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副星-历劫的天帝结局
紫薇斗数副星,历史上乾隆后宫里都有哪些妃嫔?
乾隆皇帝风流,但又专情,比如富察皇后,很多上好的诗作,都与她有关。再就是令贵妃,乾小四与魏璎珞的爱情故事,我们也是在《延禧攻略》中吃了一堆腻歪歪的狗粮。
总之的来说,乾隆后宫妃嫔,一,总数目有41个,目前有姓氏的(康熙有66个);二,令妃魏佳氏小乾隆十六岁,可是最后一位进宫的小四十七岁,她是循妃,乾隆四十一年进的宫,贵妃礼而下的葬;三,活过乾隆的妃嫔屈指可数,循妃也不例外,死于嘉庆二年(1797年)。
乾隆妃嫔最著名的莫过于那十二个女人,弘历找来画师,为她们一一作画,这就是《乾隆帝后妃嫔图卷》,又名《心写治平图》。极为的珍贵,乾隆一生才见三次。
当然了,如懿也就是继后那拉氏,由于闻名的断发事件,她的画像被乾隆悉数全毁。
这十二个分别是富察皇后、贵妃、纯妃、嘉妃、令妃、舒妃、庆嫔、颖嫔、忻嫔、惇妃、顺妃和循嫔。所以,又称“乾隆十二妃图”。
1.富察皇后这是乾隆原配,她的出身较高,皇帝统辖的镶黄旗,父亲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家世显赫,又名门淑女,端庄娴静。这也就是富察皇后的背景!
在雍正五年,进宫选秀。当时雍正一眼中的,眼神确认过,她就是秘密立储人弘历的嫡福晋,未来的一代贤后。
(剧照)
夫妻二人恩爱,但福不厚,病逝于乾隆十三年。她是影响乾隆很深的一个女人。
2.贵妃贵妃是指慧贤皇贵妃,父亲是大学士高斌,出身于内务府包衣。雍正三年入府,始为侍女,后被雍正拔为侧福晋,然后又被抬旗。可惜命短,死于乾隆十年,刚晋升为皇贵妃才两天。
她也是乾隆首位贵妃。
3.纯妃苏召南之女,苏氏,膝下二子一女,在雍正年间入府,乾隆十年为纯贵妃,死于乾隆二十五年册封皇贵妃不前夕。
4.嘉妃包衣之人,潜邸女人,在乾隆十三年升为嘉贵妃,死于乾隆二十二年。生有四子。
5.令妃我最喜欢的一个魏璎珞,不过二人长得也非常像哈。这是个令人敬佩的女人,一是出身 *** 血统,生有嘉庆。二,乾隆十年为贵人,二十年后为皇贵妃,成为后宫 *** 人。三,从乾隆二十一年到三十一年,怀七胎,生四子二女。
可惜了,乾隆四十年病逝。或许吃的药石过多,竟成在裕陵地宫尸身不腐。她与乾隆较为恩爱。
6.舒妃她是纳兰明珠的曾孙女,叶赫那拉氏,正黄旗,也是个家世显赫的女人。乾隆六年入宫,小乾隆17岁,乾隆十三年成舒妃,死于乾隆四十二年。生有一子。
7.庆嫔在《延禧攻略》中,她是不争不抢,安分守己的聪明女人。陆氏,无子,抚育过嘉庆,死于乾隆三十九年。后来嘉庆追之为贵妃品阶。
8.颖嫔她小乾隆二十岁,活过了乾隆,死于1800年,嘉庆五年。膝下无子,因年龄近七十而被拙升为贵妃。
9.忻嫔死于乾隆二十九年,追封为贵妃。
10.惇妃小乾隆36岁,包衣出身,死于嘉庆十一年,享年61岁。值得一说,她是乾隆更爱的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的生母,也是丰绅殷德的丈母娘。
11.顺妃她小乾隆37岁,乾隆四十一年成顺妃,但在乾隆五十三年降为顺嫔。也就在这一年,郁郁而终。
12.循嫔小乾隆47岁是她,最后一个进宫的女人也是她,死于1798年。
当然了,还有个容妃、永琪生母愉妃……
古代的人物画有哪些?
