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斗数测国运-寄左省杜拾遗岑参古诗的主旨
紫薇斗数测国运,寄左省杜拾遗岑参古诗的主旨?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唐代〕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译文
上朝时齐步同登红色台阶,分署办公又和你相隔紫微。
早晨跟着天子的仪仗入朝,晚上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归。
满头增白发悲叹春花凋落,遥望青云万里羡慕鸟高飞。
圣明的朝代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见稀微。
注释
左省:门下省。杜拾遗:即杜甫,曾任左拾遗。
“联步”句:意为两人一起同趋,然后各归东西。联步:同行。丹陛:皇宫的红色台阶,借指朝廷。
曹:官署。限:阻隔,引申为分隔。紫微:古人以紫微星垣比喻皇帝居处,此指朝会时皇帝所居的宣政殿。中书省在殿西,门下省在殿东。
天仗:即仙仗,皇家的仪仗。
惹:沾染。御香:朝会时殿中设炉燃香。
鸟飞:隐喻那些飞黄腾达者。
阙事:指错失。
自:当然。谏书:劝谏的奏章。▲
鉴赏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公元757年(至德二年)至758年(乾元元年)初,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诗人悲叹自己仕途的坎坷遭遇。诗中运用反语,表达了一代文人身处卑位而又惆怅国运的复杂心态。
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的帷幕,却使读者看到另外的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既没有办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定下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诗人特意告诉读者,清早,他们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的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厌恶。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如果联系当时安史乱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读者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 *** 。阙事,指缺点、过错。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这和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活了几百岁的彭祖是怎么死的?
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彭祖八百春。
彭祖,道教神仙,以长寿著称。彭祖为姓,名铿,帝颛顼之玄孙,陆终之子。传说中彭祖活了八百多岁,在古代诸多典籍中均有记载,如《史记》、《庄子》、《列仙传》等等,且不论这到底是真是假,彭祖已然成为长寿的象征,在今天“寿比彭祖”更是成为晚辈对长辈至高无上的祝福。
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必须面对、无法躲避,从科学的角度出来,彭祖活了八百多岁显然是一个“谎言”,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本不该信这些。但是,万般事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我们不可全部否定,彭祖“活了”八百岁,是古人对生命的敬畏和长生的向往。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彭祖的故事,他活了八百岁后,又是如何去世的,我想大家也一定很好奇机缘巧合,获寿八百在上古的记载中,其实并不乏长寿之人,以《山海经》为例,便记载了黄帝的后人建立了一个叫轩辕的国度,轩辕国中全部是人首蛇身的民众,最重要的是轩辕国的民众全都“其不寿者八百岁”,也就是说轩辕国的国民们最少可以活800年。还有就是,天帝帝俊的后人所建立的白民国,人均可活到2000岁。
