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卦算命-暗物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admin2022-12-20 19:27:2320

时空卦算命,暗物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关于暗物质,自从上次我们国家悟空探测器的发现,暗物质开始被我们所熟知。不过,实际上暗物质的概念在上世纪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那具体是咋回事呢?

多余的引力?

上世纪30年,就有科学家发现,星系周围的恒星跑得比理论计算的快,就拿我们太阳系来说,如果按照理论计算,应该是160km/s,但是实际观测的结果却是220km/s。(这里所谓的理论,就是以牛顿的万有引力为基础的理论。

不仅仅是太阳,其实类似的情况是十分普遍的。很多星系的恒星都跑得要比理论值快得多得多,当时也引起了很多科学家的疑问。

恒星跑得快也就算了,但问题是,“跑得快”这件事并不简单。如果我们试想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你拿着一个有线的耳机,然后开始甩起来,让耳机绕着手指做圆周运动。如果你甩的越快,实际 *** 所需要要拽住耳机的力气就越大。类似的事情其实也发生在奥运会赛车上,有一个项目叫做链球,如果运动员把链球甩起来的速度越快,那所需要拉住这个链球的力就越大。因此,这种“异常的高速”预示着多余的引力存在。

暗物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物理学家不得不假设“暗物质”的存在。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假设呢?

其实我们只要思考一下,我们是如何观测物理现象的就可以。在宇宙中,目前我们已知的存在四种作用力,分别是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电磁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其实都是在原子核的层面上。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除了引力之外,剩余的都是电磁相互作用,我们熟悉的弹力,摩擦力等都属于电磁相互作用。甚至是我们观测宇宙中的物理学现象都是如此。具体来说是这样的,在宇宙中某个天体发出电磁波(光子),经过漫长的传播到达地球,然后被地球附近以及地球上的探测器所捕捉到,这时候我们也就得知了某个地球存在这某个天体。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东西或者观测到东西,是需要现象或者物体自身要发光。

而暗物质很奇葩,它其实不参与到电磁相互作用当中,因此,我们并不能观测到暗物质的存在。不仅如此,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暗物质在宇宙中的占比比已知物质还要多,是已知物质的5倍左右。

但由于它自身属性的缘故,使得暗物质粒子时时刻刻在穿过我们的身体,但我们不得而知。这一点有点类似于“上帝粒子”中微子的感觉。

因此,想要不被人类所观测到的办法就得不参与电磁相互租用。而这也是暗物质更大的特点。除了这个特点之外,暗物质还有啥特点呢?

暗物质有

基于上文的讲解,我们大致对暗物质有一定的了解。我们要知道,如果暗物质并不存在,那这时候的银河系应该是会散架的。这是因为需要一下子减少5/6的引力。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早期的星系形成其实暗物质应该占到了大头,否则星系应该是无法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暗物质其实是星系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也就是说,暗物质实际上是星系的粘合剂。

时空卦算命-暗物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从一到十的中国汉字?

汉字十数字形成的本源,被我们盘问了上千年,争议一直没断,既然大家都承认甲骨文前四个数字“一二三

”在甲骨文时是“积画而成”的,这一原始数字初始阶段的共识,为什么没有在余下的六个数字上得到体现哪?这是因为“积画而成”的数字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向简易省变的方式转化,这些障碍使得我们后人很难理解和认识甲骨文数字数理形成的真谛,但甲骨文十个数字本身与相关文字字形的音形义中肯定保留着让我们可以追溯其真源的线索与脉络。

数并非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然而万物又都有其数。现在人们所说的数是抽象数的概念,可以脱离事物本身,将数作为抽象概念加以统计计算,而不必依附于具体的事物。但是在人类认识形成数概念的初始,数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的概念,就如现在儿童刚开始学习数时是一样的,必须将其依附于某一事物,如两个苹果,三个梨,合在一起五个水果来加以认识。对于一的认识,也不是只停留在单独数量,而是指某一整体事物。比如天,甲骨文天字形,从一从大。一代表整个天的观念。

所以人类的数观念与数字的形成,可以肯定会体现或固化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的遗迹文物与后世发展出的文字之上。

首先我们来看所谓“积画而成”的前四个数字是以相互平行排列的横直线段为数。即以一横作为数量的最小整数单位。

那么同理,

竖直线段“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左斜直线段“/.//.///.////”

右斜直线段“\.\\.\\\.\\\\”

在人类认识与表现数的初始阶段,都应该是可以用来表示“一二三四”的数量形式。这在先古人留下的器物纹饰中是可以看到相同直线段的同理关系的表现形式。如图:

并且,这些看似简单的直线段,最初都是源于先古人对日月星辰光芒的拟构(原始神话思维)。可以说这些直线段的表现形式,从它们诞生之日起,就是观念形态,即抽象化的文字,即光线为一(直线)的观念。由此逐渐积累产生的原始观念的继承与发展,并在以直线为主要固化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甲骨文会意文字 *** 。

由此,我们还可以上述归结到●形的表现方式,即皆以相同形的递进关系,作为数量一的累计形式。

这种“以某种线段累积方式的”初级数理固化形式至少在陶文阶段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认识和解读数字数理时,就不能够不考虑数字形发展变化的时间性,即历史进程。不同历史时期的数字形,不能够不加以辨别与考察就直接用甲骨文时期的数字形去套用识别。

唐代哲人刘禹锡在其《天论》中说:“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即事物之间的结合与配合及其相互作用的时候,其中一定存在规律性的东西,汉字亦然。

当人类以固化形式表现火焰(光线聚合)观念时,形成了两斜直线组成的尖角(线状)形态,即四种区别最显著的线段形式, “∨”“∧”“>”“<”形。与之观念意义一致是三角形(线)状或(面)状形态,如:△,▲等形式。这有甲骨文为证。

甲骨文“火” 字形写作:

由两条斜直线组成的相连不交叉的“∨”“∧”“>”“<”形表示的就应该是数量二。在陶文和甲骨文数字中可以找到些线索和证据:甲骨文六写作

八写作“><”,皆是由“∧”“>”“<”这三个不同位置方向的两斜直线形所组成的,而甲骨文六所具有的明显笔划区分的刻划直线段恰恰是数量六,那问题来啦,如果“八”的数量在原始之时是数四,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哪? 合乎逻辑的解释只能是八是数量八的简省变化形式。其原始可以是“

”或 “>><<”或“WW”或“仌仌”或“<<<<”等不同表现形式。即数二的累积或递进形式。

那么按照共同的简省原则,三个数二组成的数六与四个数二组成的数八,它们共同可省略的数二是两个,也就是数四,即“><”部分。

这一共同简省形式在甲骨文中可以得到确证:甲骨文六(减省)写作“∧”(二),甲骨文八(减省)写作“><”(四)。甲骨文之所以能够保留六的原来的不省之形,是为了不与“∧”形的文字义“入”相混淆,甲骨文卜辞要经常性的记录“某入几(数字)”。而与“八”形相关的文字“分”“公”等组合字形,就不存在类似情况。