【文藏来答】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民族轮番统领中原大地,致多民族的传统习俗与汉文化水 *** 融。美术史的发展清晰的记载了各民族文化的特性,其中建筑与服饰的传承与变化对于鉴别古代绘画的年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收藏于 *** 博物院《汉宫春晓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绢本重彩仕女画,绢本设色,纵30.6厘米、横574.1厘米,此长卷描绘后宫佳丽百态;画中后妃、宫娥、皇子、 *** 、画师凡一百一十五人,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既无所事事又忙忙碌碌。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宫庭的生活情景。
仇英(约1482-1559)
仇英,字实父,号十州,太仓人,后移居吴县(今苏州)。初为漆工,为人彩绘栋宇,有志丹青,周臣发现有异才,收为弟子教之,得文徵明称誉,知名于时。擅画人物,尤长侍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画山水以青绿为主,细润明丽而风骨劲峭,董其昌称其为“赵伯驹后身,即文、沈亦未尽其法”。
《汉宫春晓图》局部 斗栱
从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581-618)至唐末(618-907),中国书画史经历了四次惨痛的浩劫。致使唐以前流传下来的书画少之又少。故本文将以留存至今的各时代建筑、壁画及墓葬壁画为参考,对《汉宫春晓图》中的仇英的笔墨特征、人物服饰、建筑形态加以梳理甄别,加深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及古代绘画中人物服饰的演变过程。
《汉宫春晓图》局部 拼合柱
唐代,国力强盛,房屋建筑高大宏伟,宫廷建筑均为八根梁柱式建筑。唐朝灭亡,再经五代十国时期多年战伐,北宋建国初期的经济、国力均处于百废待兴时期。宋代建筑在其国力虚弱且又开始崇尚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开始实行减柱法、拼合梁等方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立面图 图片来源: ***
建于公元857年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是目前中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建筑,其结构是八柱式单檐庑殿顶构造。建于北宋天圣1023-1032年间的山西晋祠 *** 殿,继承了唐制构建八柱式重檐歇山顶构造。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也是典型的八柱式单檐庑殿顶。建于北宋开宝六年的河南济源市庙街村济渎庙寝殿,采用宋代“减柱法”,已演变为六柱式建筑。建于辽统和二年的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使用北宋制式也是六柱式建筑。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图片来源: ***
元代时,建筑构件加大,基本都为六柱式构造。明清延续宋制使用各类拼合柱、拼合梁,且斗栱等建筑构件逐渐缩小的同时也失去了承重的作用,直至成为建筑装饰作用。
唐 李思训(传)《江帆楼阁图》之建筑
传为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被董其昌称为北宗始祖之人,其界画水准高超。廊柱承接斗栱之力,斗栱构件刻画清晰。后代学者经过对补间铺作斗栱数量为两朵及幞头隆起、绑膝裤等服饰特征判断为北宋摹本。
为何历代学者依据补间斗栱数量及幞头隆起、脚起翘,把传为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定位北宋摹本呢?笔者将幞头的演变过程排列。
幞头演变过程