当然了,大家可能会说这些高寿之人都只是存在于上古神话中,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而且无论是轩辕国,还是白民国迄今已无法考证,无法证明其存在过,而且大多并不为人所知,并没有太多讨论的意义。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高寿之人都像前面所说的那样远我们的生活那么遥远,还真有这么一个高寿之人,大家耳熟能详。
他就是彭祖,传说中有名的高寿之人。
彭祖的父亲叫陆终,母亲是鬼方氏的女儿,其父母结婚后,两夫妻十分恩爱,很快的鬼方氏便有了身孕,只不过却一直没能将孩子给生下来。就这样子过了三年,最终陆终实在等不了了,于是提刀在妻子鬼方氏的左腋窝开了个口子,并从中抱出了三个婴儿,接着又在右腋窝开了一个口子,同样抱出了三个婴儿,二者六个孩子中,便包含了我们的长寿之星——彭祖。
彭祖又名彭铿,在民间的故事中,彭祖活了800岁,不过他却常常叹息自己的命太短了,至于彭祖为什么能如此高寿和为何叹息自己命太短,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相信这其中一定有他的原因在,具体是什么原因,我们先不做探究。
传说,殷商末期,当时彭祖700多岁,殷王非常羡慕彭祖的高寿,便委派人带着一车的礼物,前去向彭祖请教长寿的窍门。
面对这样的情况,彭祖显然早就有了准备。一边点头附和别人的询问,又一边说长寿肯定是有养生的 *** 在的,只不过自己的实在是因为学识有限,没办法描述出来。随后,便向殷王的使者讲述了自己传奇的一生,自己的父母及49个老婆、54个儿子先后都归天了,只有自己活到了现在。而自己十分的痛苦,加上自己现在虽然看起来脸色红润,但实际上身体虚弱将不久于人世,这才在殷王的使者面前蒙混过关,随后彭祖便从大家的视线中消失了。一直到70多年后,还有人在西方的流沙国见过彭祖,当然了,大家无一例外的都是跟彭祖请教长生的秘籍,只是不管这些人用什么办法讨好彭祖,彭祖也不肯吐露自己长寿的秘诀。
于是乎,关于彭祖长寿的秘籍多了一大堆的猜测,有的人说彭祖是因为吃过神药,也有人说彭祖有益寿延年的养生 *** 等等,当然了,这些奇奇怪怪的猜测都不对,根据《楚辞·天问》的记载:“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也就是说,彭祖之所以能长寿,是与天帝有关,具体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文便来说道说道。
寿终正寝,阎罗报道其实,彭祖之所有高寿,活了800年,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的机缘巧合。彭祖年轻的时候,家庭条件十分的艰苦,只能在野外打打野味什么的,维持生计。这一天,彭祖和往常一样在森林打猎,突然发现一只异常美丽的野鸡,这是他以前从未见过品种,彭祖料想这只野鸡熬成汤,一定异常的美味,于是,他将这只野鸡给抓了起来,并做了一锅鸡汤。
彭祖端起刚刚煮好的野鸡汤,正准备要喝下去的时候,忽然想起了天帝,你说天帝有没有喝过这样美味的野鸡汤呢?于是,自己也不喝了,便将自己辛辛苦苦做的鸡汤献给了天帝。天帝喝完后,十分的高兴,对彭祖的好感一下子提升了许多。
一方面是因为天庭御厨千千万,但自己从来没喝过如此美味的鸡汤;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彭祖本就过得青黄不接,却还能在做好这碗鸡汤的 *** 时间想到自己。于是天帝打算给彭祖一个大恩慧,可是给什么好呢?沉思了一会,天帝对彭祖说到:“你回去后,数一数做这碗鸡汤的野鸡身上有多少根羽毛,我便赐予你多少年的寿命。”
彭祖听后,大喜过望,在辞别了天帝后,立马返回家中,抱起剩下的羽毛数来数去,数得那叫一个不亦乐乎,这堆羽毛 *** 有八百根,这可把彭祖给高兴坏了,不过高兴过后,彭祖又有点懊悔,想到自己在清理野鸡时,丢掉了一部分的羽毛,这直接让自己少了几十乃至上百年的寿命,一时间懊悔不已!
接下来的时间里,彭祖就这样开心地享受着自己的时光,哪怕到了七百多岁,依旧是脸色红润、头发乌黑,显得生机勃勃。不过他的49个妻子和54个儿子,都先后到阎罗殿报道了,阎王一开始还没注意到什么,以为这个彭祖只是同名同姓罢了。后来,来报道的彭祖的妻儿越来越多,却不见彭祖本人,自己在生死簿中也找不到彭祖的名字,怀着好奇的心理,阎王便向天帝请教。
天帝笑着对阎王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并对他说到“等到彭祖八百岁的时候,自然会找你报到”,便不再多说。
而彭祖到了八百岁的时候,也寿终正寝了,不过据说彭祖在临死之时,还在为自己当年丢掉的那一把羽毛后悔。