另外,半坡陶文阶段被学界认为是具有文字性质的所谓刻划符号表达阶段,其中有单体的“∨”形和∧形组成的十划陶文。

马家窑陶文有单体∧形与其他直线线段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形式,被学界认为是数字的数列形式或是数字的卦画形式。(学界目前是以甲骨文六的简写形式释读为是数字六。这是有待商榷的问题。)

以及其他陶文皆有类似形。

并且有“二”与“∧”互换同意的证据存在。

如此,可以肯定“∨”“∧”“>”“<”这四形是可以用来表示数量的数字。只是学界没能从“历史进程”的角度与“逻辑思维”的方式去分析解读罢了。 “∨”“∧”“>”“<”这四形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积画而成”数字,从∧形所具有的一体(相连)属性上来说,其累积变化是与前面“即皆以相同形的递进关系,作为数量一的累计形式。”是相同一致的观念。在前面的基础上,甲骨文用“∧”(二)形和“><”(四)形来简省表示数量六和数量八这两个以数量二为递进关系的数字,是顺理成章和符合逻辑的举措。 须要说明的是这些简易省变方式的转化可不是如上面分析的那么简单容易就完成的事情,是经过很长时间的使用积累与思维提炼才能够达成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依类象形”的文字义。

∧形,甲骨文入字形,《说文》释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

<形,甲骨文>字形,《说文》释<:小水流也。《周礼》匠人为沟渠,耜广五寸,二耜爲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谓之<。按:二耜为一尺,为藕,为<。

><形,甲骨文八字形,《说文》释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形,甲骨文六字形,《说文》释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

>><<形,《说文》释“>><<”:分也,从重八,象分别相背之形。

我们还可以从《说文》古文“数”, 甲骨文宿,甲骨文“寻”等字形的不同结构变化中取证,同时认识一下目前学界未识字形中的甲骨文“数”字形,了解一下甲骨文数字十的形成脉络:

甲骨文“十”字形写作丨,《说文》释十: “十数之具也。”。

学界认为甲骨文“寻”字形写作:

《说文》释尋: “绎理也,从工从口从又从寸,工口,乱也,又寸,分理之,彡声,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按:甲骨文

字形,即小篆

字形。甲骨文尋字形从寻,从

亦声。 《说文》古文

时空卦算命-暗物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一曰读若誓。

按: 从上举甲骨文寻字形所从

部分的不同变化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由“∧”形所组成的递进累积形式,如按前面所论“∧”是数量二的数字,那么这些甲骨文

的不同变化形式,最终简省为甲骨文数字十的形式,相互之间的替代关系是合乎一定数理逻辑的。后世与

相关的对应文字的音形义也可以印证这一点。甲骨文“宿”字形写作:

《说文》释㝛:止也。从宀,

聲。

甲骨文写作:

,从人(或从卩或从女)从

会意,读若数,并与“数”所从娄的古文字形

相同,只是位置有所变化罢了。所谓宿者,即人休息之时数也,因其时数不定,故以十数为其具也。

甲骨文有

字形,所对应的就是后世楷书字体“数”。 古文字形写作

《说文》释数: “计也,从攴,娄声。”。对于甲骨文“数” 字形的确定,还可以参考金文“斅”字形:

;甲骨文“学”字形写作:

;《说文》释斅: “觉悟也,从教从宀,宀尚矒也。学篆文斅省。”。按:金文实际是在甲骨文基础上的增繁(解释)。 《说文》释教: “上所施,下所效也,

古文。”。 甲骨文教写作

,从攴从爻。即无“子”的“教”字。与甲骨文

,从攴从

。即无“女”符的“数”字,是相同的“简省”例。(其实这两个字形的甲骨文初文就是如此,非简省。皆为后世增繁。)

《说文》释爻:“交也,象《易》六爻, *** 交也。”。 按:《易》者,八卦也,每卦六爻,爻者,其所计之数也。最早的爻画形式已经被考古出土的文物实证是数字组成的。

爻在甲骨文“寻”字形

中也有所体现。实际上爻就是由两个五构成的,现在我们都知道×形在数字中是用来表示数量五的字。但是我们可能并不了解或理解×形最初的意义所在,在先古人的原始观念中“爻”即光“耀”,×形是来源于先古人对日月星辰之光的拟构。与之相似的形式在仰韶文化陶器及一些早期岩画中多有出现。

从明显区分的程度上来看待,由两直线段交叉而成的形式,只有两个,即×与+。从刻写识别的角度上来说,这两个形只不过是两直线段交叉的不同变化的两种区别最显著的形。

从上面仰韶陶器纹饰中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看出来,它们是表达相同意义的同类形式,描绘的是闪烁着的漫天星星或是太阳神所产生出来的光芒。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纹饰当中这些×与+组成所传达出的“很多”“数不过来” 意象观念。这是理解×与+的关键所在。

上面这个仰韶彩图纹饰中的×周边布满●符,更能够证明×符具有的“很多”观念。也就是说最初×与+的形义在先古人的原始(数理)观念中,一开始只具有“很多”的象征意义,后来才在已有的“积画而成”的“一二三 ”的基础上,用来表示五与七,以及九的一部分。

甲骨文五写作:×或

,从x在二之间会意,与之同音的甲骨文巫写作:

。与传统看法不同的是,勇者认为甲骨文巫从+在四(上下左右皆一也)之间会意,+亦声。+与×同意。

甲骨文龟写作:

,从其 *** +与×亦同意,皆其文也。

在黄龙县境内一处新石器遗址意外发现的刻画神秘符号的陶器残片。

从残损陶片纹饰分布在瓶口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圆形一圈,尚存小半圈,现用模拟图示,将缺损线条按直线延伸补足缺失,并用不同色标出。

由所存部分可知其相对平行的线条为5条一组,相邻部分存在交叉,推测整个图形应该是以变换八个方向,所画垂直线段,每个方向5条平行线,相邻部分交叉,共计40条线形成一圆周分布。在交叉部分就会产生与V,X,类似形,纹饰是古人有意刻画的阳光线纹,能够明确是一画为数量一的形式,据此交叉现象,透露出一些先古人的初始数字来源的脉络,最显著的线索就是×形式的出现,即在其五垂直线一组的数量形式,以及无论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记数,其末位皆有(与另一组垂直线重叠造成的)交叉的×形式出现。

如此我们多少能够理解具有类同义“很多”的×与+代数的先后关系。即先以表多数义的×表示五,后以表多数义的+表示七。

至于剩下的最后一个比较特殊的数字九,甲骨文九写作:

按:传统上认为九是独体字,不可分离解释。勇者持有不同意见,认为甲骨文数字九,是从/(\), 从以会意。《说文》释以:用也。以上面与/交叉,形成五,单数始于一,生于三,交于五,成于七,穷于九也。故《说文解字》释九:易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

至此,我们看到三个阶段形式结合形成的甲骨文数字,同时也了解了一些甲骨文其他字形的本义来源。

由于传统上或多或少的存在固有的一些错误认识,使得我们在理解现有甲骨文数字或文字字形时,还存在着很多障碍,不是简单几句话可以扫清的,感兴趣的朋友们会在勇者有关文字起源与其他甲骨文字形解读的介绍中更深入细致的去理解这些认识。

文语浅陋,简略不详,还望观者多多包涵。

什么是文化修养?

