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不科学-是科学还是迷信
算命不科学,是科学还是迷信?
想了解“血月”和“灾难”之间是否存在什么特殊的联系,首先需要知道“血月”的形成原因,我们先介绍血月的形成原因,再来阐述“血月”是否与“灾难”存在关系。
血月,是一种月食现象,所谓月食,就是当月亮、地球、太阳三者完全处于同一直线,地球在中间,整个月亮全部走进地球的影子里,月亮表面呈暗红色的现象。
例如,2014年10月8日,就出现过“月全食”的现象,这次月亮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神秘漂亮的“红月亮”。
月食又分为月全食,月偏食和半影月食,而这些,都是一种正常的天体运动产生的现象,属于自然现象。接下来将叙述这种现象与灾难的关系。
但由于天体运动的影响,当月亮,太阳与地球处在轨道上不同的位置时,他们之间的距离也会不同,对地球的引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举个例子:地球的潮汐现象就是由月球所引起,当这种潮汐现象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危害时,恰巧这是出现了“血月”的现象,那么人们就会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是出现了“血月”,所以该大灾难是由“血月”引起。
换句话说,这种潮汐现象确实与月亮有关,但你平时压根就不会去在意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有当月亮的颜色改变时,你又将两者联系起来,所以你就会主观的觉得,他们之间是存在关系的,即出现“血月”就会大灾难发生。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万事万物都存在联系,所谓联系,就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是因果关系,当你把一种自然的天文现象发生的时间和在那个时间内发生的大事联系在一起时,你就会认为他们是有因果关系的,其实这只是一种巧合,当巧合出现的次数多了,相信他们之间有因果关系的人也就多了,也就成了迷信!
是不是证明科学越昌盛迷信越式微?
问题收到,感谢邀请!
科学的尽头是宗教。我个人认为科学再怎么发达都取代不了看相和算命。
相学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是各种预测门类中的大宗之法,鼎盛时期是更受欢迎的周易绝学。
而《周易》上的很多相学、风水等理论也都是科学所不能解释的。就如2000多年前《道德经》阐述的宇宙观,科学至今也不能解释其一二。
至于街头看相算命的少了,一是因为他们大部分沒有真才实学,骗一次可以,多了就会被别人识破而无法立身。
二是国家对城市美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街头巷尾到处"风帆飘扬"已不合时宜。
三是真正懂得易学、相学的人大都已经上升为 *** 授课、网上教学等更加规范化 *** 作了。
粗浅见解,不一定正确!
奇门遁甲是不是科学呢?
这个东西怎么说呢?你信则有、则灵验,不信则没有则不灵验,我以前也是不信,但是慢慢的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便也就信了……
我们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来聊聊吧,看看我理解的以奇门遁甲术猜想的是否像那么回事。个人见解不一定对,也不是专业的,如有雷霆纯属巧合。
先说说奇门遁甲奇门遁甲术,就是由“奇”、“门”、“遁甲”三部分组成。“奇”即是乙、丙、丁;“门”就是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遁”是隐藏的意思,六甲遁甲六仪即“戊、己、庚、辛、壬、癸,“遁甲”就是九遁,九遁包括:天遁,地遁。人遁,风遁,云遁,龙遁,虎遁,神遁,鬼遁。(百度上的)看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有点猜想,我猜是不是桃花源地区一直不被发现的原因可能是早些年有位高人在外面通过奇门遁甲术隐藏了入口,普通人是找不到入口的。那个武陵渔夫非常巧合闯入了生门,成了 *** 个进入这个地区的外来人。但是因为他只是意外进入并没有真正破解这个法术,所以第二次带太守一起去找的时候就迷路了。