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紫薇斗数-易经风水属于迷信吗
秦始皇紫薇斗数,易经风水属于迷信吗?
首先易经的出现已经有了上千年的时间,其次能在这么长的时间能够传承下来实属不易。如果说易经风水属于迷信,我想应该很多人早就把它丢弃了,它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就有它一定存在的道理。它可以大到宇宙星体,找到微生物。它能够证明所有生物都是有规律的,长生,沐浴,冠带临冠,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这就是简单十二长生宫,这也是地球所有生物遵守的规律。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也是出自易经,可见,易经是国学精粹。也是宝贵的文化。阴阳五行,物极必反,这是都是出于易经。物极必反,比如,合理利用火,可以发电,可以炒菜可以惠利民生百姓。但是大了就会变火灾。比如水,合理利用可以喝用,但是大了就会变成水灾。所以说易经不是迷信,是一本很有价值的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应该要受到保护才对。
更大器晚成的人物是谁?
要说到中国历史上更大器晚成的人,不少人会想到姜子牙,古稀之年才初露锋芒,但是无论姜子牙再怎么大器晚成,他只是一个臣子,真正算得上是更大器晚成的人,当属刘邦。刘邦这辈子好像一切都是姗姗来迟,工作、成家、生子、创业、成功。
刘邦在十七岁之前,一直是模范少年,乡里乡间的名声相当好,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这是当时人们对刘邦的评价。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是当地的富户,如果不出意外,刘邦家境优越,名声又好,将会得到乡里的推荐,通过公务员考试,进而当官,可是频频出现了意外。
十七岁之后的刘邦忽然间就像变了一个人,从模范少年变成不良少年。不知从十七岁之后的哪一天起,刘邦的腰间多了一把剑,身后多了十几个小弟,整日游手好闲。经刘太公一打听,才得知刘邦在城里认了一个大哥,这个大哥叫做王陵,是一个游侠。
游侠组织类似于现在的 *** 组织,与 *** 组织同样,也是分等级的,最 *** 的游侠是像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这类的贵族人物,他们的手下都养着成千的游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足以敌国。
次一点的游侠也就是刘邦大哥王陵这一类人物,家庭富裕,有头有脸,为人仗义,与底层的游侠经常往来,也因此有不少底层的游侠认他做大哥。再次一点的就是刘邦这一类,家里有点家底,整天带着一帮小弟在乡间招摇撞骗。
刘邦的游侠生涯在他三十五岁那年终结,而在此之前的十八年里,刘邦基本上每天都带着一帮小弟到处惹事生非,肚子饿了就带着小弟到自家吃饭,至于经济来源肯定基本上都是灰色收入。
刘邦之所以不当游侠,并不是他不想当,而是他当不了了。公元前223年,秦国消灭楚国,刘邦的家乡沛县被秦国占领,秦国对于游侠是极为严厉的,秦国的统治阶层认为游侠是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事实上也是),因此要加以打击。
游侠组织中比刘邦地位高的王陵这一类人物,由于是在城里混,比较有名,自然而然被列入通缉名单。刘邦则由于地位低下,只在乡里混,不在通缉名单之内。
当了十八年游侠的刘邦突然间回到家中,无职无业,他的父亲刘太公建议他去考公务员。刘邦仔细一想,做生意他不会做,种田他不想种,也就只有这一条路了。
刘邦从几岁时起就开始读书,一直读到他转变的那一年,也就是十七岁那一年,一些基本知识他是懂的,再加上他多年当游侠,剑术方面相当了得,因此他选择考武吏。不出意外,刘邦通过考试当上泗水亭长,这一年的刘邦三十五岁。
刘邦三十七岁那年,沛县来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吕太公,是隔壁县单父县的富豪,由于在单父县得罪了人,无奈之下只能跑到沛县躲避。
吕太公与沛县县令是旧相识,沛县县令对于吕太公的到来极为重视,吕太公初到沛县,基本上有很多安定工作都是由沛县县令把持,就比如挑选府邸。
吕太公好歹也是一方富豪,具有一定的远见,知道如果要在一个新地方安定下来,那就必须要认识这个地方有头有脸的人物,也因此他摆下宴席,邀请沛县的乡亲父老,规定谁送的礼越多,谁坐的位置就越前。
身为泗水亭长的刘邦听说了一方富豪吕太公摆宴席的消息,兴致冲冲的跑到吕府。这一来才知道,原来是要送礼的,而且坐的位置也是与礼有关,送的越多,坐的越前。
长时间的游侠生涯致使刘邦身上总有一股草莽英雄的气息,刘邦一听送的礼越多,坐的越前,昂起头,径直向府内走去,大喊:“泗水亭长刘季(当时刘邦叫刘季)贺钱一万!”