彭祖去世后,关于他的墓葬地,也是众说纷纭,有江苏徐州、浙江临安八百里、河南鄢陵、陕西宜君县彭镇彭村、四川彭山区、山东临清等六处彭祖墓。不过据考证,浙江临安、四川彭山与陕西宜君的彭祖墓均为商武丁灭大彭后,彭祖后裔迁移时留下来的。只有徐州的彭祖墓才是彭祖墓的主体,其余的也则是彭祖的衣冠冢。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说,人真的能活800岁么?其实不能,起码以现代的科技,这属于天方夜谭,但这并不代表未来不可能,或许在未来,长生都成为可能。但显然,在彭祖生活的时代是不可能的。这则故事其实是古人对长生和高寿的向往,与对上天的敬畏。
为何 *** 还吵着要回国?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接受北周最后一任皇帝的禅让,建立了大隋王朝,接着加快统一全国的步伐。公元589年,杨坚出兵灭掉最后一个政权---陈朝,而一统天下,之后的杨坚积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发展生产,重视民生,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一个开皇盛世。
完成初步统一时,杨坚将目光对准了盘踞在东北亚的高句丽王朝,策动征讨高句丽的战争,然而这场战争打得异常艰难,甚至拖垮了自身发展,直到唐朝时期几次出征才取得胜果。
高句丽自东汉时期兴起,逐步成长,等到南北朝时建立起了完善的政治制度,与之而来的是军事实力不断增加,比起一般的游牧民族更具威胁,起初高句丽还不敢轻举妄动,五胡乱华和南北 *** 之后,高句丽开始坐大,逐渐蚕食地盘,鼎盛时期控制东北、 *** 半岛北方以及俄罗斯远东 *** 区域。
面对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国家,随时随地都会威胁到东北边境,出于这种考虑,从隋文帝开始直至隋朝灭亡,先后发动四次大战均以失败告终,尤其是隋炀帝时期,穷兵黩武发动150万大军开赴前线,但这个高句丽并不是软柿子,早就已经有了一定经济,高句丽不仅实力和隋朝不相上下,而且民族精神也是让人敬佩,高句丽还拥有着和隋朝实力相当的士兵队伍。
但是后来近十年的征战非但没有战胜这个高句丽,反而拖累了隋朝,原本实力强大的隋朝也经不住多年的征战,百姓们的生活非常的艰难,都在抱怨战乱的生活,但是战争并没有停止,几年的征战下来,许多的隋朝士兵反而被这个高句丽给俘虏。而他们在高句丽生活的也并不愉快,高句丽不仅拥有着和其余民族不同的先进思想,而且开明的思想让人赞叹,同时也让随朝的人民表示不解,被俘虏的隋朝士兵,在这个国度可以还拥有一个自已的外国老婆。
隋军战败成俘虏后,每人一个外国老婆,为何 *** 还吵着要回国?1、高句丽 *** 把这些俘虏当作生育工具,来增加本国人口数量。
高句丽虽说战斗力极强,但是先天条件不足,人口稀少,他们想要侵占更多土地来谋求自身发展。可是如果没有人,一切都只是徒劳。毕竟哪怕攻占下来土地没有自己人去守也是白打一场。
这时隋军俘虏就成了他们眼中的繁殖工具,和当年的越南一样,越南号称牺牲两代女性幸福来换取国家发展,所以当时被俘虏的人就算给他们一人分配一个老婆,他们也想回国。
2、战俘们娶的妻子并不是平常女子,更不是富家千金,而是一些游女。
高句丽统治者并不蠢,把这些俘虏留下来可不是供养他们的,所谓的帮他们娶亲,那些女子也是一些地位低下的底层妇女,资料显示这些女子“有游女者,夫无常人。”
同时高层这样的做的原因是通过这些女子来控制住 *** 将士,将他们变为自己的奴隶,在高句丽境内一直保持着奴隶制,阶层越高享受的待遇就会越高,贵族们私下里环氧这大量奴隶供其服务,这些奴隶与 *** 的女子一样,都没有什么社会地位。
关于高句丽人的作风,历史早就有过评说,汉朝时期高句丽刚刚崛起的时候,民风开放,国内从来没有男女之防,女性“夫无常人”,没有固定的丈夫,而对于中原王朝从小受到儒家礼教熏陶的他们无疑是一个折磨和侮辱,生活痛苦不堪。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时期曾派人出使高句丽,看到了很多隋朝末年被俘的士兵,他们见到中原的来人都留下了眼泪大声喊着:
“隋末从军,没于 *** , *** 妻以游,女与 *** 错居。”
3、战俘过着奴隶般日子
在古时候,奴隶就如同畜生一般,没有丝毫人权与尊严,很多人都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而那些因为战争被俘虏的汉族士兵们,更是被高句丽视作眼中钉,必定不会有好日子过,很多时候隋朝俘虏都被 *** 致死,活下来的也过着非人的生活,因此他们无比想念家乡。
战俘们在高句丽生活被王公贵族们当作廉价奴隶使用,迫使他们从事低贱工作,完全没有尊严,过着猪狗不如的日子,还有很多士兵被活活 *** 而死,这样的生活使他们时常想念家乡,思乡情绪越来越严重,时刻都想回到自己家乡。
