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卧龙算命-为什么感觉一些人讨厌刘备唐僧和宋江这三个人

admin2022-12-09 04:19:1018

南阳卧龙算命,为什么感觉一些人讨厌刘备唐僧和宋江这三个人?

把这三个人物放在一起挺有意思,@面壁者13号 认为,他们之所以都被讨厌的根本原因是衬托出来的。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正是我们喜欢的那些真英雄形象衬托出了他们的“伪君子”形象。

重情重义衬托出“假仁假义”

在“三大白骨精”的故事里,孙悟空面对白骨精的再三蛊惑和挑拨,即使唐僧念紧箍咒折磨他,他还是选择打死厌恶的白骨精,保护有师徒情分的唐僧。

在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衬托下,我们就更加觉得,不知好歹、不辨是非的唐僧是“假仁假义”。

在“长坂坡之战”中,刘备和夫人、孩子失散。赵云单枪匹马闯入曹营,先是救下了甘夫人,然后又回去抱着阿斗杀出重围。赵云“七进七出”才拼死救出了幼主,再看刘备呢?接过阿斗的 *** 件事就是往地上摔!

在赵云的“忠肝义胆”衬托下,我们更加觉得刘备在假摔,是“假仁假义”的做派。

宋江因为写反诗被判刑后,晁盖出于报恩和情义,带领众多好汉舍命劫法场,然后又把梁山“头把交椅”让给宋江。宋江刚开始还不愿意上梁山,各种推托,后来在晁盖同意做二把手的情况下才答应下来。

在晁盖的“义薄云天”衬托下,我们更加觉得宋江这种“半推半就”的行为是“假仁假义”。

能者衬托出“废物”

在《西游记》里,孙悟空神通广大,一路上施展各种手段斩妖除魔。而唐僧基本上就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凡人,各种被抓,各种花式添麻烦。乍看之下,唐僧就是个啥也不会的“废物”。

在《三国演义》里,刘备论武艺不如关羽张飞赵云,论谋略不如诸葛亮,一个大男人还喜欢当着众人的面哭。乍看之下,刘备就是个身无长处的“废物”。

在《水浒传》里,宋江在一百零八将里也是最不出众的人。他没有吴用的谋略,没有林冲的武艺,没有李逵的胆识,甚至连时迁的“手艺”都没有。乍看之下,宋江就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

他们的徒弟、部下、兄弟,一个个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人,这样的衬托下,就会让我们觉得他们自己是个“废物”。

“冲锋陷阵”的基层衬托出“喊口号”的领导

从读者的角度说,我们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我们对于文学作品里“冲锋陷阵”的基层形象更加容易“感同身受”。而那些“领导们“,他们借着“干大事业”的名义,靠着“喊口号”的方式“拉拢人心”,轻易地就会被我们厌恶。

至于到底谁是真正的“伪君子”,谁又是被过度解读了,@面壁者13号 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南阳卧龙算命-为什么感觉一些人讨厌刘备唐僧和宋江这三个人

哪两个不同年代历史人物之间?

楚霸王项羽和南唐后主李煜,是最像转世的一对历史人物。他们的成就相似,相貌相似,就连最后的遭遇也都相似。两个人那种千丝万缕的联系,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相似的活动区域

项羽出生于下相,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宿迁。但是要说真正支撑他的“第二故乡”,则必须要说到彭城。项羽和项梁叔侄俩起兵后的 *** 次打仗,就是在彭城附近击败了秦将秦嘉。而且,此时的项羽还不那么残暴,没有屠城和坑杀敌人降卒,而是把他们都收编了。也因此,项羽在彭城一带有着很高的人望。后来秦朝灭亡,项羽“衣锦还乡”,首先也是想到的彭城,甚至在这里建都。所以说彭城对于项羽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故乡下相。而巧合的是,南唐后主李煜就出生在彭城!这可真是非常难得的巧合。

