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合婚配对 姓周的和什么姓结婚合适-还是不领结婚证只是同居更好
姓名合婚配对 姓周的和什么姓结婚合适,还是不领结婚证只是同居更好?
2019年7月份,婆婆差点都和白叔领结婚证了,可是最终,还是没领成。因为他们出不了国了,也就觉得没必要了!
白叔,是一个66岁的上海男人,人瘦瘦的,个子也不高,最多1.73米。他一辈子没有结过婚,至于什么原因,我也不清楚,也不好问。
婆婆,44岁守寡,公公因车祸去世,那一年,孩子爹23岁,我们还不认识。
公公去世4年后,经人介绍,婆婆认识了白叔,他们对双方都没有意见,开始一起生活。
其实,偷偷在这里说句心里话,我是实在搞不明白,白叔既然年轻的时候都没结婚,怎么老了倒是想开了?还找了一个有儿子的、有家庭负担的女人一起生活呢?
这话,我也就是在这里偷偷说下,其他地方可不敢乱说,更不可能问婆婆和孩子爹。
我觉得,如果是我,我应该不会的!直到现在,婆婆和白叔在一起生活快二十年了,他们看起来和平常的普通老夫老妻一样。但是,他们还只是同居,并没有领证,这个,我也是三年前才知道的!
我们结婚已经十二年了,这些年,他们的生活点滴我们也看在眼里,我也才慢慢的开始了解他们了。
白叔,是个性格很内向的男人,他话不多,但是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特别执着。
以前,他在一家国有企业做技术工作,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单位效益不好,鼓励大家自主创业,有优惠政策,可以提前办理内退,他就是 *** 批办理内退的人。
他不爱说话,但是特别吃苦耐劳,很喜欢鸽子。在他上海老家,弟弟有个很大的信鸽养殖场,养的特别好。
他内退后,也开始养殖信鸽。我不敢想像,他的这个鸽子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全是他自己一个人亲手打造出来的!盖鸽子棚、搭笼子、食物、训练、参赛,全部都是他一个人在做!
这个男人不简单!有想法,有干劲,能吃苦,说做就做,毫不拖泥带水。难怪,婆婆会喜欢他,一起生活这么多年,我还没见过他们红过脸。
婆婆,性格和他截然相反。她很豪爽,性格开朗,是个很大气的女人。他们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都特别能吃苦耐劳,还都特别喜欢美食美味。
都说上海人很矫情、很排外,这个我了解的不多,毕竟我身边的上海人不多,就只有白叔这一个。
可是他,却真的不是这样的人!他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父母兄弟都健在,都在上海生活,他也每年回去两三次看看。但是,上海人骨子里自带的优越感,他一点都没有!
记得去年的时候,有一次我们过去看他们,听说白叔马上要回上海了,可能要呆一年半载的。据说,是他的老父亲这两年身体不好,一直催着叫他回去。
那晚回来后,和孩子爹聊起这个话题,我问他,如果白叔回去上海了,婆婆会不会和他一起去?
