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算命-皇太极主动与明朝和谈

admin2022-12-10 14:51:2316

山海关算命,皇太极主动与明朝和谈?

咳,一言难尽啊!

在风雨飘摇的明末,崇祯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国内有李自成的农民军,辽东有实力强劲的八旗铁骑。公元1642年,松锦大战结束,明军惨败,洪承畴、祖大寿先后投降满清。关外地区几乎全部沦陷,只剩宁远孤城一座,明军再无还手之力。

就在此时,皇太极提出议和请求,而且条款并不算苛刻,只是双方划定界限,互相交换一些财物。即便崇祯拿不出那么多钱,如果他同意议和,最起码可以让明军有喘息之机。

只不过崇祯还是拒绝了,为何在如此危难之刻, *** 就在眼前,崇祯仍是不同意议和呢?

朝野 *** 压力很大

史料记载:

“‘是尔君好逞干戈,犹尔之君杀尔也。天运循环,无往不复,有天子而为匹夫,亦有匹夫而为天子者。天既佑我,乃使我去帝号。天其鉴之!’辛丑,大军逼燕京。”

崇祯拒绝议和,那么皇太极也就只能再度发兵。松锦之战虽说清军取得了胜利,皇太极的军事天赋也显露无遗,但在近三年的战争中,清军也损失惨重,同样需要时间修整。所以,我们推测,皇太极提出议和,也有些迫不得已的成分,如果议和达成,对清廷也是个不错结果。

事实上,在很长时间内,女真人并没有吞并大明的打算,即使是有,对他们来讲也只是个遥不可及梦想。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单单一个关宁锦防线,他们都无法攻克,所以皇太极提出议和,也在情理之中。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毕竟当时明军处于劣势,还必须两线作战,如果辽东方向的战事能告一段落,那么崇祯有可能腾出手来,解决李自成的农民军。原本议和事宜是秘密进行的,陈新甲、谢升等大臣都已经汇报给了崇祯,崇祯同意议和继续进行。

史料记载:

“一日,所遣职方郎马绍愉以密语报,新甲视之置几上。其家僮误以为塘报也,付之抄传,于是言路哗然。”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再秘密的事情也可能会走漏风声。一次,兵部尚书陈新甲收到部下马绍愉的密信,陈新甲看完就放到了桌案之上。他家的书童以为这封信是将要发出的军事情报,就让人传抄下去,一下子大家都知道了秘密,原来皇帝在暗地之中搞议和。

*** 为之哗然,陈新甲就成了众矢之的,即使大家知道这是皇帝默许的,但那个替罪羊只能是陈新甲。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口水也能淹死人,在 *** 的压力下,崇祯妥协了,迫不得已停止了议和。

不论如何,崇祯还是要考虑大臣们的意见的,况且当时东林党一家独大,文官集团势力空前,如果大臣们一味地阻止议和,他这个做皇帝的也无可奈何。

顾忌脸面,爱惜羽毛

知道消息泄露之后,崇祯帝十分恼火,他并是不恼火议和由此失败,而是恼火陈新甲的不小心,这么重要的机密,怎么就轻易泄露了?

换言之,正是陈新甲的不小心,让皇帝丢了脸面,原本说一不二的皇帝形象,变成了委曲求全的伪君子,这让崇祯帝无法接受。

陈新甲固然有错,但他也是在为朝廷办事,即便成了众矢之的,罪不至死。崇祯为了脸上那层最后的遮羞布,为了保全他的脸面,将罪责全部推倒了陈新甲身上,周延儒、陈演等大臣都曾极力劝说,但崇祯还是把陈新甲给杀了。

*** 之祸就在眼前,而崇祯却还在爱惜他的羽毛,将国家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理论上来讲,崇祯应该不惜一切代价,保证议和顺利进行,脸面和尊严都不如生存来的重要。

