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字辈起名 有效名字推荐-为何朱元璋起的名能联成周期表
李世字辈起名 有效名字推荐,为何朱元璋起的名能联成周期表?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初中学化学时,你会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里面有很多金属元素和朱元璋子孙的名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到底是谁抄袭的谁呢?
明朝皇子部分名字: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在钠、朱成钴、朱帅钾、朱帅锌、朱至镧、朱效钛、朱效锂。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朱元璋抄袭的元素周期表。因为人家朱元璋是公元十四世纪的人,而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由 *** 化学家门捷列夫创造的,所以朱元璋肯定不会抄袭好几百年之后的外国人。
那么是门捷列夫抄袭的朱元璋吗?肯定也不是因为元素周期表是用字母书写的,外国人也不会用汉字啊!所以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朱元璋给后代起名字说起。
朱元璋的子孙的起名制度朱元璋,大明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么多的皇帝中,楚风最佩服的就是朱元璋。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时没少挨饿受冻,后来参加 *** 军,崭露头角,成为义军的头领。再后来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天下,也是九死一生,险些丧命。所以登上皇位的朱元璋深深觉得成功来之不易,当然要好好守护自己的江山,并且为了子孙后代们能够高枕无忧,创立了很多完善的制度,这也是为什么明朝出来了很多奇葩的皇帝,依然能够存在近三百年的原因。
朱元璋创造了完善的制度,但是他还觉得不够。由于自己少年时家里没有地位和文化,朱元璋的名字叫朱重八,很难听。所以朱元璋为了子孙后代着想,创造出来了一套完善的子孙起名制度。
我们都知道中国以前流行用字辈取名的方式,这是我国传统的一种礼制。朱元璋也深知字辈的重要意义,他一生有26个儿子,除去早年夭折的儿子,朱元璋为他长大成人的儿子们每人都取了20个字的字辈顺序,让他的子孙后代们要严格遵照自己家族的字辈来取名。二十几个儿子每人要起20个字的字辈顺序,这对文化水平不高的朱元璋来说可不容易。他就这样东拼西凑了二十几首五言诗。
朱元璋在定完了子孙名字的第二个字后,就连第三个字的一半也不放过,要求从朱元璋儿子起,名字的第三个字要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来取。就比如朱棣的后代,我们比较熟悉,朱棣是木字旁,所以朱棣的儿子就叫朱高炽,朱高炽的儿子就叫朱瞻基,接下来就是“祁”和“金”字旁,所以朱瞻基的儿子就叫朱祁镇,以此类推,朱祁镇后来又给儿子起名朱见深······
虽然朱元璋可以说很好的进到作为父亲的职责,为子孙后代想好了一切,可是朱元璋却不懂数学,他不知道上百年后,子孙数量已经成千上万。所以以“木火土金水”的汉字数量有限,这样后来的很多子孙取名字就成了难题。但是开国皇帝定的规矩,哪能随便破呢?没办法,只好多翻古代书籍自己来找字、造字了,就这样明朝的皇子们的名字越来越生僻,也创造出来很多“金”字旁的文字。
徐寿借鉴了朱元璋的子孙起名制度,翻译了“元素周期表”而过了很多年后,清朝后期有一个叫徐寿的人,他是我国近代化学家的启蒙者。徐寿从小就对八股文没有兴趣,比较喜欢西方科学,他也觉得西方科学比八股文有用多了,所以此后,他开始涉猎天文、历法、算学等书籍,准备学习点科学技术为国为民效劳。
徐寿知道 *** 化学家发明了元素周期表后,就开始着手翻译工作,可是他发现很多化学元素很难用汉字代替,真是愁的徐寿头大。但当他翻到朱元璋的家谱时就马上豁然开朗,这不就是现成的字典吗!就这样朱元璋的子孙们就成了“化学元素”啦!而朱元璋也被人们调侃为“化学元素周期表之父”。是不是很有意思啊!
综上所述,朱元璋当初创造子孙的名字时,根本没在意这些,他只是想更大程度的为子孙铺好路,就连名字都不放过。只是没想后来子孙的名字还能为“中国的元素周期表”做出贡献。所以即不是朱元璋抄袭的门捷列夫,也不是门捷列夫抄袭的朱元璋,而是无独有偶“元素周期表”的翻译者徐寿借鉴了朱元璋的家谱而已。唐高宗李治为什么要杀长孙无忌?