终于在贞观十九年,当时的皇帝李世民得知这些事后,非常的感动。他认为自己的子民没有忘记自己原本来源于哪里,所以他一直都在谋划着计策,想要解救他们。唐军上下一心,大军一路打到了高句丽的腹地,这次战争接回了很多隋朝的士兵。这些士兵重新回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后,他们已经热泪盈眶,但也没有忘记自己这么多年受到的苦处以及来自于家人的思念,他们非常的感动,这也为唐朝能够在历史上绽放繁华奠定了基础。
遗憾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并没有等到那一天,649年4月在第三次出征高句丽的唐军还没有全部进入攻击线路的时候,李世 *** 外驾崩于含风殿,虽然唐军先锋部队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但第三次征高句丽之事不得不就此作罢。随即, *** 高句丽的任务落到了即位的唐高宗李冶肩上。
公元668年,大唐再次对高句丽用兵,这一次彻底消灭了高句丽,终于给那些留在异国的将士雪耻了。
纵观整个征伐高句丽的战争,如果从612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开始,到668年唐高宗最终占领整个辽东和 *** 半岛止,历经2个王朝,三个帝王,半个世纪的八次 *** 行动才算划上一个句号。至此,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其主体部分并入中华版图,在这之后, *** 半岛的势力再也威胁不了中原王朝。
以上是铁杆军迷观点,欢迎关注铁杆军迷,欢迎深入探讨评论!图片来源 *** ,如有侵权请告知,本人将删除。
如何评价水浒传里的高俅?
《水浒传》中的高俅,不是历史真实中的高俅,而是以这样一个人物暗藏了朱元璋,以及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因而,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不是评价北宋的高俅,而是“评议前王并后帝”中的帝王。那么,《水浒传》中又是如何评议帝王的呢?咱们且从高俅的故事说起。
历史真实中的高俅大节不亏《宋史》中并无高俅传,高俅也不是所谓的“北宋四贼”。假如没有《水浒传》,没有《水浒传》续书《征四寇》,恐怕就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历史人物了。《水浒传》中所写的“高俅发迹”,大致取材于《挥塵后录》,几乎与宋史无关,只是在“王教头私走延安府”故事中,借用了高俅做殿前太尉的时间节点,以隐藏“宋金海上之盟”。
即便是高俅的故事取材于《挥塵后录》,但也是掐头去尾,按照《水浒传》的故事主题重塑了一个新的文学形象。《挥塵后录》中说,高俅原本是苏轼府中管文书的小吏员,大概类似于《水浒传》中的“押司”。因苏轼即将遭到谪贬,担心影响高俅的前程,便把他推荐给了宋英宗的驸马,也就是宋徽宗的姑丈王冼王晋卿。
有一天早朝,端王忘了带篦子,便借姑丈的篦子一用。王晋卿见端王喜欢这件小用具,便复制了一件,派高俅送到了端王府。就这样,高俅来到了后来的宋徽宗身边。
相关野史中说,高俅在端王(徽宗)身边玩了很多花样,深得宠信。但是,高俅做到“使相”,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据《宋史·徽宗本纪》说,宣和四年(1122年),宋徽宗“以高俅为开府仪同三司”,如此,距离端王登基已经过去二十二年了。而做到《水浒传》中所说的殿帅府太尉时,也是在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也是经历了十七年时间才做上这样的大官,并不是施耐庵说的:“没半年之间,直抬举高俅做到殿帅府太尉职事”。
因而,《水浒传》中的高俅并不是历史上的高俅。历史上的高俅虽然也有随波逐流,在宋徽宗追求享乐时迎合了“圣心”,但史家评价高俅“大节不亏”,尤其是在童贯企图 *** 朝廷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且,高俅很是知恩图报,对待苏轼的家人非常好,还报答曾经的长官刘仲武,举荐他的儿子刘锜,为南宋抗金预备了一员大将。
施耐庵写《水浒传》是非常尊重历史的,故事中所隐藏的真实历史,恐怕有很多是他亲身经历的。那么,在“高俅”这个人物身上,施耐庵为何又虚构了这么多假历史呢?其原因就隐藏在“高毬”这个名字上。
王燕则诸侯毛,高俅原本叫高毬《水浒传》中说 ,高俅原本是汴梁宣武军的浮浪破落户,家中排行第二,就叫做高二。因“踢得好脚毛球”,汴梁人便叫他“高毬”。后来发迹,“便将毬球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这段描写说明,高二是家中的小名,大名就是别人叫出来的“高毬”。
施耐庵为何要给高俅虚构这样一个大名呢?仅仅只是因为要为后文因踢毬发迹的故事伏笔吗?
