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南山算命-人最终还是死去
深圳南山算命,人最终还是死去?
《我们为什么而活》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另一个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说通俗一点,就是人为什么而活?
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所有有生命的个体,生命的 *** 目的就是繁衍后代!蝼蚁虽小,尚且偷生,其目的也就是:尽可能的将自己的基因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而且为适应境而一代代的对其修正,确保更优秀的基因得以传承与完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有的生物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多的生育,鲑鱼宁愿回游产卵后精疲力尽的死去!螳螂宁愿 *** 后成为配偶的营养餐!雄狮战胜对手后,会残忍的 *** 没有自己基因的小狮子!
所以一个没有后代的生命,即使它活得再久,也豪无意义!人作为这个星球更高等的生物,也同样逃脱不了这个宿命!但随着人类不断的发展,特别是语言和文字的出现,使生命又增加了另外来另外一种意义:“将自己的思想”延续下去!我们尚且不知道,蝼蚁有没有思想,即便有又如何?没有语言特别是文字为载体,再伟大的思想,也只能昙花一现,无法为种族的繁衍,积累哪怕一点点知识与经验!有了语言,知识经验便可口口相传,有了文字,知识经验便能不断的积累,牛顿和爱因斯坦才能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认识宇宙的秘密,促进科学的发展。所以人与动物真正的分离,不是所谓的自立行走,也不是所谓的制造工具,更不是所谓的对火的使用,而是发明了语言和文字!老子所说的“一划开天地”便是这个意思!
有了这两个目的,生命便有了意义,无论是细菌还是蝼蚁,无论是野兽还是人类,只要生育了后代,此生就不算白来!而人类却有另一种选择,即使你没有生育后代,但你有更先进的经验、知识、思想用语言文字进行传承,此生也了无遗憾!
所以,虽然说人最终还是死去,但生命却在生育和传承中延续!只有完成基因的优化传承,及思想的沉淀和传递后,人类才有诗和远方!
荒野为何见不到蛇尸?
首先告诉大家:所谓的“走蛟”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其实我也不知道,反正小时候听很多老人讲的那是神乎其神的,例如:1998年著名的“长江走蛟”事件,我小时候就住在长江边,所以听的比较多了。按照传说中的逻辑学来说的话,一条不平凡的蛇要想变成一条龙,需要经历几个步骤的。一般都是:蛇大成蟒,蟒大成蚺,蚺大成蛟,蛟再进行修炼的话就有可能成为龙了。那么所谓的“走蛟”也就是:蛟成为龙的一个过程。一般蛟要成为龙都是需要渡劫的、也就是“飞身”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蛟渡过了劫之后就变成了神龙,要是渡不过去的话,往往性命也就没有了。
很多人会有一个重大的疑问:既然蛟变成了龙是有概率的,那么没有变成龙的蛟到哪里去了呢?好像现在世界上并没有发现蛟的尸体呀?我来给大家揭开谜团,仔细地分析一下:蛇、蛟以及龙的故事吧!