从幞头演变过程图中,看到中唐的幞头随头型,脚软垂至肩部;五代时幞头隆起,脚硬起像元宝;宋代的幞头隆起,脚长且硬,官员幞头的脚又细又长是为了官员上朝时交头接耳私下谈话;元代汉族提倡复古晋唐,幞头又变为随头型,脚软垂至肩部;明代时,官员戴乌纱帽,但在绘画中的幞头多种多样,幞头随头型,两脚上翘,其娱乐性使明中期装饰性绘画流行风气一览无遗;清代时,满清政权推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制,流行暖帽、瓜皮帽等,幞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唐 李思训(传)《江帆楼阁图》之服饰
《江帆楼阁图》的建筑制式,是否具有宋代特征呢?让我们来看看斗栱的演变过程。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局部图
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建筑补间无斗拱(可能有一字栱或人字栱),五代、北宋期间补间斗栱数量为一至两朵,重建于元至正七年的河北北岳庙的得宁殿,始建于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正始年间,宋初北岳庙为契丹所焚,淳化2年重修,庙中更大建筑得宁殿则是于元代至正七年重建,重建过程中延续宋制,补间斗栱为两朵。建于明永乐十一年的武当山紫霄宫,永乐四年开始建设,永乐十八年建成的北京故宫,补间斗栱的数量已超过四朵以上。
马麟《秉烛夜游图》局部 绢本设色, *** 藏
以上论证从建筑构件方面也印证了《江帆楼阁图》符合北宋制式。
历代妇女的服饰变化可是相当的大。南宋时,妇女发式向后背,除了把发髻包裹起来并无其它过多的饰物。明代在“去胡令”的影响下,妇女发式学习宋人及唐人,唐朝流行的双环髻、宋朝流行的高髻向背髻在明代绘画中大量出现。但不同的是,在唐宋妇女发式的基础上,明代发式添加了很多装饰性饰物,且发式形状都出现各式变异。
明 仇英《汉宫春晓图》服饰
宋朝妇女流行穿褙子,对襟、窄袖、领、袖口、衣襟下摆都镶有缘饰,长裙及地。也有在肩部处着披帛。明代时,妇女依然是上襦、下裙,宫绦、大带依然沿袭宋制,但各处镶缘已不复存在,披帛变为斗篷。
明 仇英《汉宫春晓图》服饰
从宋 *** 始出现的抱肚,为武士们所用,到了明清,抱肚成为妇女腰间装饰之物,实用性距宋元已大相径庭。而腹围则依然保留了宋元的形制,只是色彩更为明亮、艳丽。
仇英绘画师学于周臣,而周臣主要师学南宋李唐、马远。在明代时,周臣可谓师学南宋四家中的个中翘楚,唐寅、仇英皆为其弟子。仇英晚年客居于大收臧家项元汴家中,为其临摹了大量的宋元名迹。因此,仇英的山水人物大量出现了宋、元的时代特征,尤以南宋时代特征为主。而在其创作中,明代建筑特点、服饰特征不可避免的涌现,使其绘画在有明一代独树旗帜,成为明代建筑绘画、人物绘画最为杰出之人。
明 仇英《汉宫春晓图》服饰
纵览古代绘画史,由于历朝历代掌权者来自不同民族,为了统治阶层的利益,这些权贵们刻意销毁前朝遗留的文化遗产而推行本朝的文化、政令,使得古代绘画史融合了各朝代、各民族的诸多特征。掌握了这些特征,可以使我们在界定古代绘画的年代上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真武大帝和天蓬元帅是平级吗?
在高老庄,猪八戒扬言不怕九天荡魔祖师;在《西游记》六十六回,孙悟空为消灭黄眉老妖,去武当山请九天荡魔祖师相助。
那么,这位九天荡魔祖师是谁?
天庭诸神就是道教里的诸神,道教中有“北极四圣”。北极四圣又称北极四圣真君、北方四元帅,称其为:天蓬大元帅真君、天猷副元帅真君(又名天佑副帅)、翊圣保德真君(又名黑煞将军)、灵应佑圣真君(又名真武将军)。
猪八戒的前世,就是天蓬大元帅。北极天蓬真君是四圣之首。据《道 *** 元》卷一七一记载:“天蓬大元帅为嗣教外台卿,别有神局,是阴治之有司,号北极驱邪院,如世之殿师,兵府是也。其中皆是阴治主者,乃地界法官是其任也。以举仙官为任,使拯治阴魔,禁御万杀,承阳宣化,保宁山川,生育万汇,皆荷道化。”
而最后一位佑圣真君的名号就比较多了,包括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荡魔天尊、玉虚师相、九天荡魔祖师、无量祖师,全称真武荡魔大帝。这一位,便是猪八戒口中的“九天荡魔祖师”了。
这么一看,这位九天荡魔祖师原来是猪八戒的下属呢!在民间,九天荡魔祖师就是真武大帝,想必大家都还记得,孙悟空逃出炼丹炉杀向凌霄宝殿的半途中,有一位骁勇善战的王灵官,这个王灵官活生生将孙悟空阻击于灵霄宝殿外,然而和王灵官等级相当的还有499号人,他们的顶头上司就是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在天庭负责掌管北天门,正因为他法力强大,就连当年大闹天宫的孙猴子都不敢去闯北天门。