高毬这个名字一直要用到进端王府发迹之后,这之前的故事便都是“高毬”在书中活动。高毬因为教唆“生铁员外”的儿子在瓦肆使风流钱,便把他的父亲(高大或者高二)状告到了开封府。开封府将高俅脊杖二十,跌配出汴京城。
这其中的“生铁员外”,说的是“ *** 员外”,铁,在《水浒传》中是“天”的代名词,比如栾廷玉的铁棒,其实就是紫微宫中的“天棓”星。“生铁员外”的文本意思,是说这个员外一毛不拔。所以,儿子花了几个钱,便闹到了高家,高老头无奈才状告了儿子。
施耐庵为何不惜笔墨反复写一个毛字呢?其原因是《周礼·秋官·司仪》中有这样一句话:“王燕而诸侯毛”。这句话的本义大致是说,周王到了燕国,诸侯以毛发状况朝见周王,也就是按照年龄大小的顺序依次排座次。《水浒传》中写的不是周朝礼仪,而是借用了“王燕”颠倒作“燕王”,燕王就是明朝的九大塞王之一的朱棣。《水浒传》中,这九大塞王都有暗中出场。
为何说燕王一定就是明朝的燕王呢?《水浒传》写的是因“孙立”,也就是朱元璋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帝引发的靖难之役。其次,高俅的“高”出自朱元璋的谥号: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这个谥号,也是“太祖武德皇帝”的出处之一。其中的“高”,就是《水浒传》所有的“高”,包括高俅、高衙内、高廉、刘高。
书中说,高俅是汴梁宣武军人,这是一处故意错写,应当是“宣武军汴梁”人。这处错写的寓意在于点出了高俅真正的籍贯,他就是“濠之钟离东乡人”,这是“高皇帝”朱元璋的祖贯。这其中究竟是怎么回事,本号在专栏中有详细解读,此处便按下不表,只说这样的一个寓意以“评价”高俅。
高俅被跌配出汴梁城,然后去了临淮州,在临淮州呆了三年,又回到了汴梁。这段故事,其实暗写的是燕王之藩。
临淮州在哪里,柳大郎、董将士又是谁高俅不是刺配,而是跌配,“跌配”这个词专属《水浒传》,是施耐庵发明的。这个“跌”字,照应了“洪太尉误走妖魔”中,伏魔大殿大门上的描写:“重重迭迭使着朱印”。这段故事中,上清宫住持真人说,这些“重重迭迭使着朱印”的封皮,是 *** 代张天师所贴。于是,便暗藏了九重、重八,使着朱印,那就是朱重八。