府内的人一听到这句话,目光全部聚集到刘邦的身上,要知道当时刘邦一个月的工资才几百钱,而沛县县令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只有上千钱。县令与县令之间的往来,礼能有一千钱已经算是重礼,上万钱已经是王侯级别人物之间的往来,真是说大话不怕人笑话。
在宴席上刘邦 *** 无赖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明明一分钱的礼都没有送,仅凭一句空话,就真的敢坐到最上头的那个位置,他的朋友萧何看到他都觉得尴尬,替他开脱,小声对吕太公说:“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喜欢说大话,不要当真。”吕太公捏着胡须,并不回答萧何,只是笑呵呵地看着刘邦。
如果换别人,主人这么看着自己多多少少都会感到尴尬,可是刘邦他非但不感到尴尬,仿佛就好像真的送了一万钱的礼一样,坐在上座指这指那,说东说西,而在这期间吕太公一直盯着他。
酒席散去,吕太公示意刘邦留下来,白吃了一顿的刘邦丝毫不怕被打,你既然要留我,我就留下来,看你想干嘛?吕太公对刘邦所说的话出乎刘邦的意料,吕太公表示要把他的女儿吕雉许配给刘邦。打死刘邦都想不到,自己说大话白吃了一顿,主人竟然还要把女儿送给自己,这样的便宜不占白不占,刘邦直接答应。
就在当年刘邦举行婚礼成家,三年后,也就是刘邦四十岁那年,吕雉为刘邦生下了 *** 个儿子刘盈。刘邦之前虽然与一位姓曹的寡妇有染,早早的生下一子,但是这个儿子并不算是刘邦的儿子,因为他的户口是登记在曹家,并不是刘家。
四十七岁创业,五十三岁功成名就秦二世元年,有一道政令下发到沛县,这道政令就是征发百姓到咸阳去修建阿房宫,刘邦身为泗水庭长,有责任将这些百姓押送到咸阳。
在刘邦押送这些百姓到咸阳的路途中,不断的有百姓逃跑,这里跑几个,那里跑几个,当行走到泽中亭亭舍时,刘邦越想越无奈,照这样下去,还没有到咸阳,人可能就跑光了,到时候自己的脑袋都有可能不保。
刘邦咬咬牙对众人说:“我也不想为难别人,我非常明白你们的处境,你们不想到咸阳去服役,既然如此,那你们就全部都走吧,我也要去落草为寇了!”
刘邦这句话一说完,那些家里有儿有女的全部都跑光,只剩下十几个年纪不大的小伙表示愿意跟随。刘邦带着这十几个小伙跑到芒砀山,芒砀山附近有十几座山,而且遍布沼泽,最主要的是树林茂密,是一个藏身的好地方。
刘邦在芒砀山当上土匪头子,经常率领着他手底下的那十几个小伙下山“借”吃的。秦始皇时期,又是修皇陵,又是修长城,又是修直道,百姓早已疲惫不堪,到秦二世年间又要修阿房宫,百姓对秦 *** 愈发不满,有不少的年轻小伙不想服役,直接就投靠当地的土匪,刘邦的土匪集团也因此将人数扩充到上百人。
过了几个月,历史上响当当的陈胜吴广在蕲县 *** ,全国各地的百姓基本上都联合起来杀害当地的秦朝官员,响应陈胜吴广的 *** 。
沛县县令害怕自己有一天会被沛县的百姓杀害,也想举起反秦的大旗,但由于自己在民间的威望不够,而且不是本地人,镇不住场面,所以叫人去联系在芒砀山当土匪头子的刘邦。
刘邦率领着他手底下的那上百人一路笑呵呵的走到沛县城门前,却发现沛县城门是关着的,这才得知原来沛县县令反悔了,非但不打算 *** ,还打算杀掉与刘邦关系良好的萧何,萧何提前得到消息,翻城墙跑了出来。
沛县县令根本不明白他的处境到底是多么的危险,他之所以能够管理沛县的百姓,是因为他的后面是秦帝国,而现如今秦帝国已经满目疮痍,沛县的百姓开始人心思动,刘邦正是知道这一点,所以在箭上绑上文书,射入城中,警告城中的父老乡亲:“天下苦秦久矣,如果说再不反秦,诸侯的队伍一杀过来,全部都得完蛋!”
