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算命-努尔哈赤子孙排序
李自成算命,努尔哈赤子孙排序?
1、爱新觉罗·褚英(1580年—1615年),清朝宗室,清太祖努尔哈赤长子,母为元妃佟佳氏。
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死后,努尔哈赤开始逐渐让褚英带兵并主持一部分军政事务。褚英广有战功,努尔哈赤因其英勇,封号曰“阿尔哈图土门”,译言为“广略”,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以嫡长子身份,凭借多年战功,一度被立为早期后金政权的汗位继承人。辽阳大战时,曾经贪杯贻误军机,解除兵权。但是努尔哈赤的“开国五大臣”额亦都、费英东、何和礼、安费扬古和扈尔汉以及一些兄弟们和褚英不和,于是在努尔哈赤面前告状,努尔哈赤经过调查也发现了褚英的存在的问题,解除了他的兵权。褚英将不满溢于言表,后被废除太子之位,幷且被软禁,之后褚英焚香诅咒告状的五大臣和兄弟,并扬言等掌权后处死五大臣和那些兄弟,被再一次告状。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下令处死褚英,年仅三十六岁,葬于清东京陵。清太宗即位后,改封其为广略贝勒。
2、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为大福晋佟佳氏。
天命元年(1616年),封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名列四大贝勒之首,序称大贝勒。代善父子领满洲两红旗(正红旗、镶红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与明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曾因作战英勇,赐号“古英巴图鲁”。努尔哈赤逝世后,在代善主持下,诸贝勒拥戴皇太极继承汗位。天聪九年(1635年),被皇太极斥为轻视君上,贪财违法, *** 属人。崇德元年(1636年),封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次年,清太宗复斥为越分妄行,轻君蔑法,渐赋闲家居,不问朝政。终皇太极一朝,因其年长位尊而遭到压抑。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逝世后,为消弭内争,代善拥戴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
顺治五年(1648年),病死于北京,终年六十六岁 ,赐祭葬,立碑纪功。康熙十年(1671年),追谥号为烈。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世袭罔替。
3、爱新觉罗·阿拜(1585年-1648年),满清远支宗室。清太祖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三子。
明万历十三年乙酉八月十五日丑时生,庶妃兆佳氏,喇克达之女出。
天命十年(1626年),和塔拜、巴布泰一起讨伐东海女真北路的呼尔哈部,俘千五百户,还,太祖出城迎劳,授牛录章京。
天聪八年四月,授三等副将,后称三等男。
崇德三年七月,任吏部承政。
崇德四年(1639年),封三等镇国将军。
崇德六年(1641年),驻防锦州。
崇德八年(1643年),因为年龄太大的原因,罢免承政的职务。
顺治四年九月,累晋二等镇国将军。
顺治五年戊子二月二十一日巳刻卒,年六十四。
顺治十年五月,追晋镇国公,谥勤敏。
4、爱新觉罗·汤古代(1585-1640年),清朝宗室,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子,1585年汤古代出生于明末的辽东。初授固山额真。取永平四城,汤古代偕图尔格、纳穆泰把守滦州。
1630年,明兵攻滦州,前线告急,贝勒阿敏惧怕不敢前去救援,汤古代派遣巴都礼率数百人突入重围,进入滦州。明军用红衣大炮攻城,城墙损坏。汤古代等弃城奔永平。回去之后,皇太极在朝堂上质问他,汤古代认罪请求处罚,太宗赦免他的死罪,罢免他的固山额真,夺去所属的人口,籍没其家产。
1634年,汤古代被授为三等梅勒章京。
1639年,封三等镇国将军。
1640年,病死,追谥为镇国克洁将军。
5、爱新觉罗·莽古尔泰(1587年-163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五子,努尔哈赤的第二位福晋富察氏所生。领正蓝旗。
少时跟随努尔哈赤征伐乌拉部,英勇善战,连克六城。天命元年(1616年)四月,受封为和硕贝勒。天命四年(1619年),参加了萨尔浒大战,先随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全歼明总兵杜松所率的六万之军,又南下歼灭刘綎部四万余众。天命五年(1620年)受命追袭明军,直至浑河。天命十一年(1626年)攻击喀尔喀巴林部,独自率兵渡河,斩俘甚众。太宗即位后,数次进攻明军,屡立战功。
天聪六年末(1633年1月11日)[1]莽古尔泰逝世。死后被揭发有谋上之罪,被追夺其封爵。曾和代善、阿敏、皇太极并称四大贝勒。
6、爱新觉罗·塔拜(1589-1639年),清朝宗室,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六子。天命十年,伐东海北路呼尔哈部有功,授三等甲喇章京。天聪八年,进一等。寻封三等辅国将军。崇德四年九月,卒。顺治十年,追封谥辅国悫厚公。
7、爱新觉罗·阿巴泰(1589年—1646年),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母为庶妃伊尔根觉罗氏。
初授台吉。万历三十九年( 1611年),和费英东一起征讨东海窝集部乌尔固辰、穆梭二路。天命八年(1623年),同德格类一起征讨扎鲁特部,追斩昂安。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极即位,晋封为贝勒。崇德元年(1636年),晋封为多罗饶余贝勒,驻防噶海城。崇德七年(1642年),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一起攻克杏山。以奉命大将军的身份征明,攻破蓟州等州县。