至于最后那个南阳刘子骥未果,寻病终,该不会是误入了伤门或者死门了吧……说说刘子骥这个刘子骥确有其人,还是陶渊明的远房亲戚,两人志同道合,总一起出去郊游。陶渊明在文章也写了很多刘子骥出游的神奇经历,都记录在了陶渊明的作品集《搜神后记》中。桃花源记这个故事就是出自于《搜神后记》中的 *** 卷,在桃花源记之后还有一个故事也写了刘子骥一个探险的故事,和桃花源记有点异曲同工之妙。翻译网上找的: 南阳郡有一个人叫刘驎之,字子骥,喜欢游山玩水。他曾经有一次到衡山去采药,深入山中却忘记了返回的路。他在一个山谷中看见一条溪流,溪流南岸有二座用石头修筑的圆形粮仓,一座门关着、一座门开着。溪流水又深河面又宽,无法渡过去。他想要回去,却迷了路,好在遇到一个为做弓箭来砍伐树木的人,问明路径,才得以回到家。听有的人说,圆形粮仓中所储藏的都是神仙配制的灵丹妙药以及各种其他东西,刘驎之就想重新去寻找,但却再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了。那刘子骥这个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原文说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在这里我有个疑问,刘子骥这场病到底是在计划前往之前就已患病呢,还是计划之后突发的呢?如果是在计划出行之前就已患病,看到最后的结局基本可以认定是一场重疾,那么在如此性命攸关的时刻,刘子骥为何还要赌上性命来一场未知的旅行呢?这里不得不怀疑刘子骥对于桃花源的执着到底是有多强烈,为何会强烈到在重病缠身之时仍然计划出行的地步啊。说说太守我在看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时候,在这里面发现了几个人物主体很有意思,分别是武陵渔夫,武陵郡太守,南阳刘子骥。其实还有一个隐藏的人物,就是本文的叙述者——陶渊明先生。陶渊明365年~427年,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祖父陶侃是开国功臣,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都当过太守。关于陶渊明的父亲,其实我能找到的资料能找到的并不多,有说是叫陶逸,也有说叫陶敏,有种说法是他曾出任过姿城太守,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反对这种说法,所以目前能确定的就是陶渊明的父亲应该是曾经当过一阵子官,很有可能就是太守的职位,后来选择退隐山林。太守这个官呢,在东晋时期是五品官员,是一郡的更高行政长官。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 *** 句就提到了本文的时间点是东晋太元年间。我查到的资料是太元是东晋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376~397年,共计21年。如果按照这个时间段来看的话,陶公这时候应该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那陶公的父亲则应该是正值中壮年,正是担任官职的好年龄,我是不是可以大胆的推测一下,这个太守有没有可能就是陶公本人的父亲呢?在这里贴一段原文: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正常来说,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是不是会觉得这个武陵人找到这个世外桃源的消息告诉太守之后,会在江湖朝野大肆传播,能人异士纷纷前往,但是在这篇文章里仅仅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郡太守,另一个就是刘子骥,并没有任何笔墨描写到大家纷纷前往的痕迹。不觉得有一点奇怪吗?到底是陶公省了笔墨没有写多余的人,还是仅仅只有这两个人知道此消息了呢?如果真的只有这两个人才知道,那为什么是这俩个人呢?如果郡太守就是陶公的父亲,那就有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了。我有个大胆的猜想,大概在东晋太元年间,一个武陵渔夫巧合巧合闯入了桃花源内,返回的时候刻下标记,决定将此事反映给给太守邀功领赏。此时担任太守的陶父可能是出于好奇,也可能是出于对世外桃源的幻想,暗中派人多次前往当地搜寻都无所获。