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有个排队算命-伏羲观天究竟看到了什么
周口有个排队算命,伏羲观天究竟看到了什么?
伏羲看到了河图。伏羲是在甘肃省天水市的卦台山上生活,白天观察山下的田野风光,夜晚观测天上的浩瀚星空,通过精密的数学计算画出了先天八卦图。
八卦图这种东西,如今被用来算命、测风水、看运势,也被很多人斥为封建糟粕,其实抱着科学客观的态度去看,你就会发现它是一门非常精密深奥的数学法门,在术数的基础上可以推演出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相关记载中,伏羲在泰山封禅之后,就找了一座山开始休息,不过在休息之余,他在不停的观察周围的一切, *** 自然的奥秘。他看着头顶的日月星辰、又看着脚下的田野大地,仔细感悟着身边的事物,不停的进行深思。
他有了灵感就在身边的土地上写写画画,需要算数的时候就用绳结来辅助计算,他不停的思考,不停的推演,不停的计算,花费了无数的时光和精力,终于完成了伟大的八卦图。
八卦图脱胎于宇宙星辰,世间万物,它里面自然也蕴 *** 宇宙万物之间的规律,黑白二色,相互转换,互相平衡,揭示了朴素的自然哲学。
而周朝的周文王姬昌又推演伏羲的先天八卦图,画出了新的后天八卦图,完善发展了其中的很多理论,让它更通俗易懂,指导人们的思想、耕种、作息、文化、军事。
而当初帮助伏羲完成八卦图的这座卦台山,也被后人叫做“华夏 *** 山”,山上为了纪念伟大的人皇伏羲,还专门设立了庙堂、钟楼等建筑。
站在卦台山上俯视四周,你就会发现周围俨然就是一个天然的八卦图案,伏羲能够在此推演出八卦图,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今日头条如何写出爆文?
早知堂客要死,何不弄去卖钱。先甩句重庆言子。其实大脑壳嘞话跟你问的如何 *** 头条爆文的问题大差不差,都是半斤八两了。那如何才能 *** 出能炸裂头条的爆文呢?
最本源的真相是,巧诈不如拙诚,真正的爆文无不以题材,内容为王,一举击中公众c点,甚而引发转载,追踪。。。
今日头条上此类教写爆文的教材不少,你可见到头条上天天有爆文吗?就像街头的算命先生本身就穷的叮当响,却偏要去为有钱或有势的人指点迷津一样。
爆文有极大的偶然性,保持平常心。才是根本,若你那天觅到了独家题材,那就恭贺你了!不过,此等好事,大都十年九不遇,所以,还是持之以恒才是王道。
谢谢周口杨安邀请,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长期以来对人、对自然事物的理解,各种精神观念、文化思想的总和,它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1.思想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更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包容性,万流同源,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流派思想,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秦朝时期的诸子百家就像黑夜中群星争辉,每一颗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文化,我们比较常见的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并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渐渐没落,反而会历久弥坚。
2.琴棋书画
这里的琴棋书画并不指单纯的“琴棋书画”,我国对于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文章叙述到高深的曲艺内涵无一不令人叹服。中国是真正在文字上做到面面俱到的国家,笔墨纸砚各有章法,文学作品中最典型的四大名著引人深思。诗词绝句的创作更是开创先河,成为了世界的独一份。成语和歇后语是中国文化智慧的结晶,能够用它来提醒世人。
3.风俗文化
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每一个节日都有它本身的含义,清明悼念故人,端午包粽子系五丝,重阳思念远方亲友。每一项人生大事的习俗,婚假红妆、三年孝期、春节放鞭炮吃水饺守岁,风俗中透露出对自然的敬仰与和谐。传统的剪纸、刺绣、歌谣、京剧都是重要的非物质传统文化。
不嫁有兄夫的怪规矩?
这种事情貌似在河南这边貌似挺多的,我目前在河南周口这边,每次过年回老家就见证过不少打工回来相亲的男男 *** ,不知道是不是男多女少的缘故,现在好多男孩子找不到老婆的多的是,女孩子相反则比较挑三拣四,河南这边相亲的特点是,媒人领着男孩去有女方的家里去相亲,每次媒人最少能得到一包烟以及不等的礼品,媒人带的男孩最少要去好多家的女方家里去相亲,通常是女方家长先和男方说几句话,看看男方怎么样,假如觉得不行,就不会让男方和女方见面,如果觉得男方人还不错,就会让女方和男方聊上几句,看看是否合适,假如不合适就基本上不会再进行下一步,假如这桩媒说成了,媒人能得到两千块钱左右的报酬,并且获得不少的礼品。一般女孩现在的要求也很高,都想嫁一个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的,因为这样少了很多担忧,比如姊妹之间容易因一些小事发生矛盾,假如嫁到一个兄弟少的,就少了这些烦心事,又或者是家里有哥哥,或是弟弟的,自然家里负担会更重些。所以现在农村会有不娶有弟妻,不嫁有兄夫的说法。总而言之还是都是为了有个更好的生活。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幸福。
禹之前不也是黄帝他们一家子吗?
