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虎宝宝取名字更佳字 沉稳起名参考-子修是谁
王姓虎宝宝取名字更佳字 沉稳起名参考,子修是谁?
曹 *** 长子曹昂,字子修曹昂(?-197年),字子脩,沛国谯县人。曹 *** 的长子,刘氏所生,但生母早亡是以由正室丁氏抚养大。聪明且性情刚胆谦和,为曹 *** 所喜爱,二十岁时即举孝廉。建安二年(197年)随曹 *** 出征张绣,因张绣突然袭击,曹昂为救曹 *** 负责断後,与大将典韦一同战死於宛城。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追封谥号丰悼公,黄初五年(224年)又进一步追封为丰悼王。太和三年(229年)年改谥号丰愍王。
员外是什么样的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种问题回答起来很没意思,因为太专业了,大部分人听不懂。
萨沙就尽量说的通俗一些。
员外就是员外郎,是一个古代的官职。
早在东汉的三国时期,就出现了员外散骑常侍,简称员外。
由此,一直到清朝都是有这个官职的。
不过,不同朝代,员外是不同的。
晋朝的员外散骑侍郎,是皇帝的侍从官,地位不高。
隋朝时代,员外升官了,变为尚书省二十四司内各司的副司长,第二把手。
随后的唐宋元明清,员外大体就是副司长的职位。
明代,员外开始细分。
当时六部是主要的国家政策执行机构,类似于今天的 *** 。
六部的每一部 分为4个属部,每属部设员外郎1人,也就是一共24人。
明朝中后期有所增加,但大体是42人。
到了清代,员外制度却有所变化。
明代的员外是执行官员,是有一定实权的。然而,清代的员外为从5品,并不算低,却多为闲职,在朝廷或地方辅助部门做做办公室而已。
大家看过红楼梦,就会记得,贾政最初就是员外郎,皇上还命令他入部学习。
其实,等于皇上赏赐了贾政1个从5品的官职,但知道他没有做官的能力,让他做员外这种闲职。
由于员外的官职不低,又不用做事,所以称为买官的大热门。
但从5品官员的价码并不低,很多时候高达8000两。
所以,能够买得起员外官职的,都是地方的大富豪、大地主。
于是,员外逐步成为民间一种对有钱人的尊称。
其实,购买员外官职的风气,早在明代就有了。
水浒是明代作者写的说,里面其实主要是明代的社会。
大家注意,晁盖、卢俊义都是员外,但他们显然都没有官职,只是地方的有钱人罢了。
如何看待最强阳谋推恩令?
所谓“推恩”,字面理解便是上赶着送好处,让被推恩者没有拒绝的理由,但如果接受就等于中招或上当。因为推恩令的实质是消弱诸侯王的一种工具,同“削藩”是一个性质,如今不过是换了一个美仑美奂的名称,换汤不换药罢了。
但它的 *** 作又与削藩有着本质的不同:削藩粗暴,推恩温柔;削藩大张旗鼓、大动干戈,推恩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削藩多用武力,推恩以德服人。最终,汉武帝在不动或少动干戈的前提下,将威胁帝国统治的诸侯王势力化整为零。如同武侠小说中 *** 于无形的利器一样拉风。因此,推恩令又被冠以最强阳谋。
推恩令产生的背景与根源推恩令之产生,同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有很大关系,不过当时他也很无奈。秦末,不及小吏身份的刘邦,带领着一群呼呼啦啦的兄弟们,先推翻秦朝,后又转身死缠烂打于项羽,最终建立西汉,登基称帝。
刘邦当上皇帝, *** 时间表彰功臣, *** 封赏,最终不仅将一些皇亲及文武大臣封侯拜相,而且还确定了八个异姓诸侯王的地位。按理说,天下初定,四海升平,大家应该关起门来好好过日子,但是朝廷和地方诸侯相互间却猜忌四起,矛盾不断。
(刘邦剧照)
最终燕王藏荼、韩王信、代相国陈豨、淮南王英布等人相继叛汉,于是刘邦率兵征讨。而就在平灭起兵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刘邦还将楚王韩信、梁王彭越、赵王张敖一并铲除,只留下“山高皇帝远”、且认为老实巴交的长沙王吴芮,及闽越王无诸。