顺治元年(1644年),晋封为多罗饶余郡王。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病逝,终年五十八岁。康熙元年,追封为和硕饶余亲王。康熙十年,谥号为敏。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
8、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大汗、蒙古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皇太极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在战略上定先征服 *** 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 *** 臣服于清朝。在崇德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实行满汉一体,保护 *** ,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福临即位。
9、爱新觉罗·巴布泰(1592-1655年),清朝宗室,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九子,母为庶妃嘉穆瑚觉罗氏。天命十年,偕阿拜、塔拜伐东海北路呼尔哈部,有功。十一年,命理正黄旗事。天聪四年,从阿敏驻永平。明兵攻滦州,巴布泰不能御,坐罢。八年,授梅勒额真。从伐明,克保安州。巴布泰匿所获不以闻,复坐罢。崇德六年,授三等奉国将军。顺治元年,从入关,逐李自成至庆都。二年,进一等。三年,从勒克德浑伐湖广,战安远、南漳、西峰口、关王岭、襄阳,屡破敌。四年,进辅国公。六年,偕务达海讨姜瓖,进镇国公。十二年正月,卒,予谥镇国恪僖公。
10、爱新觉罗·德格类(1592年—1635年),清朝宗室,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子,生母是富察大福晋。
早年被授为台吉。天命六年(1621年),率军攻打奉集堡(今辽宁沈阳东南),攻克海州。又与阿巴泰征讨喀尔喀蒙古扎鲁特部。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多罗贝勒。天聪五年(1631年),后金设六部,他掌户部事。旋出征锦州、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旅顺口等地。天聪九年(1635年)逝世。
11、爱新觉罗·巴布海(1596年-1650年),清朝宗室,清太祖第十一子,初授牛录章京。天聪八年,授一等甲喇章京。其妻,扬古利女也。崇德四年,授梅勒额真,封镇国将军。顺治七年,有罪,巴布海及其妻并子阿喀喇皆坐死,籍其家予谭泰。顺治九年,谭泰诛,乃以其孥及遗产畀巴布泰。
12、爱新觉罗·阿济格(1605年8月28日—1651年11月28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之胞兄,母为大妃阿巴亥。
皇太极时期参加过攻打明朝边境以及 *** 的作战;清军入关时作为清军前锋随多尔衮入关,顺治元年(1644年)封和硕英亲王。又以靖远大将军沿长城入陕西,又自陕西出河南、湖广、江西,屡败李自成, *** 刘宗敏,俘获宋献策。顺治五年(1648年)又以平西大将军督师征讨姜瓖在大同的叛乱。顺治六年(1649年)要求封叔王,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多尔衮死后,企图摄政,被削爵幽禁赐死。
阿济格能征善战,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将领。但他却是一个缺少智慧,性格粗暴的人。
13、爱新觉罗·赖慕布(1611─1646年),清朝宗室,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三子。天聪八年,授牛录章京。崇德四年,与议政。七年,从阿济格伐明,败宁远兵。上御笃恭殿赉师,阿济格不待赏先归。赖慕布坐不劝阻,夺职,罢议政大臣。顺治二年,封奉恩将军。三年,卒。十年五月,追封谥辅国介直公。
14、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 *** (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 *** 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兵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 *** ,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15、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
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为和硕额真,旋封贝勒,统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豫亲王。崇德六年(1641年),参与松锦大战,获大捷。
顺治元年(1644年),以定国大将军从多尔衮入关,击败李自成军。旋挥师破扬州,杀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晋和硕德豫亲王。
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铎染天花死亡,年仅三十六岁,谥号“通”。乾隆年间诏配享太庙。一生战功彪炳,乾隆帝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16、爱新觉罗·费扬果(1620年-?),又作费扬古,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六子,也是最小的儿子。费扬果生于天命五年(1620年)十月,生母不详。费扬果在皇太极在位时,因犯罪被赐死,削除宗籍。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圣祖命莽古尔尼雅罕呈宗人府请复宗籍,宗人府以闻,圣祖令莽古尔泰、德格类子孙复宗籍。费扬果曾孙三等侍卫曰:“此事朕知之,但不详耳。费扬果,太祖子,太宗时因获大罪诛死者。”命复宗籍,赐红带(为觉罗)。有子四人。
有哪些改变历史走向的神级预言?
