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算命故事-谁能推荐一本好看的小说
易经算命故事,谁能推荐一本好看的小说?
我是相见欢推文,看到你的问题感觉备感激动⊙∀⊙!
作为一个不追星不追剧,只偶尔追个别综艺的人,我的空闲时间都贡献给了小说。书虫八年,看过的小说少说也有上千本,百度云盘里都是内存。现在开始把自己看过的、喜欢的都拿来分享给喜欢的朋友,希望大家吃了安利,这样我就无比开心了。
作为阅文无数,经常文荒的人,我的库存都属精品,不知题主想看的是哪一款?可以到我的推文主页去看看哦,也可以看图片,发书名给我,免费领资源哦!
以下是我的珍藏,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书荒的你。我是相见欢推文,欢迎大家一起交流阅文体验!
吕蒙的故事?
吕蒙梦中学习的故事:孙权劝吕蒙多学习经典,于是吕蒙便潜心博览群书,而以《易经》为主要学习对象。吕蒙经常因酒醉而坐在已逝世的孙策的旧座位上,有时更沉沉睡去。一次在他沉睡中,竟然将《易经》诵读了一遍,然后惊醒。众人问他惊醒的原因,他便说:“我刚才梦见伏羲、周文王、周公,与我谈论世代治乱兴衰之事,与及日月宇宙变化之理,无一不是精妙之极;他们不是只谈空话,纯粹诵读文章而已。”于是大家都知道吕蒙曾经在睡梦中诵读《易经》之事。
1、吕蒙不念旧仇的故事吕蒙年轻时,曾因部下的事被江夏太守蔡遗告发,他一点也不怨恨。后来,豫章太守顾邵去世,孙权询问他应该让谁接替顾劭,他推荐蔡遗。孙权见他不念前嫌,十分高兴,笑着对他说:“君欲为祁奚耶”?于是用之。
2、吕甘之交的故事大将甘宁性情粗暴,轻于杀戮,不但经常违背吕蒙的心意,而且不时违犯孙权的命令。孙权对此,颇为恼火,吕蒙却总是为他说情,他认为,“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孙权听了吕蒙的话,厚待甘宁。后来,甘宁果然为东吴出了大力,立了大功。后甘宁厨房下一小童犯了过失。逃到吕蒙那里,吕蒙怕他遭甘宁杀害,便将其藏匿起来,没有马上将他送回。后甘宁带着礼物来拜谒吕蒙的母亲,要升堂见母时,吕蒙才叫出那小童来还给甘宁,甘宁答应不杀他。可是,过了一会儿,回到船上,甘宁却把小童捆在桑树上,亲自挽弓将他 *** 。然后,下令船上的人加固船的缆绳,自己解下衣服卧在船中。吕蒙闻后大怒,鸣鼓聚兵,准备上船进击甘宁。甘宁听到动静,故意躺着不起来。吕蒙的母亲光着脚跑来劝阻吕蒙:“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吕蒙平日非常孝敬,听了母亲的话,心里明白过来。他亲自来到甘宁船上,笑着招呼:“兴霸, *** 待卿食,急上!”甘宁满面羞愧,流着泪对吕蒙哽咽着说:“负卿”。
3、吴下阿蒙的故事起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军中事务,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成为传授经书的官吗!只不过要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要说事务多,谁像我事务多?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十分有收效的地方。”于是吕蒙开始进行学习。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研讨论议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之后就应重新另眼看待他的才能,大哥知道这件事太迟了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告别而去。后以“吴下阿蒙”称誉别人变化很大,长进明显;或反其意而用之,谦指自己毫无长进,也作“阿蒙吴下”。金元敏之《读裕之弟诗稿》:“吴下阿蒙非向日,新篇争遣九泉知。”清黄景仁《闻稚存丁母优》:“阿蒙吴下还依旧,他日登堂欲拜难。”
你为了学习周易?
