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未穿遇到啥会化解-如何克服一旦犯错就感到羞耻的心理
子未穿遇到啥会化解,如何克服一旦犯错就感到羞耻的心理?
如何克服一旦犯错就感到羞耻的心理?
羞耻其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过羞耻感。比如说在人多的地方摔倒了被路人也许没有恶意的笑一下,上学时没有答出老师提的问题被同学取笑等等,都会造成我们的羞耻感。
所以说,羞耻感的是正常的表现。
但每个人对待羞耻感的态度是不同的,我们更多是要在态度和观念这个层面上去探讨题主的问题。
一、感到羞耻感的时候,每个人的反应不同有一些人在感觉到羞耻感的时候会逃避,有些人会发脾气,还有的人会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样子,不让其他人发现。有这些反应仍然很正常,毕竟大家都不愿意去回忆那些让自己尴尬甚至难以启齿的瞬间。
关于羞耻感,重要的问题是在于是否自己是过度羞耻了,比如沉浸在羞耻的情绪和尴尬的情中不能自拔,压抑下去的情绪没有处理好,这样长时间下去就会有问题。
羞耻感是一种会让人难过的信念,适当的羞耻感有一定的好处,会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接纳自身的缺点,但过度的羞耻感却会给人造成很大的麻烦,比如惧怕某些曾经出过错的场景、自我怀疑、厌恶自己甚至自我惩罚、自我 *** 等等。
二、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过度羞耻如果是遭遇一些负性场景让自己感到羞耻,这本身没太大问题。但是题主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么就可以通过以下三点过度羞耻的特征来判断,自己的羞耻感强度。
1、羞耻感的持续时间长
拿上面的例子来说,比如我在人多的地方摔了一跤,被很多人看见,还哄笑了自己。在正常情况下,我羞耻那么几分钟就回来了,该干嘛就干嘛去了。同时还会暗示自己,以后走路可不能总看手机了,要注意看路,避免这种尴尬再次发生。
但如果我过度羞耻的话,我就会认为这个羞耻感会一直伴随着我,同时在生活中的其他场景下,这种羞耻感也一直伴随着我。
2、看问题的角度过于极端
其实虽然羞耻感会让人难过甚至痛苦,但它同时会衍生一些正向的价值。比如说我因为工作没有做好,被领导当中批评,可以说羞耻感是羞到想钻地缝的那种,但同时也会促使我更加努力工作,以后绝不出现这种错误了,这其实就是羞耻感带来的正向价值。
但如果过度羞耻的话,我就会从内心深处认为“我不配”“我就是做不好”,这样就会形成习惯,看问题过于极端,用小事情否认自己的全部,最后沉浸在痛苦里不能自拔。
3、逃避
通常我们感到羞耻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否认或者逃避的行为。比如我当众和别人打了一架,好多人过来围观,结束之后我一定会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离开现场,或是最快的速度逃离现场,无非就是在逃避这种当众出丑带来的羞耻感。
但是,当我离开那个事发地,基本也就没事儿了,否认或者逃避不会延伸到我的生活其他方面。
但如果是过度羞耻,就会使用各种各样的策略,去应对这种羞耻感,比如说否认、回避、发脾气、高冷、炫耀等等。
还是拿打架的例子来说,过度羞耻的人很有可能就会在今后生活中有意避开事发地,在内心中会担心那些看到过自己打架的人,还会在那个地方遇见,所以有意回避。
所以在我看来,当羞耻感产生的时候,首先可以对着上面的三条自我觉察一下,是正常的还是过度的,之后再去想深层的东西,譬如如何解决?如何缓解这种紧张感。毕竟,遭遇一些负面事件,不论是谁都会产生羞耻感。如果能坦然面对各种尴尬以及不好的事情,反倒很坦然,那岂不是个冷漠的人,或是“厚脸皮”的人?
