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算命高人-农村俗语十年难发种田翁
农村算命高人,农村俗语十年难发种田翁?
“十年难发种田翁,一朝能发江湖客”,这是一句很有趣的俗语,也算是一种经验之谈,特别是某人在外闯荡,有朝一日衣锦还乡,看到儿时的伙伴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大多会发出类似的感叹。
十年难富种田翁古人说士农工商,农民排在第二,地位仅次于当官的,但实际生活就不这样了。一个老农民,辛辛苦苦种了一辈子地,好点的能养家糊口,一旦遇上什么大灾大病,就束手无策了,更糟的是连养家都难。
要知道,中国古代作为农业社会,土地是最值钱的,谁家要有 *** 良田,那就是地主阶级,而且在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是困扰了中国几千年的顽疾,当土地越来越集中到有钱、有权的人手中,农民所拥有的可耕种土地就越来越少。
既得利益的地主官僚阶级,天天吃香的喝辣的,而没有土地的农民,只好到地主家打工,本来农民日子就不好过,以前还有自己的土地,自给自足,如今给人打工,辛苦种出来的粮食,大部分还要交给地主大老爷,自己只能保持在不饿死的状态。
在这种条件下,农民辛苦耕种十年,连耕地的牛都老了,什么也得不到,很多有些见识的农民,拼了老命也要送自家孩子去读书,所谓寒门出贵子,哪怕考个秀才,也能改变命运,开个学堂教十里八乡的小孩儿读书,收入不多,却也稳定,还能让人尊一声先生。
一朝能发江湖客所谓江湖客,毫无疑问就是走南闯北的人,在这里基本上可以特指生意人。但生意人也分两种,一种是固定在某个地方,摆个小摊,卖个馄饨啊糖人儿啊什么的,另一种才是真正的江湖客,把南边的特产卖到北方,再把北方的特产卖到南方。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江湖客虽然不读书,但人家满世界乱窜,见过的世面多,掌握了信息差,特产 *** 这种生意,很快就能带来巨额财富。
但是啊,这里有个悲剧现象,前面说了古代人的地位是“士农工商”,很多人被陷在这里面出不来,宁愿给地主剥削,也不愿意去当商人,但是穷则思变,毕竟有人受不了种田耕地的生活,就闯出去了。虽然地位低下,但实实在在赚到钱了,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十数年前爆火的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都是根据历史真事改编而来的,其中的人物,不都是被生活逼到绝路,才穷极思变,走上了江湖之路吗?
进入江湖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他们成功了,名垂青史,他们励志的故事也激励着我们,但更多的人,命丧与血雨腥风的江湖之中,永远没人知道他们是谁,留下的唯有家人的眼泪,和邻居的嘲笑。
这值得吗?
见仁见智了。
小结种田翁与江湖客,确实是古代社会中的两个极端,古人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感叹农民的辛苦,歌颂他们的勤劳,古人又云“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享受种田翁勤劳果实的人,恰巧是那些江湖客(包括官僚、地主等),真是莫大的讽刺。
为什么要认杀猪人为干爹?
答案是:趋吉避凶。
一般认杀猪的人为干爹的基本都是身体虚弱之人,在中华习俗中有杀猪人终日杀猪,身带杀气,诸多邪祟不敢近身,所以很多有孩子人家若是孩子身体虚弱,容易生病的,就需要找上一位终年杀猪的人认作干亲,以庇佑孩子身体康健。
现在农村还存在 *** 儿媳妇的情况吗?
不光农村,城里也有。肥皂剧里,表现得还少吗?
讲身边一个真实的例子。男方家有两套房,结婚时把旧的小房子装修了,给儿子媳妇住,老人去住新房。这没什么不合理的吧?
婚礼后不到两个月,老两口在没有提前通知、更没有商量的情况下,直接搬着行李住进了婚房,理由是“新房子是一层,阴,潮,没办法住人”。这似乎也说得下去吧?
但是,他们一来就不走了,直接住到儿媳妇生了孩子,孩子上了小学,始终不提搬走的事情。到孙子上学,老人要看电视,孩子要学习,互相影响,儿媳妇(这也是个包子)提出:要不我们搬到那边去住?老人不吭不哈,不理不睬,就是占着两套房,不给儿子媳妇 *** 空间。
最后没办法,儿媳妇自己租了房子,带着老公孩子出去住了。
好吧,这也没什么。谁叫你们没本事自己买房子呢?两套房是老人的,人家让你住你住,不让你住也合理。
接下来,奇葩 *** 作出现了,老人又要买新房,要用儿子的名字贷款,而且是在不跟儿媳妇商量的情况下,直接交了首付!儿媳妇不同意在贷款手续上签字(签字就有法律效应,以后需要她还钱的),儿子就在父母怂恿之下和妻子闹别扭,半年不说话!
拖了半年,看看儿媳妇不松口,儿子改变路线,找岳父诉苦:“房子是我们的名字,贷款是我爸还,对我们没有损害,你看你女儿就是不同意。现在首付已经交了,退也退不了了。事先没跟她商量是我不好,但现在已经这样了,你说怎么办?”
好吧,岳父以“大局为重”,劝女儿屈服。结果是,公婆占着三套房,儿子媳妇住着漏雨的出租房(别问为什么,两口子的收入,要供孩子上学,还想攒一点钱应急,实在租不起好房子),而且有贷款记录,短期之内再没有买房的可能。
你倒说说,这城里的公婆,算不算欺负媳妇?
我想问下同僚们你们现在的待遇是啥样的?
