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算命先生-瓦也弄是什么意思

admin2022-12-12 05:57:1819

绍兴算命先生,瓦也弄是什么意思?

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

”:那人不明白“弄璋弄瓦”指的是什么,便随口说道:“璋也要弄,瓦也要弄。” 出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隆庆年间,绍兴岑郡侯的夫人正怀着身孕。一天,郡侯出行,有一人来不及闪避,挡了道,被绑到府内。岑郡侯问他道:“你是干什么的?”那人答:“算命的。”郡侯说:“我的夫人有了身孕,请你看看,弄璋乎,弄瓦乎?”( 是生男孩还是生女孩)那人不明白“弄璋弄瓦”指的是什么,便随口说道:“璋也要弄,瓦也要弄。” 郡侯听了,认为他是信口胡说,狠狠骂了算命的一顿。可是没多久,郡侯夫人果然生下一男一女双胞胎,算卦的因此名声大振。

绍兴算命先生-瓦也弄是什么意思

你相信善有善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种因果论的果报观,在现实世界中一部分事实的确也能反应出来,但并不是所有的善恶都能果报出来。所以,有时只是人们的一种朴素感情的流露,更多的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

当然,你可以举出大量的事例,以例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有些罪大恶极的人却没有得到恶报,这是一个很令人沮丧的事情。

庐山慧远用三世观解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佛教从印度传入到中国,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一直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东晋,直到净土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用“三世说”才解决了这个问题,说有些人恶报不一定在当世报,可能在后世,或者后后世才能报的。善报也是这种情况。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还需要有条件才能报

善与恶只是因,报是果,光有因果还不行,还要有缘,就是条件。

就是一粒种子要想长成植物,还要有水、阳光、土壤等等条件。所以你只有善或恶的种子,缘不成熟,也报不了。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不一定报。

善不受报

东晋、南朝宋时僧人竺道生,主张《善不受报论》,说这个做善事没有功德果报。

这个问题,大家就糊涂了,佛教不是讲“众恶莫做,众善奉行”吗。

你要了解善不受报,就要从佛教原始教义去深入探讨,佛教的目的,或者说原始佛教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解脱生死,要解脱生死肯定要脱离六道轮回,如果你理解成做善事,就要得善报,不断的在天道人道中轮回,永远脱离不了六道,在佛教看来,就受不了佛道的善报。

所以梁武帝见到达摩的时候说,你看我三次舍身出家,建了那么多寺院,功德大不大?很显然就是邀功,但意想不到的是,达摩说无有功能,只是人天小果罢了。

何为人天小果啊,就是说你做的这些善事,善事的种子种在你的第八识阿赖耶里,在轮回中缘熟了,以后在人道或天道获得果报,但脱离不了生死轮回,所以没有功德,你所谓善就不能享受佛教里的功德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善字,有着不同的判断标准。

何为善

世俗的善

善,按中文意思最早见于金文 ,其本意思是:像羊一样说话,有吉祥美好之义,想一想古人也真有意思,像羊一样说话就是吉祥美好。在《说文》中:“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如果利益他人,引申为友好、擅长、赞许、容易等义。

但是在佛教看来,这个善只是世俗意义的善,而不是真正佛教意义上要求的的善,或者说佛教提倡世俗的善,关键还是看如何处置这个善。

世俗之人行这种善,像前面讲的梁武这帝,讲不上功德,只能在轮回中得人天小果。

出家人行这种善,要特别的注意,行善,不以善为善,就是说当没有做过善事一样,这些善事的种子在你的第八识阿赖耶识里,不要当成善的种子,你当成善种子,又要果报,你在人天界里就出不来了,解脱不了生死。所以这些种变成无记的种子,永远在那里睡眠。

《金刚经》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中有:

佛告须菩提:“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你看,佛陀可以令那么多众生“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这是天大的善事吧,但佛却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因为佛陀不执着这些事,在真如里无种一粒这样的种子,否则,就有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绍兴算命先生-瓦也弄是什么意思

佛教的善

我们常常在佛经里看到善哉、善男子,善女人之类的,如《金刚经》里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这个善意义更深广一些了,在《俱舍论》的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中有“有信、勤、舍、惭、愧、不贪、不嗔、不害、轻安、不放逸”,在《百法明门论》又作了改动的分类。但不管怎样,至少达到了这些要求,才能称为善,所以善男子,善女人的要求是不低的,达不到,就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只有按照这个标准进行修行,才能善报,才是解脱生死的的需要的,如果你按世俗意义上的行善,则是“善不受报了”。

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关键看如何说,从哪个角度来看。

龙是神话传说还是真的有龙存在?