*** 山伏魔之殿中有朱重八,高俅一路跌配中有没有这样的符码呢?当然有,柳大郎、董将士都是朱重八,怎么讲?
史上没有临淮州只有临淮县,简单来讲,临淮县大致可以代表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改中立县为临淮县,属凤阳府。中立县,在元代时曾经叫做钟离县,所以,朱元璋是“濠之钟离东乡人”。这个隐喻,又在“三打朱家庄”时出现,就是那位免除了祝家庄洗劫厄运的钟离老人。燕王夺位成功后,确实没有在南京屠城。
洪武三年,朱元璋除了改钟离县为临淮县,还办了一件事,那就是封皇子为藩王,老四朱棣被封为燕王。洪武九年(1376年),为了历练朱棣(朱榑、朱桢)等人,朱元璋让他们回到老家凤阳体验民间疾苦,学习做个好藩王。经历三年多历练,洪武十三年,燕王之藩北平。
简述了这样一段历史,再来看看《水浒传》是如何描述高俅这段经历的:
高俅无计奈何,只得来淮西临淮州,投奔一个开赌坊的闲汉,柳大郎,名唤柳世权。他平生专好惜客 养闲人,招纳四方干隔涝汉子。高俅投托得柳大郎家,一住三年。我在专栏中,解读了“赌”字,又解读了“柳”字。此处,单讲“柳”字的寓意。柳,是《水浒传》中很常见的一种树,也经常写成“杨柳”。其实,施耐庵是借“柳”写的是柳宿。《水浒传》中,但凡隐姓瞒名者,都喜欢冒充姓张的,这是说的张宿。柳宿、张宿,同属南方朱雀七宿,南方朱雀隐喻的就是在南京立国的明朝。同时,也隐藏了靖难之役的双方燕王和朱允炆——其中的细节不再详述。
如此,柳大郎,岂不就是 *** 代皇帝“高皇帝”朱元璋?皇帝之位代代相传,明朝也绝不例外,柳世权就是这个意思。
三年之后,高俅遇到皇帝大赦,便要会汴梁,柳大郎便写了一封信,让他去找东京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朱元璋所封的藩王中,还真出了一位“开生药铺”的藩王,他就是第五子,朱棣同母弟周王周橚。朱橚的封地在汴梁,因为犯事,被朱元璋惩罚,他的儿子朱有炖 *** 藩事,曾拟汴梁八景,其中便有“金梁晓月”。所以,柳大郎便把高俅推荐给了董将士。故而,这一笔写的就是明朝燕、周、楚、齐四大藩王之藩的历史。
“董”,草字头下是“重”,加上朱橚家的事,也就与“跌”字隐藏了重八,这也说的是朱家的事。“董”在书中还会出现,几处细节总汇到一起,这个字隐藏的也是“朱重八”。
既然“高俅”隐藏的是皇帝,那么,《水浒传》中又是如何评价皇帝的呢?
施耐庵如何评价高俅《水浒传》的开篇词总共两首,一首是《临江仙》词,另一首是《南吕宫·玉娇枝》曲。这两首词曲中,核心主题讲的就是一个,以“霎时新月下长川”为基点,“评议前王并后帝”。新月,就是刚刚建立的明朝,“前王并后帝”就是书中涉及到的“高皇帝”,李世民,以及五代两宋的皇帝,加上朱元璋子孙三代皇帝。
朱元璋的谥号中,包含了“高皇帝”,施耐庵以“芒砀山公孙胜降魔”这回书,讥讽大明太祖,你老人家哪里能与斩白蛇 *** 的高皇帝相提并论?同时,又以此高皇帝暗喻彼高皇帝,这两个隔代高皇帝都是因为分封皇子藩王,导致了削藩和藩镇之乱——《水浒传》隐写的就是建文帝削藩,燕王 *** 夺位。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揭露“皇权天命”的大谎言。朱元璋以“火德运”为大明国运,正是效仿了汉高祖之“炎刘”,以及宋太祖的“火德王”。这团火,最终将熄灭于“水浒”、“水泊”。
“开篇引首”中,施耐庵写了这样一段存在严重历史常识错误的话:自庚申年间,受禅开基即位,在位一十七年,天下太平,自此定矣。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
这段话明写的是北宋皇位传承,暗写了明朝的“孙立”。北宋建立于猴年,明朝也建立于猴年,其中漏写宋真宗,就是说的“孙立”。当然,漏写宋真宗还暗藏了北宋的“金匮之盟”、“烛影斧声”,与后来的靖难之役一样,都是弑君篡位的勾当。
因此,施耐庵在“开篇引首”的结尾处写道:“不因此事,如何教三十六员天罡下临凡界,七十二座地煞降在人间,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梁山好汉是要 *** 的,造北宋的反,造“宋国”的反。“宋国”,其实说的是“明承宋祚”,朱元璋原本就是宋徽宗八世孙韩山童的部将,又涉嫌 *** 了韩宋皇帝小明王韩林儿,其国号用的是“明”。
*** 回书以王维《大明宫早朝和贾舍人之作》,暗写了大明皇宫。又让宋仁宗驾坐大明宫紫宸殿,引发“误走妖魔”故事。大明宫是唐朝的宫殿,紫宸殿则是大明宫中的宫殿。这一笔,暗写的是明朝的靖难之役实际上就是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个隐喻在书中多次呈现,此处不多讲。
简单举这些文本便足以证明,《水浒传》中的妖魔都是皇帝放出来的,而所有的妖魔几乎人人都贴着皇帝的符码,他们与高俅一样,象征了弑君篡位的皇帝。因而,《水浒传》隐藏的深刻主题就是:世上哪有神仙皇帝,他们都是为了争夺皇位而谋朝篡位, *** 天下太平的妖魔。
《水浒传》就是一部反皇帝、反封建帝制的超现实主义伟大巨著,皇帝都是妖魔——这就是《水浒传》对高俅的评价。
昊天上帝和元始天尊同为混元大罗金仙?
