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姓缪的女虎宝宝名字要怎么取 促财运名字参考-成语接龙意气风发
2022年姓缪的女虎宝宝名字要怎么取 促财运名字参考,成语接龙意气风发?
大展宏图 大智大勇 大做文章 大吃一惊大旱望云 大红大紫 大呼小叫 大块朵颐大起大落 大肆挥霍 大肆铺张 大雅之堂大有文章 大禹治水 大败亏输 大本大宗大笔如椽 大辩不言 大辩若讷 大步流星大才槃槃 大材小用 大车以载 大彻大悟大处落墨 大处着墨 大处着眼 大吹大擂大吹法螺 大醇小疵 大慈大悲 大错特错大打出手 大大落落 大刀阔斧 大得人心大敌当前 大地回春 大动干戈 大度包容大而化之 大而无当 大发慈悲 大发雷霆 *** 小廉 大方之家 大放悲声 大放厥词大风大浪 大腹便便 大公无私 大功告成大海捞针 大含细入 大寒索裘 大旱云霓大好河山 大获全胜 大惑不解 大吉大利大计小用 大家风范 大家闺秀 大江东去大江南北 大街小巷 大节不夺 大惊失色大惊小怪 大开大合 大开眼界 大块文章大快人心 大浪淘沙 大辂椎轮 大梦初醒大名鼎鼎 大明法度 大谬不然 大模大样大莫与京 大谋不谋 大难不死 大难临头大逆不道 大璞不完 大气磅礴 大器晚成大千世界 大巧若拙 大权独揽 大权旁落大权在握 大人虎变 大仁大义 大煞风景大声疾呼 大失人望 大失所望 大事铺张大事去矣 大势所趋 大势已去 大是大非大手大脚 大书特书 大树将军 大肆厥辞大题小作 大天白日 大庭广众 大同小异大头小尾 大喜过望 大厦栋梁 大厦将倾大贤虎变 大显身手 大显神通 大相径庭大兴土木 大行大市 大言不惭 大摇大摆大展经纶 大义凛然 大义灭亲 大有裨益大有径庭 大有可观 大有可为 大有起色大有人在 大有作为 大张其词 大张旗鼓大张声势 大张挞伐 大杖则走 大政方针大智若愚 大败亏轮 大才榱盘 大才盘盘大澈大悟 大吹大打 大胆包身 大地春回大动肝火 大动公惯 大发谬论 大放厥辞大红大绿 大呼小喝 大渐弥留 大匠运斤大经 *** 大肆宣传 大题小做 大廷广众大喜若狂 大相迳庭 大雅君子 大吆小喝大音希声 大勇若怯 大有见地 大有迳庭大雨滂沱 大雨倾盆 大雨如注 大智如愚大直若诎 大直若屈 大中至正 大路椎 *** 马金刀 大名难居 大缪不然 大逆无道大请大受 大人先生 大杀风景 大煞风趣大厦将颠 大梦方醒 大才榱槃 大大咧咧大恩大德 大发议论 大工告成 大功毕成大喊大叫 大包大揽 大吃大喝 大出风头大祸临头 大酒大肉 大破大立 大眼望小眼大事不糊涂 大旱望云霓 大开方便之门 大水淹了龙王庙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水冲了龙王庙
在中国历史上战神很多?