崇祯拒绝议和,那么只能和清军再度兵戎相见,可是明军已经毫无招架之力, *** 之祸就在眼前。

崇祯性格有缺陷

即位之前,崇祯的生活环境并不美好,由于明光宗朱常洛是宫女王氏所生,万历皇帝对朱常洛并不好看,还十分厌恶。十五年的国本之争,就是为了太子之位,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立为太子。

朱常洛本人都遭受排挤,那么更别提他的五子朱由检。在朱常洛继位后仅仅一个月,就去世了,红丸案很是蹊跷,深宫中暗流汹涌,人人自危,崇祯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

崇祯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中成长,因此他的性格也变得特殊且极端。崇祯皇帝性格多疑,对旁人很难信任,他不相信宦官,也不相信文官、武将,边境的武将他说杀就杀,兵部尚书也不知杀掉了多少。

在其身上表现出诸多缺陷,比如刚愎自用,比如首鼠两端,既自卑,又自信。在废除阉党的斗争中,他做得干净果决,但面临内外交困的窘境时,他却无能为力。

事实上,不论是谁当那个皇帝,都不一定比崇祯做得好。内有农民 *** ,外有女真反叛,加之自然灾害不断,官员队伍腐败严重。这就好比一台即将报废的机器,就算请来再好的修理师傅,他也无法将这机器恢复原状,只能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扔掉换新的。

公元1644年,李自成即将要攻入京城,此时议和或许已经没有意义了,要想挽回败局,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南迁。左中允李明睿曾上疏崇祯,劝他尽快南迁。

李明睿是这么说的:

“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

事关紧急,必须当机立断,只要南迁成功,还可以组织人马东山再起。崇祯也明白了,如果再拖下去,李自成就打进来了,跑都跑不了。

崇祯有意南迁,只是他碍于脸面,再次询问大臣们的意见,一时间 *** 再起,很多大臣不同意南迁,崇祯犹犹豫豫之间,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性格决定命运,在 *** 之际,崇祯就应该当机立断,不要考虑什么尊严和脸面,只要他到了南京,一切都会有所好转。南京保留着所有的职能部门,崇祯到了之后,可以即刻开始运转,这比宋高宗建炎南渡不知要强了多少倍。

奈何拖来拖去,一切都晚了,崇祯自缢身亡,得了个君王死社稷的美名,但南明没了主心骨,便成了一盘散沙。

山海关算命-皇太极主动与明朝和谈

为什么不防着山海关外的满清?

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为什么不防着山海关外的满清,其实就是李自成以及他的 *** 团队的局限性了。他们这支队伍里没有拿得出手的人物,还没有摆脱“流贼”的习性。

山海关算命-皇太极主动与明朝和谈

李自成的“流贼”习性根深蒂固

李自成在和明军对战的过程中,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李自成的大多是马军,来去如风。他出兵的时候,从不多带粮草,走到哪里抢到哪里。除了粮草,李自成的军队还抢掠妇女,分给随军的将士。而且传闻,李自成饲喂战 *** 时候,常常将人 *** ,割肉取血,拌着饲料喂养战马。等到后来牛金星、李岩等知识分子投奔他之后,这些情况才稍微有点改观。

从这些事情里,我们可以看出,李自成的部队,流贼习性根植在骨子里。他们往往不占据城池,不抚恤百姓,抢粮食、抢妇女。这样的军队,军纪自然也谈不上多好。当初李自成之所以能打进北京城,还是明朝已经人心涣散, *** 悄悄打开城门,放李自成进城。这群士兵进入北京花花世界,自将领到士兵,都忙着抢掠,哪里有心思去管千里之外的山海关。至于清军,更是抛在脑后。

