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2017星座运势-怎么看待三国的贾诩这个人

admin2022-12-18 15:37:0121

帝师2017星座运势,怎么看待三国的贾诩这个人?

贾诩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 *** 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 *** ,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 *** 。

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 *** 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曹 *** 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 *** 一举平定关中。

在曹 *** 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 *** 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曹丕曾问贾诩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曰肃侯。《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贾诩作为凉州士人中的一员,在董卓、李傕这些武人掌控朝廷之时,他能做的只能是团结在他们周围,不存在站到对立面,这是不可能的事。汉末的乡党情怀是普遍现象,没有人能独善其身,现实也不可能让他游离于凉州集团之外。董卓时期

在董卓时期,贾诩只不过是中郎将牛辅下属的校尉而已,他距离董卓的中间还隔着牛辅,让他匡正朝纲,这也是不可能的事,董卓信赖的人是蔡邕、王允。

等到董卓身死,并州人王允掌权,凉州人的身份一下子成了原罪,王允的不肯大赦,加上“尽诛凉州人”的谣言,贾诩帮助目光短期的李傕等人找回生存下去的方向。这一点,如果非要用上帝视角的“东汉灭亡”来看,认为贾诩是乱世,这是偏见,是预设“王允是大汉忠臣,匡正朝纲的能臣”的立场去强行诬陷的结果。

史书上的事实是:王允掌控朝政,吕布掌兵,王允的亲属,亲信占据三辅要职,大儿子入朝为侍中,这算什么?再看他无视士孙瑞,杀害蔡邕,才掌权几天,就急不可耐打击异己,扶植亲信,这算哪门子忠臣?

王允是忠臣,这是演义设定,可以的;但在史书上,种种迹象表明:王允无非是个出身光鲜的董卓罢了。

李傕时期

接着就是李傕掌政时期,贾诩已经跻身朝廷重臣,他辞让左冯翊、尚书仆射,也是出于低调避嫌,在此期间,李傕与关东诸侯进行大和解,这一点,已经与董卓掌政时完全不同。

董卓时期,长安朝廷与关东是绝对对立的,董卓死掉后,矛盾的根本问题得到解决,关东诸侯纷纷看准时机,向长安背书表忠心。

这一点,史书上没有明写,故事都是分散在某些个人的传记中,好像关东这帮人各个都是大汉忠臣,向长安纳贡是给皇帝看,而不是给李傕看似的。实际想想,献帝年纪多大?他们怎么可能绕开李傕呢?

例如《武帝纪》写曹 *** 这段没明写,倒是在《钟繇传》里明确写了李傕对曹 *** 的不信任话来,证明曹 *** 的表忠心文章最终是写给李傕看的。

陈志《钟繇传》: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 *** 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 *** ,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

李傕、郭汜这帮武人出身卑贱,他们从头到尾的表现,就丝毫体现不出一点政治智慧出来,比如对于关东诸侯,他们更是除了会打打杀杀用武力解决问题,周忠和贾诩提议用朝廷诏书征调朱儁入朝,朱儁果然不战而降,这种兵不血刃的计谋,李傕他们是万万学不来的。

所以,我认为,在李傕时期,朝廷种种对地方割据势力的和解行为,都与贾诩脱不了关系,因为我也实在无法从史书中找到同时期能有这种地位和影响力(能够指点李傕为政)的凉州士人了。

东归时期

献帝东归是历史上一场悲剧,四百余年汉朝的威严扫地,同时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权谋大戏,因为愿意带皇帝东归的人,并非各个都是忠臣(只有极少数人确实是忠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盘,不论是武将还是文臣。

这一切又都是从李郭之乱开始。李傕开始 *** 皇帝时,还拉拢贾诩入伙,贾诩拒绝了,坚持站到皇帝身边,试图保卫皇帝的尊严。张绣要走时,还拉贾诩走,贾诩拒绝了,他要选择做个忠臣。