你所列的书中,有命理的,有六爻的,有梅花的,有紫薇的,有太乙,各自都是不同的体系,《周易》《周易正义》、《周易本义》、《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古筮考》都被收入《周易全书》内容所指大多为哲学层面,大多数人只有看白话文才可以看懂,而我们普通大众更倾向于研究术数应用层面,能够真正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所以衍生出各个领域的预测术。
我读过的只有《周易》《易隐》、《卜筮正宗》、《增删卜易》、《易林补遗》、《易冒》、《断易天机》这些,有的还不算读完,对我的启发是,我们不可能学到面面精通,能够在某一个领域成为高手,都是很不容易的,何况古人遗留下来的东西到现代有的已经完全不适合了,比如《增删卜易》中关于婚姻的断法,还有《易林补遗》中关于终身运的断法,还有一些神煞的应用,还有伏神的用法等等,到现在多不用,只有不断地实践,才可以验证其中的道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大家都误以为这句话出自《易经》,这是一个大众对于国学的天大误解。实际上,这句话并不出自《易经》,而是出自于《易传·文言·坤》。
这里我就要说一下“经”和“传”的区别了。“经”,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教科书,被古人认为是绝对真理。而“传”,就属于教辅书,帮助我们分析解释阐述“经”里的含义。
就好比如《春秋》,孔子所作的《春秋》就属于“经”,而《毂梁传》、《公羊传》、《左传》(统称“春秋三传”)就是“传”,“三传”围绕着《春秋》做出解释。“春秋三传”各有各的特点,解释也不同,所以经常相互攻击。
说回《易经》和《易传》,
《易经》才是现存的最原始的文献,而《易传》则主要是战国时期的一些学者为《易经》所作的解释和阐发,在时代上至少也要晚于《易经》几百年。……我们可以把《易经》和《易传》的关系想像成:明朝人写了一本教科书,从清代到我们现代,很多人都给这本书编写了不同的教辅,然后,教科书和这些教辅被合编在了一起,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所以,我们在读《周易》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把《易经》和《易传》分开来看。《易经》的内容很简短,全是占卜的话,而《易传》却借着占卜阐发了很多哲学思想。
(熊逸《周易江湖》)
比如大家都知道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很多人也认为这句话出自《易经》,其实并不是,严格来讲这句话是出自《易传》,更严格来讲就是出自《易传》中的《大象》。
《易传》一共有十篇文章,分别是:《大彖》、《小彖》、《大象》、《小象》、《系辞上》、《系辞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这十篇文章统称“十翼”,“翼”是“羽翼”的意思,有“辅助”之义。
在很早以前,《易经》和《易传》是分开的,后来才被人混编在了一起,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如果有兴趣学习《周易》的小伙伴,鄙人在这里提个醒,读《周易》时,一定要把《易经》和《易传》分开看,要不然会混淆的。
接下来容鄙人说一句题外话,很多人都把《易经》和《易传》混为一谈,他们没有专业知识,这也就罢了,就连现在那些所谓的“国学大师”也分不清《易经》和《易传》,这也算是“国学大师”?鄙人有时候真是搞不懂,他们是来搞笑的吧?
OK,说回“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很多人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都扯上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因果通三世”,认为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么,这个说 *** 不正确呢?我们先按下不表,看完这篇文章,答案自然就出现了。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我们一定要看仔细,这句话是以什么为单位?
答案是“家”。
我一直都在说周朝和秦汉以后的朝代不一样,周朝是一个封建制的社会。周天子往下分封自己的兄弟和重臣(通常会有联姻关系),现成诸侯国。而诸侯继续分封自己的亲戚和重臣,就是卿大夫。卿大夫继续往下分封,直到贵族的最后一级,士。在春秋时代,只有贵族才可以参与战争,士,也就是士兵一词的来源。
封建制让周天子到士都成为了一家人,大家之中有小家,也可以说是宗法制,大家族嘛。
《国语·晋语八》叔向为韩宣子历数的栾氏家族的故事也是“余庆”与“余殃”的极佳例证:栾武子身为晋国正卿,土地不足百顷,祭器也不齐备,一心发扬美德,赢得了诸侯的爱戴与戎狄的归附,使晋国得享安宁。所以当栾武子弑杀晋厉公,犯下弑君这样的大罪,却未被国人责难,自身安然无恙。及至栾武子死后,其子栾桓子一改乃父之风,骄横无度,贪得无厌。以栾桓子的所作所为,实在应该招致灭顶之灾,然而仰赖父亲栾武子的美德余荫,竟然得以善终。到了栾桓子的儿子栾怀子,不效乃父而效乃祖,行事常以美德善念。照理好人当有好报,而栾桓子当年种下的恶因在儿子身上结成恶果,致使栾怀子 *** 逃亡楚国。
