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庐江算命-为什么袁术更先有实力称帝

admin2022-12-19 04:57:5318

合肥庐江算命,为什么袁术更先有实力称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就诸侯来说,其实袁术的名望和实力曾经最强。

袁术本来就是四世三公袁家的嫡传,哥哥袁绍是庶出,按照汉代礼法是不能继承家业的。

换句话说,袁术是当时全国最强大的官二代,单单家族的朋友、部下、同僚就占据了中国大半个官场。

所以,袁术开始的实力非常强,占据了中原 *** 富饶地区,兵精粮足,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军阀。

客观来说,以袁术的实力,他确实有称帝的资本。

超级大傻帽官富二代:三国大草包系列之袁术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自大无知的官富二代——袁术

客观来说,袁术并非是个小人物,甚至可以说是三国早期资本最雄厚,实力最强大的诸侯。他出生自东汉末年大名鼎鼎的四世三公袁家,又是嫡出之子,早年就被举孝廉,并担任过河南尹,虎贲中郎将等高级职位。

董卓乱京以后,袁术占据了极为富庶的南阳郡,并参与了浩浩荡荡的讨董勤王行动,为十多路诸侯中的一路。

然而,在其后的群雄割据乱世中,袁术目光短浅不思进取,在众多重大事情的判断与决策上一再失误,更逆大势而行孤身称帝,最终在外敌的联手打击和内部的 *** 背叛中惨败身亡。

大家可能并不是太清楚,“四世三公”这个家庭背景意味着什么,所谓的三公在当时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是全国更高的三个职务,由皇帝亲自任命并直接领导,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袁家在东汉时期,连续四代都有人担任过三公的职务,也就是说袁术自高祖父、曾祖父、祖父、到他父亲共四世,都是 *** 厚禄……这要放到现在,可就是标准红色大家庭,袁术可谓是一生下来就 *** ,官二代+富二代+红二代。反观他同父异母的长兄袁绍,由于是家中小妾所生(庶出),在家里地位颇见低微,远远比不上袁术。

少年时期的袁术在史书上记载不多,但从有限的史料中还是能看出他年纪轻轻就颇具侠义风范,在家里行事得体,熟知忠孝礼仪。

在外则经常与其他富二代少爷们一道喝酒畅玩,从事田猎 *** 等贵族运动。在家族的庇荫下,袁术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没用多少时间便从地方官吏晋升为了朝廷大员。如果不出意外,亨通的官运会一直持续下去,袁术沿着父辈们的足迹走到三公的位置上,只是迟早的事情。

然而,黄巾 *** 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的根基,何进大权独揽,宦官干涉朝政,两方面政治激斗,再次加深了朝廷的危机。等到董卓进京,又是“换皇帝”又是搞“政治改革”,搞得乌烟瘴气人心惶惶,稍微有点背景的人都得另谋出路了。

袁术申请外调至南阳郡,看得出他还是很有眼光的,一来这里远离东汉朝廷政治中心,可以避开 *** ;二来这里人口密集钱多粮足,适合作为根据地以便将来起事。

南阳和汝南是东汉更大的两个郡,据《后汉书》记载,南阳有三十七城,人口有二百四十万,汝南有人口二百一十万,一个 *** 一个第二。袁术这两个郡的实力比两个州都强。

再加上粮草充足的淮南,以及长期染指的荆州,袁术可以说要兵马有兵马,要粮草有粮草,是当时名副其实的 *** 军阀。

应该说,袁术这时候的形势是全天下 *** 的,外有袁家在全国范围内的巨大名声威望,内有治地的富裕,钱粮兵源都不缺。此外,还有能征善战的孙坚父子为他作为军事先锋,不断攻城拔寨,扩大统治地盘。若能依次为基础,勤勤恳恳,励精图治,袁术完全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帝王之资”,就算是争天下不济,守土自保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袁术一开始也做得很好,他充分信任孙坚,放手让其指挥,并在袁绍试图偷袭豫州的时候,出兵为孙坚保住了根据地。

这一阵子是袁术最得意的时候,和孙坚的合作也正处于蜜月期,两大集团强弱互补,联手起来简直无敌于天下。但遗憾的是,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三国形势的慢慢发展,袁术性格中的一些弱点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合肥庐江算命-为什么袁术最先有实力称帝

袁术先是对孙坚起了疑心,担心他的军功越来越大会盖过自己的风头,于是开始明里暗里削孙坚的兵权,并扣住粮饷不发。尤其是当孙坚不幸死在荆州黄祖暗箭之下以后,袁术对其儿子孙策越来越不待见,各方面的打压,大有将孙家军解散的趋势。

