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图算命-命理说中震宫是什么意思
九宫图算命,命理说中震宫是什么意思?
九宫:乾兑坤离巽震艮坎加中宫共九宫,每宫所代天干地支为坎(壬癸子)离(丙丁午)震(甲乙卯)兑(庚辛酉)坤(未申)乾(戌亥)巽(辰巳)艮(丑寅)中宫(戊己),九宫所包含东西如数字方向颜色等太多太多自己找相关书看吧
中国象棋可能与易经有关系吗?
谢邀
小悟空又调皮了。
照例
“中国象棋可能与《易经》有关系吗?”
先拆开看象棋
最简单的都听过吧 ,“马走日、象飞田”关于象棋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有说神农的,有说黄帝的,有说战国的,还有的说是印度的???what?看来印度跟韩国差不多,都喜欢争中国的东西。没办法,自己没有。
古代的象棋跟现在的不同。现代通用象棋一般认为是“牛李党争”的牛僧儒发明的,传到了宋朝,才逐渐完善成为今天所见到的象棋模样。最早叫象戏。意思是象征的游戏,北周的《象经》就是记载了象戏的起源,算是象棋的前身,最早关于象棋的书是南宋陈元靓写的《事林广记》,至于说和《易经》有没有关系,要说有,找不到史实记载,要说没有,我估计也参考了一下易经。所以我个人偏向认为和《易经》有关。
《象棋经序》
“ 一曰天文,以觀其象天,日月星是也。二曰地理,以法其形(《御覽》作『行』)地,水火木金土是也。三曰陰陽,以順其本,陽數為先本于天,陰數為後本於地是也。四曰時令,以正其序,東方之色青,其餘三色,例皆如之是也。五曰算數,以通其變,俯仰則為天地日月星,變通則為水火木金土是也。六曰律呂,以宣其氣,左子取未,右午取醜是也。七曰八卦以定其位,至震取兌,至離取坎是也。八曰忠孝,以敦其典,出則盡忠,入則盡孝是也。九曰君臣,以定其禮,不可以貴淩賤,直而為曲,不可以卑褻尊,隱而無犯是也。十曰文武,以率其務,武論(《御覽》作『修』)七德,文表四教是也。十一曰禮儀,以制其則,民豐不驕,為下盡敬,進退有度,□□可法是也。十二曰觀德,以考其行,定而後求,義而後取,時然後言,樂然後笑是也。或升進以報德,義在遷善;或黜退以貶過,事在懲惡,或以沈審為貴,正其瞻視,或以徇齊為功,明其糾察,得失表於隆替,在賤畢申,怠敬彰於勸沮,處尊思屈。片善崇於拱璧,一言逾于華袞”
---------------------------我是百科分割线---------------------
这段话其实我也不懂,毕竟不是专业研究象棋的,但是你看一眼棋盘
这棋盘是64格,最早的易经是六十四卦,要说是巧合,接着看,最早的象棋用的是山川水火,天地风雷做象,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的来源是易经,所以很大程度上用易经贴合象棋,至于再深奥的理论我就不懂了,再去研究卦象和象棋的关联,交给专业的人士去做吧。
回答完毕。
无量天尊。
周易是用什么原理预测的?
周易预测原理
——灵盾者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根,历史悠久。中国人何为能人?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究天道,悟人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以达通天地之境。这是古人历来所追求的。而其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周易。试想,可以预测未来,这无论对于那个国家,那个人,甚至整个人类都是极具诱惑的。而中国人创造了更具严密体系的预测学,即周易预测学。
幼年不懂周易,现在机缘巧合学习,观其体系,无不惊人。我所说的惊人不是他的预测,而是他的包容性和严密性。5000多年了,谁也说不清,周易到底能不能预测准事情,到底原理何在?到底准确率是多少? 今天我们来揭秘一下吧
周易预测从古发展至今,类别、种类繁多。梅花预测,大六壬,四柱八字,奇门遁甲,风水,紫微斗数等。这些预测都有严密体系,并且可以触类旁通,普通人确实究其一生也无法全部融会贯通。预测有严密的体系,有他特有的工具,那么是那些工具呢?主要阴阳理论,五行生克理论,有天干地支,即10天干,12地支。然后是八卦,再配以四时四方和旺相12宫等,最重要的是把人或事放入其中,然后运行,得出结果。各位这个体系就是预测体系。到底准还是不准?有多准?