此消息并没有外传,因为一直没有找到桃花源实地,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是作为太守儿子的陶公,对于这件事情可能是很感兴趣的,也许是当成故事也许是认真对待,天 *** 好田园自然,想隐蔽于世的陶公,在内心中对于桃花源可能是有一种执着的向往。所以本文中另一位探险者刘子骥,作为陶公的亲戚和至交好友,两个人都是田园爱好者,陶公很有可能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过。也许是刘子骥自己,也可能是两人结伴而行,多次寻找未果,刘子骥抱憾而终。陶公将其此事写在《搜神后传》 *** 卷当中,既是怀念,也是记录,真亦假时假亦真,让刘子骥和桃花源在文字世界里共存。说说文中的老百姓贴一段原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从文中当地人自述来看,最早来此的是先秦时期躲避战乱的百姓,与世隔绝,并不知道汉朝和魏晋南北朝。乍一看,好像就是一个世外桃源不谙世事的普通故事,但是我觉的有几个比较有趣的地方值得一提。所有学过这篇课文的人,应该都听过老师讲过这篇文章是陶渊明在通过虚构出桃花源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自由平等田园生活的向往。所以桃花源、世外桃源一词,就成了很多人对于描绘幻想仙境的代名词。同理,在国外文学中,也有一个这样的代名词,那就是乌托邦。
乌托邦这个地区的确是虚构的,但是由于桃花源和乌托邦的相似性,所以很多人很自然的联系想到桃花源的真实性。我肯定没有十足的理由说桃花源记是真的,但是如果仔细分析桃花源记,我认为作者对于桃花源百姓的生活描述还是很真实的,并不是完全架空虚构,也没有完全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打算从几个方面来探索一下桃花源百姓的生活状态:1.着装: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渊明从文中来看,桃花源的老百姓并没有统一服装,而是和外面世界普通的老百姓没什么区别。这点来看,服装方面是很自由的2. 劳作: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年轻男女在田间劳作种地,老人们小孩们在愉快的玩耍,我认为这体现出当地的物资还是很富足的,至少并没有出现需要老年工和童工的现象。3.财产: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每家每户都把渔夫邀请到自己家里,请他喝酒吃鸡。这里说明桃花源肯定不是乌托邦式的公有制财产,更没有公共餐厅。每家每户都是和外面一样拥有私有财产。4.选官:我觉得很神奇的是,这么大的一个村落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好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领导者。至少在文章中,没有提到村长之类的角色来对渔夫进行调查。唯一一个让人怀疑可能是话事人的,我认为就是在渔夫临走前对他说话的那个人。原文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总不能是大家异口同声一起说的吧,总要有一个稍微地位高一些的话事人站出来说这句话。这句话看似是谦词,我觉得更像是警告。这个人不但很了解人性,更了解如果外界知道桃花源存在可能带来的祸患。说说为什么是不是其他的花偏偏是桃花(还是要提前说一下,对于道家法术和植物学的东西我都是一知半解,专业知识都来自于 *** !如果有大佬看到就是献丑了!各位看客图一乐,切勿当真)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桃花源这个地区为什么叫作桃花源?可能会有几种回答:*** 个,因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叫《桃花源记》啊!所以这个地区就叫桃花源,后世也就将此词称为仙境的代名词第二个,因为种满了桃花啊!文中描写了,“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作为最标志性的植物,把它作为这地区的名字也未尝不可我觉的这些回答都没问题,毕竟原文中陶公用极其优雅浪漫的笔墨勾勒出一副桃花漫天飞舞的美景,的确是让人记忆深刻。但是,随之而来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非得是桃花呢?而不是菊花,柳树之类的?世人都知,陶渊明先生更爱菊花。