真武大帝的工作职责: *** 是守护北方,第二是管理三界妖魔,最后还有镇守天庭的北天门。还有很重要的一件事是,他是玉皇大帝的下一任,也就是天庭下一任大老板,可见其修为很高。玉皇大帝只是神权更大,法力只能算一般般,而这位真武大帝可是修为非常高的,所以是当之无愧的玉皇大帝 *** 人。
神仙一般来路比较广,传说真武大帝还是太上老君的第八十二次幻化来的,太上老君真是厉害,遇到个名头大点的神仙,基本都是他幻化来的。而真武大帝曾经还去过人间客串了一下伏羲,身体是龙。
这说明真武大帝在民间信仰中,地位很高,因为龙是我国汉族的图腾。
古时候八府巡按有多牛?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八府巡按就是明代巡按御史的民间称谓。
一、明代的巡按御史制度巡按,是“代天子巡狩”,即由中央派遣十三道监察御史到各省区,进行定期巡回考察的制度,其目的是对地方行政和地方官吏加以监控。它是明代御史职责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早在洪武十年(1377),朱元璋已谕巡按御史:“朕深居九重,所赖以宣德意,通下情者,惟在尔等”。即使是只顾斋醮的世宗,也认为“天下生民休戚,吏治诚否,系于巡按御史”。
事实上,明代之巡按,虽与秦代之以御史监郡,唐代之以御史巡按地方,元代之在地方分设行御史台系一脉相承,但所起之作用却远在前朝之上。所以除巡按辽东、宣大、甘肃三处为中差外,其余巡按顺天、真定、应天、苏松、淮扬、浙江、湖广、江西、福建、河南、陕西、山东、山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处,均属大差。
御史巡按见载于实录的,最早是洪武二年(1369)“监察御史巡按松江,以欺隐官租,逮系一百九十余人全京师”。至永乐元年(1403),派遣御史分巡天下已作为“定制”。由于巡按“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可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任务广、职权重,故历来对巡按御史有各种规定。
洪武四年(1371),太祖曾亲自删定宪纲,并下诏刊行颁发。洪武二十六年(1393),将之编入《诸司职掌》,以后又几经修订,补充了《宪纲》《宪体》等若干条例,以《宪纲事类》(简称《宪纲》发布,作为有明一代之监察法,对巡按御史的点差、出巡路线、期限、随行人员、交通工具、官府招待礼仪、处事程序、地位、职权、监察对象、禁止事项以及考核等,均作了统一的具体规定。
从此监察官员履行职责有所依据,而对其考核也有了准绳,巡按制度因得以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以后,在嘉靖、隆庆年间,虽然制定了一些补充条例,但总的来说,它们并未能取代《宪纲》的作用。
明朝每年差出的巡按御史,是北直隶顺天、真定,南直隶应天、苏松、淮扬、辽东、宣大、甘肃各 1 人,13 省亦各1人,共 21 人。对他们点差及出巡的有关事宜,《宪纲》规定:监察御史要历小、中差、然后根据历任先后,籍贯南北(因风土人情语言不同,南人不按北、北人不按南),由皇帝点差,才能出按。
为了防止巡按御史与地方官的勾结,出按一般以一年为期,可带书吏 1 名,照刷文卷许带文吏 2 名。若要国子监生随同协助,则临时奏请。途中御史用驿马、站船,而随同者只能用驿驴或递运船。周行所属各府州县时,驻于察院分司,与司府州县官相见,以平礼答拜,各衙门官吏均不许出郭迎送。在途中或住地,均中当地拨派弓兵守护。
如分巡地面系原籍、先曾历仕居住之处,或与地方官有亲族关系,均得问避,此外不得嫌疑自生口避。为了防止请托贿赂,在公事未完前严格控制交际,不许询问该地之土特产,而且“不许带家眷,即音信亦断绝不通”,若有违犯或枉道探家,要受到处分。经费 *** ,回京复命时要向都察院报帐,不许取费于有可。
亦不许另立法例,只能据地方 *** “已行之事查考得失”,即规定他们只能从旁监察而不是从上指挥。
二、明代巡按御史的任务巡按御史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考察官吏
《诸司职掌》规定,对“扰害良善,贪赃枉法,全令田里荒芜,民人受害”的官员,巡按御史要“体访得实,具奏提问”。其后,凡违法失职的官员,五品以上的参劾,由皇帝裁决,六品及其以下的,即可“就使拿问”如韩雍巡按江西,便黜贪墨吏 57 人。老病罢软不称职的,送吏部处理。而对政绩、才能卓异的,亦有保荐为布按二使或府州县官之责。还要听地方官员讲读律令,有不能通晓的,要给予惩处。