相似的身份

项羽是祖上,是楚国的贵族,古老项国人后裔,在楚国世代为官。项羽的爷爷项燕,就是以贵族的身份,成为楚国抗秦的 *** 主力大将的。而李煜的祖上,也是唐朝的贵族。据他的爷爷南唐烈祖李昪所说,他们家是绝对的李唐宗室后裔!《旧五代史》中,更是言之凿凿,说他们家是唐玄宗之子永王璘的后代。两个人都是贵族后裔,也算是一个巧合。

相似的样貌

古代史书,如没有特别的异象,很少写一个人的外貌。但是,对项羽和李煜却都破例了。两个人的具体身高、长相都没有什么详细记录,但是却记载了一个他们身上共有的特别形象:重瞳,也就是一个眼珠里有两个瞳孔。当然以现代医学的角度看,重瞳只不过是眼睛发育时出现的一种畸形,但是在古代,这却可以看做一种“祥瑞”。有这种异象的除了项羽和李煜,还有著名的舜帝。只不过那个年代太久远了,难以考证。

都是顶端人物

项羽和李煜虽然一文一武,但是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达到了顶峰。

项羽是秦末大 *** 中的最强将领,从出道时在县令府中独杀数百人,再到巨鹿之战时的破釜沉舟,他表现出的勇武都是别人望尘莫及的。即使后来在垓下被围,项羽也能带着几十个骑兵,打出一场酣畅淋漓的“东城快战”,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而李煜,则是在词的成就上无人能及。从他小的时候起,就酷爱音乐和填词。他和自己的两位妻子大小周后,都是这一领域的行家。在南唐时,他的词风还比较旖旎,放浪不堪。但到了北宋时,家国幻灭的现实引起了他内心的无限感慨,随即以一首《虞美人》成为千古词帝。虽然北宋此人众多,但却没有一个人能达到李煜的高度。

都有一个伤怀的爱情故事

项羽作为一个英雄,内心也有一个柔软的地方,那就是他的虞姬。垓下被围之时,项羽想要突围,却放心不下虞姬,吟诵出了千古悲凉的《垓下歌》。而虞姬也为了不拖累项羽,选择了自尽。这对英雄和美人的凄美爱情故事,感动了不少人,也让刚强的项羽,有了一些平常人的气息。

李煜的感情世界同样让人痛彻心扉。他进入宋朝之后,妻子小周后便被宋太宗赵光义霸占,每隔几天便要入宫侍寝。每次小周后入宫侍寝完毕,李煜还要在家门外迎接妻子。他既没有反抗的能力,也不知道怎样面对妻子,这种屈辱真的是难以忍受。后来李煜被毒杀,小周后也在几天后追随与地下。这个爱情故事,算不上感人,但却让人心中纠结,久久难以释怀。

当然,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并不相信什么转世之说。每一个人都是有着物理来源的,哪里有什么转世轮回?只不过,历史上的事儿巧合的很多,某两个人身上一些相似的特点确实让人新奇。 *** 聊一聊,能算是个不错的谈资。

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如何?

简单的说,姚广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可以“全终”的盖主功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全能”和尚。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在我国历史上,功臣其实是一个危险系数非常高的职业。

功勋越大,官职越高,脚下的刀尖就越是锋利。

想当年,商鞅凭一己之力将秦国送到了七雄之首的位置,而他自己则落了个“五马分尸”的下场。

那战神韩信号称“国士无双,功高为二”,还不是被长乐宫钟室里的宫女一顿乱锤打死。

就在姚广孝生活的大明朝,朱元璋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帝王心术玩到了极致,那一张张“免死铁券”比阎王爷的催命符来得还利落无比。

唯独姚广孝,左拥编纂《永乐大典》的文治,右抱“靖难首功”的武勋,却全须全尾地活到了84岁高龄,单单这一项就可以看做是“传奇”。

到底是什么技能让姚广孝不仅全身而退,而且还能成为全明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文臣?