李自成的智囊团寒酸

李自成军队战力不行,好几次被明军杀得丢盔弃甲,差点身死。但是李自成的智囊团,更是寒酸。李岩、牛金星都是举人,有点小谋略,但却没有大智慧。刘邦有张良、朱元璋有李善长和刘伯温,这些人都是精于谋略,目光深远。李岩、牛金星的才能,和这些人相比,自然是天上地下。甚至连算卦的宋献策,都被李自成封为军师,简直就是“狗头军师”的水平。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他的团队没有忙着分兵遣将,反而是忙着查抄各位大臣的府邸。对于吴三桂,李自成也只是让吴三桂父亲吴襄写了一封信招降,自此便以为高枕无忧。只是李自成把吴襄扣住,但却把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劫走。本来吴三桂见到父亲的书信,已经答应投降。只是半路遇到自己家丁,被告知陈圆圆被别人霸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竟然直接半路又返回山海关,直接联系上了多尔衮。后面便是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关。

综上所述,李自成这伙人,根本没有预料到清军的厉害。只以为凭一纸书信便可以招降吴三桂,没有派得力人手把住山海关。这也是他们当中,智囊人物不足,一心还是想着杀伤抢掠,没有能安邦定国的人才。对于清朝想要入主中原的野心,没有足够的防备。况且李自成队伍中,派系林立,许多骄兵悍将也不听从调遣。虽然看着有百万之众,可其实是一盘散沙,遇到清军之后,迅速土崩瓦解!

历史上有哪些作死的人?

黄百韬兵团被全歼之后,徐州的三个兵团就成了孤立之势,距离最近的黄维兵团也已经被 *** 团团围困,自顾不暇,所以,徐州的三个兵团到底怎么办,就成了这时候南京考虑的重点问题。

杜聿明给常公出了三个方案,上策是坚守待援,条件是常公能继续抽调部队来增援,继续扩大淮海决战的规模,仍然以彻底翻盘为目标。下策是在徐州依托城防工事坚守,等到 *** 攻势顿挫,再进行反击,但这个办法希望渺茫。中策是把徐州的部队拉出来,撤往淮河沿岸,依托蚌埠的物资和淮河,重新摆开阵势与 *** 决战。

南京想来想去,抽调部队增援是不太可能了,就地坚守也看不到什么希望,那就还是把部队撤往淮河沿岸吧。因为这时候徐州与蚌埠之间的铁路交通已经被 *** 切断,无法走铁路撤退,只能先向西走萧县、永城、蒙城到阜阳,然后折而向东,转到蚌埠。

此时徐州的三个兵团中,李弥十三兵团实际上只有第八军和第九军两个军,战斗力一般,孙元良十六兵团同样是两个军,四十一军和四十七军,都是川军,装备低劣,战斗力低下,只有邱清泉的第二兵团下辖第五军、七十军、七十二军、七十四军四个军,其中的第五军是 *** 五大主力之一,装备较好,战斗力较强,是核心骨干部队。

在撤退的时候,杜聿明要求第二兵团安排一个师断后,阻击 *** 追兵,邱清泉把这个任务交给了第五军的老部队四十五师,从第五军调出来编入七十军的九十六师则是全兵团的前卫部队,实际上也是整个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的前卫部队,第五军资格最老的核心骨干部队200师则在兵团核心位置,实际上充当着剿总和兵团总部的警卫。

整个杜聿明集团兵力大约二十万人左右,加上从徐州一起撤退的其他人员和 *** 等部队,总计大约三十万人左右,所以行军速度比较慢,也比较混乱。这对后卫部队来说,无疑是非常大的压力。因为其他人不赶紧走,托得时间越长,后卫部队就地掩护的时间越长,也就越有可能被后面追击的部队赶上,也就越难逃走。

粟裕早就判断,杜聿明最有可能的选择就是向西南方向撤退,所以,在杜聿明集团刚离开徐州的时候,粟裕就判断杜聿明集团跑了,马上下令各部队全速追击,而且特别命令部队,不要管建制,只管往前追,追上了就先咬住。这一来,更先被 *** 追上的,就是四十五师郭吉谦部,成了最早被华野追击部队咬住的 *** 。