云中答题,相互学习。
临潼关前,碧游宫教主通天道人怒发冲冠拿出全部家当打造万仙阵,却没想到“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最终输的倾家荡产毛干爪净。苦心经营的曾堂堂一个截教,竟都给他人做了嫁衣裳。俗话说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一旦落魄就是过街老鼠,即使嘴里叼着真理也不会有人相信。
通天教主便落了个如此境地。
曾经万仙来朝众星捧月,如今被师父鸿钧老祖指着鼻子骂了个狗血喷头。明明是两个师兄出手在先,并联合西方教对截教大肆 *** ,最后却都成了自己的错。
鸿钧道人曰:“你这等欺心!分明是你自已作业,致生杀伐,该这些生灵遭此劫运;你不自责,尚去责人,情殊可恨!当日三教共佥‘封神榜’,你何得尽忘之也!名利乃凡夫俗子之所争,嗔怒乃儿女子之所事,纵是未斩三尸之仙,未赴蟠桃之客,也要脱此苦恼;岂意你三人乃是混元大罗金仙,历万劫不磨之体,为三教元首,为因小事,生此嗔痴,作此邪欲。他二人原无此意,都是你作此过恶,他不得不应耳。
——《封神演义》·八十四回
这里鸿钧老祖说岂意你三人乃是混元大罗金仙,三人自然是指他的三个徒弟,分别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以及通天教主。按基本标准而言证得混元便是圣人,所以他们是封神里名副其实的圣人。其余火云洞三皇号称三圣大老爷,女娲娘娘补天拯救苍生有圣德,西方接引教主与准提道人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级别相同,自然也都是混元大罗圣人。
瑶池金母与昊天上帝这对顶尖夫妇,从封神的种种迹象看,其地位实力几乎无人能及。因此,混元大罗金仙这个头衔肯定当之无愧。
下面我们来看问题,元始天尊与昊天上帝二人同为混元大罗金仙,那他们打起来谁厉害呢?
谁厉害咱先不说,我们先看看这两人能否打起来。
姜子牙下山时,师父元始天尊一语道破封神榜玄机,乃十二弟子犯了红尘之厄,昊天上帝又命十二上仙天庭俯首,加上人间成汤合灭周室当兴,故人、阐以及截教三家共编成八部三百六十五位封神榜单。其中昊天上帝一个命字,足可以看出权力远在元始天尊之上。七岁的哪吒打死东海的夜叉与太子,龙王敖丙扬言要上告玉帝治罪,这里的玉帝就是昊天上帝。既能命令上天诸神又能掌管下界众生,说明昊天上帝是三界的更高主宰。
封神里,纵然元始天尊也高高在上,但仅仅是一教之主,相当于纣王麾下的西伯候充其量也就是一方诸侯,阐教法术再高强也归昊天上帝统领。玉虚宫南极仙翁在瑶池金母面前也不过是一个小仙,就像太上老君称三霄为童儿一样,徒弟起步就低就算是师父去了也不会高出多少。
别说阐教的元始天尊,就是高卧九重云的鸿钧老祖也得服从昊天上帝的管理。所以,经过分析元始天尊与昊天上帝动手的概率几乎是零。
倘若非要争个你高我低,那元始天尊只能 *** 了,或者说昊天上帝像纣王一般荒 *** 无道不得众心。不过这样的可能性也几乎不存在,昊天上帝不可能是纣王,同样元始天尊也不会 *** 。因此,要想让分个雌雄的话,我们也只能去做一种假设。故这个问题完整的应该这样说,假设元始天尊与昊天上帝动手,那么两人谁更厉害?