然后,袁术又做起了皇帝梦,他认为汉室已经衰微,刘氏气数已尽,而自己作为天下 *** 豪门袁氏大家族的家长,理所应当建立新朝,将皇冠戴在自己头上。于是,袁术开始在自己的领地里大兴土木,改组行政机构,增设三公九卿,为称帝作准备。精明而又不甘于人下的孙策瞅准了这个机会,用之前偶然得来的传国玉玺,换取了自己的 *** ,率领几千人马取江东去了。

其后的事情,就和《三国演义》上的描述差不多了,袁术称帝国号“大成”,年号“仲业”。而此举非但没能赢取到民心,反而是将袁家四世三公建立起来的威望践踏而尽,还将自己塑造成了树大招风的众矢之的。以往相互之间恶战不休的众诸侯们一下子尽弃前嫌,联合起来发动了类似当年“讨董战争”一样的“讨袁战争”。

曹 *** ,孙策,吕布,刘表,哪一个是好打发的主?现在联手一道多路进攻,袁术军事实力再强也根本挡不住。更严重的是,之前在南阳的横征暴敛早已经激起了民愤,原有的忠心部下也离心离德。军事上一败再败,手下人一再叛变,再厚实的家底也经不起这样反复地折腾,袁术无奈之下只得放弃帝号,北上投靠自己的大兄袁绍,希望能看在一家人的份上收留他。

然而,在行军的路上又被“汉室宗亲”刘备率军截住,粮草耗尽进退不得,想喝点蜂蜜水解渴的简单愿望都实现不了。在哀叹了一句“袁术何至于此”过后,这位“大成仲业皇帝”便大吐呕血,就这样在一张行军床上凄惨身亡……

拥有如此牛逼的家族身世,坐享南阳这么一副厚实家当,却没过得几年便彻底玩完。袁术自己败亡也就算了,还搞得治下之地民不聊生人口减半,原本富甲天下的南阳郡在他的腐朽统治下变成了人间地狱。

尤其是在称帝过后,袁术大搞建设修建皇宫城楼,城南城北都筑起祭坛,生活也奢侈荒 *** ,挥霍无度。后宫妻妾数百之数,罗绮丽装遍地都是,精美食品应有尽有……这些荣华富贵的代价就是,江淮一代老百姓 *** 饿死,许多地方断绝人烟,饥荒之中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其实,袁术只是犯了所有富二代和官二代都几乎会犯的通病,强大的家世带来了从小的养尊处优和一帆风顺,少了应有的挫折和磨砺。

而且天生就没有自知之明,自我感觉良好,总觉得自己的家族恩泽天下,自己就是当皇帝的料,只要称了帝就会四海归心,一统天下……想当皇帝的想法没错,人人都会有这种想法,但关键是你得有那能耐,所谓的四海归心也是建立在你文功武略之上,而非是你的祖先有威望就行。

事实证明,袁术的能力和他的兄长袁绍比都差远了,袁绍好歹还能打败公孙瓒尽收北方四州,只是败在曹 *** 这样的超级对手手里。而袁术呢?能力可能连袁绍手下一个部将都比不了,叫他当个诸侯都是超出能力范围了,却偏偏还做起了皇帝梦,也就怪不得灭亡了还没人同情。

或许,还是罗贯中送他的两句诗最为贴切:不思累世为公相,便欲孤身作帝王!

PS:在三国类影视作品和三国题材的游戏中,袁术的外表形象往往都被刻画地比较阴暗 *** 。其实,有关袁术外表的描写史料上几乎没有记载,倒是袁绍的外表记载颇多,诸如:身长伟岸,行步有威,有英雄之表等……个人觉得,真实的袁术应该属于那种外表相对普通的人,虽然不算丑陋,但无论身高颜值都不如他哥,这恐怕也是他的一个劣势所在,毕竟在古代,那也是个看脸的社会……

合肥庐江算命-为什么袁术最先有实力称帝

袁术战略失败了?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天下诸侯拥兵自重,已然有群雄割据的局势。

实际上,各地诸侯心里都明白,汉室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袁术,是东汉末年各地诸侯中, *** 个称帝的,也是称帝后最早嗝屁的。原因很简单,枪打出头鸟啊。