山海关算命-皇太极主动与明朝和谈

华野追击部队先头赶到的实际上人数不多,总共两千多人,还不到一个团,但气势很猛,上来二话不说,噼里啪啦一顿枪炮齐发,打出了华野主力部队已经赶到的感觉。郭吉谦本来就是惊弓之鸟,心里很慌,一看追击部队这阵势,马上判断自己遇上华野大部队了,马上发电报给邱清泉求救,要邱清泉赶紧派部队来增援,不然自己走不掉了。

邱清泉的第二兵团此时是整个二三十万人的核心,他停下其他人就得停下,他能赶紧走其他人就能赶紧走。后卫部队掩护撤退,本来就要做好牺牲的准备。黄百韬从新安镇撤退的时候,安排他的嫡系二十五军掩护渡河,结果二十五军被华野消灭了几乎一半人,黄百韬也没有派部队去增援,而是让二十五军自己边打边撤。

邱清泉就不同了,一听郭吉谦求救,马上召集下属各军的军长、师长开会。到会的人发表意见,都认为既然是后卫部队,当然就要准备牺牲,现在这个局面,要以大局为重,还是抓紧继续撤退吧,就不要派部队回去救援了。邱清泉不同意,跟兵团参谋长大呼小叫地说:“郭吉谦是我的战将啊!我要是连他的死活都不管,谁还给我卖命?”

在邱清泉的坚持下,最后决定派96师邓军林部赶回去增援,邓军林本来是前卫部队,这时候又不得不掉转头往回跑,赶去给郭吉谦解围。没等邓军林部赶到,郭吉谦部将坦克战车等重装备集中起来,一顿猛攻,突破了华野追击部队的阻拦,自己也冲出来了。但邱清泉这一折腾,二兵团就停下来了,二兵团一停下来,李弥和孙元良兵团也停下了。华野本来是尾追,怕追不上,结果邱清泉一顿 *** 作,给粟裕争取了点时间。

杜聿明赶上来之后,召集三个兵团司令开会,杜聿明本来希望能到永城再休整,但邱清泉这一顿折腾,把三个兵团都搞得就地停下来了,加上李弥和邱清泉兵团这时候经过一天的行军,建制也乱了,也要求停下来整顿,杜聿明只好同意在陈官庄、青龙集这一带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停下来整顿,三十万人就这样完全在毫无工事的地方被围住了。

应当怎么评价袁崇焕毛文龙这两个在明末清初历史上均有较大争议的人物?

谢谢邀请。对于这两个人物,已经有过一些探讨,在有限的互动中,累积了一点心得。回答此问,以先后逻辑为主轴,尽可能描绘出袁崇焕的轮廓,顺带讲讲毛文龙。

以诗言志《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袁崇焕少年时期,游玩“榴花塔”,赋诗一首:“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从诗句中表明了袁崇焕报效国家的志向,爱国主义情怀的种子已植入心中,成为以后在辽东,有所作为的驱动力,一直向前。

心系辽东战事

早在1619年,出任福建邵武知县时期,袁崇焕便像辽东老兵,了解辽东基本情况(《袁崇焕传》记载:为闽中县令,日呼一老兵习辽事者,与之谈兵)。其次积极网罗人才,宁远大捷立下战功的炮手罗立,正是邵武任上招募的。可见,爱国主义情怀驱动下,还是文官的袁崇焕,早早做好投笔从戎的准备。后面还趁着战争间隙,袁崇焕派人回乡募兵,还招募了“和尚”壮丁,生生将少林系列的“三宝寺”,变成了峨眉系列的“三宝庵”。

三年知县届满,经人推荐,出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打招呼,前往辽东,单骑阅边。(《石匮书后集》记载:崇焕即单骑出闯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如果是邵武任上只是理论学习,袁崇焕还得实地考察,做到心中有数。

实际情况是,自公元1618年起,辽东战事的七次PK,明朝VS后金,比分0:7。仅总兵(军区司令)就阵亡了13人,而明朝总兵总共20人。京城的举子都不愿在京城做官,担心被派往辽东前线,宁愿回乡过苦日子。别人都避之犹恐不及的时候,还一心往辽东扎,足见袁崇焕志向之坚定。