异姓诸侯的黯然退场,自然刘姓皇族粉墨登台,一切归结于刘邦的预谋。为此,七个儿刘肥(齐王)、刘如意(赵王)、刘恒(代王)、刘恢(梁王)、刘友(淮阳王)、刘长(淮南王)、刘建(燕王)及兄弟刘交(楚王)、堂兄刘贾(荆王)、侄子刘濞(吴王)先后登上诸侯王位。
实际上,此举是刘邦鉴于秦朝单一“郡县制”失败的教训反思,故想用亲属关系来编织一张巨网,以维护江山社稷的稳固。表面上看,刘邦是成功的,因为当时汉朝共54个郡,青一色的刘姓诸侯王占去39个。有这么一帮自家人相互帮撑,何愁江山万世不固!然而,刘邦去世的18年后,如意算盘便落空。
公元前177年,匈奴大举犯边,汉文帝亲到太原督战,济北王刘兴据(齐王刘肥之子)乘机起兵,欲夺取长安。三年后,淮南王刘长又在封国玩起“当皇帝”的游戏。二人虽然最终都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但却引起来朝野上下一片恐慌、忧虑。
(汉文帝剧照)
何以至此?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时刘邦所封诸侯王要么年纪小,要么实力弱,而到汉文帝时期他们都发展壮大起来了。大的诸侯国拥城数十座,自立法令,比如齐、楚、吴等。小的诸侯国也营建宫殿、设置百官,效仿朝廷。
介于严重的形势,于是大臣贾谊向汉文帝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义。这便是推恩令的雏形。随后,贾谊的进言被采纳,汉文帝将齐国一封为六,将淮南国一分为三。然而贾谊的策略虽好使,但汉文帝没有推而广之,原因是一来本人行事保守仁厚,二来不是推恩令的精髓。而分解上述两国,不过是事先抓到把柄,有了主动权,否则汉文帝也抹不开面子。
(汉景帝剧照)
汉景帝即位后,听从老师晁错之言,开始大张旗鼓的削藩,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爆发。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当年受封吴王时,刘邦曾摸着大侄子的后背说:“我算定50年后国家的东南有人作乱,这个人不会是你吧?”刘濞听了,吓得赶紧跪地求饶,矢口否认。
当年刘濞不过二十出头,而到景帝时已经营吴国三十多年。最主要的是,吴国靠凿山煮海,大发横财,国力大增。故此,才有了对抗朝廷的实力。如今朝廷来割肉,刘濞当然心里不爽,于是暗中招徕人马,准备举兵。
之后,刘濞又煽动了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宗室诸侯一起发动叛乱。最终汉景帝拜周亚夫(周勃之子)为将,历时三月,平定叛乱。此时,诸侯国的嚣张气焰虽被打压,但只伤及一些细枝末节,真正实力并未受损。汉景帝为打压、制衡诸侯王,特命在诸侯国为任的国相(当时由朝廷派任)检举揭发他们的劣迹不法以及过失。
汉武帝继位后,继续沿用父亲那套 *** 打击压制诸侯国,以消弱它们的实力。但是,这种 *** 不过狗皮膏药治牛皮癣,贴上管一时之效,撕下又浑身刺痒,终究“治标不治本”。看管稍以松懈,诸侯王们又继续膨胀,于封国扰民害物,胡作非为,窥视皇权。所以,汉武帝深知,如果要彻底治服诸侯国,须放大招。而正当汉武帝忧愤不已时,恰好一个叫作主父俨的人闯入了他的视线。主父俨就是推恩令的创立者。
主父俨其人及推恩令主父俨穷困潦倒,有苏秦、张仪之志,初学“纵横术”,打算如苏、张偶像那样在诸侯国之间左右逢源、风生水起,成就功名。但是,主父俨很快发现自己的那一套东西找不到用武之地。因为今之“诸侯”绝非昔之诸侯。况且,如今是儒学被尊崇、纵横学受排斥的时代。于是,领悟后的主父俨又开始涉猎儒学,游走于诸侯国之间。结果,还是四处碰壁、到处被冷遇。无奈之下,他打算最后再到天子脚下碰碰运气,于是踌躇满志地来到京城长安。