真搞不懂袁术咋想的,这不是给自己拉仇恨嘛。

那么,袁术为什么敢称帝?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汉室衰弱,朝廷名存实亡。

袁术雄踞一方,拥兵三十多万,可谓是实力雄厚。

孙策献给袁术传国玉玺,群臣又拥戴袁术称帝。

1.汉室衰弱,朝廷名存实亡。

东汉末年,先是爆发黄巾之乱,后董卓率军勤王,但是没想到的是,引狼入室。此后董卓把持朝政, *** 后宫,群臣纷纷敢怒不敢言。

基本上,这个时候开始,东汉就已经算是名存实亡了。

各地诸侯,都是拥兵自重,天下已然显现出群雄割据的局面了。

2.袁术雄踞一方,拥兵三十多万,可谓是实力雄厚。

袁氏家族 ,四世三公,天下奇才半出其门。

天下诸侯中,袁术的实力,算是排在前列的。

袁术拥兵三十多万,雄踞江南数郡,素有称帝之心。

总之,袁术势力非常大,可谓是实力雄厚。

3.孙策献给袁术传国玉玺,群臣又拥戴袁术称帝。

孙策想脱离袁术,就将传国玉玺献给袁术,以此换得自由身。

袁术得到日思夜想的传国玉玺,这下可把袁术乐坏了。

这不就证明了,咱是天命所归之人啊,天 *** 定是我袁术的了。

然后呢,袁术手下的谋士、大臣们,都纷纷上书,请袁术称帝。

这让袁术觉得,看来咱称帝是众望所归啊,没办法,只能称帝了。

曹 *** 知道袁术称帝的消息后, *** 反应绝了。

老爹有话说:你对“三国时期,在汉帝还没死的情况下,袁术为何敢称帝?”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里,发表你的看法。

为何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女皇武则天前夫是唐太宗李世民,二婚嫁给了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她的角色从长辈转换为同辈,过程并不复杂,就是进庙里洗白了一次,出来就改头换面了,话说这事儿在唐朝并不算稀奇,有人说了,唐有胡风嘛。

14岁的武则天走后门潜入李唐后宫

据说武则天小时候,有唐朝著名的相面师袁天罡给她相过面,“龙瞳凤颈,极贵验也!”,也就是说武则天有龙凤之相。但当时武士彟夫妇也不敢相信,天底下哪有女人当皇帝的,当个皇后还差不多。

不过这个预言倒是让武士彟夫妇释怀了许多,不再执着于没有儿子的烦恼中。武则天十一岁时,父亲武士彟过世了,家里环境大变,武士彟前妻所生两子把握着家政大权,这让杨氏母女日子很不好过。

杨氏虽然偶尔也会想起相面师的话,但再看看眼前母女的处境,不禁又觉得希望渺茫。但杨氏还是为女儿的出路开始想办法了。

杨家是高门大户,杨家的女儿在李唐的后宫相当有地位。当时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明最宠爱的女人就是巢王妃杨氏,尽管她是从弟弟李元吉手中抢来的。

除了巢王妃,李世民最疼爱的儿子吴王李恪,其母杨妃也是杨家人。另外还有一个燕贤妃,她虽然不姓杨,但却是武则天正儿八经的堂表姐,燕贤妃的母亲是杨氏伯父杨雄的女儿。

燕贤妃还是李世民时任秦王时的老婆之一,后来李世民成为唐太宗后,把她封为四大贤妃之一,之后又提拔为燕德妃,所以,这位燕德妃在李世民面前还是能说上几句话的。

杨氏为了让女儿武则天进宫,找得就是这位堂表姐燕妃。她常在李世民耳边吹风,没过多久,一纸诏令,十四岁的美少女武则天打入了李唐的后宫。

在武则天时代,女人要入宫,基本有三个途径: *** 就是特招,也就是走关系,武则天就属于特招;第二就是采选,也就是从普通大臣或良民中普选出有才德的女子,比如郑仁基的女儿就是被长孙皇后选中而入宫的。第三就是罪犯子女充公,杰出代表人物便是巢王妃和上官婉儿。

武则天特招进去后,马上就被封了才人,属于后宫妃嫔的第六梯队,正五品的才人各有九名,以下还正六品、七品、八品。可见,武则天的起步还是很高的。

那么才人有些什么工作呢?所谓才人,不仅要貌美如花,还得有品有德,主要工作就是安排宫中的宴会和休息,管理宫中蚕丝纺织之类的事情。

职场新人武则天初入宫,就获得了才人的封号,还被李世民赐了个风情万种的名字:媚娘。一切似乎看上去是个好兆头,对于武则天来说,父亲死后,她们母女受尽了世态炎凉,入宫后开启新的人生,也是她所期盼的。

但她能如愿吗?李世民是无法圆她出人头地的梦了,因为她并不是李世民的菜,难道老李不爱美女么?当然爱了,那为什么武则天在李世民在世时没有得宠呢?

武则天的烈,唐太宗真的受不了

武则天是铁腕式的女强人,唐太宗是桀骜不驯一呼百应的大男人,两强相遇能擦出的恐怕不是爱情的火花。

武则天入宫十分顺利,也很快得到了唐太宗的喜爱,但是她的好运并没有延续多久。对于李世民来说,你武则天这样娇媚可爱的花朵,在后宫实在是太多了。

武则天自然不甘心,一旦有机会,她就不会放过,于是便有了著名的狮子骢事件。李世民喜欢骑射,对马自然十分钟情。他听说当年隋朝末年曾走失过一匹狮子骢,于是让人四处寻访,竟不想让他给找到了。

不过遗憾的是,当年的小马已经变成了老马,还生了五个马仔。话说这狮子骢是一种十分珍贵的千里马,但是它有一个特点,就是脾气很倔,一般人降服不了,就连这小狮子骢脾气也很大。

有一天,李世民带着他的老婆们又去看狮子骢了,看着眼前的宝马却无缘一骑,太宗不禁有些伤感。这时武则天走到李世民跟前说:“皇上,别发愁,我能帮你搞定它!”