凌烟阁 *** 功臣是谁?长孙无忌!唐太宗的凌烟阁诏书里,排名 *** 的就是他,长孙无忌是何许人?长孙皇后的亲哥哥,唐太宗最信任的大臣,唐高宗的亲舅舅,虽然后来他也是武则天的死对头。
长孙无忌,是唐初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风云人物。从李渊开创大唐,到李世民喋血宫门,再到李治顺利 *** ,每一个关口都承载着长孙无忌的智慧、谋略和心血。长孙无忌对大唐可谓忠心耿耿,始终不渝;同样,李唐前三任皇帝也对他代代礼遇,宠眷甚隆。李渊在位时,封其为齐国公,后徙赵国公;李世民临死前,还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无忌力也”;李治即位后,封其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然而,到了显庆四年(659),也就是李治当上皇帝的第十个年头,长孙无忌却因“谋反”罪被削职流放,三个月后被逼自缢身亡。一代名臣落得如此下场,既让人扼腕,也催人深思。
从百官之首、荣耀至极,到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整个过程只需要十年,不知是该说长还是该说短。长孙无忌和他的家人体会了一次真人版的“红楼梦”,最终“籍没全家”,白茫茫一片真干净。那么问题来了,长孙无忌到底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幕后推手又是谁?
传统史学家一致认为,长孙无忌之死是千古奇冤,他的死是永徽年间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导致武皇后的报复。长孙无忌有没有谋反呢?
从史料记载分析是没有的。因为就在长孙无忌去世十五年后,在上元年间唐高宗给长孙无忌 *** , 并允许其孙长孙异世袭他的爵位,并且允许其陪葬昭陵。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长孙无忌好像确确实实被冤枉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岳飞袁崇焕一类的悲剧人物,事实归真如此吗?
佛家讲究因果报应,种下好因得好果,种下坏因自然结坏果。
永徽四年(653年)某天,长孙无忌大宴宾客。在宴会达到 *** 的时候,长孙无忌突然向宾客们问道:"我长孙无忌本来没什么本事,依靠运气和皇帝的赏识,如今已经是人臣富贵至极了。诸公说说我和隋朝的越国公比如何呢?"
隋朝越国公就是杨素。在隋炀帝刚登基的时候,杨素成为隋朝最有权势的大臣,朝廷"五贵"中三个都是杨素家族的人。
长孙无忌自己说道:"我自己觉我确实比不上当年的越国公杨素,主要是有一项比不上他。越国公杨素位极人臣的时候年龄已经很大了,而我位极人臣的时候还很年轻!"
杨素是隋朝最有权势的大臣,最后也因为自己的权势而身败名裂,九族尽灭。而永徽年间的长孙无忌不仅不以杨素为前车之鉴,反而觉得自己比杨素还厉害。可见此时的长孙无忌狂妄到何种程度,这预示了他之后的悲惨结局。
长孙无忌在高宗朝被逼死,原因也不过是权力斗争而已。简单的说就是——他太飘了。
长孙无忌在李世民死了以后,基本就没人能治的了他了。加上皇上是自己的亲外甥,更是狂的没边,朝野上下被他治的噤若寒蝉,就差学赵高指鹿为马了。
为何唐朝李世民没有这么做?
其实初唐时代也有这种说法,不过说的不是李世民,而是李渊。619年,太原起兵的首谋功臣刘文静被李渊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处死。临刑前,刘文静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此言果不虚。”
但纵观李世民一生,除了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而被诛的侯君集外,他还真没有清算过功臣。这其中,既有李唐王朝体制的原因,也有李世民个人的原因。
李世民剧照
李唐王朝相较于诛杀功臣比较频繁的汉朝、明朝而言,有一个巨大的政治优势,那就是李唐本就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李渊的祖上是十六国时代西凉开国君主李暠,他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在隋朝统治时期,李渊袭封唐国公,更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兄弟,是真正的皇亲国戚。
由此可见,李渊出身极为显贵。祖上本就当过皇帝,即便后来不当皇帝了,那也是皇亲贵胄,世代显赫。
而隋唐承接魏晋南北朝,世家门阀的政治影响力依旧十分强大。比如,瓦缸首领李密是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而李弼也是八柱国之一。因为李密的贵族出身,他到了瓦缸之后,便取代了翟让,成为首领。一方面是因为李密的确有才能,但另一方面,李密的贵族出身也是瓦缸群雄所看重的。
李唐显赫门阀的身份,使得其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省却了很多麻烦。当李渊自太原起兵,一路进驻关中的时候,各路豪杰纷纷归附。这就是对李渊身份的一种认同!