我们来研究一下:蛇、蛟、龙三者之间到底是个啥关系呢?首先我要申明一点:在下活了三十多年了,目前只见过蛇并没有见过蛟和龙这两样生物。估计所有人之所以知道蛟和龙,应该只有两种途径:要么就是看神话传说或者影视剧知道的、要么就是听老人们讲故事知道的。
蛇这个动物估计绝大部分人都见过了,地球上除了南北极地区以外都有蛇的存在。全球共有3000多种蛇类,包括体型最短小的细盲蛇科以及最长的蟒类以及蚺类。
人类关于大蛇的传闻有很多、关于大蛇的传说也不少。2002年的时候,印尼苏门答腊岛上面,当地人发现了一条巨蛇。经过不懈的努力以后终于将其制服并抓了回去。
后来这条蛇被人买走又以高价卖给了爪哇岛上的一个公园。公园后来给这条网纹蟒蛇取名为——桂花。
一开始公园为了吸引游客的到来,对外宣称这条蛇体长14.85米、重量更是达到了447公斤。往后更是被世界吉尼斯纪录认证——这是 *** 大的蛇。可是后来有人实地测量了一下发现水分就很大了:这条蛇的长度只有7米左右、体重连100公斤都没有。
另外一种大蛇就是大名鼎鼎的亚马逊森蚺了,关于森蚺的传闻更夸张。传闻在亚马逊的热带雨林深处,生活着一条森蚺之王:这条蛇的长度达到了40米、体重超过了2吨。
不过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存在的。
说完了蛇的事情,我们再来说说关于蛇的事情。按照神话传说和老人们嘴里的故事来看的话,蛇长到一定的程度、修炼到一定的水平就变成了蛟了。
蛟是古代传说中能发水的广义龙类的总称,有时也称为蛟龙,但并非真正的龙。只有当蛟经过修炼并且渡劫成功以后才能变成龙。蛟这个生物估计大家都没有见过,不过古代书籍、古代传说里面说的还是活灵活现的。
按照传说版:蛟一般生活在湖泊里面、生活在大河里面,更大的本事就是能够兴风作浪发大水了。一般关于蛟的传闻都是在洪水爆发的时候最多了。很多老人说:有时候某些江河湖泊之所以突然发大水,那是蛟正在渡劫的结果。
蛟既然是鉴于蛇和龙之间的一个生物,那么蛟和龙的主要区别又是什么呢?大概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一是,蛟一般是不会飞的,龙属于是能够在天上飞的生物;可是蛟一般只能潜伏在水中、也就是蛟和龙的生活场所不一样。具体的工作分工也不一样:龙是管天上下雨的,蛟只是管地方江河发不发大水的生物。
二是,蛟和龙的身体长相、身体结构也不一样。
蛟的尾巴光秃秃的跟蛇差不多;龙有两对爪子,但是蛟却只有一对爪子;蛟头上无角,或只有一直角。蛟龙的角是直而短,没有分岔,龙是两只分叉的;龙的眼睛是鼓出来的,而蛟龙则不是那样的。
说白了就是:蛟是龙的前身、蛟是蛇修炼以后的结果。一般传说里面的“走蛟”也就是蛟要渡劫变成龙的一种努力了,成功了就是龙、不成功要么就是继续修炼、要么就是就地死亡。
按照传说中的版本,蛇变成蛟需要修炼五百年、蛟变成龙需要一千年左右的时间。不过这中间都是需要打怪升级、需要渡劫的,只要有一个地方出了问题往往就前功尽弃了——看来不管是什么生物要想成功、要想逆天改命都不容易,基本跟现在人想发财一样难。
关于“走蛟”的传闻有很多,98年长江发大水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说过,甚至传闻还有200多人看到过。这事曾传得沸沸扬扬,甚至还广见报端。如今也常被老人们提及,相信很多人有所耳闻。
不过在下的观点很简单:这一定不是事实,这真的只是一个传闻而已。毕竟当年的水发的很突然、发的太大了,大家搞个传闻然后 *** 增加点谈资也是很正常的。大家有时间去看看:山海经这本书,里面说得比较详细。
我们再来分析第二个问题:为啥在荒野很少见到蛇的尸体呢?蛇的寿命到底有多长呢?关于“走蛟”是不是真的,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反正是假的,谁要是非要相信我也没有办法,不过在科学领域里面没有一点点理论支撑的基础。
普通的蛇到底如何变成蛟,这一点基本上就是不可能了。按照传说来看,蛇要变成蛟的话,头上要长角、腹部下面还要长出脚、还要从陆地上混到水里面去、还要修炼五百年。