龙是神话传说,还是真实存在?龙是应该真实存在的一种动物,但并不像传说中那样能够呼风唤雨,变换身形,游走于天地之间!

原因有以下几点?

*** 方面,12生肖,龙排在第五位,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绍兴算命先生-瓦也弄是什么意思

为啥12生肖中有龙,为啥11种生肖动物都真是存在,这里的虎这种动物,属于濒危动物,也许几百年以后,虎这种动物也不存在于世界上。

通过这一点分析,也许龙在我们以前某个时期,真实存在过,只是因为属于濒危动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延续,从地球上消失了,所以我们看不到这种生物了!

第二方面,在1996年,出土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新铺乡的“新中国龙”化石,龙首上有对称的一对龙角,与神话中的龙非常相似,引起了古生物学家的关注。

该化石总长度7.6米,龙角从头部的最宽处左右两边长出,双脚对称,长约27厘米,略显弧形,这对龙角在龙头上翘出,酷似传说中的龙的形象。这次出土,你古代传说中长角的神龙提供了实物佐证,魏龙的形象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重大的科学和历史价值!

由此可见,或许龙形体上有真实的,或大体真实的上古原型,只是只是功能,像神话传说那样,能够呼风唤雨,变大变小,来去自由!

第三方面,1971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C形青玉龙,是7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重启手部特征看,吻部较长,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屏,有两个并排的鼻孔,这可能是龙的原始形态!

第四方面,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了一条1.78米的蚌壳摆塑龙,距今有6000年历史

1994年在湖北黄梅县白湖乡焦墩遗址,补了一件4.4米的卵石摆塑龙,距今约有6000年历史

第五方面,在1995年,辽宁省阜新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发现了一条长1.97米的红石堆塑龙,这条龙有头有尾和四肢,已经比较完整。

查海遗址是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证明中国龙文化至少已经有了8000年的历史,这是迄今为止考古界公认的最早关于龙的遗存!

1996年,在辽宁葫芦岛杨家洼遗址,发现了两条土塑龙,距今约8000年

第六方面,在中国的不少地方湖南,湖北,内蒙古,辽宁,安徽,浙江等都发现,新时代时期晚期玉龙各种形态,如果是凭空杜撰出来的,为什么能这么惟妙惟肖,真是当今世界难解之谜!

第七方面,竹书纪年,记载着伏羲氏,各氏族中的飞龙氏,潜龙氏,降龙氏,店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

在古代的书籍中,帝舜和夏代有饲养龙的活动,以龙作氏族的族名!

商周时期,龙文化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在秦汉时期,史记封禅 *** 载,“昔秦文公出猎,或黑龙”

如果记录真实,那世界上还是真有龙存在!

第八方面,夏朝时期有记载坠龙事件。后汉书五行志,记载有龙现身。东晋祭龙事件。唐书补录,记载着青龙坠在桐城县境内。南朝绍兴32年,太白湖出现龙。明朝郎瑛七修类稿记载着广东新会县坠龙事件。康熙时期的清史稿,记载着龙现身事件。道光永平府志,记载着龙现身在乐亭县。光绪江西通志,龙县丰城田中。1937年七月营口坠龙事件。

是否真假?无从考证!

在以后的各个朝代中,把帝王当成了龙的化身,成了真龙天子!

在许多的重大节日当中,都会出现龙的身影。

比如,元宵节舞龙。二月二龙抬头,俗称青龙节。端午节赛龙舟。结婚龙凤吉祥。

说1千到1万,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龙,让我们回到主题上来。很多人认为龙只是一个传说,只是一个神话,在神话故事里出现。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些事情,需要时间才能证明。也许龙就是一种普普通通的动,曾经存活在地球上,随着时代的变迁,被灭种了!目前人类所掌握的地球,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事情,我们没整清楚,也没整明白。也许龙真的曾经存在于地球的某个角落,某个时间,某个空间,才会留下了很多关于龙的文化,关于龙的传说,这都需要我们用科学慢慢去开发,去研究,最终下出结论!