来到长安之后,主父俨先是做了大将军卫青的门客。卫青权势炙手可热,在汉武帝面前很有话语权,主父俨想来个近水楼台先得月。但经卫青多次举荐,依旧石沉大海,因为在汉武帝的印象中,所谓纵横之士不过一些满嘴跑火车的说客,沽名钓誉,缺乏实干。
(主父俨剧照)
但失望之余,主父俨还抱有一丝希望,于是绝定主动向汉武帝上书,陈述自己的高深见解,如赌徒一样,做最后的孤注一掷。结果出乎主父俨意料,早上上书,晚上就被汉武帝召见。原来他的“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发匈奴”极合汉武帝的胃口。
在受到汉武帝重用之后,主父俨上了著名的一策: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 *** ,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史记•主父俨列传》
这便是推恩令的核心内容,意思是诸侯国封土不再由一人(多为嫡长子)继承,而是以“推恩”的方式分给兄弟子侄或其他家族成员。
试想,若诸侯国王室其他人能得到封土实惠,必如久旱逢甘雨,欢欣鼓舞,趋之若鹜,同时对皇帝感恩戴德。而于朝廷来说便在不动声色间达到了分化、削弱诸侯国的最终目的。最终,朝廷名利双收。
汉武帝看了大喜,在论证了其可行性之后,马上下诏:“诸侯王中有人想推广自己所享受的恩惠,分封领地给众子弟者,可一一奏报,朕将亲自给他们确定封邑的名号。”
为了使“推恩令”快速运行,诏书颁布后,汉武帝先请了两个“托”,分别为梁王刘襄、城阳王刘延。果然,有上述二王牵头响应,众诸侯王也纷纷请求推恩。推恩令规定:新得到推恩的诸侯王子弟们,必须由皇帝亲自授封,但是所用封土是从诸侯王的土地中分割,而不是动用朝廷手中的直属县邑。如此一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诸侯国就会被越分越小,再也没有了对抗朝廷的实力,如果想生存下去,反而须老老实实地听从朝廷号令的支配。
据统计,从公元前127年推恩令开始实施,到征和二年(前91年),汉武帝共“推恩”出王侯178名。最终,一些大的诸侯国被分封出二三十个不等的小诸侯国,而原本一些小的诸侯国,也被分割成了十多份儿。
最强阳谋——推恩令推恩令名义上是皇帝在广施恩德,实际上是变向剥夺了诸侯王的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权力的同时,还极力缩小了他们的地盘。致使最终出现“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让汉武帝龙颜大悦的格局。
而这些失去重要特权的小诸侯国,如同一条被“三太子”了抽筋的龙王,气若游丝,眼神迷茫,连生存下去都需看朝廷脸色,那里还有犯上作乱的劲头。但是,推恩令的整个过程让被“施恩”的人得到 *** ,因为有,总比什么都没有强,于是也愿意麻痹其中。这就是推恩令被称为最强阳谋的原因。
推恩令的高明之处在于“疏”,而不是“堵”,如同大禹治水,因势利导,最终将来势汹汹的水患分流、化解。
那么,世人标榜的“最强阳谋”,能做到遇山开道,畅通无阻吗?当然不可能。当时,淮南王刘安(汉武帝堂叔)就对“推恩令”置若罔闻。原来,刘安不仅“志向远大”,更参透了推恩令有“杀伤力”,于是有意保留实力,另作他图。不过,他的“觊觎皇位”的密谋很快被孙子刘建告发。最终汉武帝派人查证,刘安及同谋衡山王刘赐畏罪 *** ,国除。而后,淮南国被改为九江郡,衡山国被改为江夏郡,全归朝廷掌管。
而刘建之所以举报自己的亲爷爷,其实也是推恩令发挥的神奇作用。原来,刘安有二子,嫡长子刘迁,庶长子刘不害。刘不害生刘建。如果按原“宗法制”,刘不害得不到一寸土地的继承权,他的儿子刘建更是白日做梦。如今推恩令如火如荼,大行其道,可刘安始终无动于衷,而刘建本就是骄奢 *** 逸、枉顾人伦、目无尊长之辈,如此大好时机,怎能坐失!不过,反过来说,刘建之举也正好从侧面见证了推恩令的厉害之处。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评论!