等待张济赶来长安劝和时,贾诩从中安抚李傕、郭汜各路人马,促成东归,他也是有功的。

东归开始后不久,郭汜 *** 个退出,随后杨定被排挤退出,段煨要做忠臣,杨奉却不让他做,非要联合众人诬陷段煨是个逆贼,好了,事已至此,和段煨同为老乡的贾诩还能留在东归队伍中吗?善于审时度势的贾诩已经看出,献帝无非已经落在了杨奉、董承等人手里,这些人,也不过是些莽夫,根本靠不住!他不可能留在献帝身边继续做忠臣了,杨定已经离队,段煨被排挤,他这个凉州人在队伍中就是多余的。

贾诩很灵活的切换阵营,投入到追击献帝的李傕队伍当中,在王师大败之时,贾诩以一人之力,保住了不少大臣的性命,这是他尽自己所能做的事。

最后,献帝逃至安邑,太守王邑也是凉州人,献帝派太仆韩融与李傕和解。东归暂告一段落。

张绣时期

和解之后,李傕郭汜以为献帝不会报复,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贾诩也知道李傕、郭汜等人所作所为是乱臣贼子,被朝廷清算是早晚的事,于是他离开李傕,选择去帮段煨、帮张绣,这两位同乡。

张绣在建安初,是曹 *** 的主攻目标,贾诩已经敏锐的看出,归顺许都朝廷(曹 *** )才是最终目标,所以劝张绣投降,可是,曹 *** 后来的行为激怒了张绣, *** ,女人,第二,嚣张。

可能贾诩由此认为曹 *** 也不过尔尔,于是他帮张绣再次背叛了曹 *** ,贾诩派人跟曹 *** 说,我们凉州军准备让出宛城来,要从你们军营中通过,另外武器太多,卸下来不方便,请允许我们随身佩戴。

就这样的请求,曹 *** 居然没发现异样来!

曹 *** 逃出来了,他的命是儿子曹昂让马换来的。如果贾诩成功杀了曹 *** ,后世也就没有《武帝纪》,更没有《三国志》了。

此后,面对曹 *** 的多次进攻,贾诩的智谋可以说是与曹 *** 平分秋色,例如曹 *** 第三次征讨时,应该带了荀攸去的,依然没有占到便宜,只能退兵。

后来,曹 *** 的自我反省,改变,又让贾诩认为曹 *** 将会胜过袁绍,在官渡之时,贾诩再一次劝张绣归顺曹 *** ,这一次决断,可谓神来之笔。化干戈为玉帛的曹 *** ,不但不计前嫌,还拉着贾诩的手,称赞他的功劳。

后来,段煨在汉廷养老,张绣成了曹 *** 早期的首席功臣,李傕郭汜被朝廷清算,贾诩继续保持低调。他早就看出,袁绍之后,曹 *** 不可避免的将走向权臣的顶端,在曹丕曹植的太子之争上,他又看准时机,在最关键的时刻帮曹丕投出最关键的一票,以至于曹丕称帝后, *** 个想要报答的人就是贾诩。

这事细思恐极,有点恶趣味。(贾诩间接害死了曹 *** 的嫡长子曹昂。)

后话

真要讨论汉亡的根源,曹 *** 集团才是主因,再上溯,也是王允(激怒凉州人)、袁绍(反董起兵)等人的锅,贾诩的所作所为最简单的目的不过是让自己活下来。乱世中,活下来才是最关键的事,对吧?

大汉亡不亡,归根结底是权臣们所能决定的事,贾诩哪有能力决定大汉的命运走向?后世所谓抨击他的言论,无非是开了上帝之眼的,预知历史进程的结果。

当然,如果非要他去参与了反曹(衣带诏、耿纪等事),用身死殉国来证明自己对大汉的忠诚,我觉得这是强人所难。华歆、陈群、王朗这些食汉禄的中原士人都不曾做到,我们何必单单苛求贾诩一定要做从一而终,为大汉殉节呢?