军事才能

1、指挥方面

宁远之战中,吸取前七次与后金军队作战失利的教训,军事部署上:

(1)凭借坚固的城墙,“杀手锏”红夷大炮;(2)袁崇焕特别重视查处奸细,防止里应外合;(3)后金主力在宁远城激战,袁命令锦州守兵偷袭后金,策应宁远城。

明朝与后金在辽东经历七次战役,在辽西打了五次。明朝只赢了两次,这两次是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正是由袁崇焕指挥,极大地提升了明朝军队是士气。

还有一个意外之喜,在宁远之战中,极有可能击中了努尔哈赤。

《石匮书后集》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2、战局谋略方面

当时宁前兵备佥事(正五品)袁崇焕力主筑守宁远。

理由有三:

(1)宁远“内拱严关,南临大海”,地势易守难攻。

(2)宁远在山海关、锦州之间,是扼守辽西的重要据点。

(3)距离宁远,距离不远的觉华岛,城墙坚固,可以储存粮料、器械,在宁远受攻击时,还可以做策应。

史 *** 载:以筑八里者筑宁远之要害,更以守八里之四万当宁远之冲,与觉华岛相犄角。而寇窥城,则岛上之兵,旁出三岔,烧其浮桥,而绕其后,以横击之。

与时任上司,辽东经略王在晋发生分歧,大学士、帝师孙承宗亲自前往,巡视边关,力挺袁崇焕方略。

有人说孙承宗是经营辽东的战略谋划者,实施者是袁崇焕。就上述而言,筑守宁远的战略规划,袁崇焕也是有份的。正是有宁远的存在,明朝才有可能对峙中转守为攻,不至于被后金军队一直压制才山海关一线,处于守势。可见,袁崇焕独到的战略眼光。

性格缺陷

观其一生,虽说袁崇焕怀有一片爱国的赤忱之心。不忘初心,从心开始,在辽东做出了一番功绩。但其个性张扬、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性格缺陷,也为自己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这里举四例:

(1)“单骑阅边”之事,反面效果便是“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整个兵部及家人都不知袁崇焕去向。

(2)在筑守宁远问题上,与上司王在晋发生分歧。袁崇焕直接越级,反映到首辅叶向高那里。那袁崇焕将提拔你的王在晋,置于何地?(《石匮书后集》:在晋议筑重城八里铺,崇焕以为非策,争不得,奏记首辅叶向高。)

(3)作为帝师的孙承宗兵败柳河,袁崇焕当面斥责孙承宗:“前柳河之失,皆缘若辈贪功,自为送死。” (《三朝辽事实录》)要知道孙承宗对袁崇焕有知遇之恩,对其破格提拔重用。虽对于袁的缺点予以严厉批评,但目的是“欲练崇焕之气而大用之”,可谓用心良苦。袁崇焕的人品是有点次,脾气太臭。

(4)平台奏对中,袁崇焕向崇祯皇帝表态:五年复辽。(《明史 袁崇焕传》记载: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事后,给事中许誉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 *** 耳?)这是欺君之罪,袁崇焕竟然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要说他完全吹牛也不对,五年能复辽估计也不现实,但起码经过袁崇焕等人的努力下,后金不断蚕食的局面,得到遏制。但狂妄自大的缺点,显露无疑。

在党争严重的明末,这是很危险的。袁崇焕与东林党人交好,自然被认为是东林党,阉党余孽岂会放过?无组织、无纪律,人缘还不好,恐怕好日子也就快到头了。

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开始默默无闻,以算命、看相为生,勉强度日。因舅舅跟时任辽东巡抚王化贞,关系不错,为毛文龙谋得一份差事。辽东陷落后,毛文龙率领残部,在敌后开辟战场,几番辗转,在皮岛安营扎寨,招兵买马。陆路被后金封锁,只能走水路,皮岛凭着得天独厚的便利,做起了海上贸易。(史 *** 载:“召集流民,集备军需,远近商贾纷至沓来,货物齐备,捐税丰厚。”)