秦桧会料到他死后会遗臭万年吗?
秦桧不但预料到自己会留下千古骂名,还妄想“补救”,并付诸行动。
首先辟谣:所谓秦桧亲笔遗书事件是假的,是假的,是假的。
编造的故事是这样的:2006年,杭州市郊的壶侑村进行拆迁改造~突然!!!发现了一座宋代古墓,几位羞于透露姓名的考古专家经偷偷研究后,私下散布了些小道消息......不但墓葬保存完好,里面的殉葬品也都还在,其中有一绸缎文书,长2.2米,宽0.5米,而这竟然是大奸臣秦桧的亲笔遗嘱!
在这份遗嘱中,秦桧未卜先知的知道了将会留下骂名,并且还猜测到自己的后代也会受到自己的影响而遭殃,所以还给他们绸缪了官场进退。
他在遗书中说,自己也是受害者,真正要除掉岳飞的是赵构,和自己一个铜板的关系都没有,虽然秦桧苦苦苦苦的劝慰乃至哀求,但该死的赵构偏偏偏偏要杀了岳飞,这让力保岳飞的秦桧情何以堪~ლ(ٱ٥ٱლ)。
秦桧还在遗书中说,岳飞自己也有责任,不是和他没有关系,他威胁了帝位,借子嗣问题侮辱了赵构,谁都救不了岳飞,包括他铁骨铮铮的秦桧。
秦桧最后在遗书中说了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并炮轰士大夫阶层空谈误国,都是百无一用的书生,只有他秦桧自己的好的。
请注意,以上统统是假的,谣言止于智者。原作者已经辟谣了,说是“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创作文学作品。让我们把带歪的思路拽回来。
写在前面的话:
大宋自建立之初,就有“私史之禁”(虽然鼓励文人们研究历史,并且总结经验教训,但是并没有废止私人禁修国史的政策法令,涉及当代的不允许。),只不过北宋灭亡后,很多官员和文人开始写史,借叙述史实,一舒胸臆。秦桧也不过是拾了根现成的柴火,另起炉灶,开搞“ *** ”,以泯灭罪证和不利于他的一切言论。
历史上,秦桧也知道自己会落下骂名,所以他做了如下安排:
简述一下大概的意思就是:秦桧再次被拜相后,请求赵构恢复老规矩,禁止私修野史、私史,并且任用自己的养子秦熺主持南宋国史的编纂,借机检视有无“敏感”内容,当然,歌功颂德的“二千余言”可以有,不但可以有,能吹会捧的还都能升官,凡是罢相时期的奏章、文书、诏书等等吧,其中哪怕稍微提及秦桧的,或者更易改动,或者直接就烧掉扔掉。毁掉的资料太多了,且续后记录的是其养子秦熺,自此国史不会再有什么公理是非了。各史官虽有上奏,但面对结果也唯有“太息而已”。
自绍兴十四年秦桧“乞禁野史”;
绍兴十五年,对帝言私史害正道;
随后在朝廷高压之下,在秦桧的威压之下,基本上没人敢说实话,朝堂上更流行的就是溜须拍马文,于是乎,赵构很高兴,秦桧很快乐。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其实某些问题不必过度争论,赵构和秦桧明摆着就是一对 *** 君臣,并且秦桧在泯灭罪状、为自己歌功颂德之余,还把相关岳飞的内容也做了大规模修改,已达到混淆视听的效果。他的这些举动,无一不暴露其极度心虚的状态。不能想象,一个根本不亏心的人,干嘛对国史做那么多手脚,所以我说,秦桧活着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必定遗臭万年了,所以才做了若干补救。多谢朋友们。
在位最长的皇帝前十排名都有谁?