下面,且看土鳖君盘一盘,那个善于下死棋的“黑衣宰相”。

壹丨出场,即惊雷

大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六月,原本在燕王府中装疯卖傻的朱老四接到了大侄子要对自己动手的密报。

这场已经打了很长时间的牌局,终于进入了“梭哈”的时刻。

朱棣兴奋地从“病床”上跳起来,冒着瓢泼大雨对着庭院中的家将们慷慨激昂地发布了“清君侧”的声明,血流成河的“靖难之役”即将拉开帷幕。

就在朱老四悲愤填膺地准备悲歌燕市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将王府正堂的房瓦吹落了几片,差点砸到朱棣身上。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刚才还是唾沫横飞,自信心爆棚的朱老四如木鸡般呆立在讲台上。

他懵圈了,真的彻底蒙圈了。

他不知道该怎么组织语言去圆这个“不祥之兆”。

这是一个浑厚的男中音从身旁传了过来,“王爷,这是个大大的吉兆。您看那飞龙在天,才有风雨相随不是。至于那瓦片落地,也就是老天爷提醒您该把绿瓦换成黄瓦了。”

这句话对于朱棣来说,真的可比“天籁”,脸上的冰雪顿时消散。

他急忙回头,想看看是谁帮他圆回的这个场子?

原来是庆寿寺里的那个主持大和尚-道衍。

贰丨一个不是那么正经的和尚

姚广孝,本名天僖,元惠宗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出生于苏州府长洲县的一个医学世家中。

在我国古代,医学世家往往都是书香门第,非常重视对子孙的教育。所以,姚广孝很小的时候便被送到私塾里开蒙,学习四书五经,准备将来要么考取功名,当大官,要么以后继承家业,当一个“赤脚医生”。

但是,就在元惠宗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14岁姚天僖在街上闲逛时,看到一个大和尚在一群人的簇拥之下招摇过市,认定了当和尚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于是立刻跑到苏州妙智庵剃发受戒,得了个“道衍”法号。

南阳卧龙算命-为什么感觉一些人讨厌刘备唐僧和宋江这三个人

其实在天灾人祸不断的元朝末年,寺庙是一个可以吃饱饭的好去处。就在4年之前,还有个叫朱重八的17岁少年也走进了凤阳黄觉寺的山门,穿上了僧袍。

道衍毕竟是中医世家出身,从小接受了“岐黄之术”的耳濡目染。其实,他对“阴阳五行”的兴趣比对“阿弥陀佛”大了不少。

对道衍来说“和尚”只是混饭吃的职业,他要把自己发展成一个“杂家”。后来,道衍又拜了全真道宗师席应真为师,跟随他学习道家秘术。从此,道衍变成了“儒释道”三界通吃的全能和尚。

叁丨京城,黑衣卿相

无论谁写姚广孝都绕不开“袁珙看相”的传说。袁珙,洪武年间的吏部侍郎,著名的相术大师。当年二人在嵩山相遇,袁珙对道衍和尚说你 “性必弑杀,跟当年刘秉忠是一样的货色。”

刘秉忠,何许人也?那可是大元帝国的总设计师,能与那位老先生并肩,道衍开心得不要不要的,哈哈大笑着下山而去。

从此之后,道衍把刘秉忠当成了“灯塔”,循着老刘的轨迹设计自己的人生。

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老朱头回忆起自己在黄觉寺里的光景。他突发奇想,要给和尚们一条“升官发财”的康庄大道。于是让礼部组织和尚们考一场科举。当然,考试内容依然是《四书五经》。

道衍也参加了这场考试,但是名落孙山。如此看来,当时的寺庙里确实有卧龙凤雏之流。

洪武十五年(1382年),一代贤后马大脚因病去世。老朱头,再次在全国范围内召集高僧,他准备把这些和尚送到各个藩国去,在全国各处为皇后祈福。

道衍被当时的禅宗宗师宗泐推荐到了南京,在一番考核之后,道衍被分配到北平城里的庆寿寺里当了主持。

御赐主持加身,奉旨入府祈福。这给道衍进出燕王府带来了不少便利。慢慢地老姚就得到了朱老四的充分信任,成为了府中的机要参谋。

《明史•姚广孝传》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极为幽秘,没读到“出入(燕王)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这句时,土鳖君脑海中浮现出燕王府的最深处,一盏孤灯下面有两人在窃窃私语的画面,竟然有点毛发倒竖的感觉。

