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的说辞套路-什么是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算命的说辞套路,什么是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谢谢邀请,为往圣继绝学,弘扬传统文化,晚生土鳖君永远在路上。敬请关注“阵阵有詞”。
天人合一的养生观点来自于道家思想和《黄帝内经》。如果想了解“天人合一”,需先了解一下“道”与内经中的无上智慧。土鳖君不才,以自己的浅薄认识跟大家探讨一下上古的自然哲学。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黄帝内经》这部传统医学的法典。《黄帝内经》真不是黄帝写的。据考证,这套典籍启笔于东周早期,后经战汉,定稿于东汉时期。作者也不是一个人,是由无数的道、儒、医等诸子百家的先贤,根据自己对自然、天地、生灵、万物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地打补丁式的修改完成。可以说这是一部跨越了上下百年,凝集诸子智慧,历经千锤百炼而得来的自然思想典籍,也是一部以道入医,以道救人的自然理论。由于内涵过于深邃,成书者不敢独占奇功,就以上古圣王的名讳冠名了这套典籍。为了通俗易懂,广而告之,书中还假以天师伯岐与黄帝的对话,以对话录的方式阐述医的道理。在先贤眼中,“人身即天下、天下即人身”,最后集大成者以黄帝之名冠之,也暗喻了从医者,乃执天命之业、尊圣人之言、 *** 帝王之术的人。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乃行大慈悲、积大功德。《内经》共70万字,分《素问》、《灵枢》两部,其中《素问》九卷,八十一篇。主要讲解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等内容,《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除了对《素问》的补充和论证之外,又加上了腧(shu)穴、针具、刺法、诊疗原则等内容(后世流传两部皆二十四卷本,为唐、宋以后修订版本)。《素》、《灵》两部组成了一套完整的自然医学哲学 *** ,《素》为世界观、指导思想,为内涵,而《灵》为方 *** 、手段,为外延。
既然是一套哲学 *** ,那我们就需要顺着哲学的思维去探索《内经》。《内经》来源于上古气一元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即认为炁(气)是物质的本源,这里的炁不能简单理解为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得物质,而是构筑我们物理世界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用现代科学的话来解释,炁就是质子、电子、中微子、夸克这一类的基本粒子。炁(太极)一分为二则为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生克萌发万物。万物是炁的不同形态。(天地万物即是一炁所生、而又天地万物无非是炁。)
由于 炁 看不见、摸不到,人们只能通过摸索天体、时令、地理、方物的规律去掌握炁的规律。慢慢的就发现了一种普适于一切事物的约束性法则,古人就把它称之为道。( 古人对道进行了详细的探索和描述,将道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用人类的语言描述出来,写就了《道德经》。 )由于道的普适性,它既可以放大到至大的宇宙空间中,也可以缩小到至小的精微空间中,(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在没有显微、解剖技术的古代,圣人们就把道推理到人体中,形成了中医的理论基础,也就是《内经》。
这种由外而内,由显而微的医学体系告诉我们人体机能的运行是与炁的运行规律一致的(气运),与阴阳、五行、四时、干支、星宿甚至风水等自然事物运行规律相同的。(所以说:国有国运,人有人运。“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是不无道理的。)
道统领阴阳、四时。尊道而行,人体机能则会运行的更持久,逆道而行,人体机能则运行的则会短一些。古人基于对道的认识和尊重,以及对人构架和气运的观察,总结出一个朴素的诊疗观点——天人合一。
中年未限凄秋风怎么破?
这是称骨算命法里的一句说辞,全文为三两九钱:女命推来运未能,劳碌奔波一场空,好似俊鸟在锁笼,中年未限凄秋风。意思应该是中年还没到的时候就已经在忧虑晚年如何度过。称骨算命法里对骨重三两九钱的女命的评述,未必准确,完全没有必要太当真
九雁天空飞山头什么意思?
九只大雁从天空飞到山头上。算命的一类说辞吧,这意思还不是随人家怎么说。
经常把命挂在嘴边上的人都是什么样的心理?
经常把“命”挂在嘴边上的人,往往是一些口舌木讷却又真诚真实的人。
他们把命挂在嘴边,无不是活的认真,吃了不少苦,无法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而别人又在催他逼他说话解释,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他们心理正常吗?他们心理再正常不过。他们的话虽然不讨人喜欢,但也许比那些整天炫耀乐观、阳光的人心理要正常的多。
一、经常把“命”挂在嘴边上的人,对生命意义和活法有着要求,否则也就不会说“命”,否则像猪狗一般活着就够了;
二、经常把“命”挂在嘴边上的人,如果说的是不想活了,想死,也不过是心里话的外在表达罢了。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一定要耐心倾听,必要时给予帮助和关心;
三、还有一种特殊,吃惯了别人并把“命”挂在嘴边要求同情的人。对待这类人我们要敬而远之,因为他的做法只是表演罢了,是欺骗善良人的套路。
元春省亲为什么要一遍一遍更衣?