贾诩在董卓至李郭掌政时期的事迹,探讨凉州集团在“后凉州时代”的得失。

贾诩字文和,凉州武威郡姑臧县人。以出身来看,绝非大族。

例如,曹丕称帝后,以贾诩为太尉,孙权闻而笑之。

孙权嘲笑的原因有二,要么是名望不符,要么是地位不符。陈志本传原文说:(贾诩)少时人莫知。贾诩也自称:名不素重。均可佐证其家门平凡。

贾诩早年被举孝廉,后入朝为郎官。至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朝时,贾诩时任太尉(刘虞)掾。九月十二日,董卓任太尉,贾诩自然成为董卓幕僚,加上同为凉州人的优势,想不提拔都很难。

帝师2017星座运势-怎么看待三国的贾诩这个人

约在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起兵之时,贾诩被提拔为平津都尉(雒阳八关都尉之一),负责防卫雒阳安全。初平二年(191年)二月,董卓为孙坚所败,退守长安时,安排大批部将布防三辅,贾诩官拜讨虏校尉,为牛辅所统辖。本年末,牛辅派出李傕、郭汜、张济、贾诩等人联合军队,在中牟县击败朱儁,再挥军东进,扫荡了陈留、颍川二郡。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董卓在长安遇害。李傕等人得知变故,率军西返,欲投牛辅。抵达陕县时,牛辅已死,李傕派人向长安朝廷(王允)求赦又遭拒绝,凉州诸将顿时没了主意。就在此生死存亡之时,贾诩站了出来,冷静地提出应对之策,为凉州人在这场政治灾难中避难、求生指明了方向。六月,凉州军团成功攻入长安,李傕从此掌控朝政。从凉州人的角度看,贾诩拯救了凉州集团,延续了凉州集团掌控朝廷的生命。左冯翊宋翼被处死后,朝廷(李傕)任命贾诩担任左冯翊,并要给他封侯,贾诩推辞说:“我之前给的是救(凉州人)命之计,何功之有!”坚决推辞。后来,贾诩又出任尚书,负责选拔朝廷官员。陈志本传说贾诩“多所匡济”,《魏书》说“多选旧名以为令仆,论者以此多诩”。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贾诩这段履历(左冯翊→尚书→去官→光禄大夫)时间段为初平三年(192年)六月至兴平二年(195年)间,而在这段时间内,关东诸侯纷纷向长安朝廷纳贡,再结合本传说“(李)傕等亲而惮之”,陈志《贾诩传》裴注引《献帝纪》说“(贾)诩辄以道理责之(李、郭、樊等人),颇受诩言”。我们很容易想象得出:凉州集团所出台的朝廷政策,大多有贾诩参与,李傕等人对贾诩是既亲近又忌惮,这种“忌惮”更是出于尊重。要是没有贾诩,李傕这帮人估计早就打起来了。我们再来看种劭的事迹。种劭的父亲种拂,在长安破城之时,英勇迎战,壮烈殉国。种劭把杀父之仇记在李傕等凉州人的头上,在为父亲服丧完毕后拒绝出仕。而贾诩担任尚书时仍然多次提拔种劭,先后以少府、大鸿胪等九卿职位授予种劭,以示拉拢。要知道,种拂死时为太常,也是九卿之一,相当于是子继父职,而种劭拒绝贾诩的拉拢示好,干脆放出话来:“我一天不报杀父之仇,一天就不会返回朝廷!”范书《种劭传》:昔我先父以身徇国,吾为臣子,不能除残复怨,何面目朝觐明主哉!后来,种劭与凉州军阀马腾、韩遂、谏议大夫马宇、中郎将杜稟,还有刘焉的两个儿子:左中郎将刘范,治书御史刘诞等七人结为同谋,策划反李。关于这场计划的发起者,范书《董卓传》是说马腾发起的,联合刘范等人合谋,陈志《董卓传》这是说由种劭、马宇、刘范三人合谋,引来马腾进兵长安。我折中解读为:马腾和种劭等人均都有反李的意愿,双方一拍即合。马腾是为了私利,种劭则肯定是为了报杀父之仇。兴平元年(194年)三月长平观之战爆发,马腾一方败北,种劭战死。次月,长安朝廷(李傕)却宣布加封韩遂、马腾为将军。如此不计前嫌,安抚韩、马,我想,这绝对是出自贾诩的手笔,因为在当时的凉州集团中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有如此政治眼光的人了。兴平二年(195年),随着樊稠之死,李傕和郭汜的关系恶化,双方爆发军事冲突,李郭之乱开始。而在此之前,长安朝廷(李傕)表面上是稳定的,不光对顺从长安朝廷的刺史(如刘表、陶谦)、太守(如陆康)加官进爵,还对不顺从长安朝廷的人(如二袁、曹 *** )实施干涉。例如凉州集团控制的尚书台(可能是贾诩的主意)任命壶寿去夺袁绍的冀州,任命金尚去夺曹 *** 的兖州,任命刘繇去夺袁术的扬州,诸如此类。