不好意思这严重违背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也太难了吧!这难度估计比让我变成世界首富的难度都大,这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既然“走蛟”这个事情基本上就不存在,那么荒野上为啥没有见到蛇尸呢?不好意思,荒野上面是有蛇尸体的,在下这么多年最少见到过几十条死亡的蛇了,不过一般都不大,最多也就一米多长而已。
我们再来反问一下,为啥绝大部分人没有见到过大蛇的尸体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一是,蛇既然很大的话,那么生活场所必然就变了、就要远离人群了。要不然肯定被人抓住了,要么进菜市场、要么进了公园了。
于是乎,一般的大蛇要么就在原始森林、要么就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了,大家自然就看不到大蛇的尸体了。
二是,大蛇死了以后,往往面临着两个命运:要么被其他的动物给当成美味吃了;要么就是快速腐烂被微生物给分解了。话说回来蛇的天敌有很多,例如:老鹰、蜥蜴、大型爬行动物等等。
三是,现在人类已经成为了地球上的绝对主人了、生活的范围越来越大、城市化也越来越广泛了。
我们小时候还经常见到野生蛇、甚至还有长达一米多的蟒蛇。可是现代人都生活在城市、都生活在钢筋混泥土建造的小区里面,哪有机会见到野生蛇、更加不可能见到大蛇的尸体了。
不信的话,大家回去问问自己的孩子:现在的“00后”、“10后”有几个见过野生蛇的。估计大部分人要么在菜市场看到、要么就只能去公园看到蛇了。
总之一句话,现代人没有看到大蛇的尸体跟“走蛟”没有半毛钱关系,主要是因为:大蛇一般生活的地方都是人迹罕至的;人类的活动已经严重压缩了大蛇的生存空间了;另外就是大蛇在野外死了以后,这尸体要么就被吃了、要么就被自然分解了而已。
最后谈一谈:蛇的寿命到底有多长呢?按照科学研究来看的话,不同种类的蛇、不同生活地方的蛇的寿命都是不一样的。一般大蛇比小蛇寿命长,毒蛇比普通蛇寿命长。毒蛇的发育比较迟缓一点,一般能活到20—30年左右。
小型蛇类,寿命约2~5年;中型蛇类,约5~12年;大型蛇类,约10~20年;蟒蛇寿命30~40年,甚至百年以上的大蟒蛇可能有,不过我没有见过。
目前有据可查的更大的蛇是一条叫做:塞雷洪泰坦巨蛇。不过这只是人类发现的化石而已,这条蛇生活在6000万年以前的南美洲的热带雨林。
这条蛇的体长超过了14米、体重达到了1000千克,它也是目前地球上发现的更大的蛇了。之所以取名字叫做:塞雷洪泰坦巨蛇,塞雷洪是发现化石所在地煤矿的名字,泰坦意味着很大。
蛇这种生物有个更大的问题就是:蛇并不是恒温动物、蛇是一种变温动物,也就是自我调节体温的能力很差。
一般情况下:到了冬天蛇需要冬眠,外面太冷了;一般夏天室外温度超过一定度数的时候蛇也是不出来混的,外面太热了。
估计这段时间大家在外面就很少看到蛇了,没办法,这个温度蛇跑到马路上估计会变成“烤蛇”了。
适宜蛇生长的更佳温度是25~30°C,若温度低于13°C,蛇基本就停止活动,进人冬眠状态,在晚春天气变暖时蛇才会开始苏醒过来。
一般当温度降至5°C时蛇则处于晕睡状态,也就是蛇在冬天需要冬眠了。当气温降至5°C以下时,则在几小时内蛇便会死亡,即使耐寒性稍强的幸存下来的蛇,均会受不同程度的冻伤,躯体处于僵硬状态。
最后总结一下就是:“走蛟”这种事情估计只有传说、传闻里面才有了,现实中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支撑的。即使有些人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亲眼所见了,估计也就是为了喝酒之后吹牛用的而已。
我们目前很少见到大蛇的尸体,这跟蛇的生活习性有关、也跟人类的活动范围有关、同时跟大自然的气候变化有关了。不管什么蛇最多也就活个几十年而已,并没有几百年、上千年的蛇精的,白素贞那也只是个传说而已,何况人家也没有“走蛟”哦!