每个朝代或者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战神,古有白起、韩信,近代有: *** 、 *** 、粟裕以及薛岳( *** )等,其中,薛岳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神,他是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
不过,今天,我们不说 *** 、 *** ,也不说薛岳;我们只说说身为十大将之首的粟裕以及他背后的“神 *** 队”。
粟裕打仗非常灵活,被 *** 赞为“愈出愈奇,越大越妙”,就连 *** 元帅也夸奖粟裕说:“智深勇沉,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更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他曾经在苏中战役中七战七捷,在这次战役中,他消灭的敌人比自己兵力还多;在宿北战役中,以伤亡8000余人的代价歼灭蒋军一个整编师;在鲁南战役中,以伤亡8000余人的代价,歼灭蒋军整编第26师、第51师师部、4个旅及1个快速纵队;在莱芜战役中,以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俘虏蒋军4万多人,并歼灭蒋军6万人;在孟良崮战役中,更是运筹帷幄,不仅打垮了蒋军的“王牌”整编74师,还击毙了名将张灵甫;等等。
粟裕的战绩非常辉煌,不过,在他战绩辉煌的背后,离不开一支“神 *** 队”的支持。
这支神 *** 队号称“四中队”,这是粟裕一手打造的侦察队伍,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多次破译敌人的军事部署、重要密令,为野战军 *** 提供了可靠的情报,以供野战军 *** 及时布局,灵活用兵。
每当有人夸赞粟裕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时,粟裕总是说:“一半功劳是‘四中队’的”。
1945年10月至11月期间,华中野战军成立,粟裕担任司令员,他下令组建一支技术侦察队伍,加强对华中敌军的侦听侦察。这支侦察队伍号称“四中队”,主任是朱诚基,成员大多是20岁左右的小姑娘、小伙子。
当时,敌我装备差距很大,在苏中战役时,蒋军的整编65师、83师用的是美式V110报话机,这是一种新式通信装备,性能非常稳定,防 *** 效果非常好。
而四中队用的侦察设备非常简陋,大都是抗战时期用过的三灯收讯机,甚至,还有机务部门临时组装起来的设备。
面对这些差距,四中队的队员们凭借自己的智慧从蒋军中一次又一次地窃取情报。
1946年7月,粟裕根据 *** “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的指示精神,决定拿驻扎在苏中地区的蒋军试试手,给对方予以毁灭性的打击。
7月10日,四中队从可靠渠道获得了一份重要情报,这是蒋军 *** 绥靖区的作战计划:整编49师北犯如皋,整编第69师第99旅和李天霞的整编83师分两路先占领黄桥,再协同整编49师进攻如皋;整编25师第148旅东犯姜堰,再会同侵犯如皋的49师合击海安。预定于7月15日同时发起进攻。
一时间,如皋和海安成了蒋军的众矢之的。
当队员们要将这份情报报告给粟裕时,他们又侦知了一件情报:蒋军的整编83师第19旅有两个团驻守在泰兴和宣家堡。
事不宜迟,队员们马上将这两份情报汇报给了粟裕司令,粟裕看完情报后,立即召开华中野战军作战会议,面对蒋军的嫡系部队----李天霞的整编83师,粟裕毫不犹豫,他以李天霞的83师为首奸目标,首先打掉宣家堡和泰兴的两个爪牙。
经过60个小时的奋勇搏杀,华中 *** 在宣泰战斗中歼灭了李天霞整编83师驻扎在宣家堡和泰兴的两个团,生擒第56团少将团长钟雄飞,俘虏了敌军3200人,缴获了大量的武器 *** 和军用物资。
这次宣泰战斗是四中队的首胜,创下了歼灭具有美式装备的 *** 嫡系部队的记录。
就当华野将士上上下下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四中队忽然又破获了李默庵的作战计划:急调整编65师火速渡江,会同靖江第99旅增援泰兴,进犯黄桥,企图拖住华中野战军主力;同时,急令整编49师星夜疾进,趁虚而入,夺取皋城,妄图从如皋、黄桥、泰州三面夹击华中野战军。
李默庵如此兴师动众,就是因为粟裕歼灭了他的两个团,这让他十分恼火,所以,“财大气粗”的李默庵想歼灭刚在泰兴和宣家堡站住脚跟的粟裕主力。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这封突如其来的军事情报,粟裕既感叹四中队的履职尽责,又深知自己的艰难处境。
粟裕知道装备落后的华中野战军不是李默庵部的对手,面对他们的三面夹击,自己不能硬拼,只能走为上策,但是,走也得分怎么走法,不能就这么便宜了李默庵。
他考虑着:李默庵的整编第49师是杂牌军,于是,果断下令:迅速转移兵力,挥师东进,将李默庵的整编第49师歼灭于运动战中。
最终,经过4天4夜的激战,粟裕的华中野战军歼灭了李默庵的整编49师一个半旅、整编65师、第99旅共1万余人,生擒少将旅长胡琨以下6000多人。
你断我手足,我也不能轻易饶了你。
李默庵是一个大茬子,粟裕先后打掉他的两个团、整编49师的一个半旅等有生力量,李默庵岂能轻易咽下这口气?