我们说科学预测准确的原因是因为掌握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宇宙飞船运行的每一刻在哪,速度多少,科学家能准确预测。是因为掌握了规律。 同样,周易也有严密体系,进行推理演变,然后看结果。可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科学家预测要有对的前提条件,也就是对的规律体系。而周易预测推理的前提是否正确,就是根本问题了。
那么来看看什么是前提吧。 天干地支,是古代夏历中用来编排日期所用,表示的时间工具。那时候还没有八字预测,所以天干地支不是天生为周易的。而是后来作为预测工具使用的,就像物理中的时间 质量 速度等, 所以天干地支本身没有预测意义。再来看,阴阳,五行生克和八卦,这三个是最重要的。阴阳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概念,其大无外,其下无内,阴和阳,大和小,长和短,高和低,正电子和负电子,正离子和负离子,南极和北极……在宇宙之中事物总有他的对立面,所以阴阳理论是正确的,是唯物的,任何事物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对立和统一的。再来看五行生克,其实学习周易的人,都知道五行生克的本质还是阴阳,就像一根曲线,土在其中。
原来阴阳理论是一种极大的理论,但是用它怎么预测到细节。比如人、事、物。不具体,所以古人把阴阳的概念发展了一下,整出五行生克理论,叫阴阳五行,万事万物都逃不脱阴阳五行规律。但是即使这样,五行理论在依然粗糙,而且没有说服力。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一个循环。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也是一个循环。在这里,用这五种元素之间的关系变化去解释万事万物,可以吗? 且他相生相克的理论对吗?按照现在的科学,肯定是不对的。金怎么能生水呢? 水怎么能生木呢?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把这看作是象征,看作是引子,以预测的路线。
继续我们的探究,八卦又是怎么回事?怎么来的。我在了解之后,我问我父亲,八卦是怎么来的?他说河图和洛书。当我看到这两个图的时候,有一种说不出话得感觉。就这两个图,影响了中国5000多年的思想。河图怎么来的?是这么说的: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之河,其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氏则以之画八卦。洛书呢?是这样说的:大禹治水,神龟负图之落,文刊与背,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于中。大禹因以第之,以成九宫。这明显是传说,无据可查。但仔细观察河图洛书,其中的数理,旋转皆有轨迹,让人激动彻夜不能安睡。八卦以此而来,河图洛书又是怎么来的?河洛之谜没有解开,各种传说版本很多。
根据现在的考古研究,我觉得最简单思想的就是最初的真相,不是什么上天和神的赐予,而是古人观察天象所得。6000多年前,人们害怕的东西很多,古人仰望星空,将所观察的内容画出来,是期望能找到天的规律和旨意。河图合二十八星宿,就是很好的说明。但是刚开始,古人仅仅是观察,加以自己的想法。经过长期的发展。改善,才是现在的河图洛书。这才是河图洛书的起源。
如此根据全息宇宙论,以河图洛书为基础的八卦,是有生命的,不是凭空产生的。八卦演绎为64卦,更加详细,便于预测。然后随着时代发展,理论不断完善,在旧的理论基础上不断生出枝干。大六壬,梅花预测,风水学、面相手相……学术体系原来越庞大,具有规模。究竟这些准不准,有多准? 以风水学来说,我觉得风水学很重要,很准,人的健康和生活与之息息相关。很简单,北方寒冷,所以房屋坐北朝南,避凉气,就阳光,生气之所在,多么合理多么健康。南方则不是,南方是通风透气为上,这些就是风水,很准的。不要想得那么神秘。你住在死胡同,风水学家就断你有风湿之类的病,这是很符合医学的。面相手相,也很准,相由心生,你怎么想,长期就表现在脸上了,手上了,综合全息观信息,你的身体状况,你的性格,你的爱情观就都出来了。而且怎么发展,依然有章可循。再说一下,八字算命,是大家最熟悉的。也是我疑问做大的。
算命家常说:一命,二运,三风水。 真的有命吗?八个字真的就能定你的人生吗? 尽管孔子相信命了,类似孔子这样哲人有很多相信命了。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可以知道他出生的时间,时间所处的宇宙环境,社会环境……根据全息论,在他的体内定会有这些相关信息的储存,这是正确的。不正确的是用八字推人生各种 *** 是有问题的。很明显,这个“八字”是死的,即使跟周易的 *** 和配以流年,依然不能完全演示后天变化。八字推理有好多名词。七杀,官鬼,妻财,正官,偏官,还有羊刃,桃花等术语。看日主【代表自己】与周围的天干地支的关系,然后演变,推命理。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在大家面前,算命家说的命和运对于人生究竟是怎样的?那个重要?大家这样想,地球诞生于宇宙,地球的一生是怎样的?什么时候死?可以预测吗?有一点大家很清楚,如果做为地球上的生物的主宰人类,现在开始 *** 地球,那么他的寿命会长吗?显然是不会的。
那么做为人,人生路途的变数是谁也无法预测的。人出生的环境和身体内在信息,也会变。就像有为有人说,地震、火灾,广岛投 *** ……所死之人,万万计,八字各不一样,但都是同年同月同日死亡。所以各位,八字对一个人有影响,可以推算八字。如果一定要八字展多重比例,我给40%,60%靠自己后天的努力。
就写这么多吧,最后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我们的结论:
1、 周易预测不是凭空产生,是古人的智慧结晶。预测工具:天干地支,八卦,阴阳,五行生克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值得肯定。不足五行生克过于粗糙,勉强,预示着预测结果将大大折扣。
2、 风水学、面相手相均为可靠科学。
3、 八卦、八字、六爻、梅花易术等预测有其准确性和科学性,将之运用于医学、建筑学等成绩斐然,已经被证实。预测对于人,先天影响小,后天影响更大。所以不要因为不合婚而散,人生命不好,而颓废。
4、 确实有能断的很准的人,但并不神秘,他是根据你的各类信息综合才能得出的你的信息。【尤其是面相 手相 说话 八字 住宅】
5、 各位,其实看到此处,大家应该关注的不是预测了,而且周易理论的德性。 学习这种德性,将有莫大的好处。所以周易更大的功能,不是预测,是启迪民智。
摘自 *** 学者,诗人,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作品。
易学有多少经典书籍?