你读完下面这些孔子圣人及其弟子在《论语》中讲过的有关“文”的话,你就知道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修养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教育子弟,在家里孝敬父母,出门在外敬重尊长,友爱朋友,做人谨慎而有诚信,广泛的爱人,爱国家、爱天下,再亲近有学问道德的人,广交朋友,修正言行。做到以后,还有剩余精力,再学习典籍文章,提高修养。”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说:“中国文化是历史传统来的,所以夏朝的文化,我可以研究讨论,如果拿杞国的文化,来看夏代的文化,并不准确,更不完整,殷商以后的宋国,所保留的文献资料也是不够,这两个诸侯之国所保留的祖宗文化都没有了。原因是文献不足,后代无法考证了。假如他们自己不毁灭自己,保存了祖宗的文化资料,我就有办法整理了。”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朝所建立的文化是集上古之大成,是非常茂盛、伟大与光辉的人文文化。我的文化思想,是承先启后,发扬周代的文化精神。”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在此说:“老师的学问文章,我们都常听到;可是老师有关于人性的本源,与形而上生命的来源的本体论,以及宇宙最初是怎样开始的?究竟谁造的?是唯物的或唯心的?这个天道——哲学的问题,因我们的程度还不够,老师也就没有跟我们提。”

古人的所谓文章,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举动、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叫作文章;事理成了一个章法,蕴含艺术的气氛,就叫文章。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死后谥作‘文’?一个人一生作人做事,要怎么样才够得上称作‘文’?”孔子说:“越聪明越好学,再加上不耻下问的谦德,才符合‘文’这个字的内涵。”

什么是谥法?简单一句话,就是一个人死后的定论。这是一件很慎重的事,只有中国历史文化才有的,连皇帝都逃不过谥法的褒贬。孔文子,姓孔名圉,是卫国的大夫。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完全顺着原始人的本质那样发展,文化浅薄,质朴胜过人文文化的修养,则流于落后、野蛮,相反文化修养进步,却没有保持人的本质,文化知识掩饰了人的本质,敦厚的朴素气质没了,则太斯文、太酸了,可能成为书呆子。文与质,这两样要均衡的发展,后天文化的熏陶与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朴素气质互相均衡了,那才是君子之人。”

“质”是朴素的文质;“文”是人类自己加上去的许多经验、见解,累积起来的这些人文文化。但主要的还是人的本质。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兼备,才叫做文质彬彬。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君子要博学于文法、文理和一切知识、一切学术文化,样样要懂,才能成为渊博的通才。但是渊博的人,常是样样都懂,门门不通。所以先求渊博,后求专精。要渊博而专精,并且还要约束自己,作人处事处处合于《礼记》所包涵的文化精神。如果做到这样,大体上人生的道路,就不会离经叛道,可以走得出来,不会离谱太远了。”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教育的宗旨是这四个重点:文,包括了文学及一切知识学问的完成;行,行为品德及一生事业的成果,不要光说不练,要行动,要实践,要证果,要有收获;忠,对国家、社会、父母、朋友,任何一人、一事,答应了的话,就贯彻到底,永远不渝的诚心,对一事一物无不尽心;信,有信义、言而有信,自信信人。文行,讲的是外在的事功,本领的成就,忠信,讲的是内心的修养,人格的造就。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孔子说:“如果谈文学,也许我和一般知识分子差不多。至于讲我自己身体力行做到了君子这个标准没有,那么我自己反省,实在还没有很大的心得。”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孔子说:“伟大啊!尧为君当皇帝,太崇高伟大了!天的伟大在于天生万物于人,而自己既不表功,也不要求回报,更没有要求大家感谢,自然的生生不息。尧的政治胸襟、政治气度,效法于天,只有付出,没有收回,他的道德成就有如天一样崇高伟大!像海水一样波澜壮阔,浩瀚无边。他的伟大人们是无法以言辞形容的。他最伟大的成就,最伟大的光辉,是替中华民族开启了文化的传统。”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匡是一个地名,在宋国。当时有一个坏人叫阳虎,据说阳虎貌如孔子,他的相貌长得和孔子一样,宋人都要杀掉他。孔子带了一大堆学生,经过那里,大家以为他就是阳虎,把他包围起来,要杀他。当然孔子的学生们感到很严重、很可怕、很危险,也可以说吓死了。孔子说:“没有事,你们放心好了。他说自文王死后,五百年来,中国文化衰落到现在,难道中国文化的命运真要断了?不要流传吗?如果上天有意一定要把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基断绝,那么就应该是我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文化,可是事实上我要担负起这个责任来。假如说上天并无意断绝中国文化的根本,而要让他流传下去,那么今日就还要留着一点。如是这样,老实说,我今天对于中国文化,是全心全力贡献在这件事上;也只有我对于中国文化,能够接受、能够发挥。像这样,那么你们放心,我死不了,匡人也不会把我 *** 。”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矣。”

颜回叹了口气,赞叹孔子:“抬头一看,越看越高,太崇高伟大、没有止境,人格与学问造就深厚,越钻研越厚实。看见他在前面,追过去追不到,他突然又到了后面。这个人摸不透,他的学问到底有多深,人格到底多么崇高,无法估计。老师一步一步依循我的意志、个性、思想、品格,诱导我教育我,带我上专精正路,使我知识渊博,有知识有文化,使我思想有原则,讲礼节懂规则,作人处事保持文化思想的中心精神,有时候自己想想算了,不再研究了,却总是摆脱不下来,欲罢不能。自己尽所有的才能、力量跟老师学,然后感觉到很不错、很成功,好像自己建立了一个东西,自己觉得卓尔站起来了,可以不依靠、不依赖老师了,好像行了,结果冷静下来一反省,还是不行。虽然跟着他的道路走,跟着他的精神那么做,但茫无头绪,不晓得怎么走,总是跟不上,简直一点苗头都找不到。”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在品德方面 *** 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这四个人。在言语方面擅长于说话的,有宰我、子贡两个人。政事则有冉有和季路。文学是子游和子夏。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kuò)犹犬羊之鞟。”