从网上找到的资料来看,陶渊明先生的现存诗歌大概有125首,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在这些诗歌中,描写菊花诗我目前找到的有六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陶公对菊花植物的热爱,为什么不写成菊花林呢?其实我个人觉得是有一个很简单又显而易见的答案,就是菊花这种植物太矮了哈哈!我查了一下,有个网友说菊花这种植物如果春天发出的枝不进行扦插,任由它生长,更高也就能长到1米2左右。桃花树我也查了一下,桃树为落叶小乔木,平均高度为4——8m。我也查到秦汉时期男子的平均身高在178–—182厘米。那我们就假设这个渔夫汉子是个一米八的汉子,他坐着的时候高度应该是在一米左右,再加上船体本身的高度最起码也得半米左右,那总体高度大概就是一米五以上了吧。这种高度下视角看一片不足一米的菊花丛,岂不是一马平川的效果?那最开始渔人在树立里迷路的情节就不可能成立了,更不会产生后面太守多次寻找未果,刘子骥寻病终的结局了。然后再来说说柳树。陶渊明先生写柳树的,最有名的应该就是自传文《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公自称为五柳先生,想必也是看中了柳树所代表的清淡,典雅,朴素的形象。但是在我们老祖宗传统思想里,柳树还有一个属性,就是——招鬼。柳树属阴,是中国古代民间几大鬼树之一。在古代民间有一句俗语说,“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中不栽鬼拍手”,桑即桑树、柳即柳树,而鬼拍手指的是杨树,除此之外还有槐树、楝树,被民间认为是五种招鬼的树。我在网上还找到一段资料说,杨树遇风,叶子哗哗啦啦地响,象是“鬼”拍手。而桑与丧字谐音;“柳”则指父母死后,送殡多用柳枝作“哀杖”、“招魂幡”; “鬼拍手”是指杨树,多植于基地,其叶迎风作响,似人拍手句号。所以,稍微迷信一点的古代人呢,从风水上来讲,是不大可能会把柳树种植在屋后的,更不要提桃花源这种风水宝地,属阴的柳树在此成林岂不是太不吉利了。回归重点,我想来讨论一下为什么是桃花。昨天我去看了有鹅提到的《毛骗》有一集提到的暗黑版桃花源记,可能有鹅没看过,我给大家简单说一下剧情。里面提到这个太守找到了桃花源后,杀了当地所有的百姓,当地百姓的血染红了桃花林,所有的桃花一夜之间变成了黑色,变成了一片黑色桃花林。在后面解放战争时期,又有一批百姓逃难到此,雇佣兵为了寻找黄金, *** 了这些百姓,黑色桃花全都凋亡。留下了一个传说,黑色桃花会再次绽放,亡灵会回来报仇。还有一个比较出名的就是桃花源是阴间这个说法。这个说法认为桃花源里面的人都是死去的鬼魂,渔夫可能是误入阴间,或者是正在经历脑死亡的过程。这两种说法我认为都是很有见解的想法。文字是死的,但是合理的推论可以是无穷的。我要提到这两种看法,就是想大胆揣测一下这些推论最开始是怎样产生的。其实在这两种说法中,我认为是有一个相同的思考媒介点的,就是桃花。而在我自己的脑洞想法中,我也是通过桃花这个媒介进行联想的,所以我认为桃花在本文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值得讨论的。提到桃花,很可能会联想到道术,辟邪,鬼魅魍魉之类的词。而且在民俗中,我找到的资料说,桃花的主要作用就是辟邪。为什麼桃木可以避邪呢?根据古书上的记载,掌管著万鬼的「神荼」、「郁垒」两兄弟所居住的地方,有一棵巨大无比的桃树,是万恶出入的「鬼门」。兄弟俩平日坐镇在鬼门两侧,若发现有为非作歹的恶鬼,就用桃木棒子将其打死,再用芦苇绳子绑住,丢到山谷里去餵老虎,而桃木,就是他们对付妖魔鬼怪的利器。阴太多会息生出魑魅魍魉,有桃树在 ,鬼魅就会收敛。除此之外,桃花也是道教的教花,在道教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道教认为,桃花是正气至极,可以消除邪气,比如道术用来驱鬼的桃木剑。传说中说中国古代最初的两个著名打鬼神仙门神的居所就是在一片桃花林中,所以鬼一看见桃花就害怕,中国古代对联的最初雏形就是画着那两个打鬼神仙的桃木板——桃符,后来演化为纸对联后依然仍然被称作桃符。总体来说,桃花和道家文化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提到桃花,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个地方——桃花岛。《射雕英雄传》里黄老邪所居住的桃花岛上栽种的桃花林,正是用来布阵困住所有擅自闯入者的。里面有一段剧情,欧阳克去桃花岛求亲,黄老邪将桃花岛总图借给他,杨康在牛家村杀了欧阳克,这个桃花岛总图就落入了杨康手中。这个桃花岛外遍布机关秘境,没有这张地图,一不小心就会困死在里面。