虽然这些人均未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但是他们拿着朝廷的印绶去组织力量对抗,也起到了弱化关东联军阵营的作用,牵制并影响了他们的发展。虽然《贾诩传》并没有明说贾诩在李傕执政时期的具体案例,我们也仅仅是凭借凉州集团和平执政时期的政绩推断出:贾诩在缓和凉州集团内部矛盾,以及出台对关东诸侯的政策时是出了力的。

当然,贾诩最终还是未能阻止李郭之乱。按记载,贾诩在混战之初曾劝阻李傕,而李傕不听,拜贾诩为“宣义将军”以示拉拢;贾诩亦未转投郭汜,而是积极参与策划刘协东归,事成之后,贾诩退还将军印绶,并未参与东归。而后,李傕在追击东归队伍时,贾诩亦有随从,并在曹阳涧之战时及时劝阻李傕欲泄愤 *** 朝廷大臣。待刘协等人抵达安邑县后,韩融前来李傕处安抚和解,贾诩应该也在场。李傕最终答应和解,不再渡河追击刘协,并释放归还大臣及部分财物,想必贾诩也有从中出力。当然,从后面的事看,贾诩卖掉了李傕。随后,贾诩脱离李傕,转投屯兵于华阴县的同郡人段煨,暂时安顿了下来。因为贾诩在段煨处颇有名望,而段煨为人猜忌多疑,更担心贾诩会夺其位,表面上对贾诩毕恭毕敬,精明的贾诩也能看出危机所在,他愈发难安,想寻找新的出路。建安元年(196年),因为饥荒的缘故,屯兵于弘农郡的张济南下荆州,攻打南阳郡穰县时,中箭身亡,张济从子张绣率领余部退兵。荆州牧刘表使人安抚张绣。张济也是凉州武威郡人,贾诩和张绣两人私交应该不错。当初李郭之乱时,张绣逃离长安前还问贾诩要不要一起走,贾诩以报效国家为由拒绝出逃。贾诩在听闻张绣事后,便暗中与张绣联络,张绣也派人请贾诩去宛城,贾诩再跟段煨解释说要联络张绣为援,并愿留下家属为人质。段煨闻言,欣然同意,并善待贾诩家属。贾诩抵达张绣处后,又代表张绣前往襄阳拜见刘表,双方达成联盟协议,刘表允许张绣屯于宛城,以形成荆州以北的战略屏障。此后,贾诩辅佐张绣,多次击败入侵荆州的曹 *** ,曹 *** 甚至差点丧命于此。至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伊始,袁绍派人来联络张绣对抗曹 *** ,贾诩却劝张绣趁机归曹 *** ,曹 *** 果然大喜,不计前仇地拉着贾诩的手说:“使我信用看重于天下的人,正是你啊!”并表奏贾诩为执金吾,奉都亭侯。自此,贾诩成为曹 *** 集团中的一份子,并活到曹魏帝国接替东汉帝国,得以善终。贾诩在乱世中保全其身,身份转换之快,令人乍舌,以至于裴松之都评价贾诩为亡汉罪人:《(左)传》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然则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裴松之的理由是因为贾诩策划了李傕 *** 长安,使得李傕得以上台掌控朝政,最终李郭之乱荼毒百姓,也断送了汉朝统一的机会。后世史家的评价也褒贬不一,顾千里写道:董卓之死,举世称快,诩独何心而欲为报仇?且傕汜之不足与成事,诩料之审矣。以诩之智计,何患无途进身,乃必佐若辈为乱。卒之乱贼之间,亦有何利?此殊不可解,殆天生此贼以亡汉而启魏也。顾千里痛骂贾诩是“贼”,还说贾诩归曹 *** ,是“其凶德正同耳”。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补充道:贾诩为李、郭画策西攻长安,其罪不容诛,人尽知之。然当徐州刺史陶谦连合豪杰,移檄牧伯,推朱儁讨贼,李傕用贾诩策,征雋入朝,义师方集,垂成而罢,此又诩之阴谋贻误国家者也。我以为:这种评价并不公允,甚至这是套用“划分忠奸”的方式来解读贾诩的行为。