卫国的大夫棘子成说:“一个人只要天性好,有才能,何必要受教育,求知识,学习文化思想呢?” 子贡反对这个意见,他说:“非常抱歉,可惜你这个见解不对,你对于君子所下的定义不对。四匹马驾的车子这样最快的交通工具也比不过舌头,文化宣传和思想传播,它的影响力远大而且快速,所以不能随便讲话,影响后果太大。文化思想的修养与人的资质,本来就是一个东西,纯洁朴素的本质虽然重要,但文化思想的保留及传达要靠文这个修养的,文与质同样的重要。这就好比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在本质上都同样是兽皮,没有两样,但还是有表面上的花纹好看与不好看的分别的。”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先求渊博,以后再求专一。作人的道理,也是一样,一切通透了,然后选择人生专一的道路,这样大概差不多,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君子以文化思想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目的在哪里?在于彼此辅助,达到行仁的境界。”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路问怎样才是全才完人。孔子说:“要求一个全才太难: *** 个是智慧,像臧武仲,这位鲁国的大夫,智慧高,知识渊博;其次要像孟公绰的清心寡欲,什么都不要,本身非常清高、廉洁;还要有勇,如卞庄子刺虎,打老虎的勇敢,有决心、决断,须要牺牲的时候就敢于牺牲的大勇;还要有冉求之艺,文学艺术的境界,样样才能都会。高度的智慧;道德的涵养,没有私欲,没有火气,心气平和;加上勇敢、决断、侠义的精神;加上文艺境界,与高度的礼教修养。等等,类似的几个条件合拢来,集智慧、人品、胆识、才艺于一身的人就可以为成人了。” 孔子所要求的太高了,然后自己转了一个弯,对子路说:“时代不同了,不一定要把我这个观念拿来作标准。现在只要做到,看见对自己有利的事,能多考虑一下义的方面,看看这个利是不是合理、合情、合法。既然身为负责人,为大家做事,要能做到临危时,接受任命,为达成任务,宁可牺牲自己。甚至交朋友也能如此。还有平时所说出的话,不管经过多少时间的考验,何等环境的考验,纵然过了很久很久,都能言行一致,说得到的一定做得到。有了这几点,在这个时代里,已经是了不起的人才了,何必要求太高呢!”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时空卦算命-暗物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孔子说:“我还很幸运,能看到古代历史残缺的资料,比如古代有 *** 人,借给别人骑,这一点残缺的文字,我还能看到。但现在一般人对上古时代的研究,资料就不够了,恐怕以后研究更困难了,史料都丧失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家准备去侵略颛臾这个小国家。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两个人来看孔子,向孔子报告:“季家将有事于颛臾。”孔子说:“冉求!这件事情,恐怕你太过分了,要不得的,这是一种很大的罪恶。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建立的国家。当时在中国东方的边疆,还没有开发的民族,由他管理,而且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包括在中国的版图以内,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的天下的一分子。怎么可以出兵去打他,讨伐他,侵略他,企图吞并他的土地呢?没有这个道理。”这时冉有推卸责任说:“我们的老板要这样做,我跟子路两人,实在没有这个意思。我们吃人家的饭,不听人家的怎么办?这没有办法。”孔子听了冉求的话,就说:“冉求,根据以前管文化政治的周任的话:‘一个人做人家的干部,高级的干部也好,基层的干部也好,既然担任了这个职务,就要把自己的力量尽量贡献出来;如果所提出来的意见,人家不接受且违反了自己所提意见的真理原则,就宁可算了,可以不干,既然做不到就算了。'一个当宰相辅助诸侯的人,对外面的国家,应该扶危,颛臾这样的小国,他的历史生命正在很危险的时候,像一个东西要倒了,该伸出同情的手,支持他一下,结果你们做不到,没有办法帮助人家。本来要你们去季家当家臣,不但要帮助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要帮助别人,而你既然做不到,违反了原则,又用你做宰相干什么呢?而且你刚才说,这是季家要这样做,你们并不要这样做,这种话未免错了,毛病大了。我且问你,老虎与兕(独角兽)这些猛兽本来应该用笼子关起来的,现在放出来了(会吃人),乌龟的壳、玉石翡翠钻石等财富在匣子里整个毁了。这又是谁的过错?一个时代,到处充满了战争的武器,对外扩充武备想侵略人家,内部自己国民经济崩溃了,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都成问题。这又是谁的过错?”冉有被孔子训得没有办法,只好讲了真话:“老师!话要说回来,颛臾这个国家,紧靠我们鲁国边境的费城,现在如果不把它拿过来,将来鲁国的后代子孙,会成为大问题。现在乘他衰弱的时候,正好把它拿过来。”孔子又骂冉求:“我告诉你,一个君子最讨厌的事情,就是明明心里想要这个东西,却装模作样说:不要!不要!把这件东西丢开了,然后又另外编一套理由,用很多好听的话,把它拿过来。这种态度是君子人最厌恶的。不但个人的道德不应该,政治的道德更不应该。据我所知,不但是一国,乃至一家人家,不怕少而怕不能均衡。以政治观念来说,不能平等;以经济观念来说,收支不能均衡。不怕穷而怕不安,内部要安定。个人而言,要安贫乐道。均衡了,不管均贫也好,均富也好,就无所谓贫富了;和了就没有多少的问题;真正安定了,就没有危险。内部本身的政治修明、经济安定。国家能够做到这样,国际政治上一定发生影响,其他国家一定信服了。假使还有远人不服,于是用军事去侵略人家,叫人家硬来顺服,那就是霸道;王道不是这样,人家还不服,要反省自己:国家的政治德望,以及个人的德业修养是否还有欠缺?从文化基本上着手,发扬自己的文化,奠定自己的国格、人格,充沛自己的德养,人家受了感化,自然会来。到了那个时候,全世界和平相处,相安无事,天下太平。子路、冉求,你们两个人在季家当辅相,人家不服你的气,你的政治道德无法使人信服,所以人家没有来结交纳好。在国内则弄得分崩离析、意见分歧,表面上看是整体的,内在很多因素是 *** 的。大家离心离德,迟早要崩溃的。你们因为许多内政问题不能解决,于是只好用兵,在外面发动战争来转移内部的注意力。在我看来,你们很危险,季家更大的烦恼、痛苦、忧愁,不在颛臾这个边区的小国家,而是在萧墙之内,在季家自己兄弟之间。”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说:“一个小人对于自己的过错,总想办法说出一套理由,把过错掩盖起来,一个君子自己错了就承认错了,所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和太阳、月亮一样,偶然有一点黑影,大家都看得见,可是等一下就会过,仍不失原有的光明。”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公孙朝是卫国的大夫,他问子贡:“孔子是跟谁学的?学问怎么这样好?”子贡说:“中国文化集大成的是周朝,周朝有三个人具代表性,文王、武王统一天下,而周公建立中国文化与政治的基础,文武王的中国文化并不是完全没有了,还是存在的,问题在于人。如果有比较贤的人,就懂得中国文化大的一方面。不贤的人,对于中国文化小的部分也知道。不管大小方面,中国文化,从文、武、周公以来,到孔子那个阶段,都有中国文化的精神。至于老师孔夫子,不管对于哪一样中国文化的精神,样样他都有,如果问他的老师是哪一位,那是没有的,谁有长处,他就跟谁学,哪一门有所长,他就学哪一门,没有认定跟一个人学,所以无常师。”

秦始皇临终前发生了哪些怪事?