同时,皮岛的地理位置,毛文龙部成了牵制后金的一枚棋子。起码后金军队南下攻击明军队,有后顾之忧。但说这枚棋子有多重要也不至于。《清太祖实录》记载:自天启六年(1624年)起,毛文龙对后金大的袭击有6次,胜少负多。明朝兵部对其的评估是:“毛灭奴不足,牵奴有余”。

山高皇帝远,毛文龙成了不受节制的皮岛主,跟袁崇焕不是一类人,只是靠着政治资本,变现一点现金流。

1629年,面对朝廷对皮岛兵员人数的质疑,毛文龙辩解:“裁之饷臣黄中色,为六万。以收过本折,分散历八年之久,军有余资否……道臣王庭试点阅,又裁以二万八。即二万八千之食,又不随时发运。”典型的吃空饷。

毛文龙乃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说投降后金,非也;要说爱国,非也。只是想凭着皮岛,无意中觅得的“世外桃源”,典型的“骑墙派”,在后金与明之间,左右逢源,两边讨好。关起门来,过上 *** 王国的日子。

只是碰上了纯粹得过头的理想主义者袁崇焕。一边是为私利,一边是为国。上演了一出“擅杀”的悲剧,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也成为日后被崇祯下令“凌迟”的罪状之一,不想当年袁的“我本大明一亡命之徒”之言,一语成谶;其次毛文龙被杀,“毛家军”解体,明朝失去了牵制后金的一支力量,也造成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投降后金,此消彼长,也加速了明朝灭亡的节奏。

事实上,袁崇焕干“擅杀”也不是头一次了。当年为了整顿军纪,奉命核查冒领军饷的案件中,核实情况后,竟然当场手刃副总兵杜应魁,差点激起兵变。

后记:

历史会重演,是因为人类的健忘。这让我想起了孙立人将军,这两人有点像。

孙将军出身弗尼吉亚军校,与黄埔系将领势如水火。前有不打招呼前往英国授勋(孙解仁安羌之围)。 *** 兵败后,又与美国特使眉来眼去,我行我素。被外界认为有取代 *** 之势,被老蒋斥不懂政治,软禁了33年。晚年,孙将军告诉子侄:要内方外圆,我就是内方外方,才落到如此下场。

都说武将跋扈,文官出身的袁崇焕,跋扈地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袁崇焕能穿越时空,和晚年的孙立人聊聊,不知能否不一样的认识?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没有苦劳也有疲劳 点个赞呗^_^

你认为李自成的 *** 军能够支持多久呢?

导读:这话本身就不客观,如果吴三桂不引清军入关李自成不是没有可能坐天下。李自成能坚持多久这个取决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如果没有强力外力介入的话中原大地能够统一的人只能是矬子里面拔大个。这个周期不会太长,一般延续十几年的时间都会完成。如果和传闻中一样的话,大清王朝真有可能和大辽、突厥一样不进入中原而建立一个和辽国一样横跨草原的国家。如果是这种情况中原 *** 大顺、大西和南明比较,个人的意见是更先掉队的应该是大西。至于李自成的大顺和南明基本五五开,如果大顺能休养生息、开科举的话未必没有统一中原的机会。

其实崇祯十七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李自成攻破京城导致崇祯自缢身亡;传承276年的大明王朝轰然倒塌。被崇祯叫回来勤王的吴三桂在山海关左右为难,如果他不引清兵入关的话很有可能投降李自成。至于说冲冠一怒为红颜,在自私自利的吴三桂面前根本不是问题。占据关外和漠南蒙古的大清不入关还可以去征服喀尔喀和准噶尔。最理想的就是中原趁清朝征服喀尔喀或者准噶尔之机完成中原统一的过程。