感谢邀请!看完记得点赞哟!找了很多资料!欢迎大家参考指点!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更高统治者的称号,自公元221年秦始皇灭六国首称皇帝以来,共有八十多位皇帝。那么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五位:西夏崇宗李乾顺(1083年-1139年) 在位53年
1086年,年仅三岁的李乾顺即位,母党 *** 。他亲政后整顿吏治,减少赋税,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在李乾顺的励精图治下,西夏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四位:西夏仁宗李孝仁(1124年-1193年) 在位54年
1139年,夏崇宗李乾顺去世,儿子李孝仁即位,十年16岁,是西夏第五位皇帝。在位期间对外嘉庆和经过之间的交往,以稳定外部环境。对内重用文化程度较高的党羽和汉族大臣主持国政。除此之外,他还实行科举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和推广教育。
第三位: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1年) 在位54年
公元前141年,15岁的汉武帝即位,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政治上,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 *** 与中央集权。经济上,推行平准、抑制商贾。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但他崇信方术,兼以穷兵黩武,晚年爆发巫蛊之祸。
第二位: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 在位60年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在位期间达到康乾盛世以来的更高峰。乾隆皇帝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上行使更高权力的时间长达63年4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质执掌国家更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 位: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 在位61年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
在这里再帮大家科普一下:在位最短的五位皇帝!
第十名:“洪宪皇帝” 袁世凯(计在位时间83天,1916.1.1至1916.3.22)
袁世凯,1859年出生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一个官僚大地主家庭,是北洋军阀的开山鼻祖。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之后,他利用了当时清朝初亡、民国初兴的条件,窃取了 *** 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但他一直梦想恢复帝制,自己当皇帝。1913年,他强力解散了国会,实行 *** 。1915年12月12日,他终于在 *** 的支持下宣布称帝,定次年元旦始改元“洪宪”,当上了皇帝。 袁世凯作了皇帝,立时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 *** 、蔡锷等人纷纷发动讨袁运动。全国人民的反对,闹得袁世凯很难办,于1916年3月22日无奈退位,并很快病倒了。1916年6月6日,复辟狂袁世凯终于一命呜呼,只作了83天皇帝。因为他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前死亡的,所以人们说他的死正好应了“癞蛤蟆过不了端午节”的说法。同时,也就在人们中开始流传“袁世凯做皇帝——好景不长”的说法,借以形容某人、某事维持不能长久。
第九名:北辽耶律术烈(在位两个月,十月—十一月)
1125年 ,辽天祚帝被擒,移送往金朝,辽朝灭亡。梁王耶律雅里于5月自立。10月,雅里亦被杀,耶律术烈被拥立。1123年11月灭亡