2、“吊刷案卷”
即分别审查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已行或正行之文卷,并如同在京的照刷文卷一样,分别与出批语,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一项标准。
3、“审录罪囚”
即复核已结案件,如前案中当事人认为理断不公,可以向巡按御史投诉,巡按必须受理、但涉及军职官员的,只能奏闻请旨,不得擅自提问。
4、“巡视仓库查算钱粮”
检查库贮情况,核对收支存留的各项账目。
5、查勘农田水利
如陂塘、沟渠、堤坝的修筑,以及道路、桥梁、城池、驿站、仓库、房屋等公共设施的建造,督促垦荒,并每年上报垦荒数。
6、考察民情礼教以“正风俗、振纲纪”
即视察祭祀坛场、学校,深入里社访问民风、军民休戚及当兴当革之事,存恤孤老,表扬忠烈、节义、孝行,并上报朝廷,剪除豪强,以稳定国家基层的统治秩序。
所以巡按不但纠治官邪,而且沟通中央与基层,加强中央对基层的直接控制,体现了皇权无所不在,是中央权力至高无上的表现。
三、清代地方御史制度道是按省划分的监察机构,原先只有十五道,至清末才增至二十道。清初,以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南、浙江六道为掌印道,各设满洲掌印御史1人,称坐道;再设监察御史1至2人协理,称协道;其余九道则附于六掌印道之中。直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才明确按省分道的具体原则。
十五道的职官和职掌如下:
京畿道:设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 1 人,监察御史满汉各1人,笔帖式 3 人,经承 9 人。稽察内阁、顺天府、大兴县、宛平县的有关事务,掌核直隶、盛京刑名等。
河南道:设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 1 人,监察御史满汉各1人,笔帖式 2 人,经承 5 人。稽察吏部、詹事府、步军统领衙门、五城察院的有关事务,掌核河南刑名等。
江南道:设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 1 人,监察御史满汉各 3 人,笔帖式 3 人,经承 4 人。稽察户部宣课司、宝泉局、三库、左右两翼税衙门及在京十三仓的有关事务,掌核江苏、安徽刑名等。
浙江道:设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 1 人,监察御史满汉各1人,笔帖式 2 人,经承 3 人。稽察礼部、都察院的有关事务,掌核浙江刑名等。
山西道:设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 1 人,监察御史满汉各 1 人,笔帖式 2 人,经承 4 人。稽察兵部、翰林院、六科、中书科、总督仓场、坐粮厅、大通桥、总督通州二仓等有关事务,掌核山西刑名等。
山东道:设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 1 人,监察御史满汉各2人,笔帖式2人,经承4人。稽察刑部、太医院的有关事务,掌核山东刑名等。
陕西道:设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 1 人,监察御史满汉各1人,笔帖式2人,经承2人。稽察工部、宝源局的有关事务,掌核陕西、甘肃、新疆刑名等。
湖广道:设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 1 人,监察御史满汉各1人,笔帖式 2 人,经承 2 人。稽察通政使司、国子监的有关事务,掌核湖北、湖南刑名等。
江西道:设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 1 人,监察御史满汉各1 人,笔帖式 2 人,经承 2 人。稽察光禄寺的有关事务,掌核江西刑名等。
福建道:设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 1 人,监察御史满汉各1人,笔帖式 2 人,经承 3 人。稽察太常寺的有关事务,掌核福建刑名等。