沛县的百姓原本就仇视秦国,再加上当时刘邦说的话并不假,山东六国已经纷纷复国,陈胜的部下周文正率领着几十万大军杀向咸阳,眼看着秦国就要完蛋,百姓聚集起来联合杀掉县令,迎刘邦入城。
沛县县令死了,谁来当沛县县令呢?原本最有资格当沛县县令的是萧何,萧姓是当地的大族,但也正由于是大族,萧何才不敢当,毕竟谋反是诛九族的罪过,一旦失败,族人必死无疑,所以萧何将沛县县令的位置让给刘邦。刘邦这一年四十七岁,正式创业。
在刘邦一步步登上皇位的八年里,刘邦的 *** 生涯可以分为两部分 *** 部分是跟随,第二部分是争雄。
刘邦深知如果要在这乱世中分一杯羹,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要傍上一棵大树,而这一棵大树就是楚怀王。当时的楚怀王是由项梁、项羽叔侄二人拥立,虽然手中并无权力,但是却有一个楚王的名号,能够集结楚人(刘邦是楚人)。
楚怀王对于项羽、刘邦的态度截然不同,项羽的性格太过于张狂,自以为是,而刘邦则懂得收敛自己,尊重楚怀王,也正因此楚怀王在发布“先入关中者为王”的命令后,故意派项羽去与秦军的主力纠缠,派刘邦向西直接进军关中,直捣秦国的老巢。
项羽与秦军的主力纠缠,刘邦一路上都是小战斗。最幸运的是,刘邦在前往关中的路途中,还收集了不少之前他人溃败的士兵,部队越来越壮大,攻破秦国最后一道要塞武关,进入咸阳时,刘邦的部队人数已经高达十万(之前只有几万),要知道作为当时天下的霸主,项羽的兵力也就只有四十万。
刘邦虽然有楚怀王“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但是却不敢将约定当真,毕竟当时真正的掌权者是项羽,以自己那十万的兵力对抗项羽率领的那四十万大军,根本不够看,只能认怂,被项羽强行发配到蜀地。
后来刘邦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 *** ,将堵在自己大门口的三秦之地平定,正式与项羽决裂。刘邦自己率领大军东进与项羽争雄,而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则率领大军往东北方向行军,一路平定各国,与刘邦形成包围之势,包围项羽。
项羽再怎么勇猛也是个人,也知道害怕,时局越来越不利于自己,项羽与刘邦约定平分天下,中分鸿沟。可是刘邦却出尔反尔,先是答应项羽,后又反悔,在项羽撤兵的途中挥师攻打项羽,项羽招架不及,被刘邦逼入垓下。
这时的项羽已经无力回天,他的兵力只有十万,而当时韩信的兵力就已经高达三十万,再加上刘邦的军队,兵力直接逼近五十万,况且这将近五十万的大军士气正旺,而项羽那十万的大军则是溃败之军。不出意外,项羽与刘邦在垓下展开决战,胜利的人是刘邦,项羽无奈自刎于乌江。
随着项羽的失败,刘邦终于修成正果,这一年五十三岁。
结语
自古以来就有一句话叫做时势造英雄,一个人现在一事无成,不代表以后也一事无成,只要活着,就有可能成事。如果刘邦不是生在秦朝末年,那么他这一辈子也就是一个亭长,每天带着两三个人到这里喝酒,到那里喝酒,到这里吆喝,到那里吆喝,但偏偏生在了秦朝末年,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李世民杀兄弟对吗?