当然在野史笔记中,对二人密谋的记载更加生动,什么“王上加个白帽子”,“王不出头谁做主”等类语言屡见不鲜。

其实,两个人到底在密谋什么?《明史》给出的答案是,道衍是在给焦虑症患者朱棣做心理 *** 。

“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这段文字并不晦涩,土鳖君就不给大家翻译了)。

南阳卧龙算命-为什么感觉一些人讨厌刘备唐僧和宋江这三个人

总而言之,明清的史学界一致认为,“靖难之役”正是由“要天道,不要民心”的道衍一手策划的,也是由他一手准备的。

战争准备时期,朱老四的任务相对简单,一是装疯卖傻,以换取练兵、打造兵器的时间;二是安定部下的心,许诺如成功坐上龙椅,大家将得到什么好处等等。

而道衍的任务则非常艰巨,一是要做好组织工作,为朱棣四处网罗能人奇才;二是要做好宣传工作,编了一首带有谶语味道的童谣,故意让人在南京城里教孩子们传唱。

“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

怎么样是不是有点当年“大楚兴,陈胜王!”的意思?

肆丨沙场,才是舞台

大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老四终于在那场大雨之后起兵南下。而他又把后方留守防御事宜交给了世子朱高炽和道衍。另外,道衍还要兼行靖难军总参谋长的职责,为前方战事运筹帷幄。

在当时大多数人的眼中,燕王以一藩之兵对抗大明王朝的一国将士,无非是以卵击石。随便几个将军带着几十万大军,就是用唾沫也能把靖难军淹死。

显然朱允炆和他身边的齐泰、黄子澄之流也是这么想的。

他们派出去的将军名叫李景隆,一个典型的“虎父犬子”,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将军。

如果单看履历,这位李将军的来头确实不小。他的老爹李文忠绝对是朱元璋麾下的排名前三的悍将,是位曾在塞北草原杀的蒙古人闻风丧胆,拿军功章拿到手软的主。小李年轻的时候,经常跟着老李在边境线上转悠,也曾耳濡目染些军事技能。老李死后,小李袭了曹国公爵位,混到了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的职位。

当然这些履历,在将军王爷朱棣面前都不够看的,朱老四根本不把李公爷放在眼里。

你打你的北平,我打我的大宁,我有道衍我怕谁?

果不其然,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连北京城的城门都没摸着一下,还被道衍趁月黑风高打了个防守反击。《明史》中记载,此战“内外合击,斩首无算”。

当然, *** 是一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巨大工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因成本核算不周密,计划做得不周全而被绞杀的失败案例数不胜数。尤其是到了相持阶段,比拼的就是双方庙算和动员的能力。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靖难之役也进入了相持阶段,可谁也不曾想到,济南府的文官铁铉竟然成为靖难军面前难以逾越的屏障,围攻了3月有余,也没看到大明湖的影子。

道衍已经觉察到,1年多的征战已经让前方的将士们疲苦不堪,他建议暂时班师回北平,休整一下。但朱老四看到近在咫尺的东昌府,还是决定干一下子,结果折损了大将张玉。

此时,靖难军的士气就要低落到谷底了,深谙“气可鼓,不可泄”的道衍认为得将士们打一针鸡血了。

这次老姚玩的是“玄学”,在一番 *** 作之后,道衍向大家展示了他的成果。他对着军中诸将说,刚才他起了一课,卦辞说的是“师行必克,但费两日”。此话一出,将士们慷慨激昂,嘁哩喀喳地就攻下了东昌府的水西寨,并由此打开了进城的通道。

现在来看,老姚弄的这个课辞真的是满满的“江相派”算命两头堵的味道。首先,我们即可以认为,老天爷言之凿凿地说“两天之内必能攻克东昌”。另外,“两日为昌,费就是费点时间的意思”,就算两天拿不下东昌,老姚还给自己留了条“靖难之役一定会胜利,不过就是在东昌费点时间”的后路。