当然了,很多人会说世界很大无奇不有、人类的认知以及科学知识、探测能力是有限的。于是乎,很多人又可以得出另外一个结论:蛟肯定是有的、“走蛟”也是存在的。说不定蛇变成蛟、变成龙以后还能上天入地、甚至喷水、喷火都有可能。那么我只能说:根据目前人类的科学认知和科学探测手段来说——“走蛟”这种事情是根本不会存在的。到底未来会不会发现蛟、发现龙,那么谁也不知道了。为什么是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还是蛮高的,最初的含义,是指退隐之后再度出仕,好比说有些老干部退休了,但由于能力口碑太好,单位缺了他还真不能运转,于是领导层经研究决定,将其返聘回公司,这就叫东山再起。
但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后来东山再起又被引申为失败后重头再来。
那么东山到底是个什么山,为什么不叫南山、北山、西山呢?开始之前,我们先简单讲一下两晋的故事。
两晋汉末三国纷争数十年,直到266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又在280年灭吴,才真正完成统一。但晋朝国祚不长,立国没几年天下又乱了,还引发了一系列矛盾纠纷,一不小心 *** 了,史称西晋。好在司马家人丁兴旺,司马睿南渡,在建邺(今南京)建立偏安政权延续晋朝国祚,因其统治区域大部分在长江以东,故史称东晋,也以江左代指东晋。
话说东晋的命也不好,毕竟祖上留下的摊子实在太烂,整个东晋都在战乱中度过,直到383年淝水之战爆发,东晋取胜,才取得了暂时的安宁。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 *** ,和东山再起的故事,就源于此。
攘外先安内刘禹锡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苏轼诗云“风流王谢古仙真,一去空山五百春”,这里的王、谢,都是指晋朝两大家族。
*** 就出生于谢家,他们家祖祖辈辈都是了不起的人物,父亲谢裒(póu)官至太常,但 *** 似乎对当官并没有什么兴趣,因为他更爱做的事就是跟王羲之等人游山玩水,清谈玄学,隐居于东山。
但要命的是, *** 实在是太有才,太有名了,天下人吾不知其才,以至于《世说新语》中记载“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就说你如果不当官,天下老百姓怎么办?
*** 笑而不语,就是不去。
直到40岁那年,家族中在朝为官的人老的老、死的死,弟弟谢万又因北伐失利被贬,才不得不从东山上下来,走进朝廷。有个词叫“出山”,就是从这里来的。
出山后,朝廷依然重用 *** ,能给的 *** 要职都给了, *** 也不负众望,晋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去世,驸马桓温就开始动歪心思。
这桓温也了不起啊,成汉就是灭在他手上,因此名声和势力也非常大,简文皇帝去世更没人可以管他了,于是独揽朝政、 *** 纵废立,夺位之心路人皆知,只可惜在第三次北伐时失利,名望受挫,王谢才两大家族联手把桓温除掉了,东晋内部也由此得到了喘息之机。
淝水之战刚刚处理外内部矛盾,外敌又入侵了。公元282年,前秦苻坚率百万大军南下,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搞掉东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统一。
再看东晋这厢,都城人人自危,砸锅卖铁抓壮丁也才凑够了8万兵马,要真跟前秦军打起来,那可是以卵击石。
唯一能指望的也就 *** 了。
前秦军气势汹汹,国家难保, *** 坐镇东山,临危不乱。直接就让侄儿谢玄上前线了,谢玄说叔叔啊,你有没有搞错,这仗怎么打?
他安慰道:不要怂,就是干。
然后扭头就开始下棋,直到半夜时分,他才开始排兵布阵,布的是那著名的“八卦阵”。
淝水那边,战争已经打响,东山这边, *** 还在下棋。结果下着下着,捷报就传来了,晋军大获全胜,谢玄立了大功。
再看 *** ,他居然还在思索棋局,在场的人当时就服了,没有人不佩服他这临危不乱的气势。
淝水之战,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东晋的救命稻草, *** 不世之功,该怎么嘉奖呢?古人最牛的就是位列三公,而 *** ,居三公之上。
东山再起所以你看,如果 *** 不出山,那谢家在朝廷里已经没有了势力,家门必然衰落,所以他此次出山,是肩负重振谢家门庭的重任的。出山后,国家内有外踝, *** 临危不乱,先安内、再攘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保证了东晋的延续。
从隐居,到出山,一人之力,力挽狂澜,因此才能叫东山再起。
刘伯温斩杀了多少龙脉?