孩子爹说,看他们自己吧!他也没什么可说的!就是不知道他到底回去多久?这么多年,白叔一直在外面,一年在上海呆不了一个月,现在老父亲九十多岁了,眼看着没几年了,他再不回去好好看看,估计以后也就没机会了。
他说,婆婆和他私下聊过,以后就和白叔这样好好过!白叔人不错,也没什么负担。这么多年,对婆婆没得说,也从不在乎婆婆有儿子、有孙子,他们两人的经济大权也都放心的交给婆婆打理,没有一点其他想法。
他说,婆婆说过,其实比起公公,白叔对她更好,从来不惹她生气,也没有其他不良嗜好。以前,公公活着的时候,他们还经常吵架,公公又爱喝酒,她挡都挡不住。
他说,婆婆说过,他们以前还想着领个证,心里踏实,后来想想又没有领。有一张纸能干啥?能有多少保证?白叔上海的家产她从不想着,我们这边,她又有我们,也没什么可担心的。
她说,如果我们有心,将来老了,如果她先走了,希望我们也能抽空照顾一下白叔。毕竟她们也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他也可怜,一辈子无儿无女的;如果,白叔先走了倒好,她还能看着送送他。
她说,人年龄大了,在一起生活就是图有个伴,一起说说话,吃吃饭,这就够了,其他的都不多想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多了还是负担。
她说,年龄大了,一定要把自己身体养好,要不然受罪的就是自己了。儿女孝顺了还好,日子好过一点;如果儿女不孝顺了,那就是生不如死,估计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
她说,所以他们现在想吃啥吃啥,反正,她没事了就变着花样做吃的,不怕花钱,身体好了什么都好。她们每天晚上,吃完饭要去锻炼一个多小时,走走路路,锻炼锻炼,也挺好的。
听她这样说,我其实挺羡慕的。他们现在的生活,真的是生活,这才是享受生活!
不为任何人,只为自己而活,每天保持好心情,保持好心态,养成好习惯,一年四季,一日三餐,有人一起,相依相伴,就足够了!
所以,针对题主的问题,老人结婚是领结婚证好、还是不领结婚证好,还是同居好?我的回答就是:
领不领结婚证,看你们自己吧!人年龄大了,在一起生活,无非就是希望有个伴,能相互照顾。
人常说,少来夫妻,老来伴,老了,才更需要相依相伴。
当然,如果你还有其他想法,或者,可能还是觉得领了证更好吧?毕竟更正大光明!
但是,有的想法还是不要有了,都这么大岁数了,要那些又能干什么呢?都是身外之物,你自己又能享用多久呢?
如果,是给你自己的子女争取的,那更不用了,儿女自有儿女福,他们需要的,让他们自己努力去争取,而不是靠自己的父母用这种方式换取!你说,对吧?
这就是我的回答,你又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为什么会把男女的结合称为婚?
曾有一个段子这样解释结婚的“婚”:
在远古的时候,原始人结婚根本没有什么恋爱彩礼一说。男人看上了哪个女人,就直接一棍子把她撂倒,打昏了拖回洞里,把事儿一办,这门亲事就算成了。原始人都是住在山洞里,所以结婚当晚就叫“洞房”。入洞房之后,被打“昏”的“女”子,就算正式结婚了。
虽然这纯粹只是一个后人穿凿附会的段子,并不是“婚”字的真正由来,但是段子里描绘的暴力行为,却和人类最早的婚姻如出一辙。
在远古时代,早期的先民发现,同部落或者是近亲繁殖生下的孩子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生理缺陷,而从别的部族取得的女子所生的后代往往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并且有的不会长得更加健壮。
为了繁衍健康强壮后代,先民们往往会去抢别的部落的女子来成亲。这便是古代一个非常野蛮的习俗——抢婚。
那个连生火都要钻木的时代,既没有 *** ,也没有摄像头。白天各部落的人还能看住自己的女性,一到月黑风高的晚上,就有点防不胜防。
所以抢婚往往是在夜幕降临时才会发生的,因为这时候最容易成功,就算没抢成,也可以夜色为掩护,溜之大吉。
同时为了防止被抢的女性认路,她们的头往往会被蒙上,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地方的婚俗当中新娘头上的红盖头的来历。
这一点,从娶亲的“娶”字演化历程上,可以推测出来。
古人最早是用取得的“取”来表示娶妻的“娶”,取的甲骨文长这样:左边一只耳朵,右边是一只伸头的大手,本义是获取野兽或者是俘虏的左耳朵。
到了后来,人们在“取”下面加“女”作为形符,造出了“娶亲”的“娶”来和原来的“取”作个用途区分。