我们要学习龙文化,要学习龙的进取精神,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威武不屈,一往无前,势不可挡,无所畏惧的精神。发挥龙的很强生命力,凝聚力,向心力作用。

在中华,龙文化,龙的传说,御寒着中国人所重视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忍者爱人互主体观的诉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

中国就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一条巨龙,正在觉醒,不怕任何灾难,不怕任何侵略,中华儿女,万众一心,都会获得胜利!

求漫应的解释?

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那人不明白“弄璋弄瓦”指的是什么,便随口说道:“璋也要弄,瓦也要弄。” 出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隆庆年间,绍兴岑郡侯的夫人正怀着身孕。一天,郡侯出行,有一人来不及闪避,挡了道,被绑到府内。岑郡侯问他道:“你是干什么的?”那人答:“算命的。”郡侯说:“我的夫人有了身孕,请你看看,弄璋乎,弄瓦乎?”( 是生男孩还是生女孩)那人不明白“弄璋弄瓦”指的是什么,便随口说道:“璋也要弄,瓦也要弄。” 郡侯听了,认为他是信口胡说,狠狠骂了算命的一顿。可是没多久,郡侯夫人果然生下一男一女双胞胎,算卦的因此名声大振。

清代有哪些文人?

1、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 *** 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 *** ,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2、纳兰性德(1655~1685)

少年得志,但是英年早逝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自幼文武兼修,尤工词,逝世时年仅三十岁。其词哀感顽艳,纤尘不染,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王国维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有《饮水词》。

3、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4、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 *** 地方考试,因病未延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5、曹雪芹(1715~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关外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6、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阳羡词派领袖,其词追步苏轼、辛弃疾,气魄宏大,骨力高绝。陈廷焯评:迦陵词沉雄厚爽,论其气魄,古今无敌手。有《湖海楼词》。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金风亭长,浙江嘉兴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开创浙西词派,推崇南宋的姜夔和张炎,势力笼罩清代词坛百余年。词风清新醇雅,被况周颐誉为国朝词人之冠。有《曝书亭词》。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杭州人。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其词幽香冷艳,措辞最雅。徐紫珊评:樊榭词生香异色,无半点烟火气,如入空山,如闻流泉。有《樊榭山房词》

蒋春霖(1818-1868),字鹿潭,江苏江阴人。一生落拓,后为情事 *** 。悲愤慷慨,一发于词,不囿浙西、常州二派樊篱。其词精警雄秀,尤其对太平天国运动中生灵涂炭的现实有所体现,谭献誉之为“倚声家杜老”。有《水云楼词》。

王鹏运(1848-1904),字幼霞,号半塘老人、鹜翁,广西临桂人。为词提倡“重、拙、大”,使常州词派理论发扬光大。与郑文焯,朱祖谋,况周颐合称“清季四大词人”,居四家之首,领袖晚清词学的兴盛。其词浑化苍凉,陈锐评:如黄河之水,泥沙俱下,以气胜者也。有《半塘定稿》。

文廷式(1856-1904),字芸阁,号道希,江西萍乡人。其词兼豪放俊迈与婉约深微,在近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冒广生评:浑脱浏漓,有出尘之致。有《云起轩词》。

郑文焯(1856-1918),字叔问,号大鹤山人、冷红词客,奉天铁岭人。博学多才,以词人著称于世。其词取径姜夔,雅洁深远,格调独高。陈锐评:剥肤存液,如经冬老树,时一着花。有《樵风乐府》。

朱祖谋(1857-1931),原名孝臧,字古微,号沤尹、彊村,浙江归安人。其词取径吴文英,上窥周邦彦,旁及宋词各大家,打破浙西、常州二派偏见,勘探孤造,自成一家,被视为唐宋到近代数百年来万千词家的“殿军”。叶恭绰评:强村翁词,集清季词学之大成。有《彊村语业》。

况周颐(1859-1926),字夔笙,号蕙风词隐,广西临桂人。一生致力于词,尤精于词论。其词凄艳绵密,真挚感人。晚清官员、词人。原名况周仪,因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况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晚号蕙风词隐,人称况古,况古人,室名兰云梦楼,西庐等。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况周颐,咸丰九年(1859)九月初一日生。9岁补弟子员,11岁中秀才,18岁中拔贡,21岁以优贡生中光绪五年(1879)乡试举人。一生致力于词,凡五十年,尤精于词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著有《蕙风词》《蕙风词话》。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