李世民听后便问她有什么好办法,这时武则天要了三样东西:铁鞭、铁锤和 *** 。马不听话就用铁鞭抽它,要是还不服气就用铁锤再锤它的头,如果它还是冥顽不灵,就直接用 *** 杀了它。

李世民听后,确实狠夸了她一顿,但在这次事件之后,武则天却被冷落了,从十四岁到二十五岁,她既没有得到任何封赏,也没有晋级,在才人的岗位上一直干到了太宗去世。

可见,李世民对于武则天这样如此强悍野蛮的女子并不感兴趣,否则武则天不可能没有任何的晋升。与她同一时期入宫的天才少女徐惠,刚入宫时也是才人,但是徐惠却一路晋升到九嫔之一的充容,太宗在临死前专门吩咐儿子们要好好照顾她,并特许让她留在宫中。徐惠死后,李治还追赠她为贤妃,最后陪葬在了李世民帝边。

这么说来,李世民喜欢的类型也就很明确了。

李世民喜欢的“菜”是什么样的?

在李世民的心中,永远藏着一个无法忘怀的人,她就是长孙皇后。对于李世民来说,后宫无论多少佳丽,都无人能取代长孙在他心中的位置。

长孙皇后的祖先是北魏拓跋氏,父亲长孙晟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是北齐乐安王高励的女儿。长孙氏与李氏家族门当户对结为亲家,长孙氏十三岁就嫁给了李世民,她不仅有美貌,而且有智慧有德行。

自打成为李家媳妇之后,上自公婆下自叔伯妯娌,就连李世民的小妾们,都没有一个不夸赞她做事得体有礼的。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对李世民经常避而不见,但是对于这个儿媳妇却是称赞有佳。

在李世民外出打江山的时候,她陪着他四处征战;当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她坚定地站在了丈夫的身后,陪他走到权力的顶峰;在李世民成为一代帝王时,她又尽心尽力帮他打理好后宫,使他能安心执政。

作为一个女人,长孙氏不仅做到了自己的本分,而且还忍常人之不能忍,摈弃了女人的嫉妒心,不仅不打压其他妃嫔,还让李世民雨露均沾,甚至主动寻访德才貌兼备的女子以充后宫。

对于后宫管理,她也没有像独孤皇后那样,以铁腕的方式管理后宫,而是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来维持后宫的安定和团结。她没有武则天那样对权力的欲望,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方式来帮助李世民。

可以说,长孙皇后不仅具备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仁孝俭素的品质,更有着比一般女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因此,尽管在李世民的生命里有无数来往的女人,但长孙氏始终在李世民心中占有最显赫的地位。

因此,长孙氏也凭着李世民的宠爱,生育有三子四女,这也是他们感情好的见证。相反,再看武则天,再结合她生命中第二阶段所表现出的“硬汉”风格,与李世民相处11年,职位没变,子女一个没有,这也从侧面证明,武则天的确不是李世民的“菜”。

两人都不对味儿,怎么可能生出孩子来呢?

三国演义让我们学到了什么?

三国演义这部书,可谓古今中外的一部奇书。他并列于四大名著之中,但三国演义除了文学价值外,更可以说是一部经世济用之书。努尔哈赤当年能够用兵入神,讨平女真诸部,打败强大的明军,就是因为他深谙三国演义。我这里把三国演义的作用分为政治军事计谋(即将三国故事逐一对应到三十六计)、商战管理、职场人生三个主要部分,来一一跟大家分享

一、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启迪

1、 瞒天过海—青梅煮酒论英雄、草船借箭

刘备靠一声春雷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想法,逃过了曹 *** 对自己的猜忌;

诸葛亮趁大雾及夜色的掩护欺骗了曹 *** 十万只箭;

2、 围魏救赵—曹 *** 官渡之战劫乌巢军营

避实击虚,击其必救。

3、 借刀 *** —曹 *** 杀迩衡、刘备杀吕布

曹 *** 先借刘表之手,刘表再借黄祖之手杀迩衡。黄祖是傻瓜。

刘备利用曹 *** 之手杀吕布,曹 *** 有顺势而为之意。

4、 以逸待劳—彝陵之战、定军山黄忠破夏侯渊

陆逊在虢亭之战丧兵失将后,做战略退却。在彝陵这个地方消耗刘备锐气,发现对方重大缺陷,一举破敌。

定军山是典型的防守反击案例,大家可以自行去看三国演义

5、 趁火打劫—吕布趁刘备征讨袁术夜袭取徐州;