引言
《史记》讲“禹生启,家天下”,又讲“益让启位,避居于箕山之阳”,似乎言之凿凿,堂堂正正,被司马和后人圣赞为千古禅让之美德…但根据《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直接否定了《史记》记载,又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困尧于平阳,取之帝位。”韩非子《说疑篇》也讲,“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而天下誉之。”可见《史记》的记载只是司马一家之言也,先秦诸史,尤其是《竹书纪年》并不买帐。
《竹书纪年》是由春秋晋国人始著,并以战国魏国史官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西晋咸宁五年(公元前279年,另说281年或280年),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人不准(音否彪),盗挖魏襄王墓葬发现了此书,亦称《汲冢纪年》。
此书共十三篇,叙述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
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年,无规整的体例。“今本”纪事起于黄帝,终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6) ,有较为完整的体例。
《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又重整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直接否定了《史记》“益让启位,避居于箕山之阳”记载,引来千百年学者强烈争论!
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验证了《史记殷本纪》商王世系后,挺史派人士便认为《史记》绝对可信!但同样精准记录了商王乃至夏王世系,并且成书时间略早于史记200多年的《竹书纪年》(汲冢竹简),却落得个原本丢失,支离破碎,身首异处的下场…这是让人十分耐人寻味的事情,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是由于时间太久,管理不善,造成记录佚失的话…那么史记同样面临这种情况,为什么它没有被毁损?俗话说,“口无遮拦”,揭人短处,往往得罪当权者,所以竹书被当成“伪史”销尸灭迹也属正常…借用郭沫若名言,“欲要研其史,必先掘其陵”,不信看考古吧…
表面看,“禹生启,家天下",似乎证明启是大禹儿子和夏朝创始人…但十分遗憾的是,至今并没有确凿禹启二墓,根本无法证明启是大禹儿子和夏朝创始人…起码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得禅位,有史可查,而启只有“禹生启”几个字,其它比如,启因何功绩超过伯益得百姓拥戴?伯益又因何事避启于箕山之阳?史记根本没有交待,为什么?…
而且更重要的是,目 *** 古状况也不支持史记!因为二里头是夏代晚期都城(公元前1800年,首推夏桀都城斟鄩),三星堆为商代晚期遗址(公元前1200年),殷墟为盘庚迁殷之后的都城(公元前1300年),妇好墓为22代商王武丁的贵妃墓(公元前1 *** 年),亚长墓推测为西周时期南方长氏贵族墓,与河南鹿邑“长子口”墓属于一个氏族,但没有史载无法鉴定族源…
以至三星堆和殷墟,不仅与二里头接不上轨,甚至连和商汤与盘庚的中早商时间也接不上轨,简直成了两头空的“断代史”!而寄以厚望的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表》,竟然“抄袭"了野史《竹书纪年》的夏代历史,难道他们忘了此书正是他们自定的“伪史”吗?自己没有考古证据,却有病滥投医,甚至临阵抱佛脚,搞起了“盗窃”和“夜观天相”的算命鬼把戏…
而对于《山海经》《禹王碑》《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有关夏商周的记载根本不予理采,并对没有文字记载的夏代图腾纪年法更是嗤之以鼻…
可是,又对三星堆青铜树与山海经记载的扶桑树之间的关系无法解释,而且对殷墟亚长墓主人明显被杀的考古事实,与山海经“有易杀王亥″及竹书“启杀益”有相关之处,却故作视而不见(也可能根本就没有发现)!尤其对大名鼎鼎的商王武丁贵妃“妇好”,在甲骨卜辞中大量出现,却在史料中毫无记载根本不予理采,大肆宣传武丁和妇好的夫妻恩爱…史料与文物之间如此混乱不堪,却无一位专家出来澄清解释,真是咄咄怪事!