四川道:设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1人,笔帖式2人,经承 2 人。稽察銮仪卫的有关事务,掌核四川刑名等。
广东道:设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1人,笔帖式2人,经承 2 人。掌核广东刑名,稽察大理寺,依限注销其文卷。
广西道:设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1人,笔帖式2人,经承 2 人,掌核广西刑名,稽察太仆寺,依限注销其文卷。
云南道:设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1人,笔帖式2人,经承3人。稽察理藩院、钦天监,依限注销其文卷,学核云南刑名。
贵州道:设掌印监察御史满汉各1人,笔帖式2人,经承 2 人。稽察鸿胪寺,依限注销其文卷,掌核贵州刑名。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 改革官制时,又增设辽沈、甘肃、新疆三道,并改江南道为江苏、安徽二道,改湖广道为湖北、湖南二道,总计为二十道。除京畿、辽沈二道各设掌道御史 2 人,协道御史 2 人外,其余各道只设掌道御史 2 人,不设协道,分道稽察各部、寺、院衙门之事一律停止,但专司纠察,访求利病。
清初,都察院还根据当时当地的需要,派遣过各省巡按御史、巡漕御史、巡视屯田御史、巡视江南上下两江御史,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巡盐御史,督理陕甘洮宣等处茶马御史、巡视京通各仓御史等,后因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先后裁撤。
四、清代地方御史出巡的制度凡御史奉命出巡,一经命下,即应回避不见客,不收书信,不用投充书吏员役,不赴宴会饯行,领敕后 3 日之内出都门,不许借故迟行。在差之役宜禁,入境之日,只许自带经承文件书吏。所至州县府,取书吏8名,快手8名,事毕发还。
御史随地转换,不得留按差书吏承差名色,不得设中军听用等官,铺设迎送,概行严禁。御史出差,命下之日起,每一差立为一册,自出都门至入境,一应条陈举劾勘报等事,皆按日登记于册,以凭考核。督学奉差 2 年半至 3 年,巡漕、盐政限 1 年交代,其余大差、中差,以1年半为期,皆照例于 3 月前报满。奉职有功或溺职当撤者,不拘年月,差回之日共同考核,3 日内议定其优劣,具疏奏请分别奖惩。
由京师派出去的巡方御史,凡事必须设法确访,不可只凭府、厅开报;也不能纵容司、道、府、厅,而只参州、县;不能庇护大贪大恶,而只参劾老者、弱者。若御史违犯以上禁令,亦许地方文武官员对该御史进行纠举,撤回治罪,另派新的御史代替。
御史为朝廷耳目之官,离京出巡之前,必须陛见,由皇帝将地方兴利除弊事宜面谕。入境 3 日内,将御史出巡禁约及皇帝的有关敕谕誊黄刊刻,每一司道发 10 张,每一府州县各发 10 张,遍示城乡绅士人民。如不刊刻,不遍示,经都察院举劾,即以违旨论处。
总督、巡抚为国家封疆大吏,一般情况下会衔具奏时,御史应列衔于督抚之后。如该御史系奉特旨钦差查办事件,则应以该御史列于首位。巡方御史一般以察吏安民为要务,但亦有特差御史。例如,农忙时节,特派巡农御史巡历州县,查察农民之勤惰,地亩之修废,以定州县之考成。亦有特差去湖广一带专司稽察盗贼、巡视驿站、烟墩,检阅民壮的御史。
对于朝廷政事得失,民生利弊,御史要随时陈奏。对于文武官员,凡奸贪劣迹者,御史应据实纠弹;凡贤能有功者,御史应据实荐举,内不避亲,外不避仇。御史纠举时,注明时间,据实陈奏,不徇私情,不畏权势,若事属机密,应密封直呈皇帝亲拆。
清初沿用明制,允许御史风闻言事。康熙根据以往的教训,认为“风闻言事,明末之陋习,此例一开,恐有不肖言官借端挟制,罔上行私,颠倒是非,诬害良善”。因此下令,不许御史风闻言事,只许据实陈告。
雍正也认为,御史“借风闻言事之名,以酬报私恩小惠,则颠倒是非,扰乱国政,其有害于人心风俗者不浅”。凡事皆有利弊之分,禁止御史风闻言书后,又带来了消极的因素,许多御史不敢大胆纠察违法官员了。康熙、雍正又不得不采取 “些补救措施。
乾隆时又开始强调御史“有风闻言事之责”,“即或所奏失实,亦不加之谴责,盖以职业所在,若因言事得罪,非所以风励台臣”,但“其参奏不实者,亦有应得处分”,以示薄罚。总算对御史风闻言事得出比较正确的认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 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