刘基,字伯温(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又称 *** 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相传在明代洪武年间,刘伯温上朝启奏皇上说:"臣夜观天象,发现无锡龙山(即惠山)有紫气升腾,我掐指一算,这里将有龙脉生成。将要出三斗三升芝麻多的文官和三王十八将",将要惑乱明朝。
朱元璋大吃一惊,急问:"如何是好?"刘伯温笑笑说:"待臣前往无锡细察一番,便有主张。
刘伯温来到无锡,登上龙山,四下张望一番,然后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捏一捏,竟攥成了一个泥团。刘伯温看着手里的泥团,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刘伯温立即吩咐随从,传旨龙山脚下众老百姓:大明天子深知民间疾苦,特派军师前来龙山察访,今发现龙山泥土可以捏成泥人卖钱度日,变泥土为乌金,无锡人将永世享受不尽。
刘伯温跟着招来一些能工巧匠,用泥土捏成了许许多多头戴朝冠,身穿朝服、脚登朝靴的文官武将,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人人见了都喜爱。
那时候,龙山脚下的老百姓因日子过得十分贫困,都以为是朝廷为百姓着想呢。于是家家户户拿起铁锹到山坡上去取泥做泥人。没几天,龙山街上开满了大小店家、摊位。刘伯温看到龙山脚下泥人店铺越开越多,暗暗高兴。
一天夜里,他与随同前来的 *** 开怀畅饮。酒过三杯, *** 忍不住轻轻问他:" 军师,皇上派你来处理龙脉大事,你为啥叫无锡 老百姓做泥人?"刘伯温带着几分醉意,得意地仰天大笑,说:"公公有所不知,我是叫此地尽出泥王泥相、泥臣泥将,这岂止三斗三升,我要刨得龙山一丝龙肉也不剩!" *** 又追问:"军师计策虽妙,可龙山不死,后患无穷呵!"刘伯温安慰他说:"公公不必担忧,吾自有对策。"
过了几天,刘伯温突然调三百士兵,在龙山南面青山湾前的山坡上扎营下寨;并下令把这一带树林统统砍掉,从中选了一块地方,准备开凿一口深井。附近老百姓眼看树林被毁,断了他们樵柴生路,都跑来气愤地跑来找军师说理。刘伯温呵呵笑道:"我是见你们吃水困难,为你们着想,井挖好了,大家得益非浅呵!
*** 不知他葫芦里卖啥药,老百姓走后,悄悄地问道:"军师,你凿井到底为什么呢?"刘伯温嘴巴一努,回答:"这凿井处是紧连龙颈的龙脉,井一开凿,不就断了龙脉、斩了龙颈?嘿,我叫无锡人守着这座死山,世世代代尽出瞎子、聋子靠讨饭为生。"说完,两人不约而同冷笑起来。
谁也没料到,两人说的悄悄话,竟被龙山听得清清楚楚。
龙山越听越气,气得九个山峰顿时颤动起来,把刘伯温和 *** 颤得跌跌撞撞,滚到了山脚下。
龙山的龙脖子也气粗了,一股怒气迸发出来,一瞬间天动地摇,"哗"一声巨响,在青山湾前山坡上长出了一座小山。
第二天一早,刘伯温赶到打算凿井的地方一看,只见那里已平地隆起一个山头,吓得目瞪口呆,灰溜溜地带着随从回南京去了。
这座小山,无锡人现在还叫它"产山"。无锡有句谚语"一夜长产山",就是这个典故。龙山未死,龙山的泥土能做泥人,无锡人捏泥人的手艺却从此 一代一代 传下来了。
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中国的传统戏剧曲目有一部三国大戏《失空斩》,它实际上是《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三个折子戏的组合。即将说到的马谡,他纵贯全剧,实乃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
前文说,诸葛亮 *** 次北伐时连克南安、安定、天水三郡,魏国举国震惊,魏明帝曹睿派大将张郃率步骑五万驰援陇西。诸葛亮派马谡去往街亭拒敌。
究竟,那浸润着血与沙的街亭古战场,在甘肃何地?