随着古代社会文明的进步,野蛮抢人婚配的行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晚上入洞房、新婚顶盖头这样的习俗却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人们还为这一过程制定了名称——婚姻,同时发展出来一整套的繁缛礼仪。“婚”字也是在这一过程中诞生的。
源于远古抢婚的遗风,女子出嫁要在黄昏时候进行,因昏夜光线不明,要靠耳听动静。这便是最早出现在商朝晚期甲骨文中的“婚”的全部意象,并且没有女字旁,如《诗经》就有“宴尔新昏”的记载。
后来随着文字的演变,出现了商周战国时期的金文。这时的“婚”字字形变化较大,除保留了“耳”形外,增加了“爵”和“女”的字符。从这些被加上的符号来推断,“门当户对”以及让今天很多家庭痛不欲生的彩礼,应该是这个时期就出现了。在金文中,用“昏”作声符,“攴“这么一个手持器械的符号,则准确地反映了抢婚的要素。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文字也被统一成小篆,规范笔画后,再到后来的隶书,楷书,便完全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婚”的样子。
一个字在创造、诞生和演变的过程中,人们也会根据文明和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它带有时代印记的意义。
《说文》中解释道:“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以名焉。”东汉儒学大师郑玄在《仪礼疏》中对“婚”字注释曰:“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他们都强调了男子迎娶要“以昏为期”,即“婚”字的原始含义是与时间有关的,“昏”指太阳落下的那段时间,大约相当于晚上六七点。
同样东汉时期的许慎他的著作、我国历史上最早字典《说文解字》中对“婚”字解释为:“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除了强调了婚的时间含义外,还加上了五行阴阳之说。古人认为黄昏是一个吉祥的时辰,尤其是明月照路,象征光明幸福之路。“昏”意为“日落西方地平线”、“暮色”。
男属阳,女属阴,按照阴阳五行、神道设教的观念,黄昏是“阳往而阴来”,婚礼的一切都合着迎阴气入家的含义。所以女子出嫁要在黄昏之时,象征着“新娘像太阳下山一样回到自己的夫家”。
除了确定了“婚”,人们还创造了“姻”:一个人在古人席地而坐的席子上,引申出“依靠”的意思。
所以婚姻的“姻”是形声兼会意字,指女人嫁入夫家以后依赖、凭借夫家,所谓的夫贵妻荣”,就是这个道理。
一套完备而宏大的婚姻礼仪,也在这一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正逐渐成型,并深刻影响着几千后乃至今天的人们。
这便是起源于周代的汉族传统嫁娶的礼仪“六礼”,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最后一礼——亲迎,便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婚”,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方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
儒家经典《礼记》中的《昏义》篇,则专门记载了婚礼的仪式,以及婚姻对双方和整个家族的重大意义。
“昏礼者,将行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古曰,昏礼者,礼之本也。”——《礼记》
这样一个高屋建瓴的叙述,直接把男女婚姻提升到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的高度。
上不愧列祖,下传承后世,先有夫妻之爱,才有父子之亲,只有家风醇正,方能忠君报国——婚姻乃君子一生重中之重的大事啊!
从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走向知书达礼的文明国度,因繁衍而不得不进行的野蛮抢亲,也演变进化为集文明与文化一身的婚礼。一个小小的“婚”字,浓缩了我们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发展史。
而在文明和文化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普遍对婚姻的重视程度却又在不断地褪化,男女之间的交往也变得越来越放开和随意。
仿佛古代先祖们一件件穿上的文明文化和道德理性的外衣,又在被文明时代的人们一件件地剥去……
有哪些非常冷门的冷知识?