建文三年(1401)底,道衍侦听到南军主力已经全部分兵各域,南京城已成了无兵把守的空城的情报之后。决定来个釜底抽薪的奇谋。

他跑到朱老四的军帐中,在南军的夹缝中找了一条经安徽渡江入南京的行军道路,并嘱咐朱棣说,“兵贵神速,关键是要跑的快,不要在乎一城一邑的得失,在南军回过神来之前,直取南京才是上策。”

果不其然,六个月之后的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永乐王朝就在南京故宫的一片火光中缓缓拉开大幕,这一年道衍已经68岁高龄。

伍丨武功之后,再玩文治

朱老四坐上龙椅之后,先给了道衍一个佛教协会会长(僧录司左善世)的位子。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再对靖难功臣 *** 行赏时,又晋升为“太子少师”,并赐俗名“广孝”,准备让他还俗。

但此时,姚广孝的政治智慧表现了出来,他并没有答应朱老四蓄发的要求,依然住在佛寺之中,上朝的时候穿上官袍,下了朝立马换上僧袍。朱老四给他的豪宅、美女都被他原封不动地送了回去,赏赐的黄金、白银都赈济了家乡长洲的贫寒人家。

唯一没有辞去的是“太子少师”的职司,他将大部分的心血都用在了对太子朱高炽的辅佐和对太孙朱瞻基的教育上。

当时,朱老四非常地忙,不仅要往来于两京之间,还多次御驾亲征。只要他出差在外,必然会留下姚广孝辅佐太子监国。

除了为老朱家教育好 *** 人之外,姚广孝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编书,与解缙一起主持编辑那本号称“世界有史以来更大的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

可以说,这两本书熬干姚广孝最后的心血。永乐十六年(公元1419年),《明太祖实录》完成前夕,在奏请朱老四赦免了朱允炆的主录僧溥洽之后,姚广孝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在庆寿寺端坐而终,享年84岁。

为了深切地哀悼这位在自己身边陪伴了38年的亲密战友,悼念这位“知是非,知进退”的奇僧大德,朱棣罢朝两日,为其举行国葬,并追封为“上柱国、荣国公”。

朱高炽登基之后,又以“定大难,成大功”的名义追封姚广孝为“少师”,配享太庙,给了自己的老师前所未有的殊荣。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您。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用文字带您领略中华之美。

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一下?

“县界有嘉禾生,一茎九穗”

他出生时天降祥瑞,一株麦子长出九串穗。因此父亲便叫他“秀”

他有帝王血统却只是个农民!别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他却喜欢种田!

他不会打仗吗?历史上最诡异的一场仗就是他打的,17000的兵力大胜42万敌军!

他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被后人称之为位面之子,被老天眷顾。所以他是有福之人,不管是在哪里都是闪耀的。大概应该猜到是谁了吧!他就是农民皇帝刘秀!

刘秀剧照

刘秀不是一般人

刘邦辛苦打下的江山,没想到最后被外戚王莽篡夺了,虽然出过几个文治武功的子孙,但还是没守住大汉江山。直到秀儿的出现,扭转乾坤,硬是把大汉江山给续上了,再延续个两百年。谁也不会想到那个喜欢下地种田的人竟然挽救了大汉的江山!

刘邦剧照

秀儿爱种地,被兄长小瞧

他是刘邦的九世孙,本来身份高贵,至少也是个王亲贵族,无奈的是汉武帝听取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一代不如一代,到刘秀的父亲就只混到个县令当当。

那也挺不错,县令之子至少不愁吃穿,但父亲在上任的途中暴毙!九岁的刘秀和兄妹就沦为了孤儿,开始了平民生活。

刘秀剧照

刘秀喜欢种田,整天在地里捣鼓着怎样才能有更好的收成,想想种种地地看看书了此一生也挺不错!

而兄长喜欢练武,想当侠士,想建功立业,他打内心看不上这个只知道种地的弟弟,经常嘲笑他是不学无术的刘喜,没有一点抱负!