李渊剧照
而这种归附和认同,并不是说大家合伙跟李家一起打江山,而是作为李唐的臣子,替李家打江山。这跟现代的公司一样,如果你只是个打工仔,公司就跟你没关系,你只拿工资就行。但如果你是合伙人,你就占有公司股权,身份是股东,公司的大小事,你也能说上几句话。
通过这种类比后就知道。李唐王朝,那些功臣都是打工仔,替李家打江山,功成之后,江山是李家的。功臣们可不敢做非分之想。所以,就算是侯君集,也是跟着太子李承乾谋反,本质上也是替姓李的干活,而不是自己要当皇帝。
但汉朝和明朝就不一样了。刘邦出身不过一个小亭长,而朱元璋更是乞丐出身,靠着一个讨饭的破碗取了天下。他们两人能力是很强,但出身不高啊,难免就有人不服。大家都会觉得,我跟着你打天下,咱们是合伙人的关系,而不是我当你的臣子。
比如,汉朝的什邡侯雍齿,屡次背叛刘邦,但最后依然被封侯。雍齿是丰沛的豪族,他是看不上刘邦的。刘邦势大的时候,他就归附。等刘邦被项羽胖揍的时候,他就背叛。就这么来来 *** 好几次,但最后刘邦依然没杀他。
之后,刘邦在封功臣的时候,群臣因为功劳大小吵了起来。刘邦没办法,只能照着张良的计策,先封最讨厌的雍齿为侯,其他人一看,连雍齿都封侯了,那咱们的封号也小不了。
刘邦剧照
再看看李唐,也封了功臣,也有人有怨言,但都是私下发牢 *** ,不敢公开吵闹。就算是私下发牢 *** 的刘文静,也被李渊拉出去砍了。这就是所谓的“雷霆雨露皆是天恩”,作为臣子敢有异议?
唐初对于群臣的控制力是非常强的,而群臣对于皇权也很敬畏。所以,没有必要大杀功臣。而汉初群臣因为封赏就敢公开吵架,丝毫不把皇权放在眼中,作为皇帝的刘邦能不担心么?他因此心生诛杀功臣的想法不是很正常么?
明朝的朱元璋就更是如此了,他在创业的过程中,虽然是首领,但跟徐达、李善长等功臣称兄道弟,不分尊卑。等到夺取天下后,昔日的老兄弟都要向朱元璋称臣下跪,这种心理落差,谁都会有些别扭的。朱元璋能不担心昔日的老兄弟们会有异心么?
以上便是李世民在当了皇帝后,没有大肆清算开国功臣的原因之一。以下就说说李世民个人的原因。
二、李世民是那个时代最能打的将军,集文治武功于一身,根本无惧那些功臣李世民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皇帝,堪称千古一帝。但他也是唐初最能打的将军,说他是大唐军神都不为过。李世民是一位上马能万人敌的将军,下马能开创盛世的皇帝。可以说,李世民是“项羽”+“汉武帝”的合体。
李世民剧照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恐怖到什么程度?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带领3500名骑兵,于虎牢关一役,大败窦建德10万大军,生擒窦建德。
武德四年(621年)至五年(622年),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起兵反唐,不到半年时间,便恢复了窦建德之前占据的河北地域,更是向西蚕食了河南部分地域。李渊派淮安王李神通、幽州总管罗艺、左武候将军李世绩等当世名将,阻击刘黑闼,但都失败。关键时刻,李世民出马,不到3个月,便平掉了刘黑闼。
武德七年(624年),突厥侵犯边境,李世民与突厥军在豳(bin)州(陕西彬县)相遇。李世民胆魄惊天,仅带领100骑兵与突厥首领会谈。他成功劝服突厥与大唐结盟,并撤离唐境。
以上只是李世民军事生涯中的部分战例,但已能充分说明李世民的惊天战力和无敌胆魄,可称大唐军神!
对李世民这样一个文治武功都已达到巅峰的帝王来说,根本没有必要诛杀功臣,因为他有那种睥睨天下的自信。他也相信,即便自己驾崩,那帮功臣也会忠于大唐,不敢有异心。
其实驾驭群臣非常考验皇帝的能力和胸襟。越王勾践心胸狭隘,不能容忍文种看见自己向吴国卑躬屈膝的丑态,而诛杀之。朱元璋因为自己出身太低,担心后代无法驾驭群臣,而鸟尽弓藏。
但李世民却不存在这些问题,他的出身、他的能力、他的胸襟在历代帝王中都算是顶尖了。正是因为这样,他不会做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