冷知识, *** 、 *** 、 *** 等开国将帅,并不是我军历史上 *** 批被授予军衔的人。
1955年9月27日下午17时, *** 在北京 *** 怀仁堂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以表彰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了卓越功绩和巨大贡献的功勋将领们。
*** 为 *** 等人授勋
从此,从1955年至1965年,被授予或晋升军衔的将帅们统称开国将帅,共和国开国将帅总计有1614人。
分别有10名元帅( *** 、 *** 、 *** 、 *** 、 *** 、 *** 、 *** 、 *** 、 *** 、 *** )、10名大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 *** 、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57名上将、177名中将、1360名少将。
很多人以为,这批开国将帅就是我军历史上 *** 批被 *** 授予军衔的人,其实并不是,还有6个人比他们早了10年被授予军衔。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得从抗日战争说起。
一、争夺东北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 *** 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毅然绝然,在临潼对 *** 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 *** ,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提出抗日救国八项政治主张,逼 *** 抗日。
1936年12月25日,在 *** 等人的努力下, *** 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此后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再次合作,一致抗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但是, *** 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矛盾重重,互相戒备,尤其是 *** 多次挑起冲突,甚至发起皖南事变,采取武力, *** *** 。
1945年8月8日,苏联根据雅尔塔会议精神,忠于同盟国义务,宣布从次日起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正式对日本宣战。
苏联红军进军东北地图
8月9日,苏联远东 *** 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太平洋舰队、黑龙江舰队,编成11个合成集团军、一个坦克集团军、一个骑兵机械化集团军、三个空军集团军、三个防空集团军,兵力总数150万。
一东一西一北,出兵东北。
东路大军,由麦列次科大元帅的 *** 方面军与关东军主力激战,8月19日,东路军攻占图们、勃利、敦化、汪清等战略要地。
西路大军,由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指挥贝加尔方面军,由蒙古东,穿越沙漠、大兴安岭,横扫一切抵挡的日军,攻占齐齐哈尔、张北、承德、赤峰,切断东北日军与华北日军通道,兵锋直指长春、沈阳。
北路大军,普尔卡耶夫将军的第二方面军经乌苏里江、黑龙江,沿松花江南下,攻占日军重兵把守的瑷珲、宝清、佳木斯等地,直逼哈尔滨、齐齐哈尔。
8月19日、20日,苏军空降部队在双辽、辽源、吉林、大连、旅顺、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城市空降,配合东路西路陆军行动,东北重要城市的日军都被消灭 8月31日,东北全境解放。
在解放东北过程中,苏联红军共击毙日本关东军8.3万人,俘虏日军59万人,缴获了3700件 *** 、600辆坦克、861架飞机、1.2万挺 *** 、2000多辆 *** ,日本关东军基本被歼灭。
由于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扔了两颗 *** ;8月9日,苏联150万大军出兵东北。 日本 *** 终于撑不住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向中国及反 *** 同盟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此时,东北的归属引起了 *** 双方的争夺。
1945年9月15日,在延安主持中央工作的 *** 、 *** 、 *** 等人听取了先期出关的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的汇报后,随即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后经向在重庆参加谈判 *** 请示,最终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
而且决定派 *** 、 *** 、叶季壮、伍修权、段子俊、莫春和等六人和曾克林一起飞回东北与苏联红军接洽接收东北事宜。
9月16日,为协调中苏两军行动,方便接洽,中央以军委 *** *** 的名义授予 *** 、 *** 、叶季壮中将军衔;授予伍修权少将军衔;授予段子俊、莫春和上校军衔,并用中、俄两种文字写下任命书。
这样他们六人就成为我军历史上 *** 批被授予军衔的人。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他们六人为何能被授予军衔。
