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算命的在哪里-若判定昆山电动车男有罪
昆明算命的在哪里,若判定昆山电动车男有罪?
*** 影响就是会使全国人民对 *** 对法律产生怀疑。
第二影响就是会使这种嚣张跋扈的行为越来越多
第三人民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可能人人都选择出门带把刀
你有独身一人时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科学无法解释的事件吗?
十年前,我是二十来岁的大美女,放暑假回家,半路住在小旅社里。
你想的没错,就是下了火车站然后大妈在那里喊:“住宿啊,住宿啊。50块钱一晚。”还特别热情,会帮忙提东西的小旅社。
我一下火车,就被一个大妈把行旅箱拿着了。半走半拽的拖着我往小巷子里走,七拐八弯的。
尽管我多次 *** ,然而在陌生的城市,又是比较温柔的小姑娘,连喊叫都没有大妈说话大声, *** 无效。
走了十来分钟,终于到了大 *** 小旅馆,在层层的老旧居民楼里,非常隐蔽不容易找到,难怪要出来招揽生意。
大妈看我还是不想住,就带我到房间看了看。房间虽然不大,但收拾得还算十分干净整齐。
而且大妈说看在我一个小姑娘出门在外不容易,也不收我押金,就40块钱一晚算了。这个价格相对其他旅社来说,算便宜了。
我的东西又很重,所以也不想在跑其他地方了。提来提去的确实也很费精神。
晚上八点过,我就在附近买了点东西当晚餐吃。
十点半,我睡得正深,并且梦见我的爷爷不在了,我撕心裂肺的在哭。突然一阵敲门声把我吵醒。
整个小旅社冷冷清清的,好奇怪为什么会有人来敲我的房门。
我把门打开了一点点。
门外站着个眉清目秀的大帅哥,身高大概180cm。形象气质不输明星。
只见他用手指比了一下:“嘘,我有话跟你说。”
我把灯都打开了,他拿出一张照片:“你别害怕,我是老板的儿子”。
我一看,是一家三口的照片,上面的确有个是老板娘和他。
他说,我妈刚出去了,你现在提着东西赶紧走吧。
我瞪着他迷惑不解,他又急促的说“你快点,我帮你提东西。”
我又惊又怕,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他已经帮我手动收拾东西了。我赶紧把自己私人物品塞进去。他提起我的箱子就走,我只能小跑跟着。
出了旅社门口左拐,不是原来来的那条路。
“从这里出去两分钟就到大马路了,这里是大路,还是挺安全的。我只能送你到这里了,我妈马上要来了。”
“嗯,实在不好意思,你在我家住,我妈没收你押金,但是明天可能会要你赔电视机或者空调什么的。”
顿了顿,他从口袋里掏出100元说,我只有那么多了。都给你,算对你的补偿。
我又惊又怕,呆呆的,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他把钱塞在我手里说:“打个车走吧。”
然后转身回去了。
直到一个出租车司机停在我身边,问我要不要打车,我才回过神来。
那晚,我再也不敢住酒店,在火车站候车室等了一晚。但是第二天我到家,才知道我爷爷当晚十点去世了。因为家里人怕我担心,所以晚上没有告诉我。
后来 *** 越来越发达,才知道,原来当年管理不规范,确实存在很多那样的黑店。
有人在外招揽生意,价格低廉。提供其他灰色服务,或者强硬的让人赔偿其他东西才能脱身。
我那天真的算运气好,遇到了这样一个大帅哥,不然不赔个千把块,估计不得脱身。
那应该是个跟父母生活理念很不相同的孩子。真庆幸,他的品德没有被耳濡目染。
前年,路过那里,已经被拆迁了,全部成了高楼大厦,我想。那个帅哥,应该已经成了拆二代。
对他一家的感觉,无法言说,但是希望他幸福是真的,毕竟,算是他帮助过我。
无论何时,出门在外,吃喝拉撒住行,真的要提起一百个心眼, *** 宜可绝对不能贪啊!
只是,关于那个梦和爷爷的去世,真的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迷了。
人性能有多阴暗?