一、堪称神预言的《急诊科医生》
《急诊科医生》在第26集之中讲述了一个男子送到医院之时有咳嗽发烧症状,因新型病毒被隔离。
而在第26集之中,病毒被称之为新型冠状病毒。恰好与今年2020年的这次事件相符,除了病毒的名字相同,就连发病症状、采取的措施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
在看出新型冠状病毒来临之时,医生采取了高效的应急方案和极其专业的科学隔离 *** ,和现在正在紧急解决的疫情不谋而合。
《急诊科医生》和今年的事件发生有这么大的巧合,而编剧也被众人称之为是神预言,这部影片的编剧叫做娟子。
她除了是编剧是作者之外,同时还是一个出色的制片人,相信大家都看过《金太郎的幸福生活》《浪漫向左,婚姻向右》吧,娟子在这两部影片之中同样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珍尼迪克逊的预言:引领世界走向更高辉煌的国家,将会是中国。
在我们国家,向来就有看风水玄学这么一个讲究。很多人将玄学研究到了极致,也就成为了我们口中的预言家。但是不仅仅是中国,国外也有很多预言相当准的预言家。曾经就有这么一位名叫 *** 的预言家,他是国内外都相当有名气的人物。
***
这位著名的预言家,他的生平有过许多预言,并且也都相当精准,不过她曾经甚至还预言过,人类即将迎来世界末日,而就在人们为此陷入恐慌的时候,有一个反对的声音出现了,这来自珍尼迪克逊,是一位美女预言家,珍尼迪克逊认为人们并不会面临世界末日,而最终拯救世界。引领世界走向更高辉煌的国家,将会是中国。
很多预言家从 *** 能表现出超乎常人的第六感,何其强烈的准确性,但是真尼迪克逊布桐他小时候并没这样的经历,不仅外人没有发现,就连她自己都不曾感觉到,直到有一次珍尼狄克逊预言了自己祖父的死亡时间。但其中也有不少质疑的人出现,最后经过检验,珍妮狄克逊的预言能力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从此之后,他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珍妮狄克逊
珍妮狄克逊是在1997年去世的,在他去世之前还曾留下了一个有关于中国的预言。他认为中国这个国家是世界的希望,今后时间能否走向更高的辉煌,完全取决于中国。
崇祯皇帝乔装打扮找人算命?
导语: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外有满洲八旗虎视眈眈,内有李自成和张献忠 *** 反叛。崇祯皇帝找人测字,为何连写了三个,算命先生都说:大明必亡?崇祯皇帝是个勤政节约的皇帝,但是即使他宵衣旰食、日理万机,依然收拾不了整个烂摊子。他是个皇帝,是整个国家的象征、一个国家走向的指示标,如果表现出忧心害怕,那么臣子必然人心浮动,加剧民心不稳,对整个国家而言是一种更为直接、更为猛烈的打击。而后人千方百计想揣测他当时的内心情感,民间便流传起他测字的故事。
崇祯皇帝生平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年号崇祯(1627年-1644年),后世称为崇祯帝。
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惜其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 *** ,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朱由检死后庙号怀宗,后改毅宗、思宗。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天启七年)死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时年十八岁。第二年改年号为“崇祯”。朱由检即位后,勤于政务。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临时传免早朝,竟遭辅臣的批评,崇祯帝连忙自我检讨。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兴的可能。
同时朱由检大力清除阉党。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 *** 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
算命先生说了什么让崇祯脸色发白有关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算卦的事有许多版本,不过不是崇祯自己去的,而是派大 *** 王承恩去找算命先生。亲们不必当真,权当 *** 的谈资即可。
崇祯十七年,大明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一日,崇祯皇帝乔装出宫,遇见一个算命先生,便起意测字,竟全是不祥的征兆。
崇祯皇帝一开始说“友”字,算命先生问:“你要测什么?”崇祯说:“国事!”算命先生沉吟了一会儿:“友字乃是“反”字出头,预兆着反贼出了头,大事不妙啊!”