何焯:贾诩,凉州人,为此救死,当咎王允,不得独恨诩也。

梁章钜:贾诩为贼计则忠矣,李郭之乱,诩实造之。良、平之计,岂出此乎!后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盖亦本心不昧矣。钱大昭:裴说诚是,然李傕、郭汜、樊稠、张济之徒,皆董卓党羽,渠魁既伏其辜,余众方免死之不暇,敢有他志?自王允有一岁不可再赦之议,且欲尽诛凉州人,于是李傕等遂蚁聚蜂屯,至于败坏不可收拾。卒之允既诛死,汉遂以亡。故吾谓汉室之亡,不亡于贾诩,而亡于王允之一言也。允虽有诛卓之功,实为汉室之一大罪人矣。这三位前辈则相对公平,认为王允亦有责任,贾诩指点李傕的同时也是救自己的命。再看顾千里脑补贾诩能够在王允控制下的朝廷“何患无途进身”,联系无辜被诛的蔡邕,我真不知道顾千里哪来的自信认为王允会能容纳并提拔贾诩。贾诩对汉廷是有一定忠诚度的,这一点能从很多事例中看出来。① 将唐姬从李傕手中解救出来。② 劝阻李傕不可 *** 皇帝。③ 婉拒张绣的逃亡建议。④ 为皇帝劝退羌胡兵。⑤ 参与劝和李郭,保全朝臣,促成东归。

⑥ 阻止李傕杀害朝臣。

再看批评贾诩之人,观点都是“把李傕之恶转嫁为贾诩之谋”这样的套路,这根本就是不公道,甚至荒谬的。李傕在执政早期听从贾诩的建议,使得关东诸侯与长安朝廷的敌对关系得以缓和,而到了李郭交恶之时,李傕就很少再接受贾诩的建议,李傕造的恶,又如何能让贾诩来承担呢?我以为:贾诩在国难将至之时,对张绣说的“吾受国恩,义不可背”这八个字足以解读他对汉廷的忠诚度,何况他确实尽己所能维护汉廷。

同治皇帝因什么而死?

同治帝载淳,可以说是清朝最没有争议的皇帝。因为他的父亲咸丰帝只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就是载淳,老二命不长,最后也就载淳一个继承人。载淳的老妈就是清朝后期最著名的老佛爷——慈禧。

和顺治一样,载淳也是六岁登基,是为同治帝。因为他老爸风流成性,也是疾病缠身,活了31岁就死了。

奇怪的是,载淳和他老爸一样,命不长,上位十三年,没过二十岁就死了。此时,据他刚亲政才不过两年。

关于同治帝的死因,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死于天花,有人说他死于 *** ,甚至还有人怀疑就是慈禧害死的。

天花说

天花是一种烈性感染病,但现在却销声匿迹,为何?因为天花早已被现代医学战胜,成为唯一被治愈的传染病(来源: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

不过,搁在古代,天花还是个凶猛的怪物,死亡率极高,没有有效的药物进行医治。康熙就曾感染天花,他也正凭借这获得皇位继承资格,因为一旦痊愈就可终生免疫。

顺治年间,天花可谓是“清宫杀手”,顺治的14个孩子有9位都死于天花。

而为什么有人说同治帝因为感染天花而死呢?其实这也确有出处。

近年来,在清宫档案,如《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里就曾有这样的记载:万岁爷近日来腿脚酸痛,发热晕眩,皮肤出疹但未透出,时常感觉胸闷气短。