虽然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在历史上也是一代有为之君,不过李世民却始终有一个污点,不管用什么办法都无法抹除:他的皇位是杀害兄弟、逼迫父亲而得来的。
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起源于周代。为了维持封建统治的稳定,对于更容易出现动乱的权利更替过程,礼法规定了较为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立嫡以长,立庶以贤。李世民不是嫡长子,因此他不具备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他通过血腥政变得来的皇位,也给后代子孙造成了十分大的影响。
“凡唐代之太子,实皆是已指定而不牢固之皇位继承者。”陈寅格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如是说。
隋唐史大家胡戟先生也说:“唐代的储位十分的不稳定,在储位上出事的占太子总数的30%。这说明了政治斗争的严酷性,有些太子一脚踏进东宫的时候,另一只脚已经踏上了断头台。” 唐朝正式当过皇太子的,一共有29位,只有16位成功 *** ,成功率仅仅只有55%。
李治是个例外,而这个例外也是李世民出于避免后世子孙有样学样而做的政治抉择。然而,恶例一开,就很难再有说服力了。
李治被李世民钦定为太子,灵前继位,文武辅佐,大局已定,大赦天下,皆大欢喜。可是,仔细盘点一下,在他之前,嫡长子李承乾,在李世民登基不久就已被立为皇太子,已抢得先发优势;嫡四子魏王李泰修书礼贤、声震朝野,是皇太子的有力竞争者之一;并非嫡出的皇三子吴王李恪文武兼资,李世民都认为“英果类我”,也是皇太子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相比之下,嫡九子晋王李治,性格宽仁,甚至有些柔弱,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代英主李世民的继承人。
然而先发的李承乾不仅无心上进,也无心治国,种种失德表现最终使得李世民对他失去了信心。随后,李世民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第二个嫡子——魏王李泰。魏王李泰的表现也很好,积极争取父亲的欢心,一度距离皇太子之位非常接近。
李世民却有一块心病:自己如果选择了李泰,那么将向后世子孙表明,“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将为后 *** 一个争夺储位的坏头。于是,看似最不可能继承皇位的李治身上,不争才是大争,不党才是大党。
这是李世民在极力往传统礼法上靠拢,希望后代子孙能够和睦相处,以礼法为先。可是事与愿违,唐朝的皇帝们的上位之路,从来都不是那么水到渠成。多数的情况都与李治的情况恰恰相反,充满着各种不服、各种阴谋、各种诡计,甚至各种血腥仇杀。皇太子中,李世民、李隆基、李亨,他们都是通发动政变抢班夺位。
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特看不惯李世民这种“自己抢皇位”的做法,在《读通鉴论》中痛批:“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至于自敕直书,而太宗不可复列于人类矣”。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李世民除了在世时,尽量合理安排诸子,还通过改写史书的办法抹除这个恶名,也开了皇帝干预史官的恶例。可是李承乾、李泰兄弟的争斗,一个被废杀,一个遭幽禁,李唐皇室充满了阴谋诡计。这让李世民心如刀扎,他甚至以剑刺心,痛哭不已,被群臣劝下。
后世的皇室子弟自相残杀,愈演愈烈。后来,皇室已经不再信任同宗兄弟,转而任用宦官。从李亨开始,唐代14位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清朝史学家赵翼说:“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 *** 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也是通过政变夺取皇位,这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所以,很快,到了明宣宗时就有汉王 *** 。后来的明朝对待宗室在政治上几乎是严防死守的原因就是因为唐朝的前车之鉴。
李世民的政变得位虽然取得了一时的治世,却埋下了几百年的动乱的因子。
如果范增没有离开项羽?