那黄老邪是怎么布下如此精彩的布局的呢?我认为可能应用的就是奇门八卦阵法。这也就是我最开始想法的来源,虽然桃花岛和桃花源都是文字世界中的创作,但是两者之间这么看来是不是也有一定相似性呢?都是利用道家的桃花树设下奇门八卦阵,依山傍水,建立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仙境,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巧合。那么为什么这种阵法一定要用桃花来布局呢?在目前我能找到的资料来看,是没有找到两者之间明确的关系的。我能确定的只有,桃花是道教文化的代表,而奇门八卦阵也是道家法术之一,而桃花在此阵法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我目前为止是没有找到具体依据的。希望各位感兴趣的鹅能一起讨论,开开脑洞哈哈再从陶渊明先生本人来说,我看网上有在争论他到底是儒家弟子还是道家弟子,还有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陶渊明与道教文化》。我个人认为陶公无论是作品还是言行举止,还是偏道家弟子多一些。我觉得虽然陶公所处的时代可能正是儒教盛行的时期,但是道教文化带给陶公的可能是更深刻的影响,道教文化中的隐居,追求自然,随性,返璞归真,无为而治在陶公诗句中是很有体现的。所以如果仅从陶公内心深处的这种意向来讲,把道教的代表桃花当作是梦想中仙境的主体,当作是代名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也完全符合陶公一贯的风格。这里想插播一个小脑洞,娱乐一下。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更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方术,这两字是不是有点眼熟。前面脑洞里我提到过,这个徐福是鬼谷子的关门弟子,正经的方术大师。一个方术大师利用桃花布置奇门八卦阵,道教又是对方术有所传承,桃花又是道教的教花,那这里面会不会真的有点什么关系呢?也许这片桃林真的就是徐福大师的杰作呢……说说桃花源记、桃花源诗和搜神后记。相比于大名鼎鼎的桃花源记来说,可能大部分人对于《桃花源诗》都有些陌生。《桃花源诗》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附于《桃花源记》之后的一首五言诗。桃花源记其实就是桃花源诗前面的一篇序言,这篇记与诗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互为补充。此诗作于陶渊明晚年,约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在诗歌中,更为详尽细致的介绍了桃花源内的情况,更能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说白了,桃花源记其实只是诗歌的一个引子罢了,以序言的形式为后面的五言诗做一个铺垫,两者是合二为一才是一篇完整的作品。那为什么有些人也提到桃花源记出自于《搜神后记》这本书呢?《搜神后记》是《搜神记》的续篇,该书共十卷,一百一十七条,记录了很多魏晋时期灵异神奇,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桃花源记》和刘子骥采药的故事就收录在《搜神后记》卷一之中。这本书坊间广为认定的作者是陶渊明先生,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是一直争论不休。因为这本书所记录的元嘉十四年(437年)、十六年(439年)事是陶公卒后才发生的,陶公是卒于427年,所以很多人怀疑这本书可能是托人带笔或者经后人增补。明代沈士龙认为因为《搜神后记》中有许多事是发生在陶公卒以后的,而且说陶渊明的文章多以干支纪年,不会出现宋的年号,所以认为这本书不太可能是陶公的作品。鲁迅先生认为陶渊明不信鬼神,所以不会写出这样一本书。两位大师对于此事的看法,对后世影响还是很大的,所以直到现在对于此书的作者认定还是存在一定争议的。那《搜神后记》中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中的续篇是否有区别呢?的确是有两处值得讨论的不同点。 *** 处就是提到了渔人是谁。《搜神后记》这样写道:“渔人姓黄,名道真。”第二处就是提到了太守是谁。《搜神后记》中写道:“太守刘歆即遣人随之往,寻向所志,不复得焉。”对于两种文本的对比,一直以为也是充满了争论的。