《国语·晋语八》同样记载了栾怀子 *** 逃亡的前因后果,而此事的主谋,晋国大夫阳毕,所给出的理据恰恰与叔向的上述逻辑如出一辙。其时晋平公忧虑于兵患频发,大夫阳毕为之筹划一劳永逸的定国之策说:“筹划的关键在于教令明确,教令明确需要有足够的权威,树立权威则在于君主您自己。您不妨选拔那些世代有功于国而后代衰微的世家子弟,给他们安排官职,把前代奸臣的后人找出来除掉,这就会提高您的威望,使您长保君权。……栾氏欺瞒晋国人已经很久了,栾武子就是败坏宗族的罪魁祸首,他当年弑杀厉公来增加自己宗族的势力。您现在只要诛灭栾氏,人们就会畏服您的权威;您只要选择瑕、原、韩、魏等功臣的后人,给他们官爵和赏赐,人们就会感念您的恩德。恩威之施恰到好处,国家自然安定。”
(熊逸《治大国:古代中国的正义两难》)
上面这个故事里,爷爷(栾武子)一心发扬美德,赢得了诸侯的爱戴与戎狄的归附,使晋国得享安宁。因此当爷爷弑君时,未受到该国人民的谴责。而爸爸(栾桓子)一改乃父之风,骄横无度,贪得无厌。以栾桓子的所作所为,实在应该招致灭顶之灾,可却得到了善终。而孙子(栾怀子)不效乃父而效乃祖,行事常以美德善念,却因为爷爷和爸爸的过错而莫名其妙躺枪,被国君赶出国。爷爷和爸爸种下的恶因,孙子得到了恶果,这个故事很好的体现了当时的宗法制社会,也就是所谓的“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个制度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父债子偿”,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很难理解这个制度,但是在社群主义立场和家族视角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秦汉以后,宗法制解体,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小家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现象还存在着。
“一人得道,鸡犬 *** ”,相信这句话大家都听过。最近去世的二月河先生笔下的雍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雍正还在做四阿哥的时候,有两个包衣奴才他特别器重,一个是年羹尧,另一个是李卫。在雍正继承皇位之后,这两个人也“鸡犬 *** ”了。年羹尧的最 *** 职做到了平西北大将军,而李卫则是兵部尚书、浙江总督等职。
历代恩荫以宋代为最。赵翼《廿二史劄记》有一节专论宋代恩荫之滥,提到当时恩荫最滥时,一人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甚至连门客和私人医生都有官做。
(熊逸《治大国:古代中国的正义两难》)
与恩荫相反的则是连坐,既然恩荫可以名正言顺惠其家人,恶报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大家可能对“连坐”这个词很陌生,但是,看过古装电视剧的人都知道,某个人犯了什么错,于是皇帝就要把他株连九族,要把无辜的人一起杀掉,这就是“家”的概念。
是的,如果先人的亲、能、功等等可以荫及家族与子孙的话,那么罪过是不是也应当适用同样的原则呢?也就是说,是否连坐、 *** 之类的残忍手段也和“八议”享有同样的道德依据?事实上即便是鼓吹仁政的孔子也提出过支持连坐的主张。在以往被认为是王肃伪作的《孔子家语》里,孔子对弟子冉有如是说:“大罪有五种, *** 是最轻的一种。这五种大罪及其相应的惩罚是:逆天地者罪及五世,污蔑周文王、周武王者罪及四世;逆人伦者罪及三世,谋鬼神者罪及二世, *** 者罪及自身。”(《孔子家语·五刑解》)
(熊逸《治大国:古代中国的正义两难》)
不止是连坐、 *** ,有的祖宗犯了事,就连其子孙也不能到朝廷做官。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有“禁锢奸臣子孙”一条,罗列掌故,如唐太宗下诏,禁锢宇文化及、司马德堪、裴乾通等人的子孙,不许他们做官。至德年间朝廷大赦,惟不赦安禄山党羽及李林甫、杨国忠、王鉷的子孙。宋高宗即位,诏令称蔡京、童贯、王黼、朱勔、李彦、梁师成、谭稹皆为误国害民的奸佞,子孙不得做官,章惇的子孙也不可仕于朝廷。明太祖也有诏令,称宋末蒲寿庚、黄万石的子孙不得仕宦。
(熊逸《治大国:古代中国的正义两难》)
在宗法制的大家族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才得以真正体现。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说,就是很多朋友逢年过节回家,七大姑八大姨可能就会围着你问,哎呀女朋友找了吗?哎呀孩子准备生了吗?你可能会觉得她们是多管闲事瞎 *** 心,这明明是你一个人的事。其实在她们看来,事情并不是你想的那样。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她们不是在多管闲事,她们认为,你的事并不只是你的事,而是整个家族的事。我们这一代人,是以个人为中心,认为这是我们的私事,可是上一代人却不同,她们没有摆脱家族制的那种思想。所以说,逢年过节回家,理解下她们,不要嫌烦。
所以说,中国宗法制下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和佛教的“因果通三世”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以家族为单位,无论是好事坏事都会波及到子孙,而佛教是以个人为单位,“因果通三世”的这个“三世”并不是指三代人,是指三次轮回转世,你上上辈子种的因,可能这辈子才得到果报。
什么?一定要让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中有用途?好吧好吧,那也不是不行的。假如我在党政机关中有一官半职,官场新人来找我帮忙(行贿),我来者不拒(受贿),而且还主动帮忙,等我退休了之后,这些官场大爷都念着我的好,都来主动帮我儿子,于是我儿子便在官场中平步青云,一飞冲天!