公元前211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六年,始皇帝嬴政去世的前一年,出现了三件怪异事件。虽然说古代人信奉鬼神,经常会出现怪异事件,但是一年集中出现,也是极为诡异的。

这三个怪异事件分别是:“荧惑守心”、“陨石诅咒”和“玉石谶语”。这三个事件,与后世出现的怪异事件大多以报祥瑞不同,都在预示着统一十年的大秦天下,即将发生祸乱。

*** 件怪事:荧惑守心

“荧惑”即是火星,火星在古代被认为是战争、死亡的代表。“心宿”在古代象征着天下之中,代表着皇室,心宿一代表太子,心宿二代表帝王。

“荧惑守心”的是代表“荧惑”的火星,移动到了“心宿”内,停留“帝星”心宿二的附近,与土星连城一线的神奇天象。

这种天象其实比较常见,基本上每隔三十年出现一次,但是这种天象出现总能带来一些灾难,不是应在皇帝身上,就是应在了大臣,或者百姓的身上。

宋景公的时候,出现了一次“荧惑守心”,景公十分担忧。司星子建议把灾祸转嫁给大臣、百姓,宋景公没有同意,以自己的仁德感化了上天。

汉成帝时期,也出现了“荧惑守心”,成帝以此问罪丞相,丞相被逼 *** ,但汉成帝也于第二年暴毙。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魏文帝曹丕身上,出现“荧惑守心”后,不久曹丕去世。

由此可见“荧惑守心”对皇帝来说都是个劫难啊!据说面对这样的天象预警,始皇帝也在想办法化解,就有人建议他巡游天下,帝星不在中宫,就能躲避天降的灾害,这也是嬴政最后一次巡游天下的原因。

第二件怪事:陨石诅咒

“荧惑守心”出现不久,秦帝国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件怪事:

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从《史记》中的这条记载来看,这件事充满了阴谋色彩,司马迁也认为是人为事件,所以说是“黔首或刻其石曰”,是人为刻上去的。

至于后面的,“尽取石旁居人诛之”,这个记载就很不理解了,司马迁都知道是人为的,秦始皇派出的调查人员肯定更加断定这一情况了。

那么稍微动点脑子,都不会把责任归到居住在周围的百姓头上吧!秦始皇作为完成大一统的雄主,这点政治头脑都没有吗?

尽诛周围的百姓,就是为了泄愤吗?这也完全不符合秦始皇的风格,他平时都明令禁止,下次触犯了才会 *** 。

就像在咸阳总有歌谣流传:“阿房、阿房,亡始皇。”那咸阳有多少人得死呢!所以这段说法,个人认为杜撰的成分大,目的就在于塑造秦始皇的“暴君”形象。

最后是“因燔销其石”,可以看出是烧毁了这颗陨石,但是我们知道,陨石是经过与大气层的高温摩擦,坠落在地上。

一般陨石的成分和质地都比较稀少和奇特,用普通的火烧很难将其销毁。当然不排除古代人民有智慧将其处理掉,但是从整个事件的前后来看,太史公可能就把陨石当成了一块普通石头。

第三件怪事:“玉石谶语”

这一事件充满了浓浓的导演色彩,其实是两个串联在一起的事件。秦始皇二十八年,嬴政乘龙舟游览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都快被刮翻了。

秦始皇匆忙将传国玉玺丢入湖中,祈求神明 *** 风浪,这一扔果然有效,风浪停住了,秦始皇得以顺利游览洞庭湖,从此传国玉玺遗失。

八年后的秦始皇三十六年,始皇帝巡游天下返回咸阳途中,在华阴平舒道,遇到一个老者,挡住了秦始皇巡游的车队。

使者上前询问,老者交出一块玉石,并说到:“今年祖龙死”。使者吓了一跳,待回过神来仔细询问时,老者已不知所踪。

使者将玉石交给秦始皇,皇帝也吓了一跳,猛然发现,这块玉石正是自己扔进洞庭湖的那块传国玉玺。

这三个事件是天意,还是人为,这些传言的目的是什么呢?

其实很明显,“荧惑守心”和“陨石事件”,可能都是当时的天象显示。但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却透露出浓浓的人为阴谋。

陨石事件中出现的“始皇帝死而地分”,这代表的是儒家士族的利益,秦始皇刚刚统一时,淳于越就提出分封天下,被李斯等人驳斥,秦始皇也没有同意。

而这次陨石事件,其实也未必就是诅咒秦朝灭亡,可能就是想借天意,胁迫皇帝进行分封。可能也有借“荧惑守心”事件,迫使始皇帝让步的意思。

但是秦始皇这种 *** ,根本不为所动,依然坚定不移地推进自己的大一统功业。秦国实践多年法家治国理念,让秦始皇坚定地推进大一统理论。

而且这几个事件的记载也未必就是秦始皇在世时出现的,像这种喜欢借助诡异事件,给自己的言行附加天意。更像是汉朝以后的手段,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手段。

所以,秦末 *** 时,各路诸侯就喜欢杜撰或者自编自导一出灵异事件,为自己赋予神话色彩。那么他们在给已经过世的秦始皇,安排一些这样的桥段,恐怕也不足为奇了吧!

这些事件,都在向世人传递一个信息,就是秦朝要完蛋了,这是天意,是老天爷要让秦朝灭亡。不是我们要反对它,我们只不过是顺应天意罢了。

其实这些事件被记录在《史记》中,恐怕太史公也没安好心,司马迁也是儒家“天人感应”思想的热衷者。他记录这些诅咒秦始皇的事件,可能也想警告汉武帝,看看你政哥的下场,你也好自为之吧!

如何看待中国的玄学?