至今为什么三星堆才有3200年就和3800年的二里头一样没有甲骨文,不让人奇怪吗?这里边隐藏的奥秘不值得深思吗?
当然,首先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大禹本人的骨骸和铭文及墓址问题,否则大谈特谈“禹生启,家天下”,真没有事实基础,不是欺世盗名,还是华众取宠,也许是无知无觉或没有意识到吧…至于传说中的四川成都(三星堆)和甘肃天水(齐家遗址)及浙江绍兴(会稽山),山西平阳(陶寺遗址),根本就没发现大禹骨骸和文物,尤其是铭文,所以还是无法平息世人争议…
而根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西羌之地自秦汉以来多以西北(陕西)为论,何况“禹兴于西羌”不等于“禹生于西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冀州以河北为多(汉史),尚未有二里头考古证据,还须进一步甄别!
李学勤指出,西周《遂公盨》对有关于大禹治水的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而建国后的1959年,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发现了河南偃师二里头,又一次把目光指向大禹…
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
唐李泰《括地志》记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国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史记孙膑吴起列传》记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许宏王巍等专家认可二里头“极似是夏”,但是二里头至今没有发现自证性文字,尤其是甲骨文或铭文,尚无法确凿是哪位夏王都城,这是申请夏都的更大“硬伤”…
禹迹争议不过广大网友的智慧不可小觑,跳出了C14断代法和甲骨文断代法,运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采取三星堆文物对标二里头文物进行图腾断代法,无意中发现了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竟然是禹骨骸,令人十分震惊!如图所示:
并与专家学者展开了激烈争论!首先,何驽教授认为,此贵族墓抱龙人是地位低下而身份比较特殊的祭祀伶官,因为墓主人随葬品很少,说明地位不高。但死亡时,怀中所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葬于宫殿宗庙中,又是身份比较特殊的祭祀伶官。
但是网友根据周鼎金文“禹”字结构分析,认为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的“抱龙人”,与禹字“抱虫”结构含义相同(甲骨文龙即虫),而且与史传禹姒之义完全相同!如图所示:
甲骨文“姒”即以→己/已/巳/乙,似绿松石龙形,如图所示:
而且2011年8月24日,西安谢子展先生,把《禹王碑》全文译出后,竟然也是“禹姒”之义,令人震惊,内容大义是:
“承帝夏脉,魅痟僕御,州痛永殪。禹破渊门,脊躬娄沙,北置弇臿,奠取汲溉,为舞岳麓。㾟昶泉去, *** 丧见发,瑶来求附。家弃祀离,楚崇率姒,裹盛桴徒,葬稽堂祈羕,南蜀莽盲,久质畏苗,焕册莫罪,宁朋永非(疑)。”大义是指禹因开凿龙门伊阙,亲自负篓背沙,因长年泡水得“㾟昶”而殪,“裹圣浮图(率姒)”葬于“稽堂”…此译文内容与史传大禹百岁征三苗而葬于会稽山完全相反…却是英年早逝,积劳成疾,葬于岳麓稽堂!“率姒”即“稽”,就是抱龙义,“稽堂”指抱龙礼堂,也就是“居葬合一”的偃师二里头3号宫殿,旧称尸乡(巳乡→姒乡),如图所示:
有网友说“稽堂”是浙江会稽山大禹陵,我说会稽山是大禹衣冠冢。理由:
一,商汤灭夏,埋葬了二里头禹墓。
二,周武王伐纣又埋了殷墟甲骨文。
三,秦始皇虽然得到先祖伯益的殷史《山海经》,但已过去1000多年,他已看不懂了。
四,殷人徐福虽然知道禹祀之地,但不敢说实话(怕秦始皇 *** 二里头三星堆和金沙)。所以骗取他信任偷渡日本,气得始皇“东临碣石”吹胡子瞪眼。
五,大禹死时(公元前1650年左右),良渚洪水并未退尽,商契伯益还在三门峡开山放水,禹虽有叶落归根之心,但会稽山泽国四布,怎么埋葬真身?所以禹死水退,越人回来建个衣冠冢也是自然!包括湖北盘龙城和安徽蚌阜禹会村也是如此。
六,“南蜀”指长江流域,包括四川三星堆,浙江会稽山大禹陵,湖北盘龙城和安徽蚌阜禹会村。
当然最重要的证据是,安阳殷墟妇好墓发现了“率姒”禹启二王铭文,如图所示:
而且二里岗牛胛骨卜辞也发现了“又乙/又其”禹启二王符号,进一步佐证二里头与二里岗是“禹生启”遗址,如图所示:
说明二里头并不是晚夏都城,而是早夏大禹都城。并且证明二里岗/偃师商城不是商汤西亳都,而是“禹生启”王权传承之地,即《史记》之“契长佐禹治水有功,受司徒(又其),封商地…”的商契封启之地,而且也得到殷墟妇好墓中的铭文佐证,也就是商契十三王(唐虞夏殷商周六代启王权继承人)铭文,如图所示:
说明夏商周三代共启,夏启即商启(契)和周启(弃),启契铭文和甲骨文完全一样!并不是史记所认为的前后顺次更迭换位之情况,如图所示:
进而郭沫若对妇好墓的武丁贵妃判断也彻底破产了,网友罗列了十大质问:
一,为什么一个贵妃,还是22代商王贵妃,可以与丈夫分葬,单独埋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内?难道妇好有什么特殊身份,连商王自己和元妃妇妌/妇辛级别都不够?