1936年,大师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提出,陶渊明的经典名文《桃花源记》有《搜神后记》本和《陶渊明集》本两种差异很大的文本,认为前者是“陶公草创未定之本”,后者是“增修写定之本”,“二者俱出陶公之手”。我在查资料的时候,也看到一篇持反对意见的文章,原作者是王雷先生。作者先生在文中依据我国当代的古小说研究成果,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充分肯定陈寅恪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及其对陶渊明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他也在文中还纠正了陈寅恪关于《搜神后记》本桃花源故事“渔人姓黄,名道真”的七字夹注出自陶渊明本人之手的错误观点,指出此处夹注可能出自南宋道士之手,其来源乃是刘宋元嘉时代黄闵所著地志《武陵记》。我查到《武陵记》出自于《太平御览》地部·卷十四《武源记》曰:武陵山,中有秦避世人居之,寻水号曰桃花源,故陶潜有《桃花源记》。 又云:山上有神母祠。因为至今为止对于《搜神后记》的作者是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的,所以我认为在研究《桃花源记》的时候还是不能以此为基础依据的。而且我个人也是倾向于可能是后人收集增补成籍的,应该是有点类似于《红楼梦》曹公原著和高鹗续编的意思。因为我没有能力去查具体的史料进行分析,对于这两个人我就不进行展开叙述了。不过想提一句的是黄道真这个名字,一个普通渔夫居然有这样一个仙风道骨的名字也是很值得回味了,光看这个名字,很有一位道士的感觉。这也就是产生了后续一些推论,大师陈寅恪先生怀疑,《搜神后记》中渔人黄道真的姓名的涵义,与刘裕所派遣的逆溯洛水而上的虞道元颇相对应。假设这句话的确是陶公原著中所有,我觉得那这个名字明显是带有一种道家风格的,那么陶公是单纯想起一个道家风格的名字吗?开个脑洞,陶公有没有可能是在暗示这是一个借渔夫身份出游的道士呢?在这里,我想仍然按照自己的脑洞来理解一下这个故事,给大家娱乐一下。联系之前的脑洞,方术大师徐福用奇门遁甲术保护了桃花源地区几百年,一直未有人破解,然而就在几百年后的东晋,却被一个渔夫毫发无损的顺利闯入。之前我也提到过一个疑问,如此神秘的桃花源为什么会被一个普通的渔夫发现呢?按照黄道真就是道士这个脑洞,我认为可以有几点可以开脑洞讨论一下: *** ,一个道士为什么要伪装成渔夫。我前面也说了,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普通人中唯一一个能随时出海,与江河湖海打交道的职业正是渔夫。伪装成一个普通的渔夫,四处游荡出海探险,还真的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可谓是大隐隐于市。第二,前面我提到过,这个渔夫能找到隐蔽的桃源仙境看似偶然实则可能是必然。一个普通的渔夫,乱闯乱撞,走进了再也没人找到过的仙境,这真的就是巧合吗?如果说黄道真是个道士,这个“巧合”可能就有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从资料上来看呢,桃花源被称为世外仙境的代名词正是从陶公这篇文章开始的。在此之前,也有类似的这种故事,但是并不是桃花源。从文中已知情况来看不光太守、刘子骥没有找到,后世的人更没有找到,我们可以大胆假设一下,在黄道真之前可能也从未有人找到过这个地方,那说白了就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一件事。所以我脑洞一下,这个黄道真可能是在经历了多次探索后,利用奇门遁甲术加以破阵,成为了 *** 个成功闯入桃花源的外人。那么随之而来就有第三个问题,黄道真、刘子骥,以及后世的这些人到底在费尽周折的来桃花源寻找什么呢?是单纯的在寻找世外仙境呢,还是在找某种东西呢?我们不得而知……算命的是靠什么推算人的命运的?
算命的是靠生辰八字来推算人的命运的,说没有科学依据也不对,说有也不对,这世界上还有很多科学尚且无法解释的事情。
木火土金水阴阳五行是科学还是迷信或者是真理?
原创回答:
阴阳五行朴素理,
辩证观念看问题。
名存金木水火土,
认知现象各有趣。
唯心主义唯物论,
文化古人辩阴阳。
天地两极造人间,
存在现实演义篇。
既有趣味又有情,
真理辩识普遍性。
事物都有二元论,
迷信科学启智慧。
万物都有初心源,
发展变革去创造。
去伪存真史向前,
民族复兴载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