易学无书。
易学含在古文典各:口诀.谚.谣及书籍内,呈用哪部显哪部分,不涉其它部分的状态。也就是散见于各行各业及古书籍里。
因为,易学自身无形,不能自己单独 *** 显示。
用4岁小孩语,可说成易学是“假装”某某的扮演某人某物。
用文学词是:形容.比喻。即用所识事物,说明不识事物的方式 *** 。
*** 理解的是,孙悟空七十二变,而仅外型变了,孙悟空本身没变。
最直观的是,人化妆的易容术。外形外貌全变了,内质并没变。
这种质不变,其它一切都变了的现状,就被古中国人定名成“易”。究其形态总结出形式数量及式样种类就成易学。
最常见的是欧洲人的数学内的“代数”,即用符号替代某事物,这个替代是易。
所以欧洲人用符号表示的数理化各公式及元素,都属易形形式。
易不是变,仅换了外貌外形而已。
如,水由氢与氧合并成的,所以氢与氧没变,外形成液态状,或汽态状,或固态状。
最显著的是,人造物。土器.石器.骨木竹贝金属器等,材质永恒不变,人造出的器千姿百态.形形 *** .多种多样。这都归易形,不是变形。
变形如青蛙.青蜓.蝶等全变态生物体。泛扩之生命物质都归变式物质,即卵 *** 成众部件的合成体。
常用的易是:借,贷,换等,即由他人物转为自拥物,且还须归还他人记于心间,呈虽自拥有及用着,不真是自己的挂心头的。
凡此等等归易,究其现象及式样才挂于学字,称易学的。
易经不是易学,但由山海经,奇门盾甲,星象,八卦,九宫,围棋盘,经纬格等内,可展示易状况。
或者这样说,各门派及古籍由自角度阐释易状态。
这是古中国,易.变.化,三大终极学识之一。且三学识共构成中国古学问的总纲。但文词记录的仅洪畴九范一项了,并其它记录都是洪范的易出的形式了。
夏朝商朝之间转成:神道.皇道.帝道.王道.霸道.艺道.剂道.技道.侪道.妓道.记道.计道了。
周朝春秋之间转成:各术称了。
直用致 *** 时,引欧洲式称学科了。只不过仿日本者言述成科学字词式了。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五行说″为什么是?
“五行说”之所以是“五行”,而非“一二三四行”或者“六七 *** 行”,这是由中国上古先民总结出的“阴阳转圜”哲学决定的。
这种“阴阳转圜”哲学,是无数代先民、历经数千年的天文观测,或曰“观象授时”逐渐归纳而成的。
“五行说”,蕴 *** 极珍贵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
《史记.天官书》云:“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绍而明之,内冠带,外夷狄,分中国为十有二州,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 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
这一段译成白话是——太史公说:自有人类以来,世间君主哪个不观测日月星辰运行来制定历法?到了五帝和夏商周三代,天体运行规律和观象授时的重要性,就更被重视和发扬光大——冠带为内,夷狄为外,使内外有别;把中原划分为十二州;仰则对天上的星象进行观察,俯则对地上的事物予以效法。所以,天上有日月,地上有阴阳;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天上有列宿,地上有州郡。天上的日、月、星 *** ,是阴阳二气精华凝聚而成; *** 之气以地为本,圣人依次而统一天地实行治理。
这说得够清楚了。
简单地说,地上的“五行”,是对天上“土、木、火、金、水”五个行星的“效法”,为“阴阳二气精华”之“凝聚”。
天上的“五星”之“星”,指星宿。地上的“五行”之“行”,何意?