三、人为什么会产生羞耻感呢?关于羞耻感,有一些心理学家也做过专门研究,通常来自以下五个来源:
1、生物学因素
羞耻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遗传的,也就是出生的那一刻,就决定了这个人在羞耻感上的基础,有的孩子对羞耻更敏感,也就更容易在羞耻感上出问题。就像我们有些人生来就好动,有些人就非常安静是一样的,羞耻感也有遗传因素。
2、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老师,刚出生的孩子没有办法区分自己和别人,当孩子在2岁左右,会意识到我是我,爸爸妈妈是爸爸妈妈,这时就会在心理上也和父母经历分离的过程。
如果在这个时期家长有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或是父母本身存在的一些行为方式,都会影响孩子羞耻感的形成和自我价值感的建立。
那些没有被正视的、没有满足的需求,会让过度的羞耻感在内心里不断被培养大。
一些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比如在商场中孩子看到自己很喜欢的玩具要买时,父母不是以正确的方式说教,而是表现出厌恶、“你不配”的表情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就指责孩子,这样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越来越低,就非常容易体验到过度羞耻的感受。
3、社会因素
有些社会文化会在无意当中增加人们的羞耻感。比如社会的偏见、歧视、英雄主义,或者是过于强调某种观念,都让人非常容易产生羞耻感。
4、自我羞辱
将自我羞辱变成了一种习惯,盯着错误和羞耻感不放,一直用它来惩罚自己。时间长了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一无是处。
5、人际关系因素
如果一个人在充满羞耻感的关系里,他们每天都会遭到羞辱。这样,羞辱越来越多,自我价值感就会饱受摧残,长此以往,自己就会觉得自己啥也不是了。
那些在早会上扇嘴巴子,未完成销售业绩动辄“游街示众”“下跪”什么的暴力式管理,实际都是一种充满羞耻感的环境,人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中生存,抗压能力再强估计也难免会出问题吧。
在我看来,羞耻感的产生是复杂的,我们也没有必要过于纠结它本身的原因,但当我们意识到这种感受让自己很不爽或是痛苦的时候,我们确实要想办法去处理,否则总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岂不是非常不经济,也犯不上?
既然羞耻感的产生比较复杂,那么处理或者说“疗愈”起来,也是分阶段的,我们大致可以将过程分为理解阶段和行动阶段。
1、理解阶段
不要过于为难自己,给自己足够的耐心,不要对自己不耐烦。深入理解羞耻感,觉察自己对于羞耻感的反应,包括心理上的和躯体上的。羞耻感是结果,深入理解了之后,才能更快地找到它的根源。接纳它,既然羞耻感是正常的体验,那么就要做到和它和平共处,同时去想改进措施。就像我们知道自己工作能力还有待提升,这是事实,我们接纳。但是,我不屈服于事实,我要想办法学习、提升,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才是王道。在我看来,让自己痛苦的,好多都是自己无法接纳或面对的,一旦选择了接受和面对,事情就已经解决一大半了。
2、行动阶段
深入理解了自己的羞耻感以及根源时,我们就要采取行动去对抗它了,这一阶段主要分成四个步骤:
① 获得帮助
在自己绝对信任的人面前表现你的羞耻感,主要以倾诉为主,这样你就会感受到他人对你的包容和接纳,并且之慢慢塑造信心,会意识到自己也没有那么糟糕和不堪。
当然既然是绝对自信,那就在选择倾诉对象上要慎重,确保对方值得信赖,并且不是“大嘴巴”,不会泄露你的隐私。
如果实在找不到人,对着镜子跟自己倾诉,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② 向羞耻感挑战
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的,不断审视自己的羞耻感,去尝试改变那些让自己痛苦的负面想法和感受、情绪,逐渐去摆脱强烈的羞耻感对自己的控制。
③ 设立积极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
想好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改进的是那些方面,可以在纸上写下来,挑出那些你认为最重要的项,逐渐去做,去改变。
把你自己想象成你改变后的样子,比如你经常因为说错话而感到羞耻,那么就把自己想象成已经不再会轻易说错话的人,按照他的行为模式去练习。每天选择一两件改变的小事去做,增加自信心和成就感。④ 复盘
既然决定改变,那就要时不时停下来看看成果,一来复盘一下自己的变化,二来也要看看自己的未来如何发展,总结,才有进步。
总之在我看来,羞耻感的产生太正常不过了,就像生病会情绪低落,中了彩票会情绪激动一样。但是既然羞耻感会产生,也就意味着如同其他情绪一样,也会过度,否则为什么范进中举后会喜极发疯呢,度没有掌握好。所以,羞耻感不是要避免,而是要让它在合理的范围内,为我们起到促进作用,而不是拖我们后腿。
@鸵鸟说话,一张树木画了解你的潜意识。
为什么一直赖在贾府不走?