刘备从陶谦收了徐州后,引狼入室纳吕布于小沛。曹 *** 使计策让刘备攻取袁术,吕布趁机夜袭徐州得手。

6、 声东击西—曹 *** 攻南阳张绣,用声东击西之计策,被贾诩识破

曹 *** 假装重兵攻打东南角,但实际上计划从城防较弱的西南角攻入。被贾诩识破,将计就计,曹 *** 大败。

7、 无中生有—诸葛亮智激周瑜;曹 *** 杀粮吏以安军心。

在连吴抗曹时,诸葛亮无中生有激将周瑜,说周瑜要投降曹 *** ;

曹 *** 和袁术在徐州攻取战中,军粮告急。跟军粮官王亘商量用小斗发粮。待群情激愤时,反无中生有说王亘盗窃军粮,斩首以平众怒。

8、 暗度陈仓—邓艾历险度阴平

三国演义版暗度陈仓。

9、 隔岸观火—曹 *** 隔岸观公孙度与袁尚、袁熙兄弟斗

实为郭嘉授计。袁尚、袁熙 *** 孙度,如果曹 *** 迫之急则双方联合,如果隔岸观火,则公孙度终斩二人首级送给曹 *** 。

10笑里藏刀—逢纪现藏刀计,袁绍取冀州。

韩馥为冀州主,袁绍军河内。逢纪先派人劝公孙瓒一起攻韩馥,另一方面又告知韩馥公孙瓒来攻。韩馥恐惧将冀州让给袁绍。

陆逊白衣渡江其实也是笑里藏刀。

11李代桃僵—司马昭任用成济杀曹髦,然后再杀成济以平众怒

成济代司马昭僵

12顺手牵羊—守残宫孙坚顺手得玉玺

在盟军攻取董卓得过程,董卓少了洛阳退到长安。孙坚奉命守残破的洛阳宫殿,在水井中发现了传国玉玺。

刘备赤壁之战后得荆州也算顺手牵羊吧

合肥庐江算命-为什么袁术最先有实力称帝

13打草惊蛇—蜀魏争夺汉中之战

黄忠定军山之后,曹 *** 大军至。诸葛亮令赵云在曹 *** 大寨旁边的山上,以五百兵依令时不时摇旗呐喊,曹 *** 惊惧,怕防不胜防,于是撤军。诸葛亮以打草惊蛇之计逼退曹 *** 。

14借尸还魂—诸葛亮星落五丈原后,回旗走懿

不解释了,是真的尸体

15调虎离山—孙策计取庐江

孙策假意给庐江守将刘勋大量钱财,请其攻打上缭,待刘勋中计后,攻取庐江。

16欲擒故纵—诸葛亮七擒孟获

不解释了,经典

17抛砖引玉—张飞计赚严颜

张飞入蜀攻巴郡。严颜坚守不出。张飞一面搦战,一面找寻小路。找到小路后,放风与严颜知道。严颜届时来劫道,却被假张飞所骗。是为抛砖引玉

18擒贼擒王—曹 *** 割须断袍

潼关一战,马超打的曹 *** 割须断袍,就是擒贼擒王之计

19釜底抽薪—诸葛亮计收马超

马超替张鲁攻刘备于叚萌关,双方不可开交。诸葛亮使人送宝物给张鲁手下杨松,说刘备可保张鲁为汉宁王。张鲁令马超退兵,马超不退。于是张鲁依杨松计策给马超非常苛刻的条件。马超于是终于降刘备。

20浑水摸鱼—曹丕乘乱得甄宓

曹 *** 破邺城,命令任何人不许进袁府。但曹丕乘乱纳了袁谭之妻甄宓。木已成舟。

21金蟾脱壳—司马懿金蝉脱壳瞒廖化

六出岐山中,诸葛亮做了木牛流马,司马懿派人来抢,但蜀汉兵扭动木牛流 *** 机关,木牛流马就推不动了,曹魏兵都觉得神奇。司马懿因此自身也出动,不了中了诸葛亮计策,被廖化追杀。他把缨盔放在树林显眼处,金蝉脱壳骗过了廖化。

22关门捉贼—关羽水淹七军

水淹樊城。樊城是一个低洼地带,水淹形同关门。

23远交近攻—徐州攻伐战

曹 *** 和吕布都用了远交近攻的手段。

曹 *** 封官赠金给吕布,就是为了交结吕布,攻取袁术。吕布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袁术的儿子,就是为了交接袁术,攻取刘备。