中 国 玄 学

史称“易、老、庄”为三玄。

三玄,乃有三道玄同之意,因不被理解,更不知应用,故多流于空谈。

实对三玄缺少贯通和梳理,不知其异同和浑融之道。

“易”无言以观象——易的八卦符号,不是言,只寓象数之理。

《老子》强言以明道——“道”本无有,是老子强为之名,作为他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最基本的概念。

《庄子》易言以齐物——易言,以流变不居的思想,表示天地万物是自由平等的。

《易》重测卜,原始于卜筮,是预测学。来占卜吉凶,指导人的行为的。

《老子》重道理,道理是大道之理,即自然规律。

《庄子》重思辨,即对自然规律和天人之际的思考。

《易》道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是易之主旨。

《老子》论有无,有无相生谓之道,是老之根本。

《庄子》辩是非,是非齐物谓之道,是庄之机枢。

《易》观朕兆,从事物反映的表象中,测度吉凶盛衰。

《老子》识几微,见微知著,知往察来,是老子的明察和前知。

《庄子》悟未始,知有无之变化,相是亦相非,而终归于无。

《易》得表象,得于事物外表的现象,是象徵式的。

《老子》得本质,以有无为基质。有无相生,是造物成形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庄子》得精神,老子知有无,皆物之变。庄子得其精神,才有自由生命的产生。

《易》不定,变化不测,使人难以把握。

《老子》肯定,肯定万物的规律,有必然的趋向。

《庄子》否定,万物之发展时时在自我否定之中,而终被否定。

《易》应然,是应该之理,但无法确定。

《老子》必然,必然不可易的,是自然之规律。

《庄子》超然,万物自是,无应然必然之说。以玄虚应万物,因虚己而超然物外。

《易》示道,显示了道理的存在。

《老子》明道,证明了大道的存在。

《庄子》同道,万物自身就在道中。

《易》生鬼神,阴阳不测,吉凶难卜,使人疑神疑鬼。

《老子》无鬼神,大道为帝象之先,道法自然。关死了宗教的大门,没给鬼神留一寸土地。

《庄子》泛鬼神,指万物生灭之现象,幽隐为鬼,生命为神,讲的是造物之理,和迷信无干。

《易》无迹,只是卦象符号,不是概念,不着语言的痕迹,故无单一的指向,沦为一偏。

《老子》有迹,道德五千言,解说纷纭,各自为政,有利亦有弊。

《庄子》扫迹,庄子以无言为言,言亦如不言,以合道为是,故无迹。

《易》无言,而能包容一切,弥纶万物,恒同于大道本体。

《老子》有言,因知“言”即不是,“非言”亦言,终非不言。

《庄子》言如不言,唯道为是。道无言,亦无不可言,万物自是,皆自以为言。

《易》以阴阳为道,开生命之门。

《老子》以有无为道,觅生命之迹。

《庄子》以齐物为道,得生命之灵。

仓颉循《易》理以造字。

文王演《易》以系辞,卜革命之机。

孔子传《易》以为说,开儒门之教。

老子自然主义,倡无为。

庄子自由主义,任自性。

孔子实用主义,崇王道。

老子尊道,法自然,故无为而质朴。

庄子贵己,任自然,故率意而天真。

孔子崇王,法权术,故多谋而致伪。

老子无为,以民心为心,以 *** 为真理。

庄子自为,追求个性解放,以人性为真理。

孔子有为,以王权代天道,奉圣旨为真理。

道家的思想体系,重自然道理和人性之解放。

儒家的思想体系,重皇权天授和圣人之教。

凡法自然,贵天真,倡民性之真朴,遵自然之规律,以 *** 为真理的,皆具道家精神。

凡宗经,读经,释经,以圣言治世的,皆孔门之徒。

三玄归旨,以庄子的玄学思维达至高之境。

天道人道合一,有人道才有人德。

任人人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是君德。

人德君德相统一,方有崇高的国格,发放人性大德之光辉。

贬抑人格,尊王崇圣的孔门之徒,将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而老庄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将如日月行天,普照天下。

三玄者,人间普适的大道之理,玄玄变化之无极,使人类的生命质量通向更高境界……

中国传统玄学的起源

1、《金篆玉函》玄学的出处

在民间流传着一些神秘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黄帝时期蚩尤作乱,黄帝得天神相助,授天书以破蚩尤妖术,擒杀蚩尤统一天下,这里所说的天神就是九天玄女--女娲娘娘。黄帝平息战乱以后,命仓诘造字,将九天玄女所授天书内的各种秘术记载下来,这就是研究玄学者视若瑰宝的《金篆玉函》的来历。

2、秘籍的传承

黄帝之后到了周朝姜太公在昆仑山得到了《金篆玉函》,他利用秘籍上的方术助周伐纣,使结束了殷纣的统治。

战国时《金篆玉函》辗转了鬼谷子——王禅老祖手中。后他将秘术分别传给徒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他的徒弟都成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将相之才,其中孙膑的《孙子兵法》流传至今,举世公认。

到了汉朝初期,张良于黄石公处得秘籍,巩固大汉基业四百年。《金篆玉函》就这样以神奇的方式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期间虽然也有得到《金篆玉函》者,但大都不全。如诸葛亮得到是道术,郭璞、杨筠松得到的是堪舆术(阴阳风水)。在宋朝深得《金篆玉函》精髓的是一代鸿儒,著作等身的旷世学士朱熹。迨及明朝,刘基(字伯温)悟得《金篆玉函》,助朱元璋创立大明江山,后全身而退。《金篆玉函》经过四千年的流传,期间内容有散失增删,或有分歧解释而发展成了很多流派。大致分为:山、医、命、卜、相,统称为玄学五术

3、玄学五术——山

山所包含的是修心养性、锻炼身体的秘术。"山"也是最深奥、最神秘的,也是最容易被人误解为"迷信"的一种。"山"含《玄典》、《养生》、《修密》三部分的修习。《玄典》——一切可以修身养性的好书都可以用来修习,如《老子》、《庄子》、《列子》、《孙子》、《太公阴符经》、《黄帝内经》《道臧》甚至《西游记》……等一切书籍都被拿来充实思想、参悟宇宙道理。《养生》——追求健康长寿的吐纳法——气功.例如道家的炼丹法,称之为天丹、人丹、地丹。《修密》——符咒法、压镇法、祈星法、武术等,利用运动以及精神、意念的统一来提高身心境界的 *** 。也有秘术门派将"山"分为仙、道、幻、灵、兵五种 *** 。而其范围不离上述三部分。

山是秘术中最不容易达到的境界,严格地说,它是凡人修仙道的工夫,是求超脱的形而上之追求,只有"命、卜、相、医"流在江湖凡尘济世了

4、玄学五术——医

玄学"医"包括三部分。

方剂——使用药物,根据表里、虚实、寒热,再根据古老的阴阳八卦原理来 *** 各种疾病一种 *** 。

针灸——以《黄帝内经》、《难经》辩奇经八脉、穴道,用铜 *** 穴道 *** 疾病的 *** 。

灵疗——以催眠术、暗示法及集中精神意念,利用《祝由十三科》做药引来 *** 疾病的 *** 。

5、玄学五术——命

命理,就是以人的出生时空,来推测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与六亲吉凶信息。命理的历史可谓悠久,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随着历史的演变,命理术发展至今以日趋完善,在历朝历代都有深谐此术的谋士辅佐王侯将相,象周朝的周文王、姜尚、战国时期的孙膑、汉朝的诸葛亮、唐朝的李淳风、明朝的刘伯温等.还有一些隐士,如陈老祖、野鹤老人、邵康节等等。