皇帝自然是一惊,连忙说:“不,不是这个‘友’字,而是‘有’,有没有的‘有’字!”算命先生说:“‘有’字本是好事,但如果仍问国事,便是一场灾难。”
崇祯不解,算命先生便说:“你看这个有字,便是大明二字各去一半,国家垂危,江山不保。”
崇祯皇帝又惊又怒,嘴咬着大衣巾,取出银两付款,先生却连连摆手,道:“这钱我不能要。你口咬着巾,可不就是吊死的‘吊’字吗?这般不吉利,这钱我收不得。”崇祯皇帝顿时面如死灰,失魂落魄地回宫了。
曾有人说,这个算命先生是李自成手下军师宋献策,他眼见军队久攻不下,想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计策,混入城中演了这么一出戏,目的就是为了击溃了崇祯皇帝守城的决心,这便是民间传说的“崇祯测字”的故事了,虽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也表明了当时明朝灭亡结局的必然性。没过多久,李自成攻入城中,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尽了。
总结:崇祯上吊 *** 有暗示的结果,一个人感到前途渺茫时,千万不要找测字和相面的,这些所谓的半仙都是根据你的行为来判断,这些人知道,“三十六计,攻心为上”,倘若一个国家人心惶惶,那么这种国家不攻自破。
如何正确评价魏征?
吕布是三姓家奴被后人骂了千余年,此人六易其主却被后人敬仰
看过《西游记》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在唐僧取经之前,泾河龙王和长安城算卦的袁守诚打赌,导致其在下雨的时候缺了雨数,误了时辰,由此犯了天条,被斩下了龙头,而斩下他龙头的人,正是太宗皇帝得以倚仗的重臣魏征。
▲ 魏征
说起魏征,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高居凌烟阁24功臣第四位,要知道,名满天下的秦琼秦叔宝也不过是凌烟阁功臣中垫底的,由此可见,唐太宗对魏征的重视。但是大唐如此功勋卓著的魏征却有着不为人知的黑历史――他一共效忠过6个人。
要知道被称作三姓家奴的吕布也不过是两次背叛,就落得了千载骂名,但是魏征却得以名垂青史,是不是有些不公平呢?
魏征出生于河北巨鹿,从小家贫,但其严谨治学,在乡里有很高的声望,直到38岁时才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隋朝末年,天下大乱,18路诸侯并起反隋,在当时的18路反王当中,当属瓦岗寨势力更大声望更高,武阳郡丞元宝藏也响应瓦岗寨起兵反隋。
在元宝藏和瓦岗寨首领李密的交往过程中,魏征开始显露头角,由于文采出众,魏征受到了李密的赏识,从此,在李密帐下效力。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李密为人好谋无断,而又刚愎自用,对于魏征所献上的十条计谋均不与采纳,最终导致兵败被俘入长安。魏征也因此成了唐军的俘虏。
由于魏征很有才华,在唐军阵营里面又受到了李渊的赏识,对于李渊,魏征很满意,认为李渊治军有方,而且有逐鹿天下之大志。于是,在唐军阵营里面,魏征极尽自己所能想要建功立业,但是命运弄人,在其前往山东地区招降瓦岗旧部归唐的时候,他又被河北窦建德所俘虏,此时的魏征已经颇有名望,窦建德爱惜他的才能,便把他留在身边,担任中书舍人,于是乎,魏征又开始为窦建德做事。
但是此时的唐军已经占据长安,又招降了秦叔宝、程咬金等武将,可谓是兵强马壮,窦建德自然不是李世民的对手,李世民打败窦建德之后魏征又成了唐军的俘虏,回到唐军阵营之后,魏征成为了东宫太子李建成的太子冼马,于是魏征又开始为李建成做事。
俗话说得好“良禽择木而栖,贤臣得遇明主”,虽然魏征早就看出了李世民有大才,将来很有可能抢夺皇帝之位,但是他并没有背叛李建成,反而多次建议李建成先下手为强,除掉李世民,但是李建成始终没有听从他的意见,直到玄武门兵变,李建成、李元吉被杀,魏征又成为了李世民的俘虏。
李世民是个爱才之人,对于魏征的过去,也没有太大的意见,但是后来接见魏征的时候,还是忍不住问他“你当初给李自成出谋划策,处心积虑的对付我,可曾想过,今天的下场?”
▲ 李世民
面对此刻已经大权在握的李世民,魏征不卑不亢地回答道“为主子出力乃是做臣子的本分,更何况,当初各位其主,我在太子手下当差,自然全心全意的为他服务,可惜太子优柔寡断,如果听从了我的意见,恐怕不是现在这个下场。”
众位大臣听到魏征这样回答都为他捏了一把冷汗,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李世民并没有生气,反而和气地问他“你今后打算怎么办呢?”