来 *** 慌了,医生说临产的妻子不仅难产,甚至还被查出 *** 、乙肝等多种传染病,即便孩子生下来也很难养活。来 *** 没了主意,只得听从产科副主任张淑侠的劝说,签下“要求放弃孩子”6个字,殊不知就是这6个字差点令其与儿子失之交臂。
2013年7月15日,陕西富平县薛镇村民来 *** ,陪着即将临盆的妻子董珊珊住进当地妇幼保健院。来 *** 夫妇对这次待产非常有信心,因为之前多次产检未发现孩子有任何问题,再加上产科大拿张淑侠不仅与他们同村,而且还与来 *** 的父亲来天祥是小学同学,平时关系也挺不错。董珊珊刚住进医院,来 *** 就和张淑侠打招呼,请其多多关照妻子。还别说张淑侠还真挺有老乡加同学的来头,一接到 *** 就马上赶到医院进了产房。可张淑侠并未给来 *** 带来好消息。张淑侠进入产房后,先是出来说产妇的血检结果不太好,不仅有乙肝小三阳,甚至还有 *** 弱阳性,孩子很可能会胎里自带传染病,后续 *** 费用可能高达几十万,也不一定能治好。来 *** 一家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没有太多医学知识。他们不知道像富平妇幼保健院这样的县级医院,根本就没有检测 *** 的技术能力,更别说 *** 得需要经过多次检测才能确定,而不是一次血检就能确诊的。反正来 *** 听完张淑侠的话直接就懵了。不一会儿,张淑侠又从产房急冲冲走出来说:“产妇出现难产症状,你们赶快拿个主意,到底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来 *** 只得把希望寄托到张淑侠身上。而张淑侠反复说的只有一个意思:“就算花一二十万,这个孩子也不一定能活下来,最后人财两空,还不如现在就放弃这个孩子。”来 *** 早已乱了分寸,哪里还顾得上分析张淑侠言行中的漏洞,迷迷糊糊就在分娩记录和婴儿记录上签下主动放弃孩子的意见。来 *** 一家本来满心欢喜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却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当天晚上,董珊珊诞下一名男婴,来 *** 想抱回孩子自行处理,但张淑侠却执意由她找人埋掉孩子。来 *** 无奈之下,只得要求看孩子最后一面,张淑侠这次同意了。来 *** 站在产房门口,隔着玻璃看到孩子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连点儿哭声都没有,心疼极了。张淑侠看到来 *** 难舍孩子的模样,赶紧以孩子有传染病为由劝来 *** 离开。孩子就这样了,但产妇还要管,更何况来 *** 与妻子还因互相怀疑是对方感染了 *** ,而大吵一架,于是来 *** 转天就送妻子到别的医院检查,一定要查明到底是谁的问题。结果董珊珊所有检测项目都显示阴性,既没有乙肝也没有 *** 。来 *** 再回想起张淑侠的种种行为,越想越觉得蹊跷。那天张淑侠说要买助产棒,竟把穿着拖鞋的来 *** 叫进产房要了100元现金,然后直接交给旁边的护士。来 *** 知道产房严格要求无菌环境,遂提出自己的疑惑,谁料张淑侠大手一挥说道:“我是看在熟人面上才要100元,要是别人都是300元起步。”来 *** 事后再一回想,越想越觉得张淑侠表面热情,实际透着一种“杀熟”的算计。再说妻子现在检查结果根本没有传染病,那就说明孩子也没有病。于是来 *** 赶紧回妇幼保健院去查病历档案,仔细一看又发现多处蹊跷。一是董珊珊的血检报告单上, *** 弱阳性这几个字不是机器打印,竟是手写上去的;二是婴儿状况那页有明显修改痕迹,原来写的应该是婴儿外观无畸形,后将“无”字用刀片刮去改为“有”字,并在诊断结论一栏添上尿道下裂几个字。来 *** 越想越气,直接找到张淑侠要说法,并询问儿子到底在哪里,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张淑侠支支吾吾,一会儿说孩子被扔到垃圾箱里了,一会儿又说孩子已经被别人送到殡仪馆火化埋葬了。来 *** 与父亲哪里还会相信张淑侠那张嘴,一气之下就想去报警。谁料张淑侠竟找来身为村委主任的亲弟弟当说客,想拿出2万元钱私了。此时的来家早已乱了套,董珊珊经过这几天无辜“染病”和“丧子”的大起大落,每天以泪洗面,情绪低落到极点。而来 *** 既要照料妻子,又要追查儿子的下落,精神也几近崩溃。来家不同意和解,只要求见到孩子。但张淑侠依旧咬死不说孩子的下落。7月19日,来 *** 找到当地 *** 报警称张淑侠 *** 其儿子。7月24日,依旧不知孩子下落的来 *** 与父亲来天祥,一起爬上妇幼保健院的楼顶,大喊如果再见不到孩子,就直接从楼顶跳下去。情绪激动的来 *** 坐在楼顶边沿来回晃悠,让人看得心惊胆战。好在消防与 *** 部门赶到现场后,好说歹说终于把来天祥父子劝下楼顶。此事经来天祥父子这么一闹,迅速被媒体曝光,并就此揪出了一个由妇产科主任为主导,跨省贩卖婴儿的利益链条。中国现在为什么出不了学术大师?