御医对此症状开出了十二味药配制而成的“益阴清解饮”,同治帝服用完药后,感觉效果很好,第二天痘疹就出来了。

虽然是不似前几天那么闷了,同治帝还是感觉咽喉干痛,晕眩发热。在经过调理后,同治帝的症状似乎又有衰退之象,但又因为其痘粒过于密集,以至于没法完全表发毒滞。

最后,因为用药无效,同治帝死亡。后人根据这些话,推断出同治帝应该死于天花。

*** 说

哪有皇帝不风流?尤其是幼年即位的皇帝。同治帝就曾多次微服私访,到民间找乐子。

本来,同治帝非常喜欢皇后阿鲁特氏,但是慈禧不喜欢。而阿鲁特氏也不是个好惹的主,面对慈禧的冷脸,她也没什么好脸色,反倒是对同治帝笑呵呵的。这一切,慈禧自然看在眼里。

你不让高兴,我也不让你得宠。于是乎,慈禧就给同治帝安排了惠妃,让他少去找那个”狐狸精“。但是,强扭的瓜哪有甜的?这不跟后世的光绪帝是一个道理?

你让我爱自己不爱的女人,我就偏跟你唱反调。于是乎,就有了同治帝多次微服私访那一出。

刚开始,同治帝保密工作做得好,但纸包不住火,有一天这件事被王公大臣知道了。他们就苦口婆心地劝同治帝回头是岸。

不过,年轻的同治帝死不承认,后来醇亲王把所有证据都列出来对峙,他却在不停追问消息来源。

民间传闻,同治帝从那些不良场所感染了 *** ,慢慢地,身体上出现了斑点。

皇帝病了,御医急忙诊断。同时,慈禧也在对外宣布,皇帝“不过”是感染了天花,也让御医按照天花的法子来给皇帝开药。

药不对症的后果可想而知,后来同治帝也察觉到了不对劲,就质问御医,“你怎么不按照我的病来开药?”御医无奈回答,“这些都是太后的旨意。”

原来,慈禧为了皇家脸面,对外宣传是这样,对内 *** 也是如此。

后来,同治帝的病情恶化, *** 竟然完全溃烂,带着病体去世了。这也是有人说慈禧是同治死亡真凶的原因。

当然,以上几种说法并不是最准确的答案,真相还得进一步调查。

古 *** 中进士有多难?

有一句俗语解释了在古代中进士都多难——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经统计,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为:夏、商时期18岁,周、秦大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可想而知五十岁在古代已经是高寿了,但是这时中了进士却叫少进士,想来大部分进士都比这个岁数大,中进士难度之大由此可见。

进士是属于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个等级殿试,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殿试分三甲录取, *** 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科举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持续了1300多年,而历朝历代进士考取的内容侧重也都不同。要想中进士必须要一步步的考取,想要了解进士考什么还需要了解科举考试考什么。而由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和国民情况不同,进士考试内容自然不同。

1.隋朝

隋文帝杨坚开创了科举制度,但却是在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手里发扬光大。隋炀帝设置明经科、进士两科,当时的明经、进士两科考试的内容主要是策问。策问即出一些有关时事政务、经义等方面问题,由士子做答,这时候的科举的考试内容还比较少。

2.唐朝

唐承隋制,虽然科举也是分为明经和进士,但是唐朝的进士考试的内容具有综合性,要求应试的举子必备综合条件和策对能力,仅有聪明、没有苦功不行;仅有书本知识、没有时政了解也不行。在盛唐时期科举制度有大大的丰富了,进士考试内容分为三大科目。一为“经史”考试,内含“贴文”、“口义”、“墨义”三项。(“贴文”之试是把经书左右行遮蔽,留下的一行中又遮蔽中间三个字,要求写遮蔽的文字;“口义”之试是述说 *** 之大义;“墨义”之试是以自己的话说出经书文本后的事实。)二是“时务”考试以国内时局和施政中的问题为题目,要求提出看法和对应之策,三是“文艺”品类内容的写作,内含诗赋、杂文(含箴、论、表、赞等文体)诗文考试皆为命题之作(就像今天的命题作文)。