看了其他人的回答,多数乡村医生是抱怨的多。说一下我家的情况吧。我父母也是在乡镇上开了个村卫生室,从位置上看,肯定要比在农村村委会开村卫生室要强些,我们镇上还有另外三家开了村卫生室,大家位置都差不多。
村医干公卫的内容和感受要说抱怨是肯定有的,尤其是干公卫这一块,要写很多资料,填很多表格,而且填这些内容感觉实际意义也不太大,很多流于 *** 。还要经常到周围自己管辖的村子走访,搞慢病登记,产后访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知儿童打预防针等内容。定期还要帖宣传海报,健康宣教等。这个健康宣教也很容易流于形式,一般找个人多的地方,比如大妈们跳广场舞的地方,把横幅拉起,凳子排上,就开始宣讲健康知识。宣传的时候肯定也是认真讲解一下的,不过多数时候都是讲几分钟,发些宣传资料,主要目的还是要拍照留痕。甚至有时候下面听讲的人都不耐烦,我们愿意好好的宣传一下,但是别人也不重视你说的,来这坐着听就是为了配合你拍个照留个痕,反而变成了我们要请别人帮忙拍照留痕应付检查一样,镇卫生院搞的形式也差不多,这就流于 *** 了。
倒是去慢病访视和产后访视还是有些用,这是 *** 的。有些健康知识单独和别人说一下,有心的人听得进去的还是能有收获。另外自己也可以在聊天的过程中顺便宣传一下自己的优势医疗技术,如果遇到别人刚好有需要,或者熟知的人有需要,就有可能来找你看病,这样也可以增加收入。
对于公卫服务的报酬其实也是不多的,现在主要是我妈在干公卫这块。她其实是不愿干公卫的,事情多而繁索,工资还不高,一年下来就一万多元,分两次发。我妈不愿搞公卫,但是有任务又必须得做,所以她就尽量选事情少的来干,不要求做的可以不做,镇卫生院有专门的公卫医师,或者其他村医愿意多管的就让他们干。所以我妈人也管得少,几个村子一千多人。
公卫收入也是按劳务量和管理的人数来算的。但是总的来说工资也不高,一年下来就两三万,好些的五六万。要有五六万那就忙得很了,要专门花很多精力去弄,差不多要是专职的公卫医师了。而且杂事很多,各种资料要填,经常要加班,而且看上去要做的内容意义也不太大,流于 *** 就容易有抵触情绪,这样忙于诊务的时间就会被挤占。当然国家健康政策要这样弄,我们底层医务人员不明白国家的良苦用心,但是有任务还是要认真完成的。当然从目前的公卫劳务量和报酬来算还是有差距,只靠公卫一年两三万的收入真的很难混日子,所以大多数村医有抱怨也是可以理解的。
村卫生室也是个舞台,也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靠公卫收入日子确实难混,所以我们更注重在诊疗收入上,这也是体现我们的医术价值所在。
目前我们这村卫生室有乡村医生证的还是允许有诊疗服务,没有完全变成专职的公卫医师。但是现在要继续考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了,估计以后的乡村医生政策会变。但是目前还允许有乡村医生证的开展诊疗服务,我们就还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医术才能。
我们家的村卫生室是自己家门面开的,在乡镇上,也不用交房租。可以开中药和西药,除了公卫受镇卫生院管理,其他的诊疗服务内容全是自己 *** 运营,进的药材有 *** 自主性,自负赢亏的,其实和诊所也没什么区别。我自己在市里开中医诊所还只能全开中药,不给开西药呢。以前在村卫生室可以输液,现在不请护士的话也是不允许输液 *** 了,村卫生室基本上都请不起护士的,所以这项业务我们也停掉了,其他以西医诊疗为主的村卫生室影响比较大。好在我们中西医都会,不依赖输液,现在连 *** 针都很少打了。常见病多发病可以开中成药或西药,慢性病和其他疑难杂症都是用中药为主。有时也可以自己去采些中草药来用,能降低用药成本。现在平均一个月的毛收入一万五到两万多这样,我们那是三天镇上赶一次集。赶集的日子病人也多,经常忙到一两点钟才吃饭都有。
在农村地区村卫生室还是要会用中医才更有优势,而且现在政策也鼓励用中医。只要你疗效好就有病人找,口碑也在病人之间传开了。病人只看疗效,他也不管你是什么乡村医生证还是执业医师,主治医师之类的,你能合法行医就行了。学中医很大程度上可以自学,然后逐步摸索积累经验,我爸以前还经常去开交流会和别人互换经验。临床中有疑难问题经常要查资料,对比各种版本的 *** *** ,选取更优方案,逐步积累经验和提高医疗水平。由于中医不太依赖仪器检查,所以诊疗技术还是看自己的水平。
我们镇上其他三家村卫生室基本上是以西医 *** 为主,也有采用中药膏穴位贴敷等项目,但是不像我们可以专门用中医中药自行选择方便。所以他们的诊疗病种也受限, *** 疑难杂症就没多少优势。有个别技术差些的医师,差不多成了专职的公卫医师了,公卫项目自己报得多,诊疗项目就少了很多。当然也有在农村村委会开卫生室的,也是西医为主,常见病多发病疗效也好,周围村民很多人去找他们,也有门庭若市的情况。所以只抱怨没有好的待遇,还不如提高自己的诊疗技术来增加收入。
当然我们的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开办的定点村卫生室还不同,他们的有报销,药价只开进货价,收诊费,具体用药品种和是否 *** 自主进药我就不知道了。
当然现在的乡村医生政策也在改革,父母今年58岁了,今年年检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续批了五年,五年以后是不是要实行退休政策,或者只有乡村医生证的医师不允许进行诊疗服务,只能干公卫了,这也是我们将来要面临的实际问题。
为什么农村人那么相信?
有点信,偶尔信