二,为什么妇好文武全才,伐方平羌,是武丁中兴名将,却在《史记殷本纪》中无一字记录?甚至先秦诸史及野史《竹书纪年》也无记载?
三,为什么甲骨卜辞会这么关注一个22代商王贵妃?连怀孕几次,得病几次都详细记载?甲骨文在祀?还是在戎?
四,为什么妇好生前贵为商王武丁贵妃,死后却冥嫁先公?是什么风俗允许 *** 先祖?甲骨卜辞作者是怎么知道妇好死后之事?他穿越死后世界了吗?
五,妇好一生怀孕二十多次,如果按十月怀胎一次计算,二十次即二十年,何况她还要同时领兵打仗,有时间连续怀孕二十多次吗?何况她死时才三十多岁,时间和身体岂能允许…
六,为什么殷墟王陵区被盗个遍,反而妇好墓未被盗?为什么商王武丁及元妃妇妌/妇辛不随葬宫殿区?难道商王和元妃级别不如贵妃尊贵?
七,冥嫁若是母系社会风俗,难道等级森严的商晚社会会允许存在?尤其商王武丁又有60多个妃子情况,是母系风俗吗?如何解释?
八,为什么妇好墓没有发现妇好尸骸?连棺椁也没有?殉葬者却尸骸完整?
九,为什么妇好墓上会有享堂?妇好贵妃究竟什么身份,会引来后人如此“长年累月”“兴师动众”祭祀?甚至先王祭后王?墓还是享堂?
十,《说文解字》距夏殷1000多年,文字是否与甲骨文本义一致,怎能证明?
网友“万年龙公”说得更直接:“考古实验室对妇好墓所出的一块残椁板作了碳14年代检测,测定结果为3155±140(公元前1205±140年),树轮校正年代为3350±190(公元前1400±190年)。
妇好墓的年代上限约为公元前1590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分析,妇好墓的年代上限可以追溯到成汤时期,拥有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300年的三百年历史空白期,足以出现改写历史现状的时间和条件,也就是说妇好墓极有可能在盘庚迁殷之前就存在。
而妇好墓树轮校正年代下限为3350±190(公元前1400±190年),即公元前1210年。史载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卒后传位其弟小辛,在位21年卒,传位其弟小乙,在位21年卒,传位其子武丁。
从武丁在位到妇好去逝,只有短短的40年是重合的,也就是说妇好墓下限有着150年的历史空白区,这还是武丁刚登基妇好就要死掉的时间才成立。若按说妇好死于武丁晚期,那就跳出了妇好墓树轮校正的-190年代,那还叫妇好墓吗?
所以说,单单从妇好墓的断代数据来分析,妇好墓在武丁之前的时代就存在了。
至于为什么妇好墓中无骨骸,甚至连棺椁也没有,目前分析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骨骸被 *** 。二是妇好墓不是墓,骨骸另有墓址。
而这两种情况,目前倾向第二种,因为“妇好”墓其上叠压商代房基,有排列整齐的6个柱洞。结合卜辞,此建筑,当属“母辛宗”,古称“不封不树”。《殷墟书契后编》收有“7.11”卜辞,记载“甲申卜,即贞,其又(启)于兄壬。于母辛宗。”说明妇好墓是宗庙祭祀坑(启祠),被掩埋了,只有两个原因:
1,自然灾害。这个很好理解,地震或者大洪水;2,政权更迭。而经过考古勘察,妇好墓并无地震或洪水痕迹,所以第二种可能性更大。那么,这就事儿大了!