24假途伐虢—刘备假道伐张鲁

刘备借四川伐张鲁,其实就是为了取四川。

25偷梁换柱—诸葛亮偷梁换柱逼反姜维

诸葛亮围姜维在冀城,放归被俘的魏国驸马夏侯楙。夏侯楙一路上看到很多百姓说姜维已反,并在天水看到假的姜维攻城,坐实了姜维已反。姜维不得不归降诸葛亮。

26指桑骂槐—曹 *** 杀蹇硕

曹 *** 在当北都尉的时候,杀宦官蹇硕给所有的宦官看。

27假痴不癫—司马懿假痴不癫赚曹爽

司马懿非常隐忍,一直装病,曹爽几次三番派人探视他,他都装的很像,仿佛生活不能自理。最终骗过了曹爽。

28上午抽梯—刘琦用计

刘琦是刘表的大公子,后母蔡氏欲对他不利。刘琦向诸葛亮问计,诸葛亮认为这是刘琦的家事。于是刘琦把诸葛亮骗到一个屋子里,把上楼的楼梯抽掉,诸葛亮不得不说。

29树上开花—猛张飞断喝长坂坡

张飞在长坂坡守当阳桥,后面树林命众兵马尾扬灰尘就是使用的树上开花的疑兵之计。

30反客为主—陶谦三让徐州刘备反客为主

不解释。

31美人计—貂蝉

不解释

32空城计—诸葛亮

赵云也摆过空城计,对吧

33反间计—周瑜用蒋干除蔡张,曹 *** 用反间计挑拨马超和韩遂

曹 *** 故意在阵前跟韩遂亲厚,并给一封书信,上面关键字段多有涂改,终于激起马超疑心。

34苦肉计—黄盖

不解释

35连环计—庞统

庞统献连环计,使曹 *** 铁链连接所有大船是一计,与之后的火攻又是一个连环计。

36走为上—刘玄德马跃檀溪

刘备在荆州蔡瑁摆鸿门宴欲害他,尹籍报信,骑的卢马于东门跃过檀溪脱险。

二、三国演义与商战管理

三国演义对商业与管理的启迪非常大。一直以来有非常多的解释。笔者从自己对商业管理理解的角度,做一个抛砖引玉。

1、 桃园结义:团队创业的愿景

其实刘备团队创业是白手起家,非常成功的。其他曹 *** 和孙权其实都是几代人的积累。而刘备团队就是贩夫屠夫。刘备团队的武将和谋臣,尤其是武将,是曹 *** 都羡慕的。靠什么?这个团队之所以这么有凝聚力,就是一开始就有明确并激动人心的愿景。

刘备“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心同力,然后可图大事”。我觉得马云也就这水平吧。后期诸葛亮的加入,也是看中匡扶汉室这个愿景。

2、 隆中对: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三国演义表的很清楚,从诸葛亮加入团队后,团队就不再漂无定所,有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并且在一开始夺荆州,夺益州,执行的非常不错。所以三分天下是从诸葛亮加入有隆中对开始的。任何好的企业要非常了解大的形式并有长远规划。

其实,曹 *** 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一种战略规划。

3、 子午谷奇谋:风险管理的能力决定执行方案

子午谷奇谋本来是一出公案。但是诸葛亮其实在三国演义里已经把为什么不走这招险棋说的非常明白了。就是这招好是好,但是一旦失败,我承受不起这个风险。

当时的形式也是这样的,蜀国国小民弊,其实是经不起这样大的失败的。一旦失败不但国基不稳,相信诸葛亮自己的位置也坐不稳了。这样投降派谯周等就会占上风,蜀国可能提前被魏国吞并。

一个企业执行方案,必须考虑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考虑风险或者不了解风险的企业,很快就会被淘汰。

4, 三让徐州、两让荆州:从仁义说信用

刘备政治上的仁义,就是现代商业中的信用。刘备的仁义在三让徐州过程中,跟反复无常的吕布有着鲜明的对比。三国演义所表达的一个主题,就是刘备在仁义中得到了天下。

在商业中可以说人无信不立。没有信用只得眼前之蝇头小利,那将寸步难行。

正如刘备自己所说“ *** 以急,吾以宽, *** 以暴,吾以仁,每与 *** 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

5、木牛流马、诸葛连弩:从创新说竞争力

蜀国国小民弊,在与曹魏的竞争中,还能略占上风,这与诸葛亮的励精图治分不开的。其中,像木牛流马、诸葛连弩这样的技术创新,直接增加了蜀国的效率,阵斩大将张郃,直接见到了效果。这对尤其是现实的企业,启迪非常大。

三、三国演义与职场人生

1、 从诸葛亮事必躬亲看职场授权与灰度管理

诸葛亮事必躬亲是勤奋负责的一种表现。但司马懿就不这样看,他听闻,认为诸葛亮不久就要累死了。果真如此。

管理一个团队,必须做好授权并做好授权后的控制。打工皇帝黄俊曾说,管理人是让别人伟大,而不是自己伟大。一定要知人善用让每个人充分发挥作用,团队才有积极性,才有生命力。才能求胜。不作授权其实是不自信的一种表现。