中国人论人数,占据了世界18.82%之多,差不多每5个人类中,就有一个是我正宗炎黄子孙。
按这人口比例,中国人中出一堆“学术大师”,再顺手牵手几个诺贝尔奖,本应是理所当然之事。这事,本当与我妈上街买菜,摞回一袋面包油条一样平常而简单。“人口红利”自然得意味着交流活力,与重大的创造驱动力,否则是不正常的。
经济学大咖米尔顿·弗里德曼早就说过,一个“正常国家”的创新优势及人才出产率,必然与其人口比重有莫大关系。典型如 *** ,人口一亿,占我们1/13,从2000年~2019年,已经19次夺取诺贝尔奖,平均每年刚好有1人获奖——尽管,当人家2001年提出“50年摘取30个诺贝尔奖”计划时,我们使劲嘲笑过他们吹牛。反观新加坡等,经济再发达、机制再优越,也难冒出个诺贝尔来,只因蕞尔小国,格局上永远都只能是“大师收容站”。
况且,中华民族论文明积淀,在全世界范围内,不说独占鳌头,也不会在前三名之外。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文化大国,几千来各行各业的“大师”,灿若星汉犹如泉涌。事实早就证实,我们中国人论才智、论能力本身,不会比任何国家子民差劲——除了足球没脸显摆一二。
孔子、庄子、韩非子,伟大智识分子灿若星河,何尝输给苏格拉底、柏拉图、普罗泰戈拉?
即便到了现代,是一度陷入积贫积弱的泥泞,可五行八作的“大师”依然满天飞。
就拿我前段出差,贱履所至的昆明西南 *** 来说吧,存在时间前后不过8年,总毕业生只3882名,却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更高科技奖获得者,175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在人文学科领域堪称“大师”的人物。聊表一枝,足报发潜阐幽之深意。我们中国人,何必妄自菲薄,失掉自信力?
但到了当下,我们又确实落入一种莫名其妙的尴尬之中。这种现实尴尬就是:中国人口乃世界之最,中国人才智也从不逊于人,何以到了当下,不止是科技圈落于人后,素所傲娇的人文艺术界,都几乎再无“大师”出现?倒是各种变蛇的、国术的、耍医药的“大师”,王林马保国那类货色,在抖音一天都能刷出个百八十个来,令人啼笑皆非,心情为之黯然。
当代中国,“学术大师”何以突然断港绝潢,何以会成为“断代物种”,只怕大家都想不通也想不开。而这个问题,大体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5年,94高龄的钱学森,面对重量级来访者,忍不住感慨\牢 *** :我们“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他接着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可惜15年过去了,掀天揭地的国家社科基金日夜不休投入研究,这个问题似乎依然是桩“悬案”,是一道“天问”。
可在我看来,答案始终是若隐若现的,困难在怎么表述而已。很显然,“大师”不是孙悟空,不是石头蹦出来的。要能很好地生产“大师”,而且得是可持续量产,其核心在于,必须得先有能冒“大师”的学术土壤与社会环境才行。
因为,更显然地是,大师可不是哪位领导“培养”出来的,不是甩一堆资金可以“规划”出来的,更不是哪个伯乐“相”出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氛围与生活环境下,潜心所学才能茁壮成长的。而我的看法,这种社会氛围与生活环境,具体需要的是什么呢,从历史经验而论,说起来,其实也挺简单:
其一,让文化精英们生活条件足够优越,可以安心工作,没事就不要太干扰他们。让他们不必每天睡前早起都为“开门七件事”发愁,不为房贷车贷压垮身子,不需要为了家人过的体面一点而去弄虚作假,攀附权贵,需要到处陪吃陪喝,也不需要为了不相干的东西去开会,去背书,去表态。
其二,学术与文化就是观念创造,尽可能允许他们胡思乱想、 *** 不羁,文化人精神与思想一旦奴化,资质再好、读书再多,都是不可能成为“大师”的。管理者要有气度,不要总想着制服他们,总让他们乖乖听话,让社区有些杂音乱不了。对于文化人来讲,精神不 *** ,思想不自由,真理则无法发扬,“毋宁死耳”。如果司马迁和鲁迅服从“倡优蓄之”的命运,只服务于一种思想标准,断然不会千古一人。
其三,“言论市场”尽可能“市场经济化”,从而让各种“异端邪说”都能相互交流和碰撞,不要动不动去规范他们,去治理他们。万马齐喑,学术必亡,是人类漫长历史淬炼出来的经典经验。人性总是趋利避害的,文化人懦弱尤其经不起吓,如果他们有高明的想法都没机会交流,没方式或不敢说出去,如何安身,如何创造?