中原 *** 大西会先掉队

手下在中原 *** 当中,张献忠的大西是最弱小的。崇祯十七年张献忠于四川成都称帝,国号仍大西。大西政权也设置百官、实行六部治国,但是毕竟是割据政权。大西政权开科取士,通过劫富济贫来免除部分贫困农民的赋税。这让富裕的地主阶层不但发生叛乱,社会始终不能安定下来。巅峰时期的大西政权占据四川大部,四川沃野千里可为帝王之资但是毕竟隐忧很大。

1644年9月张献忠亲率大西军主力出兵与大顺军争夺川北地区,但是汉中始终控制在大顺政权手里。次年正月张献忠亲率军亲征汉中,虽然汉中几度易手但是最后还是被大顺军名将贺珍夺回汉中。我们都知道汉中历来就是四川的门户,没有汉中在手大顺随时可以得陇望蜀。三国时期的刘备为了在西川立足,与曹 *** 的汉中之战历时数年机会耗光了益州的财富才获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四川北大门在手,刘备才敢登基称帝。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北大门门户在人家大顺手里,相当于大西门户洞开李自成想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占据了主动地位。

其次就是西大门三峡虽然在大西手中,但是荆州等地还在南明手中。也就是说大西向突破三峡向外发展的道路已经被堵死。四川南部在南明手中;汉中门户在大顺手里,大西政权怎么看安全性还不如三国时期的蜀汉。况且如果清军不入关,那么大顺和南明慢慢耗也能把大西耗死。大西内有地主叛乱、外有强敌,即便张献忠、孙可望、李定国再能打也没有用。清朝不入关的话,大西注定是更先掉队的地方政权。

南明、大顺五五开,大顺不是没有统一的机会

剔除大西以外我们再来看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南明政权。大顺版图东自山东、西至甘宁、北沿长城、南达江淮,包含北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西北甘肃、青海、宁夏的一部分,川北保宁地区若干州县,及今江苏、安徽淮河流域地区。面积超过百万平方公里,显然大顺要比张献忠的大西政权要庞大很多。

大顺朝同样设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职,并在大明律基础上修订了简易版的大顺律。处于国家草创,所以开科取士补充各级官吏。虽然大顺通过不断掳掠明朝藩王和 *** 财富补充军饷地主阶级层面有影响和反抗,但是对于基层农民实行免除赋税三年同样会赢得底层人民的支持。

大顺朝无论是从官制建设还是律法、赋税来看,都是奔着长治久安去的。在占领京城后确实有过火劫掠百官的行为,但是对于农民 *** 军不能要去太高。如果没有清军入关的话,大顺只要撑过开头几年未必不能稳定政权。千万不要高看明朝遗留官员的 *** 守,和后来的清朝一样不是有好多前朝官员吗?只要朝政稳定运行起来,那么大顺就除了防御北方的清朝以外就可以制定和南明的战役规划了。

大明北方藩王如庆王、韩王、晋王、肃王、代王等基本都被大顺朝所杀,所以大顺和南明已经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南明虽然占据富庶江南基本没有收到 *** 军的荼毒,但是内部帮派林立、军阀横行。从左良玉、江北四镇都是军阀谁都是为了自己捞好处,没有人想着以国家为重;各地藩王、监国林立,甚至彼此大打出手。弘光、鲁王、隆武、永历等大明藩王都在各野心家的拥立下彼此仇视,也就是说在南明内部还为了谁是正统纠缠不清。历史上的南明如果不是孙可望、李定国等 *** 军与南明联合抗清,估计南明早就 *** 了。

所以说南明如果仅凭自己力量与大顺对抗未必是对手,无论是大顺的李岩、李过、李来享等还是大西的李定国、孙可望等原本历史上携手抗清的战友都会成为彼此厮杀的仇人。南明在地盘、富庶程度上比大顺强,但是大顺在军队战斗力上要比南明强。所以

两个政权基本五五开,没准大顺还要强一些。

小结:

综上所述,如果清军没有入关势力较弱的大西政权会是 *** 个掉队的。剩余大顺和南明政权势力基本对等,所以胜负五五开。如果非要矬子里拔将军的话,个人倾向于李自成的大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