当然诸葛亮不是不自信,他是对事情要求太高,一般人做的他看不上。万事不可求全责备,要做好灰度管理。华为这么牛,很大一部分就是灰度管理。

这点诸葛亮就要跟司马懿学习。司马懿在曹 *** 帐下做参军,他献的计策曹 *** 多有不用,后期更是被曹真压制直到装疯卖傻。诸葛亮送给他女人衣服他也不介意。实在不行就象征性的派兵出去对抗一下,并快马向大本营要禁止出战命令。这些其实都是大智慧的表现。

2、 从郭嘉的“十胜十败”说看激励的重要与向上沟通

郭嘉不仅仅是与袁绍官渡之战时候的十胜十败,包括在曹 *** 与吕布征讨过程中,在征讨乌桓的过程中,都是在形式看起来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及时给曹 *** 以激励,点明形势的重点和方向,事后看确实犹如神助。这也是曹 *** 谋士这么多为什么独宠郭嘉的原因。

在与领导的沟通中,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多用激励。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也是要多用激励。

田丰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明知道袁绍多忌,偏偏每次都是批评袁绍,然后袁绍不听,事后事实就打袁绍的脸。不死才怪。

据说郭嘉从来不主动向曹 *** 献计,平时非常低调。但是只要曹 *** 一问,就是条理清晰,切中要害,这也是曹 *** 喜欢郭嘉的一个原因,并欲托之以后事。这也是我们需要向郭嘉学习的地方。

三国演义堪称一本古代智慧工具大典,反复攻读,反复有收获。可以说是万用之宝。以上是笔者的一些心得。这道题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英布为什么还要背叛项羽投靠刘邦呢?

英布也称“黥布”,“黥”是一种刑罚,即在脸上刺字,并涂上墨,现代人把它叫做“纹身”。英布年轻的时候,因为犯罪,被处以“黥刑”。不过,英布并不以此为耻,反而很高兴,因为曾经有人给他看相,说他是大富贵的人,只是要在受刑之后才能发达。

因此,英布拿“纹身”四处炫耀:看见没,俺脸上有诸侯大印!周围的人被他这种“厚黑精神”逗乐了,干脆顺水推舟,讥讽地称他为“黥布”。

秦末,英布被征发为骊山役徒,修建秦始皇陵。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地方,英布专门盯着跟他一样有“纹身”的人,结成团伙,带着他们逃入江湖做了贼寇。

陈胜吴广 *** 后,英布乘势而起,他与鄱阳令吴芮结盟,共同举兵反秦。吴芮就是西汉唯一生存下来的异姓诸侯王(长沙王),他凭借个人威信,占据了长江以南四川、贵州、重庆、湖南、湖北等 *** 土地,成为当时更大的割据军阀。

吴芮很欣赏英布,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英布借吴芮的资本,带兵北上,逐鹿中原。他先追随项梁,项梁死后,又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一起,跟随宋义援赵。项羽诛杀宋义夺得兵权后,英布成了项羽手下最得力的干将。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时,封英布为九江王,据九江、庐江二郡。在这些诸侯王中,英布是项羽最信任的人,可是英布辜负了项羽的信任,他选择了投靠刘邦,在项羽身后 *** 致命一刀。

当英布最终被刘邦“兔死狗烹”后,很多人讥笑他愚蠢的选择。那么,英布究竟为何背叛项羽?他这么做到底是对是错呢?

按《史记》记载,英布背叛项羽,是三件事的叠加结果。

*** 件事:装病拒绝伐齐

项羽刚刚完成分封天下,齐地就乱了。田荣是齐地反秦武装的领袖,可是因为当初与项梁产生龃龉,没去增援项梁,导致项梁战死。因为这件事,项羽分封天下时,没有封田荣。

田荣心怀不满,起兵杀了项羽分封的齐地三王,自立为齐王,公然挑衅楚霸王。项羽震怒,率兵攻打田荣,出兵前,他给英布下了一道令,让他率军助阵。

英布接到命令,给项羽回了封信:对不起项王,俺病了,下不了床,不能前往,就派几千人马归您调遣吧。

你装病也就算了,项羽也没法细究,但好歹你大方点,兵马钱粮资助不能少了,几千人不是打发要饭的么?因为这件事,项羽心里结下了疙瘩。

第二件事:坐视彭城之危

就在项羽在齐地打得热火朝天时,刘邦趁彭城空虚,偷袭了项羽的大本营。项羽一时抽不开身,急忙给英布下令,快去增援彭城。英布回复:病没好,去不了!

项羽很生气,使者一批接一批到九江:齐地离你们远,你不去就不去了,彭城就在你边上,你增援很方便。英布有气无力地说,我有心无力啊。

项羽怒了:你麻溜地滚下床,到我这儿来报到!

英布害怕了,前思后想,不能去啊,项羽多狠, *** 不眨眼,更不需要理由,如今已经得罪他,去了岂不是送到他刀口上?不去!