否则,即便我们有了“大师”,他们也是会自动消亡的,对不对?明人高启诗云,“一竿护惜不忍剪,何以持钓横江鳞”,有些既“惜”又“剪”的条件是必要的。
而且,我浅薄地想,“大师”出现的社会氛围与学术环境的养成,最后必然需要落实到最关键一点,那就是机制保障。
这种机制,可以不断试错,但必须得不断朝良性化方向前进,慢一点也可以等待。只是既然是改良,必然又会触及到利益链,所以又务必得保障这样一种思想氛围:能够对自身社会的文化沉疴有比较深入的反省意识,进一步确立必须改良的决心,从而使得中华文明真正复兴,完成漂亮的现代转型。
过去的中国历史,人文学术最发达的时段,诸子百家、魏晋南北朝乃至往后,都是这种社会状况最有利于思想学术蓬勃兴复的先例与显例。所以,要落实正当与合理的“大师培养计划”,一定程度的“复古改制”与继续深化的“师夷长技”,既是学习的两大入口,也当并行不悖。自己的优良传统不能丢,邻居们的成功实践一样不能忘。
中国人论才智、论勤奋,从来都不输给任何异国他乡人。我始终相信,唯有如此,当我们的社会环境与学术土壤可以让文化精英们,有底气可以“富贵不能 ***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时,“大师”不需要呼唤,也会雨后春笋般涌现,成群结队而来,你我想拦拦不住。
我们所念兹在兹的民国,在国家沦灭之际,学术大师辈出,所仰仗的最基础条件不正是以上所说的么?彼时的北大清华、西南 *** ,有何”硬件条件“可言,照样足以跟世界 *** 的牛津剑桥抗衡。一些看似很复杂的问题,经常不妨简单化理解。
为了更好地说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看看在当代,美苏这两个绝然反差的国家,在“大师”出产率上的截然相异点。
美苏两国,体量、国力等因素基本对等。但对比这两个国家,以最形象的诺贝尔奖为例,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既有趣又使人惊愕的事实。即二战以后,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快大面积出现在美国,且经久不衰至今。1951年至2012年,美国获奖人数高达225人次。
而表面上同样强大的苏式战斗民族,自1922年12月30日成立,到1991年12月25日瓦解,长达69年的时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只有8人次,而美国则高达158人次, 高出前苏近20倍。这是一种超乎寻常的悬殊,真令人惊讶,几乎不可思议。
这当然有冷战、移民等因素,但这绝非根本——如果这是根本,那就根本无法解释何以美国至今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集中、“学术大师”最汇聚、生产出的文化与科技“大师”人数最多的国度。而它的对手不要说什么“大师”了,最终只能在各种强盛的口号与虚假繁荣中,逐步灰飞烟灭。
我以为,核心就在于,社会氛围与学术环境的更大化反差,也更大化地影响了两国“学术大师”的出现率。而所有问题的根本,则在于社会土壤、学术机制等方面的牵制。我们现在的问题,自然也不在是否出得了“学术大师” ,而在于能否出很多、且持续量产,积水成渊,经久不衰。
过去托马斯.艾略特说,“历史是现实的答案”。 论“当代现在何以出不了学术大师”,隔岸观火看历史,理应有所深思吧。只是这个问题太复杂,我就点到为止吧,这是一种识趣,也算一种礼貌。
为什么有人一养花就死?
我们家有两位养花养得很好的人,一位是我爷爷,一位是我爸爸。
我小的时候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爷爷脾气性格很好,从不与人生气。他平时就爱养花养草,还养过小鹦鹉和金鱼。不管是花草还是鸟鱼,爷爷都养得很好。我记得家里阳台上当时种了很多盆花草,我印象最深的有 *** 、仙人球、四季青、还有含羞草和玻璃海棠。
爷爷当时种的 *** 是双层花瓣的,花朵大,颜色鲜艳,我后来在路边也见过野生的 *** ,但都是一层花瓣的,没见过双层的。
仙人球的来历更是好笑,那是爷爷捡来的。那天他匆匆回家,说楼后面不知谁扔了一颗仙人球,爷爷回家拿了个塑料袋,小心翼翼地把仙人球带了回来种在了花盆里。小小一颗仙人球活了过来,后来长到柚子那么大,还开了花,这也是我 *** 次知道仙人球也能开花!