其实,此时,粟裕的华中野战军经过大战后,非常疲劳,人员伤亡非常大,战斗力锐减,粟裕只能将部队转移至海安地区休整。
李默庵逮着这个机会,做起了大文章。
他迅速调集6个旅,在数十架飞机的配合下,企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夹击海安,与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决战。
得到消息的粟裕,马上调集4个团进行防御,最终,在七纵部队英勇顽强的抵抗之下,阻击李默庵部5个昼夜,歼敌3000多人,成功地打赢了一场防御战。
本以为华野将士会为保住海安而高歌庆祝,谁知,粟裕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他命令华野部队全部撤出海安,如此一来,就相当于放弃了防守基地,这是一步险棋。
华中野战军刚从海安撤出,李默庵的65师160旅、187旅和李天霞83师的63旅就攻了进来,迅速占领了海安。
此战,这些部队的领导们非常高兴,他们迅速用报话机向李默庵报喜:“我们占领了海安,灭敌2-3万人,敌已溃不成军,向北逃窜。”
甚至,还有报务员欣喜若狂地喊道:“我们胜利了,我们正在海安开庆祝大会”。
可是,蒋军上上下下都没有想到,他们如此高调的庆功情报早已被“四中队” *** 了。
四中队马上报告给粟裕,粟裕当即下令驻扎在海安东北地区的一师、六师和七纵连夜奔袭李家堡,仅用了16个小时歼敌9000多。
原来,这是粟裕使得一个计谋,他早已在海安给李默庵画好了“坑”。
在粟裕带领华中野战军退出海安时,他吩咐各连队:“撤出海安前,在海安以北公路两侧和稻田内扔下破枪、饭锅、米袋、背包、 *** 等,给敌人造成一个假象,让他们误以为我们溃逃,助长他们骄傲松懈情绪,当他们欢呼雀跃地‘庆祝’的时候,我们奔袭李家堡,打他个出其不意。”
接着,四中队又采用多种手段,接二连三地侦察敌人的作战部署,及时为粟裕提供可靠的情报,从而在苏中战役的七战七捷中,画上了浓重墨彩。
此后,四中队也在莱芜战役中破获了王耀武发给李天霞的电报、捕捉了被困在莱芜城中的李仙洲向北突围的情报,从而在莱芜战役中,立下大功;另外,对于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四中队表现十分出色,他们破获了汤恩伯发给张灵甫的电报, *** 时间给粟裕提供了准确信息,从而在孟良崮战役中立下了头功。
可以说,这支神秘的四中队是粟裕作战时的千里眼、顺风耳,凭借他们在艰辛中磨练出来的侦察技术和无私无畏的精神,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给华野各级指战员们提供了很多真实、可靠的情报,他们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钻研的英雄群体,今天的盛世,有他们不可磨灭的功劳。
功不可没!
刘禅为什么愿意娶张飞的女儿?
这个问题还蛮有意思的。我们都知道刘关张桃园三结义。那么大哥刘备做了皇帝,自然也不能亏待了两位好兄弟。在中国古代往往有结义兄弟的孩子同性结为兄弟姐妹,异性结为夫妻的传统,那为什么身为皇帝的刘禅竟然娶了张飞的两个闺女?却没有娶关羽的一个女儿呢?是看不起他二叔吗?不,是他二叔看不起他!下面我们来好好说道说道。
刘备:该跟谁联姻?建安24年,一辈子艰难创业的刘备,终于在一片混乱中打出了一番天下,结束了东奔西串寄人篱下的命运。建安24年占据汉中一带,自称汉中王。那么创业小有成就之后,自然不能忘了跟着自己一起打拼的创业高管们。于是对自己手底下一帮跟随者们开始了分红,封侯的封侯,拜相的拜相。
更有蜀汉刘氏集团的股权分成,那就是联姻制度。世子刘禅长大了总得结婚娶老婆。但这种东西可不是随随便便就给别人的。那都是挑选自己比较看重而且忠心耿耿的功勋之臣,一着不慎,还要防着他们尾大不掉,东汉外戚干政的教训刘备自然是深刻的领会到了。那么想来想去当然自己的两个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自然是 *** 的结亲对象。一拍脑袋,就从他们两家选!