大家好,我是小白,一个《红楼梦》的爱好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薛姨妈之所以要住进贾府,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巴结贾府,促成“金玉良缘”!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小白想来同大家分析一下薛姨妈一家进京的目的。
在《红楼梦》第四回中,其实原文中提到过薛姨妈一家进京的三大目的。
其一:护送薛宝钗进京选妃,但我们都知道,从皇帝的那份旨意来看,薛宝钗根本就没有参加选妃的资格,这显然是一个幌子。
其二:探亲,薛姨妈一家原是金陵人士,但在京城,却也是有不少的亲戚的,薛姨妈一家以护送薛宝钗待选为主要目的,顺路来京城探亲;在京城,有薛潘的舅舅王子腾(王子腾原是京营节度使,但薛姨妈一家正在前往京城的路上时,王子腾却被升为九省检点奉旨离京了);还有薛潘的姨爹也就是贾政;贾政的妻子王夫人是薛姨 *** 亲姐姐;王子腾是她们的亲哥哥,因此,在王子腾离开京城以后,薛姨妈一家探亲的对象似乎也只剩下贾府了。
说到这里,小白总觉得这里面太蹊跷了,为何薛姨妈一要来京城,王子腾就离京了呢?
其三:入府消旧账,再领新支。
我们都知道,薛家是皇商出身;依原文来看,至从薛潘的父亲死后,薛家在京做生意的伙计念薛潘没有能力,所以都渐渐地不老实了,导致薛家在京城的生意越来越惨淡,因此,薛姨妈一家来京的第三个目的,就是查看在京城的生意。
但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薛潘的父亲去世不是一年两年了,原文中说,薛潘幼年丧父,也就是说,京城的生意,起码荒废了好几年,那么薛姨妈一家,为何不早一点来呢?
因此,从以上的分析来看,薛姨妈一家进京,这三个目的都是表面的,都是掩人耳目的;那我们再来看看,原文中提到的另外一个目的:薛潘缺乏管教,薛姨妈希望薛潘在贾府得到姐夫贾政的管教。
薛潘至从他父亲去世以后,薛姨妈念他是家里的独苗,所以对他宠爱有加,因此,才养成了他无法无天的性格;薛潘,人称“呆霸王”;在他们一家进京时,还发生了一起人命案,这或许是为了更直接的证明薛潘无法无天的形象。
薛潘,这个家有百万的公子哥,在家一个人潇洒自在惯了,所以来到京城,一开始就想住在他们薛家在京城的房子,并且还同 *** 说了,打算提前几天让下人去收拾收拾,但 *** 不愿意,原因也很简单,一来是为了探亲,毕竟许多年没有见到自己的姐姐了;二来也是有心想找个人来管教薛潘,所以 *** 说道,你想住在外面自在,那你自己去吧,我肯定要先去亲戚家住几天;薛潘听到母亲如此说,也只得先随母亲去贾府了,但还是打算住到外面去。
薛姨妈一家进贾府后,贾政这个姨爹便将他们挽留了下来,随后,贾母也发话了;这似乎正合了薛姨 *** 心意,因此他们一家住在贾府里的梨香院了。
薛潘本不愿意住在贾府,但不曾想到的是,这里面的纨绔子弟真心不少,吃喝嫖赌,走鸡斗狗,似乎比在家里还快活一些,因此,薛潘在贾府没多久,倒比先前坏了十倍,也因此打消了离开贾府的念头,只不知道为何薛姨妈对此无动于衷。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分析,薛姨妈一家入住贾府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按薛姨妈一开始的话,说的是来贾府探亲,但为何一住就是几年?我们似乎没有见过谁拖家带口的探亲一住就是几年吧;再者,薛姨妈本是让薛潘在贾府得到管教,但如今儿子在这里学的越来越坏,为何她还不愿意走呢?从这两点看来,薛姨妈之所以入住贾府,并非为了探亲,也并非为了让姐夫管管儿子。而是另有目的。
在《红楼梦》里,有没有这方面的痕迹呢?当然有,宝玉挨打后,薛姨妈、宝钗二人同薛潘争吵的那一次里,薛潘就说出了答案。
宝玉挨打,其原因有两个, *** ,调戏母俾,也就是金钏儿,导致她跳井死了;第二,勾引忠顺王得意的戏子棋官,导致忠顺王派了长史官亲自来贾府找宝玉要人;我们都知道,金钏儿之事,是由贾环告密的;但棋官的事,除了贾政、贾宝玉外,没有人知道实情;因为宝玉的贴身小厮个人猜测,而告诉袭人这件事是薛潘说的;随后袭人又告诉了宝钗;宝钗又告诉了她母亲。
正是因为众人对薛潘的误解,因此,他同他的母亲、姐姐大吵了一架,并在气头上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前妈妈和我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才可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这里面我们需要注意三点:
*** :薛潘说的从前大概是什么时候
在小白看来,薛潘在此说的从前,必定是几年前或者更早了。试想一下,如果这事是薛姨妈一家进贾府后说的,薛潘必定不会这样说。
第二:这件事是由薛姨妈说的
在原文中,曾经提到过,当日她父亲在的时候,对她疼爱有加;而此事由她母亲说出来,似乎不难推断,薛姨妈同她女儿说的这事,发生在她父亲去世以后。“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才可配”,这句话表面上看没什么问题。但细想想又是有问题的。
黛玉 *** 次进贾府,同王夫人就说过,在家时听母亲说过,这里有个含玉而生的表哥,既然黛玉的母亲知道这件事,那么薛姨妈必定也是知道这事的;而最为让人怀疑的一点就是,薛宝钗金锁上的字同贾宝玉玉上的字是一对的。这难道真的是巧合吗?