所以在唐朝考取进士是最为困难的,像我们熟悉的李白、杜甫之类的大诗人都没有中过进士。在唐昭宗光化四年(901),诗人曹松进士及第年已过七十岁,与他同榜中进士的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也都七十岁以上。

3.宋朝

宋朝前期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变法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宋熙宁八年,神宗皇帝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后来《三经新义》被取消)。

4.元朝

元朝统治者汉化程度很小,不重视科举。在1313年,元仁宗才下诏恢复科举,到1315年 *** 次开科取士。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熹章句集注,第二场策一道,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 *** 、南人, *** 场明经、经疑二问,题目亦从四书中出,并用朱熹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经之,限三百字以上;经义一道,各治-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第三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第三场策一-道,限一千字以上成。

5.明朝

明朝的科举考试的形式主要是沿用唐宋科举的方式,只不过考试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史载: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不过由于洪武朱元璋出身卑微,所以在他登基后为了标榜他是真命天子祖宗显赫,便认了南宋大儒朱熹为祖,所以考生文章论述的内容要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书而展开,不能随意发挥。写文章必须用八股格式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后人称之为八股取士,自此以后科举考试变得僵硬话,只需要考生死记硬背而不是自己 *** 思考,科举制度实用性大大降低。

6.清朝

清朝的科举制度、进士考取内容和明朝基本一样,所以就不加叙述了。我们所熟悉的民族英雄左宗棠就是一直没有能够考取进士,六十二岁的左宗棠在征伐新疆的时候上个奏折,要入京参加该年的会试,朝廷为了安抚他于是便谕旨:特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并升为东阁大学士。

虽然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但是它对于我国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它还除了权力的干扰,很大程度上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公平,一改往日世家门阀把持国家的局面是国家阶级之间得到流动,确立了知识文化的久的读书风尚,无疑是历史的重大进步,是我国古代发展的催化剂。

为何韩信和张良的命运截然不同?

韩信、张良这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均为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建立大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俩功成名就之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一个是心高气傲、好大喜功、贪图富贵,随被诛灭三族,演绎出一场极其惨烈的悲剧;一个是心怀坦诚、淡泊名利、急流勇退,后归隐山林博得善终,

公元前206年,韩信投奔刘邦,不为重用,遂弃汉东归,行至寒溪,突遇河水猛涨,挡住了去路。萧何趁着月夜追至河边,将韩信力劝回到汉中。于是,刘邦筑坛拜将,韩信遂统帅三军,全力辅佐刘邦,名修栈道,暗渡陈仓,后一举平定三秦,击败项羽,建立了辉煌四百年的汉家基业。

不可否认,韩信为西汉王朝立下了卓越功勋,拜将坛亦是“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见证。然而刘邦当年“择良日,设坛场,拜大将”,但结果呢?“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空月剑光寒”,拜将坛石碑上镌刻的这句诗,无情地向世人揭示了大将韩信的悲惨结局

帝师2017星座运势-怎么看待三国的贾诩这个人

韩信曾在刘邦拜将时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致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玩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他贪图富贵之心充分暴露在刘邦面前。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动机,也就对自己已预见的结局心存侥幸、无所谓了。也正是他的言行不检点,祸从口出,才引火烧身,使得刘邦心中积下了怨恨,从而为他的悲剧人生种下了苦果、埋下了伏笔。

试想,这种 *** 裸的言行举止,又怎能使刘邦放心?故垓下之战一结束,刘邦就立即封韩信为楚王,以满足他那颗贪婪的心。然而,好景不长,刘邦就借口游云梦泽大会诸侯,一举将韩信拿下,后贬为淮阴侯。但他却仍不知悔悟、自省,反而对汉高祖怨恨更深,以致称病不朝,终于落得个被诛灭三族的悲惨下场。 再说张良是秦汉之际最出色的谋略家,也是汉初“三杰”当中,唯一一位甚得善终的人。他虽身居乱世,却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毅然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为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张良精心辅佐汉高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使刘邦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终夺得天下。张良虽被汉高祖称为“人杰”,但他却没居功自傲,而视功名利禄为鸿毛;他也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及后果。汉高祖曾以齐地三万户封赏张良,都被他婉言谢绝,表示只愿被封为不毛之地的留侯。他随即以体弱多病、假托神道为由向高祖告假,表示从此不问时世,愿从赤松子游,修炼导引辟谷之术。从此,他归隐山林闭门不出,始终遵守了不再过问政治的诺言。