结亲嘛,总得有个媒人。他自然也得是一个蜀汉集团的重要角色。那么诸葛丞相这个红娘自然是没得跑了。诸葛丞相就在想关羽和张飞的女儿只能有一个是正室,那么让谁做小都会惹得大佬不快。诸葛一生唯谨慎,自然不会轻易的下决断。所以他便开始了长时间的考察。
虎女不嫁犬子的关二爷在考察的过程中出现了这么一个故事。又是同样在建安24年,孙权派人向驻扎在荆州的关羽提出联姻。请求关羽将女儿嫁给他儿子,被关羽直接羞辱了一番,关于在信中回道:虎女安肯嫁犬子。我们都知道关羽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远在江东的孙权之子他都看不上,又怎么可能女儿嫁给他十分了解的义兄之子刘禅呢?所以有人推测可能关羽太了解刘禅的懦弱无能,没什么本事,根本看不上这个未来的蜀中皇帝,自然是不愿意将女儿嫁给刘禅的。
诸葛亮对于这些事情自然是了熟于胸的。当他知道关于拒绝了孙权的联姻提议时。他就明白心高气傲义薄云天的关二爷,是看不上蜀汉集团的唯一继承人刘阿斗的。而且再加上关羽的女儿喜欢舞刀弄枪,不适合未来的宫廷生活,以后母仪天下要有一个端庄贤淑的女人。那么目标只能倒向了张飞。
心头嘹亮的张屠户而反观张飞,人人都觉得张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其实他是面带猪相,心头嘹亮。他是典型的粗中有细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张飞虽然莽撞,大事不糊涂,你看他对待其他高管,尤其是诸葛总策划,从来没犯浑过。还有长板桥头利用疑兵来吓退曹 *** 的百万大军,他的头脑可以说和他的长相一样复杂,令人难以琢磨。他知道女儿嫁给刘禅,不仅能让女儿一辈子富贵。还能够让整个张家与蜀汉集团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即便大哥刘备死后,继承人依然会善待张家。作为一个猪肉商人出身的武将,张飞深谙等价交换的商业道理。
据说张飞的大女儿就比较豁达而且庄重,那么比较之下作为媒人的诸葛亮自然也就选择了张飞作为刘备的亲家。也就挑了个日子,让刘禅与张飞的女儿完亲。后来刘禅成为为太子成为皇帝,张氏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妃,皇后。张飞一家也就紧紧与皇室联系在一起,荣辱与共。而这正是张飞所想要的。
至于后来大张后当了15年皇后之后,因病去世,此时关羽张飞都早已离世。年龄较大的关羽之女关银屏是嫁给了李恢之子李遗。不可能再嫁给刘禅。那么于是诸葛亮就让张飞的小女儿再次嫁给刘禅为后,刘禅对诸葛亮言听计从,顺利接收小姨子为后,这也就是后来的小张后。
【历史千奇百怪,闲谈也很欢快,欢迎关注,感谢点赞!】
李是谁的后人?
李姓是中国的大姓,但不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李姓由来有几种说法:1、出自赢姓,李氏的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时代的高阳氏颛项,出自赢姓。
2、出自姬姓。商朝时期,居武落钟离山的巴人,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 *** 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前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 *** 个王朝,后灭于东晋。
3、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4、唐王赐姓。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有没有名垂青史的 *** ?