当然了,如果你按照我说的这样做,可能会被当成腐败份子抓起来,到时候请不要来怪我哈!
OK,关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事先说到这,下面我借着这篇文章来说一说《周易》的几个问题。
首先,《易经》是怎么来的?
传统的说法是:伏羲创作了八卦,周文王把八卦两两重叠,发展出了六十四卦,这就完成了《易经》。
我们学历史的都知道,凡是伏羲时候的事,三皇五帝啊什么的,压根靠不住;周文王虽然时代晚了不少,可情况其实也是一样。所以说,这些事情根本不必当真。
那么《易经》到底是怎么来的?
近年来,我国出土了许多甲骨文,那些可都是珍贵的考古资料。所谓甲骨文,就是殷商人拿乌龟壳占卜。占卜的 *** 是烧乌龟壳,从烧出来的裂痕看占卜结果,然后再刻在龟壳上。周人也不起乌龟壳怎么办?没关系,我们用蓍草(专门算卦的一种草)。所以,《易经》很可能就是周人取代甲骨占卜的一种简化的 *** !
那么,用《易经》算的卦准吗?
准!百分之两百的准!
我举个例子,今天我出门之前有位大师给我算了一卦,说我出门会有血光之灾,可我不听劝,硬要出门,出门之后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这就代表着《易经》不准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假如我一辈子都过的顺风顺水,安享晚年,得以善终,这就可以盖棺论定了吗?不行。假如我的儿子一辈子也过的顺风顺水,这只可以盖棺论定了吧?还是不行。直到我子子孙孙不知道多少辈,终于遇到了事情,这才应验了当年的铁口神算!
毕竟,我不是代表我自己,而是整个家族。
这并不是在笑话它,事实确确如此!
那么,《易经》到底是怎么算卦的呢?
用《易经》算卦,需要用到五十五根蓍草。当然,我们找不到蓍草,用围棋子代替也行,没有围棋子用火柴也行。要算上一卦,就必须要经过多次的演变和推算,平均算一卦要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所以说,什么子平八字、诸葛神算、邵康节的《皇极经世》、梅花易数、陈抟老祖的河图洛书、京房和焦赣、等等等等,都不是周易正宗。除了周易,上面说的这些东西都是很靠后的,越附会越复杂,也就越让人找不着北。记住,以后遇到算命的,只要他问你生辰八字,就不是正宗的周易!只是周易的名号最老,招牌最硬,他们都爱打着周易的名号到处忽悠人。
呃……说句实话啊,其实《易经》的真正算卦 *** 已经失传了,现在我们的这套 *** 是古人半蒙半猜搞出来的。有多古呢?只有宋朝那么古,而且还是朱熹搞出来的!
没办法,有总比没有的好。
当然,这种 *** 是不靠谱中最靠谱的一个。
有没有古代关于孝道的民间故事?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古人将他们的孝顺故事编写成《二十四孝》一书,成为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二十四孝》是古代二十四名孝子在生活中行孝的故事集,计有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等共24个人物至孝的故事。
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屡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祥。他的孝行打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十分孝敬,有处置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察看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探望父亲,依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楚国隐士,为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选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般戏耍,博父母开心。一次为他双亲送水时,进屋摔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哭,逗二老大笑。
3. 鹿乳奉亲
郯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父母年老,患眼病,需要饮鹿乳 *** 。他就披着鹿皮进深山,钻进鹿群中挤鹿乳。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他急忙掀起鹿皮现身出来,把挤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诉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他出山。
4. 百里负米
周仲由,字子路,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性格直率英勇,孝。早年家贫,他经常采野菜做饭,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去楚国,随从的车马有百乘,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他坐在锦褥上,享受丰盛的筵席,常思念双亲,慨叹:“即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可以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得上是生时尽力,死后怀念哪!”
5.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鲁国人,孔子得意弟子,世称“曾子”,非常孝顺。少年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客,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母亲呼唤,便背着柴迅速回家,跪问。母说了情况,曾参于是招待客人,以礼相待。曾子学识渊博,曾说“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 *** ,相传他著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为“宗圣”。
6.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 *** 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 ***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7.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8.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 *** 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 *** 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9.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0.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11.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 *** 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2.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 *** ,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3.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4.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着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5.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 *** 他,江革哭告: *** 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0.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1. 尝粪心忧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 *** 。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2.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 *** ,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23. 亲涤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着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24.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 *** 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 *** 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 *** 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在中国如果你不孝敬长辈,那你一定会被称为坏人,有一句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在中国一定要会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这是我们的文化表现,是构建在血亲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传承了这么多年的文化,可以称之为孝文化。在我们的社会上,是要奠基在孝的基础上的,所以孝是我们的文化是和其他文化相区别的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