二、 ****** (1902年10月-1997年4月),原名傅懋恭,山西省曲沃县人。
1922年, *** 考入太原山西省立 *** 中学,参加进步组织青年学会。
1923年, *** 光荣入党,请注意时间,这会是1923年,建党才两年, *** 其实是山西省 *** 组织的创建人之一。
***
此后,他在太原、石家庄、天津、唐山等地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 ,是我党在北方地区的主要 *** 之一。
1929年,由于叛徒出卖, *** 在天津被捕,被判处6年徒刑,直到1935年刑满释放。
出狱后, *** 被分配到北方局天津工作组工作。
由于原北方局的 *** 等人积极执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北方党组织遭受严重 *** 。
1936年春天,新任北方局 *** *** 到华北后,重建党组织,撤换一批不得力干部, *** 被任命为北方局组织部长,与北方局秘书长林枫一起,成为 *** 的左膀右臂。
抗战爆发后, *** 北方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
1938年, *** 任晋察冀分局(北方分局) *** ,同 *** 等一起,发展、巩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41年, *** 到延安汇报工作后,留在延安,任中央党校副校长、 *** 中央组织部部长、城市工作部部长。
1945年, *** 出席七大,当选为 *** 团成员。
8月, *** 去重庆谈判,为了避免意外情况下中央还能正常运转,增选 *** 、 *** 为中央政治局候补 *** 。
也就是说, *** 资历非常老,又长期在北方工作,因此这次授衔,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前排左一为 ***
有意思的是, 1955年9月27日, *** 在怀仁堂给开国将帅授勋时,他兼任 *** 副委员长兼秘书长。
因此,他是授勋仪式的主持人,就是他宣读了“十大元帅”名单。
不过,由于他已经参加行政工作,不在军队服役,因此十年前被授予中将军衔的他,这次授衔时却与金光闪闪的将星无缘。
三、 ****** (1905年6月1-1995年4月),江苏青浦人,出身贫寒,2岁丧父,4岁丧母,由裁缝出身的舅父抚养。
1919年高小毕业后因家贫缀学,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店员。
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 *** 日本纱厂资本家 *** 工人大 *** 、打死工人顾正红,声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一百余人。
很快,万余 *** 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 *** ”等口号。
英国巡捕竟悍然开枪射击,当场打死十三人,重伤数十人,逮捕一百五十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 *** 。
“五卅 *** ”爆发后,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次伟大的群众性的反帝 *** ,这就是著名的“五卅运动”。
*** 当时就参加了五卅运动,随后光荣入党。
1930年,年仅25岁的 *** 先后在六届三中、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第二年又当选 *** ,堪称是年少有为。
***
1933年, *** 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随后参加第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期间, *** 任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中央代表,后任军委纵队政委。
1935年1月, *** 参加遵义会议,支持 *** 的正确主张。
1935年6月, *** 秘密离开长征队伍,经成都、重庆,只身到达上海,恢复地下组织。 随后,他又由上海抵莫斯科,向 *** 国际报告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情况,撰写了最早宣传红军长征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并参加 *** 驻 *** 国际代表团。
1937年4月, *** 回国,到新疆 *** ,任驻新疆代表。
5月,赴新疆、甘肃交界的星星峡地区,援助接应红军西路军余部400多人进入 *** 。
11月,回到延安后,任 *** 中央组织部部长。
*** 自25岁进入中央以来,此后一直处于领导核心之中。
1945年, *** 与 *** 一起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 *** ,后 *** 一起赴东北,组成东北局,任东北局 *** 兼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为东北全境的解放和东北经济的恢复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0年, *** 逝世后, *** 转正,任 *** 处 *** ,成为“五大 *** ”之一。
1954年 *** 任 *** 副 *** 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