颜师古《汉书.五行志》注云:“谓之行者,言顺天行气。”
“五行”,就是顺应“天道”而“运行”之“气”。
这就是上古先民的“宇宙观”和“哲学观”——天为阳地为阴;阴阳转圜易变,产生“二气”;阳气和阴气,是万物形成的根本,在天为“ *** ”在地为“五行”。
“土、木、火、金、水” 之“五行”,是古人心目中,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
《尚书.洪范》曰:“初一,曰五行”。“初”,即“最初”“开始”。
据说,《洪范》是箕子向周武王传授的“统治 *** ”。其中讲到了“九畴”——九个必须遵循的“法则”,排在“初始” *** 位的,就是“五行”。
《洪范》又曰:“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译作白话是—— *** 畴,是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之特性向下湿润,火之特性向上燃烧,木之特性可曲可直,金之特性可以铸出各种模样,土之特性能够种植并收获庄稼。向下湿润致卤使味道为咸,向上燃烧致焦使味道为苦,可曲可直之木其味为酸,可铸塑的金属伤肤就使感到苦辛,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庄稼味道则是甜美。
插上一句,战国时期,人们讲到“五行”,先后顺序是“土、木、金、火、水”;汉代变成了“木、火、土、金、水”。《洪范》所讲,与此皆不同,当为古人更早的认知,在春秋之前。
更早的古人,即把“五行”,看作是世界的基本元素,并且将其与“五味”联系在一起。
不仅如此,很早的古人,已经把“五行”,与“五色”“五声”“五谷”“五脏”“五嗅”“五帝”“五神”“五祀”“五事”“五常”“五刑”“五畜”“五虫”等等相联系了。
(凌家滩遗址出土玉版洛书)
何以如此?
这就不得不追寻到古人通过观象授时,对“四方五位”时空统一观的认知。
距今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发生了人类由狩猎采集向农耕种植的转变,这就是对人类具有重大意义的“农业革命”。
中国,是世界上三个农业革命的发源地之一。
农耕,对于时令气候有着须臾不可分离的依赖。这让当时古人,必然转向对观象授时的持续高度重视。
人们昼观日升日落,夜测月望月朔,斗转星移,寒来暑往,特别是通过立表测影,以“二绳”之法,确定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即“四方”。
“四方”,是空间概念,但又是时间概念,即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
(双墩遗址出土器物上的“八方九宫”图)
“四方”,相对于“立表”之“中”而言,由“中”而定,于是形成了“东西南北中”的“五位”。
在古人心目中,“五位”就是“天下”,就是相对于“天圆”的“地方”。
在此基础上,古人进一步探索,细致到将“四方”的四个“夹角”,古称“四维”或“四钩”,也作为方位确定下来,也就是“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因此,加上“中央”,形成了“八方九宫”概念。
距今7000年的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器物,证明那个时期,古人已对“四方五位”和“八方九宫”有了娴熟的掌握。
而距今5300年的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版洛书”,表明当时的古人,已对“八方九宫”有了“术数”化表达趋势。
这应该是后来各类“河图”“洛书”的渊薮。
古人以“术数”表示“四方五位”和“八方九宫”,亦与更早形成的“阴阳转圜”哲学相配合,形成了“天数”和“地数”的观念。
“天数”为阳,即“一三五七九”;“地数”为阴,即“二四六八十”。
《周易.系辞上》云:“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系辞》说,五个天数和五个地数,在“五位”上相配,可以得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个变化,“当万物之数也”。
这就是古人“阴阳转圜”哲学的基本认知和思路,也是“五行”之为“五”的初始原因——以观象授时所确定的“四方五位”,联系时空季节转换的规律,由世界上五种最基本的“物质”为代表,然后术数化,通过不同的五个阴阳之数的“相得各有合”,得出了世界上万物的不同变化“规律”。
中央之土的君主称黄帝,亦由此而来。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有人说,“五行说”是战国中期的邹衍“发明”的,这个说法不靠谱。
“五行说”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过程,其起源一定在新石器时期,很可能距今7000年以上。
湖北荆门战国中期楚墓竹书《太一生水》,记载了天地阴阳宇宙观的生成,其中已有明确的“术数”表述。
《汉书.律历志》云:“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五胜相乘,以生小周,以乘乾坤之策,而成大周。”把《太一生水》的“术数”思想,表达得更明确而已——“五行”相生相克,化为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