第八名:秦三世嬴子婴在位46天,前207年—前206年)
秦王子婴(?—前206年),姓嬴,名子婴,或单名婴。秦朝最后一个统治者。
最早记载子婴事迹的《史记》,对子婴其人,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秦二世的侄子"。《秦始皇本纪》:“立二世之兄子(这种说法认为“兄子”就是兄长的儿子)婴为秦王。”
二是"秦始皇之弟"。《李斯列传》:“高 (赵高) 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 *** 高。”
三是"秦二世的兄长"。这一派认为《秦始皇本纪》的有关章句应该理解为:“立二世之兄、子婴为秦王。”
秦始皇死后,二世胡亥即位。二世宠信宦官赵高,诛杀多位旧臣,包括李斯、蒙恬等人。当二世准备加害蒙恬时,子婴曾劝阻二世,但二世不听。二世在位三年,被赵高所杀。赵高欲自立为王,但发现群臣并不支持,于是迎立子婴继位。赵高声称民变起后,秦地比统一前更小,故子婴不能称“皇帝”,而只能称“王”。子婴即位五天后便定计 *** 赵高,并随即把他的家人全部处死。率领其中一支秦末 *** 军进入关中的刘邦在到达灞上后派人劝子婴投降,并得到子婴的同意。子婴用绳绑缚自己,并携同皇帝御用物品 (包括玉玺和兵符) 亲自到刘邦的军前投降。子婴共当了 46 天秦王。秦朝在子婴投降的一刻正式结束。刘邦并没有处死子婴,而是把他交给随行的吏员看管。一个多月后,项羽亦率领大军到达关中。刘邦的部将曹无伤向项羽称刘邦将以子婴为相而自立为关中王,结果项羽设下了鸿门宴。项羽入咸阳城后,立刻 *** 子婴,并进行了大 *** 。第七名:元宁宗 孛儿只斤懿璘质班(在位43天,1332年)
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Rinchinbal,1326年—1332年),元朝第十位皇帝,元明宗次子。当初,前任皇帝元文宗临终前为了洗刷他毒死哥哥(元明宗)的罪行,下诏让元明宗之子懿璘质班继承皇位。至顺三年(1332年)十月,懿璘质班即位,年号“至顺”,是为元宁宗。宁宗在位53日(一说43日)而卒,年仅七岁,谥号为冲圣嗣孝皇帝。
第六名:明光宗 朱常洛(在位29天,1620年)
明光宗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是神宗朱翊钧长子,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朱常洛的母亲是恭妃王氏。明神宗朱翊钧宠爱郑贵妃,有意立朱常洵为太子,但有明一代传统以立长子为太子,为此神宗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直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朝臣的极力谏争和慈圣皇太后的支援下,朱常洛被册立为皇太子。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神宗去世,朱常洛在八月初一登基,年号泰昌,是为光宗。他在登基前的七月廿二日及廿四日,两次发内帑共计160万两,赏赐在辽东前线防军,缓解萨尔浒之役后前线的困境。光宗在其短暂执政生涯中,特别重视内阁和东林党的地位。
光宗是一个好色的皇帝,郑贵妃向他进献8位美女,意图取悦他。光宗照单全收,“退朝内宴,以女乐承应”,“一生二旦,俱御幸焉”,由于 *** 过度,八月初十日就病倒了, *** 崔文升进以泻药,连泻三四十次;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红丸,九月一日五更时暴毙,时年39岁,廷臣纷纷议论,是为著名的“红丸案”。光宗自1620年8月28日(泰昌元年八月初一日)至9月26日在位仅二十九天,死后葬庆陵。
光宗未等及次年改元已去世,其子明熹宗朱由校继位后,以当年八月以后为泰昌元年,次年改元天启。
第五名:汉昌邑王 刘贺(在位27天,前74年)
刘贺(?—前59年),史称昌邑王,五岁时袭父刘髆封为昌邑王,最初李广利、刘屈牦因为策划谋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被武帝识破而 *** 。公元前74年六月霍光等迎立他继位。
据《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载刘贺罪行“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刘贺在即位二十七天内,就干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平均一天四十件。