学术界认为最有可能的两个地点,一个在天水市秦安县东北的陇城镇境内,另一个在天水市麦积镇街亭村境内。
【一】
我们先去往秦安县陇城镇实地探访,因为按照最通常的说法,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就发生在陇城镇一条宽约2公里、长达5公里的川道北段开阔地域。陇城镇西河谷中雄峙八方的龙山(早名断山),山高谷深,形势险要,像极了《三国演义》中马谡的扎营地。
《三国演义》连环画马谡的形象
说到陇城镇,就要提到陇山。
陇山古称陇坻或陇坂,横亘于关中平原和陇右山地之间,是著名的地理分界线,亦称小陇山、关山,具体指在天水市张家川县境内的一段,这是一座阻隔东西的内陆界山。蜀有之则可直下关中,魏有之则可掩击陇右,所以街亭的得失就成为整个战局成败的关键所在。
陇城镇自古为商贸繁昌之地,明清时期浩浩荡荡的商贾从西安出发,经关中就上了关东南大道,然后从陇山脚下进入甘肃境内,在这个“旱码头”歇脚休整后,再次踏上漫漫路途。
街亭在陇城镇的秘密就藏在街道中心的一座小亭里。亭子正下方是一口井,看亭中匾额,此眼泉水名为“龙泉”。
陇城镇的街亭古战场景区
泉虽小,却源远流长,街亭或因此泉而得名。按照《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天水郡,辖有街泉县,街泉应当就是街亭名称的前身。东汉时街泉并入略阳(今秦安县境内),降为亭,这才有街亭的称谓。
诸葛亮派马谡到街亭拒敌,是因为它占据了陇山诸道南下的关键交会点,关陇道、番须道、鸡头道、瓦亭道南下全都会经过此地。
【二】
在陇城镇口,现在还有残存的“口”字形土筑城墙,虽经风雨侵蚀,仍可看出占地200余亩的古城轮廓。
它就是陇城古城,曾名“龙城”,西汉时期叫“街泉城”,东汉更名“略阳城”,也就是街亭故城。
马谡率军来到街亭,却没有选择倚城固守。
在街亭之战不久前,也曾发生过一次战事。
公元214年,夏侯渊北上进攻韩遂,曾到达略阳,此时略阳没有人占领和防守,夏侯渊于是以此为基地,留下辎重,自率轻装部队袭击周围的敌军,所向披靡。
根据那段史料分析,此时的略阳城,已经不是公元32年时刚修建时那座坚固的城池了。因为韩遂本能抢在夏侯渊之前占据略阳,但他却放弃了,有可能是略阳城年久失修,残破荒废、无法固守。
因此马谡的大军也有可能认为无法利用它作为阻击的堡垒。
据《三国志》记载,马谡据守抵挡张郃的地方并不是街亭城,而是城南的山地。《三国志·王平传》有言“谡舍水上山”、《张郃传》有云“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都能证明。
如果《三国志》所说的城就是陇城镇的那座古城,那么“南山”又在什么地方?
往北,去张家川县的龙山、恭门、马鹿一线寻找答案。
遥望龙山镇附近的断山
龙山镇,和陇城镇相隔不远,在当地的地方志中曾有这样的描写,“东首,有二十里曰断山,其山当略阳南北之冲。截然中起,不与众山连属,望其势若断,俯断山镇,陇水经焉。其下为连合川,云川连而山断”。
涉过镇边的清水河,于一处缓坡,遥望断山地貌,和《三国志》中对马谡上山扎营的描述做个对照,极为相似。
也许断山比陇城更接近陇山,马谡在此扎营似乎更接近常理。陇城镇和龙山镇之间的清水河谷地带,地势相对平坦,在古代兵家眼里,很适合展开有战略意义的决战,所以有观点认为,街亭古战场遗址应该不出两地之间。
昔日的陇城古城遗址
马谡不听诸葛亮之命,在道口驻扎布兵防守,非要“舍水上山”,按《三国演义》的描写,他想袭用项羽、韩信的战术思想,想效仿当年他们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但是马谡忽略了一点,无论是项羽还是韩信的相关战例,都有一个共同点,彼时要在短时间内与敌军交兵,分出胜负,并且选择“置之死地而后生”战术的往往都是进攻方,而马谡作为防守方,居然也敢玩,真是迷之自信啊。
最终马谡的兵马被张郃大军牢牢围困,仅仅是魏军切断水源的一个战术动作,就导致马谡营中军心大乱,兵败如山倒,最终痛失街亭。
想想,围绕着一座小小的山头,六七万大军奔突厮杀,攻与守、生与死,让那页史书不忍细读……
【三】
街亭一战名扬千古,经《三国演义》妙笔演绎后,“失街亭”和“走麦城”一样成为失败的代名词。
街亭之战后,张郃顺势再复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诸葛亮 *** 次北伐的良好开局,瞬间化为乌有,可以想见诸葛亮的心情。
秦腔经典剧目《失空斩》
但这位纸上谈兵的马谡就这样不堪吗?