第三: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
薛潘正在气头上,既然能说出这件事,那么我们似乎可以相信,他说的必定是真的;按他这话的意思,似乎 *** 同他们姐弟二人说这事的时候,薛宝钗并不知道谁有玉?而是来到贾府之后,看到宝玉带的玉以后才知道的;细想想,薛姨 *** 这一场局做了多少年?
小结:
从薛姨妈一家打着为宝钗待选的幌子那一刻起,似乎就注定了他们来京城目的的不纯洁;而王子腾的蹊跷离家,也似乎让薛姨妈一家除了暂住贾府没有了第二选择;随后不久,薛宝钗识通灵,其戴的金锁上的八个字同贾宝玉戴的通灵宝玉上的八个字是一对,似乎也让薛姨 *** 目的显露了出来;那便是为着“金玉良缘”而来。
至从薛潘的父亲去世后,薛家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差,一家之中,没有一个当家的,下人自然会有异心;虽然薛宝钗的能力不错,但终归是一个女儿身,或许也正是因此,薛姨妈才会想到贾府这个靠山;通过金玉良缘,通过宝钗、宝玉的婚姻,让巩固薛家的势力,而这个局,极有可能是在薛潘的父亲去世后,由薛姨妈同王子腾、王夫人这三姐弟设计的,因此,才会有后来王夫人如此坚定的支持“金玉良缘”。
如何帮孩子克服恐惧?
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胆小内向问题?其实,答案藏在你的教养方式里。
❶避免对孩子过度保护
有些孩子看起来对什么都缺乏兴趣,也不愿尝试……这类家长口中“胆小”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共同原因:缺乏探索欲。
他们会把“不允许”“不要”“别这样”挂在嘴边。 比如孩子想要爬高一点,或者想要跨过一条小沟,再或者只是想玩一玩沙子,都会被立刻制止。
家长的理由是,这些行为有危险,会摔倒,不卫生。但是家长时时刻刻的提醒,会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处处有危险,未知的东西尤其可怕,自然会变得越来越胆小。
只要保证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该放手就放手,没有不摔倒就能学会走路的孩子,成长都是磕磕绊绊的,不要再以爱之名去限制他们对世界的探索。
在亲子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中,明星妈妈叶一茜就给了我们非常好的示范。在七宝不敢去攀岩的时候,及时地鼓励了七宝,帮助七宝一步步爬的更高。
总之,想让孩子更加勇敢,父母们不能逼迫孩子,而是要陪伴并鼓励孩子主动尝试新事物,给孩子自由探索和体验新事物的机会。
❷放大孩子的闪光点
现实中不少家长不但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勇敢,漠不关心甚至嗤之以鼻,而且经常拿别的孩子来比较。
正如《少年说》节目中,有位女孩恳求妈妈,别总拿她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她压力巨大又压抑无比,而自己的努力妈妈却一点也看不到。
妈妈反驳说:「我觉得你的性格就缺打击,不打击下你就会飘。」
女儿流着泪说:「你老是打击我,我觉得自己很差。」
这种教育方 *** 摧毁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的内心充满恐惧和压抑,对外界、对其他人都充满怀疑和不信任,表现出来的性格就是内向胆小。
因此,家长对于胆小内向的孩子必须坚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的原则。
最胆小怯弱的孩子,偶尔也会有“大胆”的举动,也许在父母看来这微不足道,但作父母的,必须努力捕捉孩子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 避免拿别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孩子。
❸不故意吓唬孩子
“再哭狼就把你叼走了”“再不听话, *** 就来把你抓走了”……很多家长在管教孩子无法可施时,就会搬出各种孩子害怕的东西故意吓唬他,从而让孩子乖乖就范。
表面上孩子变“乖”变“听话”了,实质上孩子却变的更胆小了。如果孩子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可怕,那么他们长大后不但无法成为勇敢有担当的人,也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甚至越害怕,困难和问题越接踵而来。
8月7日,宁波塘溪镇一名4岁女童,出门找妈妈,却迷路了。一名陌生的韩女士看到孩子一个人,在此处独自呆了很久,报警求救。
*** 赶到后,原本聊天的女孩突然大哭不止,一个劲的往韩女士身上贴,听到 *** 要带她走,哭的更厉害。
后来,女孩的父母说,平时孩子不听话,他们就用:“不听话 *** 就来抓你了”来吓唬孩子。