魏征回答道“如果秦王您把我当做您的臣子,我自然好好忠于你这个君主。”
从此,李世民变成了魏征的第六任老板,李世民为一代明君,虚心纳谏,而为正又是刚正不阿的谏臣,君臣之间互为搭档,为大唐的兴盛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魏征一生向李世民进谏达数十万余言,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50多次,可谓是历史上谏臣之首。
魏征死后李世民悲痛万分,并且留下了那句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虽然魏征死时,李世民表现得极为悲痛,但是,在魏征死后一年不到,李世民却砸了他的墓碑,也许是对魏征这么多年来顶撞自己的一种发泄吧!
不管怎样,魏征虽然六易其主,却始终做的是为国为民的好事,终于能够得以名垂青史,吕布为三姓家奴,性残暴,好征伐,才得以遗臭万年。
吾主万子万孙是什么意思?
朱元璋和刘伯温的这段对话源于民间传说。话说公元1366年的一天,朱元璋和张士诚的军队正在战场上殊死搏斗,刘伯温有事去见朱元璋,恰遇元璋忙里偷闲,正在吃烧饼。
听说刘伯温来访,朱元璋灵机一动,想和这位以能掐会算、足智多谋著称的奇人开个玩笑,同时试探一下他到底有多神。他把咬剩的半块烧饼藏在碗里,用衣袖遮住。
刘伯温施礼毕,元璋问他道:“先生知道我碗里放的是什么吗”?刘伯温微闭双目,煞有介事的掐指一算,回答道:“半似日兮半如月,定是金龙咬一缺”。
朱元璋听罢瞠目结舌,惊喜道:“先生果然慧眼如炬,未卜先知啊”!
其实,刘伯温不可能有隔空视物的特异功能 , 他一进朱元璋的房间,一股浓郁的烘烤馅饼香味扑鼻而来,心里早就知道朱元璋碗内之物一定是一块没啃完的烧饼。他装模作样掐指一算,纯属逢场作戏,应景应景。
朱元璋却没想那么多,内心对刘伯温的神奇预测本领心悦诚服。
朱元璋兴致大增,乘机问道:“先生帮算算,看我这份偌大的家业,能延续多久呢”?
刘伯温闭目捻须,苦思冥想了半天,却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含混莫名地答道:“万子万孙才尽,您不必细问(茫茫天数,吾主万子万孙,何必问哉)”。
朱元璋大喜,自己好不容易创下的这份家业,能千秋万代传承下去,朱氏子子孙孙能安享荣华富贵,且绵延不绝,想想也是醉了。高兴是高兴,但仔细一想他疑窦顿起,觉得万事万物皆有荣枯,世间哪有长盛不衰的事物呢?
朱元璋又问:“自古有枯荣,世间一切皆有定数,有盛必有衰,天下怎么可能永远是一家一姓的呢”?
刘伯温沉默无语。元璋当然不知道,刘伯温所说的“万子万孙”,其实是指明王朝的最后四位皇帝:万历帝朱翊钧、泰昌帝朱常洛、天启帝朱由校、崇祯帝朱由检。泰昌帝、天启帝、崇祯帝都是万历帝的子孙,所以叫“万子万孙”,明帝国最后在万历帝的子孙手上风雨飘摇、房倒屋塌,最终灰飞烟灭。
据说后来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后,成了明太祖。一日,元璋与伯温对坐闲侃,他又请登高望远的刘伯温掐算一下大明的运祚能有多少年。刘伯温沉思半晌,缓缓答道:“八百嫌多,三百嫌少”。
元璋不解。刘伯温小心翼翼解释道:“江山的长久与否,在于民心所向。只要您以民为本,建立法度,世代遵循,何愁大明江山不传承千秋万代、基业长青?所以说“八百嫌少 ” 。
朱元璋似有所悟,点头称是。他没有继续追问“三百嫌多”有何深意。
后来明王朝享国祚276年,差24年才满300年,“三百嫌多”即是此意。于是民间认为,早在大明开国之初,刘伯温就已经算出朱家江山的气数了。
传说刘伯温的所有神奇预测最终都汇编入他那部迷雾缭绕的《烧饼歌》中。而这部明显由后世杜撰的奇书堪称刘伯温封神之路上的一座丰碑,围绕着这部声称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伪作”, 刘伯温未卜先知的半人半仙形象被塑造完成,而朱元璋的终极梦想似乎也得以实现......
【插图源自 *** 】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