诸葛亮曾评价马谡为“旷世奇才”,十分敬重他:行军打仗两人常常促膝长谈,彻夜谋划。针对南人难以驯服的特点,马谡的攻心策略被诸葛亮实施为“七擒孟获”,保证了南方边境的长治久安。针对蜀国“兵马疲敝”,民怨沸腾,马谡适时提出“只宜存恤,不宜远征”的休养策略。北伐前夕,靠马谡的计谋,诸葛亮成功地离间魏国曹睿、司马懿君臣,为 *** 次北伐初战告捷奠定了基础。
在诸葛亮眼里,马谡算一个难得的高级参谋和战略型人才,因此镇守街亭的重任诸葛亮没有交给久经沙场的老将魏延、赵云等人担当,而是选择了他。
如果换了魏延、赵云面对“智将”张郃,就一定能守得住街亭吗?也未必然。
选马谡守街亭诸葛亮也许选错人了,但马谡就一定得杀吗?
因一地之失,马谡被杀,参军蒋琬叹息说:“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
马谡死后,诸葛亮身边缺少了善于谋划的智囊型人才。不得不食少事繁,事事躬亲,最后劳累过度,病逝于五丈原。以至于辞世前,诸葛亮发出了“吾遍察诸将,皆无人可授”的悲叹,是不是也在伤怀马谡呢!
魏明帝曹睿面对张郃取得的大捷,兴冲冲地嘉勉他:“将军被坚执锐,所向克定”,孰不知这位曹 *** 时期大名鼎鼎的五子良将,在诸葛亮的眼里,已成为危害他北伐事业的拦路虎绊脚石,必欲除之而后快。
在他的重重算计之下,一代将星即将陨落……
链接:
街亭古战场不在陇城镇和别处,就在天水市麦积镇街亭村境内,这个观点支持者亦不少。
说到街亭村,是探幽访古的好去处,它的许多民居建筑仍然保留古秦州风貌。
在街亭村,人们找到过几块石碑:明弘治年间所刻的一块石碑碑眉上有“望重街亭”四个大字;而在嘉庆十六年重修崇福寺碑记 *** 段载:“街子镇秦汉之襟喉也。东界关陇,南连巴蜀,北抵上邽,西通羌氐,虽属我州偏隅,允推诸路要口”;道光二十四年的一块石碑也说:“街子口系街亭之旧地也”……
这些碑文记载说明在明清时期,街子镇是古街亭所在地的说法就曾深入人心。
街亭村发现的三国时期的箭镞
学者从地理位置上寻找相关论据:
街亭村俗称街子口,是古代通关陇、巴蜀的要道。正处秦岭以西,位居天水东南七十里,从街子往南经白石峪、平南、天水、盐官可到祁山堡;又可从街子经党川、利桥、两当、凤县到汉中,完全符合曹魏提醒张郃:“秦岭之西有一路可通祁山,中间一隘口,地名街亭,是去汉中的咽喉要地”的表述。学者们提出疑问:说诸葛亮怎么会避开沿渭水前来抵阻的张郃,不派马谡去天水东南七十里的“街亭”,而去远距天水三百多里的秦安陇城“安营结寨”呢?何况蜀军作战,从未越过渭河。
从观龙山上俯瞰街亭村
从战争形势推演,街亭村也具有街亭古战场所在地的合理性:
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对魏延等人提出的“从汉中直抵宝鸡,然后直捣长安”的建议未予采纳,而舍近求远,兵出祁山,先取天水三郡,其主要原因是可以建立较近的后防保障。街亭之前时,蜀军的主力应部署在西和、礼县、祁山、天水一带。司马懿对此了如指掌,即派大将张郃星夜兼程,沿渭水西进到街亭村的位置抵阻蜀军。
于是问题就来了,张郃怎么会抛开敌方主力于不顾,到远离天水的秦安陇城镇那里去“抵阻”呢?
陇城镇与街亭村相隔不远,热爱三国文化的朋友,用一天的时间足以探访两地。亲自去找寻自己心中的街亭,岂不更有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