霍光以其不堪重任,与大臣奏请皇太后(霍光的外孙上官氏)下诏,于同月废黜了他,并亲自送他回到封地昌邑,削去王号,给他食邑二千户。同年,霍光尊立戾太子唯一的遗孙刘病(汉宣帝)已为帝。
第四名:唐殇帝 李重茂(在位17日,710年6月07至6月24)
唐殇帝李重茂(695年—714年),唐中宗幼子,为韦后所生,前身为温王。景云元年(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后,六月初七韦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为帝,改元“唐隆”。李重茂即位不足一个月,睿宗的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结合禁军将领,拥兵入宫,将韦后诛杀,廿四日李重茂逊位,睿宗重新登基,李重茂离开长安,恢复其温王爵位。714年重茂任房州刺史,不久死于房州。
第三名:清保庆帝
(在位3天,1899年)
清朝保庆皇帝爱新觉罗溥俊(1885年—1908年),清朝傀儡皇帝。当初,光绪帝主持“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慈禧太后与心腹荣禄商议废光绪,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15岁的溥俊为皇帝。1899年3月18日,爱新觉罗溥俊受诏书入宫,被封为大阿哥,但外国公使均不承认,理由是他的父亲载漪是义和团领袖。慈禧太后不顾反对,她让溥俊于4月即位,改元保庆,废黜光绪皇帝,并且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朝野上下引起轩然 *** ,慈禧 *** 停止废除光绪的计划。
八国联军之役后,慈禧太后以“纵容义和团、获罪祖宗”之名废除溥俊大阿哥之位,命其仍归宗载漪;1902年清 *** 下令将载漪父子均流放新疆,载漪父子逃到蒙古。1908年宦官李莲英受慈禧之托派人刺杀溥俊,终年24岁。
第二名:北魏女婴皇帝元氏(在位一天不到,528年,但帝位不被普遍承认)
*** 图片
元氏(528年2月12日—?),女,鲜卑人,中国北魏皇室成员,生于北魏首都洛阳,姓元氏,是北魏孝明帝元诩与宫嫔潘充华的女儿,也是孝明帝唯一的骨肉。出生后因是女性,本应封为公主,而时局危险,所以她的祖母、掌握帝国实际大权的皇太后胡氏对外宣称她是男性,并大赦天下,改元武泰。不久,孝明帝暴崩,尚在襁褓中的女婴元氏以皇子身份继位,从而在原则上成为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 *** 位女皇帝(528年二月在位),但她的女皇帝身份普遍不被承认。她在位仅一天便被废黜,之后不知所踪。
*** 名:金末帝 完颜承麟(在位半天,1234年)
完颜承麟初为金国将领,骁勇善战、才略兼备,深受金哀宗器重。天兴元年(西元1232年),蒙古军队挥军南下犯金。哀宗遂以“率兵抗蒙”为由,留下家眷于汴京而出奔。完颜承麟沿途不离不弃,以身保哀宗之全。纵然沿途文武百官很多都为保命而逃走,完颜承麟依然以身护主,成功护送哀宗至归德,后又护送哀宗至蔡州(今河南蔡县)。到达蔡州后,完颜承麟建议哀宗组织中央统治,积极筹备防卫蒙古来犯的事宜。
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蒙古军挥军直进,加上南宋军的支援下,蔡州被围。哀宗深知 *** 之日将至,不愿当 *** 之君,遂下诏禅位予完颜承麟,承麟初执意推却,后哀宗苦苦哀求,曰:“朕所以付卿者,岂得己哉;以朕肌肥,不便鞍马。城陷之后,驰突必难。顾卿平昔以疾闻,且有将略可称。万一得免,使祚胤不绝,此朕之志也。”意思大概是哀宗认为自己身胖,不能策马出征。万一城陷,必难突围。故传位予身手矫健,有才有略的完颜承麟,望他如有幸逃脱的话,可延续国祚。故此,完颜承麟唯有答允继位。
翌日,传位大典刚开始不久,即接到战报说宋蒙大军已攻进城内,哀宗仓皇逃往幽兰轩,而刚即位的末帝完颜承麟即急率兵出门迎敌,展开巷战,唯不敌宋蒙联军,遂退守子城。
另一方面,哀宗逃往幽兰轩后即自缢而死。完颜承麟收到哀宗死讯后,与百官到哀宗遗体前痛哭,谥曰哀宗。后子城破,完颜承麟带兵出迎,死于乱军之中。据史学家推测,完颜承麟在位时间不足半天,更有说指出在位时间不足一个时辰,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以上资料摘自 ***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