*** 与 *** 、 *** 合影
*** 是一个经济天才,有“红色大掌柜”之誉,他经济领域,他说第二,估计其他 *** 也不敢说 *** 。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 *** 就长期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的开创和奠基,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5年授勋时,由于他也已经从事行政工作,因此他也没有被授予军衔。
四、叶季壮叶季壮(1893年-1967年),广东新兴县船岗水湄村人人,原名叶毓年。
叶季壮出生12天,母亲就不幸病逝,他从小由奶妈哺乳长大。
7岁到私塾读书。后进入私立民德小学堂读书。
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州广东公立法政学堂。 1914年毕业后,叶季壮在汕头当半年实习法官,在新兴县 *** 任半年总务科长。
随后从事新闻和教育事业,在新兴、香港办有报社。
1925年6月19日,为了支援上海人民的五卅运动,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 *** 。
这次 *** ,总计历时1年零4个月,是当时世界工人运动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大 *** 。
叶季壮就参加了省港大 *** ,1925年11月,叶季壮入党。
1927年,叶季壮参加广州 *** ,1929年12月,又参加广西百色 *** ,任红七军政治部调查科科长、红七军政治部主任。
后来,叶季壮随红七军北上到达中央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政务处处长兼组织科科长,红一方面军供给部部长、政委。
从此,叶季壮一直负责军队后勤工作,是红军将士们的大管家。
而后他参加了历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6年9月, *** 成立后勤部,叶季壮被任命为后勤部长兼总供给部长。
抗战爆发后,叶季壮任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军需处处长、中央财政经济部副部长、 *** 后勤部部长兼政委。
在 *** *** 派对解放区实行全面经济封锁的恶劣环境下,叶季壮为我军解决供给困难作出重大贡献。
叶季壮
1945年9月,叶季壮继续发挥自己大管家的作用,随 *** 、 *** 赴东北,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后勤部 *** 任部长兼东北银行行长、东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东北人民 *** *** 长兼商业部长等职。
作为 *** 的助手参与东北解放区的财政领导工作,为发展东北经济,搞活东北贸易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叶季壮任新中国 *** 任贸易部长,协助 *** 主持财政经济的领导工作。
1955年授勋时,他也因为同样的原因,没有被授予军衔。
五、伍修权伍修权(1908年3月6日—1997年11月9日),祖籍湖北大冶,出生于湖北武汉武昌。
伍修权在武昌高等师范附中读书时,遇到了我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
在陈潭秋的引导下,伍修权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5年秋,17岁的伍修权作为进步青年的代表被推荐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与王明、博古、张闻天、 *** 、 *** 等人同学。
因此,他和王明、博古关系很好。 1930年,伍修权转为苏共候补党员。
1931年,伍修权回国,回国后转为我党正式党员。 到中央苏区后,伍修权先后担任闽粤赣军区司令部参谋、模范团政委,直属第三师政委,福建军区汀连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务。
其间,参与编写了我军早期的军事教材,编译了苏军 *** ,参加了第三、四次反“围剿”。
很有意思的是,他就是当时中央军事顾问李德的翻译。
1934年10月,伍修权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1月,伍修权列席遵义会议,始终旗帜鲜明地拥护以 *** 。
遵义会议后,伍修权任红三军团副参谋长(军团长 *** 、政委 *** 、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参谋长邓萍),参与组织抢渡金沙江、吴起镇、直罗镇等战役战斗,为长征做出突出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伍修权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处长抗战时期,历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处长、 *** 一局局长、 *** 作战部副部长。
伍修权
抗日战争胜利后,伍修权赴东北,在东北工作期间历任东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参谋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伍修权历任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中联部副部长、中国驻南斯拉夫首任大使等职。