含羞草是我最喜欢的玩具,没事了我就跑到阳台,拿手指戳那棵含羞草,就看见它的叶子两片两片地合在一起,过一会儿再悄悄打开。然后我就故技重施,来来 *** 的,玩得不亦乐乎!
我最引以为豪的就是爷爷的那棵玻璃海棠。这个花当时我觉得很少见,还是爷爷的一个朋友给的种子,被爷爷种了出来。我记得上小学时,有一次老师让每个同学带盆花去学校,我就把那盆玻璃海棠给搬了去。老师看见了也很喜欢,夸花漂亮,还问我有没有花的种子。那个时候我就觉得好有面子,是爷爷的花让我得到了表扬,超级开心!
除了种花,爷爷在阳台上还种过扁豆和苦瓜,苦瓜结果子的时候就是我们吃“苦”的时候,就算和鸡蛋一起炒,也改变不了它苦苦的味道。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仍会笑出声,这些都是我童年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
爷爷种花草好,有什么秘诀吗?我觉得没有。爷爷既没有天天施肥,也没有精心照顾,就是平平淡淡的日子,洗菜淘米的水浇浇花,有时吃剩的骨头埋花盆里,但这些植物就是喜欢,就是长得好,你说奇怪不奇怪?[偷笑]
再来说说我爸爸。我爸年轻的时候也不种花草,人到中年才对花草有了兴趣。他和我爷爷性格一样,待人亲和。
我爸养花就两个字“随意”,家里养的花都是很普通的花。比如公园门口花展后被丢弃的小花,我爸去散步看到了,人家说这花只开一季,他还是捡回来种在花盆里,结果活了!而且后面年年开,让你无力反驳~
楼下邻居不想要的一盆文竹,感觉半死不活的,我爸看到了说扔了可惜,就拿回来养,现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我觉得最值得夸赞的是我爸养的一盆昙花!这个昙花是爸爸在一个外地朋友家移植过来的,就从人家的昙花上面取了一枝,其实就是一片长叶子。回到家后,这枝昙花叶 *** 土里,过了一段时间开始长出新的小芽,也活了。
这盆昙花长了两年,只见高,没见开过花,倒是长了很多新的枝叶。那它什么时候开花了呢?这要从我给他的三只乌龟说起。
我这人吧,种花种草的技能一点儿没有随了我爷爷和我爸,我真的是种啥啥不活,连养乌龟也是一样!买了四个小巴西龟,没几天就死了一个,然后我就把剩下的三只都给我爸拿过去了。
乌龟到我爸那里后,过上了有滋有味的生活,怎么说呢?就是我没想到我爸啥也能喂,那些乌龟啥也能吃!
比如,我爸总是去家附近的一个公园散步。那个公园绿化很好,走在林荫小道上,有时能看见道边花草土里有长长的蚯蚓爬出来。然后,我爸就抓一条蚯蚓回家喂乌龟了。据说那几只乌龟为了争夺蚯蚓撕来扯去,吃得津津有味!
有时家里吃肉,我爸也会切下一点扔盆子里喂乌龟。所以,这几只乌龟是不吃龟粮的。然后,重点来了!
可能乌龟吃得好,那水也变得浑浊油腻。每天换下来的水,我爸就浇给那盆昙花了~
没想到啊没想到,有了肥水,那盆昙花像开了挂,快到夏天的时候,叶子上突然长出了十几个小小的尖,再然后,越来越大,出来了花苞,后来,在一个夜晚,悄悄地绽放了…
等我爸第二天发现的时候,花苞都蔫了,真真的是“昙花一现”!不过有了经验,这之后,养乌龟的水从来都是“肥水留昙花田”,昙花开花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每次至少也能开个十来朵。花总是在晚上九点十点开,开了爸爸就会拍照发给我们看看,白色的,大大一朵,花瓣细长,很好看!
一不小心我就说了这么多,可能提到这个话题,有感而发了!对比我爷爷和爸爸的性格,我脾气就比较急,耐性不够,养个花能一天看好多遍,恨不能第二天它就开花。等新鲜气过了,又开始打鱼晒网,记起来就浇下水,也难怪我养不好花了。
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能养好花,有的人养不好呢?我觉得一方面是人的性格原因,另一方面就是“喜欢”!
如果真心喜欢花草,就算没有刻意给花草施肥,在生活中也会时不时想到花草,比如之前我提到的淘米水,我爸会觉得淘米水有营养,要浇给花,不要倒掉。花草也是有灵性的,能感受得到。这也是他们能养好花的原因吧!
感谢大家的阅读!我是韩小胖~喜欢的请您点个赞,有什么想法可以留言评论哦!关注我,一起看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