更衣在古代有多重意思,但更多时候是指换衣服和如厕。《红楼梦》中,有多次提及“更衣”。比如秦可卿病中一天更衣四五次;凤姐在秦可卿出殡途中在一家农房更衣;凤姐去伺候贾母用饭前更衣等等。而元春省亲时,从戌时(晚上七点)到丑时三刻(凌晨两点45分)不到五个小时中,有两次更衣过程,如此频繁更衣是何隐情?我们不妨探讨一下。
元春省亲是在元宵节,但为了做好接驾工作, *** 们初八就先到贾府做好了部署,元妃将在哪里更衣,在哪里休息,在哪受礼,在哪宴餐等等,更有安排贾府人等何处跪礼,何处退出,何处用膳,事无巨细皆有规定。工部官员提前一周就打扫街道做好清洁工作,驱赶闲杂人等做好治安工作,整整忙活一个星期。
元宵当天,天刚刚过五更贾府上下就起来做好准备,贾母等有爵的都按品级大妆,早早站于荣府大门前等候元春的到来。正等得不耐烦时,从街外飞跑来一个 *** ,告诉贾府人:
早多着呢!未初刻用过晚膳,未正二刻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刻进太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戍初才起身呢。”可见元春当天的行程都已被排满了,而且具体到什么时刻做什么事,这一点很符合宫中的规矩,古人原就有凡遇大事必先占卜算卦的习惯,皇家更对此深信不疑,元妃省亲这种大事必然先是钦天监算好的了。
从接驾的准备工作到元春的日程安排,我们都可以看出:皇宫的规矩繁杂沉冗,却又显得庄严肃穆不可侵犯。
元春多次更衣就是宫中礼仪规定所致。我们知道《红楼梦》故事背景为清朝,而清朝皇家在着装上都有明文规定的,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穿什么服装。如册封、祭祀等重大典礼须着朝服(又称礼服),如各种传统时令节日等吉庆场合准吉服,平常日子着常服。
元春省亲时, *** 次更衣:
那版舆抬进大门、入仪门往东去,到一所院落门前,有执拂 *** 跪请下舆更衣。于是抬舆入门, *** 等散去,只有昭容、彩嫔等引领元春下舆。只见院内各色花灯熌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上面有一匾灯,写着“体仁沐德”四字。元春入室,更衣毕复出,上舆进园。元春省亲时,必定着朝服而来,而刚进入贾府就要更衣,我想这里的更衣应该不会换衣服,而是如厕,因为元春后面还要接受贾母贾政等人的跪拜,是曰君臣之礼,元春代表的是皇家,自然要着朝服受礼。
而元春刚进府就如厕是可以理解的,从下午 *** 来汇报可知,元春自下午两点吃过晚饭后,一直忙到七点才进府,根本没有空暇时间休息,进入贾府就要解手大有可能。所以刚入门时 *** 便先散去,留下一些女官跟随元妃。其中门上牌匾的“体仁沐德”有恭维皇家恩德的意思,更有元妃于此盥洗的意思。
元春第二次更衣:
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殿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元春此次更衣是真的换衣服了,她换下的象征皇家威严的朝服,穿上了常服,服装一换,元春与贾家人从君臣变为了长辈和晚辈。本想与祖母母亲行个家礼,可祖母等人却早早跪了下来。此时此刻,贾家人对皇宫的畏惧和惶恐,怎能是一套服装可以消除的?
元春省亲中,于团花锦簇中透露着无限悲凉,平凡人家的女儿回到娘家,母亲可以拉着手与她话家常,问她夫妻的感情,与婆家的关系,何时可以抱外孙子,可是在元春这里,她们不能也不敢这么做,因为元春的丈夫时九五之尊,他有三宫六院,谁知道元春一年能承欢几次?问怀孕就是干涉皇家后宫之事,就连问这个女婿身体好不好,都有窥探皇帝隐私的罪过。
元春省亲中的再三叮嘱,连连哭泣都给这场盛会添了无限悲剧色彩。而这场盛会于晚上七点开始最终于凌晨结束,更暗示了贾府一直处于黑暗之中,只是贾家当局者迷罢了,元春此去,便是贾府倾塌之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