项羽气得暴跳如雷,可是也没办法,一来脱不开身,二来英布能力强,他也不想把英布变成对手,只好捏鼻子忍了。到这时候,两人的关系已经接近破裂。

第三件事:随何巧舌说服

刘邦在项羽的打击下,几次命悬一线,变得很沮丧。这时候,张良给他献了一策,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他说:您搞定仨人,牵制项羽,天下可定,让韩信北伐拿下燕赵,让彭越在河南之地 *** 扰项羽,断他粮道,让英布从项羽背后插一刀,让他腹背受敌。

一句话让刘邦茅塞顿开,于是随何奉命出使九江,施展他的嘴皮功。随何大致说了以下几点:

其一,你英布两次违逆项羽,事实上已经背叛他,上了他的黑名单,没有回头路了;其二,项羽弑杀楚怀王,成为天下公敌,强大是表面现象;其三,战况分析,汉王虽然被动实则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其四,你只要牵制项羽几个月,就可以为汉王取天下建立大功勋。

英布被说动了。恰在此时,项羽的使者到来,英布还来不及说话,随何先断了英布的退路,他对使者说:九江王已经依附汉王!楚使实诚人,估计也早被英布弄腻歪了,二话不说转身就走。

随何乘机对英布说:还傻愣着干嘛,赶紧干掉楚使啊,马上行动啦!英布已经没有退路,咬牙斩杀了楚使,一头扎进刘邦的怀抱。

这就是英布背叛项羽的过程,表面上,是因为英布的一点小私心,导致双方矛盾越来越激化,以至于无可挽回,并被刘邦钻了空子。不过,这背后其实存在一些必然性。

其一,英布受封九江王,算不上项羽的“重情重义”

英布获封九江王,是项羽的恩赐吗?恐怕英布不这么认为。

项羽在关中封了十八各诸侯王,除了英布,没有一位是他的部下,都是各路军阀。表面上看,确实是项羽“重情重义”,可是别忘了,英布这位部下不一般,他本就是“反王”之一,人家是带着股本加盟项羽的。这一点,绝非龙且、钟离眜、季布这些纯粹的“家将”可比。

如果项羽不封英布,那才是令人震惊的事。英布有自己的武装,又充当项羽的心腹,苦活、累活、脏活(暗杀楚怀王),他都替项羽干了,难道他不该获得封王吗?

所以,人家的九江王是自己赚来的,不是项羽的恩赐。

其二,项羽分封既不公平,又存在重大失误

如果英布心眼稍微小一点,感受到的,一定不是所谓的“重情重义”,而是项羽的“小气”。英布的封地不算小,九江、庐江两个郡,也谈不上大,不过这个封地真的算不上有多好。

当时天下,最肥的当属从齐地到关中,沿黄河两岸的地盘,尤其是河南之地。这些地方除了韩王韩成和三秦,其余都落入项羽自己的口袋。韩成也很快被项羽杀害,没有任何理由,直接被项羽并了。

项羽分封尽显自私,好地方都留给了自己,这就是分封刚一结束,立刻战火四起的原因之一。按英布的功劳,项羽在黄河两岸给他一块地,才更匹配。

正是因为项羽的自私,给英布反叛带来地缘上的必然性。我们做一个假设,假如英布的封地在洛阳周边,会是什么状况?

刘邦出关中, *** 个要对付的就是英布,英布能答应吗?不可能的嘛,他一定跟刘邦死扛到底,项羽站在英布后面支持他,刘邦还有机会单挑项羽吗?项羽还会被英布背后捅一刀吗?

所以,项羽的自私,给自己埋下了雷,把自己推到了与刘邦肉搏的前沿,而让英布有机会坐山观虎斗。

其三,分封必然导致利益切割,英布只是缩影

在张良的“下邑之谋”后,郦食其还曾经给刘邦献过一个,“扩大版”的下邑之谋——分封天下诸侯,以群狼战术咬死项羽。

这个策略听起来很美,刘邦激动得立刻让人 *** 了一批印玺,准备四处分封。结果,张良出差回来,一盆冷水浇在刘邦头上:实行分封你就完啦!到时候每个诸侯王都是本位主义,谁都不会真心为你卖命,相反甚至可能投靠项羽!

刘邦打了个激灵,可不嘛,受封的人谁不以自己封国的利益为上,谁心里不打个小九九,只要一受到项羽威胁,立刻反水不是很自然的事嘛。

其实英布背弃项羽,就是分封种下的苦果。

分封之前,英布为了得到利益,肯定拼命赚军功,以期望得到更大的回报。分封后心态就变了,九江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齐地跟我有毛关系?你项羽是死是活关我什么事?我凭什么牺牲自己的利益,给你打天下?

聪明的分封,应该是画饼:小英子,你看关中美不美,想不想要,干掉刘邦,它就是你的哟!

唉,不能怪人家英布背信弃义,实在是项羽做事不高明,不通人性。他自己带头打小九九,算盘打得贼精,怪得了人家英布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