玉门关,正式踏上了西行之路。

出关只是他旅途中遇到的小问题之一,而之后的旅程,才算是真正的地狱模式。

首先,从相关地图上来看,古代的玉门关之外,是一望无垠的荒漠,这里人烟罕至,并且时不时地还有各种野兽出没,最重要的是,昼夜温差极大。

每一项,都是在挑战人类生存的极限,把这个条件放到现在,一个全副武装的野外探险家都会感到困难重重,何况是在古代没有什么生存设备的情况下呢?

其次,西出玉门,一路上尽是林林总总的西域国家,这些国家对大唐的态度不一,甚至还有不少是充满敌意的。

一个孤身上路的大唐僧人,经过这样的国家,那可真的是成了西游记中的“唐僧肉”。

还有,也是最致命的,随身生存资源的匮乏,现实中的玄奘大师,没有齐天大圣那般神通广大的徒弟,风餐露宿,甚至忍饥挨饿,都成了家常便饭。

他只是一个 *** 凡胎的普通人,但是靠着惊人的坚韧意志,他达成了最终的目标。

在荒芜的沙漠里,玄奘大师曾经在四五天的时间内,没有喝上一滴水。

“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焦,几将殒绝。”---《大唐西域记》

路过高昌国时,高昌国国王执意要玄奘大师留下来弘扬佛法,甚至派兵包围了玄奘大师的住处,不准他离开本国国土。

无奈之下,玄奘大师只能绝食 *** ,最终对高昌国国王晓之以情,这才得以离开继续西行。

凡此种种,在他西行的路上,几乎是每日都在上演,而玄奘大师也经常处在生与死的边缘,但前路即使是再艰难困苦,也没有阻止他的坚定脚步。

终于,在长途跋涉数年后,玄奘大师几经辗转来到了佛教圣地,也就是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的那烂陀寺,在这里,他遇到了圣僧戒贤法师。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戒贤法师已年过百岁,并且,对佛法造诣极高,他年轻时,曾靠着深厚的佛学功底,以辩论击败南印一大外道,获得了国王的极高赞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戒贤法师先后担任了那烂陀寺的住持、长老等职务,而在玄奘大师来到那烂陀寺时,戒贤法师已经是该寺的首席大长老。

而戒贤法师在 *** 眼看到玄奘大师,并得知他来自遥远的东土大唐时,竟然当场泣不成声。

戒贤法师为什么会泣不成声呢?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

据说,戒贤法师在三年前,曾患上一场大病,几乎要了他的命,正当他因为痛苦而一心求死时,有一个云游到此的高僧告诉他,他之所以患病痛苦万分,是因为在他的前世,曾做出不少坏事,因此才会报在了今世。

接着,那位高僧告诉戒贤法师,让他再忍耐三年,只要等到一个来自东土大唐的高僧前来,并倾其所学教授他佛法,身体就自然会康复。

所以,戒贤法师在看到来自大唐的玄奘大师时,才会泣不成声,也因此当即收他为徒。

不管这个故事是传闻还是确有其事,但玄奘大师自此开始跟随戒贤法师研习佛法则是真的,通过戒贤法师的倾心传授,玄奘大师在这里学习了《俱舍论》、《大毗婆沙论》、《因明论》、《声明论》等佛经论典。

五年后,玄奘大师学有所成,开始继续游历,先后来到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这次游历,让他对佛法的领悟更进一层。

并且,在游历返回那烂陀寺后,玄奘大师又主持了数次佛法辩论大会,屡次均以胜利告终,这就更让他在当地声名鹊起。

就连印度戒日朝的国王,在亲自听了玄奘大师的辩论后,也被他的风采所折服,并在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卡瑙杰县)为玄奘举办无遮大会。

终于,在经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之后,玄奘大师踏上了返回故土的路程。

*** 后安然圆寂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大师回到长安,这次回来,距离他当初西出玉门,已经过去了十七年之久。

在这十七年里,他旅程五万余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来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

得知玄奘大师归来后,唐太宗李世民安排宰相房玄龄前去迎接,并将玄奘大师安置在长安城的弘福寺,到了当年二月,李世民由洛阳返回,亲自接见了玄奘大师。

这次接见,太宗皇帝与玄奘大师相聊甚久,对于玄奘大师的壮举,李世民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当时李世民还提出了一个要求。

他认为玄奘大师是个难得的人才,因此就提出让玄奘大师还俗,入朝为官。

想象一下,这种皇帝本人亲自提出的邀请,若是换做寻常人,恐怕忙不迭地就答应了,毕竟皇帝金口玉言,况且 *** 厚禄就在眼前,几乎是唾手可得。

但玄奘大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当场拒绝了太宗皇帝。

他的志向,是弘扬佛法,是为了佛法能够统一,而 *** 厚禄和荣华富贵对于他来说,完全是过眼云烟。

见邀请不成,李世民倒也开明,没有再勉强玄奘大师,只是提出,让他将多年来在西域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这便是《大唐西域记》这部著作的由来,经玄奘大师口述,其徒弟辩机编撰,一部地理史籍横空出世,让当时的大唐人,从这部著作里看到了更远的世界。

在此之后,玄奘大师便安居弘福寺,开始他长达二十余年的译经事业。

从贞观十九年开始,玄奘大师先后译出佛经七十五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包括《大般若经》、《大菩萨藏经》、《大毗婆沙论》等,另外,他还将《道德经》翻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为当时世界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与此同时,来自全国的不少僧人也纷纷来到长安,拜入玄奘大师门下,成为他的弟子,像著名的唯识宗创始人慈恩法师,以及被誉为“海东瑜伽之祖”的圆测法师等人,都是玄奘大师的门下弟子。

然而,纵然弟子众多,朝廷派来帮助玄奘大师翻译经书的助手也不少,但精通梵文和佛理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玄奘大师一人在废寝忘食的工作。

而这样枯燥的日子,玄奘大师坚持了十九年,直到公元664年的一天夜里,他翻译完最后一卷经书后,放下手中的笔,对身旁的徒弟说,他觉得自己所有的力气几乎耗尽了。

一个月后,玄奘大师在玉华寺安然圆寂,享年62岁。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 *** 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而玄奘大师,就是一个舍身求法的人,所谓一生一事,一事一生,说的就是近乎完美的玄奘大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