占星术——占星术包含《七政四余》、《紫薇斗数》、《五星术》。

干支术——上古时期因人类生产力不发达,认识水平底下不能解释神秘的自然现象和自己的穷通寿夭,于是就有了上天干下地支配世上和人间一切的思想。用"易经"的话来说,叫做"干道变化,各正性命"。后经儒家祖师爷孔子,这位极度信命的老夫子及弟子的大力推崇而兴起。 (后经孔子,这位极度信奉命里的思想家及其弟子的大力推崇而兴起)

我国命理术的起源大致始于两汉,主要见载在" *** 通义"和王充的"论衡"著作里。至唐代得到了飞速发展,基本确定了以一个人出生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来推定一生的贵贱寿夭,吉凶祸福。后经五代宋初人徐子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以出生年.月.日.时.四柱批八字,命理进入成熟和完善阶段。

所谓"四柱"即出生年份天干地支为一柱,月份的天干地支为第二柱,日期的天干地支为第三柱,时辰的天干地支为第四柱。每柱天干一字地支一字共八字。然后按照八字所含阴阳五行进行演算,就可推知一个人一生命运的大致情况了。元、明、清以后批八字虽不断完善与发展,但基本的仍沿用宋初的基本理论未变。

以人出生时间,年月日时以天干地支排列成命盘,四柱中命部分的典籍最多,主要的古籍有:《果老星宗》、《星平会海》、《渊海子平》、《鬼谷遗文》、《孙膑遗书》、《三命通会》、《穷通宝鉴》(又名栏江纲)、《滴天髓》、《神峰通考》、《铁板神数》、《河洛理数》、《子平真全》、《子平粹言》等等。现代人的命学著作更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后辈贤人倍出。

6、玄学五术——卜

说卜首先要说易经,易经-:自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总结规律,远取诸物、近取近身,模仿万物状况,画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东方"魔符"--太极八卦(又称先天八卦)。后经夏商周各代先贤根据河洛体用的关系,及各自对先天易经的感悟,分别变化出《连山》、《归藏》、《周易》而称之为三易。易经为之三变,其中连山以周天28宿,参方圆之理,圆三、周四边七径七之数为用而创,《归藏》则用五用十,中央四方为五自乘为25,合于河洛天数,四方四隅加上下为十,十自乘为百,合大衍之数而成。《周易》是商朝末年,周文王被囚羌里研习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变先天之体为后天之用,将"对待之易"推衍为"流行之用",创立了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先天八卦体现河图为对待,以生为主。后天八卦体现洛书为流行之用,以克为主。周易中包含了天地生克的体用关系。至此,整个宇宙的每一个布局都对应了这个"与天地平行"的圭表--"八卦纳甲图",易经逐步完善了。

所有数术玄学以卜术最为渊源流长,历史朝代中的军事家大多精通此术,汉朝的诸葛亮、唐朝的李淳风、宋朝的邵康节、明朝的刘伯温、清朝的曾国藩……诸术以卜派最为渊源流长,从古老的周易演化而来,如《梅花易数》,《纳甲断易》,《六壬神课》、《太乙神数》、《奇门遁甲》等数术学。有的门派在卜的这一部分还包括预言、克应占梦、测字解字、签贴、姓名学等方术。

文王八卦经历代先贤的传承与发展,至宋朝以多数被民众掌握并应用,最有代表性的首推邵康节,其应用周易卜筮在当时几近于神,并推易演数创下不朽巨著《梅花易数》。

《梅花易数》以其简单快捷的预测 *** ,和简单而又"深奥"的理论基础,深受易学爱好者青睐并广泛应用。古时邵康节观梅花而占人事,后人称这种 *** 为梅花易数,其实邵康节当时已经在周易八卦预测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达到了周易占卜的更高境界"以道观象,以象言事"。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易数还很肤浅,还不能脱离"象"和"数",所以破解邵康节当时观梅而知事的思维就错了,邵康节是观象而直接说事,我们理解为观象而起数,用数起卦,再用卦来看事就错了。邵康节观梅言事其实用的是"以道观象",以道观象是预测的更高境界,比较典型的卦例有观梅占,观花占,寺匾占等等,其实邵康节当时根本没有起卦,直接用当时发生的事来说未来将要发生的事。后来根据象在具体看事件的结果。(以道观象另有专论,请关注弘易堂命魂内刊)这是易数的更高境界,世人常言:"会易而不占",这个"不占"不是不预测,而是不用那样麻烦的预测形式,而是直接以象而言事。

7、玄学五术——相

相的部分包括两种--人相,地相。

人相——人相包括手相、面相、体相、摸骨、痣相等,中国手面相学,亦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远在周朝(约在三仟多年前)中原各国即已普遍盛行着各类相学。

在先秦诸子中,孔子、孟子、荀子三人与相学关系最为密切,关于孔子与相学的记载,我们从《史记孔子世家》、《翰子外传》中可见一斑。其中记载"存乎人者,眸子不能掩其恶,脑中正,则眸子蚝焉。吸其言,观其眸子……"从中我们可以从外貌、言行中看出其人的思想与行为。其中荀子曾写下有《非相篇》等著作。

到了两汉时期,相学已经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并且出现了以面相而名闻朝野的相学家。《汉书》中的周勃世家,《楚汉春秋》等书中保存了很多的相关记载其中以许负、吕公望等相学家最为著名。在汉代中以许负最为著名,许负本为一妇人,以善于面相而被汉高祖封为雌亭候,根据《怀庆府志》记载,许负着有《德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行》等。

现在我们还常看到很多相书中提到的《许负相耳法》等的书,但应该大总分是别用其名而写的相书。如明代周履靖的《许负相法十六篇》就传为她的著作。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就有《骨相篇》王符的《潜夫论》中就有《列相篇》对相学进行专的论述。又如《汉书》中就有《相人》24篇等,我们从中就能看到当时汉代就已经基本形成了相学的理论基础。

到了魏晋时期,相学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在《三国志》中我们就能常常看到许多相学人物事迹,如管珞、朱建平、柳无景等。

到了隋唐,相学的发展已经到了高峰期。隋唐以后相学进入成熟时期,其中隋代中的记载有《隋书》中的韦鼎、来和等,其中《隋书--经籍志》就有《相书》46篇,《相经要录》二篇等。唐代相学极其发展迅速。史料见于《唐书》中的袁天纲。唐代相学家有袁天纲,龙复本、夏荣、丁重、刘思礼、袁客师等。其中著名的大诗人杜牧,翰愈、白居易也好相学。到了唐代的相书就有三十种之多。

到了宋代相学已经相当发达。史记记载的《宋史》中的陈抟就见于名上志记。相学家主要有陈抟、 *** 道者、僧妙应、妙方等,宋代文人苏东坡、黄庭坚等也好相学。宋代的相书很多,并且有很多流传至今的著名相书如《月波洞中记》、《玉管神照局》、《 *** 相法》等。