刘秀兄长刘演 剧照

王莽改革引来天下大乱,刘秀兄弟终 ***

别人都说王莽是穿越过来的,实行的改革比较现代化,比如说实行土地公有化,地主阶级能同意么?就算是农民也不能同意,于是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地主豪强乘势倒莽。

刘秀兄长好武喜欢结交朋友,性格冲动,不善谋略,刘秀心思细腻,处事谨慎。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更何况现在田也被国家收了,也没那个心思研究种地了,就跟兄长一起起事吧!

刘秀骑牛上阵,夺战马

马在古代是很珍贵的,特别是战乱时期。刘邦建国时期就出现“天子不能具醇四,而将相或乘牛车”

平民出身的刘秀也是很苦恼,没钱创业很是辛苦,刚开始就面临着兵少将寡,武器装备差得出奇,虽不是陈胜吴广那般斩木为兵,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只能以战养战,骑牛杀敌夺战马,搞装备!

刘秀剧照

联合绿林军,露锋芒,杀大将

刘秀兄弟队伍实力弱小,看到王莽的讨征大军都要绕着走,只能联合其他绿林军共抗敌!正好遇到新莽大将梁丘疵的大军,现在有实力跟他一战,刘秀军事才能初露锋芒,于育阳大破敌军,斩杀多名大将!让兄长刮目相看。

绿林将领拥立新帝,王莽动怒决一死战

绿林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为扩大影响拥立刘玄为帝。并打着汉朝的旗号!惹得王莽震怒。刘秀兄长刘演对刘玄称帝也极为不满,自己实力虽不及绿林军,但地位威望都超出刘玄。

这也许就是刘演的领导的舂陵军与绿林军势力相互制衡的结果,而刘玄只是个傀儡。

剧照刘玄

王莽派42万大军前往昆阳等地,企图一举歼灭新生政权,此时刘秀驻军昆阳!生死一线,命运该何去何从!

刘秀17000兵力vs王邑420000.刘秀胜!

官渡之战曹 *** 33000vs袁绍105000,巨鹿之战项羽10万vs王离20万,还有围观的20万诸侯联军,最后变成了项羽30万vs王离20万。赤壁之战,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原因就不说了!

从上面的数字来说曹 *** ,项羽等人都不及刘秀!

当昆阳驻守的将士得知敌军来攻时,恐慌至极,想要退守荆州,毕竟兵力相差太多,而刘秀秀认为慌则乱,必须要稳定军心!于是号召汉军团结一心,誓死守住昆阳,自己去召集援军,到时候同王邑决一死战!

于是带着13个人连夜赶往定陵,郾城召集了一万人,加上昆阳七千守军,一共一万七千人马。刘秀再次来到昆阳时,昆阳已经被团团包围,但不能不顾这七千将士性命,于是做出表率,带领敢死队杀出一条血路。

此时突然天现奇光,有陨石突降,正砸中王邑的军营,犹如刘秀召出一般,似天神。敌军不禁胆寒。

刚准备应敌之时,天降大雨,电闪雷鸣,狂风呼啸不止,而刘秀之军如滚石迎面而来,在敌军的惊慌中杀红了眼,敌军犹如散沙混乱不堪,昆阳守军见势,士气大增,同仇敌忾,愈战愈勇,王邑大军土崩瓦解!新朝走向覆灭!

战胜归朝,兄长已死,一个字“忍”

昆阳之战结束之后,刘秀威信大增,多有义士前来投奔!但自己的权位不高,若兄长还在,必能在汉军中独秀一枝。

刘玄虽为帝,但没有实权,虽为舂陵族一员,却没有掌握舂陵军,绿林军也不为己所用,实为傀儡,心有不甘,于是摆出鸿门宴,杀刘演,企图夺得舂陵军。

刘秀得知兄长已死,立马向刘玄谢罪,不服丧,不与兄长旧部私下说话,不居功自傲,行事作风犹如平常!

刘玄见此,便断了诛杀刘秀的心思,并极力拉拢舂陵军。让刘秀为其所用,任命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受封武信候,迎娶阴丽华。

阴丽华剧照

刘秀河北称帝

虽然说王莽政权已经覆灭,但是当时还有很多其他势力在地方盘踞,刘玄想要统一天下还为时过早,现在的任务是劝说其他势力归降,不归降的武力取之,天下之人都知道王莽政权差不多是刘秀推翻的,所以只服刘秀,不服刘玄。所以刘玄也很纠结,虽说刘玄是最适合北上劝降之人,但是又惧怕他拉帮结派!