明星马伊琍也转发了这个微博,并说道:请不要用 *** 来吓唬孩子,必须告诉孩子, *** 叔叔是好的,是来帮助我们的,在外面遇到了危险一定要找 *** 叔叔。
因此,吓唬孩子,对孩子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应该学会教育孩子的时候多一些耐心,少一些烦躁,家长要尽量改掉吓唬孩子的习惯;同时,满足孩子的安全感,比如额外的照料、拥抱等肢体接触等。如果有不能满足的原则 *** 情,也不要采取吓唬。
❹不要逼孩子“勇敢”
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害怕的东西,比如怕黑、怕水、怕狗、怕闪电、甚至怕冰箱、怕电梯、怕榴莲……
而这个时候,如果你不分青红皂白的就和他说:“这一点都不可怕,勇敢点”、“男孩子怎么能害怕呢”、“你看隔壁 *** 都不害怕”……
然后,逼着他去“勇敢”:把他放到小黑屋里、甚至故意把狗抱到他身边……这些,都教不会孩子勇敢,只会 *** 他的安全感,让他更加的脆弱。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母亲欲练孩子胆量,独留孩子在火车上》新闻:
恰逢假期秦女士打算带孩子洋洋坐火车回家,就突发奇想“要是洋洋能够自己回老家那说明胆子练的是很可以了。”
于是秦女士从车站带洋洋上火车以后,就借故有事让儿子自己去姥姥家。
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开始洋洋确实表现的很镇定,但是开车不久,洋洋就逐渐害怕起来。当车辆乘警发现了这个小男孩的异常,来到男孩的身边的时候,洋洋一脸的惊慌和恐惧,双眼 *** 泪水。
当孩子表示自己很害怕做一件事情时,父母应当立即停止。如果还继续的话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
其实,大部分孩子的恐惧都是因为“未知”,与其逼迫他们勇敢,还不如陪着他们把“未知”变成“已知”。
❺正确家庭触觉训练,培养孩子胆量
孩子胆小内向,有时并不是个性问题,而是因为“触觉失调”。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感觉。
通过触觉,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这个世界上的东西。触觉帮助我们建立自己和他人的边界。
良好的触觉体验带给孩子安全感。孩子的情绪会比较稳定,性格会更自信开朗活泼,能很好地融入集体。
反之,触觉失调的孩子会出现粘人、胆小内向、敏感多疑等性格。
触觉失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等因素影响。
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触觉体验不足,比如剖腹产出生,未经产道挤压,没有获得 *** 次最重要的触觉体验;出生后获得父母兄长特别是母亲的关心 *** 不够。
父母限制过多,不许参加户外活动,特别是不许玩水玩沙等,导致孩子没有丰富的触觉学习机会等,都会导致他们的触觉学习体验匮乏。
家长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触觉家庭训练游戏,有效培养孩子胆量。
挠痒痒
孩子平躺在软垫上,家长戴上手套,从孩子的颈部开始,给孩子抓痒,往下到后背、肚皮。
喜刷刷
家长拿软毛刷子在孩子身上轻轻地刷,由颈部开始,在前胸、后背、双臂、双脚,反复刷。
拍一拍
让孩子先仰面躺在地毯上,四肢伸平,家长用球拍打孩子的身体,按照上身、胳膊、腿等部位的顺序依次拍打,然后让孩子翻身,趴在地毯上再按照上身、胳膊、腿等部位的顺序依次拍打重复多次。
结语
我们常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缩影,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等都会在孩子身上有一定的投射,并对性格的养成造成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充满社交焦虑的社会中,如果你的孩子胆小内向,这或许需要你具备更多的勇气和智慧去认识和保护他独有的潜力。
胆小内向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纳,如果连父母也无法接受他的性格,强制地去改变他,只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不妨想想,爱因斯坦、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斯皮尔伯格、村上春树……在世界上许多成功的人士当中,不乏胆小内向的人。
自己隐私被儿子发现该怎么办?
