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月份算命-年月日时辰分别代表什么
农历月份算命,年月日时辰分别代表什么?
年月日时辰如按八字四柱说:年代表着祖先父母和长辈;月代表夫妻宫;而日代表着自己;时辰则代表子孙宫。如按天文历法来说:年月日时辰只是记录时间的了。而我国在建国前并没有采用公元纪年法而是殷历纪念法,比如2021年9月16日(农历八月初十中午十二点),就应该是辛丑年丁酉月丁卯日丙午时,这就是年月日时辰了。
阴历大小月?
因为这个规律准确的说是相同或相近,并不绝对。
大家都知道阴历有闰年闰月,这是因为阴历每月只有29或30天, 不存在31天,所以,正常情况下阴历每年只有354天,比阳历差了11天,几年的累计下来就会差出几个月,所以设置了闰年闰月来补齐差的天数,具体规律为每19年中有七年为闰月,也就是说,每19年,阴历会补齐与阳历差的天数,所以会出现每19年阴历与阳历日期重合的情况,但是这并不绝对。
首先,这个规律对非闰月或闰月附近的生日无效;其次,由于阴历每年大小月的顺序并不固定,和阳历也存在闰二月,即相同月份天数不同,这些都会导致阴阳历错位,所以可能会出现差一天或几天的情况,但总体上还是相近的。
举个例子,00年庚辰龙年生人到19年乙亥猪年正好19岁,但生日的阴阳历并不全是相同的。具体要分为4个节点5个时间段。
(按00年的时间划分)
①00年2月5日阴历一月一日~2月28日阴历二月廿四日:00年与19年阴阳历天数都相同,生日阴阳历相同
②2月29日一月廿五:00年闰二月,自此阳历比19年阳历多了一天
③3.1一月廿六~4.4二月三十:00年阳历比19年多一天,同阳历19年阴历-1
④4.5三月初一:00年阴历比19年多了一天,与阳历补齐
⑤4.6三月初二~5.3三月廿九:天数补齐,阴阳历相同
⑥5.4四月初一:00年阴历少了一天
⑦5.5四月初二~11.24十月廿九:00年阴历少一天,19年同阳历阴历+1
⑧11.25十月三十:00年阴历多一天,天数补齐
⑨11.26十一月初一~01年1.23腊月廿九:天数补齐,阴阳历日期相同
总结:生日在00年2.5到2.28和4.6到5.3和00年11.25到01年1.23区间内的才会有阴阳历重合现象,其他在前或后差一天。
其实每十九年阴阳历重合只是大体的趋势,不是绝对,出现偏差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由衷感叹一句:中国历法真神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农历古历用法?
古历和农历意思是不一样的。古历,泛指古代历法。中国古代历法绝大多数是阴阳合历。农历又有夏历、阴历、旧历、华历、中历等称。因使用“夏正”,旧时多称为夏历,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
古历法,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依历岁、历年、历月,分为星辰历、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合历。农历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中国古时所说的望朔是指农历的哪两天?
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望发生在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十七三天中的任一天,但以十五、十六居多。
1、望月 月球与太阳相冲时,即两者黄经差为180°时称为望。望时出现的月相为满月。望发生在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十七三天中的任一天,但以十五、十六居多。
2、朔月 月球与太阳相合时,即两者黄经差为0°时称之为朔。朔时出现的月相为新月。在我国农历中,朔为每月的初一。 从天文学上讲,每当月亮怡好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时候,它面对着太阳的那一面被太阳照耀得很亮,但是背对着地球的这一面就处于不见阳光的阴暗位置,所以我们就看不到月球了,这时的月相就是“晦”。“晦”就当“昏暗不明”的意思讲,时间是在夏历每月的最末一天。紧跟着“晦”而来的就是复历每月的初一日“朔”,“朔”当“初”和“始”的意思讲,意味着新的月亮将又一次开始露面了。因此当“朔”这一夜过去后,月亮便真的又开始以细而弯的月牙形象现身了。
农历计时标准是什么?
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到3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从二月到十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闰年闰月的推算,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农历基本上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 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农历所谓“闰”的说法,只有闰年和闰月称谓,公历也有闰年的称谓。
自古以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时间。而要计算时间,就必须引入时间的单位。人类的一切活动又都是在地球这个舞台上进行的,因而昼夜交替、四季更迭的现象自然而然地被人们用作为最基本的时间单位。
地球的自转给我们带来了时间的 *** 个自然单位,这就是“日”。地球绕轴自转一周为一“日”,它是昼夜交替的周期。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带来了第二个计时单位,就是“年”。地球公转一整周为一“年”,这是四季变化的周期。最后,月亮绕地球的运动为我们建立了第三个时间单位“月”。
任何运动都是相对的,天体的运动也不例外。无论是地球的自转、公转,还是月亮的运动,都需要相对于一些参考点来加以观测。因此,在天文学上由于所用参考点的不同便有不同的“年”、“月”、“日”。我们生活中所用的“日”每天长度相等,称为平太阳日。平太阳日已经不是一种自然的时间单位,它是假定地球公转轨道为一正圆形、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相垂直时,地球相对太阳自转一周所经历的时间。决定四季变化的时间周期称为回归年,它的长度等于365.2422平太阳日。最后,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称为朔望月,长度等于29.5306平太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