如何理解宦官呢?中国古代都把宦官当做反面典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立下圣旨,不允许宦官干政,最后的结果呢?宦官在明朝发展到顶峰,如果这是一个坏的制度,为什么每个朝代离不开宦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宦官的权力
明朝之前哪怕宦官势力最强大的东汉以及唐朝,他们的活动范围也只局限在皇宫里,比如东汉末年发生的十常侍乱政,当时有十几个宦官想杀掉大将军何进,按道理说十常侍已权限已经非常大了,但是还是需要假传太后的旨意把何进诱骗到宫内,杀掉何进后,随之而来的是何进军队大规模报复行动,十常侍无一幸免。
可是到了明朝,宦官的不但活动范围扩大了,权限也放大了,涉及政治外交、军政监军等各项职能。比如我们熟悉的宦官郑和,很多历史记载为了寻找朱允炆下落,实际上是明成祖朱棣的一次外交之旅,利用“朝贡”贸易打通海上各邦交的关系,郑和在这次下西洋壮举之中,充当既是军事统领又是外交家,在 *** 次远航的途经麻喏八歇国时候,便参与了部落冲突,西王误杀了郑和的船员,但是郑和本着外交策略,予以军事的克制,这就是外交家的冷静。
宦官干政的原因
在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朱元璋特别害怕出现汉朝宦官专权的情况出现,因此禁止宦官读书认字,不得干政,那么为什么明朝宦官还担任这么多角色呢?这就要从明成祖朱棣说起。
朱棣原来是驻守在北方的燕王,这里是防范蒙古等游牧民族边塞要地,那个时候朱元璋为了保证自己的子孙能够稳固统治,把能打仗的将领已经杀的七七八八了,因为朱棣驻守边境要塞,因此没有动他。但是他手里的军事力量已经是建文帝的心头大患,于是朱棣先下手为强,率兵南下夺取政权。
朱棣幕僚里有好几个能干的宦官,他们从事战争的情报工作,其中包括我们的航海家郑和,朱棣能够获取战争的胜利也是因为宦官的帮忙,当时在建文帝那儿逃过去几个宦官,把当时南京的防守空虚的情报报给了朱棣,于是朱棣避开主力部队,突袭了南京,获得成功。
宦官不像儒家是大夫,他们没有道德束缚,看到朱棣在北方节节胜利,而且给予待遇丰厚,于是主动倒戈朱棣。朱棣也没有亏待他们,在他即位以后重用了这批宦官。
宦官的不可替代
除了宦官有恩于朱棣,宦官的作用也是当时朝廷之上无可替代的,朱棣通过 *** 上位,经过传统儒家教育的儒家士大夫肯定不服,于是朱棣就拿他们祭刀,对他们进行血腥的 *** 。但是 *** 不能永无止境呀,为了防范这些大臣,于是利用宦官监视文武百官,特别是军政大臣,从此宦官也叫着“ *** ”。
最为著名的监军 *** 就是十二团营,朱棣组建14万精兵部队,命名为十二团营,统领他们的居然都是宦官,于是宦官有了正式编制,更高权力机构司礼监,从此取代了以前的兵部。
除了监军,为了监督文武百官,朱棣发明了一个新的机构,东厂。东厂实际是战争期间宦官情报机构演变而来,主要负责监视武将的,后来延伸到监视文武百官甚至百姓。
我们在《新龙门客栈》、《锦衣卫》经常看到,东厂与锦衣卫混淆在一起,其实东厂是锦衣卫的监管部门,锦衣卫作为纪检部门,有对百官的司法审判权力,为了保证锦衣卫的绝对忠诚,因此东厂首领都有宦官担任。我们今天去北京东安门附近东厂,还能看到一块“朝廷心腹”大匾,里面供奉的是岳飞,这能反映出东厂的本质,绝对效忠朱棣。
后期,东厂权限越来越大,对百姓言论也进行监管。尤其到了明朝末年,东厂对于民众言论的监控到了登峰造极。话说一天晚上四个人在屋里喝酒,其中一个人趁着酒精作用,开始大骂魏忠贤,其他三个人就静静的看着,还没等他骂完,东厂的人就进来了,把他们带到东厂,骂魏忠贤的当然被处死,而其余三人早已吓的魂飞魄散。
宦官的其他用处