【据实回答每一个问题】
从反秦战争的末尾阶段开始,项羽身边的重要谋士范增,就一直在劝谏项羽,要及时铲除刘邦,以免将来成为项羽的心头大患。
不听范增之言的项羽,最终在垓下之战,不敌刘邦的汉军,自刎于乌江,可以说是痛失好局。
那么,如果范增没有离开项羽,刘邦打得过项羽吗?
我们应该先弄清楚,原本一直待在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离开了楚军?
在老爹看来,谋士范增离开项羽的身边,有着3个方面的原因:
*** ,项羽为人自傲,又贪恋权势,不肯放权给他的下属将军和谋士。
刘邦统一天下,在一次庆功宴上,曾经询问众臣,自己能够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等两人就说道“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正是因为项羽的这种性格特点,才导致项羽在楚汉争霸战争的期间,中了刘邦手下谋士陈平的离间计。开始猜忌自己的谋士范增,跟刘邦的汉军之间,私下有所来往,并且剥夺了范增的一些权力。
项羽的这种猜忌心理,就很让我们这些外人感到不解。按说,陈平的离间计,并不高明,应该是很容易被识破才对。可是,偏偏这个项羽,就中计了。
即便是用后脑勺想,也应该知道,范增怎么可能和刘邦有私下来往呢?范增可是,一直主张及早除掉刘邦的啊。
第二个原因,范增逐渐对项羽感到失望,到最后是心灰意冷,负气离开了项羽。
范增的离开,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项羽中了陈平的离间计,相信范增和刘邦私下有往来的谣言。进而猜忌范增,并且剥夺了范增的一些权力。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范增不可能只是因为,这次的离间计事件就离开项羽。要明白,对一个人的失望,它是有一个失望值,逐渐累加的过程。范增对于项羽的失望值,就是在曾经多次建议,却被一次次不采纳的过程中,逐渐累加的。
这次的离间计事件,就是压垮范增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范增才会在被项羽猜忌后,可以说是心灰意冷,也可以说是负气,离开了项羽的楚军阵营。
第三个原因,刘邦采取的离间计策略,非常有效。
离间计事件的背景,是楚汉争霸战争时期,在刘邦和项羽两军的对峙期间,刘邦的汉军,由于粮草和兵员的不足,想要和项羽的楚军停战,协议荥阳以西归汉军。
项羽不同意刘邦的和谈请求,刘邦就采纳陈平的离间计建议,利用项羽和范增之间的不够信任,让项羽猜忌范增,从而离间二人关系。
具体的离间计做法,在《史记·项羽本纪》里也有记载。总的来说,就是通过用不同的招待方式,区别接待项羽和范增的使者。为的是让项羽派来的使者,接收到一个信息:范增派来刘邦这边的使者,待遇要比项羽派来的使者好。
这样一来,按照项羽的性格,就会开始猜忌范增。事实上,项羽也是真的这样做了,并且剥夺了范增的一些权力。范增在知道项羽,这样做的原因后,往日对项羽的失望,再加上这件事,范增失望透顶,负气出走,离开了楚军的阵营。
总的来说,刘邦的离间计策略,非常有效。
接下来,我们再来探究:如果范增没有离开项羽,刘邦还打得过项羽吗?
我们前面分析了范增离开项羽的原因,也就知道范增是在对项羽失望透顶之后,才决定离开项羽的。
换言之,范增没有离开项羽的假设,是很难成立的。如果范增在经历了那么多次的失望之后,还依然对项羽不离不弃,这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们就别说范增了,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如果你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像头牛一样,倔强得很,多次不信任你,甚至在背后猜忌你,你会继续待在她或者他的身边吗?
所以,范增如果还是一个正常人的话,他是不可能继续待在项羽身边的。如果还不离开项羽,要么范增是个绝对的忠诚之人,要么范增就是“侬脑子瓦特啦”。
退一步,即便范增继续留在项羽的身边,刘邦就一定打不过项羽吗?