到了明代,元朝、清朝相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元代记载的相书和相学名家相对较少,《人伧大统赋》就成书于此时。明代的相学名家就很多,并且出现大量的相书。相学家主要有刘伯温、僧如兰、张田、袁珙、袁忠彻父子。其中以袁家父子最为著名。相学上脍炙人口的《永乐百问》就是来自于明成祖与袁家父子的对问。袁珙就有《柳庄相法》收入《永乐大典》,袁忠彻还有《人相大成》。后代流传传很广的《柳庄相法》便与袁家父子有关。中国传统相学发展到明代的集大成之作的《神相全篇》就托名陈抟秘传,袁忠彻订正,相关的相学著作还有《古今识鉴》、《相法全书》、《贵践定格五行相书》。其中《 *** 相法》与《柳庄相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 神相》初出于宋,成书于明,定形于清。

在明代相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清代相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清代相法著作主要有范文园的《水镜集》,云谷山人的《铁关刀》、栖霞山人的《金较剪》、白峰禅师的《灵山秘叶》、石亭的《燕山神相》、高味清的《大清相法》,据说为右髻道人的《太亿照神经》、陈淡野的《相理衡真》、云谷山人的《相图秘旨》等。其中以《铁关刀》、《金较剪》最为简明扼要,《水镜集》、《相理衡真》特点最为清全,是继《神相全偏》之后的集大成者。

至民国时候出现了比较通俗易懂的相书,其中以《平园相法》和《公笃相法》、最为著名。其它的相书有《中西相人探源》、《相法集成》、《手相学》、《成相秘籍》、《女相术》,《秘本相人法》等。

手相学既然称得上是一种学术,也跟其它学术一样,具有其独有的学理性、分析性和 *** 性。研究手相学的目的,是要观察一个人的性格、品德、魄力,明白自己的能力倾向,探知先天的健康状况及预测自己未来的命运,或者个人在某一个时间或一生中的成败,加以趋避。

地相——地相,俗称风水,也叫堪舆,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动。一方面是相活人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尚书-召诏序》云:"成王在丰,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这是相阳宅。《孝经-丧亲》"卜其宅兆而厝也"这是相阴宅。这就是用占卜的方式择定地点。

先秦的贤君盘庚、公刘、古公?父、周公在相地实践中都作过贡献。风水师很推崇秦惠王的异母兄弟愕里子,传说他曾经预测自己的墓地两侧将会有天王宫殿,并已应验了。先秦相宅没有什么禁忌,还发展成一种术数,也没有那么多迷信色彩。汉代是一个充斥禁忌的时代,有时日、方位、太岁、东西益宅、刑徒上坟等各种禁忌,墓上装饰有避邪用的百八、石兽、镇墓文。湖北省江陵凤凰山墓出土的镇墓文有"江陵丞敢告地下丞,死人归阴,生人归阳"之语。还出现了《移徙法》,《图宅术机》,《堪舆金匾》、《论宫地形》等有关风水的书籍。有个叫青乌子的撰有《葬经》,后世风水师奉他为宗祖。

魏晋产生了管辂、郭璞这样的宗师。管辂是三国时平原术上,占墓有验而闻名天下。现在流传的《管氏地理指蒙》就是托名于管辂而作。郭璞的事迹更加神奇,在《葬书》注评中有详细介绍。南朝宋明帝是个最讲忌讳的皇帝.宫内摊床、修墙必先祭神祈祷。他听说萧道成的祖墓有五色云气,就暗中派人在坟四角钉上铁钉,可是萧道成最后还是当了皇帝。

南齐时,衡阳地方有一怪俗,山民生病,就说是先人为祸,必须挖祖坟、洗尸骨,洗骨除崇。隋朝宰相杨恭仁移祖坟时,请了五六批风水师前往相地。其中有个叫舒绰的猜中了地下之物,受到重赏。当时相地最有名的是萧吉,他曾给皇后择吉地,当文帝不听他的建议时,他预测到隋朝运数不长。他撰者《相地要录》等书。

唐朝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出现了张说、浮屠泓、司马头陀、杨筠松、丘延翰、曾文遄等一大批名师,其中以杨筠松最负盛名。他把宫廷的风水书籍挟出,到江西一带传播,弟子盈门。当时,风水在西北也盛行。敦煌一带有许多风水师,当地流传一本《诸杂推五胜阴阳宅图经》书中提倡房屋向阳、居高、邻水的原则。

宋徽宗相信风水,曾听信术上之言,垫高西北地势,以便得到多子之兆。宋时老百姓普遍讲究风水。《朱子家礼》说百姓家里死了人,三月而葬,先把地形选好,再择日开茔。宋代的风水大师特别多,赖文俊、陈抟、吴景鸾、傅伯通、徐仁旺、邹宽、张鬼灵、蔡元定、厉伯韶等都很有名。传闻明代刘基最精于风水。有一本《堪舆漫兴》就是托名于他。

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时期,宋代是盛行时期,明清是泛滥时期。本世纪以来风水学在旧中国是大有市场。解放后理论上受到沉重打击,实践中却还不断在运用。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风水的重视以及它的适用性,使风水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说当代是风水整合更新时期,应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结合现代自然科学,实事来是地作出科学评价和阐释,从而更好地让其为人类造福。

地相就是古时的《堪舆术》,阳宅分为看门井灶的阳宅相法与看龙穴砂水向的阴宅相法,一般称为风水术。现在的堪舆学已分成三元、三合、玄空、九星、范宗、水法等派别,每派之下,复分数小派。主理气,偏峦头,或重奇门,或重道功,其门户之见是根深柢固的,各门各派都标榜着所谓“独门”的“秘诀”;而事实上,无论是何门何派皆各有特点,其理皆一,只要深入的研究就不难明白,所以真正懂堪舆学的人,是将各派的特点,应当等量齐观,融合各派的特长,而发为堪舆的妙用。

以上为玄学的基本构成,相传来自天书,笔者以为以上诸法都是源自周易,周易涵盖时空、宇宙的万事万物,是阐释宇宙的经书,把易经称为《万法归宗》之宗,我想一点也不为过!

时空统一乃真理 凝思论坛话玄学

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所说具体的就是空间,事物处于何地;历史就是时间。时空统一就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那就是真理。

在预测学上,要求的就是时空统一,无论是何种预测 *** 都必须遵循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为某种事物建立起一部人神共识的信息符号 *** ,并从中解读出预知未知事物的信息。这种信息符号 *** 分属于不同的预测模型,它依据模型的运动规则从中解读。然而这种解读 *** 只是一种学问,并非科学,缺乏科学研究所必须的论证过程,归属玄学范畴。易经预测是玄学的具体表现形式,它的解释性思维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为人们解释各种宇宙自然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进步意义,推动思想文化向前发展。但是,玄学由于缺乏论证思维的制约,会滑向无限制的解释,从而偏离事实真相,使人们的思想认识走入误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