明朝宦官权限之所以这么强大,背后都是皇帝的支持,他们是为了皇帝服务的。除了替皇帝监管文武百官,很多 *** 还负责替皇帝打理私有财产。没错皇帝也有私有财产,明代皇帝有很多私有田产,这些田产都是由宦官打理。比如嘉靖皇帝在湖北安陆府就拥有很多田产,总面积达到了一万多顷。
我们会很好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怎么皇帝还有私田。可以给你个形象比喻,就好像这个公司你的,但是所有对公的账目都需要走财务,而且如果你是上市公司,还要接受审计,所以这些钱虽然是你的,但是所有用途是对公的,使用非常不方便。
明朝皇帝挣钱的方式很多,有上面讲的田产,还有开矿,包括金矿、银矿、铜矿等,这些也都是让宦官去负责的,这些宦官还被称为“矿监”。比如万历时期矿监陈增,常年在山东开矿,受到当地官员与群众的多次举报,因为他经常指着一家房子说:“你家有矿呀!”老百姓就不得不搬迁,可是万历皇帝对举报充耳不闻。
我们看过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有一名宦官杨金水,他其实就是替皇帝开展海外贸易的,把苏州、松江一带的纺织品,卖到国外,并与洋人进行谈判,生意做得非常好,据统计明朝时期类似替皇帝做生意的有上千人之多。
我们后来看到经常拿道德去评判这些宦官,其实这些宦官只是皇帝的 *** 人,为皇帝监军、监理文官,甚至打理私家财产等,是皇权的附庸。古代文人士大夫不可能去讨伐皇帝,所以矛头便指向宦官。
宦官里有没有好人
《苏三起解》里名句“洪洞县里无好人”是对一个群体发泄式的抨击,宦官也一样,这样一个群体里,有坏人也会有好人,而且很多宦官在大臣和皇权之间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比如明孝宗时期的李兴,当时黄河决堤,皇帝朱佑樘先是派工部侍郎陈政去镇守河堤,结果陈政累死在黄河大堤之上,于是皇帝委派了刘大夏接任陈政前去治理黄河,这个刘大夏是谁呢?就是那个一把火把郑和下西洋所有资料烧掉的那位,理由是劳民伤财,当时还得到了皇帝大加赞赏。
可是这位刘大夏,为人正直,不会变通,在地方上根本吃不开,朱佑樘于是派李兴去担任抗洪总指挥,当李兴到地方以后,地方官员十分配合,而且还能够从皇帝腰包里拿到2万两白银,朝廷还从别处抽调12万人,参与抢险工作,在李兴的统一指挥下,洪灾迅速得到缓解,可见这次洪灾当中,宦官起到的关键作用。宦官代表的是皇权,能够调动皇家的资源,甚至能打破士大夫之间的部门利益,所以宦官就相当于钦差大臣。
宦官也不全是坏人,比如正德三年,在一次早朝的过程中,竟然出现了攻击当时大宦官刘瑾的匿名帖子,刘瑾很恼怒,罚群臣在烈曰底下暴晒,有的人因此中暑了,最后甚至死掉了。当时的一个宦官叫李荣,是司礼监 *** ,实在看不下去了,给群臣送去了冰镇西瓜,又对群臣说是帖子写的都是为国为民的事情,谁做的干嘛不承认?这是好男儿应该做的事情。李荣这番话,让刘瑾很生气,被刘瑾发逐到南京去了。
正德时期,文官集团称围绕在明武宗旁边的八个宦官叫"八虎",其实即使"八虎"本身,内部也有很多矛盾,张永借藩王以诛刘瑾为口号,发动叛乱的契机,在武宗面前告了刘瑾一状,说他要谋反了,武宗才把刘瑾处死了。而张永这个人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不仅平灭了安化王的叛乱,而且当江彬等人诬陷王阳明的时候,还替王阳明辩解。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宦官,大都是通过影视剧或者历史小说里塑造的形象,这些形象已经被后世文人给恶意抹黑了。这些人常年受到程朱理学儒家忠孝文化的影响,如果公开指责皇帝,会背负不忠的骂名,因此他们把矛头指向了宦官,于是我们看到了宦官没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