武侠世界里常说高手对决拼的是内功,上乘的内功如九阴真经、九阳神功以及易筋经等,其次是武功招式,像龙爪手、天山折梅手以及降龙十八掌等,最后就是所使的兵器,一件好兵器是武功的加成,像倚天剑、屠龙刀、血滴子等。而在神话世界的擂台上,高手之间的对决没有招式,只有内功与法宝。尤其是法宝在封神里可谓拥有扭转乾坤之力,即使无名之辈若手持一件强大的法宝也可以单挑圣人。道行就是内功,可以增加防御,一定程度上使法宝发挥更大的威力。
接下来我们就从道行与法宝两个方面,比较一下元始天尊与昊天上帝之间的实力。
元始天尊,乃九霄宫鸿钧老祖座下的二徒弟,昆仑山玉虚宫阐教的掌门人,又是玄门三友之一,享有“奉天承运御道统,总领万仙镇八方”的美誉。封神里奉命执掌封神榜,麾下有著名的十二金仙,个个根行纯正道行高深。鸿蒙初判有声名,炼得先天聚五行。 顶上三花朝北阙,胸中五气透南溟。 群仙队里称元始,玄妙门庭话未生。 漫道香花随辇毂,沧桑万劫寿同庚。
开头 *** 句鸿蒙初判有声名,鸿蒙是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初判是混沌刚分开的时候,也就是说天地刚开时元始天尊便已经名声在外了,最后一句沧桑万劫寿同庚意思是不生不灭可与天地同寿。文中又有诗云:“混元初判道为尊,炼就乾坤清浊分。太极两仪生四象,如今还在掌中存。”这些都可以说明元始天尊出世较早道行根基深厚,是正儿八经的先天圣人。
昊天上帝,三界的更高领袖其地位无人能及,自幼修持历经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长达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单从时间上看这道行断然不低。不过,与先天圣人元始天尊相比还是有些稍逊风 *** ,毕竟先天与后天没法相提并论,所以论道行昊天上帝不及元始天尊。如果说昊天上帝是乔峰,那元始天尊就是扫地僧,降龙十八掌固然天下 *** ,但还是打不透气墙。昊天上帝拥有的是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号令东方鸿钧老祖以及指挥西方接引教主,但降妖除魔打擂台便不是所擅长之处,不然《西游记》里孙悟空天宫 *** 也不会下旨请如来佛祖了。
这和人间的皇帝是一个道理,皇帝九五之尊就算也有武功,但真正冲锋陷阵远不及将军,而与每日苦练久经沙场的将军比试更加难以取胜。元始天尊就好比将军,不仅 *** 弟修炼自己也 *** 修行,没有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昊天上帝就不同了要处理三界内的种种琐事,这样即使道行与元始天尊同等,长此以往也不免落入下风了。
再看二者之间法宝对比,玉虚宫的法宝数不胜数,除了赐给弟子的以外,元始天尊还是三宝玉如意、宝盒、 *** 神水、 *** 幡、万灵古燚等等。而封神中昊天上帝全程没露面,更别提什么法宝了,西游中玉皇大帝也没有展示过,但堂堂天庭肯定有法宝,瑶池金母还有素色云界旗呢,龙吉公主下凡也带着雾露乾坤网、四海瓶、乾坤针、捆龙索等法宝。昊天上帝自身估计也有法宝,只不过不需要罢了,既然是皇帝麾下文武云集还用什么法宝呢。可如果与元始天尊单挑,没法宝的话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因此,综合上述分析,无论是道行还是法宝元始天尊都犹胜昊天上帝,若动起手来昊天上帝真吃不开。批阅奏折组织开会或许没问题,打架的话昊天上帝不行。大家好,我是@云中之笔。一个热衷武侠与神话的文学爱好者,欢迎广大朋友们留言点评,不足之处望予以批评斧正,我们一起交流学习。云中在头条等你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