当时朝廷丞相与刘秀交好,推荐刘秀北上,刘玄信任丞相曹竟,并命刘秀北上主持招抚工作。

刘秀前往河北,恰逢王郎于邯郸称帝,刘秀率军攻破邯郸,取得南栾大捷。并以姻亲之礼与真定王府联盟。

刘玄见刘秀势大,遣使到河北,让其交出兵权,让其回长安领赏。

刘秀新仇旧账一起算!诛杀使者,与刘玄决裂!

刘秀发兵扫铜马,定尤来,实力大增,统一河北!公元25年于河北称帝,建元建武,以汉为国号!

刘秀统一全国

接下来就是扫平关东,平复陇西,攻略川蜀。用了12年时间平定天下,统一中国!

总结:历史上农民皇帝不多,皇帝亲自上战场平定天下的更少之又少,刘秀算一个,从一个喜欢种田被兄长取笑的农民,逆袭成坐拥天下,延续汉室江山的帝王,主要靠的还是刘秀自身的谋略与才能。当然还有的就是运气,印证了那句老话“有福之人不落无福之地”。史料记载的昆阳之战,不论天降陨石是否是真,如果为真说明刘秀运气开了挂,如果为假说明刘秀用兵如神,就算是自比韩信也不为过!

司马老贼死后为何不让儿孙扫墓?

“司马老贼”这是替曹 *** 发个牢 *** 吧?至于死后的事情司马懿有个交代,小二觉得司马懿有自己的想法,不是效仿诸葛亮,说句直白的,我认为诸葛亮还达不到司马懿的人生高度!司马懿一辈子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疑:、谋、忍。魏蜀吴基本上都是上司马懿熬死的,然后熬到成功剽窃了曹氏家族的皇位。大部分人觉得司马懿的形象不太光辉,恨不得死了也挖出来鞭尸。司马懿死遗言:“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仔细看司马懿交代的是儿女,官员都不要给我扫墓!首先晋国的官员结构原本在魏国的基础上成立,司马懿谋划皇位这件事他自己也知道也不光彩,并不是一件得人心的事。司马懿玩弄了很多人才走到这一步的,估计也有点愧疚,真怕人挖坟鞭尸!这个是小二是有根据的,司马懿写过一首诗:

天地开辟,日月重光。 遭逢际会,奉辞遐方。 将扫逋秽,还过故乡。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 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就是曹睿魏明帝时期司马懿带兵出征写的。已经大权在握的司马懿酒后作诗,俩次提到故乡,有点功成身退的心思。但也不否认司马懿扔了个烟雾弹。曹氏一族毕竟对他不薄,死了就死了吧,活着没被人算计过,死后就更别想了。司马懿的老上司就是靠着盗墓发家致富的,估计司马懿跟着没少干这种事,死后自然不希望被盗墓,干脆不让你们拜祭,知道墓地的人就少。

还有一种说法也是最多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就是利用曹爽,曹芳扫墓的机会。司马懿也会有点忌讳吧,这叫身传言教,顺便告诫自己的子孙悠着点,学聪明些。南朝史学家沈约《宋书》的记载,当时司马懿被批命有个“牛继马后”的说法,司马懿很是忌讳姓牛的,后来还毒死大将牛金。小二猜测司马懿死后的交代也不排除风水,算命这一说。毕竟那个年代谁不讲究点。司马懿这种人绝对不会做没把握的事,将死的时候回来早就研究透了。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这是司马懿教育儿子的一句话,包括司马懿说过: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

小二觉得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有气度又高傲的人,不指的是胸怀多宽广。相对于司马懿的死不让祭拜,我觉得也存在类似武则天无字碑一样的目的,司马懿算计了一辈子也累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至于生前身后名也就无所谓了,留给别人评价去吧!也可能司马懿这个天纵之才压根看不上别人,死后你们连拜祭的资格都没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