因为宗庙祖祠被掩埋,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灭国了…为此我建议放弃说文解字,改用商代铭文和文物图腾对标三星堆文物来解读甲骨文和妇好铭文!因为:
①“妇好”铭文在甲骨文中的正确行文顺序:应是“帚子女/帚女子”,并不是婦好!因为“帚”和“女”是分开的,说明是两个不同的字,不能强拉硬套成婦!比如:
②“帚”铭文外形酷似一棵树,对比三星堆文物, 应该是青铜神树象征,根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仔细观察青铜树,龙枝代表禹图腾,鸟代表商契图腾,说明帚所代表的扶桑木,是少昊和颛顼两大氏族结盟象征,此帚木含义是九司轮流值班作启王之义,即史称的禅让制,俗称华表,如图所示:
③而妇好铭文中的一“女”字,许慎说是女人,两点为乳,但经过三星堆文物对比,“女”铭文的外形更象是一个跪坐的面具人形象,代表继承人;
“母”铭文应是面具本身!母字双点并不是女人 *** ,而是纵目面具“直目正乘”之双眼…妇好铭文中也发现了跪坐面具人形象,说明铭文女和跪坐面具人之间的确存在某种关联,如图所示:
《山海经》叫“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而许慎就认为西王母是女人了,郭老随之!认为“妇好冥”甲骨卜辞是妇好分娩,如图所示:
郭老认为“冥”字为双手扒开女阴之形,通娩…可是娩字在甲骨文中是有本字“孕”的,如图所示:
孕为含子,娩为出子,而冥中并无子,何来分娩?当然,仔细观察“冥”字,也可以理解为“双手抱日”之祭祀状,为少昊太阳图腾象征!大汶口陶文可证,如图所示:
④另外,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子”铭文形态,如图所示:
为什么甲骨文“子”头上有“三条线”?与金文“子”不一样?再观察一下如下两枚“妇好铭文”:
为什么两枚“妇好铭文”中都没有“子”铭文?仅有一只玄鸟?从目前出土的青铜树分析,树枝上应是九鸟一乌,一乌即玄鸟。“子”是不是玄鸟?如图所示:
安阳殷墟亚长墓中也出长字戴羽酋长,并土青铜圆斝“网纹十字手”符号,铭文解读叫“子又其”,甲骨文叫启,公式为“启=子+又+其”,如图所示:
有网友说“十字符号”是“亚”,是武官称谓,我说十是玄鸟形象,甲骨文刻成十,铭文即“子”义。启铭文经图腾会意为“子抱龙人”,“子又其”汉字即启/弃,如图所示:
《殷墟书契后编》收有“甲申卜,即贞,其又(启)于兄壬。于母辛宗(妇好墓)。”说明母辛宗(妇好墓)即是启祠或契墓!也即夏启祠堂也!夏商合一共祖启!
启不是禹子,而是佐禹治水有功受舜封司其(启位)的族兄弟契(契是启古音及周人写法)…
进而专家对亚长墓主人骨骸查验后发现,此人死于七处外伤(残缺右臂),属于非正常性死亡!如图所示:
亚长骨骸
根据对亚长尸骨锶氧同位素分析,发现亚长并非来自安阳本地,而是来自沿海地区。
另外,墓主人是趴在棺里、脸朝下入葬的。考古上称之为俯身葬。对此有两种看法,一个是凶葬,意外死亡的本族风俗表征;一个是王权象征之葬,比如“持权杖+俯身葬。而亚长墓出土的“亚长”铭文,经观察为“持杖之戴羽酋长”形象,与二里头抱龙人装束一致,同墓出土的青铜手器(义肢)及金沙遗址出土的“鱼凫王”黄金权杖与亚长手杖产生逻辑关系,如图所示:
那么问题来了,根据《竹书》所载“益干启位,启杀之”,说明启不应该是被人所杀,反倒是杀益之人,那么为什么亚长墓主人是被人所杀?亚长是启还是益?史记没有相应记载,只有“益让启位,避居于箕山之阳”这个“和平禅让”事件…但“野史”《山海经》大荒东经却对此有记载,即“有易杀王亥”事件,如图所示:
王亥因“仆牛”被有易氏所杀…而在亚长墓和妇好墓出土大量仆牛文物,如图所示: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泄十二年,王亥为了解决牛羊过剩的问题,与其弟王恒决定选一些有活力的牛羊,送至有易国(今河北省易县一带)。有易氏首领绵臣见财起歹意,帝泄十二年,杀害了王亥,赶走了其弟王恒,夺走了货和牛羊。