老爹认为,范增是否继续留在项羽的身边,并不会对刘邦战胜项羽,这一最终结果,产生多大的影响。
关键在于:项羽能否听从范增的建议。
如果项羽依然是我行我素,对范增的建议,置若罔闻,那么范增的存在,就是一个摆设,依旧不会对刘邦战胜项羽,这一最终结果,产生丝毫的影响。
正如刘邦在统一天下后,举行庆功宴时总结的那样:“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的这句总结,算是说出了问题的关键。
总而言之,项羽最终输给了刘邦,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单单从谋士的角度出发,刘邦和项羽更大的区别,就在于:刘邦能够听取手下谋士的意见,能够真正发挥出手下谋士的作用。项羽则是对范增的意见,置若罔闻,使得谋士范增在项羽的身边,形同虚设,不能真正发挥出谋士的作用。
为什么古代说最厉害的皇帝是紫微星转世?
紫微坐命的神秘,斗数之主的帝王
自古以来,皇帝登基继位往往是需要神话加持的,这样也有利于巩固他们的统治,便于加强他们对黎民百姓的思想控制。当然,这也是“天地感应,君权神授”的具体表现。
的确在古代紫微星动是天下巨变之先兆,也是英武帝王出世的象征。古人认为紫微星代表的就是帝星,是能威慑四夷,荡平祸患的贵星,更是可令百姓逢凶化吉、消灾祛厄的祥瑞星宿。
紫微星就是今天天文学上的北极星,也是从小学我们就认识到的夜晚迷路用来指引方向的那颗最亮的星,北极星是小熊星座的主星,北斗七星春夏秋冬四季始终围绕旋转的也是这颗紫微星——北极星。如若苍穹为一漏斗,那么紫微星便是这漏斗的顶尖,此乃注定不平凡也最闪亮的一颗星,被群星环绕,光彩夺目,与众不同。
而被群星环绕的紫微星也常常被代指一些生来不凡之人,自古以来从星象易理学上,我们就称这种人为“紫微星下凡”。紫微星为“斗数之主”,是当仁不让、唯我独尊的“帝星”,有舍我其谁、君临天下的命数。
源于封建帝王的宣传也罢,还是民间传奇的口耳相传也好,很多古代杰出的帝王往往都会被誉为“紫微坐命”、“紫微星下凡”等。当然那些乱世的大枭雄出于宣传自己举兵合法性的需要,也往往会被追随者演绎成“紫微坐命”,总之历史上有此类传说的人物往往都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诚如智囊文臣会被演绎成文曲星下凡,英勇武将会被演绎成武曲星下凡,他们的“人主”帝王也就理所当然的被演绎成了紫微星下凡,这是具有相通道理的。
其中,古代 *** 位皇帝秦始皇就有“紫微星转世”的说法,秦始皇合并六国统一天下,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修建万里长城,开创一代虎狼帝国。汉高祖刘邦也是紫微星转世,在晚清小说《六部春秋》里就有记载,周文王嫡长子伯邑考死后封神为紫微大帝,紫微大帝先后三次转世, *** 次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第二次是汉世祖光武帝刘秀,第三次是唐太宗李世民,毫无疑问这些帝王都是人中之龙,帝中典范。
汉高祖刘邦是大汉皇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国号甚至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称号,他开拓了汉文化,发扬了汉文明;在秦末农民 *** 中,他率先攻入咸阳,在楚汉战争中,他又击败项羽,一举夺得天下;斩白蛇 *** ,刑白马而誓,奠定了数百年王朝的坚实基础。 汉世祖刘秀,结束了西汉末年的 *** 与纷争,让国家重新统一,延续了大汉的国祚,拥有云台二十八将,更是恩威并施、雄才大略的帝王翘楚。 唐太宗李世民在《说唐》里就被提及是紫微星下凡,他在隋末建议父亲李渊起兵,又率军平定各方势力,作为最主要的功勋之士,建立了统一的强权王朝,经过玄武门之变夺得帝位以后,他励精图治,亲善爱民,开创了一代盛世“贞观之治”。所以在古代往往那些颇有作为的皇帝才能被誉为“紫微星下凡”,当然他们也的确开创出了不世基业,为后世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