由此可见,张良不愧为最出色的谋略家。尽管他胸藏韬略,足智多谋,却心怀坦荡,光明磊落,不图回报,淡薄名利,甘心寂寞,急流勇退,归隐山林,与世无争。因此,汉高祖对他毫无戒备之心,始终把他当作可信赖的人。这正是韩信身上最为缺乏的,也是张良能够博得善终的理由吧。

而韩信实乃一介有勇无谋之武夫!他功成名就却不懂得急流勇退,而自恃功高,胆敢虎口夺食,居然梦想与刘邦共享“安乐”!更为错误的是,他竟然称病不朝,试图与刘邦“较量”到底,无疑于鸡蛋碰石头,其结果可想而知。这几乎也是历代功臣们前仆后继、不断继续演绎出悲剧人生的共性。

历史上才华横溢的伪君子有哪些?

咱们先看看对于这个“伪君子”一词的定义:首先这个人的表面必须是相当有君子风度,翩翩公子,再者虚伪、狡猾,最后还要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我认为这伪君子非南宋朱熹莫属。

这宋朝的朱熹可是继孔子、孟子等人之后被誉为圣人的理学大家,他总结了以往的理学思想,建立了理学体系,修订的《大学》《中庸》等书成为了后世科举的应试科目。

可是这位大家表面是一位谈经论道的学术大佬,为人师表,满口的之乎者也,背地里的内心却是相当龌龊。

因私人恩怨,陷害他人,伤及无辜

朱熹的理学思想虽然在后世被人奉为经典,但是在宋朝还是有人不买账的,如台州太守唐仲友,他就对朱熹的理学思想不感冒,持反对的态度,结果朱熹就怀恨在心。其实,学术上有不同的意见很正常,大家各抒己见嘛,普通人也都是心平气和地谈论,但身为儒家大师的朱熹却没有这个心胸,一直找机会扳倒唐仲友。

可是,找了很久都没有抓到唐仲友的小辫子,没有怎么办?要学会创造!在朱熹的多方打探下,终于发现唐仲友与官妓严蕊的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朱熹总算是找到了个突破口。

命人将官妓严蕊抓来,暗示严蕊诬赖唐仲友,可是严蕊誓死不从,就算是严刑拷打也始终不改口,一连两个多月“一再受杖,委顿几死”。一代儒家大师,为了打击政敌对一个小女子对用大刑,简直就是丧心病狂!

后来,这件事就被闹得沸沸扬扬,甚至传到了宋光宗的耳中,于是在皇帝的过问之下,朱熹只好将严蕊释放。

为了私人恩怨,打击敌方,竟然不择手段构陷他人,伤及无辜,这种行为实在是让人不齿。

纳尼为妾,引诱儿媳怀孕

公元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 *** 朱熹,并且列出十大罪状,如为害风教 、私故人财等,其中就有一条“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

意思就是朱熹勾引两个尼姑作小妾,并且在自己外出做官的时候,招摇过市。还有自己的儿子去世了,朱熹勾引儿媳还怀上了孩子。要知道当时的朱熹职位是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也就是皇帝的顾问和老师,没有证据谁敢诬陷?

不过朱熹的认罪态度相当好,一点没有为自己辩解。朱熹说:“草茅贱士,章句腐儒,唯知伪学之传,岂适明时之用。”并且还承认了沈继祖所 *** 的这些罪状,也表示要好好改过“深省昨非,细寻今是。”

由这两件事可见,朱熹虽然在学术上造诣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相当大,但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此人就是一个实打实的伪君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