没错,伍修权一直从事外交工作,成为一个出色的外交家。
直到1975年4月,伍修权才回归军队 *** 任 *** 副总参谋长。
由于授勋的时候,他正从事外交工作,他因此也没被授予军衔,他是少有的没有军衔却担任 *** 高级将领的人,也称得上一个奇事了。
六、段子俊。段子俊(1913年—2006年),河南济源人。 1927年毕业于济源 *** 高小,随后考入省立第13中学,1930年毕业后加入 *** 。
1932年7月,段子俊被选派到苏联学习,后又转入 *** 国际 *** 主办的无线电工程学校学习。
也就是说,段子俊其实是个技术型人才。
1938年,段子俊带着呼号密码回到延安。他对原有电台设施进行重新安装调试,终于与莫斯科电台首次联络成功,从而使中苏两党能够直接联系,段子俊为此受到书面嘉奖。
他还为 *** 办公的窑洞内安装调试了无线 *** ,受到 *** 热情款待。
抗战爆发后,他历任 *** 三局科长兼通讯器材厂厂长、 *** 三局处长。
1945年9月赴东北后,任 *** 驻东北通讯联络分局局长兼东北军区三处处长。
为培养我军急需的通讯技术人才,段子俊奉命在大连创办无线电工厂和学校,任大连光华电器总厂厂长、关东电讯工程专门学校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段子俊任东北邮电 *** *** 副局长。
*** 战场爆发后,段子被中央紧急调往沈阳,任东北邮政 *** *** ,有力地确保了中央与志愿军总部的电讯联络。
段子俊
1950年12月, *** 东北局 *** 李富春召见段子俊,告诉他:中央决定成立航空工业局。
段子俊欣喜若狂,随后与何长工、段子俊、沈鸿三人组成代表团赴莫斯科,与苏联就援助我国建设航空工业进行谈判。
回国后,就组建了航空工业局。
1951年4月17日,航空工业局宣告成立,段子俊任局长。
此后,段子俊从事航空工业事业30多年,历任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副局长,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副部长等职,为创建中国航空工业作出重要贡献,是新中国航空工业主要创始人之一。
七、 莫春和莫春和(1916年-2002年),四川阆中人。 莫春和出身于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
8岁的时候,莫春和在本地太华山上学,读了3年私塾后,因家境贫困辍学。
不久,父亲病故,同胞妹妹饿死,母亲自缢。1933年夏,红四方面军解放他的家乡。
莫春和毅然决然报名参加了红军,被分配到红30军89师267团当一名掌旗兵,后任红4军军部、红33军军部通讯员。
长征期间,莫春和随红军三次通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两次翻越大雪山,后调到红四方面军前敌总指挥部机要科工作。
西路军失利后被俘,后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交涉,回到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机要处股长、科长, *** 中央机要处办公室副主任。
当时中央和军委机要科设在一起,莫春和的办公地点与 *** 的住处近在咫尺, *** 多次表扬他的工作。
莫春和
抗战胜利,他奔赴东北,历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机要处副处长,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机要处处长。
新中国成立后,任 *** 中央中南局机要处处长兼中南军区机要处处长。
1955年8月,莫春和调任 *** 机要局副局长,同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
1964年,莫春和晋升为少将军衔,跻身开国将军之列。
他是1945年首批被授予军衔的6人中唯一一个开国将军。
结语、以上就是我军历史上6个最早被授予军衔的革命英雄。
由于功勋卓著的开国将帅们实在太过耀眼,很多人只知道1955年授衔的将领,而忘了这6个 *** 批授衔的英雄。
他们有的闻名遐迩,有的默默无闻,但他们都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个理想,为新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今天的繁华盛世,正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汗水所铸就的。
铭记历史,铭记英雄。
此致,敬礼!!
一生一世电视剧周生辰家庭人员介绍?
《一生一世》电视剧周生辰家庭成员
周生辰的父亲周生闻,生母秦文妗,继母秦婉,(秦文妗和继母秦婉是远房亲戚)。
二叔周生行,(二叔和秦婉是恋人),外婆是秦婉的生母,同父异母的弟弟周文川,妹妹周文幸(实际是二叔和秦婉的孩子)。
周生闻喜欢周生辰的母亲秦文妗,但是秦文妗却不是家族给他安排的良配。周生闻一怒之下,带着妻子离开了周家。
后来秦文妗过世,周生闻为了让儿子获得周家长子的身份,才回到周家,娶了秦婉。
虽然周生闻做了很多努力,秦文妗的牌位也始终没有进得去周氏祠堂。
周生闻从此不跪祖宗,周生辰也是。父亲为了让年幼的周生辰有一个家,强行娶了秦婉(就是周生辰现在的母亲)为妻,并且生下一对双胞胎儿女,周文川和周文幸。
周生辰的外婆当年为了家族联姻,拆散了自己亲生女儿秦婉和二叔周生行的姻缘。后来这两人在周生辰父亲死后还是有了两个孩子,周文川和周文幸。
周姓和哪些姓氏是同姓?
有武姓,刘姓,姬姓,王姓,张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