那么,亚长是王亥,王亥是益还是契?王国维认为王亥是契6世孙振,因为甲骨文“高祖王亥”之“亥”是振本字辰,如图所示:
但我经过仔细对比后认为,“亥”更象“枭/袅/凫”的本字,即少昊玄鸟形象。如图所示:
当然,契益振都是玄鸟氏子孙,尚不能确凿王亥是谁…但能称“高祖”的人,甲骨文中有“高祖河/岳/乙/夔”等10多位先人,辈份应是先商十三王地位。但敢称“高祖王亥”的人,目前只有亥一人,说明什么?说明亥是高祖中的王者,根据王字分析,呈倒置的钺形,如图所示:
亚长墓随葬品分析,王权铜钺就有7把,比妇好墓4把铜钺还多3把,其中6件铸有'亚长'字样,另有卷头刀3把、铜戈73把、铜矛78把、铜箭头800多枚,是出土青铜钺最多的殷墟墓葬,证明亚长生前的确是代表着军权的王者,史记推为司马!如图所示:
尤其是亚长墓出土于殷墟宫殿宗庙区,绝不是契6世孙所能入葬的…所以,高祖王亥是商祖契和伯益的可能性远远大于6世孙振!根据《山海经》分析,应是“帝舜生戏,戏生摇民”,戏即指“持戈”之司马→益,如图所示:
而摇民即丹朱,即后马,如图所示:
八十年代中期,考古学家张光直发动“商丘计划”,在商丘发现了古宋国城址和岳石文化遗址,但没有发现王亥和商汤墓!不过,之后唐际根在殷墟发现了洹北商城(汤亳),周口鹿邑太清宫发现了“长子口”(丹朱)墓,根据此墓出土长子口铭文及虎头玉人俑分析即丹朱墓。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此虎首玉人跪俑正是囚丹朱杀尧的虞舜象征,长子口即长子其,俗称长子丹和燕子丹,史称丹朱!民间讹传为老子丹!即史记之商汤!丹朱逐舜未果,死葬鹿邑(归德城)长子口墓,仇俑虞舜随葬之…
但问题来了,根据《史记》记载,商汤应是黄帝第17代孙及商契14代孙,那么周武王姬发是黄帝第19代孙,两王相差仅两代,怎么可能?如图所示:
若按照一代五十年算起(平均值),两代时间100多年,而《夏商周断代表》指出:商汤灭夏至武王伐纣为公元前1600 ~1046年,共500多年,经14世共17代王…难道商代17王能“挤”进两代100年中去吗?如此一来商汤灭夏不就没了吗?当然,如果商汤升至商契一辈就没问题了…但商汤的先商13王及夏代17王又跑哪里去了?商汤灭夏的夏桀呢?…
所以,不是史记记载有错,就是近 *** 古有问题!而目前根据王国维甲骨考证17商王是的确存在的,那么史记商汤就绝不会是商契14世孙了!只能和契益及丹朱一辈才对…如图所示:
那么先商十三王一定就有另外的解释了…根据《竹书纪年》记载,约公元前1650年,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契受夏启位,史称商契,封商地安阳,史称“禹生启”事件。而伯益受伯位司马,心怀不满,故约公元前1638年,与绵臣丹朱合谋,利用仆牛之机设美人计 *** 商契,放葬亚长墓中,经称“有易杀王亥”。
公元前1632年后启上甲微(虞舜/夏桀)协伯益之兵替商契复仇囚尧偃塞丹朱。伯益偷偷放跑丹朱,即“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与兽,名曰摇民”。四年后东窗事发,舜复杀伯益。竹书纪年称“益干启位,启杀之”。
公元前1628年,丹朱自号武汤(汤誓),逐虞舜于鸣条(山西夏县东下冯),铸司母戊(启)鼎于武官大墓(M160),都洹北商城(亳),形成商汤亳祀。即“帝喾而郊冥,祖契宗汤”之殷商礼制。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又把“母辛宗”恢复成妇好祠(夏后启祠),俗称周弃祠。并铸妇好鼎和妇好 *** 铜钺两把,及妇好礼器109件以替之,并刻“妇好冥”及“宰丰(商契)”匕骨辞述之,恢复“帝喾而郊鲧,祖文王宗武王”夏祭,如图所示:
宰丰(商契)匕骨(中博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