每个人身上都有不想被别人知道的事情,包括自己最亲的人。因为某些原因儿子现在7岁了还和我和老婆住一个房间,有时候确实有很多不方便的时候。现在的孩子懂得都比较多,接触社会信息的渠道太多,所以有时候我会跟老婆说孩子大了,平时也需要注意些。有天晚上我们等儿子睡着的时候正在做关于人口数量调控的事情,忽然儿子一句话:“爸爸,怎么床一直在晃呀晃的我都睡不着”。(因为儿子晚上睡觉不老实,经常乱翻身,所以两张床是并一起的)这样一句话在宁静的夜晚对我来说犹如一声平地炸雷,顿时我也爬在那一动也不敢动了。随后就是一阵尴尬的寂静,因为房间里插着小夜灯,防止孩子夜里起床上厕所的,这时候那个小夜灯就成了我的噩梦,我的身体在小夜灯余光的照耀下就犹如黑暗里的萤火虫,这时心头真的是一万头 *** 在狂奔,猛的甩手抓起了被子盖在背上,然后又慢慢的躺回到自己的位置,继续那种尴尬的寂静。然后我拿了手机把灯光调到了最暗开始看小说,大概看了有二十分钟左右,老婆忽然掐了我一下,然后在我耳边轻声说睡不睡觉,我知道意思还继续不,其实这时候我是兴趣全无的,但本着做事有始有终的原则,还是决定把作业做完。我估计儿子也睡着了,就试探性的叫了声“宝”,儿子立马回应“怎么了,爸爸”,当时我整个人是崩溃的,回了句“早点睡觉吧,明天还要上学”倒头就睡,我作业不写了好吧。算你小子狠,明天早上如果起不来,我才打的你满地找牙。
家里的老二两岁的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往地下躺?
两岁的孩子,对于情绪的表达还在一个模仿和学习的阶段,这时候父母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很重要。
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总是撒泼打滚、用头磕地的行为显然是存在危险性的,父母要及时制止孩子用伤害自己的行为来表达情绪。
一、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
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发现引起孩子不良情绪的源头,用温和的态度和语气帮孩子的情绪表达出来。
例如:宝宝因为玩具塞不进去而很生气对吗?妈妈可以帮助你,或是给你一个拥抱哦。
父母通过多次的引导,让孩子懂得情绪是可以说出来的,而不是用伤害自己的行为去表达。渐渐地,孩子就会明白如何来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
二、共情孩子
但孩子有情绪的时候,父母应该看到孩子,而不是斥责或大吼孩子。这样只会压抑了孩子的不良情绪,造成身心的伤害。
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通常会坐到孩子身边抚摸一下他,或者拍拍他的肩膀,用肢体动作让孩子知道:妈妈一直都在。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语言来共情孩子。例如:妈妈看得出来你现在很不开心,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也会感到伤心难过的。宝贝,如果你需要妈 *** 拥抱,请你告诉我!
当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父母理解和接纳的时候,他的情绪就会得到一定的安抚。切记父母不能在孩子带着情绪的时候跟他们讲道理,因为这样不但帮不了孩子,反而会给他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
三、教会孩子表达情绪的 ***
刚才说过可以引导孩子把情绪说出来,除了这个 *** ,父母还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缓解情绪的游戏。
例如:披萨游戏。在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父母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游戏帮助孩子。
首先打开你的手,告诉孩子你手上有一个很烫的披萨,需要他来帮忙吹凉。要深吸一口气,然后再用力地吹出来才能把披萨吹凉哦。这样重复几次,孩子的情绪就会得到缓解。
因为在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深呼吸能帮助我们平复心情。
另一个游戏“喷火龙”也是我比较喜欢跟孩子玩的,把不良的情绪化作一只喷火龙,加上肢体动作把“火”喷出来。
当孩子学会其他的表达情绪的 *** 时,他就不会在用撒泼打滚或用头瞌地板的行为去发泄情绪了。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也有很多。父母教会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和及时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同样重要。
我是家有二宝的豆妈,欢迎关注@豆妈说育儿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